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字印刷""雕版印刷"经历了哪些过程和发展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4浏览:1收藏

  从手抄图书到雕版印书是图书事业上的一大进展。但唯版印书必须一页一版。雕错的字难于更改。如果是大部头书,暇版所费时间很多,且费木材。占用很多储版的空间。而在雕版基础上发明的活字排版印刷术就可以解决这些矛盾,提高印书效率。

  泥活字的发明。起源于北宋时期。据沈括《梦溪笔谈》记载:“版印书格。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该王始五经。以后有典挤皆为版本。庆历中,有布衣毕抖。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

  火烧令坚。先设一铁版。其上以松脂、腊和纸灰之类昌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版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版。持就火场之。药稍熔。则以一平版按其面。则字平如砒。若只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版。一版印刷,一版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版已其,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版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贴之。每韵为一贴,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之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枯。不可取。不若播土,用迄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升死。其印为予群众所得。至今宝藏。”

  毕异在发明泥活字前。曾尝试过用木活字来印刷。在前边引述沈括《梦溪笔谈》中有。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然而,时隔二百五十余年,王祯于元朝初年,将木活字试制成功。木活字印书是我国古代活字印刷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

  元代木活字印刷术。不仅在汉民族广大居民地区以汉字的形式使用,而且在少数民族中也使用。敦煌千佛洞里就藏有元代维吾尔族文的木活字。维吾尔族是拼音文字,但这个木活字是单字而不是字母,因而木活字大小不等。

  进人明、清时期。木活字印刷术已广为流传并普遍使用。江南各省的祠堂。就常用木活字来排印家谱、宗谱。崇祯十一年(1638)以后,北京发行的《邸报》也改用木活字排印了。到了清代,不论官署、私家、还是坊间都普退使用木活字。比较有名的有雍正三年(1725)木活字排印的《后山居士诗集》六卷、《正巢目录》六卷、《后山先生逸诗》五卷、《逸诗目录》一卷、《诗余》一卷。采用宋体字,排版整齐均匀。同年,归安汪亮来南孩草堂也用木活字排印了《眉山诗集》十卷,文字书写。

  单字检排,乃至于边栏界行。也都十分精致。到雍正十年(1731),内府已经采用木活字排摆印殊批谕旨了。其间文用墨印。批用殊印。

  清朝最大的一次木活宇刻书活动是乾隆三十八年(1773)印《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乾隆帝在修《四库全书》时,下诏刊印从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大批失传古书。因数量大。刊版所费人力、物力、时间太多,主办人金简建议用木活宇排印,得到乾隆皇帝的批准。并把活字版名称改称“聚珍版”金简雇工刻成大小枣木活字二十五万三千五百个。

明晰的传承脉络表明他们是古代木活字印刷术的真传。

东源谱师的“梓辑”技艺始于何时?来自何处?根据当地珍藏的《太原郡王氏宗谱》记载,东源王氏祖先原住在河南,其中一支在晚唐、五代王潮、王审知兄弟相继统治福建期间(885—925年)迁居福建。到了元代,正在福建安溪县长泰里“隐居,教授善身”的王法懋(字帝弼,行六十)开始“化俗谱之修”,把木刻活字应用于谱牒印刷。从此,他的子孙后代就和木刻活字印刷与修谱结下不解之缘,“梓辑”就成为他们的谋生之技,一代代传承下来。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王法懋的后裔们也向往更安定、更便于赚钱的地方。明正德(1506—1521)间,王家一支派由福建迁至浙江平阳县浦尾、翔源、仙姑洞一带。清乾隆元年(1736),年近知命的王应忠(1689—1775)到邻近的瑞安南部地区游历,惊喜地发现:平阳坑东侧的东源(时属瑞安四十四都)前有小溪,后倚大山,山清水秀,水运码头近在咫尺,“颇具宝地之相”。于是,他一回家就果断地率家人、亲戚“迁居瑞邑四十四都东源”,祖传的“梓辑”之艺也就随之到东源“安家落户”。清乾隆年间,他们在瑞安一带开办了“王氏印铺”,为人家印了不少书籍和族谱以及官方、老百姓用的各式各样的票证、信纸等,生意十分红火。他们利用赚来的钱造路修渠,为村里人办学堂,做了不少善事。开明的王家谱师又把自己的“梓辑”手艺传授给同村的亲友,甚至外县的求学者。由此可见,东源木活字印刷术是来自祖先的真传。

在胶印、影印等现代印刷风行的当今时代,东源人依然用祖传的“梓辑”之技为人编印宗谱,活跃在温州城乡及各县市。族谱即宗谱、家谱,与正史、方志构成了中国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变迁的特殊文献,是炎黄子孙寻根问祖的独特记录。早在4000多年前的殷商时代,我们的先人就有了修家谱的制度。近百年来出土的甲骨文中有家谱刻辞就证明了这一点。据《周礼》记载,周时已有专掌“奠系世,辨昭穆”即家族谱系的史官。到了汉、晋代,修谱之风遍及华夏。早期仅王公贵族有谱,渐而各地各族普遍修谱,甚至山村海疆、海外华人,莫不有谱。宗(家)谱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了民族凝聚力的一种重要载体。不管土生土长的国人,还是身在异邦的侨胞,“寻根问祖”热长盛不衰。即使在科技、物质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延修宗(家)谱仍是广大中国人特别是把生意做到全世界的温州人的一件大事。由于谱牒讲究传统,越老古式越重地越气派,宣纸、线装、老宋体,决定了要运用木活字印刷这一传统工艺才与宗谱身份相称。这正是东源谱法至今兴旺发达的主要奥秘。

"活字印刷""雕版印刷"经历了哪些过程和发展

  从手抄图书到雕版印书是图书事业上的一大进展。但唯版印书必须一页一版。雕错的字难于更改。如果是大部头书,暇版所费时间很多,且费木...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