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龙塘的黄氏是从哪来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4浏览:1收藏

湖南龙塘的黄氏是从哪来的,第1张

龙塘乃藏龙卧虎之灵地;以“四台、八景”闻名于世。黄氏始祖黄贞利于后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从江西省泰和县圳上迁居龙塘山下(俗称山脚地,现龙塘乡红星村七、八组,原红星大队山下生产队)至今已1090年。已繁衍了36代;30多万后裔迁徙广居在全球10多个国家、28个省、市、自治区;而且有爱国、爱家、爱族,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之传统美德。

注:

    一、资料来源《湖南安化龙塘黄氏人文史研究会—湖南省安化县黄自元文化研究会》。

    二、附:《湖南安化龙塘黄氏传统文化精髓》对联

“颖川名第一,江夏族无双”;“一经传旧德,八座起文昌”;“科第原无种,文章自有凭”;“慈缘兴福绪,慧海濬霛根”;“忍辱波罗蜜,救苦观世音”;“俭勤真事业,笃睦大经纶;诚敬当修己,仁慈必好生”;“念昔先人于此中辟一世界,德垂后裔知天下起自家庭”;“保大定功赫濯声灵来天上,安民阜物瘅彰善恶在人间”;“武陵胜境在人间,昔使君迁地能良,课耕种,长子孙,寝炽寝昌,诒谋上溯潭州远;江夏名贤冠天下,我后嗣奉先思孝,崇礼让,重廉耻,克勤克俭,慷慨当如燕石坚”;“黄河水自天上来,源之远,流之长,颖川之浩荡,江夏之汪洋,注坎盈坷,万派朝宗于海;丹桂种从月中出,根之深,叶之茂,先世之栽培,后人之灌溉,遮阴蔽日,一枝挺秀乎南”;“四水江第一,四方南第二,尔居江南,尔是第一,还是第二?三教儒在前,三才人在后,我虽儒人,我不在前,也不在后!”;“得气在春光,名可得,利可得,寿更可得;得意而来,还望大家求得,大家享得。光辉承日上,风有光,月有光,星更有光;光华若彼,蔚成今岁文光,今岁恩光”。

三、《湖南安化龙塘黄氏人文史研究会——湖南省安化县黄自元文化研究会》资料目录

(一)史、地方志、族谱

1、《元史》、《元史本传》、《四库全书》-《黄文献公文集》(八世祖墓重建石表记)。2、《皇清书史:卷17》。3、《清朝嘉庆十六年(1811年)辛未科殿试金榜》(黄崇光)。4、《清朝嘉庆二十二年(1817)丁丑科殿试金榜》(黄德濂)。5、《清朝同治七年(1868年)戊辰科殿试金榜》(黄自元)。6、《清朝光绪二十年(1894)甲午恩科殿试金榜》(黄凤歧)。7、《清代朱卷集成》。8、《湖南省志人物志》。9、《甘肃府县志》。10、《长沙府志》。11、《常德县志》。12、《义乌县志》。13、《泰和县志》。14《桃源县志》。15、《安化县志》。16、《湖南黄氏世谱》和《湖南黄氏祠馆纪略》。17《黄氏族谱》。18、《柳林黄氏族谱》。

(二)、其他参考资料

1、《资江陶氏族谱》(小淹镇陶澍家族)。2、《罗氏族谱》(大福镇罗绕典家族)。3《龙氏六修族谱》(梅城镇龙锡庆家族。4、《安化古今对联选集》。5、《安化诗钞》。6、《黄自元研究系列》—王友轩。7、《对王友轩(心物和)老师黄自元法帖书目的补充》—宋柳风。8、《清代《间架结构摘要九十二法》作者小考》—-于海阔 潘培忠。9、《字圣黄自元》—盛景华。10、《敬舆公七十寿序》—郑沅。11、《黄自元书法对联鉴赏及价值评估》—李元茂。12、《天下湖南》—(寻霖、龚笃清编著的《湘人著述表》)。13、王益吾、汪镜清、孔静皆先生等人的书稿。

8057全国馀姚黄氏支谱六卷首一卷

(清)黄庆曾纂修

清宣统二年(1910)鄂垣朱印刻本 一册

历史所 吉林大学

注:卷端作《馀姚黄氏家乘族谱》。

8058全国黄钮同宗谱不分卷附松阳母集二卷钮

氏源流考一卷

(民国)钮永建编纂

民国二十二年(1933)铅印本 二册

北图 华东师大 辽宁图 吉林大学

哈尔宾师大

注:该族散居江苏、浙江等地。谱始修於明万历

二十二年。

8059北京大兴黄氏顺天支谱不分卷

(清)黄承林纂辑

清光绪十八年(1892)刊本 一册

科图 美国

8060 吉林黄氏诚正堂伯房祖宗世系一卷

清钞本 一册

江苏苏州市图

8061上海金山赞氏族谱

(清)黄玠 黄端履编纂

清宣统二年(1910)上海中国国书公司铅印本

二册

北图 上海图 日本 美国

8062 上海竹冈黄氏宗谱三卷

(民国)黄宗麟纂修

民国十三年(1924)铅印本 一册

北图 科图 上海文管

注:初辑於清乾隆十年。

8063上海嘉定练西黄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

(民国)黄守恒纂修

民国四年(1915)诚明堂铅印本 四册

北图 历史所 人民大学 中央民院

上海图 上海嘉定县博 江苏常州市

苏州大学 安徽博(残) 日本 美国

注:清初上衡公始修。

8064上海嘉定黄氏雪谷公支谱十卷

(民国)黄士焕等编辑

民国十二年(1923)江夏雪社排印本 二册

吉林大学 上海图 上海文管 广西柳州市图

美国

注:江苏句曲后迁嘉定县。

8065上海嘉定重辑(上海)黄氏雪谷公支谱

(民国)黄土焕重纂

民国三十七年(1948)三鑫印务局铅印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1、3、4卷)

8066上海崇明黄氏家乘二十二卷

(清)黄汉荣修

清同治九年(1810)务本堂刊本

上海文管 美国

8067江苏丰县九华堂黄氏族谱十卷

(清)黄炖纂序

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石印本

江苏丰县顺河乡黄庄材

8068江苏江都维扬安阜洲黄氏重修族谱十卷

(清)黄金高 黄宗和主修 梅盛兴编辑

清光绪十四年(1888)中宜堂活字本 十册

北图

8069江苏江都维扬安阜洲黄氏重修族谱十二卷

(民国)黄承昆主修 刘嵩泉纂辑

民国二十年(1931)中宜堂活字本 十二册

北图 美国

8070江苏南通黄氏支谱不分卷

(清)黄世谦编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敦礼堂刻本 一册

江苏南通市图

8071江苏海门黄氏家乘

木刻本

苏州大学(存二册)

8072江苏武进浮桥黄氏宗谱二十卷

(清)黄元鹏续纂

清咸丰二年(1852)木活字本 二十四册

日本 美国

8073江苏武进浮桥黄氏宗谱二十卷

(民国)黄宪民 黄荣锦等纂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常州黄氏留馀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1、2、4)

注:谱始修於清康熙三十五年黄寅亮。

8074江苏武进毗陵黄氏宗谱十二卷

(清)黄敦懿等修

清光绪十一年(1885)敦本堂活字本 八册

北图

8075江苏武进毗陵东直黄氏玉林公宗谱四卷

(清)黄永全等重修

清光绪十五年(1889)木活字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8076江苏常州山下前黄黄氏家谱十卷

(民国)黄麟荣 黄森荣主修

民国十五年(1926)黄氏仁德堂木活字本

江麻常州市图

注:谱始修於清光绪十九年黄银南。

8077江苏常州韦墅黄氏家乘□□卷

(民国)黄兆鼎编纂

民国三十二年(1943)常州黄氏孝友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八卷)

注:谱始修於清嘉庆二十一年黄珍玉

8078江苏无锡梁溪黄氏重修族谱四卷

(清)黄令闻等修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庆传堂刊本 八册

美国

8079江苏无锡梁溪黄氏宗谱二十四卷

(清)黄文炽修

清道光十六年(1836)修敬堂刊本

科图

8080江苏无锡梁溪黄氏宗谱

(清)黄凤来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修敬堂木刻本

江苏档(存卷7、10)

8081江苏无锡(锡山)黄氏宗谱十二卷

(清)费琳重修

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源远韦刊本 十二册

吉林大学

8082江苏无锡梁溪黄氏续修宗谱四十卷

黄镇南纂辑

民国二十年(1931)居正堂活字本 四十册

北图 上海图

8083江苏无锡锡山黄氏宗谱二十六卷

(民国)黄若晟 黄启业重修

民国二十五年(1936)四元堂木刻本

苏州大学

8084江苏江阴暨阳白墙头黄氏宗谱二卷

(清)袁继唐 毛连玉编

清道光十八年(1838)五桂常活字本 二册

北图

8085江苏江阴暨阳白墙头黄氏宗谱二卷

(清)黄章栋等修

清同治八年(1869)望烟堂治字本 二册

北图 河北大学

注:卷一有道光十八年黄圣功重修序。

8086江苏江阴暨阳黄氏宗谱六卷

(清)黄章栋等重修

民国十六年(1927)望烟堂活字本 四册

吉林大学

8087江苏江阴黄氏宗谱二十三卷

(清)黄志远纂修

清光绪二年(1876)古本活字本 二十四册

历史所

注:明万历四年(1576)黄海道始修,此为四修。

8088江苏江阴月城黄氏宗谱三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黄亮邦 黄省忠等编辑

民国六年(1917)古本堂活字本 二十八册

历史所

注:明万历四年(1586)黄道创修,此为五修。

8089江苏江阴申浦黄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黄良书等修

民国九年(1920)务本堂木活字本 十二册

美国

8090江苏江阴青暘黄氏宗谱二十二卷首一卷

黄震宏修 黄淡佳编辑

民国三十六年(1947)立木堂活字本 二十册

吉林大学

8091江苏宜兴乐大桥黄氏宗谱六卷

(民国)吴桢总编 黄炳宣主修

民国二十九年(1940)一诚堂活字本 八册

历史所

注:宋崇宁二年黄云始修。

8092浙江杭州武林黄氏宗谱

清光绪间礼耕堂钞本 一册

美国

8093浙江馀杭黄氏宗谱四卷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木活字本

浙江馀杭县文管

8094浙江萧山黄氏族谱三十卷

清嘉庆五年(1800)萃焕堂刊本 四十三册

科图(残缺三册〕

8095浙江萧山黄氏侑遗录附昭潜录二卷

(清)黄春林等编

清嘉庆十二年(1807)萃涣堂木活字本 一册

日本 美国

8096浙江箫山棣上黄氏家谱三十卷

(清)黄尊编

清道光六年(1826)刊本 二十一册

浙江图(存二十五卷)

8097浙江萧山埭上黄氏家谱二十四卷

刻本 二十一册

上海图

8098浙江萧山埭上黄氏家谱三十卷首一卷续录

一卷搜遣录一卷词翰录四卷偌遗录二卷词翰

续录二卷

(清)黄中咸等修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萃涣堂活字本

三十二册

北图 浙江图 日本 美国

8099浙江萧山埭上黄氏家谱九卷首一卷

(清)黄中咸续修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萃涣堂活字本 八册

吉林大学

8100浙江萧山埭上黄氏家谱三十卷首一卷词翰

录四卷借遗录二卷词翰续录二卷

黄伯英编辑

民国十四年(1925)萃涣堂活字本 四十四册

北图

8101浙江萧山黄氏宗谱

(清)黄士 等修

清光绪十七年(1891)五柱堂木活字本 八册

美国

8102浙江宁波四明黄氏家谱三十六卷首一卷末

一卷

(民国)黄嘉谷续修

民国十六年(1927)第九洞天彝叙堂木刻本

十册

河北大学

8103浙江宁波四明黄氏家乘不分卷

民国稿本 九册

天一阁

8104浙江馀姚姚江孝义西黄氏宗谱六卷首一卷

(清)黄立贤 黄宝通等续修

清同治十三年(1874)木活字本 六册

日本 美国

8105浙江馀姚黄氏宗谱八卷首二卷末一卷

(清)黄钹重续辑

清光绪三年(1877)享伦堂木刻本 八册

北图 河北大学

8106浙江馀姚姚江黄氏宗谱三卷首一卷

(清)黄豫续修

清光绪六年(1880)永思堂刻本 四册

浙江图

8107浙江馀姚姚江四明黄氏宗谱六卷末一卷

(清)黄震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7)树德堂活字本 六册

北图 吉林大学

8108浙江馀姚四明黄氏谱二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黄廷范等纂修

民国十九年(1930)树德堂活字本 十册

北图

注:卷末有清光绪二十三年黄震重修宗谱跋。

8109浙江馀姚四明黄氏家谱四十六卷

(清)黄采风总修

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重修第九洞天孝子里

铅印本 十六册

历史所

注:扉页作《黄氏真宪谱》。宋景定进士黄遇龙

始修。

8110浙江馀姚姚江狮山黄氏宗谱五卷

(民国)黄金声辑录

民国四年(1915)五桂堂钞本

北图(缺卷5)

注:有民国四年黄金声狮山总辑修谱序。

8111浙江馀姚姚江黄氏宗谱六卷首二卷末一卷

黄思楏 黄汝砺等修

民国九年(1920)永思堂活字本 六册

北图 历史所 南开大学 吉林大学

注:清嘉庆十三年黄静涵始修,此为三修。

8112浙江馀姚黄氏谱二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黄廷范重修

民国十一年(1922)永思堂木活字本 八册

浙江图

8113浙江馀姚竹桥黄氏宗谱十六卷首二卷末二卷

(民国)黄庆曾 郑铖等修辑

民国十五年(1926)重辑享伦堂活字本 二十册

北图 历史所 北京师大 河北大学

吉林大学 哈尔宾师大 浙江馀姚梨州

文献馆 四川图

注:卷端作《姚江竹桥黄氏宗谱》。元至元二年

黄茂创修,此为六修。

8114浙江馀姚四明黄氏牌宪支墙里家谱十六卷

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黄汝松总修

民国十九年(1930)活字本 六册

北图

8115浙江鄞县黄氏家谱

清光绪十三年(1887)刻本 三册

浙江鄞县档

8116浙江鄞县黄氏家谱

民国三年(1914)刻本 三册

浙江鄞县档

8117浙江鄞县黄氏家谱

民国三十五年(1946)刻本 二册

浙江鄞县档

8118浙江鄞县四明石桥黄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

末一卷

(氏国)陈宪曾 黄敬贤等纂修

民国六年(1917)世锦堂木活字本 十四册

天一阁

8119浙江慈溪湖山黄氏宗谱七卷首一卷

(清)黄廷翰 黄昌岐等重修

清嘉庆九年(1804)重修活字本 十二册

历史所

注:卷端作《黄氏重修世系宗谱》。明洪武十九

年十世孙黄元祥始修。

8120浙江慈溪湖山黄氏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黄博汝 黄时清重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木刻本 二十册

河北大学

8121浙江慈溪湖山黄氏宗谱八卷

(民国)王醒华 黄恒泰纂

民国二十五年(1936)刊本

浙江慈溪县档(存二卷)

8122浙江奉化黄氏支谱

民国间木活字印本 一册

浙江奉化县文管

注:记事至民国三十七年。

8123浙江象山马坡堀坡黄氏谱一卷

(清)马思容续修

清嘉庆十五年(1810)钞木 二册

浙江象山县文管

8124浙江象山马坡黄氏谱一卷

(民国)屠耀台续修

民国十年(1921)钞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

8125浙江象山溪沿黄氏族谱一卷

(清)鲍之交新修

据清嘉庆十六年(1811)钞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

8126浙江象山黄氏宗谱一卷

清光绪十八年(1892)木刻本

浙江象山县文管

8127浙江象山象东珠岩黄氏宗谱一卷

(民国)陈畲重修

民国元年(1911)钞本 三册

浙江象山县文管

安徽合肥:应绍先业刻彰其德永守典礼邦家之光    

安徽砀山:忠厚传家远仁爱保久长信义群敬重和睦寿乐康    

安徽六安:志守先人德书永世道长家传为礼义忠孝继贤良    

河北邯郸:仲淑季礼则奕世种书田文章昭国瑞忠孝本家传    

四川德阳:立身侍翰裕万代荣华长诗书谆孝友和睦振家邦    

四川祁阳:世伯良金应国大一二三孔道光明远    

四川湖山:宫商角徵羽声音谐律吕君臣民事物繁会昭规矩章社张纾循环赓续翕纯    

四川荣县:世永俊占文正天星顺良成德家清敦仁阳开万景国朝维士守宗耀荣    

福建永春:明瑞清敦厚    

扩展资料:

主要源流:源自嬴姓,以国名为氏。有三种说法:

①远祖可追溯到帝舜时代的东夷部落首领伯益。伯益因治水有功,被帝舜赐姓嬴氏。其后裔中有黄氏者,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春秋时期,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黄国被楚国所灭。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

②远祖可追溯到五帝时代金天氏少昊。少昊金天氏后裔台骀,为水官之长,颛顼时受封于汾川。春秋时,台骀的后人曾建立沈、姒、蓐、黄诸国,后来都被晋国灭掉了。其中,黄国公族子孙以国为姓。

③远祖可追溯到远古掌火之官吴回(祝融)之子陆终。陆终后裔在周代时,被封于黄地,建立了黄国。黄国后来被楚国所灭,其后代子孙分散到了各地,他们以国名为氏,称黄姓。

-黄氏

出处一

黄氏源于嬴姓和姚姓,

黄姓

舜帝时候,伯益因帮禹治水有功,又为舜驯服鸟兽,被舜赐姓嬴氏,黄姓祖先之嬴姓出现因为舜帝的赐姓给他的女婿伯益姓为嬴,还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儿嫁给他。舜帝,姚姓,舜,黄帝子孙,生于姚地,以地取姓为姚,其后代就以姚为姓。据《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所载,黄姓为陆终之后,其后建立黄国,后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帝舜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叫伯益,是“帝颛顼之苗裔”,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姓嬴氏。传说伯益的后裔有14支,既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赵氏、合称嬴姓十四氏。其中的黄氏大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因被周朝封为子爵,又称黄子国。春秋时期,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从夏朝2148年建立黄国公元前648年,经历1500年的古老黄国被楚国所吞并。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就是黄氏。[1]

黄改其他姓氏

黄改丑氏、胡姓、旷氏、邝氏、况氏、李氏、卢氏、潘氏、汤氏、田氏、王氏、伍氏、危氏、吴氏、余姓、周氏、张氏。

出处二

出自金天氏之后,据《古今姓氏书辨证》所载,黄氏起源于金天氏之后。台骀是上古时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世代为水官之长,颛顼时受封于汾川,后世尊为汾水之神。春秋时,台骀的后人曾建立沈、姒、蓐、黄诸国,后来都被晋国灭掉了。其中黄国公族子孙以国为姓,成为黄姓。

出处三

源于陆终,出自颛顼的曾孙陆终的子孙的封地黄邑,属于以居邑名为氏。中国上古有三皇五帝的传说,五帝之一的颛顼与后来的黄氏有直接的血源关系。颛顼实际上是上古的一个部落首领,号高阳氏,相传他出生于若水,居于帝丘(今河南濮阳),曾任命重为南正之官,掌管祭祀天神;任命黎为北正之官,掌管民事。陆终始祖之说相当普遍,尤盛于浙、川、滇、黔、桂、台湾等省,氏学经典《元和氏纂》中明言:“黄,陆终之后,受封于黄,为楚所灭,以国为氏。”在以陆终为始祖之说中,黄氏家谱中还出现了几种与此紧密相关而又不尽相同的说法。

一是以陆终之子为始祖,如广东《开平黄氏族谱》宋庆元四年(公元1198年)的谱序说:“我黄氏,派出陆终之季子讳云者,轩辕黄帝七世孙也。”

另一种情况是以陆终之孙为始祖,如《中国文化百科全书》“氏族”章所引台湾《黄氏宗谱》以陆终长子昆吾之子高为黄氏一世祖。

出处四

出自他姓改为黄姓。上古时候,黄、王同音,故有的王姓改为黄姓;还有其他原因改姓黄的:如陆姓、巫姓、吴姓、金姓改黄姓等等。

出处五

源于回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回族黄氏,是少数蒲氏回族人为避元朝末期“反色目”诛杀之祸而改为黄氏。但由于出自不情愿,故而蒲氏回族人将“黄”字故意写成“苗”(莆)字,因苗(莆)与蒲同音,若被人发觉,落下加上两点就是黄字,久之便成了黄氏。

黄氏回族主要分布在福建、四川、河南、宁夏部分地区。

出处六

源于官位,出自远上古伏羲大帝下属之官黄龙师,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黄龙师,亦称黄龙、黄师、黄中官、龙师等,是传说中上古伏羲大帝所设置的官名,为中官。传说,在伏羲为帝时,天上有瑞龙出现,因此伏羲以龙名任命属下官称。在史籍《汉书·百官公卿表》中记载:“师者,长也,以龙纪其长官,故为龙师。春官为青龙,夏官为赤龙,秋官为白龙,冬官为黑龙,中官为黄龙。百官各隶其部,以中官为首。”

黄龙师之后裔子孙,有以先祖官称为姓氏者,称黄龙氏,后省文简称为单姓黄氏、龙氏等。子孙建黄国。

出处七

源于官位,出自远古黄帝下属之官黄云,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黄云,是传说远古黄帝所设置的官名,为中官。传说,在黄帝受命时,天上有瑞云出现,因此黄帝以云名任命属下官称。在史籍《集解》中记载:“黄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也。春官为青云,夏官为缙云,秋官为白云,冬官为黑云,中官为黄云。”

黄云之后裔子孙,有以先祖官称为姓氏者,称黄云氏,后省文简称为单姓黄氏、云氏等。子孙建黄国。

出处八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满族的社会组织》记载:

满族吴扎拉氏,满语为Wudala Hala,新满洲部族,发源于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人数很多,后分衍有四支汉姓,即黄氏、紫氏、红氏、白氏。

上直接复制的

  吴改黄。据清总理大臣吴廷芳《续修宗谱序》载:桐城谢河黄氏始祖黄全三,本姓吴,为延陵季子吴季札后裔,原籍鄱阳,元末迁居桐城。为避徭役之苦,投靠亲戚鹿城黄氏,后遂改姓黄,成为今桐城黄氏的一派始祖

  黄姓源自远古嬴姓

  我国上古有三皇五帝的传说,五帝之一的颛顼与后来的黄姓有直接的血源关系。颛顼实际上是上古的一个部落首领,号高阳氏,相传他出生于若水,居于帝丘(今河南濮阳东南),曾任命重为南正之官,掌管祭祀天神;任命黎为北正之官,掌管民事。可见颛顼的部落已经有了国家政权的雏形。颛顼怒触不周山的故事在我国广泛流传,据《淮南子·原道》记载,颛顼曾与共工争帝,颛顼不胜,怒触不周山,而不周山是天的西北支柱,它的崩毁造成天向西倾斜,江河遂向东流去。颛顼的曾孙陆终娶鬼方之女。传说此女长期怀孕而不生产,11年后,其左肋裂开,生出了3个儿子,同样右肋也生出了3个儿子。他们的后裔分成了许多氏,其中之一为赢氏。嬴氏又分成了14个分支,其中之一即黄姓。陆终的子孙在周武王灭商之后被封于黄,其都城在光州定城西 12里,即今河南潢川县西。由于黄国与楚国邻近,所以长期依附于楚国。其实从血缘上看,楚国王族与黄国有着密切的关系,楚国的祖先是陆终的第六子季连,即从其母肋下生出来的儿子之一。周文王时季连的后裔鬻熊为文王师,由于这个原因,周成王便封其子于丹阳,从此建立了楚国。楚国强大以后,便不断扩张疆土,消灭了周围许多小国。公元前648年,黄国终于被楚国灭亡了。黄国灭亡后,其国人不忘故国,遂以黄为姓。他们虽然分散于各地,但多距原黄国不远,其中在江夏(今湖北新洲县西)一带聚居最多,故后人遂以江夏为黄姓的郡望。

  4、黄姓源自陆终

  陆终始祖说相当普遍,尤盛于浙、川、滇、黔、桂、台湾等省,氏学经典《元和姓纂》中明言:“黄,陆终之后,受封于黄,为楚所灭,以国为氏。” 在以陆终为始祖之说中,黄姓家谱中还出现了几种与此紧密相关而又不尽相同的说法。一是以陆终之子为始祖,如广东《开平黄氏族谱》宋庆元四年(1198)的谱序说:“我黄氏,派出陆终之季子讳云者,轩辕黄帝七世孙也。”另一种情况是以陆终之孙为始祖,如《中国文化百科全书》“氏族”章所引台湾《黄氏宗谱》以陆终长子昆吾之子高为黄氏一世祖。还有一种很特别的情况,如《新安黄氏会通谱·黄氏得姓之祖》中,并列陆终及其后裔四人:陆终、樊(陆终之子)、梁(樊之后,事周武王)、缗(梁泽之后)。在陆终的子孙后裔中,有相当数量的黄姓家谱都以南陆为公为一世大始祖。

  5、黄姓源自湖南陆公

  南陆公始祖主要流行于江西、福建、广东、香港、南洋地区等。如江西永丰《龙山黄氏宗谱》、鹳薮谱、宝安坪山谱、潮州谱、《客家姓氏渊源》等,都宗南陆为一世大始祖,或称为“天下黄氏发源之远祖”。南陆系昆吾长子。

  6、黄渊

  黄渊始祖主要流行于江西、福建、云南等省的一些地区,如云南威信谱在“渊”字条下明言:“世谱录渊公为一世始祖。”又引《十朋谱》之语:“渊公字好善,迁居黄岗之地,子孙多以公为始祖。”

  7、黄姓源自黄国以国为姓

  黄国的建立:

  ①潢川黄国

  建国的时间是在公元前21世纪夏代初年。

  黄国为伯益后代所建,而伯益是被夏启杀害的。伯益死后,夏王朝与伯益后裔东夷族的斗争并未结束。作为伯益东夷集团的一支,黄国也一直参加了反抗夏王朝的斗争。这种斗争从夏启开始,一直持续到夏朝第八代国王姒芬时期,《竹书纪年》有这样的记载:“后芬即位三年,九夷来御,曰畎夷……黄夷、白夷……风夷。”这里所说的黄夷,已不是远古炎黄时代的黄夷黄鸟氏族,而应是指夏代的黄国。至夏芬时期,黄国已被夏王朝所征服。

  被征服的黄国,后来又有许多人参加了商族灭夏的斗争。公元前16世纪,原来属于东夷集团的殷商部族在杰出首领成汤的领导下不断强盛起来,最后消灭了夏王朝,建立起历史上强大的殷商帝国。黄国与商族同属原东夷集团,都受夏王朝的压迫,因此,当商族兴起、夏商鼎革之时,黄国人便立即参加了商族反夏、灭夏的斗争。商朝建立后,黄国成为了商的小盟国。

  两周之际,黄国势力有所发展,它与淮水流域的同族,原东夷集团的江、道、柏、弦等诸嬴姓国结成同盟,并成为东夷诸嬴姓小国的盟主。它还通过与周王朝封在汉阳地区的同族姬姓诸国的联婚,以改善与周王朝及中原各国的关系。也正是在 这一时期,南方的荆蛮楚国日益强大,对淮、汉流域诸小国的威胁也日益严重,因此,黄国更进一步加强与嬴姓诸国的同盟,又与汉东的姬姓随国结成同盟,共同抵抗楚国的威胁和侵略。公元前704年,“楚子会诸侯,黄、随不会”。黄、随两国的抵制,使楚国大为恼火,便在这一年派蓬(wěi 伟)章出使黄国进行谴责,同时派大军攻打黄的盟国——随。

  《春秋》记载,僖公二年(前658),黄国与相邻的同姓小国江国一起参加了齐侯主持的贯(今山东曹县南10里处)之盟会,(今山东阳谷县)之盟,从此与中原齐、宋、郑、卫、鲁等诸侯国结成了反楚同盟。公元前656年,黄国与齐、鲁、宋、卫、江等盟国一起攻打亲楚的陈国。楚成王以黄国不向楚王纳贡为借口,大举入侵黄国。因黄国既不设防,盟国又坐视不救,结果以惨败告终。历史上建国长达1400余年的古老黄国,至此被楚国灭亡。

  关于古黄国故城的地理位置,据考古调查和考证,古黄国故城位于今河南省信阳地区潢川县西北6公里淮水之南、潢河西岸的隆古乡。黄国故城遗址至今仍在,保存完好,是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城内遍布春秋时代的遗址遗物,鼎足、鬲足、铜镞、瓦当俯拾皆是。1978年文物普查时,在故城内发现青铜冶炼、制造作坊12处之多,还出土了一批铜器残片。城西,则是一片密集的墓葬区。

  1983年在河南潢川之南的光山县城旁宝相寺发掘了古黄国国君黄君孟夫妇的合葬墓。墓主是春秋早期黄国灭亡前的某一任君主黄君孟夫妇。黄君孟其人,经传无载,也不见于谱牒。墓中夫妇都是三重棺,即内椁、外椁、内棺。黄君孟的夫人孟姬,是某一周同姓国大贵族之女,生前高贵,故死后陪葬享受了与国君相等的规格。黄君孟夫妇墓中还出土了不少精美的青铜器、玉器、竹木漆器、丝织片,共200余件。其中最多的是玉器,而且精美绝伦,这是其他诸侯国墓所没有的现象。黄君孟的随葬器物共70件,其中玉器为54件;黄夫人棺中的随葬器物共 169件,其中玉器131件。玉器中,又是佩玉为主,造型是生动写实的虎、鱼、蚕、人首等形状,还有兽面纹、窃曲纹等繁复古朴的玉器,十多件色彩艳丽的玛瑙串饰。从这些玲珑剔透、造型精美的大批玉器中,我们可以看出黄国极高的琢玉水平。黄国在春秋前期与姬姓国有联姻和结盟关系。黄国在周朝被封为子爵,所以国君自称“黄君”或“黄子”。

  ②晋地汾水黄国

  这个汾水之黄,是少昊裔孙台骀的后裔建立的。少昊去世后,黄帝集团的颛顼取代了少昊的部落联盟首领权,原少昊部落的许多鸟夷氏族纷纷向中原内地迁徙,有的还加入到中原华夏颛顼集团。据《左传·昭公元年》记载,少昊的裔子(嬴)昧,做了华夏部落颛顼的水官。昧生了两个儿子,其中一个叫台骀。台骀像他的父亲昧一样,很善于治水。当时,汾、洮两河水涝成灾,久治不好。颛顼派善于治水的台骀前去治理。台骀采取疏导和障堵相结合的办法治水治河,很有成效。汾、洮两水治好后,人民得以安居。为了嘉奖台骀治理汾、洮的大功,颛顼便将汾川流域封给他作采邑。台骀去世后,人们感怀其功德,尊他为汾水之神。以后,台骀的后裔,在这里建立了沈、姒、蓐、黄四个小邦国。黄夷建立的黄国,是其中杰出的一个。所在之地汾、洮,汾水即今山西汾水,洮水为今山西闻喜县涑水河上游的洮水。洮水北岸、绛县西30里有地名横水(即黄水),旁有一溪名横水,又叫黄水,是洮水的支流。这一带便是古黄国的故地。至春秋早期,周人在这里建立的晋国强大起来,兼并这里的小邦国,黄国也被晋国所灭。

  嬴姓黄国被灭之后,黄人以国为氏,姓黄氏,成为历史上黄姓宗族的族源之一。这支嬴姓黄氏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今山西一带。春秋时,黄姓宗族的许多成员在晋国做官任职,,如晋国贵族大臣黄渊,就是此支黄氏的后裔。

  此支黄氏,后代宗族衰弱,载于典籍史书的人物仅见黄渊一人。这支晋地黄国之后的黄氏,后来日见衰落而至于消失。故天下黄姓,都公认祖根在河南潢川。

  8、别姓改黄姓

  ① 王改黄。上古音黄、王相同,今天我国仍有一些地方黄、王不分。《舆地纪胜》卷一百二十八:“闽州越地……皆蛇种,有王姓,谓林、黄等是其裔。”可知古老闽越王姓中有一部分是因音读混淆而改姓黄。又据《幼学堂文稿》卷四《黄忠桓公墓碑》记载:明朝末年著名抗清英雄黄得功,安徽合肥人,本姓王,后改姓黄,迁开原卫,封靖南王,后以身殉国。

  ② 陆改黄。浙江富阳黄氏始祖黄公望,本姓陆,名坚,少孤,依永嘉黄氏,遂改其姓名。后迁富阳,其裔为富阳黄氏。

  ③ 巫改黄。巫、黄,古音近似。《江西通志稿》载:黄氏,即巫双瑞后裔。

  ④ 丁改黄。元朝著名文学家黄(氵晋)之父黄铸,本姓丁,为丁应复之子,人继义乌人黄塄为后,遂改姓黄,生子黄(氵晋)。今义乌黄氏,多为其后。

  ⑤ 吴改黄。据清总理大臣吴廷芳《续修宗谱序》载:桐城谢河黄氏始祖黄全三,本姓吴,为延陵季子吴季札后裔,原籍鄱阳,元末迁居桐城。为避徭役之苦,投靠亲戚鹿城黄氏,后遂改姓黄,成为今桐城黄氏的一派始祖。

  ⑥ 金改黄。据《棠溪黄氏族谱序》载,南宋初,有金姓武将镇守江西临川,居临川城西。后金氏的一位祖先,因逃难而易金为黄。宋隆兴年间,有金氏后裔黄细二迁居崇仁县颖秀乡棠溪,成为棠溪黄氏始祖。

  ⑦ 范改黄。《桐江集·黄堂记》云,邵武人黄洽,本姓范,婺州兰溪人,嗣黄氏为后,遂改姓黄。

  9、少数民族中的黄姓——“黄洞蛮”是中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黄姓之源

  历史上的少数民族黄氏至少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闽州越地的越族黄氏。历史上少数民族黄姓的产生,完全是汉族黄姓宗族与各少数民族融合、同化的结果。这一融合同化过程,早在黄国灭亡之后就开始了。

  公元前648年,楚灭黄,黄姓遗民们被楚国征服者强制驱逐出潢川故土,接着便大规模向东南、西南和广大江南地区迁徙。数百年后,至秦汉时期,黄姓遗民们已散处于江南、闽粤和湘、鄂、川、黔交界地带的广大地区。先秦时期,楚国江南的这些地区是当时的巴、濮、蛮、越等少数民族生活和栖息之地,因而被人们视为“南蛮荒服”的不毛之地。黄姓遗民南迁江南后,因长期与当地的土著蛮越杂居生活,到秦汉以后便有一部分黄国遗民被完全同化而融合到土著蛮越民族中去了,形成我国南方蛮越土著民族中的黄姓。

  黄洞蛮兴于南北朝、盛于唐代中期,是我国古代史上最闻名的少数民族黄氏。六朝隋唐时期的黄洞蛮是由汉魏时期南方蛮越黄氏族姓发展演变而成。

  它的形成时间大约是在陈朝。《陈书·淳于量传》:“天嘉五年(564年),世祖使湘州刺史华皎征衡州黄洞。”又《陈书·孙场传》:“仍迁衡州平南府司马,破黄洞蛮贼有功。”这就是“黄洞蛮”之史的最早出处。黄洞蛮,也写作“黄峒蛮”,是指黄姓的溪洞蛮夷。由于汉族封建政权不断征伐和拓展,生活于湘南岭北的一部分黄洞蛮也被迫随着其他蛮越民族一起不断向南迁徙。至隋唐时期,他们已广布于岭南两广地区,成为这一时期岭南少数民族西原蛮、乌浒夷等蛮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黄洞蛮的势力不断增强,故《新唐书·西原蛮传》有这样的记载,唐玄宗天宝年间(742—755年),西原蛮中的黄氏家族,与韦氏、侬氏两姓共同控制了十余州。后有韦氏、周氏不肯栏剑黄氏即行攻击,把这两个家族势力一直驱赶到了海边。

  生活于岭南地区的黄洞蛮,不仅受到唐王朝沉重的赋役剥削,而且深受以买卖僚蛮人为奴再输于内地的“僚市”之害。至德元年(756年),黄洞蛮首领黄乾曜在黄峒(今广西大新县西)聚众起义,得到了陆州(今钦州)、朱兰 (今东兰)、武阳(今罗城北)等一百余洞西原蛮僚的积极响应,拥众20万,先后攻陷桂管18州,席卷广西数千里地,声势浩大。黄乾曜又建立起强大的政权机构,自称中越王,并以武承斐、韦敬简为帅,公然与唐王朝分庭抗礼,坚持起义斗争达4年之久。乾元二年(759年),唐王朝派大军镇压,同时采取分化瓦解政策,经过大小二百余战,才将起义镇压,黄乾曜等首领被斩首,余部归顺了唐朝。

湖南龙塘的黄氏是从哪来的

龙塘乃藏龙卧虎之灵地;以“四台、八景”闻名于世。黄氏始祖黄贞利于后唐同光元年(公元923年)从江西省泰和县圳上迁居龙塘山下(俗称山脚...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