寻找辛姓族谱
一、姓氏源流 辛(Xīn)姓源出有五:
1、出自姒姓,由莘(Shēn 音伸)氏所改。据《元和姓纂》、《广韵》等所载,夏王启封庶子于莘(故城在今陕西省合阳县东南),建立莘国,其后世子孙以地为氏,称莘姓。后由于莘与辛音近,遂去艹头为辛姓,称辛氏,便产生辛姓。
2、出自高辛氏所改。据《路史》所载,相传黄帝之后有高辛氏,其后有去高字改为辛姓。
3、出自上古居住在今山东省曹县一带的有辛氏的后裔,有以辛为姓的。
4、出自赐姓而来。据《通志·氏族略》所载:“辛氏即莘氏也。”北周有赐项氏姓辛,其后皆显于唐代,此支为天水辛姓。
5、出自他族有辛姓或他族改辛姓:
① 清满洲人有辛姓,世居锦州。
② 清高丽有辛姓。
③ 清时甘肃碾伯(今青海省乐都)县土司其孙姓辛,名庄奴。
④ 今土、藏、土家、蒙古等民族均有辛姓。
得姓始祖:启。父大禹,母涂山氏。夏朝开国君主。相传禹晚年曾根据以前的先例,做禅让的姿态,并推举东夷族的伯益做继承人,但暗中却为传子做准备,竭力为子培养羽翼势力。大禹薨后,启不负父望,兴兵夺权,一举攻杀伯益。不久,又兴兵灭掉了不服自己,妄图蠢蠢欲动的同姓有扈氏。剪除异己后,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禅让制一去不返,世袭制度从此确立。启建国后,封庶子于莘,其后以封地为氏,因莘辛在古时同音,后去掉草头,称辛姓,尊启为辛姓得姓始祖。 [编辑本段]二、迁徙分布 辛姓发源于今陕西合阳,为夏时诸侯,夏传至桀时灭亡。商时辛姓于史书鲜见,商末有史官辛甲,西周时受封于长子(今山西省长子),其子孙遂开始在山西落籍。春秋战国时,晋国有辛俞、辛寥,周国都(今河南省洛阳)有辛有,鲁国有辛栎,表明辛姓在此际已播迁于今河南、山东境内。两汉之际,辛姓在陇西(今甘肃省临洮)已形成大的聚落,特别是辛庆忌家族世代显贵,更为后世辛姓陇西郡望的形成打下了坚实基础。此际还有赵(今河北省一带)人辛垣平。由此可知,辛姓族人已经遍布北方。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陇西繁衍的辛姓已经族大人众,枝繁叶茂,而且高官不断,数量众多,辛姓陇西郡望已经形成。另外,在雁门一带的辛姓也势头很猛,并形成了辛姓历史上的第二大郡望——雁门郡望。此际,由于陇西郡望的带动,辛姓在今甘肃兰州也形成大的聚落。并且颇为辉煌。另外,辛姓在河南也繁衍地颇为兴旺,并有辛普明由河南徙居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当为辛姓入迁江南第一人。隋唐时期,陇西仍是辛姓主要繁衍之地,而且势头不减,并出现了辛姓历史上的唯一一位宰相:辛茂将。五代十国至两宋,辛姓发展出现了新特点,陇西郡望尤在,但已失去往日光彩,在今陕、晋、豫、冀、鲁等地辛姓发展迅速,尤其在今山东境内,辛姓繁衍的尤为兴盛。随着南宋偏安江南,南方出现了更多的辛姓人家,并且已有辛姓入闽。元代,有辛姓迁居新疆。明初,山西辛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宁夏、河南、山东等地。明代以后,辛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山东辛姓繁衍最胜。清康乾年间以后,河南、河北、山东之辛姓闯关东者甚众,其中山东辛姓为中坚力量。如今,辛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四省为最多,上述四省之辛姓约占全国汉族辛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一。辛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三十九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九。 [编辑本段]三、历史名人 辛 甲:西周初年史官。原事商王纣,曾献纣七十谏,纣不听,无奈投周。后任周太史,受封于长子。曾倡议百官群臣各献箴言,劝王行善补过。今存“虞人之箴”。
辛 攀:字怀远,陇西狄道人。父奭,尚书郎;兄,鉴旷;弟宝迅,皆以才识知名。秦雄为之语曰:“五龙一门,金友玉昆。”“昆”,指兄弟。对他人兄弟的美称。
辛 秘:陇西人,唐代官吏。举五经,历河东司马。任潞州大都督府长史时,开源节流,使泽潞之境收入大增,而其家却无厚产,为时所称。
辛文子:即文子,春秋战国时人,生卒年不详,散文家,祖籍宋国(今河南省),代表作品为《文子》。唐玄宗于天宝元年(742年)诏封文子为通玄真人,尊《文 子》一书为《通玄真经》,道教奉为“四子”真经之一。班固等都认为文子是老子弟子,并说“老子、文子似天地者也”。葛洪《抱朴子内篇·释滞》认为“五千文虽出老子,然皆泛论较略耳”,“至于文子,庄子、关令,尹喜之徒,其属文笔虽祖述黄老、宪章玄虚,但演其大旨,永无至言”。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载李暹为文子作传曰:“姓辛氏,葵丘濮上人,曰计然。范蠡师事之,本受业于老子,录其遗言,为十二篇。”杜道坚《通玄真经缵义·序三》说:“文子,晋之公孙,姓辛氏,字计然,文子其号。家雎之葵丘,属宋地,一称宋钘,师老子学,早闻大道,著书十二篇曰《文子》。”
辛庆忌:字子真,狄道(今甘肃省临洮)人,西汉将领。初为右校丞,屯田乌孙赤谷城,战退歙侯,拜为侍郎,迁校尉。后补金城长史,举茂才,复迁郎中车骑将军,又任光禄大夫、左曹中郎将、执金吾等职。后迁左将军。
辛公义:又名辛亚,隋代狄道人,少年时丧父,母亲教他读书,以勤苦著称。开皇初年,辛公义任岷州刺史。岷地多疫病,可是,医药还不普及。当地百姓如果有了病,家里的人就会合家躲避,任得病的人自生自灭。辛公义为了改变当地的风俗,就让有病的人用车辇送来衙门听事厅的廊上,以至于廊上都睡满了病人。辛公义自己设了一个休息睡榻,日夜守候在病人身边。并且把自己的俸禄拿出来买治病的药品,免费给得病的百姓服用。于是岷地的病人百姓就多能痊愈。等病人痊愈以后,辛公义就将病人的家属召来,劝说他们要事亲至孝,友爱同胞,诸病家子弟也都惭愧而去。岷州的百姓都称辛亚是“慈母”。
辛云京:兰州金城(今甘肃兰州)人,唐代大臣。初为北京都知兵马使,后迁代州节度使,兼太原尹,封金城郡王。赏罚分明,将士不怠,使所辖之境没有烽警之虞。官至检校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辛茂将:陇西狄道人,唐代大臣。历任大理少卿、中书侍郎、侍中等职。后兼左庶子,与许敬宗共审长孙无忌案。不久死于任上。辛君昌:陇西狄道人,唐代官吏。初为邛州刺史,八年后改任润州刺史。官至魏州刺史。
辛京杲:兰州金城人,辛云京从弟,唐朝将领。曾从李光弼出井陉、战嘉山、督战甚力,肃宗赞其与黥、彭、关、张一样勇猛。累迁鸿胪卿,英武军使。唐代宗时,封为肃国公,迁左金吾卫大将军,进晋昌郡王,历湖南观察使、工部尚书致仕。
辛弃疾:原字坦夫(1140-1207),改字幼安,号稼轩,齐州历城(今山东省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曾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武装,后南下归宋。最高职任过枢密都承旨,仕途不如意,壮志难酬。他一生主张坚决抗金,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中,多抒发恢复统一祖国山河的壮烈感情。词风继承苏轼豪放风格,二人并称苏辛,但更纵放自如,冲破音律限制。著有《稼轩长短句》。
辛仲甫:汾州孝义(今属山西省)人,宋朝大臣。任成都知府时,免岁输铜钱,为蜀人赞誉。后任开封知府,拜御史中丞。不久为参知政事。因病罢为工部尚书,出知陈州,后以太子少保致仕。
辛彦博:山西平遥人,明代官吏。洪武中由岁贡入太学,擢监察御史、佥都御史,调山东浙江按察使。永乐中官至浙江左布政使。
辛应乾:山东省安丘人,明代官吏。嘉靖进士,历任长治县令,雁门关提督,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山西巡抚。官至南京兵部侍郎。
辛自修:开封府襄城(今属河南省)人,明代官吏。嘉靖进士,历任海宁知县、吏科给事中、太仆少卿、应天府尹、左都御史等职。卒于工部尚书任上。
辛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三十九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九。�
寻根溯源 辛姓来源有五:1、出自姒姓。据《元和姓纂》、《广韵》等所载,夏王启封庶子于莘(故城在今陕西合阳东南),后世子孙以地为氏,又由于莘辛音近,遂产生辛姓。2、据《路史》所载,相传黄帝之后有高辛氏,其后有辛姓。3、上古居住在今山东曹县一带的有辛氏的后裔,有以辛为姓的。4、赐姓而来。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北周赐项、�姓辛,其后皆显于唐,为天水辛姓。5、出自他族或他族改姓。清满洲人姓,世居锦州;清高丽有辛姓;清时甘肃碾伯(今青海乐都)县土司其孙姓辛,名庄奴;今土、藏、土家、蒙古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启。父大禹,母涂山氏。夏朝开国君主。相传禹晚年曾根据以前的先例,做禅让的姿态,并推举东夷族的伯益做继承人,但暗中却为传子做准备,竭力为子培养羽翼势力。大禹薨后,启不负父望,兴兵夺权,一举攻杀伯益。不久,又兴兵灭掉了不服自己,妄图蠢蠢欲动的同姓有扈氏。剪除异己后,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禅让制一去不返,世袭制度从此确立。启建国后,封庶子于莘,其后以封地为氏,因莘辛在古时同音,后去掉草头,称辛姓,尊启为辛姓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辛姓发源于今陕西合阳,为夏时诸侯,夏传至桀时灭亡。商时辛姓于史书鲜见,商末有史官辛甲,西周时受封于长子(今山西长子),其子孙遂开始在山西落籍。春秋战国时,晋国有辛俞、辛寥,周国都(今河南洛阳)有辛有,鲁国有辛栎,表明辛姓在此际已播迁于今河南、山东境内。两汉之际,辛姓在陇西(今甘肃临洮)已形成大的聚落,特别是辛庆忌家族世代显贵,更为后世辛姓陇西郡望的形成打下了坚实基础。此际还有赵(今河北一带)人辛垣平。由此可知,辛姓族人已经遍布北方。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陇西繁衍的辛姓已经族大人众,枝繁叶茂,而且高官不断,数量众多,辛姓陇西郡望已经形成。另外,在雁门一带的辛姓也势头很猛,并形成了辛姓历史上的第二大郡望——雁门郡望。此际,由于陇西郡望的带动,辛姓在今甘肃兰州也形成大的聚落。并且颇为辉煌。另外,辛姓在河南也繁衍地颇为兴旺,并有辛普明由河南徙居会稽(今浙江绍兴),当为辛姓入迁江南第一人。隋唐时期,陇西仍是辛姓主要繁衍之地,而且势头不减,并出现了辛姓历史上的唯一一位宰相——辛茂将。五代十国至两宋,辛姓发展出现了新特点,陇西郡望尤在,但已失去往日光彩,在今陕、晋、豫、冀、鲁等地辛姓发展迅速,尤其在今山东境内,辛姓繁衍的尤为兴盛。随着南宋偏安江南,南方出现了更多的辛姓人家,并且已有辛姓入闽。元代,有辛姓迁居新疆。明初,山西辛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甘肃、宁夏、河南、山东等地。明代以后,辛姓在全国分布广泛,尤以山东辛姓繁衍最胜。清康乾年间以后,河南、河北、山东之辛姓闯关东者甚众,其中山东辛姓为中坚力量。如今,辛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四省为最多,上述四省之辛姓约占全国汉族辛姓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一。
郡望堂号 辛姓在长期的繁衍播迁过程中,形成如下郡望:1、陇西郡,秦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南),三国移治襄武(今甘肃陇西南);2、雁门郡,战国时赵所置,治所在善元(今山西右玉南),三国魏移治广武(今山西代县西)。
堂号:“五龙”、“陇西”、“雁门”、“双贞”等。�
宗族特征 1、辛姓陇西郡望由秦汉之际初具规模,下传至五代十国依旧长盛不衰,而且高官不断,这种史实为他姓所不可比拟。2、辛姓人才济济,从周朝开始即有辛姓名人入载史册,尤可一提的是辛弃疾,其文韬武略备受千秋万代的敬仰,更为辛姓家族增添了光彩。
名人精粹 辛甲:西周初年史官。原事商王纣,曾献纣七十谏,纣不听,无奈投周。后任周太史,受封于长子。曾倡议百官群臣各献箴言,劝王行善补过。今存“虞人之箴”。辛庆忌:狄道(今甘肃临洮)人,西汉将领。初为右校丞,屯田乌孙赤谷城,战退歙侯,拜为侍郎,迁校尉。后补金城长史,举茂才,复迁郎中车骑将军,又任光禄大夫、左曹中郎将、执金吾等职。后迁左将军。辛秘:陇西人,唐代官吏。举五经,历河东司马。任潞州大都督府长史时,开源节流,使泽潞之境收入大增,而其家却无厚产,为时所称。辛云京:兰州金城(今甘肃兰州)人,唐代大臣。初为北京都知兵马使,后迁代州节度使,兼太原尹,封金城郡王。赏罚分明,将士不怠,使所辖之境没有烽警之虞。官至检校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辛茂将:陇西狄道人,唐代大臣。历任大理少卿、中书侍郎、侍中等职。后兼左庶子,与许敬宗共审长孙无忌案。不久死于任上。辛君昌:陇西狄道人,唐代官吏。初为邛州刺史,八年后改任润州刺史。官至魏州刺史。辛京杲:兰州金城人,辛云京从弟,唐朝将领。曾从李光弼出井陉、战嘉山、督战甚力,肃宗赞其与黥、彭、关、张一样勇猛。累迁鸿胪卿,英武军使。唐代宗时,封为肃国公,迁左金吾卫大将军,进晋昌郡王,历湖南观察使、工部尚书致仕。辛弃疾: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曾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武装,后南下归宋。最高职任过枢密都承旨,仕途不如意,壮志难酬。他一生主张坚决抗金,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中,多抒发恢复统一祖国山河的壮烈感情。词风继承苏轼豪放风格,二人并称苏辛,但更纵放自如,冲破音律限制。有《稼轩长短句》。辛仲甫:汾州孝义(今属山西)人,宋朝大臣。任成都知府时,免岁输铜钱,为蜀人赞誉。后任开封知府,拜御史中丞。不久为参知政事。因病罢为工部尚书,出知陈州,后以太子少保致仕。辛彦博:山西平遥人,明代官吏。洪武中由岁贡入太学,擢监察御史、佥都御史,调山东浙江按察使。永乐中官至浙江左布政使。辛应乾:山东安丘人,明代官吏。嘉靖进士,历任长治县令,雁门关提督,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山西巡抚。官至南京兵部侍郎。辛自修:开封府襄城(今属河南)人,明代官吏。嘉靖进士,历任海宁知县、吏科给事中、太仆少卿、应天府尹、左都御史等职。卒于工部尚书任上。
辛姓得姓始祖
启。父大禹,母涂山氏。夏朝开国君主。相传禹晚年曾根据以前的先例,做禅让的姿态,并推举东夷族的伯益做继承人,但暗中却为传子做准备,竭力为子培养羽翼势力。大禹薨后,启不负父望,兴兵夺权,一举攻杀伯益。不久,又兴兵灭掉了不服自己,妄图蠢蠢欲动的同姓有扈氏。剪除异己后,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禅让制一去不返,世袭制度从此确立。启建国后,封庶子于莘,其后以封地为氏,因莘辛在古时同音,后去掉草头,称辛姓,尊启为辛姓得姓始祖。
辛姓历史名人
辛 甲:西周初年史官。原事商王纣,曾献纣七十谏,纣不听,无奈投周。后任周太史,受封于长子。曾倡议百官群臣各献箴言,劝王行善补过。今存“虞人之箴”。
辛 攀:字怀远,陇西狄道人。父奭,尚书郎;兄,鉴旷;弟宝迅,皆以才识知名。秦雄为之语曰:“五龙一门,金友玉昆。”“昆”,指兄弟。对他人兄弟的美称。
辛 秘:陇西人,唐代官吏。举五经,历河东司马。任潞州大都督府长史时,开源节流,使泽潞之境收入大增,而其家却无厚产,为时所称。
辛文子:即文子,春秋战国时人,生卒年不详,散文家,祖籍宋国(今河南省),代表作品为《文子》。唐玄宗于天宝元年(742年)诏封文子为通玄真人,尊《文 子》一书为《通玄真经》,道教奉为“四子”真经之一。班固等都认为文子是老子弟子,并说“老子、文子似天地者也”。葛洪《抱朴子内篇·释滞》认为“五千文虽出老子,然皆泛论较略耳”,“至于文子,庄子、关令,尹喜之徒,其属文笔虽祖述黄老、宪章玄虚,但演其大旨,永无至言”。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载李暹为文子作传曰:“姓辛氏,葵丘濮上人,曰计然。范蠡师事之,本受业于老子,录其遗言,为十二篇。”杜道坚《通玄真经缵义·序三》说:“文子,晋之公孙,姓辛氏,字计然,文子其号。家雎之葵丘,属宋地,一称宋鈃,师老子学,早闻大道,著书十二篇曰《文子》。”
辛庆忌:字子真,狄道(今甘肃省临洮)人,西汉将领。初为右校丞,屯田乌孙赤谷城,战退歙侯,拜为侍郎,迁校尉。后补金城长史,举茂才,复迁郎中车骑将军,又任光禄大夫、左曹中郎将、执金吾等职。后迁左将军。
辛公义:又名辛亚,隋代狄道人,少年时丧父,母亲教他读书,以勤苦著称。开皇初年,辛公义任岷州刺史。岷地多疫病,可是,医药还不普及。当地百姓如果有了病,家里的人就会合家躲避,任得病的人自生自灭。辛公义为了改变当地的风俗,就让有病的人用车辇送来衙门听事厅的廊上,以至于廊上都睡满了病人。辛公义自己设了一个休息睡榻,日夜守候在病人身边。并且把自己的俸禄拿出来买治病的药品,免费给得病的百姓服用。于是岷地的病人百姓就多能痊愈。等病人痊愈以后,辛公义就将病人的家属召来,劝说他们要事亲至孝,友爱同胞,诸病家子弟也都惭愧而去。岷州的百姓都称辛亚是“慈母”。
辛云京:兰州金城(今甘肃兰州)人,唐代大臣。初为北京都知兵马使,后迁代州节度使,兼太原尹,封金城郡王。赏罚分明,将士不怠,使所辖之境没有烽警之虞。官至检校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辛茂将:陇西狄道人,唐代大臣。历任大理少卿、中书侍郎、侍中等职。后兼左庶子,与许敬宗共审长孙无忌案。不久死于任上。辛君昌:陇西狄道人,唐代官吏。初为邛州刺史,八年后改任润州刺史。官至魏州刺史。
辛京杲:兰州金城人,辛云京从弟,唐朝将领。曾从李光弼出井陉、战嘉山、督战甚力,肃宗赞其与黥、彭、关、张一样勇猛。累迁鸿胪卿,英武军使。唐代宗时,封为肃国公,迁左金吾卫大将军,进晋昌郡王,历湖南观察使、工部尚书致仕。
辛弃疾:原字坦夫(1140-1207),改字幼安,号稼轩,齐州历城(今山东省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曾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武装,后南下归宋。最高职任过枢密都承旨,仕途不如意,壮志难酬。他一生主张坚决抗金,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中,多抒发恢复统一祖国山河的壮烈感情。词风继承苏轼豪放风格,二人并称苏辛,但更纵放自如,冲破音律限制。著有《稼轩长短句》。
辛仲甫:汾州孝义(今属山西省)人,宋朝大臣。任成都知府时,免岁输铜钱,为蜀人赞誉。后任开封知府,拜御史中丞。不久为参知政事。因病罢为工部尚书,出知陈州,后以太子少保致仕。
辛彦博:山西平遥人,明代官吏。洪武中由岁贡入太学,擢监察御史、佥都御史,调山东浙江按察使。永乐中官至浙江左布政使。
辛应乾:山东省安丘人,明代官吏。嘉靖进士,历任长治县令,雁门关提督,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山西巡抚。官至南京兵部侍郎。
辛自修:开封府襄城(今属河南省)人,明代官吏。嘉靖进士,历任海宁知县、吏科给事中、太仆少卿、应天府尹、左都御史等职。卒于工部尚书任上。
中国人民解放军辛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辛国治少将
辛国治(1921-——),河北省黄骅县人。1937年参加新海县抗日救国会。1938年参加八路军。同年加入中国***。
抗日战争时期,任黄骅县抗日救国会第11分会秘书,八路军115师东进抗日挺进纵队第6支队连政治指导员、支队政治处宣教股股长,115师教6旅政治部宣教科科长、组织科科长,渤海军区第2军分区政治处副主任、主任。
解放战争时期,任第2军分区政治处主任、副政治委员,山东兵团渤海纵队11师政治部主任。参加了济南、淮海、渡江等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东军区公安部队师政治委员,华东军区公安部队政治部副主任,上海警备区政治部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青年部部长。文革时期曾在全军文革小组工作。后担任海军北海舰队政治部主任,北海舰队舰队副政治委员,南海舰队舰队副政委。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
中国人民解放军辛姓当代将军生平简介
辛明中将
辛明(1924-2006),原名罗大新,江苏省(今属安徽省)萧县人。1938年参加革命,1941年加入中国***。
抗日战争时期,任萧县抗日游击队文化教员,新四军淮海军分区《战旗报》编辑。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民主联军师政治部股长,第四野战军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参加了辽沈、平津、衡宝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广西军分区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广西军区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兼《广西民兵报》社社长,空军空降兵第15军政治部宣传处处长。1956年入解放军政治学院学习。后历任空军空降兵第15军政治部副主任,《空军报》社社长,北京市仪表局党委副书记、空军政治部副主任,空军学院政治委员,空军指挥学院政治委员。为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做出了贡献。是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1955年被授予校官军衔,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同年9月被授予空军中将军衔。2006年1月22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薛姓得姓始祖
奚仲。薛姓出自黄帝的任姓,黄帝共有二十五子,分别得十二个姓,其中有一子名禺阳,因被封在任(今山东济宁市)而得任姓。任姓传到十二世孙奚仲,奚仲在夏禹时任车正,为车的创造者,居住在薛,称为薛侯。其后人祖已的七世孙曰成,举国迁于挚,改号为挚国。商末时,周伯季历娶挚国女大任为妻,生子姬昌,就是后来的周文王。到武王克商,复封为薛侯。春秋时,齐桓公称霸诸侯,惟有薛侯不从,被黜为伯爵。春秋后期,薛公子登在楚国做官,薛人迁往下邳(今江苏邳州),楚怀王赐沛地为其食邑。薛国历夏、商、周三代,凡六十四世,战国时亡国,其后子孙以国为氏,称薛姓。他们尊奚仲为薛姓的得姓始祖。
薛姓历史名人
薛 举:河东汾阴(今山西省万荣)人,隋大业三年(公元617年)曾与其子仁果举兵,自称西秦霸王,据陇西之地,率众三十万,不久称帝,迁都天水。后其子继位,兵败降唐。薛道衡:河东汾阴人,隋代著名诗人,累官至司隶大夫。其诗词藻华艳,边塞诗较为雄健。明人辑有《薛司隶集》。
薛 稷:蒲州汾阴人,唐朝大臣、书画家。曾官至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善画人物、鸟兽,画鹤尤为生动,时称一绝,他的书法与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并称“唐初四大家”。
薛 涛:字洪度(770-832),一作宏度,长安(今陕西省西安)人,唐代女诗人,姿容美艳,性敏慧,8岁能诗,洞晓音律,多才艺,声名倾动一时。父早亡,沦为歌妓。善歌舞、工诗词,曾创制深红小笺写诗,人称薛涛笺。明人辑有《薛涛诗》。
薛 雪:字生白,吴县(今江苏省苏州)人,清代医学家,其医术与同郡叶天士齐名,各有心得,不相上下。他的主要著作有《医经原旨》6卷等。《湿热论》是他对湿热病探索研究的力作,具有真知灼见,全书不逾万言,但对于湿热病“感之轻重浅深,治之表里先后,条分缕析,深切详明”。他的《湿热论》与叶桂的《温热论》,可以说是阐发湿热、温热病的姊妹篇。
薛 岳:中国国民党军军将领。字伯陵。广东乐昌人。早年就读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18年,任粤军连、营长。1921年,任孙中山总统府警卫团营长。1923年,调回粤军,先后任团长、师参谋长。北伐战争期间,曾任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1师代理师长。1927年12月,率部参加镇压广州起义,旋任第四军副军长。1930年蒋阎冯大战中,随张发奎支持冯、阎反蒋,失败后避居九龙。1933年后,历任第五军军长、第六路军总指挥等职。1934年1月,率部进犯中央革命根据地。后任第二路军“前敌”总指挥,所部自湘尾追长征中的红军至黔、滇、蜀等省。抗日战争时期,任第一兵团总司令、第九战区司令长官等职,曾率部重创日军。1946年后,历任徐州“绥靖公署”主任、国民党政府参军长、广东省政府主席兼海南防卫总司令等职。1950年,所部在海南岛与人民解放军作战失败后,逃往台湾省。
薛道衡:隋代诗人。字玄卿(540-609),河东汾阴(今山西省万荣)人。历仕北齐、北周。隋朝建立后,任内史侍郎,加开府仪同三司。炀帝时,出为番州刺史,改任司隶大夫。后为炀帝所杀。薛道衡少孤,好学。13岁时,作《国侨赞》,颇有思致,见者奇之。北齐武平年间,以主客郎接待南朝陈使者傅縡。赠诗五十韵,道衡和之,南北称美,当时著名文人魏收说:“傅縡所谓以蚓投鱼耳。”他和卢思道齐名,在隋代诗人中艺术成就最高。其诗虽未摆脱六朝文学浮艳绮靡的余风,有些作品,却具有一种刚健清新的气息。如与杨素唱和的《从军行》,就是较好的边塞诗。代表作《昔昔盐》描写思妇孤独寂寞的心情,其中“暗牖悬蛛网,空梁落燕泥”一联,最为脍炙人口,甚至传说是其引起隋炀帝嫉妒而被杀害的原因。小诗《人日思归》含思委婉,也是历来传诵的名作。有集30卷,已佚。今存《薛司隶集》1卷。《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录存其诗20余首,《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录存其文8篇。事迹见《隋书》、《北史》本传。
薛大鼎:汾阴人,唐代良吏,曾担任沧州刺史,开通无棣渠直达大海,被誉为铛脚刺史。永徽中升任行荆大都督长史。
薛仁贵:绛州龙门(今山西省河津)人,唐朝名将,骁勇善战,善于骑射,他东征“白衣驰敌阵”,大败高丽;西征“三箭定江山”,镇住突厥。对巩固唐王朝的边疆有很大贡献。
薛居正:北宋史学家。字子平(912-981),浚仪(今河南省开封)人,五代后唐进士,后周时官至兵部侍郎,入宋位至司空,曾监修国史。开宝六年(973年)与卢多逊、扈蒙等撰修《旧五代史》毕,晋平章事。著有《文惠集》等。
薛绍彭:长安人,宋代书法家,工行草书,笔致精润遒丽,颇得晋唐人法度。与米芾齐名,世称“米薛”。
薛王宣:山西省河津人,明代著名学者、理学家,官拜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入阁参豫机要。著有《读书录》、《从政名言》、《薛文清集》等。
薛素素:明代女画家,名薛五,又字润娘,一作润卿,又字素卿,号雪素、素君,吴(江苏省苏州)人,万历(1573-1619)间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名妓,生卒年不详。姿容艳雅,诗、书、琴、棋、箫俱精妙,而驰马走索、射弹等尤为绝技,以“女侠”自命。为李征蛮所嬖,画像传入蛮峒,倾动蛮中。善书,尝书《黄庭经》小楷,殊工。长于画人物,兼白描大士,李日华题其所绘《花里观音图》有“慧女春风手,百花指端吐”之句。善山水,尤工兰竹,下笔迅扫,韵复高胜,无不入神。中年长斋绣佛,数嫁皆不终。传世作品有《吹箫仕女图》轴,绢本,水墨,自题:“玉箫堪弄处,人在凤凰楼。薛氏素君戏笔。”钤“沈薛氏”、“第五之名”二白文印,现藏南京博物院;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作《兰石新篁图》扇页图录于《名家藏扇集》;同年作《兰石图》轴藏上海博物馆;二十九年(1601年)与马守真合写《兰花图》卷著录于《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著有《南游草》诗集。从艺活动约在万历年间。
薛允升:清末律学家。字克猷,号云阶,陕西省西安人。清咸丰六年(1856年)进士,居官41年中,除出任外官和礼、工、兵部侍郎总计不过10余年外,其余30年均在刑部任职,官至刑部尚书。为官清廉,在晚清政治黑暗、衙风腐败的情况下,他主持刑部,有严格的衙规,对受贿卖法者从不宽容。执法如山,不媚权贵,甚至敢于冒犯慈禧太后。善于剖析疑难案件,任职期间平反了大量冤案,拯救无辜,为人称颂。著有《读例存疑》、《唐明律合编》。
薛福成:江苏省无锡人,清外交家、改良主义者,曾作《筹洋刍议》,主张维新变法。历任浙江宁绍台道、湖南按察使、驻英、法、比、意四国公使。称赞西方君主立宪,主张发展中国工商业,著有《庸全集十种》。
薛时雨:字慰农,一字澍生,晚号桑根老农。安徽全椒人。咸丰三年(1853年)进士。参李鸿章军幕,授杭州知府。兼督粮道,代行布政、按察两司事。著有《藤香馆集》,附词二种:《西湖橹唱》、《江舟唉乃》。罢官后,主讲崇文书院,从游者甚众。光绪七年(1881年),任全椒观察使,其时薛时雨主持重修醉翁亭,使其恢复原貌。
中国人民解放军薛姓开国将军生平简介
薛少卿少将
薛少卿(1910-1991),湖北省临利县人。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0年转入中国***。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共青团乡支队书记,反帝大同盟县青年部部长,红二方面军政治部没收委员会副主任、武装动员科科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120师政治部民运部部长、组织部部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部长,辽北军区第1军分区政治委员,中共嫩江省委组织部长兼地委书记,第2军分区政治委员,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副政治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训练部第一部长、工程部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机械工业部部长、空军工程学院院长,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副司令员,顾问。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届全国委员会委员。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91年10月23日因病逝世,享年81岁。
薛克忠少将
薛克忠(1914-1988),山西省洪洞县人。“九·一八”事变后,参加抗日义勇军,1934年参加学潮。1936年在高级师范学校毕业,在安泽县高级小学教书,参加牺盟会。1937年加入中国***,1938年参加山西青年抗敌决死队。
抗日战争时期,任山西牺盟会虞乡分会特派员,负责该县建党工作。1938年9月,稷山支队和安邑支队合编为决死教导3总队,任组织科科长。12月在教导3总队的基础上,晋西南各县的游击支队、自卫总队组编为政卫1支队,任支队组织科科长。1939年,政卫1支队改编为政卫212旅,任政治部副主任。以后历任55团团长,第212旅参谋长,太岳军区第4军分区参谋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太岳军区第4纵队军政处处长,第24旅参谋长,中原野战军4纵12旅旅长,中原野战军第4纵队12旅旅长。淮海战役时,率领12旅进驻双堆集以南的小李庄、小杨庄,阻击黄维兵团突围。当时敌军以10余辆坦克为先导,在飞机的配合下,向12旅阵地猛攻,小李庄三面受到敌步兵轮番冲击,敌坦克已突入庄后。立即组织小分队和反坦克小组,用手榴弹把敌军的坦克打退。第二天,黄维出动了4个师再次突围,但12旅打得勇猛,守得顽强,敌军未能越雷池一步。战后,任中原军区第19 军兼陕南军区参谋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陕西军区副参谋长,1952年抗美援朝作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9兵团副参谋长、志愿军工程兵指挥所司令员。回国后,任哈军工工程兵工程系主任,工程兵工程学院副院长、政治委员,工程兵军政干部学校政治委员,工程兵学院政治委员,工程兵副司令员。
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荣获朝鲜二级国旗勋章、朝鲜二级自由独立勋章。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1988年11月8日因病逝世,终年74岁。
辛 甲西周初年史官。
原事商王纣,曾献纣七十谏,纣不听,无奈投周。
后任周太史,受封于长子。
曾倡议百官群臣各献箴言,劝王行善补过。
今存“虞人之箴”。
辛甲画像
辛 攀:字怀远,陇西狄道人。
父,尚书郎;兄,鉴旷;弟宝迅,皆以才识知名。
秦雄为之语曰:“五龙一门,金友玉昆。
”“昆”,指兄弟。
对他人兄弟的美称。
辛 秘陇西人,唐代官吏。
举五经,历河东司马。
任潞州大都督府长史时,开源节流,使泽潞之境收入大增,而其家却无厚产,为时所称。
辛文子即文子,春秋战国时人,生卒年不详,散文家,祖籍宋国(今河南省),代表作品为《文子》。
唐玄宗于天宝元年(742年)诏封文子为通玄真人,尊《文 子》一书为《通玄真经》,道教奉为“四子”真经之一。
班固等都认为文子是老子弟子,并说“老子、文子似天地者也”。
葛洪《抱朴子内篇·释滞》认为“五千文虽出老子,然皆泛论较略耳”,“至于文子,庄子、关令,尹喜之徒,其属文笔虽祖述黄老、 玄虚,但演其大旨,永无至言”。
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载李暹为文子作传曰:“姓辛氏,葵丘濮上人,曰计然。
范蠡师事之,本受业于老子,录其遗言,为十二篇。
”杜道坚《通玄真经缵义·序三》说:“文子,晋之公孙,姓辛氏,字计然,文子其号。
家雎之葵丘,属宋地,一称宋钘,师老子学,早闻大道,著书十二篇曰《文子》。
”辛庆忌:字子真,狄道(今甘肃省临洮)人,西汉将领。
初为右校丞,屯田乌孙赤谷城,战退歙侯,拜为侍郎,迁校尉。
后补金城长史,举茂才,复迁郎中车骑将军,又任光禄大夫、左曹中郎将、执金吾等职。
后迁左将军。
辛文子
辛毗三国时魏国谋士,字佐治,颍川阳翟人。
本居陇西(郡治在今甘肃临洮县),东汉光武帝建武年间,其先人东迁。
当初,辛毗跟随其兄事袁绍。
曹操任司空时,征召辛毗,他不受命。
官渡战后,辛毗事袁绍的儿子袁谭。
公元204年,曹操攻下邺城,上表推荐辛毗任议郎,后为丞相长史。
公元220年,曹丕即皇帝位,以辛毗为侍中,赐爵关内侯,后赐广平亭侯。
魏明帝即位,封辛毗颖乡侯,食邑三百户,后为卫尉。
公元234年,诸葛亮屯兵渭南,司马懿上表魏明帝。
魏明帝任辛毗为大将军军师,加使持节号。
诸葛亮病逝后,辛毗返回,仍任卫尉。
不久,逝世,谥肃侯。
辛毗
辛公义又名辛亚,隋代狄道人,少年时丧父,母亲教他读书,以勤苦著称。
开皇初年,辛公义任岷州刺史。
岷地多疫病,可是,医药还不普及。
当地百姓如果有了病,家里的人就会合家躲避,任得病的人自生自灭。
辛公义为了改变当地的风俗,就让有病的人用车辇送来衙门听事厅的廊上,以至于廊上都睡满了病人。
辛公义自己设了一个休息睡榻,日夜守候在病人身边。
并且把自己的俸禄拿出来买治病的药品,免费给得病的百姓服用。
于是岷地的病人百姓就多能痊愈。
等病人痊愈以后,辛公义就将病人的家属召来,劝说他们要事亲至孝,友爱同胞,诸病家子弟也都惭愧而去。
岷州的百姓都称辛亚是“慈母”。
辛云京兰州金城(今甘肃兰州)人,唐代大臣。
初为北京都知兵马使,后迁代州节度使,兼太原尹,封金城郡王。
赏罚分明,将士不怠,使所辖之境没有烽警之虞。
官至检校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辛茂将陇西狄道人,唐代大臣。
历任大理少卿、中书侍郎、侍中等职。
后兼左庶子,与许敬宗共审长孙无忌案。
不久死于任上。
辛君昌:陇西狄道人,唐代官吏。
初为邛州刺史,八年后改任润州刺史。
官至魏州刺史。
辛京杲兰州金城人,辛云京从弟,唐朝将领。
曾从李光弼出井陉、战嘉山、督战甚力,肃宗赞其与黥、彭、关、张一样勇猛。
累迁鸿胪卿,英武军使。
唐代宗时,封为肃国公,迁左金吾卫大将军,进晋昌郡王,历湖南观察使、工部尚书致仕。
辛弃疾原字坦夫(1140-1207),改字幼安,号稼轩,齐州历城(今山东省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
曾参加耿京领导的抗金武装,后南下归宋。
最高职任过枢密都承旨,仕途不如意,壮志难酬。
他一生主张坚决抗金,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中,多抒发恢复统一祖国山河的壮烈感情。
词风继承苏轼豪放风格,二人并称苏辛,但更纵放自如,冲破音律限制。
著有《稼轩长短句》。
辛弃疾
辛仲甫:汾州孝义(今属山西省)人,宋朝大臣。
任成都知府时,免岁输铜钱,为蜀人赞誉。
后任开封知府,拜御史中丞。
不久为参知政事。
因病罢为工部尚书,出知陈州,后以太子少保致仕。
辛彦博山西平遥人,明代官吏。
洪武中由岁贡入太学,擢监察御史、佥都御史,调山东浙江按察使。
永乐中官至浙江左布政使。
辛应乾山东省安丘人,明代官吏。
嘉靖进士,历任长治县令,雁门关提督,兼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山西巡抚。
官至南京兵部侍郎。
辛自修开封府襄城(今属河南省)人,明代官吏。
嘉靖进士,历任海宁知县、吏科给事中、太仆少卿、应天府尹、左都御史等职。
卒于工部尚书任上。
辛晓琪台湾流行女歌手,被封为“疗伤系情歌天后”。
2月8日生于台 中县丰原市(今大台中市丰原区)。
祖籍辽北省昌图县(今辽宁省铁岭市昌图县)。
辛晓琪于1976年考入“华冈艺术学校”音乐科西乐组,主修声 乐,副修钢琴,选修小提琴。
1979年以优异成绩甄试保送“中国文化大学”音乐系西乐组,主修声乐,副修钢琴,选修大提琴。
毕业后,辛晓琪加入知名音乐学校当音乐导师台湾女歌手,至今出道23年,凭借《领悟》、《味道》、《走过》等经典情歌陪伴了一代人的成长。
辛晓琪的歌淋漓尽致的诠释世间百态的爱情,总能把情歌唱得直抵人心,让听歌的男人女人一次又一次得以灵魂共鸣,人们总是能在她的歌曲里找到自己的故事,印证自己的爱情。
寻找辛姓族谱
本文2023-11-14 20:39:4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790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