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问一下吕后一家是怎么灭族的
1、吕太后没有完成她的政治计划就去世了。汉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骤然激化,袒刘之军蜂起。齐王刘襄发难于外,陈平、周勃响应于内,刘氏诸王,遂群起而杀诸吕,刘氏皇族集团与吕氏外戚集团的一场流血斗争,以皇族集团的胜利而告终。
2、吕雉,生卒于公元前241年—前180年,出生于单父(今山东单县),是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雉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而且吕雉也是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帝制之后,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性,后被司马迁列入记录皇帝政事的本纪,而班固作汉书时仍然沿用。也是她开了汉代外戚专权的先河。
3、吕后虽是个成功人士,但最终却是个失败者。在她死后不久,那些原来在她面前唯唯诺诺装糊涂的人,马上把吕氏家族赶尽杀绝,让吕后精心打造的吕氏集团瞬间土崩瓦解。
吕后是历史上第一位临朝称制的女政治家,也是她开启了外戚专权之路。吕后的儿子刘盈虽然即位称帝,但这却成了吕后掌权的开始,刘盈性格软弱,在权术方面根本不自己母亲的对手。也能看出吕后的野心非同小可,她一步步培养起吕氏集团,或许是有替代刘氏的想法。吕后死后,整个吕氏集团也被连根拔起,这才保住了汉室血脉,不然汉朝可能将会迎来一次严重的颠覆。
01吕雉要除刘肥,刘盈鲁元来阻挡。
吕雉只生了一男一女。女儿鲁元公主嫁给宜平侯张敖,她对这个女儿十分钟爱。惠帝二年,刘邦的长子、齐王刘肥来京,吕雉无缘无故地又要宰掉刘肥。她在宴席上叫人拿来两杯毒酒,命令刘肥拿一杯,假意要刘肥向自己敬酒。惠帝刘盈也在场,他一看就明白了,马上拿起另杯毒酒,与大哥一起向吕雉敬酒。吕雉害怕刘盈喝下,自己站起来把刘盈那杯酒泼掉。
刘肥一看,恍然大悟,也放下酒杯,借故回到住地,越想越怕,担心这次逃不脱了。他手下一个随从向他献计,说太后最爱鲁元公主,大王不妨献几座城给公主,并尊公主为齐国王太后,太后一定高兴,这样就可免去当前这场灾难了。
刘肥依计而行,果然奏效,虽然把自己同父异母的妹妹弄成自己的王太后未免不伦不类,但到底保住小命回了国。由此一事也可见出吕雉对其女儿的宠爱。
鲁元公主生有一子一女,为了亲上加亲,吕雉居然把她这外孙女张氏配给刘盈做皇后。这种以亲外甥女嫁亲舅父的事情,实在是古今罕见!然而遗憾的是,这个张皇后却没有生育。吕雉又施一计叫张皇后假装怀孕,然后从刘盈的妃嫔中找到了生儿子的。把那儿子偷偷拿来,冒充是张皇后生的。那真正的生母,当然一命归西了。
02 惠帝刘盈亡,吕雉试探老臣。
惠帝七年(公元前188年)八月,忧郁愁苦、自暴自弃的惠帝刘盈死了,年仅二十四岁。惟一的儿子死了,可那目雉只是干嚎了几声,没有一滴眼泪。这个心如毒蛇的妇人有如此表现,本无足怪,可偏有人要拿这点做文章拍马屁。留侯张良是吕雉最为信赖的人,曾几次帮助吕雉度过难关,此时他已老病在家不问政事,但他的儿子张辟强仍在吕难身边做侍中,为吕雉服务。
张辟强见此情景,马上去找丞相陈平,说:你知道太后为何哭而无泪吗?陈平答不知道。张辟强煞有介事地说:这是太后害怕你们、心中不安、在算计你们的缘故。看来要有大祸!你如果马上上章,请太后任命吕家的吕台、吕产、吕禄等人任将军,掌握禁军军权,并进入宫中朝内掌权,这样太后才能心安,你们才能免祸!
陈平是个善搞阴谋奇计的老行家,他当然看得出张辟强的用意,但他还是照此去做。于是吕氏家族骤然大贵,权势猛涨。吕雉对此,当然满意,但她认为吕氏家族的地位还不够尊降,权力还不够大。她计划要在这方面来上一些惊人之举。
03吕雉正式称制,随意废立皇帝。
惠帝下葬,太子即位。这个太子,就是张皇后那个冒名顶替的假儿子,他虽然在名义上做了一回皇帝,但就连名字也没留传下来,因为他根本不算什么皇帝。惠帝在位时,虽然政权同样是由吕雉掌握,但吕雉并没有把这一点从制度上予以确认使之合法化。这一回不同了,她明白宣布:皇帝年幼不懂事,由她临朝称制,处理政事。什么是称制呢?制,指制书。天子的命令,称为制书或诏书,所以只有天子才能称制。
吕雉这是明确昭示天下:她这是合法地履行天子的职权。而临朝则指与皇帝一样上朝听政,这在封建社会中,对一个女人来说,也是不合礼仪的越轨行为,哪怕你是皇太后也罢。两千年后的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的所谓垂帘听政,其实是从吕雉这里贩去的。
那位可怜的无名小皇帝也没能做多久,这小家伙不知听谁对他说了事情真相;他不是张皇后所生,而是惠帝妃嫔某人所生,生母已被吕后杀掉。正是童言无忌,他马上宣称:太后怎能随便杀我母亲拿我冒名顶替?我还未长大,长大了我一定要报仇!吕雉闻知,大吃一惊,立即将他关起来,然后召来大臣,说皇帝得疯病,无法在位,要废掉另立。大臣们没谁道个不字,于是立了惠帝另一个儿子常山王刘弘为帝。这小宝贝当然同样是个傀儡,原来那个倒霉蛋小皇帝当天就送命了。
04老臣假意迎合,大封吕氏家族。
吕雉随即实施她筹措已久的大计划:大封吕氏家族,将诸吕安插到各重要部门。
刘邦生前,曾与大臣们订立过一条盟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意思是只有刘家皇族中人才能封王,此外无论何人皆不得封王;如有,则天下人都有责任讨伐他。这条盟约的矛头所向有两者:一是那些开国功臣。因为开国功臣中本有几位异姓王,后来逐渐被刘邦吕雉消灭,立此盟约,警戒其他人不要生此念头;二是针对吕嫌及其吕氏家族而来。
刘邦担心他死后吕氏强盛,危及刘氏保权。这个盟约的参与订立者,在昌氏临朝称制时还有许多人在世,吕雉本人更是言犹在耳。不过,现在是她当成,什么盟约不盟约,她说了算!所以,她把立吕氏家族为王的打算向几个元老大臣表示出来,想看看这些人的反应。
几个元老中,素以强硬刚直闻名的右丞相王陵坚决反对,他当面指责吕雉此举违背高帝盟约。一些人不表态;锋侯周勃和左丞相陈平却居然赞成,说:当年高皇帝平定天下,封自己的子弟为王;现在太后临朝称制,封吕氏族人为王,这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吕雉见有人支持,大喜。
05 老臣变更有玄机,只是为韬光养晦。
散朝之后,王陵将陈平和周勃臭骂了一通,说你二人违背盟约拍吕氏马屁,将来有何面目去地下见高帝?陈、周二人也不和他辩,只是说:当面反对吕氏,我们比不上你;但将来保全国家和刘氏,你可能比不上我们!
原来,他们早已看出吕雉用心,故意顺着棍儿爬,保全自已并取得吕雉信任,以便在将来凭借有利地位诛吕安刘。过了几天,王陵被撤去右丞相之职,由陈平继任;陈平原任的左丞相,吕雉给了她的老情夫审食其。周勃则被任为太尉。
06吕雉大封吕氏家族,妇人得到鸡犬升天。
作为投石问路的第一步,吕雉先追封已死的父亲吕公为吕宣王,长兄吕泽为悼武王,以试探其他公卿大臣的态度。可她这是多余的担心,根本没人出头反对。于是她放心地大封起来了;封吕台为吕王,吕台死后,其子吕嘉和吕产先后继任吕王,随后又封吕产为梁王;封吕禄为赵王、吕通为燕王。
封侯的就更多了;吕他为俞侯,吕更始为膝侯,吕忿为吕城侯,吕胜主赞其侯,吕荣为祝滋候吕庄为东平侯,吕种为沛侯,吕平为扶柳侯,等等。吕氏的亲戚自然也少不了沾光,如吕雉的外孙张偃居然封为鲁王!最奇的是,吕雉竟封她的妹妹、舞阳侯樊哙之妻吕婴为临光侯,开千古妇人封侯之先河。同时,吕雉又以赵王吕禄为上将军,指挥禁军劲旅北军;禁军中的南军则由粱王吕产指挥。又进吕禄为相国,以吕禄之女为皇后。一时之间,吕氏家族遍封王侯,尽掌机要,真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07吕雉大封吕氏家族,其目的何在?
吕雉大封诸吕,是否仅仅为了让吕氏家族尽享荣华富贵、并使自己有强大的后盾?这当然是一个目的,但决不仅限于此,她还有更大的阴谋:培植吕氏力量,在适当的时候,取刘氏天下而代之!这种可能性并不是不存在的。她的大杀刘氏宗室与大封诸吕,都是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目标而作的长线努力。
若问:既然如此,为何吕雉终其世未敢实施这一计划?这看来主要原因是她认为时机还不成熟、条件还不具备。刘邦的旧将老臣有不少健在而且握有重权,如灌婴就手提十万甲兵驻扎在外,刘氏诸王各有封国,其力量也未可小视,等等。而吕雉的年龄又未能让她等到条件具备。她死后,吕氏子弟全是些庸碌之辈,更难办到了。一句话,吕雉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吕这一包含严重私心的举措,给以后的内乱埋下了导火索,同时也给吕氏宗族种下了灭族的祸根。这大约是这野心勃勃的女人所始料不及的吧?
08吕雉临死前的遗言,明白她的所作所为。
公元前180年8月1日,君临天下作威作福的准女皇吕雉病死了。从她临死时对吕氏子弟的首领吕产、吕禄的告诫中可以看出,她是带着恐惧不安而无可奈何的心情死去的。她看来已料到自己死后必将引发一场血腥搏斗,这祸根是她一手种下的,她后悔没有?不得而知。
她对吕产、吕禄说:吕氏遍封王侯,这本是违背高帝盟约的,大臣们肯定不服。我死后,大臣们可能要发动兵变。你们不要出宫为我送葬,控制禁军,守住皇宫,掌握皇帝。否则必然被人所制!切记!
吕氏族谱,大多是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纂修的,以南方省份居多:
毗陵(今江苏省常州市)《吕氏宗谱》 吕贽庭光绪四年(1878年)纂修 共二十二卷,外加首末各一卷;
余姚(今属浙江)《吕氏宗谱》 吕铭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纂修,共八卷,卷首一卷;
旌德(今属安徽)《吕氏续印宗谱》 吕贤铭纂修,共十四卷,民国六年(1917年)铅印。
北方吕氏家谱:
新安(今属河南)《吕氏宗谱》 吕锡祥、吕凤歧纂修,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刻本复印。
此外,还有:
《吕氏宗谱》 吕秋泉、吕培成等纂修,民国十九年(1930年)铅印;
《吕氏族谱》 纂刻者姓名不详,民国初年刻本;
《吕氏重修宗谱》六卷,卷首一卷,吕光琦纂修,民国十年(1921年)铅印。
山东巨野《吕氏家谱》八卷,首次编纂于明万历二年,崇祯十一年、康熙五十一年、康熙五十九年、乾隆三年、乾隆四十七年、嘉庆十五年、咸丰八年、同治十二年、光绪十四年、光绪三十年、民国四年、一九六一年、一九八一年、一九九三年历次续修。
吕氏集团在吕后临朝称制时期势力急速膨胀,在吕后执政末年,他们掌握了西汉的实际统治权。
然而,由于吕后的驾崩,吕氏集团失去了中心灵魂人物,竟在短短的两个月内全族覆灭!为何他们没能继续把持朝政?反而失败得如此迅速?
愚蠢的吕氏兄弟
吕后驾崩前,使吕产、吕禄分掌南北军,严守皇宫,慎勿发丧。这体现了吕后的政治见识和敏感度,将其捍卫娘家势力的一面表露无遗。
吕后剧照
以当时的形势而言,吕产为上将军,吕禄为相国且分掌汉宫精锐军队,不论是地利或是军力,都占有优势,但却在短时间内全部被歼灭,实在是因为吕氏兄弟皆为胸无韬略的蠢材。
吕后崩后,上将军吕禄、相国吕产掌握军政大权,自知这是违背高祖的“白马盟约”,恐被大臣及刘姓诸侯王诛杀,因此谋乱。
此事,却被吕禄的女儿(亦是朱虚侯刘章的妻子)知道了,结果吕禄女:
“乃使人告兄齐王。”
灌婴剧照
诸吕想发动变乱,但因惧怕高帝故臣,不敢发;等齐王发兵向西时,诸吕却派遣灌婴率兵前往迎击!
吕产、吕禄其实并不信任灌婴,还怕他背叛,那又为何派他去镇压齐军?难道没思考灌婴有阵前倒戈之可能吗?
由此可明显看出,吕产、吕禄无用人之明。
后来,当郦寄劝吕禄归还将军大印,将兵权交归回太尉时,临光侯吕媭怒曰:
“汝为将而弃军,吕氏今无处矣!”
一介女子吕媭已经如此愤怒地警告了吕禄,可是最后吕禄仍卸下军印,将兵权交给太尉周勃。
吕媭剧照
而吕产,则在不知吕禄已交出兵权的状况下,进未央宫作乱,最后被杀于郎中府吏舍厕中。
吕氏兄弟确为政治庸才,既已有叛变之心,军队就是保命符,握有军力才有胜利可言,而他们,竟将兵权释出给对大汉忠心耿耿的周勃!
受敌以柄,无疑是将生命交出,无怪吕氏集团覆亡得如此之快!
刘氏诸侯王的助力
刘邦八子,四房灭于吕后。吕后大封诸吕为王,夺的是刘氏诸侯王的地,这注定吕氏与刘氏是站在敌对位置的。
虽然吕后曾想以联姻减缓对立,但却事与愿违,反而加深彼此仇恨。
吕后驾崩,其对立,便马上浮出水面。
吕后剧照
朱虚侯刘章得知诸吕要作乱关中,遂通知齐王,让齐王向西发兵诛吕,自己则准备和大臣们做内应。
齐王起兵,并诓骗琅邪王刘泽征调其军队,后与灌婴联合,驻军西疆,成为反吕集团的强大后盾。
周勃得北军军权后,陈平召朱虚侯辅助周勃,最后朱虚侯亲自带兵入未央宫,待午后,便发动攻击,杀吕产。
周勃言:“所患独产,今已诛,天下定矣!”可知刘姓诸侯王的协助,对此次诸吕行动的帮助极大。
刘姓诸侯以自身利益对抗诸吕,功臣则以“白马盟约”为依归,辅佐刘氏亲王,两股势力合而为一,加速吕氏灭亡。
刘邦剧照
功臣集团的反抗
西汉建立之初,功臣的势力极大。
所谓功高震主,削减功臣的势力,是必须的动作,但个个功臣皆是当初一起打天下的战友,夺得天下后便过河拆桥,难免落人口实。
于是,在刘邦的默许下,吕后诛杀韩信、彭越,吕后与功臣间的嫌隙由此萌芽。
刘邦为巩固天下,与大臣立下了“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的誓言,惠帝死后,吕后欲立诸吕为王,王陵以此誓约反对吕后,认为分封诸吕是不合体制的。
陈平剧照
而陈平与周勃,碍于吕后当时的威势,不得不同意封诸吕为王,但从他们和王陵的对话中——陈平曰:“于面折廷争,臣不如君;全社稷,定刘氏后,君亦不如臣。”——可看出他们其实是反对吕后,效忠“刘汉”的。
最后,坚决反对的王陵被迫称病辞归,周勃被闲置。吕后虽仍任用陈平,但对其严密监控,此一作为更加深了功臣们与吕氏集团之间的对立。
吕后因自身的才能,所以能驾驭功臣集团,且以当时功臣各自的实力尚不足以与吕后为中心的吕氏集团抗衡。
诸吕擅权,危刘氏,右丞相陈平为此担忧,但其力不能争,又恐祸及己,于是陈平采用陆贾的建议“交欢太尉,深相结”,以五百金为绛侯周勃祝寿,遂“两人深相结,吕氏谋益坏”。
以周勃、陈平为中心的功臣集团遂立,故当吕后崩,诸吕欲在关中作乱时,功臣集团便伺机歼灭了吕氏集团。
周勃剧照
吕氏集团不仅没有得到功臣的支持,也没有得到基层士兵的拥戴。《汉书‧高后纪》记载,当吕禄将军权交予周勃后,周勃进军门,对北军下令曰:
“为吕氏右袒,为刘氏左袒。”
在诛吕安刘后,新帝登基前,有多少人是具备继位资格呢? 从血统上来看,至少有三类四个人:高祖刘邦的四弟楚元王刘交;高祖刘邦的两个儿子,也就是惠帝刘盈的兄弟,当时还在世的有,皇四子代王刘恒和皇七子淮南厉王刘长;另外刘邦的孙子,特别是刘邦庶长子刘肥的大儿子,长孙齐王刘襄。而这四个人中,在诛灭诸吕的过程中,楚元王刘交和齐王刘襄都曾出兵有功。
但在诛灭诸吕后,功臣派成员主要有太尉周勃、右宰相陈平、灌婴、张苍,和刘氏家族成员代表有刘邦的大嫂阴安侯、二嫂顷王后以及远房堂弟琅琊王刘泽等人在商议新皇帝过程中,对以上四位具备资格的继任人选,进入讨论。
第一个候选人为刘交,是高祖皇帝的四弟,不但身份尊贵辈份崇高,更是成熟老练,根本就不会受功臣们控制;既然明知楚王刘交不易驾驭控制,为何还要将其列为候选人呢?应该是楚王刘交很可能挟其灭吕发兵有功,试图立其子刘辟非为皇帝,所以故意将其列为继任人选,巧妙地将其排除在有商议权力的刘氏家族成员之外。
第二个候选人为刘襄,他平定诸吕立下大功,有能又有资历,应是称帝的不二人选,但是刘襄却被否决,表面的理由有二:首先,大臣们否定他以“推本言之,高帝嫡长孙”宣称具有继承合法性的说法。大臣们都知道,刘襄的祖母曹夫人为刘邦早期的情妇,无婚姻关系。吕雉与刘邦明媒正娶,确实是正妻,吕雉和刘邦合葬,昭告着吕雉的正室地位不可动摇;因此,刘襄提议的这个“嫡长孙之说”未被大臣们所认可。告诉刘襄“嫡长孙之说”的,正是极力反对刘襄继位的刘泽,他在诛吕政变前被刘襄诈骗而绑架,所以他利用“嫡长孙之说”诈骗刘襄,说要脱身到长安拥立刘襄为皇帝,事实上是去告诫大臣们勿拥立刘襄。其次,功臣列侯不愿拥立擅自造反的诸侯王为皇帝,而且大臣们对刘襄杀掉中央派出辅佐与监视他的齐丞相邵平,擅自起兵,极不以为然。刘襄自认诛吕政变中首难之勋,在事后被大臣们认为是起兵造反的大过。其实真正的两个原因是,一是刘襄太有能力,恐难以制约,再者担心其舅驷钧势力太大,日后恐出现第二个外戚当政。
第三个候选人为刘长,其人脾气火爆,性格凶悍,刘长的母亲赵姬被“贯高谋刺事件”连累下狱时,吕雉嫉妒,不愿意出手相救,赵姬的说客审食其也不敢尽力向吕雉争取,赵姬忧愤无言,最后在狱中自害身亡,刘长难忘此仇,起兵的意愿甚为强烈,但可能在淮南丞相北平侯张苍的劝阻下没有起兵。刘长和刘恒均为刘邦庶子,刘长被否决的原因除了比刘恒小五岁外,主要为他的个性刚毅跋扈,大臣担心难以辅佐,另由于刘长乃由吕后养大,恐对吕后仍有感情。极力反对拥立刘长的人,很可能就是张苍。
第四位候选人为刘恒,他被选为皇位继承人的原因可能有如下几点:刘恒为刘邦第四子,是刘邦当时还在人世的二子中年龄最长,继承皇位的正当性较高。刘恒在诛吕政变时没有起兵,一方面符合陈平等人反对擅自起兵的要求,另一方面他在诛吕政变中无功正可突出陈平等人拥立的功劳。刘恒向来听命中央,而且为人仁爱孝顺,个性宽容谦厚,易为大臣辅佐。刘恒的母亲薄夫人为人谨慎善良,可以避免外戚跋扈事件重演。此外,刘恒长期深处边陲,对匈奴的威胁有深刻认识。刘恒因为政治上的可接受度最高而被功臣列侯选为皇帝人选。
吕后是刘邦的发妻,在历史上她是个很有政治手段的女人。吕后活着的时候临朝称制,手握大权,朝中文武百官都害怕她。但是吕后死后她的家族的下场却十分惨淡,不论男女老少,但凡是吕后的家人都被杀死了。为什么吕后死后那么惨?下面就来一起了解下吕后一家人是怎么被灭族的吧。
吕后开创了外戚专政的风气,公元前180年吕后病重,临终前吕后还不忘嘱咐吕家人要牢牢把握好手中的权力,然而也正是她如此膨胀的政治野心,最终害惨了吕家人。
吕后活着的时候,吕氏成为了朝中势力最庞大的外戚集团,吕后死后没多久,朝中就发生了一场因为夺权而流血的斗争。
刘氏皇族为了从吕氏集团中夺回权力,便联手发动了一场战争,这场战争在历史上被称为是平息诸吕之乱;。
因为朝中文武百官都或多或少受到过吕后的压迫,吕后活着的时候他们或许敢怒敢言,但如今吕后死了,他们便一呼百应,将吕氏集团连根铲除。史料记载,吕氏一族,不论是男女老少,无少长皆斩之;,吕氏一族就这样被杀了个干干净净。这场血流成河的争斗,最终以刘氏从吕氏手中夺回了权力而告终。
吕后的家族之所以会落得这样的下场,是因为吕后活着的时候做了很多得罪人的事情,外戚干政,让吕氏一族掌管权力。吕后这一生都活在权力的中心,因为她独揽大权,即便朝中的人对她心有不满,也没有人敢发表任何意见。吕后死了,吕氏一族没有了靠山,大家这才敢对付吕氏。
吕氏一族一个活口都没有留下,下场要多惨有多惨。如果吕后知道她死了吕氏会是这样的下场,不知她还会不会让吕氏权倾朝野。
我想问一下吕后一家是怎么灭族的
本文2023-11-14 20:33:0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789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