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都徐家家谱 ……天、大、长、福、海……
江苏宝应徐氏字一支辈:“寿文正(振)宝国”。
江苏宝应徐氏字一支辈:“贵大顺丙德作刚尚”。
江苏连云港徐氏字辈:“正志光有定行宝”。
江苏灌南徐氏字辈:“林观学志永庆”。
江苏盐城徐氏字辈:“佃鹤长文锦彩”。
徐氏敦睦堂一支字辈:
名派:“人伯崇尚守世大乐雍熙有缘生贵子积累造宏基泽荫遗徽远英芳宾璐联文华开景运万代相君贤”;
字派:“敬良廷时郎之应惟公明仲体祖宗德季元启赞成敦睦传先绪诒谋袷后昆经纶匡上国冠冕拜龙恩”。
徐氏一支字辈:“峻定开洪运斯道碧龙昌”。
徐氏一支字辈:“万世久昌盛延传忠孝贤仁义礼智信福禄寿喜全先祖乃崇凤德行真美善少昊金天始伯益后代衍若木建国君源望在邳郯南北为堂号东海是家元”。
徐氏一支字辈:“文明(德化)进大同福国保安(天)泰云风肇其光庆新周万代时贤广济美循声自英迈家在苏鲁兴孔繁一世界怀祖念厚图群宗博以爱”。
徐氏一支字辈:“学崇先进尊德行仁孝友传家忠道永登宗尚明达祖作孙绳丕振绍述显延斯文善自可继本支昌荣”。
徐氏一支字辈:“惟有春光在其华兆以明国昌治海东盛杰永古存”。
青金山位于江西省上饶市信州区朝阳乡(镇)境内,南临上饶市广丰县(区)洋口镇,北界信州区,西毗上饶县皂头镇。青金山三峰排列,主峰海拔461.6米,为朝阳乡的最高山峰,是朝阳乡与广丰县(区)洋口镇的天然分界线。山中有老虎洞,三杯洞,蝙蝠洞,金山寺等溶洞与寺庙。查百度:青金山在今江西广丰县(区)西北。《方舆纪要》 卷85广信府永丰县: 青金山在 “县西北二十里,接上饶县界。山下地名洋口,永丰溪汇诸山谷之水流经山下,长瀑大溪汹涌弥望,适远近者皆从此发棹,盖会要之地也。山纡徐昂伏,趋洋口水门,则三峰鼎立”。
此地为何称“青金山”?经查资料,青金的来源有两种说法。 一是青金为古时铅的别名。《周礼·考工记·玉人》:“大璋、中璋九寸,边璋七寸,射四寸,厚寸,黄金勺,青金外,朱中。” 孙诒让 正义引《说文·金部》:“铅,青金也。”《淮南子·墬形训》:“青曾八百岁生青澒,青澒八百岁生青金。”但青金山无铅,故青金肯定不是依据此说法而来的。
二是青金为青金石。青金石为一种玉石,据《尚书·禹贡》记载,早在4000年前的夏代,西方的雍州曾向中央王朝进贡璆琳,而璆琳就是青金石的波斯语音译。青金石是一种较为稀有的宝石, 由于青金石“色相如天”,所以中国古代通用青金石作为上天威严崇高的象征。在《石雅》上记载:“青金石色相如天,或复金屑散乱,光辉灿烂,若众星丽于天也”。成语中琳琅满目的“琳”指的就是青金石。青金山裸露的石头呈浅青色等,如高贵的青金石,“青金山”的山名应由此而来。
青金山村在青金山脚下,村南背靠青金山,现叫“青金村”。实际上青金村历史上也一直称“青金山”,山与村同名。1953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军区颁发给我父亲的立功证书上登记的父亲籍贯也是“青金山”。大概只是到人民公社的时候叫“青金大队”,人民公社撤销以后称“青金村”。青金山解放前归上饶县蔡家乡管辖,解放后属上饶县灵溪区蔡家乡,成立人民公社改蔡家乡为朝阳公社,人民公社撤销后又改朝阳乡、朝阳镇。后划归信州区管辖。
青金山村是个大村,青金山村的历史至少有一千多年。传青金山庙(金山寺)始建于公元前202年,此时即有乡民居住,至今已有二千二百年。汉高祖塑像建于公元223年,至今也有一千八百余年。如从公元923—935年青金山庙雕塑佛像开始算青金山村也有一千余年的历史了。
从青金山村往南翻过青金山(青金山人称“大岭”)就是广丰洋口地界。青金山村距洋口15华里,距广丰20华里,距上饶市区有30华里。广丰洋口当地人称青金山为“猫霊山”,猫霊山属广丰县洋口镇,也就是青金山山北称“青金山”,山南称“猫霊山”。青金山本地居民均说广丰方言,上饶方言倒没有广丰方言说得顺溜。青金山去广丰、洋口翻过“大岭”的这条路,是古代和近代从信州(今上饶)沙溪、灵溪等去广丰、福建浦城的交通要道。山路虽崎岖,但都是石板铺路,千百年来过往商贾、行人、军队均从此翻山越岭路过,是前往福建的古驿道之一,青金村的很多历史与传说都与这条古道有关。
青金山姓氏不多,其中徐姓、郑姓、陈姓为村中大姓,其他杂姓较少,村中分为徐家、郑家和陈家,而徐姓又是村中首屈一指的大姓,是大户人家,人丁兴旺,子孙散居全国各地,曾经有自己的祠堂。
追祖溯源,即为姓氏起源或家族来源。我们每个人都承载着祖宗的灵魂,血脉里都流淌着祖先的DNA。
徐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一百五十位。至2020年,按人口排序,徐姓在中国大陆列第十一位,大陆人口224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66%。
史料记载,徐氏的姓氏来源比较纯正,徐姓源出有三:一、主要出自嬴姓。是先帝玄孙伯益之子若木的后裔。若木因为他的父亲有功,所以封他于徐,建立徐国。徐国历经了夏、商、周三个朝代,都是作为诸侯而存在的。周穆王的时候传到了徐国的32世孙徐君偃,他很聪明,对百姓又很好,所以深得百姓的爱戴,国力不断强大。当时周穆王喜欢云游四方而经常不问国家大事,诸侯埋怨他的很多,徐君偃于是产生了想要取代周穆王的野心。于是他自称为徐偃王,率领各国联军向周国进军,周穆王知道这个消息后马上返回京城,调兵前去镇压。徐偃王只好收兵而逃,他躲进了彭城一带的山中。由于他深得民心,跟着他到了山中得百姓很多。这座山后来就叫做徐山,徐州也因此而得名。周穆王也因此不得不封他的儿子宗于徐,称为"徐子",继续管理徐国。春秋时期,徐国被楚国打败,国力从此日渐消退,周敬王八年的时候,徐国被吴国所灭,徐国的后裔就称为徐氏,以国为姓,代代相传。二、传说,周公长子伯禽,受封于鲁国,分到了"殷民六族",即条氏、徐氏、萧氏、索氏、长勺氏、尾勺氏。即上古时代,就已有徐氏。三、改姓为徐。五代时,李升改姓徐,其后代亦称徐氏。
徐氏家族堂号,东海郡尚德堂。堂号是一个姓氏的特殊标志,它能显示该姓氏发源的地理关系。在家谱中,堂号具有联系姓氏与宗亲关系的意义,也是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之一。堂号名称一般取自于郡号或者为纪念家族始祖或本姓名人而自创。 徐姓兴旺发达于东海之滨,即汉之东海郡地,故称东海郡望,并以“东海"名堂。虽然还有以“琅琊”、“东莞”、“濮阳”、“高平"等大名堂者,此乃徐氏支派为当地郡望之记载,溯其本源,皆为若木、偃王之后裔。 据《东海堂徐氏族谱》的记载,在汉桓帝时,有一世祖徐稚迁居江西南昌; 二世祖迁居至浙江龙游;三世祖分居于浙江、江西、江苏等省的好多地方。徐姓的大举南迁是从魏晋开始的,隋唐时期在我国的南方又有了进一步的繁衍发展。「东海堂徐氏族谱」:「汉桓帝时,一世祖徐西樨,居江西南昌时,二世祖泊,迁浙江衢州府龙游县;三世祖分居浙江绍兴、信安、江西南昌、苏州阳县、吴州郡等地。
这些说的都是徐氏的历史来源,那么,上饶市信州区朝阳镇青金山这一支的徐氏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本文仅按我光元大哥提供的线索脉络探索青金山徐氏的溯源。
上饶徐氏姓氏研究学者徐祥先生研究结果是青金山徐氏为古良徐氏支脉安国、安通公支裔。
徐祥先生《赵匡胤祖籍信州考》(江西人民出版社2019年3月首版)阐述了徐氏被析分八地之因。即青金山徐姓为古良徐氏支脉安国、安通公支裔。
“1、安通公支裔孙山根徐氏2、广丰大南岭头元杰五世宗连始祖3、广丰五都紫瑚元杰后裔4、广丰源流东塘安通六世,九歌次子子彦公5、广邑丰溪怀屏徐氏宗谱6、花厅古良徐氏谱摘7、古良山边光绪六年谱摘8、南麓徐氏家谱(金鸡山后)9、浦城紫瑚元杰裔谱录10、煌固沿坂横街头元杰裔支谱铅邑公果元杰公后裔贤六谱11、青金山,三官殿安国公裔12、煌固炉里思黙堂元杰裔(凤山徐始于孟嵩)13、广丰关头徐(九龄公)” “徐安国亲弟安通于1192年从古良迁黄塘,其孙元杰又以襁褓来继古良安国三儿子伸公嫡。”
文中明确青金山、三官殿徐氏为古良徐氏安国公裔。且宋代状元徐元杰为徐氏安国公亲弟安通的嫡孙,并继古良安国三儿子伸公嫡。
文中记述:古良徐氏后裔含古良徐氏支脉安国、安通公支裔;元高、元瑀、及其侄子辈邦宣等等支裔;天津桥八龙及其近亲徐氏族支;郭门支下及文清(包括错挂文清)公后裔等。“以上四大块,合计72分支徐氏,每一数字的背后均代表着一族徐氏谱牒与徐氏支脉,其均属于古良徐氏谱牒根系。以上大部分已经作了考证说明,少部分虽未作考证说明,但谱牒之中载之清晰,故暂不再作考补证。”所以文中概括:“上饶的徐氏,百分之八九十根在古良。”
徐祥先生定义的古良在丰溪支流枧溪上游,它的东面,北面分别与广丰的少阳乡、横山镇、枧底乡相毗邻,南面则与广丰岭底乡以大山相连。“祖辈们留下的足迹,顺着通往江西广丰的古驿道,高山峻岭,弯弯曲曲,走向各地”。
根据徐祥先生的描述,但我在百度地图搜索未找到“广丰古良”这个地名,只知大概的区域方位。
徐祥先生对上饶等徐氏来源有相当的研究,其有关考证和研究结果已被国家姓氏研究机构所采纳,因此,他的结论应该有一定依据的。但他研究的也就是宋朝以后古良徐氏的析分,古良之前徐氏的来源又是哪里呢?目前未见研究结果。另外古良究竟在现在广丰的什么地方尚待考证。
而根据我光元大哥掌握的情况和广丰靖安徐氏修谱来青金山联系的结果表明,青金山徐氏是从广丰靖安而来。
父亲有四弟兄和两个妹妹,令人唏嘘的是除最小的妹妹(我小姑姑)还健在外其余都已作古。父亲排行老二,大伯的大儿子即我大哥徐光元,如今已有九十岁了,是村里徐姓的长老之一,能说清楚到我们的太爷爷辈以下的具体情况,再往前,也有比较清晰的梳理。前几年清明节回老家扫墓,和他在一起吃饭,酒过三巡,年迈的大哥借着酒劲,总会不经意间就说起已故亲人的点滴往事,情深意切,如数家珍。不曾想,大哥居然成了家族里最年长的徐家后人。他自幼聪慧,虽然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故乡,但也知识丰富,见多识广,记忆力过人,而且宗祖观念,家族意识似乎随着年纪增长却越来越强了。前些年靖安徐家修谱曾派人到青金山找大哥进行过对接,基本情况比较清楚。
大哥告诉我们:青金山徐家来源经多代历史传续,据说先祖从徽州转迁至今广丰靖安,再从广丰靖安迁至青金山。第一代始祖他有四个兄弟,长兄在广丰靖安家中,二兄迁到今广丰十一都,第三个就是我们青金山徐氏的老祖宗,他名叫徐慧辉,他排第三,老四迁到今广丰东街。而我们老祖宗到青金山生了两个孩子,一个取名长清,一个取名季清,就此长清后裔叫里徐家,季清后裔叫外徐家。我们这一支是外徐家。我们青金山徐家族谱是民国元年从靖安接续整修的,族谱中的字派(字辈)是20代整修一次。民国元年这次是青金山徐家第二次排字派,其排号为:节义振纲(光)常、荣华富贵强、忠孝传家宝、诗书继世倡(长)。以上每个字代表一代。
可惜青金山徐氏祠堂1942年被日本鬼子烧毁,徐氏族谱在1964年“四清”运动中也被毁,青金山徐氏已没有资料了,先世名讳无可考证,无法进行溯源排查。也不知道县市的档案馆或图书馆还有没有保留青金山徐氏族谱,上饶县志有无记载相关内容,此为唯一的寻找线索。青金山徐氏在靖安之前和靖安的历史就要到靖安去查靖安徐家族谱了。
据大哥推测,我们老祖宗到青金山已有28代了,按平均25年一代计算,老祖宗到青金山可达700余年。以上数据没有100%准确,要了解详情就要到靖安老祖祠堂查看。如果按30年一代,则已有800多年了,按时间推算应该是宋朝的南宋年间,与徐祥先生的研究结果基本相符。从地图上看,靖安与徐祥先生描述的古良是一个区域的,它是否与古良为同一地方或有密切的联系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据有关资料,靖安村属广丰区桐畈镇,地处浙闽赣三省边境,东是仙霞岭,西是武夷山,两山间河流曲折回绕, 南北相距500米有两个渡口 (北渡口在江西境内,南渡口在福建境内),二渡之间是个古关隘,叫二渡关。靖安村就坐落在二渡关南的临河山坳中。在悠悠的历史长河里,曾经有那么一条古道,它是中原入闽的主要商旅通道。川流不息的客商和茶、烟叶等货物通过这条古道转运、集散。它起于洋口老街、五都码头,终于福建浦城县、崇安县(今武夷山市),全程100多公里。从明代开始,无数的广丰人肩挑手提奔波在这条繁忙的古道上,它被广丰人通俗的称为 “挑浦城担”。而靖安的兴衰就与这条古商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是浦城担造就了靖安昔日的荣光,也见证着如今靖安的萧条。
这不与徐祥先生描述的古良基本一致吗?
广丰靖安徐氏家族有过千年的风华,“承宋代状元徐元杰之遗风,从这里走出去的有进士徐上达、徐悦鋘、徐际旦、徐昙等人,工部尚书郎徐鼐、云龙州知州徐学伊、潮州通判徐学颜等,还有数量可观的文武举人。”
明清时期 “芬芳齿颊,焜燿耳目”的赣闽浙交界地广丰靖安小村,现在安祥地散发出阵阵余香。
从字派来看,青金山徐氏也是从广丰靖安而来。
字派,也叫做字辈,是指名字中用于表示家族辈分的字(多为名字中间的字),俗称派。其意蕴为修身齐家,安民治国,吉祥安康,兴旺发达。字辈是中国传承千年的重要取名形式,也是中国古代一种特别的“礼”制,每一支姓氏字派基本是相同的,它一直延续到现代。同一姓氏 查辈分顺序最靠谱,同一个祖宗,辈分系谱表是一样的。
江西广丰双石靖安徐氏古字派: ……天生福善良,荣华富贵昌,文明开宇宙,节义正纲常,忠孝传家本,诗书继世长,相承绵德泽,积厚发流光……(天下徐氏字派大全1-212)
对照我们大哥记下来的青金山徐氏字派: 节义振纲(光)常,荣华富贵强,忠孝传家宝,诗书继世倡(长),
虽然顺序有些不一样,但四句诗完全对得上,个别字可能是谐音关系有一点出入,可见靖安徐氏古字派与青金山徐氏字派高度一致。
前些年靖安徐家修谱曾派人到青金山找大哥联系所留下的信息也证明了青金山徐姓是从靖安而来。因为靖安徐家保留了以前的族谱,所以他们会到青金山来寻找靖安徐氏的分支。
徽州-信州-信州青金山-广丰洋口-广丰靖安-福建浦城;广丰靖安-广丰十一都-广丰东街-信州青金山-信州;沿着这条古驿道,徐氏子孙辗转迁徙,散居各地,走向四方。
从天下徐氏字辈大全1中还查到,安徽灵壁徐氏一支家谱字派:明昌兴龙, 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徐州北郊徐氏一支家谱字派:龙兴,忠厚传家远, 诗书继世长,江苏徐州铜山县徐氏一支家谱字派忠厚传家远, 诗书继世长,都与靖安徐氏和青金山徐氏字派相同或相近,不知这几支徐氏是否与靖安徐氏和青金山徐氏有关。
综上所述,青金山徐氏来自广丰靖安是确定的,徐祥先生的研究可作为辅证。
历史并不如烟,触动曾经,青金山徐氏风华历历在目。
青金山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好风水养育了大徐家。青金山徐氏根深叶茂,数百年风华延绵不断。旧时青金山徐氏就诞生了许多的文武秀才举人和仁人志士,而新中国更是涌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南军区功臣徐仁(徐振乾)和抗美援朝烈士徐娜宜(小名,大名不详)等共和国功臣和英烈,走出了数量众多的学士、硕士、博士与各级领导干部,也走出了一批商贾能人与企业家,不断延续着青金山徐氏家族的风华与荣光。
在岁月的长河中,时代在发展,家族在延续。我们探索家族的来源,得知祖先的荣光,找到今天的自信,才是更加宝贵的财富。
徐士林
徐士林(1684~1741)字式孺,号雨峰。文登徐家村人。清朝江苏巡抚,卒祀京都贤良伺。出身寒微,秉性质直,勤政爱民,被乾隆皇帝誉为"忠孝性成"的一代楷模。
徐士林,字式儒,文登县爬山后徐家村人。康熙二十三年生于贫寒农家,自幼奋志励学。康熙五十二年中进士,任内阁中书(辅佐皇帝办理国政的机关要职),后升礼部员外郎(中央部级官吏);雍正五年任安庆知府,五年后又升任江苏按察使;乾隆五年任江苏巡抚病逝在任上,终年五十八岁。
徐士林历康、雍、乾三朝,三十余年"清勤敬慎",是清代有名的清官。《文登县志》记载,士林"立身端方,历宦途不为干谒。其任京师,非公务未遂与公卿接比;为道府与督蕃臬交,未尝一馈送,其守身之严谨可知也。"徐士林还特别精于断案,史书上称他"治狱如神"。在他任知府、按察使、巡抚期间,明察详审,判明了很多疑案大案,改正平反了很多冤假错案,深得民心。现今文登县图书馆内还藏有他在任时审理案件的手书记录七十二则从这些案例中,可以看出徐士林断案执法的求实精神和审慎态度。
徐士林病逝后,乾隆皇帝极为悲痛,下谕痛悼道:士林"鞠躬尽瘁,遂致沉疴。临终无一语及私,劝联以忧盛危明之心为长治久安之计。此等良臣,方资依使,乃今溘世,联实切切含悲不能自己也!"(《清史稿》三十五卷)他下诏书,破例将徐士林这个地方官祀于京师"贤良祠",与开国元勋和辅佐重臣同等待遇,并赐金井玉葬。一个封建官史,即能为皇帝识器重,又能察民情,顺民意,确实难得。所以在正史和正史之外,便流传着许多颂扬他的传奇故事。
送礼赠言
徐士林任江苏巡抚的时候,经常进京向乾隆皇帝面奏。按当时官场通例,做地方官的,每次进京或逢年过节和皇亲国戚的喜庆吉日,都要献上异珍奇宝以忠孝。徐士林在江苏这富庶之邦,鱼米之乡为官,更该多多贡奉珍贵礼品。可是徐士林偏偏不理会这件事儿,在任数年没给皇宫进过一次贡。不但皇亲国戚王后妃嫔指责徐士林不世故,连乾隆本人,也觉得徐士林未免太失礼了。天长日久,风也刮到了徐士林耳朵里,这一年除夕之前,他也备了一份礼物,派人星夜进京城,献给乾隆皇帝。
腊月三十日,乾隆携带三宫六院、文武百官在保和殿观赏各地送来的贺年礼品。普天下的奇珍异宝集中陈列于一室,整个大殿珠光宝气。乾隆对这些礼品司空见惯,不以为然,只是特别注意察看每件礼盒上的送礼人的姓名。他仔细看一了遍,又浏览了一次,最后怏怏不快地坐在御椅上,叫来负责收礼品的总管太监问道:"江苏徐士林送来何物?"
太监一听,大惊失色,以后皇上知道徐士林送来了什么礼物,要怪他个匿藏不报之罪,便战战兢地结巴起来:"他……没,没……
"送的什么?"乾隆急不可耐的追问道。
"送的……"这太监为何如些惊慌?原来他当年做过乾隆的侍读,同乾隆一起跟徐士林念过书,深知徐士林为人,也知道乾隆的脾气。今天早晨,他接到徐士林派专人送来的年礼,打开一看,竟是重新装裱的几本旧书。心想,这样的年礼送给皇上,不是挖苦圣上吗?皇上能不怪罪?所以他没有拿去陈列,放到了后宫。没想到皇上竟追问起此事,他能不害怕吗?
乾隆见太监吞吞吐吐的样子,厉声说:"拿来!"
"是,奴婢去取。"太监转身,急忙到后宫把那几本旧书拿来,双手擎着,跪在皇上面前。那些王公侯妃一见,个个挤眉弄眼,嗤之以鼻,等待皇上对徐士林问罪。
乾隆见只是几本旧书,倒没发作,只是急于看看内中究竟,便揭天宗卷,取出徐士林的贺年奏疏,一字一句地看起来。
徐士林写道:蒙皇上天恩,对我破格擢升,……恭逢元旦,理当进贡方物。可是皇上知道,臣一身之外,寸丝粒粟,都是皇上所赐,黎民供给,我自己尚物贡奉皇上呢?只是炯炯臣心,愿皇上象唐尧虞舜一样治理天下,国泰民安,万世无疆。由此,望皇上恕我赤诚之心进言。臣自幼学《尚书》,谨择典谟要义,写成数卷心得体会,具裱缮册,适逢元旦拜呈。只要皇上肯赏脸御览,对治国安民略有得意,臣就不胜荣幸之至……"
乾隆看罢奏疏,脸上的怒气早已消散。接着又翻着那本精心装裱的旧书,不住地点头赞许。那些王公大臣好生奇怪:皇上对稀世珍宝不感兴趣,对这几本旧书倒爱不释卷了。
看着看着,乾隆叫道:"好!拿笔来!"
太监取来文房四宝,乾隆挥笔写了"赠人以的,不如赠人以言也"朱批回赠了徐士林。
乾隆皇帝给徐士林的赠言题词不少,徐士林唯独对这条特别珍爱,随身携带。因为这条御批对他有特别的用处,那些擅长阿谀献媚之徒给他送礼,他就出示皇上的御批驳回。
据传,这道御批徐士林传给了他做过知县的儿子徐朝亮。儿子也用它来拒绝礼品。
三挡皇驾
乾隆皇帝最爱游山玩水,在皇宫里住腻味了,就想下去转悠转悠。其实,皇帝出访,也不都是为了游玩,巡视吏治,体察民情,招贤纳士,寻求治国安邦大计者也是有的。只是绝大多数皇帝老子出访,常常不但不能为黎民解决什么问题,还会给百姓送去很多麻烦,结果是劳民伤,误国害民。所以,各地老百姓和那些为官清廉、深得民心的地方官,都不希望皇帝到他们那里去。
徐士林教乾隆读书的时候,讲过孔夫子故乡齐鲁之地,说过他的老家,秦始皇东巡过的东海边疆。自然是把这些地方描绘得山水秀美,地灵人杰。所以乾隆做了皇帝以后,就想到他老师徐士林的家乡一游。
皇帝老子是金口玉牙,想去哪儿就去哪儿。可是,"清史"里查不到乾隆下登州的记载,几次南巡都是越路而过。原来全被徐士林了驾。
徐士林做安庆知府的那年春天,乾隆皇帝下河南到安庆府,徐士林深知为接皇驾对老百姓的骚扰,修卸街,建行宫,备珍味,积奇宝,要忙乱数月半年,还怕皇上见怪。国库的花销更不必说了,还要惊扰沿途百姓,夹道迎驾送驾,乾隆游过安庆,游兴正浓,又叫徐士林陪同他到他的山东老家巡视。徐士林一听,就想到家乡贫究困苦的父老乡亲,怎么也不能让皇帝再去作践他们。便对乾隆说:"登州景色最好看的时候是秋天……"说着,便把胶东的秋景绘声绘色的地给乾隆叙说了一番,乾隆准奏,说秋天一定前往。
到了秋天,徐士林进就述职,乾隆又想起游登州的事。这事徐士林并没有忘记,早有准备,便启奏皇上说:"为皇上驾监,我最近回了老家一趟,没想到那里水旱虫风,四灾为患,庄稼颗粒不收,百姓流离失所,路毁桥断,车辇难行,圣上请看,"说着,从怀里拿出特意准备的一个猪尾巴大的小萝卜,双手呈在乾隆面前,说:"这是我在老家爬山下拔的一个最大的萝卜,可见那里的灾情是何等严重!望圣上暂缓东巡登州为宜。"
乾隆听了,自然不想在这个时候去了,当即准奏;同时下了诏书,救济登州灾民。其实,那年登州地方是个好年景,徐士林变着法儿挡皇驾,护着家乡父老。
徐士林做江苏巡抚的时候,乾隆三次下江南,在江宁府,又对徐士林说:"我漫游了不少举国闻名的名山大川,就是没有到过老师家乡的爬山和留有始皇帝足迹的成山,深为遗憾。"徐士林听了,知道乾隆又要提出东巡登州的事了,便深思了一会儿,非常惋惜地说:"原来皇上想东巡臣下故里,是想到爬山一游,那真是皇恩浩荡。可异家乡黎民无福受授,那爬山万岁是万万去不得的。"
乾隆皇帝没有察觉徐士林是在变着法儿哄他,便问:"你那爬山为何我就去不得?"
徐士林说:"山道崎岖,车辇无法通过。"
乾隆说:"那我就步行而上。"
徐士林说:"圣驾难保,谁敢伴驾前往?"
乾隆听罢,心里不悦,生气地说:"文武百官,满朝皆是,还愁没人保驾?再说,到你故里一游,难道你也不陪?"
徐士林知道圣怒难犯,但心里并不发慌,平心静气地对答道:"陪伴圣驾,臣不怕赴汤蹈火,可是那爬山不仅难上,那时间,也怕圣上耽误不起呀。"
乾隆说:"上个爬山,难道还要三年五载?"
徐士林说:"三年五载不行,圣上请听当地一首民谣。"
乾隆侧了耳朵,徐士林念道:"爬山爬山,一爬九年,俯首摸地,仰首摩天,要是踏蹭脚,就掉进了金粉湾。"念过民谣,徐士林又解释说:"那金粉湾是爬山下的一个无底深渊,假苦掉了下去,神仙也没法救了。"
乾隆皇帝听了,吓了一身冷汗。不过他还是倒驴不倒架,硬充好汉说:"不去了,我倒不是怕掉进金粉湾,就是九年的功夫耽误不起。"
徐达家谱
作者: 徐建刚 徐长峰
徐达(1332年—1385年)
别名 徐天德 徐魏公 徐武宁 徐中山
重病逝世
洪武十七年(1384年)在北平留守时得了背疽,不久稍微好些。
1385年2月病情加重,随后去世。
死后朱元璋亲至葬礼以示悲疡,列为开国第一功臣,追封为中山王,谥号武宁,赠三世皆王爵。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
其他作品
诗词
《澜渡秋声》《金陵重九》
对联
《题金陵明宫联》
家族成员
曾祖父 徐五四
全国各地自称徐达后人者,其家谱中提及徐达父母、先祖姓名,各不相同。1980年代,徐达第四子徐膺绪墓志在南京板仓出土,才确定徐达父母、先祖姓名。据《明史·卷一百二十五》所载,徐达“世业农”。其先人作为平民,以数字为名,在元朝常见。
祖父 徐四七
徐膺绪墓志称三代男性先祖“以武宁王(徐达)贵皆追封中山王”,三代女性先祖和嫡母谢氏则“皆封中山王夫人”。
父亲 徐六四
母亲 蔡氏
妻妾原配 张氏
明代史料称张氏为徐达原配妻子,因史料不全,故出身和死因皆不详实。后由朱元璋做主继娶谢氏。提及张氏的明代史料,亦多提及谢氏生四子四女,已被徐膺绪墓志证实错误。
妻妾妻子 谢氏
谢再兴次女,朱文正妻妹。由朱元璋做主,为徐达所娶。虽然历史上,谢夫人的生平不详,但自明代以来关于她的传说、野史、伪史颇多。一说因生性狂妄善妒,言行失礼,被朱元璋下令杖毙。一说,谢夫人嫉妒马皇后,被朱元璋所杀。洪武二十年(1387年)冬十月,追封谢氏为中山武宁王夫人。
妻妾妾室 孙氏
仅见于其子徐膺绪和曾孙徐显隆墓志。徐膺绪墓志称“妣谢氏”(嫡母谢氏)、“生母孙氏”,据此推断孙氏当为徐达妾室。曾孙徐显隆墓志称孙氏封中山王夫人,无其它史料可证。
妻子或妾室 贾氏
仅见于《明实录·英宗实录·卷之六十三》,称贾氏为徐显宗曾祖母、中山王夫人。推断为徐辉祖生母。贾氏若为徐达生前妻子(或假定为谢氏死亡后,徐达继娶的继室),则与庶子徐膺绪墓志冲突。贾氏若为徐达妾室追赠中山王夫人,又与徐辉祖继承魏国公爵位冲突。而徐妙锦墓志记载,贾氏为妙锦生母。对于“《明实录》中贾氏为谢氏的笔误”一说,又无实证。据此推断应有此人,或为妾室。
长子 徐辉祖
生母张氏或谢氏或贾氏,袭魏国公,靖难之变后,因反对明成祖朱棣遭削爵及禁锢家中。永乐五年(1407年)逝世,年四十余。
二子 徐膺绪
生母孙氏,明代史料多称第二子,墓志称“季子”(第四子),洪武五年(1372年)出生,世袭指挥使。永乐十四年(1416年)逝世,年四十五。其生母孙氏,已被徐膺绪墓志证实。
三子 徐添福
生母谢氏,早卒
四子 徐增寿
生母谢氏,早卒,靖难之变,时暗助朱棣,为建文帝所杀,后代世袭定国公。
女儿
长女 徐皇后
生母谢氏,本名正史无记载,或说徐仪华、徐妙云。明成祖朱棣皇后。
1362年出生。洪武九年(1376年)册为燕王妃。永乐五年(1407年)逝世。
次女 徐氏
生母谢氏,本名正史无记载,或说徐妙清,代王朱桂妃。
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九月丙午,册封徐达第二女为代王妃。丈夫朱桂,时年十七周岁。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王妃徐氏生嫡一子朱逊煓。
明史《明史·卷一百十七》朱桂传中的所记,徐氏“骄妒”,曾虐待朱桂的两位侍女(婢妾)。姐夫明成祖因徐达的原故,未对徐氏问罪。以致朱桂迁怒于世子朱逊煓,母子迁居外舍。
三女 徐妙锦
生母贾氏(1380-1440),正史无记载,仅见于明代陈琏所著《琴轩集》中的墓志,墓志作者不详。据墓志记载,生母为“武宁王夫人贾氏”。妙锦出身天资聪颖,善诗画,且心地仁厚慈悲,因此深受成祖朱棣暗慕,妙锦婉拒,并出家为尼。
四女 徐氏
生母谢氏,生平无史料记载。据按徐家子女后来身份逐一排除和推断,应为安王朱楹妃。
(End)
徐家拳是一种汉族拳法,起源于山东省新泰市通济村。徐家拳起源于清雍正年间,由徐氏高祖徐盛才所创。徐家拳的拳法因为实战性和表演性强,而备受人们的喜爱。2014年11月11日,徐家拳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下面是我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徐家拳的简介。
徐家拳的拳术起源
徐盛才,1725年出生(清雍正2年),卒于1797年。该公自幼习武,曾走南闯北拜师学艺,练就一身绝技,创立徐家拳。百余年来,世代传承不息,到第六代传人徐花葶,徐家拳已形成完整的体系,并掀起了一个新高潮。据老县志和徐氏家谱记载,徐花葶,字殿甲,1826年出生(清道光5年),1900年卒于通济村。徐花葶相貌伟岸,臂力过人。由于他善于研究,丰富了徐家拳的内涵,发扬光大徐家拳法及各种兵器的使用。徐花葶武功高强,多次参加大型比武,并名列前茅,在清咸丰年间封为武庠生(即武秀才),1853年(清咸丰3年),徐花葶被推选为县团练团总。是年,太平捻军攻打新泰城,由于徐花葶训练的武装团严密防守,打败了来犯的捻军。因抗敌有功,清政府赏赐他亮蓝顶戴大花翎,一直保存。
徐家拳的拳法因为实战性和表演性强,而备受人们的喜爱。第十代传人徐勤启自幼跟爷爷学武,在2007年6月山东省传统武术比赛中徐家拳术和徐家刀荣获两项冠军,徐勤启获得国家级武术五段段位称号。进一步把徐家拳发扬光大,并逐步推向全国。
徐家拳的传承发展
据当代作家田茂泉介绍说,徐家拳近代,不仅传授本族人员,还广泛传授给全村及周边的群众进行练习,徐勤启的爷爷徐敏德把学到的徐家拳传授给村民,男女老少皆利用农闲时间习武,徐勤启自幼跟爷爷学武,在2007年6月山东省传统武术比赛中徐家拳术和徐家刀两项获的冠军。徐勤启获得国家级武术五段段位称号。徐勤启也充分利用节假期回村传授徐家拳,并利用晨练时间在罗马广场义务传授徐家拳法达上万人次。
第十代传人徐勤启在20世纪70年代就参加过新泰武术比赛,他在部队服役时担任部队全团的武术教官,向官兵传授徐家拳术,培养300多名武术教员。2005年7月参加白马寺杯全国"传统武术"比赛获第一名。2007年、2008年,徐家拳被新泰市和泰安市两级政府公布为两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徐家拳的内容体系
徐家拳主要内容体系包括:拳术、拳术对练、器械、器械对练、拆手、内功、辅助功法共六大类。据当代作家田茂泉介绍说拳术套路架子锤拳:上势拜师;双掌前砍;双掌穿喉;双抱拳;左护耳下打;左弓步顶肘;马步开弓式;弓步冲拳;连续三冲拳(紧三拳);左转身踮步开锤;马步掏井;左转身踮步开锤;右拳仙人系鞋带;挑锤;踮脚并步左手冲拳;左转身踮步回收,右手冲拳;回转金铰剪;二起蹦;金鸡独立、白鸽亮翅;转身左蹬腿、右蹬腿;马步打狗式;拦腰斩;左开弓;双手系鞋带;二起蹦;跨虎式;巧女左梳头、左打;巧女右梳头、右打;惯耳脚;转身右蹬;转身左蹬;左弓步挂拳;开拳下蹲;旱地拔葱;旋风腿;打虎式;收式。
对练套路:撞膀锤拳;十字按拳;裁手拳;小劈风拳;二郎拳。
撞膀锤拳:
甲方右弓步冲拳打方斜肋; 乙方左虚步,左手立掌外挡,右手握拳收腰间,踮步右弓步冲拳,甲方左弓步右臂避挡,随即顺臂掼耳;乙方在弓步右臂下压,左拳掼耳,甲方右转身左弓挡开;乙方右弓步出拳;甲方左弓步避挡;乙方用掌握甲方左手腕按下同时右拳掼耳;甲方左弓步推开;同时左拳冲乙方右肋;乙方左弓步臂挡,顺势右弓步冲右拳;甲方虚步左手变立掌外挡;收式。
十字按拳:
前半部分套路与撞膀锤拳基本相同,只是在甲方左拳打乙方右肋时,乙方右弓步用臂肘外磕甲方左臂腕,随冲拳打甲方面门;甲方右弓步右手挡,收式。
裁手拳:
甲方上右弓步冲拳打乙方斜肋;乙方右弓步臂挡;翻手上步右手抓右手腕,左手按甲方臂肘,冲拳打甲方面门;甲方左手变掌将乙方右手削脱,右挡开乙方冲来的面门拳,顺势变削乙方咽喉;乙方左手挡开,右手冲面门拳;甲方左手托住乙方右肘,并提膝,右手弓步冲拳打斜肋;乙方右倒弓步右臂挡;甲方倒插步,双手抱拳用右肘捣乙方面门(心脏);乙方虚步双手合掌托肘护裆;甲方顺势右手反背拳盖乙方头顶,随即撩阴击裆;乙方双手交剪避挡上下拳;甲方左转身右弓步冲掼耳拳;乙方避挡;收式。
小劈风拳:
甲方上势冲拳击打面门;乙方虚步按拳;甲方上步掼耳;乙方右弓步接掌;甲方削掌掼耳;乙方上步下打撩阴;甲方上步踢撩阴脚;乙方双手变拳避挡击打对方脚面破之,随即上步掼耳;甲方挡开;收式。
二郎拳:
甲方右弓步冲拳;乙方右弓步右臂挡;甲方顺臂上滚拳掼耳、双腿前后扫膛;乙方双脚跳跃躲避;甲方翻身撩阴脚,反背锤盖顶;乙方右弓步,右臂上举挡拳;甲方冲拳打斜肋;乙方缠手;甲方后撩阴脚;乙方双手变掌下压破之;甲方反背锤盖顶;乙方右手避挡,向前三冲拳;甲方后退三外扒拳破之;收式。
器械(包括单练和对练):棍术、春秋刀、单刀、七节鞭、三节棍、长矛、羊角拐。
拆手(徐家拳致命绝技):撮鼻梁,打斜肋,顶心,盖顶,惯耳,击裆,削喉。
内功:站桩
辅助功法:(抓四路)马步右手掌、左手掌向上、向下、向左、向右、向前抓。
(石狮、石锁);铁牛耕地;铁指功(三指、二指、单指);掷石、春秋刀。
附疯魔棍歌诀:
一条大棍似铁梁,出门先使咽喉枪,
钓鱼线针跳圈外,二次中平依旧忙,
苏秦背剑往里闯,转面朝天一炷香,
上打蓝云天花坠,下有铺草蛇暗藏,
左胁实来右胁诓,插花盖顶打四方,
腰栓棍扠步疾打,倒拖棍劈面既伤,
挎虎棍敢比存孝,开山节不让霸王,
一心待要占中堂,燕子戳水拧三拧,
翻江搅海强又强,此是疯魔独一棍,
为难出手把人伤。
徐家拳的主要价值
徐家拳的社会价值
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史上,武术是伴随着人类感知社会、征服自然的过程来的,这是劳动人民长期思考、熔铸的智慧的结晶,和中国的瓷器、宣纸和书画一样,是一种智力的发明。徐家拳脱胎于中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武术,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造、有所发扬,并在武术中融入了山东人爽快、直接、稳健的特有的个性,研究徐家拳,对研究山东武术乃至中国武术史有重要的参照价值。徐家拳丰富的内涵独特的演练动作,使其具有极高的艺术观赏价值。
徐家拳的学术价值
据当代作家田茂泉介绍说,徐家拳是山东省优秀的民间传统体育竞技项目。对研究北派功夫和山东武术史有重要的价值。在中国源远流长的民间武术发展中,徐家拳从初创、形成、发展的漫漫岁月,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武术。
从拳术、器械搏击到实战效果,都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套路,在山东武术和华东武术中独树一帜,具有高难度的技巧和独特的打法日益成为一个重要的拳种。
徐家拳的形成和传承,开创了南北武术相融会的先河,并日益显现出其古老博大的经典性、学术性、系统性的历史价值。
徐家拳的实用价值
据当代作家田茂泉介绍说,挖掘、整理、传授徐家拳符合国家发扬传统武术的号召,有利于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实现国民强体健身的目标,对促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有利于徐家拳的发展和传承。发掘、发展、扶持、保护好徐家拳,对弘扬齐鲁文化,发扬中华武术和三个文明建设有重要的作用。作为传统武术民间体育竞技,为强身健体和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添了新的种类。随着对徐家拳的挖掘、研究和传承,必将对丰富中国的传统武术理论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徐家拳的遗产保护
2007年,新泰市文化馆、青云街道办事处文化广播站根据省、市文化主管部门有关文件精神,在市文化体育局的领导下,对通济村徐家拳进行挖掘、整理,把这一拳术发扬光大。通济村徐氏家族徐勤霞、徐勤芝、徐勤川、徐勤启从2008就开始组织挖掘、整理具有民间传统体育竞技项目的徐家拳,并组织青少年练习徐家拳,使这一独具特色的竞技项目开始得到保护。徐家拳所在地新泰市人民政府及青云街道办事处、通济村拨1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挖掘、整理徐家拳工作,村里成立了徐家拳武术队,进一步把徐家拳发扬光大。
作文你自几写 我提供材料
徐福家世,至今未见正史记载。但起始汉代的谱录著作、唐宋时代引入方士的家谱资料,却为徐福家世研究提供了可资参阅的史料。
现代学者研究徐福家世者颇多。如台湾徐氏宗亲会徐子明、徐悦堂篡《徐氏大宗谱》,徐州师范大学罗其湘撰《江西<草坪•徐氏宗谱>初考》,皆是在古人谱牒史料的基础上,考证了大量近现代家谱资料,对徐福家世作出了系统阐述。
台湾大学教授徐子明(1915年荣获美、德两国文学哲学博士。学成归国后,任国立北京大学教授。他从1900年起研究徐氏历代谱谍,与时任燕京大学教授的卫挺生互相切磋,对徐氏源流进行深入考证)与徐悦堂(明开国元勋中山王徐达二十一世裔孙,清两广总督徐广缙玄孙。他从1958年起,追随徐子明教授研究史学和氏族学,独自筹款办《徐氏大宗谱》编篡馆)两代人前后考证80余年,编写3年,《徐氏大宗谱》才得以面世。
据徐悦堂先生考证,记载徐福家史的古代徐氏家谱、族谱有多部。如:
《南洲•徐谱》。三国(220—280)时徐庶(今河南禹县人)编《南洲•徐谱》曰:“南洲高士徐稚,字孺子,祖籍东海,于战国末年其祖先该公奉祖命隐南洲,永不仕,耕读传家,淡泊名利,自食其力……”又曰:“徐仲公,为徐偃王二十六裔孙。仲生二子,长讳长,次为延,延即尚也。长生猛,猛生咨与福(巿),福率祖人入东海祖洲(即今之日本),尚知福将反,遂令其曾孙隐居洪都(即南洲,今之南昌),该不及避,令其子坚隐居南洲,自此寄居南洲,八代至稚……。”
《徐懋功家谱》。唐朝徐懋功编《徐懋功家谱》曰:“徐福者,又称徐巿或希,谱名徐议,字君房,其文讳猛,祖父讳长,从祖父讳延(即尚),曾祖父讳仲,高曾祖讳诜(即金文铣)。福之长兄讳谱,福率振男女各三千人入东海祖洲。谘居琅邪,今山东徐氏者为徐偃王二十九裔孙徐谘之后。徐福一支入东海祖洲,不复返也。徐该与徐福同曾祖父,延(即尚)知福反,入东海祖洲止王(秦始皇)不来,为避秦始皇灭门之祸,随令其孙该潜居洪都(即今之南昌),自此世居南洲。
徐懋功为徐稚十七世裔孙,为徐偃王五十三世裔孙,播迁山东曹州,为唐开国元勋,封英国公,妣薛氏,生二子,另讳敬业,次讳敬猷,享寿九十三岁,葬于长安太白山麓,建有徐懋功祠。
《徐氏大宗谱》对徐氏源流记述详尽:“徐氏,子爵,赢姓,皋陶之后也。皋陶生伯益,伯益传禹有功,封其子若木徐,在徐城县三十里,泗州临淮有徐城(今安徽泗县北),自若木至偃王诞三十二世,为周所灭。周又封其子宗为徐子,宗十一世孙章禹(羽)鲁召公30年,为吴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又其族出于赢氏十四姓之一也。”
《徐氏太宗谱》记述的徐国兴旺的历程,与卫挺生《日本神武开国新考》相吻合(前已述及)。据徐悦堂先生考证,徐氏总堂号之所以“东海堂”或东海郡。因为徐氏“来自东海,去之东海”。所谓“来自东海”,指天下(海内外)徐氏皆发源于东海之地,故曰“泽衍东海”(即今江苏东海、赣榆地方),所谓“去之东海”,意指徐诞失国后蹈浮舟沿泗水由黄河口(今江苏阜宁今称旧黄河口)出海东渡,至舟山群岛(古称翁州)隐居,自此徐国臣氏,每日思念徐王诞,故徐氏以东海为“堂号”。
罗其湘教授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对江西临川、南丰、南城、九江等地《草坪•徐氏宗谱》、《邱园•徐氏家谱》、《龙溪•徐氏宗谱》和《徐家垅•徐氏家谱》等进行考证,认为《草坪•徐氏宗谱》中,有两处有关徐福家世的记载尚属大陆首次发现。一是《徐氏历代源流》中记有“受姓祖,讳巿。因始皇游海上,上书。娶卞氏”;二是明初洪武戊辰年(1389年)魏敏洪撰写的《徐氏历代宗谱序》中,记有“自巿公受姓下传……”。
江西各地徐氏宗谱对徐氏脉络亦有清晰的记载,“徐氏出于颛顼之后,赢姓。唐虞时为伯益,其后封于徐。子孙遂居东海郡,因以徐为氏焉。(《草坪•徐氏历代宗谱序》)。
“粤稽徐氏,始由颛顼,历五世至伯益。舜赐伯益赢姓。秦与赵皆其苗裔也。迨伯益生若木,夏封为徐候,其地即禹贡之徐州,子孙居此,遂以徐为姓焉”(《南丰邱园•徐氏续修家谱序》)。
罗氏考证了各种版本的“徐氏家族”之记载与卫挺生先生之考证对比分析,认为有诸多相吻合的共同之处:“一是徐氏出于颛顼之后;二是受赐赢姓;三是夏封于徐;四是子孙散居于‘东海郡’、‘禹贡徐州之城’或‘江、淮、泗、济’之间。”
中国谱谍记载徐福之事较早者,还有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谱官王僧儒(公元465—522年)撰《百家谱》。文曰:“议,字彦福,亦名巿。秦始皇使蓬莱,居东海。”王僧儒“东海郯人也”。郯在今山东郯城县北,是赣榆县近邻,东距徐福故里徐福村仅50多公里。(罗其湘《江西<草坪•徐氏宗谱>初考》)
卫挺生教授《徐福入日本建国考》,编入了根据清徐时栋《徐偃王志》、六朝唐宋以来的谱牒编制的《徐王诞以前世系表》和《徐王诞至徐福世系表》。
日本官撰的《古事记》、《日本书纪》、《神皇正统记》等正史,对徐福家世未予记载。山梨县富士吉田市宫下义孝先生家藏《宫下富士古文书》(又名《徐福古问场》)却对徐福家世记之颇详。
2003年10月,笔者有幸于富士吉田市造访宫下义孝先生(74岁),并一览宫下族珍宝——《宫下富士古文书》。宫下义孝先生介绍:“传说《宫下富士古文书》是800年前完成的。原来的文章没有了,现存的为宫下祖先重写的。”该书20余万字,全以汉字用毛笔书写在宣纸上。因为在日本是孤本,宫下家族视为珍宝,精心保管,密不示人。笔者因是来自徐福故里的中国徐福会副会长,又是宫下会长的朋友,才得以一饱眼福。因没有时间细看(翻阅时要十分小心,不然书页会破碎),只拍摄了部分照片,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
宫下义孝先生说,日本八店投入巨资,将《宫下富士古文书》复印出版300套,名曰《神传富士古文献》。每套7卷(每卷540页,大16K),定价14万日元(合人民币1万余元)。
这是一部记述包括“徐福渡来”在内的弥生时代历史的日本最古老的典籍。饭野孝宥据此考证了徐福在日本的家世。
据徐福七世裔孙秦福寿著文载,日本第七代孝灵天皇之时,徐福渡来日本列岛,先后抵筑紫(九州)、南岛(四国)、不二山(富士山)。徐福把7个儿子改为日本姓氏,长子姓福冈,次子姓福岛,三子姓福山,四子姓福田,五子姓福畑,六子姓福海,七子姓福住,然后把他们分别派往7个地方。从此,徐福的子孙遍及日本各地,逐渐繁衍起来。徐福则自称秦之徐福。
后代秦姓或者带有福、羽田、波田、波多、畑、畠等字的姓氏和地名,皆与徐福的子孙或与徐福一起东渡的秦人子孙有关。
饭野先生称,上述资料为徐福的直系第七代嫡孙秦福寿所书并遗传于世。建久3年3月,为山宫二所大神宫司宫下源大夫义仁所抄写(《宫下富士古文书》的《人皇七代孝灵天皇证》)。
秦福寿还有其他宝贵资料遗传于世,后人将其整理成《徐福世系表》。徐福第七世之后,尚未发现有关记载。
江都徐家家谱 ……天、大、长、福、海……
本文2023-11-14 17:46:1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78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