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家稻场】喻氏宗谱德宗支六修宗谱序
喻家稻场喻氏宗谱德宗支六修宗谱序
国史,县志,家谱,是一个名族文化得以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家谱,它详尽记载了家族的起源、迁徙、繁荣和发展的家族历史演变过程,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基础。古人曰:“谱牒身之本也。”意思是说谱能告诉你,你是谁?你从哪里来?有了谱书你就能够追根溯源。没有家谱,寻根问祖,无非是缘木求鱼;追根溯源,简直是无本之木。今国家昌盛,日渐强大,国家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际,也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家谱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基础。没有优良的家风,就没有优良的国风,就没有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
古语云:三世不修谱为不孝。家法坏,谱牒尚有遗风;谱牒坏,人家不知来处。故谱不可不修。
我族距离上次修谱,有七十余年,续修宗谱已迫在眉睫,但族人大多因时间,精力,经济等方面限制,心有余而力不足。今有幸得知我族家锋(字四海)叔利用退休时间,不辞辛劳,独自一人,跨越多省,走村串户,多方联络,上与中华喻氏重庆总部取得联系,对接上猛公支系图,让我始祖德宗公以上四十多代得以明确;下走访河南安徽等地找到众多因古代交通不便,通讯不畅而在前几次修谱时未编修进家谱的德宗祖后裔,让我支喻姓族人更加庞大,实现上次1947年修谱时我族多位有识之士想达而未能达成之心愿。凭此所见,家锋叔功德无量。我受家锋叔之邀,为我族本次六修宗谱稻场湾作序,其实这次修谱我未尽半份职责,何德何能为我湾作序?惭愧之余,积极研究家谱,并与家锋叔和六房湾堰兵叔以及我湾老人先辈,请教我湾喻家稻场族人的迁徙和来龙去脉,并找到从喻家稻场迁居出去的先祖后裔宗亲,研究他们与我湾的渊源,得出些个人见解,分享予族人。因本人水平有限,在撰写过程当中如有错误及疏忽,望族人海涵。此序也望能给后世提供参考,还原我族祖先传世过程及迁徙脉络。
我族喻氏乃西汉苍梧太守喻猛(字骄孙)之后,传至我支系始祖德宗公已传四十六世,具体世系图可参阅中华喻氏总谱,这里简略介绍直系图:喻猛--四子喻锦--次子发麟--次子季用--次子喻霖--次子喻佑--次子绍天秩--长子喻合--师州--长子尧咨--奕世--喻庆--喻载--次子兆民--喻绪--子耕--大伦--次子宗义--世信--三子显才--四子喻琮--长子喻哲--长子仁易--思文--中和--闳昌--长子喻骥--长子子颜--长子重华--迪冲--喻潜--居安--绍云--喻彻--喻顺--喻凫--正邦--慧观--二子希武--骄孙--次子滕暹--国兴--正朗--遗槐--徳宗 德宗是遗槐长子,据江南老谱记载,遗槐有三子,长子德宗,次子易言,三子易讳,德宗祖迁居湖北黄陂东土寨湾,也就是我们支系始祖,易言祖迁居湖北黄陂东北喻家冲,为喻家冲始祖,易讳生二子分别迁河南和武昌,后人无有记载,现在经近六百余年时光流逝,已无从考证了。在此重点探讨一下猛公四十一世娇生公至四十六世我支始祖德宗公之间的迁徙过程。
骄生公(也有记载骄孙,因与猛公字混淆,在此作骄生),北宋进士,住江西吉水县,隐居不仕,根据江南老谱和大悟老谱记载,骄生公迁居西陵,中华喻氏总部族史研究委员会由此得出结论,骄生公定居宜昌,其可能误把西陵当作宜昌。据我考,《汉书·地理志》记载,西陵县是汉高祖始置江夏郡的十四县之一。《元和郡县图志·江南道三》曰:“黄陂县,本汉西陵县地”。县治在今武汉市黄陂区西南。从国家文物局主编的《中国文物地图集·湖北分册》的两汉地图来看,古西陵县县域涉及今湖北省武汉市的黄陂区、新洲区、孝感市安陆市。孝南区、孝昌县、云梦县及黄冈市的黄州区、团风县、麻城市、红安县等。又据《元和郡县图志·江南道三》和《宋书·州郡志》记载,两汉时,今黄陂区境的东南和北部属西陵县,西南部属安陆县;而宜昌西陵,三国吴黄武元年(公元222年),孙权改夷陵为西陵,属宜都郡。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西陵为夷陵县,也就是说在晋代太康元年以后,宜昌西陵就已经改为夷陵,故在骄生公所在的北宋年间,西陵城指的就是黄陂大悟一带,所以江南老谱记载的骄生公迁居西陵应与宜昌无关。另据逻辑分析,黄州黄陂一带均为丘陵,其西称西陵,古称黄陂县为西陵城在逻辑上是合理的,且黄陂一带比宜昌西陵峡居住条件要好得多,那里交通只能靠水路,当时百业待兴,而不是因战争灾荒往偏僻的地方逃难。所以迁居黄陂黄州这边的可能性更大更合逻辑。
我支喻氏宗谱老谱开篇记载“祖德宗公洪武初年自江西饶州府乐平县瓦屑墩筷子巷迁居楚北黄陂之东乡高邑里土门会祝家坳,今名土寨湾”,依前考,骄生公北宋年间迁居西陵(黄陂、大悟一带),其六世孙德宗又从江西瓦屑墩筷子巷迁居黄陂,不合逻辑。我分析,骄生公生活在北宋年间,迁居到西陵(黄陂。大悟一带),开枝散叶,宋末又遇战乱,蒙古大军扫荡北方,一举南下,骄生公子孙一部分又从西陵(黄陂、大悟一带)逃难返回到江西的可能性极大,这也与瓦屑墩是难民集中营的史料相吻合。
骄生次子滕暹,滕暹次子国兴,国兴次子正朗,正朗长子遗桂,遗桂子德茂,江南老谱记载,德茂定居西陵,德茂有六子,九孙,其孙分别迁往汉川,安陆,云梦,黄陂姚集,孝邑,广阳,大悟等,均在当地开枝散叶,正朗次子就是之前提到的遗槐,遗槐长子为我支始祖德宗。
德宗这一支,迁居土寨湾之后开枝散叶,发扬光大,因子孙繁盛,土寨塆的土地有限,后世逐渐搬迁,形成土寨湾,喻家稻场,六房湾,庙家田,丁王湾五个相邻村组成的庞大村落群。我湾喻家稻场位于北纬30°57´2304″,东经114°29´2688″,属武汉市黄陂区万寿寺村管辖,于土寨湾东北方向15公里处。村落整体南北长,东西窄,解放前房屋大多呈坐西朝东之势,东面有门前大塘。听老人云,塘水从未干过,清澈见底,一方塘水养育族湾十几代人。解放后,房屋渐呈坐北朝南之势。喻家稻场人杰地灵,地缘广阔,正北背靠王驾山,西北背靠柴山,南面地势平坦,王驾山与柴山二山蜿蜒而下,气势聚集于我湾正中,风水极佳。黄陂风水巨著《西陵龙章》记载:“万寿寺边一条龙,兔走鸟飞不见踪,前有文星并武库,后有权星列寺从,小山连迭台侯品,太阳高采状元峰。”如此风水宝地的确是我族先人的一处福地,从明朝七世祖迁居稻场湾至今400余年,稻场湾开枝散叶最为显著,人丁繁衍,兴旺发达。湾最鼎盛时期人口有200余户,湾人文才武略,勤俭持家,上有参军为国,浴血沙场,下有寒耕热耘,春种秋收,喻家稻场四字,方圆百里,远近闻名。听老人云,乱世时期,土匪强盗,听到我湾威名,都不敢来犯。据我统计,我始祖虽在土寨湾,但我稻场湾繁衍出的人口以及由我稻场湾迁居出去后续繁衍到全国各地的人口,占我德宗支总比例一半有余,由此可见,我湾的确是风水宝地,促进我支族人发旺,生生不息。遗憾的是,1974年,国家大力兴修水利设施,从黄陂北木兰湖水库引水,修渠道往东南灌溉,正好途经我湾,在我湾正北方由西向东修了一条渠道,切断了王驾山与柴山连接我湾的龙脉,气场破坏,至后世稻场湾日渐衰落,族人纷纷搬迁,现人口不足百户,很难恢复往日繁华。
我支字派演变及发展:老字派"朝添思伯,守一国臣,自文之式,会典必元",始祖德宗为第一世,“朝”字辈为第二世,“添”字辈为第三世,“添”与“思”之间还有一代,祖先未按字派起名,为第四世,“思”为第五世,“伯”为第六世,“伯”与“守”之间还有一代,祖先未按字派起名,为第七世,“守”为第八世,后面均按字派起名,此字派至十二世“式”字辈止,于康熙二十三年续,从十三世改成“光明正大,洪定保家,崇礼重义,富贵荣华” 又于民国三十七年即公元一九四八年续新派"宝行庭训,培植心田,克昌其后,恢耀先贤”至四十四世,再于一九九三年,由十八世定琼(端甫)公续新派:“忠诚敦让,积善永康,怀才万载,治国安邦,世道精良,启迪芳香,千祥景庆,发达远扬”到七十六世止。
喻家稻场族人构成分为三大房,俗称北分,中分,南分,自德宗公起,截至公元2019年5月止,喻家稻场已传至二十四世“义”字辈。关于喻家稻场的来历,湾下老人口口相传:我湾北边有一稻场,占地巨大,土寨湾的先祖农忙时会到这个稻场打谷,晚上必须有人值守,久而久之,便渐渐在稻场附近建起了房屋,这样土寨湾一部分先祖纷纷搬迁至此,开枝散叶,形成村落。另据1947年谱《喻家稻场里居记》记载,此地原有王孔二姓,王姓占多数,称王家稻场,我十世祖自恂公及十四世祖开道公迁居于此后,子孙繁衍,蒸蒸日上,王孔二姓逐渐没落,喻家稻场之名便慢慢传开。十世祖自恂公,有二子之瑞和之琬,之琬未传,之瑞有二子学伦和学典,学伦为中分先祖,学典为南分先祖,即自恂公是中分和南分的共同先祖,十四世开道公为北分先祖,综上所述,喻家稻场形成过程以及是哪位先祖搬迁至此似乎都很明确,且合乎逻辑,但据我考,其实不然,此过程及年代还有待商榷。
我族谱有很多支谱,搬迁年代及搬迁始祖都记载详细,例如,官家河始祖,谱记载:十二世祖学智公,康熙四十年从喻家稻场迁居长岭岗下官家河;再如喻油坊始祖,谱记载:十六世太有公,雍正十年由湖北黄陂县土门会喻家稻场迁籍河南罗邑周堂畈喻家油坊。唯独我喻家稻场始祖没有明确年代及始祖名字记载,在此盲目推断自恂公和开道公是不严谨的。另外,学智公和太有公不属于自恂公的后代,更不属于同一支,由此得出自恂开道二公只是住于喻家稻场,并非第一批迁居于此。既然如此,最早从土寨湾搬迁到喻家稻场的是谁呢?只能从我们自己的族谱中寻找蛛丝马迹了。先说年代,十六世太有公雍正十年,十二世学智公康熙四十年都还在喻家稻场,说明喻家稻场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康熙年间,另据家锋(字四海)叔走访河南光山马畈喻冲得知,他们支谱自认我德宗十世自举公为他们先祖,且从喻家稻场搬迁过去的年代也研究确定为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这一下把喻家稻场历史又往前推了四十年,此年代为先祖从喻家稻场搬迁出去的最早年代,这个时期我湾之人员构成也初步明朗:十二世学智和十六世太有为十世自能公后代,自能与自举为亲兄弟,自举在这一年迁去光山马畈,自能的后代也搬去官家河和喻油坊,北分先祖十四世开道公和迁去光山罗管店的十二世学舜公为十世自竒公后代,自竒和中南分先祖自恂为亲兄弟,这样,自能,自举,自竒,自恂以及他们的堂叔伯宗亲为组成稻场湾的主要先祖。经过分析,大致可以确定自能自举的曾祖七世祖柬公和自竒自恂的曾祖七世祖朿公为最先搬迁到今喻家稻场所在区域的祖先,根据自举公搬迁至河南的年代(公元1660年)往前推3代(75年),大致可确定为明万历十三年前后(公元1584年),这也与始祖德宗洪武初年(公元1368年)迁土寨湾传七世(175年)正好是1543年前后相吻合(相差41年因古人搬迁时一般为青壮年)。至此,我湾喻家稻场先祖及年代均能大致明确,即七世祖柬公和朿公,年代为明朝万历年间。
喻家稻场至今400余年,先祖们在生产落后,条件恶虐的情况下,世代相传,繁衍生息,可谓历经艰辛。从七世到二十四世,虽无达官显贵,但也不乏众多有识之士,栋梁之才,我们不能忘记他们,更不能不知我们的清晰来历。今恰逢太平盛世,国运昌隆,族人衣食无忧,交通便捷,网络信息发达,自我祖德宗开始六百余年,从未有如此天赐良机,让我们这次第六次修谱拥有前五次都未曾有过的得天独厚之优势;可惜本族宗亲全国分散,字派繁多,有的分支谱牒遗失,甚至迁居出去后未修族谱,始祖姓名生卒均无可考,墓碑无字,后人反复搬迁,曾经的村子喻姓族人全无,只留下喻姓之湾名,找其后人如大海捞针,故此次清谱过程艰苦繁琐,劳心劳力,在此要特别感谢本次修谱发起者家锋(字四海),他凭一己之力,东奔西走,校对核查,捐资筹款,印谱刊发,此次贡献与功德,后世不能忘记。
本序仅对喻家稻场的历史及先祖迁徙脉络作出探讨,也为后人续修宗谱留下承上启下的宝贵线索,因本人才薄智浅,力所不及,撰写过程中有疏漏之处,望族人海涵。并对本次修谱的所有参与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最后附上400余年从喻家稻场迁出的分支,年代为大概估算,如有遗漏望族人海涵。 七世祖柬公和朿公于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从土寨湾迁到喻家稻场十世自举公顺治十七年(公元1660年)从喻家稻场迁光山牢山堡,马雷桥易凉亭,后人迁至马畈喻冲十二世学智公康熙四十年(公元1702年)从喻家稻场迁居长岭岗下官家河十二世学舜公康熙六十年(公元1722年)从稻场湾迁居至光山罗官店,后发展至火焼畈、铜钱洼(其后代十五世天凤公由罗官店喻新街迁回湖北何家湾;天绪公迁往江苏广徳。天隆公迁往梅家湾;天顺公由喻新街迁往火烧畈,十六世文敏公迁铜钱洼,十六世朝阳公由罗管店铜钱洼迁往信阳柳林庄,十七世永慎公由罗官店迂周家湾,十八世定体公、定琮公由罗官店迂黄家寨;定保公、定扬公迁往江苏广德;定亮公由罗管店迁往彭家湾,等等)十六世太有公雍正十年(公元1733年)从喻家稻场迁居罗山周党畈喻家油坊十六世太洪公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从喻家稻场迁甘家集十六世太选公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从喻家稻场迁孝感汪杨店(今孝感杨店)十四世明隆明茂明发三公乾隆三十年(公元1766年)从喻家稻场迁汉镇(今汉口)以后是否转迁迄今杳无音信十五世世清公乾隆五十年(公元1786年)从喻家稻场迁罗山县西乡九里店(今高店喻湾)十六世文周公嘉庆十年(公元1806年)从喻家稻场迁信阳彭家湾喻湾十六世太兴公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从喻家稻场迁光山罗陈百步村十四世开仕公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从喻家稻场迁陕西山阳县竹林关(今丹凤县竹林关镇)十六世文秀公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从喻家稻场迁光山罗官店复迁易店喻老湾十五世世亨世文二公道光二十年(公元1841年)从喻家稻场迁塔尔岗十五世世爵公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3年)从喻家稻场迁白菜园(今光山白雀园镇)十六世太斌公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从喻家稻场迁罗山潘兴店。
德宗二十一世孙崇聪(字聪)二零一九年八月于武汉
各个家谱在书写格式上不完全相同,但概括的基本内容是一致的。新的宗谱在书写格式上应该与旧谱保持一致。修谱中存在最大的问题是在女子挂线上很不统一。认为女子挂线一般为三种情况:
一是无子有女户可挂一女子;
二是子女随母姓可以挂线;
三是未出嫁女可以挂线。另外明确为赘婿的应按祖制以赘婿挂线为宜,特别要强调的是如果女子挂线在书写格式上与男子挂线是相同的,区别在于所生子女一定要说清姓什么。
家谱(或称族谱)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族谱)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
扩展资料:
重要作用:
家谱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皇帝的家谱称玉牒,如新朝玉牒、皇宋玉牒。它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由正史中的帝王本纪及王侯列传、年表等演变而来。
家谱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家谱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参考资料:
第一章 绪论
家族是中国历史上特定阶段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家庭和家族
1、家庭的形态、种类和要素
2、家庭和家族的定义和基本特点
3、家庭和家族的联系与区别
4、家庭和家族制度
§2 家族和文化
1、家族和传统文化的共生共存
2、家族和传统文化的互促互补
3、家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类
第二章 家族的演变和形态结构
§1 古代家族的演变过程
1、原始社会末期的父家长制家族
① 父家长制家族的产生
② 父家长制家族的形态结构
③ 父家长制家族转变为宗法式家族
2、商周春秋时期的宗法式家族
① 宗法式家族的结构特点
② 宗族组织和宗法制度
③ 春秋战国时期宗族组织的崩溃与血缘关系的松弛
3、魏晋至唐代的世家大族式家族
① 汉魏之际世家大族式家族的形成
② 世家大族式家族的形态结构
③ 唐末五代世家大族式家族的瓦解
§2 近代封建家族制度的主要形式
1、宋以后的近代封建家族制度
① 聚族而居的封建家族组织
② 近代封建家族制度的形态结构
③ 维系封建家族组织的祠堂、家谱与族田
④ 家族内部严密的组织机构和族长族权的统治
⑤ 近代封建家族制度延缓封建专制统治的作用
⑥ 民主革命与土地改革的胜利和封建家族制度的彻底灭亡
2、我国少数民族的家族制度
① 历史上少数民族的家族制度
② 北方鄂温克、鄂伦春等族的家族制度
③ 南方独龙、布朗、景颇等族的家族制度
第三章 家族和宗法思想
§1 商周春秋时期的宗法制度
1、宗法制度的形成
2、宗法制度的实质是反映和维护家族制度的规范和办法
3、政权和族权、君统和宗统的合而为一
4、大宗、小宗的意义及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5、宗子统治制度
6、确定与调整宗族内部各种关系的办法
7、“百世不迁”与“五世则迁”
8、“别子为祖”和“继别为宗”
9、“庶子不祭祢”与“不为长子斩”
10、区别血缘关系等级的五等服制
§2 宗法思想与宗法等级制度
1、宗法思想是维护宗法制度和家族组织的意识形态
2、宗法思想提出的主要用意
3、宗法思想的逐步完善和强化和过程
§3 宗法思想的主要内容
1、保持家族权力财产不被分割转移的嫡长子世袭制和继承制
2、维护族长统治地位的宗子制度
3、区别贵贱等级的“不以亲亲害尊尊”的思想
4、维护家族内部几部分人之间统治与被统治关系的嫡庶不平等思想
§4 战国以后宗法思想的演变
1、宗法制度的瓦解和宗法思想的延续
2、宗法思想是维护各个阶段家族制度的思想武器
3、宋以后宗法思想和封建伦理道德的合流
4、现今农村中宗法思想残余的影响和作用
第四章 家族和封建伦理道德
§1 封建伦理道德的产生和发展
1、封建伦理道德是由血缘关系产生的一种意识形态
2、孔孟和韩非等人关于封建伦理道德的创立
3、董促舒等对“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提出和完善
4、宋以后理学家对封建伦理道德的系统化和规范化
§2 封建伦理道德主要是规范家族内部各部分人之间思想行为的准则
1、封建伦理道德以处理父子关系的“孝”、“父为子纲”为中心
2、处理家族内部夫妇兄弟关系的“夫为妻纲”和“兄兄弟弟”
3、父子关系的原则推广到君臣关系的“君为臣纲”
4、父子兄弟关系的原则推广到朋友、主仆关系的“信”与“义”
§3 封建伦理道德维护家族制度和专制统治的作用
1、封建伦理道德是封建统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2、培养对封建国家和封建家族百依百顺的忠臣、孝子和顺民
3、消弥和扼杀族众的反抗意识
§4 家族在宣扬民族传统品德方面的作用
1、教育子弟、族人耕读为本,勤俭持家
2、教育子弟、族人本份地读书和做人
3、强调正风澄俗,整顿社会不良风气
第五章 家法族规和封建法律思想
§1 家法族规的形式和内容
1、家法族规的封建性质
2、家法族规的主要形式
3、家法族规对族众关系的规范
4、家法族规规定的族长的地位和权力
§2 封建法律对父权、族权的确认和限制
1、法律确认的父亲、家长和族长的财产支配权
2、法律确认的父亲、家长和族长的初级裁判权和捆送权
3、法律对父亲、家长和族长的处死权的限制和默许
§3 亲属相犯按血缘关系等级加刑和减刑的原则
1、亲属殴詈和亲属相杀罪的分别加刑和减刑的原则
2、亲属相盗罪的一律相应减刑的原则
3、亲属相奸的加重处罚
§4 宗法思想指导下的诉讼原则
1、亲属容隐
2、存留养亲
3、子弟代刑
4、对家族复仇的容忍和惩罚
第六章 家族和封建家谱
§1 古代谱牒的演变过程
1、春秋以前的谱牒
2、魏晋至唐代的谱牒
3、宋以后近代封建家谱的产生
§2 修谱是家族的重要文化活动
1、修谱的目的
2、谱必三十年一修
3、修谱的领导和专门机构
4、修谱的过程
5、修谱告成的庆典
§3 修谱的义例的原则
1、隐恶扬善,为亲者讳
2、“父子直排,兄弟横列”
3、“见名直书,临文不讳”
4、继子、嗣子、养子。姬妾的书法
§4 家谱的刻印的保存
1、刻印
2、领谱和保存
3、家谱的利用
第七章 家族的婚姻制度和民间婚姻习俗
§1 古代婚姻形态的发展
1、个体婚姻和个体家庭
2、固定的世代家族联姻
3、宗法制度下族外群婚的遗迹
§2 封建家族联姻的原则
1、“上以承宗庙,下以继后世”
2、婚姻论阀阅和论财
3、一夫一妻制的原则
4、纳妾和“兼祧”
§3 家族婚姻的范围和禁忌
1、家族婚姻的范围
2、同姓不婚
3、中外表兄弟姊妹不婚和“听从民便”
4、有特定血缘关系的部分亲属不婚
5、婚姻论行辈
6、伦理道德和身份等级方面的禁忌
§4 家族婚姻的缔结和离异
1、“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
2、父母、祖父母的主婚权
3、婚姻缔结的过程和仪式
4、“七出”和“义绝”
5、婚姻离忌的方式
§5 家族间特殊的婚姻习俗
1、招赘婚
2、童婚和养媳
3、换婚
第八章 家族教育
§1 家族道德教育
1、家族道德教育的方式
2、封建伦理纲常的教育
3、耕读为本、勤俭持家的教育
§2 家族的文化教育
1、家族文化教育的性质和目的
2、识字教育
3、举业教育
§3 家族塾学
1、塾学的种类
2、塾学的建立与经费筹集
3、塾师
4、塾学的任务
第九章 家族和家庭的礼仪和节序
§1 封建家礼的基本原则
1、家礼反映和维护封建等级关系
2、家礼维护家族统治的作用
3、家礼的繁琐猥屑的性质
§2 家庭的礼仪
1、父母子媳之间的礼节
2、夫妇之间的礼节
3、兄弟之间的礼节
§3 家族的礼仪
1、按照血缘关系等级规定的不同礼节
2、长幼之间的礼节
3、尊卑之间的礼节
第十章 家族和民间的祭祀和丧葬
§1 家祭
1、家祭的性质和范围
2、元旦祭龛
3、朔望祭祖
4、祖先诞辰祭祀
§2 墓祭
1、清明和秋冬扫墓
2、墓祭的仪式和内容
3、墓祭的意义
§3 祠祭
1、祠祭是家族的隆重庆典
2、祠祭的仪式与要求
3、会宴与享胙
§4 普遍流行的农村民间祭祀
1、社祭
2、醮祭
3、祭灶
§5 民间祭祀的典仪
1、请神与游行
2、主祭和陪祭
3、合族或合村的聚会与宴饮
§6 家族的丧葬
1、服葬和五等服制
2、葬亲习俗
第十一章 家族的文化娱乐活动和民间风俗习惯
§1 节令文化娱乐
1、元旦新春的文化娱乐
2、元宵和龙灯
3、端午的驱瘴:吊屈和龙舟竞渡
4、中秋的团圆和放河灯
§2 祭祀文化娱乐
1、墓祭的踏青和郊游
2、祠祭的招优演剧
3、社祭和醮祭的娱神
4、中元馈祖和四八浴佛的娱乐活动
§3 村民团聚习俗
1、联宗通谱
2、民间结拜
3、认干亲
4、民间迷信结社
§4 村民互助习俗
1、民间打会
2、农忙换工和互助
3、民间买卖、借贷和典当习俗
4、集市和庙会
§5 民间节令习俗
1、元旦
2、元宵
3、端午
4、七夕
5、中秋
6、重九
7、腊八
8、祭灶
§6 家族生活习俗
1、立嗣过继
2、续弦与寡妇改嫁
3、分家与别籍
第十二章 家族和民间的迷信习俗
§1 丧葬迷信习俗
1、入殓
2、超度。水陆道场
3、祭忌。回煞、放焰口
4、下葬
§2 占卜
1、算术
2、相术。相面、相手纹、揣骨
3、卦术。金钱课、鞋卦
4、拆字、雀测
5、圆梦
6、望气
§3 巫术
1、跳神
2、下马
3、招魂
4、冲喜
§4 居家忌讳
1、语言忌讳
2、行动忌讳
3、处世和接物的忌讳
【喻家稻场】喻氏宗谱德宗支六修宗谱序
本文2023-11-14 20:17:2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78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