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权臣,严嵩老宅,只剩半截残墙
春节在即,疫情当前,就地游玩。作为 旅游 达人,只看风景,不谈政坛之事。话说2021年2月3日沿G220国道在江西省分宜县境内行驶,突然路边的一块非常醒目的景区广告牌闪现在眼中,上书:介桥古村。我知道,这是明朝宰相严嵩的老家,赶忙掉头驶进村庄。
介桥村是个享有“八世一品”美誉的千年古村,是严嵩的出生地,他年少和年老被罢官后在此生活了几十年,如今是江西省 历史 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
严嵩生于宪宗成化十六年(1480年),一生经历明朝5代皇帝,在明嘉靖年间执掌朝政长达20年,堪称政坛上的“不倒翁”。世宗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严嵩去世,享年86岁,在古代能活到这寿数的,简直是奇迹。
严嵩5岁入私塾,8岁有神童之名,19岁中举,26岁中进士并入翰林院任侍读,63岁拜相入阁,83岁回归故里“卖红薯”(知识点快记下),其一生的生、死、钤山隐读等共40年是在分宜县介桥村度过的。
走进古村,急切地要先看严嵩的家,按照一路的指引牌,穿过村里的几条古巷,在村子的中部,有一个玻璃房,难道明朝时严嵩就赶时髦了?
不不不,外层的玻璃是文物部门加的保护层,重点是里面,可里面没啥呀,只是一堵两米高的断墙而已。
真想像不出,这里就是严嵩出生地和启蒙拜师的瑞竹堂。
这栋屋不是严嵩盖的,而是他的先祖建的,有600多年的 历史 ,当年房前有一片秀美的竹林,严嵩曾专门为此写过一文——《瑞竹园记》,但令人遗憾的是,目前瑞竹堂仅剩下这半堵断墙,竹林已被族人占去建了房屋。
就在这堵两米多高的断壁残墙上,有一个至今未解的百年之谜。墙上有一幅半身的大象雕塑,因隔着玻璃,又是手机拍的,所以不清晰,但用眼睛细看,足见惟妙惟肖,一头大象从门外奔入,刚进半个身子,两腿和象鼻的动态呼之欲出,十分生动,非一般民间艺人所能为。
众所周知,江西是没有大象的,大多数村民一辈子没见过大象,当地民居上也均没有大象的图画、雕塑,那为何严嵩的故居出现了大象的雕塑呢?这与严嵩做内阁辅臣半夜直(值)庐受大象袭击有关吗?
话说明嘉靖皇帝移居西苑后出台了新规,内阁辅臣须轮班直(值)庐,时刻准备被传唤。嘉靖十九年(1540)农历二月十五日深夜,严嵩正在当班,忽然,一头大象撞门闯了进来,围着床咆哮跺脚,严嵩吓得不轻,心里默念着“渡汉江事”(程伊川的一首诗)。过了很久,养象的人赶来把大象牵走,一场虚惊总算过去。问题是大象是怎么进皇宫的,又是怎么进值班室的,大内侍卫上哪儿去了,若是来了刺客怎么办?当夜,严嵩即写下一首诗《纪象入室事》:独宿直庐逢象斗,忽来入室绕床鸣;平生危险更尝遍,事合惊时亦不惊。猛象咆哮君合避,只需屏息坐帷中;江舟几复心无怖,记取程家主一翁。从这首他写的诗中,可见此事对他刺激不小。这大象图是否为事过几年后,严嵩重修瑞竹堂时把它特意塑在故居墙上的?几百年过去了,严嵩故居墙上的大象图仍让人迷惑不解。
介桥古村可参观的远不止严嵩祖屋,还有严氏祠堂、世德堂、飨褒堂、大夫第、御史第、进士第、科甲第和柳树厅等古建筑,这些古建有三进式的,有喜鹊聚巢式的,其装饰雕龙画凤、古色古香。
严氏宗祠是村中最大的祠堂,古祠早在“文革”期间被烧毁,重建的宗祠描金彩绘,高大雄伟,非常气派,正堂供奉着严家列祖列宗的牌位。
严氏宗祠建于一个泉眼之上,为难得一遇的风水宝地。悬挂在严氏祠堂的每一块牌匾,诉说着当年严嵩家族的显赫。
介桥村作为一个具有深厚 历史 文化底蕴的古村,祠堂众多,原有20多座,堂构迥异,各领风骚,现仍留存10座,紧邻严氏宗祠的西侧就有一座祠堂,叫竹坡公祠,又叫毓庆堂,取“积善毓庆,致有子为国之用”之义。
竹坡公祠大门上方挂着两块匾额,上面一块“竹坡公祠”,下面一块“方伯世家”,外墙两侧为清乾隆朝宰相朱轼考察介桥村时留下的一副楹联:介水流长,连绵甲第金瓯固;笏峰俊秀,璀璨人文玉树芳。
竹坡公祠(毓庆堂)并不是严嵩所建,而是第九代世祖严仲恭所创建,至今有600多年的 历史 ,曾三次缩前扩后地大修,有前后三进,上进经过近年的仿古修缮基本还原了1949年前的模样,中进、上进厅基本保留原貌。
1944年前毓庆堂内牌匾有124块之多,明朝永乐年间以来遗留下来的大量文物古迹都悬挂在此,包括嘉靖御笔、史可法、刘统勋、袁世凯、戴季陶等 历史 名人的真迹,如“藩侯官邸”、“宰相神龛”、“廉石”以及朝廷诰封、名流楹联等。今天走进竹坡公祠,还能有幸看到挂着不少匾额,其中一块“平倭告捷”匾背后藏有一则故事。那时严嵩倒台之后,其子严世蕃被杀,孙子严绍庭被发配到安徽定远充军。定远离长江不远,常有倭寇前来掠民。严绍庭协助主将奋力抗倭,立下功劳,被左都御史杨涟授予“平倭告捷”匾额。可见,当时的朝廷是有一说一的,并未以父、祖有罪而全盘否定其后代。
严嵩先后为家乡捐建了三座桥,其中一座建在袁河上,叫万年桥,这座桥他放血2万两白银,1588年建成后应乡亲之请,写了碑文,次年由知县刻到碑石上,立于桥头。1985年筑大坝成就了仙女湖,而淹没了此桥。1986年仙女湖水位下降,万年桥露出了水面,严氏后人打捞起这块重达25吨的石碑,移送在宗祠门前的一侧。
怡庵公祠虽并不显赫,却也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存在,它也称飨褒堂,感觉村里的宗祠都取了一个文雅的昵称。
祺远堂也是村里的一座公祠,它正上方的鎏金牌匾很亮眼。
少泉公祠的大门门槛上坐着四位大叔,一个在抽烟,两个在低头玩手机,另一个抬头发呆。
介桥村历代重耕重教,在村中富龙我看到一座钤阳书院,院前有个小院,想必每当私塾下课后这里便充满书童的欢闹。
这个不大的村庄却科甲蝉联,英贤辈出,先后出了7个进士,据《介桥严氏家谱》记载,在明朝科举考试大力扩招的永乐十三年(1415年)至天启元年(1621年)的200年间,全村八代男丁总数511人中就有154人获得秀才以上称号,是人才的富矿区。因严嵩与他的曾孙严云从都贵为一品隆及亲人,使获得一品官职或朝廷诰封的达8人之多,所以该村又有“八世一品”的美称。这里还走出了战功显著的抗倭英雄严绍庭,江西首位武进士严从云等。
村中巷道纵横,呈撒网状,连接着多栋明清建筑的祠宇民宅,有十祠堂、九府第、二十九家私厅,在江西的西部很耀眼。
也不乏众多近代的农房,有的门两侧还留有上个世纪最流行的“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的政治标语。
惊奇的是赣派民房中混杂着一栋洋式楼房,两层结构,因年代久远,与周边建筑没半点违和感。
村前有一条古街,形成于元、明时期,是安福县来往分宜县城的主要交通要道,地上青砖铺设的人字形古道依然存在。
再过几天就到春节了,在外谋生的严嵩后裔拖着沉重的行李箱,回到她的根。
苍劲的宋元古樟树群是地处分宜县城郊2公里处的介桥村又一看点,上世纪70年代时全村留有古樟40多棵,后来因为要修铁路、建新房,砍掉了一半,现只存20多棵。
最大最年长的要数村南的“樟树王”,有近千年 历史 ,树径92米,要几个成人才能合抱,树冠遮地面积近1亩。
古樟树旁有一围墙,铁门锁着,透过铁门看到墙内是严氏祖墓,埋着严嵩的曾祖、祖父和他的父亲,而他死后却没葬在村里。
墓前有汉白玉石人石马4座,仍可窥当年的威风。
历史名人严子陵近代诗人柳亚子有一首《感事呈毛主席》的诗,诗中有“安得南征驰捷报,分湖便是子陵滩”之句,这子陵滩讲的是东汉高士严子陵不慕仕途,隐居山野,垂钓富春江的典故,严子陵的故乡则是在浙江宁波余姚。严子陵(公元前37—43),名光,又名遵,字子陵,西汉末余姚人。少年时代就到外地投师,刻苦好学,博学多才,性格耿直。在学时与南阳人刘秀是同学,两人白天探讨奥旨,夜来抵足而眠,结下深厚友谊。当时因朝廷腐败,王莽篡位,赤眉、绿林纷纷起义,严子陵见天下大乱,便回到余姚,隐居不出。后来刘秀统一天下,做了皇帝,就是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光武帝知严子陵贤能,便派人四出寻访。有人见他反穿裘皮袄在泽中钓鱼,光武帝急忙派使者,备了华丽的车马,请他入朝为官,但接连三次都被绝然回绝。光武帝没法,便亲自到他的住处去请,岂料他竟躺在床上假寐不起,光武帝走到了他的身边,抚着他的肚腹说:“你这个怪人,难道不肯助我治理天下吗?”他番身坐起,答道:“从前尧帝那样有德有能,也还有巢父那样的隐士不愿出去做官,读书人有自己的志趣,你何必一定要逼我进入仕途呢?”光武帝听了直摇头,说:“子陵,我终究不能说服你吗?”然而,光武帝并没有死心,仍然把他请到洛阳。他虽被安置住在富丽堂皇的大院深宅,却绝不肯与朝廷显贵往来,光武帝去拜见他,他也不行君臣之礼。光武帝对他没有办法,说他是“狂奴故态”。一天光武帝把他请进宫中,促膝谈心,向他请教治国之道。严子陵滔滔不绝,口若悬河。光武帝听他论古涉今,说理精辟,喜得眉飞色舞。两人一直谈到深夜,光武帝便留他同床睡觉。严子陵也不推辞,躺在床上,叉开双腿,沉沉入睡。睡到半夜,竟把一条腿搁到皇帝身上,光武帝为了不惊动他,竟一夜没有睡好。次日清晨,严子陵还在梦乡,光武帝就起了床。只见钦天太监惊慌失措的闯进宫门,奏道:“臣昨夜仰观天象,发现有客星冲犯帝座,恐怕于万岁不利,特进宫面禀”。光武帝沉思片刻,勿而恍然大悟,哈哈大笑道:“那里是什么客星冲犯帝座,是朕与好友子陵同床而眠,他的一条腿搁到了朕身上了。”从此严子陵这个“客星”的雅号就名扬四海。他家乡的山陈山被称为“客星山”,桥被叫作“客星桥”。如今还保留在余姚四碑亭的严子陵碑文中,也有“依然城廓客星高”之句。光武帝十分钦佩严子陵的人品才学,要他担任谏议大夫,这是一个很高的职位,但他还是不肯接受。后来干脆不辞而别,回到家乡余姚隐居。建武十七年(公元48年),光武帝又派使者到了余姚请严子陵进京做官。他听到消息,赶紧躲避起来,使者只得泱泱而返。为了避免朝廷再找麻烦,他索性带着家人,迁居桐庐富春江边种田、钓鱼。他钓鱼的地方后人称之为“子陵滩”。“严子陵钓台”至今遗迹犹在。严子陵回到余姚直至终老,享年八十,死后葬于余姚陈山。南宋丞相史浩有《严先生墓》诗道“玉匣蛟龙已草莱,一邱马髦尚封培,云台若也标名姓,千古谁知有钓台。”陈允平“严墓”诗也写道:“山高石怪水冷冷,三尺孤墓葬客星,遥想陵原松桧色,晓烟暮雨为谁青。”严子陵视富贵如浮云的气节,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敬仰。北宋名臣范仲淹仰慕严子陵高节,特意为他造了祠堂,并写了一篇传颂千古的《严先生祠堂记》,赞他“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明著名学者徐渭在《严先生祠》诗中写道:“碧水映何深,高踪那可寻,不知天子贵,自识故人心。山霭消春雪,江风洒暮林,如闻流水引,谁听伯牙琴。”
严子陵钓鱼台富春山又名严陵山,山麓耸起一双石岩,俗称东台、西台,东台也就是严子陵钓鱼台。严子陵名光,东汉初余姚人,儿时与光武帝刘秀是同窗,刘秀得天下后,邀他出来做官,严光再三谢绝,归隐富春山,钓鱼耕田,打发余生。对他不事权贵的作法,历代是有口皆碑。唐代就建起了严陵祠。宋代又升格,毕恭毕敬的称为严先生祠堂,文学家范仲淹作《严先生祠堂记》,五体投地地说:“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西台姑且称为“谢公台”,它的名气小得多,却自有动人的故事。谢翱字皋羽,南宋诗人,曾从文天祥抗元。文兵败殉国后,谢悲痛欲绝,登临此台致祭,据说他手持竹如意,击石作歌,歌毕竹石俱碎。台上有亭,亭上有联道:“生为信陵流离客,死结严陵寂寞鬼”。亭前竖有石碑一块,上刻有谢翱用生命写成的散文《登西台恸哭记》。在东西两台之间,有一座双清亭,亭柱上的楹联是“拾级拜严子,亮节高风今古还誉:隔江祭谢公,忠心赤胆日月魂。》”
“高风千古”石坊和严氏宗祠胡惠瑞“高风千古”石坊和严氏宗祠,位于檀湖山之北,历山之南,亭山之左,柏山之右,329国道南侧三里许。严子陵后裔集居其间,旧称“客星里”,现为“亲堰村”。由北入村,见南北跨江一小桥,曰“皇帝堰古桥”及“为汉徵士子陵先生立”诸字。背面上额镌刻“清节流芳”和“严子陵纪念坊”诸字,并有“钦差提簿军务浙江等处都察院右佥都御史汉阳尹应元赐建,知余姚事晋江黄琰为汉徵士子陵先生立”等字。据传“高风千古”和“清节流芳”八字为汉光武帝刘秀亲书,石坊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为重修严子陵墓的同时重建,石坊具有明代典型的艺术风格和石雕建筑艺术,主基稳实,细部镂空浮雕狮子滚绣球及鸟兽等图案,雕刻精巧,栩栩如生,气势宏伟。体现了明代工匠高超的石雕技艺,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在十年动乱中,因石坊被群众改建房屋当作歇脚凉亭的依靠所遮挡,才得以躲过浩劫之难,保存了这一保贵的石雕精品。为余姚市文物保护单位。坊西首有一广场,西侧还扩建有三间“高风亭”,亭内有一展室。有严子陵先生半身像及生平事迹介绍,供游客参观。牌坊四周集居严氏后裔,是汉徵士子陵公姓氏之源流。村东南偶有严氏宗祠,坐北朝南,前后三进,进距空旷,规模宏大,周以围墙,建筑考究,雕梁画栋,雕刻细致,人物生动,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仅南照墙,大门被毁,第一三进有几间倒塌,梁檐卧地,周墙残缺,其余尚存。村正南不远处,见青山一色,绿树成荫,气象非凡。曰:“严公山”,俗称“南面山”,先生二十一世孙,唐降州剌史建“严公庙”于此,山巅白云峰有平石阔数丈,刻有“严公山”三个大字于其上。后因子陵墓在客星山。庙徙迁客星山,现仅存遗址。据《下河严氏支谱》,《严子陵公生平考》记载:晋武帝太康四年(283)晋升安太守始建祠于“客星里”,先生为始祖。严氏战国初,避秦虐而改庄姓,至汉武帝时,严公父士恂守会稽遂家也,蔓延至哀帝间(公元前6-1年,避明帝刘庄讳(58),易庄为严,《子陵墓碑略》云:公生元帝永光五年(公元前39年)壬午八月十二,元始元年(公元1年)侍父士恂令新野(今河南新野县)时,与刘秀父亲刘钦尹南顿相善,故公与刘秀同往汝南郑敬处求学。两人白天探讨学问,夜间抵足而眠,结下深厚友谊。因王莽篡位(公元9年),赤眉、绿林纷纷起义,公见天下大乱,便回家乡余姚陈山隐居读书。过了十三年(公元23年),刘秀中兴汉室,统一天下,做了东汉开国皇帝,为光武帝。公得知刘秀做了皇帝,便改名换姓,到远处隐居。刘秀知道公的贤德和才能,令人四处查访,请公出来辅佐。后来,齐地有人上书,说有一男子反穿羊裘,在湖泽中钓鱼,可能是公。刘秀即派使者,备了华丽的车马接他到了京城,请他入朝做官。前后接了三次才把他接来。并对他优礼有加。安排住进京城宾舍。大司徒(相当于丞相)与公是旧相识,派人带亲笔信去问候,刘秀亲自命人驾车出宫。拜访公,公睡床上,置之不理。刘秀知道他是假睡,就走到了他身边,抚着他的肚腹说:“你这个怪人,我今日以故人的身份来看望你,难道你不肯助我治理天下吗?”公忽然坐起,答道:从前尧帝那样有德有能,还有巢父那样的隐士不肯出去做官。读书人自有自己的志趣,你何必一定要逼我进入仕途呢?”刘秀听了直摇头。后来,刘秀终于把公请进宫,公也被刘秀的诚意所感动,两人谈天话旧。畅叙不已。刘秀向公请教治国之策,他也诚意相告。一直谈到了深夜,刘秀留他宫中过夜,他也不推辞。就和刘秀同床而睡,他叉开双脚,沉沉睡去。睡到半夜,他一条腿搁到刘秀的肚皮上,刘秀为了不惊动他,竟一夜没有睡好。第二天,刘秀起床上朝,有钦天监出班奏道:“臣昨夜仰观天象,见有客星冲犯帝座,恐于万岁不利。”刘秀听后哈哈一笑:“哪有什么客星冲犯帝座,是我与好友子陵同榻共眠,他将一条腿搁到了我的身上了。”刘秀十分钦佩他的才学人品,任他为谏议大夫,他坚决不受,但深知朝中的处境和自己的秉性不利,他留给刘秀一封辞职谢罪的信,不辞而别,来到了风景秀丽的富春江畔隐居不出。建成武十七年(公元41年,刘秀再次派使者征他进京做官。他听到了消息赶紧回到余姚,躲在陈山脚下的月德寺中,使者闻讯追寻而来,那天正好下大雪,积雪很厚,公急中生智,倒穿芒履上了陈山,使者见雪上有脚印,向山脚寻找一番,结果当然没有找着。后人有诗云:“避士入隐志不凡,倒拖芒履上陈山,客星高照古渡在,山高水长仰先贤。”公八十终老于家,刘秀听到了他去世的消息,十分悲伤,令地方政府出钱百万,谷千斛,将他葬于故里陈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仰慕他的高节,特为他建成了祠堂,并定《严先生祠堂记》,赞誉道:“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去山指的是严氏宗祠前的严公山,总称白云山。江水是指祠前的环湖带和下河往西注入姚江。
严子陵有世孙在桐庐屹立在桐庐县富春江镇的严子陵钓鱼台,是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且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但时隔两千多年,你是否相信在桐庐还有严子陵的世孙呢?近日,桐庐县组织各乡镇文化部门进行文化遗产普查时,钟山乡文化站收集到了一本《严氏宗谱》,并从中发现历史名人严子陵的五十五世、五十六世孙就在桐庐县钟山乡朱边畈村。根据家谱记载,严子陵的五十五世孙有八十岁的严奉复和七十五岁的严奉纯等。五十六世孙有六十岁的严国春和五十五岁的严金华等。家谱中写道:“始祖光,字子陵行云,二世家会稽余姚人,小字狂奴,少有高名,同光武帝同学,两人同窗同座同床三年,互敬互学名列全班前茅。刘秀登基后,三番五次聘他当谏议大夫,严子陵不屈。仍耕于富春山中。后人名其钓处为严子陵钓鱼台,在桐庐有东西二台,各高数百丈。有羊裘轩、客星馆、高风堂等,台上俱有亭。”这本家谱曾两次重修。1945年,才六岁的严国春上了谱,当时集谱时间一年多。圆谱时刚出生的严家末子严金华也补了上去,他成了谱上的最后一位。此谱共六册36卷,朱边畈村珍藏2册,每册六卷,歌舞乡夏塘、潘畈村各藏一册,毕浦乡严村藏一册,建德市罗村乡狮峰村也藏一册。据严国春回忆,“文化大革命”期间,居住在建德市狮峰村的堂叔来到桐庐朱边畈村,将一册家谱悄悄带走,还特地做了只樟木箱珍藏,防止腐烂虫蛀,遗憾的是另一册已被烧毁。后建德堂叔去世,他儿子严康乐在外工作,女儿出嫁时,才将家谱送回朱边畈村,由严国春保管至今。从家谱中可以看出,朝廷官员爱吃桐庐特产,如豆腐干、梨头等,在南宋时已作为贡品送往朝廷。据统计严氏家谱上严子陵后代共有100人在朝廷任大小不同的官职,其五十世孙还得到过严州(建德)府太爷奖励的一块匾额,上有府太爷的圆印,并书“宽厚平和”四字。因五十世孙住建德时,与人发生纠纷,其宽容的气度使得府太爷很受感动。这块珍贵的匾额原挂在朱边畈村的祠堂里,现被严国春的侄儿收藏。更有意思的是,严国春根据家谱中记载“豆腐干是贡品”这一点,在七八年前开始加工“钟山豆腐干”还真的走红市场,两次走进西博会,多次获奖。
“庄严一脉”话严姓说起严姓,就不得不先提到庄姓。庄与严二字,组成庄严一词,表示着一种肃静的意思。奇妙的是,用这两个字来表示的中国姓氏,也有密切的关系。严姓是由庄氏改来的,所以严姓之人,与庄姓根本就是一家人。严氏的姓源,是从楚庄王的谥号“庄”而来,楚庄王的子孙,为了有别于他人,以“谥为姓”,就用“庄”这个谥号来做了自己家族的姓氏。到了汉代,汉明帝的名字叫刘庄,按封建帝王之制,为避天子之讳,凡有庄姓人氏必须改姓。因为“庄”与“严”两字常连在一起用,都表示相同的意思,大概因此之故,楚庄王的后裔庄氏在传到汉明帝时,就把庄姓改为严姓了。从此,也就在庄氏之中分出了一支严姓的支系,一代一代的传延下来。福州阳岐的严培庸说:“我们阳岐的严家,是在唐朝天佑年间,跟闽王王审之从河南光州固始县来的。所以福州有十多个姓,都是王审之带来的。我的祖先严怀英,怀是胸怀的怀,英是英雄的英,他就是跟着王审之来这里的。他人很正直,很勇敢,会打仗,有功,后来官拜朝议大夫。”严姓的发源地,主要是在湖北的江陵和甘肃的天水。从唐朝天佑年间开始,“严”姓人家一部分就在福建定居下来。现在浙江富阳、桐庐两县,仍保留有许多当年严子陵的踪迹。有“严子陵钓鱼台”等。当年,郁达夫游富春江时有诗曰:“家在严陵滩上住,秦时风物晋山川,碧桃三朋花如锦,来往春江有钓船”。追本溯源,庄严两姓,都是春秋时代五霸之一楚庄王的后裔,血缘上是一脉相承,同出一源,实为一家。
1严姓在古代名人高官
严复(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县人,近代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新法家代表人。
先后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和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在李鸿 章创办的北洋水师学堂任教期间,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海军人才,并翻译了《天演论》、创办了《国闻报》,系统地介绍西方民主和科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将西方的社会 学、政治 学、政治经济 学、哲 学和自然科 学介绍到中国,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是清末极具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 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2请问“严”姓在历史上有那些名人严复,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严嵩,明朝的奸臣。
严 助:汉代会稽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有贤德。时武帝求才,邵举助,帝拜为中大夫,后又任会稽太守,百姓称其为“会稽贤守”。
严 光:字子陵,会稽郡余姚(今属浙江)人。少曾与光武帝刘秀游学,有高名。后秀称帝,欲召光为谏议大夫,光隐姓埋名于浙江富春山,以垂钓自娱。
严 绶:唐代蜀(今四川)人,官至尚书右仆射、太傅。为政宽厚,所辖之地土马蕃息,境内安平。
3在历史上姓严的著名人物有谁严姓的起源有几种说法,最广为流传的是出自庄姓的说法。
《史记》云:「楚之先,出自颛顼高阳氏。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因其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
重黎死,其弟吴回继为祝融,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季连。季连,芈姓,楚乃其后也。
周文王时,季连苗裔鬻熊事文王,成王时,封鬻熊之后熊铎於荆蛮之地,建楚。」 楚第六位国君庄王后代以谥为姓,始有庄。
东汉庄光避明帝讳,改为严姓。此外,其他几种说法有:战国时代时,秦国昭襄王任严君疾为相,封他於蜀郡严道县(今四川荥经县),号严君,故以邑为氏。
据《姓考》记载,古代有严国,国人以国名为氏。据《晋书》记载,五胡十六国时后燕有丁零人以严为氏。
少数民族中满、彝、土、锡伯、朝鲜等族皆有严姓。“庄”与“严”两个字,经常被连在一起使用,表示一种无比肃敬的意思。
庄严二姓 关系亲密 奇妙的是,以这两个字来表示的姓氏,实际上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有的严姓是庄姓改来的,所以有一部分姓严的人,根本就和庄姓是一家人,二姓之间的关系,真是亲密万分。 庄、严二姓的的奥妙关系是这样形成的:据《正字通》的记载,汉明帝的名字叫做刘庄,按照当时的习惯,为了避讳天子的名字,一些本来姓庄的人,像名满四海的一代高士庄光和大学者庄忌等,都改姓为严,变成了后世大家所熟知的严光和严忌。
据说,这两位当代名人改姓为严之后,许多姓庄的人都纷纷仿效,就此以严为姓。至于他们在决定改姓的时候,为什么不用别的姓,而要采用严字,后世推测,大概也跟庄、严两个字经常被连在一起使用有关系。
庄姓改为严姓这件事,是发生在西汉明帝的时候,也就是距离现在差不多1900年以前。那么,在此之前,中国难道就没有“严”这个姓氏吗? 关于这个问题,《姓纂》所提供的答案是这样的:“严姓,楚庄王支孙以谥为姓;后汉庄光,避明帝讳并改为严。”
这段记载指出,早在春秋时代的楚国,就是楚王的后代以严为姓。楚国本来姓芈,是颛顼玄孙陆终的第六个儿子季连的后裔,则严姓自然也是颛顼的后代了。
不过,严氏的得姓,跟其他大姓有一个显著的不同,就是他们既非以国为氏,亦非因官命姓,而是“以谥为姓”。 严姓,既然是早在春秋时就有了的,则后来汉代由庄姓改来的那些姓严的人,说起来好像应该跟原来的严姓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妙就妙在这里,庄姓是出自楚王,而严姓又为楚庄王的支孙所创,则推算起来,庄、严两姓岂非同出一源?怪不得汉代的庄光和庄忌这些人会心安理得地就改姓为严,因为姓严与姓庄,就血缘上来说,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分别。
上面说到过,严光本来姓庄,后来因避明帝讳,才改姓为严,他的子孙也就此世代以严为姓,算起来还应该是这一支严姓的始祖。他是东汉初年的人,跟中兴汉室的光武帝曾经是同学,两人的交情非常好。
光武帝即位后,严光改变姓名,隐身不见,光武帝想尽办法明察暗访,才把他找了回来,后来就发生了皇帝跟他同榻,他却以足加帝腹,被太史认为是“客星犯帝座”而大惊小怪的故事。 光武以帝王之尊,虽然对这位素知其才具的老同学曲意奉承,但严光到底还是不肯做官。
后来,他归隐于富春山,耕钓以终。他当年垂钓的地方,并且被后人命名为“严陵濑”,该处就是现在浙江省桐庐县南边的江滨。
像这样一位视富贵如贱土,但求清风明月的高士,怎不叫人敬慕万分!他的子孙,又怎能不引以自豪自傲!严姓名人春秋战国严遂汉朝严光/庄光严忌/庄忌:辞赋家、世称严夫子严遵:思想家严助:辞赋家严彭祖:经学家严延年严颜:军事家严畯:政治家、地理学家南北朝严棱唐朝严挺之严武严震严郢严绶:政治家严安之宋朝严用和:医学家严仁:词人严羽:词人严参明朝严嵩:政治家严拭严讷:政治家严澄:音乐家清朝严绳孙:书法家、诗人严遂成:诗人严可均:语言学家近代严复: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济慈:物理学家、教育家严家淦现代严以敬(阿虫):漫画家严浩:**导演严文井:童话作家严凯泰:企业家严新:气功师 :前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
4历史上姓严的名人有哪些严嵩(1481~1568)[3] ,字惟中,号介溪,明江西分宜人。
世宗时为相,揽权贪贿,斥戮异己,后被劾罢官,以子世蕃仍纵恣,籍没,寄食墓舍而死。嵩善书,工诗文,着有钤山堂集。
严忌严忌原姓庄,汉时因避汉明帝刘庄讳,改其姓为严,后世遂称严忌。汉书说是西汉会稽郡吴县人,实为由拳县(今浙江省嘉兴市)人。
严忌少时与司马相如等俱好辞赋,曾作《哀时令》赋,借哀叹屈原秉性忠贞不遇明主之事,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情。吴王刘濞网罗人才,“招致天下喜游子弟”,严忌与邹阳、枚乘俱仕吴,以文辩著名。
曾上书谏阻刘濞谋反,未纳。后游历于梁,得到梁孝王的厚遇。
为梁孝王门客,世称严夫子(或庄夫子)。有辞赋二十四篇,今仅存《哀时令》。
严忌死后葬吴江西南,故名其地为严墓,即今铜罗镇。严忌墓曾於明末修筑,1919年又重建,并建亭於其上。
严复严复(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先后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和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在李鸿章创办的北洋水师学堂任教任教期间,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海军人才,并翻译了《天演论》、创办了《国闻报》,系统地介绍西方民主和科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是清末极具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参考资料/item/%E4%B8%A5/9514554#viewPageContent。
5严姓名人录有哪些严姓名人大都出现在秦代以后。
西汉时期有著名的辞赋家严忌、严助,涿郡太守严延年,今文春秋学“严氏学”的开创者严彭祖及被称为“古之遗民”的隐士严君平。僧人严浮调,是东汉时期著名的佛经翻译家。
汉代以后,严姓中出现了勇夺三军独当一面的将才,如三国时期蜀汉的严颜。唐代有诗人严维。
宋代以后,严姓中的名人大多是一些文人才子,如明代的琴家严it清代的文学家严可均、严绳孙、诗人严遂成等。明朝中期,严氏家族出现了两位有名的大奸臣,他们就是严嵩、严世蕃父子。
近代以来,严姓中的名人主要有:实业家严信厚、启蒙思想家和翻译家严复、教育家严修、经济学家严中平、著名黄梅戏女演员严凤英等。
6姓严的名人或伟人西汉时有严彭祖,为江苏下邳人,汉宣帝时任东郡太守;严忌,为西汉时著名辞赋家,深受梁孝王赏识,与枚乘等齐名。
其子严助为会稽太守,以贤德著称。 两汉之际严代名人尚有以筮卜著称的严君平及河南太守严延年。
唐代有太府卿严挺之,河南丞严安。宋代有严羽、严昌裔、严仁,均为博雅名士。
元、明、清三代,严氏也是人才辈出,代有英贤,或为能臣干吏,或为名流学士。近代则有著名的“天演宗”哲学家严复,系福建省侯官县(今属闽侯县)人,初名体乾,改名宗先,字几道。
早年考入福州船政学堂,曾留学日本、新加坡、英国等地,归国后任天津水师学堂总教习,与夏曾佑等创办《国闻报》,鼓吹变法维新。
7严姓的来历严 氏 历史来源 「严」源出 , 曹是为中国较为晚的姓氏之一 ; 避讳改姓。
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以谥为氏》所载,严氏本为庄氏。战国时楚王侣,谥号为「庄王」,其支庶子孙逐有庄氏。
东汉时,汉明帝为刘庄,为讳避皇帝的名讳,令庄氏改姓「严」氏 ( 「庄」 ,「严」两字同义 )。西汉时的庄光后改为严光。
魏晋之际,有复姓本姓「庄」者,故有庄,严二氏之分。 家族名人 严嵩 (1481~1568) 字惟中,号介溪,明江西分宜人。
世宗时为相,揽权贪贿,斥戮异己,后被劾罢官,以子世蕃仍纵恣,籍没,寄食墓舍而死。嵩善书,工诗文,着有钤山堂集。
地望分布 甘肃天水郡,陕西冯翔郡,陕西华阴郡。 严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二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四。
寻根溯源 1、出自庄姓。据《通志•氏族略•以谥为氏》所载,东汉时,庄姓为避明帝刘庄之讳,改姓严。
2、据《元和姓纂》所载:“芈姓,楚庄王支孙,以谥为姓”。而芈姓又可追溯到黄帝后裔颛顼帝。
3、战国时,秦有严君疾,受封蜀郡严道县(今四川荥经),故以邑为氏,子孙遂然。 4、据《姓考》所载,古有严国,国人以国为氏。
5、丁零人姓。据《晋书》所载,后燕慕容盛时丁零人有以严为氏者。
6、少数民族有严姓。满、彝、土、锡伯、朝鲜等族均有严姓。
得姓始祖 严忌。严忌,本庄姓,为西汉名满四海的大学者、词赋家,后人称“严夫子”。
其著述甚丰,有辞赋二十四篇,但流传至今仅剩《哀时命》一篇,为哀伤屈原之作。史载,东汉时,因有明帝刘庄,故下令庄姓改他姓(古制皇帝名字非臣民所能用)。
严忌之姓严,亦为死后之事。严姓族人因尊严忌声誉,奉其为严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严姓主要由庄姓改姓而来,故一开始就分布广泛。史载,东汉时,严姓多居山东、湖北、安徽、浙江一带。
另四川、云南、贵州一带亦有严姓足迹。魏晋时,北方严姓多居于陕西、山西、河南、甘肃等北方地区,其中以陕西、甘肃严姓最旺,严姓发展史上的三大郡望:天水郡、冯翊郡、华阴郡皆出此二地。
可见,此期北方严姓发展之盛况。但随着后世战乱,更朝换代,进而导致严姓多南迁等原因,中原严姓渐沉寂,而南方严姓日益出锋露鞘。
唐代以后,北方严姓虽经战乱,发展受到压制但还是有严姓名人凤毛麟角于史册,如唐代太府卿严挺之,出华阴(今陕西华县)。而南方严姓名人此起彼伏,宋时有严仁、严羽、严参,均邵武(今属福建)人,世称“三严”。
明清时期,严姓多居于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沿海一线。另云南、广东等地亦有为数较少的严姓居民。
明代,有山西籍严姓,由大槐树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等地(家谱是:茂 尔 学 光 善 朝 廷 俊 达 春)。清康熙年间,严姓始有从福建、广东等地渡海入台者,雍正和乾隆年间,入台者数量渐增,多居台北、苗栗、南投等地。
今日严姓尤以湖北、江苏、浙江等省居多,上述三省严姓比之全国汉族严姓人口逾半。 郡望堂号 据《姓氏考略》所载,严姓郡望主要有三个: 1、天水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北); 2、冯翊郡,治所在今陕西大荔县一带; 3、华阴郡,西汉时治所在今陕西华阴县东,南朝宋时移治今陕西省勉县西北。
堂号: “富春”、“调山”、“古秋”、“钤山”、“宜雅”、“四录”、“尺五”、“海云”等。 宗族特征 1、严姓为一典型南方姓氏。
2、严姓名人,文有文采,武有武略。其中文士多以清高和孝行见著于史,如西汉有一心闭门读《老子》的严遵,东汉有隐士严光。
武将有三国时严颜、唐时严武等。 名人精粹 严遂:战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
史载其初仕韩国,因与韩相侠累结仇,遂投齐。严遵: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西汉哲学家。
好老庄,精《大易》,遵从老子有生于无的思想,认为虚无是世界的本原,隐居不仕,以卜筮为生。著《老子指归》。
严助:汉代会稽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有贤德。时武帝求才,邵举助,帝拜为中大夫,后又任会稽太守,百姓称其为“会稽贤守”。
严光:字子陵,会稽郡余姚(今属浙江)人。少曾与光武帝刘秀游学,有高名。
后秀称帝,欲召光为谏议大夫,光隐姓埋名于浙江富春山,以垂钓自娱。严彭祖:汉代东海下邳(今江苏邳州)人,官任河南东郡太守、太子太傅等职。
早年与颜安乐同学于眭孟,精“四书”、“五经”,对《公羊春秋》的解说精辟至极,曾谈经于天禄阁。严绶:唐代蜀(今四川)人,官至尚书右仆射、太傅。
为政宽厚,所辖之地土马蕃息,境内安平。严 :北魏临晋(今陕西大荔)人,泰常中,官拜平远将军,封合阝阳侯,假荆州刺史。
太武帝时,以归化之功,除中山太守。严仁:邵武(今属福建)人,宋代诗人,好古博雅,有《清江矣欠 乃集》流于世。
严羽:邵武人,宋代文学理论家,著有《沧浪集》二卷,现传世作品有《沧浪诗话》一卷。严嵩:袁州分宜(今属江西)人,明弘治年间进士。
授编修,官至太子太师,专国政二十余载,陷害忠良颇多。其工诗古文辞,著有《钤山堂集》,刻《历官表奏》十二卷。
严嵩死后,其子严世蕃独揽朝政,卖官鬻爵,大肆挥霍,后为林润所。
是的。
严家老大的“德润福”、严二姐的“严氏重油烧麦”和严老三的“严老幺”都是严氏烧麦的正宗传人,出自一家,各成一派,三足鼎立。
严老幺的三鲜豆皮、烧麦就收获了一大批“过早人”的胃,俘虏了一群老饕的心,甚至还有人将严老幺烧麦戏称“严氏家族”。
明朝严嵩
严嵩是明代的六大奸臣之一,在嘉靖年间专权长达二十年。严嵩一生通过讨好高官、皇帝来获取官位,通过铲除异己来增加权势,通过结党贪污来丰富钱财,最后因为道士的一句话而被削官抄家,落了个无处安葬抛尸荒野的下场。
严嵩戏剧扮相
一开始,严嵩只是一个翰林院的小官,而且一当当了十来年。之后,严嵩通过巴结讨好同乡的顶头上司夏言,在他的举荐下才平步青云,之后还被调入了京城任职,见了皇帝做了高官,甚至进入了内阁。不过等到严嵩官居高位,他就开始忘恩负义,各种诬陷谋害夏言,怂恿世宗将他罢官,最后踩着他的尸体更上一层,当上了内阁首辅。
除了巴结夏言,严嵩更会讨好的其实是皇帝。世宗沉迷道教,喜好炼丹等长生不老之术,于是严嵩就投其所好,不遗余力地为皇帝建造斋醮修炼用的宫殿,花费大量精力来撰写皇帝喜欢的青词,因此他也被称为“青词宰相”。就是因为他懂得朕心善于讨好,所以才能在敏感善猜忌的嘉靖皇帝身边保持恩宠如此之久。
严嵩自己权倾朝野,他的儿子和党羽也是为虎作伥,横行霸道。他们不断结党营私,通过贪污、卖官等各种方式敛财,严嵩的儿子严世蕃曾经夸下海口说,朝廷还没他有钱。
最后,把持朝政二十年的严嵩却突然失去圣宠,又是罢官又抄家,而原因只是一个道士给皇帝做的一次扶乩,说的一句话而已。
严嵩怎么读严嵩,是明朝六大奸臣之一。他的名字读作yánsōng。“严”是严肃的“严”,一般语义就是认真、郑重、重大,这里是姓氏;而严“嵩”是嵩山的“嵩”,是个会意字,从山从高,所以它作名词时就是高山的意思,作形容词时就是在形容山很高。
“嵩”字
严嵩的名字是“嵩”,可能与河南的嵩山有关。而严嵩的字“惟中”与嵩山也可能有一定的关系。因为,嵩山在中国的五岳里被称为中岳,取的是它位于“天地之中”的意思。而“惟中”的“中”有可能就是在指代中岳,如此严嵩的名和字就都是在指嵩山。古人的名和字具有相同或者相似意义的情况有不少,和严嵩极为相似的有张岱,他的名“岱”与字“宗子”指的都是岱宗泰山。
严嵩生于江西新余市分宜县介桥村。据说他所在严氏家族最早是居住在福建,后来在北宋时期因为做官来到江西,再后来几代才在现在的位置逐渐形成现在的村庄,而该村至今也已经有900多年的历史。在他们家族中,男子从政为官的不在少数,比如严嵩的高祖是明永乐年间的进士,后来官居官至四川右布政使。而严嵩的父亲也是一个醉心权力的人,可惜一直久考不中,所以才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一直栽培教育严嵩。严嵩是严氏一族的第14代孙,也是最出名的一个。据说,现在在介桥村里,还有许多与严嵩同族的严姓后裔。
严嵩老婆严嵩是明朝著名的大奸臣,一直被后世批评诟病,但是他也留下了一段佳话。那就是他一生只有一个妻子,没有纳妾,夫妻两人20岁左右结婚后感情深厚,一直恩爱相处了60余年,可以说是同甘共苦。
影视剧里的严嵩
严嵩的妻子名叫欧阳淑端,和严嵩是同乡,都是分宜人,不过村庄不同。两个家族在当地都算得上是名门望族,所以门当户对地给他俩借了娃娃亲。因此,严嵩和欧阳淑端是从小青梅竹马长大,这也是之后两人感情深厚持久的基础。据说,欧阳淑端长得并不好看,据说脸上因为小时侯的天花一直留着小麻点。
欧阳淑端比严嵩年长一岁,严嵩19岁时与她成婚,而同年他考上了举人,具体哪个事情在前就不得而知。成婚后,夫妻两人一直恩爱,相敬如宾。在严嵩亲人离世、仕途不顺、家境清贫的时候,妻子一直陪伴在他身边,鼓励严嵩努力学习,他们的家谱上评价她说“助公食贫力学”。
等到严嵩位高权重,欧阳淑端也随他来到北京,也被封为了一品诰命夫人。在明朝,官员三妻四妾是十分正常的时期,一定地位的大官不纳几个小妾,反而会显得与官场格格不入。但是严嵩即使坐上了内阁首辅之位,也依然没有纳妾,与妻子恩爱如旧。
严嵩夫妻俩可以说是白头偕老,欧阳淑端死时已有83岁高龄,比严嵩早去世5年,也正是那一年严嵩被弹劾倒台。因为只有一个妻子,严嵩一生也只有三个孩子,两个女儿和独子严世蕃,爱屋及乌对孩子十分宠爱。
严嵩坏名声是怎么得来的严嵩被《明史》列为明朝六大奸臣之一,后世流传的故事、改编的戏剧和**里,他也一直是以奸臣的形象示人。但其实,严嵩有不少评价是错误的,而且也有许多优点。那么严嵩如此恶劣遗臭万年的名声是怎么得来的呢?
戏剧里的严嵩
首先,来自他权力斗争的对手。严嵩专权二十年,铲除了不少异己,也树立了许多政敌,比如徐阶。徐阶不仅是严嵩倒台的幕后推手,据说也是让他儿子严世蕃罪名成立而被斩首的策划者。而他想要斗倒严嵩,谋取更大的权力,就必须泼脏水。所以他们对严嵩的指责和批评,往往是有夸张和诬陷的地方。
其次,来自文人的指责和辱骂。文人需要赢得名声谋取官位,除了自己写出一首好诗、好文章之外,还有一个方式就是批评恶人来树立自己正义的形象,而严嵩是一个不错的对象。儿子啊众多骂严嵩的文人里,骂得最凶的是王世贞,他为严嵩写的传记里对他极尽指责,此外据说以严嵩儿子严世蕃为原型的小说《金瓶梅》也是出自他手。
然后,来自清朝朝廷的贬低。清朝刚建立,汉族对满族统治的反感还很深。清廷为了使汉族文人士大夫服从统治,一方面大兴文字狱,另一方面就是寻求与他们的相似处。为了减轻抵触,清廷就拿明朝来说事,把严嵩定性为奸臣加以贬责。
最后,来自百姓的不知情。严嵩的故事和小说在民间各种流传,然后又被改编成戏文搬上舞台,不明2真相的百姓听着故事看着戏剧,里面严嵩奸臣形象也慢慢就深入人心。
六必居 严嵩六必居是北京一家酱园店的名字,据说成立于明朝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现在已经是一家著名的食品生产企业。据说,这家店保留至今的门匾“六必居”三个字就是由书法高超的奸臣严嵩所写。
六必居
六必居的店名来历有许多解释。有说,小店最早是六个人合伙开办,本来想取“六心”,严嵩觉得不好就改成了“六必”;有说,小店最早除了不买茶,其他柴米油盐酱醋六样日常必需品都卖,所以叫“六必”;有说,小店最早酿酒的时候有六个必须达到的生产工艺要求,所以叫“六必”。
不仅店名解释不清,六必居如何求到的严嵩墨宝此事也无法考证。最传奇的是据说,严嵩喜欢六必居酿的酒,经常派人来买。掌柜就托来买酒的男仆去向严嵩求块匾,男仆回去求女仆,女仆求到了夫人。严嵩的夫人欧阳淑端于是天天在丈夫面前反复练习书写“六必居”三个字,严嵩看她写得不好,就亲手写了一次,让她照着练。那张墨宝就这样成了现在的门匾,流传至今。
六必居因为严嵩手写的门匾而名声大震,身价倍增。但是这字的真假却有人怀疑。据说,上世纪,北京市委书记通过六必居的经理借了店以前的账本,发现六必居成立在清朝康熙年间而不是明朝嘉靖,而且最早是叫源升号,乾隆时期才出现了六必居的名字。因此,门匾自然不是严嵩手笔。
严光治,字德卿,号梅池,生于1496年(大明弘治丙辰年)农历正月十一日,敕文林郎。其曾祖云,泰兴县教谕;其祖仲正,任苏州府同知;其父弘覆,号凤山,赠文林郎浙江嘉兴府推官;其母潘氏,1540年(嘉靖十九年二月十二日)敕太宜人,礼部尚书孙承恩并为其书《题蟠桃图为严梅池节推寿母》(见《四库全书·文简集》)一首。
公方离襁褓,能诵经史,才智过人。15岁时,在州学游庠。年仅21岁,慈父见背。一直到嘉靖壬午年公26岁时,始中湖广乡试。后侍读于明代哲学家、教育家、书法家湛若水门下。其后因诸多原因,家道中落。为政后,嘉靖十六年,就任嘉兴府推官。为官从政,案不留牍,狱无系囚,伸冤理枉,恪守官箴。1540年(嘉靖十九年),因光治公之政绩和德行,朝廷“视品推恩,缘子贵父”,“主上嘉之推恩,赠凤山如其官”, 在其父凤山公离世23年后,赠为文林郎浙江嘉兴府推官。同时复擢光治公为宁波府同知,因归未遂,又例调四川顺庆。顺庆6年,政声如在浙时,颇受时任川北道按察司佥事杨瞻之重。1545年(嘉靖乙巳年),奉朝廷之命进任茂州知州,后弃养归田。丙午过后,丁未疾作,1548年(戊申年)农历四月去世,享年53个春秋。
归田期间,适逢族中大修谱牒,现存嘉靖戊申年二月刊印的光治公撰写的家谱序文,应该为当时所作。
公之一生,知识明敏通达,不泥于故常;操履端洁果毅,足当乎大任。为官勤洁清慎,深受川浙士民爱戴;为文颇为不俗,老到谨严,深得太学生徐元春的推崇,文章有《惠孚》、《狱辩》等篇。其诗散见于川浙各地名胜,四川《保宁府志》和《营山县志》均可见其诗。现存诗《锦屏山》、《灵云观》和《石桥》三首,其《锦屏山》一诗录入杨林由先生编著的巴蜀诗词总集《阆中历代诗词选》一书中。 严君金堂,名茂玉,表字翰卿,号林之,楚北兴国州人。曾祖曰安邦,祖曰朝选,父曰恒足。
太学生金堂有壮心,光绪十五年弃家赴北洋淮军据扎北塘海口之江军门麾下,军门字寿庵亦兴国人也。十七年秋,金堂随军进剿热河教匪,次年克复平、建、赤、朝四邑,以勤慎耐劳赏六品军功。二十年甲午,随军援朝鲜,乘轮舶出大沽海口,三昼夜进牙山登陆,六月廿七日成欢接战,竟日失利,越公、忠、清三州退守平壤府。及中秋,四门血战,五日粮尽,越安、定、义三州,渡鸭绿江抵九连城,齐对收兵。九月廿七日,虎耳山又战,地不可守,越凤凰城,驻军摩天岭,左曰大高岭,右曰小高岭,扼要设防,始得地利。十月五日,大高岭下塔子铺会战,我军连捷。半月间复岭外连山关及分水岭等区,击毙匪目富兰三造等。军务稍平,金堂以奋不顾身兼护军粮超保钦加五品衔。吁:海山苍苍,天风琅琅,连营吹角,壮士慨慷!
金堂暇辄谒余于幕,虽余肮脏,未尝薄视金堂也。明年和议成,随对进关,即请假归理家事。每于文士接谈,蔼然而和,无剑戟气。今闻其族修家乘书以贻之,余又不习为谀词,固知金堂知我。
宣统二年候补知县愚弟毛鸿挥拜题。
一代权臣,严嵩老宅,只剩半截残墙
本文2023-11-14 17:13:0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781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