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陕西人是匈奴人的后裔?有什么根据吗?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4浏览:2收藏

为什么有人说陕西人是匈奴人的后裔?有什么根据吗?,第1张

很多人对陕西有这样一个误会,就是认为他们是匈奴人,因为他们的生活习性跟游牧民族有点类似,都是养羊喝酒吃肉,所以会出现这样子的误区,但其实陕西根本就不是匈奴人的后裔,早在秦国的时候,陕西就已经存在于中原的版图。而匈奴则是蒙古的游牧民族,后来被秦始皇赶到了河西走廊附近一带。再往后就是被战争分裂成南匈奴和北匈奴,南匈奴臣服于中原,而北匈奴就是匈牙利的祖先。

一、匈奴的起源

历史中的记载匈奴最初是诞生在蒙古地区的一支游牧民族,因为长期在马背上的生活,让他们的战斗力非常强悍。后来被秦始皇一路追赶被迫迁徙到河西走廊附近的区域。在秦朝末年到汉朝初年这个期间,匈奴的不断进攻对西汉政权造成了严重的打击。后来汉武帝上位之后就立志攻破匈奴,匈奴也在中原的高压政策上,被迫分为南匈奴和北匈奴。后来在中原跟南匈奴的联手下,大破北匈奴北匈奴被迫迁徙到匈牙利地区。

二、陕西人的起源

陕西省历代以来都是我国中华文明发源地之一,而在这里也是炎帝跟黄帝第一次联合进入华夏文明。所以早在西周的时候,就已经把陕西归纳为中原的领土。后来秦始皇统一中原的时候,便把陕西分为上郡。所以历朝历代以来都把陕西作为重要的文明发祥地。而且非常注重陕西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所以我觉得陕西人并不是匈奴后裔。

三、陕西人不是匈奴后裔

根据历史中的记载,陕西人并没有匈奴活动的迹象。但是因为人体血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东西。在历史中没有记载,但是也不能完全否认。所以陕西人究竟是不是匈奴的后裔还要看科学家是怎么研究的?但是不管怎么说,陕西都对我国历史的发展作出了突出重要的贡献。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这是司马迁的一句话,它意在揭示匈奴人和夏朝人之间的关系。但是根据历史文献的考证,建立夏朝的民族是古羌族。古羌族和匈奴应该是没有直接联系的,既然如此,司马迁为什么还要这样说呢?这个结论的背后到底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这一切都得从夏朝建立说起。夏朝的存在时间是约前2070~前1600年。夏朝大禹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启之后,公天下也随之转变为家天下。但是事实上,在他们传位之前夏朝或者说是少数部落的首领选择都是选举才能的形式。

血缘上没有那么强的干扰和联系。可是这和古羌族又有何联系呢?所谓的古羌族其实就是生活在西部地区的游牧民族。他们大多数人都姓“姜”。而且随着农业生产的进步和农业种植环境的改善,很多古羌族的人都开始从事种植业了。

于是久而久之,古羌族的一支也慢慢转变为了农耕民族。但是当时的“姬”姓部落,也就是黄帝为首的人们还没有进入相对提前的农耕状态。但是由于他们居住地靠近,难免要争夺有限的自然资源。4600年前的涿鹿之战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黄河下游的各民族不断地发生战争也不断地融合着,这也变成了华夏民族的前身。所以从民族融合的角度来看,匈奴人的祖先“姜”姓部落的人和华夏民族之间的确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但是仅仅如此似乎还不能证明匈奴人和夏朝人之间的关系。因为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大禹没有出场。大禹于公元前2037年至公元前2029年在崇伯位。可以说他统领期间是为部落人民做了很多好事的。

时至今日人们还把大禹治水的故事代代相承。4000多年前的龙门还是一片汪洋之地,为了能够及时治疗水患,大禹还动员了部落所有人开凿。但是在他建立统一的王朝之前,这些部落都处于松散的状态中。

根据遗传学专家用DNA研究后发现,哪怕是出于分裂时期的南、北匈奴体内的染色体都不尽相同。北匈奴Y染色体大多数是R、J、E;但是南匈奴则以O3和C2为主。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汉族人的体内Y染色体也是O3居多。所以理论上而言,某些南匈奴可能的确和后来形成的华夏民族有关系,但是这也不能一概而论。

对于古代的君王来说,匈奴是一个不得不提防的边疆势力,在我们的历史上有很多的战争,都是中原地区和边疆地区的匈奴展开的,有很多的君王试图用暴力的形式能够彻底的铲除这一势力的,在一定程度上维护自己的统治,但是匈奴也并非那么容易就能够被铲除的,所以有很多君王都改变了思想选,择和亲这样的方式让这一股势力安安稳稳,能够不生事,不对自己的统治造成威胁。随着时代的发展,匈奴的后人也有着不同的命运,现在他们的后代主要集中在四川,辽宁,安徽这一带,还有的在朝鲜半岛定居。

匈奴的历史

匈奴是在古代的时候就出现的一支游牧民族,所谓的游牧民族就相当于和蒙古族差不多,匈奴人擅长骑马射箭,而且以畜牧业为生。匈奴出现的历史时期还是比较早的,几乎在社会出现的时候匈奴也就随之出现了,匈奴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开始在历史上展露头角,一开始的他们因为实力低微,所以并不为统治者所忌惮,但是后来他们不断的发展,逐渐长成了一支实力强大的队伍,还有了自己的领地。

遍布全国

匈奴经过好几代君主的忽视,逐渐的培养出了自己强大的军事实力。他们在汉朝的时候开始作威作福,在汉武帝时期,中原和匈奴的战争达到了历史上的巅峰,双方都开始积极的备战,汉武帝想要彻底的铲除匈奴,因为在汉武帝时期的军事实力算是发展的还是比较好的,所以匈奴也在这个时期开始逐渐的被击溃。匈奴的后人们也在这个时期开始纷纷逃亡,现在他们大部分都定居在国内的四川,辽宁还有安徽这一带,而且在这些地区都比较集中。

朝鲜半岛

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我们的国家和朝鲜半岛距离还是非常相近的。在匈奴被汉武帝军队攻打的分崩离析的时候,他们肯定会四下逃窜,甚至最远的就逃到了现在的朝鲜半岛的。他们在朝鲜半岛中被称为望族,而且还曾经做过一段时间的统治者。现在韩国有很多姓金的国人,他们都是从中国迁移过去的匈奴人的后代。

匈奴的后代已经散布于广阔的亚欧大陆之上,成为多个民族的族源之一。匈奴不是一个现代民族概念,他一个上古族群。就好像战国的秦人、赵人、楚人等概念,可以说秦人的后裔都是中国人,但是不能反推,说中国人都是秦人的后裔。所以,和匈奴严格对应的现代民族是谁,尚有争论。更严格的说,匈奴是一个上古政权的名字,比如秦、赵。你可以说秦人是秦人,也可以说秦人是战国时的华夏人,但不能说秦人是汉人,因为汉人这个称呼要等到汉朝才有。

(匈奴金鹰王冠 出土于内蒙古鄂尔多斯)

从这顶王冠的样式可以看出——匈奴不是束发的族群。因此,匈奴族群的主体不太可能是冠带战国的华夏族群。

匈奴这个词。

匈奴这个词实际上是冠带华夏对他们的称呼,而不是他们的自称。奴这个词是形容词而不是名字,同样结构的还有倭奴等。都是一种歧视性称呼后缀。在秦代,华夏族把匈奴称为胡,秦代华夏族很可能也把所有北方少数民族称为胡。而匈这个字的意思为喧嚣骚扰,匈奴的汉语意思就是——喧闹的,骚扰边关的奴隶。毫无疑问,这不是匈奴人的自称,而是他称。

匈奴人的语言:

匈奴人使用阿尔泰语系的语言。但是到底属于阿尔泰语系中的哪一种,现在尚有争论。

(匈奴语撑犁的对照发音)

匈奴语很可能是阿尔泰语系早期的语言,当时,匈奴和东胡已经分化成两个族群,但是突厥和蒙古族群还没有出现。

匈奴的种族。

汉朝史料中没有特别关于匈奴人长相的记载。匈奴人——至少在大规模扩张前的匈奴人很可能和秦汉时代的中原人没什么太大区别。但是这是扩张前的情况,冒顿单于之后,匈奴进入迅速扩张阶段。击败了大月氏,进而控制西域。匈奴因此成为多族群共存的政权。历史上的大肉氏是塞种—吐火罗族群,这个族群应该是白种人。大月氏往西是乌孙、大宛等部族。匈奴人,尤其是贵族阶层之间很可能会跨族群联姻,变成跨族群甚至是混血的人种。匈奴贵族曾和汉朝长期通婚,因此有了华夏血统。当然,他们也会和西域的一些王族通婚,比如匈奴曾和乌孙通婚。因此他们的贵族可能是跨族群的存在。

王朝结构。

大单于,是匈奴的最高统治者。

左贤王和左谷蠡王地位居于单于之后 ,其次则是驻守西部地区的右贤王和右谷蠡王 。这四人可被称之为 “四角 ” 。再往下分别为分驻东西两地的左右日逐王 、左右温禺鞮王和左右渐将王 ,他们六人被称为 “六角 ” 。

匈奴中比较有权势的家族为呼衍氏,单于的妻子多从这个家族中产生。这个氏族进入中原后,改为呼延氏。

(匈奴墓葬出土的织物)

匈奴帝国的分裂与衰退。

匈奴帝国和许多王朝一样,因为战争与权力斗争而分裂、衰退。匈奴在汉朝的强力打击下失去了阴山南北麓,匈奴称胭脂山的地区。尤其是阴山南麓,气候温暖湿润,宜农宜牧。匈奴失去了这里,只能退守荒凉的戈壁沙漠,经济受到重大打击。

汉匈战争进行了数百年之久。汉朝具备强大的物质基础,匈奴帝国经济薄弱,除去骑兵优势外,无法长期与汉帝国对抗。匈奴最终一分为二,南匈奴入塞,北匈奴向西远迁。

先说南匈奴。

西晋时期刘渊太原起兵建立政权,刘渊就是南匈奴贵族,而且很可能有汉朝宗室血统。刘渊建立前赵。但是这个时候的南匈奴主体已经不在塞外,而在山西地区。这些匈奴人应该被称为晋朝的匈奴族才对。

西晋的八王之乱十分混乱,司马家为了争权夺利,自家大打出手。山西的南匈奴五部乘势而起,拉开了古中国四百年的南北战争时代。后来的石虎,也是匈奴出身,但他是匈奴族中另外一个小部族——羯族。

呼延氏彻底汉化,成为中国的一个姓氏。他们中的一部分是匈奴后裔。

南匈奴的后裔现在应该分布于黄土高原地区,但是早已湮灭无闻。

著名的汉朝匈奴族大臣金日磾的后裔有明确的家谱。

匈奴在衰减之后,许多部落投奔了鲜卑。成为鲜卑人。现在的锡伯族是鲜卑后裔,但是这里面有没有匈奴人,那就很难说了。

北匈奴及后裔。

北匈奴被陈汤击败,西走之后离开了汉朝视野。但是肯定有人留了下来。如今,一部分外蒙古的学者称蒙古族是匈奴人的直系后裔,但是这种说法尚有争论。原因比较简单,从匈奴到蒙古,中间跨越了鲜卑、柔然、突厥、回鹘、契丹五个政权,年代相距十分久远。

现代的书籍中一般将二百年后出现在欧洲的匈人算作北匈奴后裔,但是这并不是信史,只是一种推断。匈人的确是黄种人,但是他们是不是匈奴,没有明确的考证。

现代土耳其也把匈奴看成他们的直系祖先。现在土耳其认为,匈奴帝国是第一帝国,突厥帝国是第二帝国,奥斯曼土耳其是第三帝国。当然,这是土耳其人的说法,古代匈奴人和现代土耳其人应该不属于同一人种。在此仅供参考。

俄罗斯学者认为西伯利亚的楚瓦什人是西匈奴的后裔,这是从语言学上考证的。

(现代楚瓦什人)

楚瓦什语可能和保加尔语有近缘关系。保加尔人是公认的亚洲迁徙到欧洲的部族。

影响匈奴传承的因素。

影响一个族群传承的唯一因素是环境。

如果一群人在一个地区固定生活了很长时间,他们很容易发展出独立的社会体系。相反,匈奴人是典型的游牧族群,他们四处迁徙,很可能本身就是混合族群,最后又融于其他民族中,探索所谓的纯种匈奴人后裔是没有意义的。只能大概分出现代族群与古匈人之间的远近关系。

其次,匈奴的人口不多。汉朝记载,整个匈奴的人口不如汉朝的一个郡县。按照匈奴鼎盛时期控弦四十万众来算,匈奴的人口大概在一百万上下。经历战火、灾祸、逃亡与远迁,这些人很可能已经在宏大的亚欧历史中走散了。

夏灭亡后,剩余势力除了主要留居中原,还有两支分别向南方、北方迁移。桀带着不少夏族民众从历山南迁至南巢,这便是南支。北支进入蒙古高原,与当地诸族融合,有人认为这便是后人所称的匈奴。《史记・匈奴列传》载道“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括地谱》更详细地解道“其(指桀)子獯粥妻桀之妻妾,避居北野,随畜移徒(即北原游牧民族),中国谓之匈奴。”商汤王因帝宁之故都,封夏室的一支姒姓贵族于杞国,以奉祀宗庙祖先。《史记・陈杞世家》载夏裔在“殷时或封或绝”。

周武王灭商为王之后,封大禹的后裔东楼公于杞地,延续杞国国祚,主管对禹的祭祀。春秋末期,孔子因为崇尚夏礼,还特意去杞国访问考察。在浙江绍兴会稽山禹陵村,夏禹姒姓后代世代为禹守陵至今。郭沫若、胡厚宣、程憬等认为甲骨文中的土方就是战败后的夏。根据卜辞记载,土方是位于殷西北方的一个强大方国,是武丁以及先前商王的长期征讨的对象。武丁征服土方后,在其腹地“唐土”建设大型城邑“唐”,镇压控制土方人民,此后不再有土方叛变的记载。周初,成王封晋国始君唐叔虞于此。

匈奴的英文名是hun,也是破坏者和野蛮人的代名词,从中可以看出欧洲人对匈奴的恐怖记忆。公元1世纪,在东方已成为“丧家之犬”的北匈奴,逐渐向西逃亡,最后深入到欧洲腹地,不仅找回了昔日的荣耀,还引发了欧洲社会的大变动,从而改变了欧洲历史。

北匈奴退出蒙古高原

汉武帝对匈奴的猛烈反击,大伤了匈奴的元气。到西汉晚期,匈奴发生了分裂,呼韩邪单于率部归顺汉朝,而流窜到中亚与汉朝为敌的郅支单于也被汉将陈汤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为理由消灭掉了,汉匈关系从此走向和解。

东汉初年,在匈奴贵族中反汉的势力重新抬头,导致匈奴再次分裂,南匈奴归顺汉朝,而北匈奴则坚持与汉为敌,经常发动对南匈奴和 的掠夺。

而当时东汉刚刚建立,国力还属于恢复期,因此,直到汉明帝时,才发动了对北匈奴的反击战。公元73年,汉军四路出击北匈奴,窦固、耿忠的汉军一直追击到天山一带,并夺取了伊吾(今新疆哈密)。

汉和帝时,又发动了针对北匈奴的反击战,公元89年,窦宪、耿秉率领汉军大败北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公元91年,汉军再次出击北匈奴,在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大败北单于,北单于只得向西逃窜。

至此,东汉对北匈奴的战争取得了全面胜利,而与汉为敌的北匈奴,则受到汉与南匈奴的合击,已无法在漠北蒙古高原立足,只得退出蒙古高原向西逃窜。

匈奴,其先祖我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君主的后裔淳维,淳维为夏桀妾之子。公元前16世纪夏朝灭亡后,夏后履癸的一支后裔逃到北方,在吞并其他部族之后成为匈奴族。

公元前215年,匈奴被蒙恬逐出河套以及河西走廊地区。匈奴在西汉前期强大起来,屡次进犯边境,对西汉政权造成了强大的威胁,并控制西域,后为汉武帝所败,退居漠北分裂为五部。

扩展资料:

代表人物

1、冒顿[mò dú]单于(前234年-前174年),挛鞮氏,冒顿于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元年)杀父而自立。他首次统一了北方草原,建立起庞大强盛的匈奴帝国,是匈奴族中雄才大略的军事家、军事统帅。

2、呼韩邪单于(hūhányé chányú),西汉后期匈奴单于,前58~前31年在位。名稽侯珊,虚闾权渠单于之子。他是第一个到中原来朝见的匈奴单于,因迎娶王昭君而广为人所知。

-匈奴

民族是非常复杂的

比如2000年前匈奴有100W人,那他们除去不能传承下来的那部分(战争疾病什么的),那么现在有他们血统的可能有10000W人,这10000W人身上还有很多别的古代民族的血统,

所以我们都说那时一个古代民族。其中有一支很能就是现在匈牙利的祖先主体。但不能代表匈牙利就是他们的唯一后人。今天的中国北方,中亚的一些民族拥有匈奴血统的可能比匈牙利人更纯。但他们已经不会承认自己是匈奴的后人,因为连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这个事实。

情况跟高句丽有点像,当年的高句丽被唐朝灭了以后,国土的1/5,人口的1/4都融入了中国东北,其余的一部分去了朝鲜半岛,所以韩国人想抢认高句丽这个“祖先”,而更有发言权的中国东北那些民族却不能有一个站出来说话,因为当年的高句丽人“默默”的融入了他们的祖先

补充一下,“当年匈奴强盛起来之后,大家都愿意自称匈奴。

”,晕死了,有人会自称“奴”吗?那个奴是汉人对他们的蔑称,是不屑的说法,匈奴人的自称很可能是“大匈”

有关于陕西人是匈奴人后裔这件事情最早可以追溯道春秋战国时期。

在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祖先是边陲小族,因养马有功于王室而得候位。

而在六国之中,一直都有一种说法,那就是秦人都是胡种。

这个,主要原因就在于秦国当时地处边疆之地,民众之间与草原游牧民族之间的通婚极其普遍,有许多的人都具有胡人血脉。

而等到宣威太后掌权的时候,秦国更是和当时草原上最强大的一个部落:义渠,进行了融合。

义渠,又可以叫义渠民族在商代前是西方羌戎民族的一个分支,原居宁夏固原草原和六盘山、陇山两侧。

商代,他们同居住在陇东的狄族后裔鬼方相互为邻又相互攻击。后来又同住豳地由先周姬姓部落建立的豳国经常发生冲突,不断蚕食其领土。

大约在公元前12世纪的商康丁年间,由于北方狄人南侵,周祖古公亶父率众离开豳地南迁岐山。戎狄两族乘机占领陇东大部分地区。

由于义渠同周人相处关系比较和谐亲密,而鬼方(猃狁)同商周对立,所以每次战争后,鬼方失败逃走,远奔河套,而义渠趁机内迁。

等到宣威太后,也就是大名鼎鼎的芈月执掌了秦国的大权,为了帮助秦国提升国力,稳定后方,宣威太后自己委身义渠王,并且大力提倡国民与义渠通婚,以增加人口。

如果说从这一方面来看,说秦国是胡种后裔完全合理,可胡人血脉并不等于匈奴血脉。

义渠属于匈奴不错,可和严格意义的匈奴完全是两码事!

匈奴,具体的起源已经不能确认,近代西方历史学家一般认为中原以北的匈奴人,是一些喜欢以马征战与结盟的混合游牧民族,但只是民族集团而非同种族群。

不过根据《史记》以及其他的一些史书和匈奴的民谣传说,基本上可以确定,匈奴的王族出自桀之子淳维。

而虽然按照普世认知来看,鬼戎、义渠、燕京、余无、楼烦、大荔等史籍中所见之异民族,都可以统称为匈奴。

但是义渠却和匈奴王庭没有任何的关系。

所以,按照这个来看,那么说陕西人是匈奴人后裔倒也不算错,不过却不能算是严格意义的匈奴人后裔。

不过,春秋战国时期的事实却不能当做是现有说法的佐证。

自从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中国就开始进入了一个大一统的时代。

可是这个大一统并非完全是一直平稳。

在汉末以及唐末,中国先后经历了数次的民族融合事件,而这些融合的民族却早已经不再是匈奴。

相反的早就变成了突厥、羌族等等。

而这些民族虽然有些自称是匈奴后裔转变而来,实际上却是当初的一些依附于匈奴的仆从民族而已。

更重要的是,在蒙元时期,蒙古族曾经对于这些民族进行过清洗,所剩者寥寥。

等到了清朝同治年间,又爆发了甘陕回乱。

这场大动乱直接波及了整个陕甘区域,白彦虎、马化龙等暴乱分子把甘陕两省除西安城外的一千五百多万汉族人几乎杀了个干干净净。

这场以回族人为主力的动乱最终能够保存的实际上只有回族人。压根就没有所谓的匈奴人后裔的可能了。

而等到左宗棠、刘锦堂镇压了这场动乱之后,剩余的回族人被安排在了当地生活,实际上这也是现在陕西地区数量不少的回族同胞的由来。

而以上,便是所有的陕西是匈奴人后裔的由来的所有历史缘故了。

为什么有人说陕西人是匈奴人的后裔?有什么根据吗?

很多人对陕西有这样一个误会,就是认为他们是匈奴人,因为他们的生活习性跟游牧民族有点类似,都是养羊喝酒吃肉,所以会出现这样子的误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