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常大米必须要在包装上印制五常大米的地理标志吗
所谓五常大米,不仅仅是指产地在五常,“五常大米”也是一个注册商标,该商标大米曾获中国国际食品博览会“国际食品质量之星”和“国际名牌食品”称号;“五常大米”商标被评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畅销国内外,并申请获批了国家地理保护标志。因此不是所有五常出产的大米都必须印地理标志,而是现在打五常招牌的产品很多、很乱,有 地理标志的“五常大米”属于受到商标保护的正宗注册厂家生产,质量有保障。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记载,通过家谱,我们能够比较真实地了解当时的历史面貌、时代精神、社会风尚,了解在那个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家谱是和正史、方志一样重要的历史典籍,是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家谱是一个巨大的资料宝库,可供从事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经济学、民俗学、人口学、民族学、文学、政治学、宗教学、法学、姓氏学的研究人员从中查询资料,寻找依据,进行研究。家谱还能提供有关古代妇女、古代伦理道德、遗传学、人才学等多方面的史料。由此可见,家谱作为史书之一,其作用是相当突出的。
家谱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史。一个家族要发展壮大,除需要雄厚的物质条件外,还需要足以“强宗固族”的精神条件,而良好的家风的形成,正是这种精神条件的基础和内容之一。
家谱中所保存的家规、家训以及治有格言等,从一开始就以积极、进取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态度来讨论家庭环境和家庭氛围的建设。在家规、家训中,封建伦理纲常礼教作为其理论基础占有中心地位,三纲五常、孝悌忠信的内容占全部内容的大半。家谱中的家规、家训除上述内容外,还有“睦族人”、“和亲友”、“恤孤贫”以及“戒赌博”、“戒奢侈”、“戒懒惰”、“戒*逸”等等,对家族成员的行为、举止作出规范,这也是足资我们今天借鉴的有益的成分。
黑龙江拉林的满族人大部分是乾隆年间从北京调回东北老家屯垦的满洲八旗后裔。
所以拉林满族也被称为"京旗满族"。
草帽胡同原址在北京宛平区,当年那里是八旗调防衙门所在地,调回拉林的京旗满族人当年都是在那里办理的手续上路的,所以你家有草帽胡同一说。
你所说的 祖三达哈理公 这么说是错误的,正确的说法应该是:祖 三达哈理 公;或 祖三 达哈理 公。前面指祖先 ,中间是人名,后边的公是敬称,你大概不会文言文所以不会断句,你家家谱上就算写了老姓你可能也无法识别,后以只有看了你家家谱才能判断。
满族取何姓的很多,比如:何图里氏,赫舍里氏,何亦氏,叶赫那拉氏,懂鄂氏,何何奇氏,哈尔吉氏,赫勒特氏,何罗觉氏,乎尔拉那氏,毕拉尔氏……等。现在你不提供任何线索,目前无法判断你出自哪一家族。
五常拉林的满族计姓只有一个家族,应该是计布出 氏,乾隆19年从北京 宛平县 草帽胡同搬回来的京旗。 最初好象住在营城子,现在这个家族子孙散居在无常、牛家、榆树、金城等地。
建议你回老家一趟,去查阅本家族家谱。
第一章 绪论
家族是中国历史上特定阶段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家庭和家族
1、家庭的形态、种类和要素
2、家庭和家族的定义和基本特点
3、家庭和家族的联系与区别
4、家庭和家族制度
§2 家族和文化
1、家族和传统文化的共生共存
2、家族和传统文化的互促互补
3、家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类
第二章 家族的演变和形态结构
§1 古代家族的演变过程
1、原始社会末期的父家长制家族
① 父家长制家族的产生
② 父家长制家族的形态结构
③ 父家长制家族转变为宗法式家族
2、商周春秋时期的宗法式家族
① 宗法式家族的结构特点
② 宗族组织和宗法制度
③ 春秋战国时期宗族组织的崩溃与血缘关系的松弛
3、魏晋至唐代的世家大族式家族
① 汉魏之际世家大族式家族的形成
② 世家大族式家族的形态结构
③ 唐末五代世家大族式家族的瓦解
§2 近代封建家族制度的主要形式
1、宋以后的近代封建家族制度
① 聚族而居的封建家族组织
② 近代封建家族制度的形态结构
③ 维系封建家族组织的祠堂、家谱与族田
④ 家族内部严密的组织机构和族长族权的统治
⑤ 近代封建家族制度延缓封建专制统治的作用
⑥ 民主革命与土地改革的胜利和封建家族制度的彻底灭亡
2、我国少数民族的家族制度
① 历史上少数民族的家族制度
② 北方鄂温克、鄂伦春等族的家族制度
③ 南方独龙、布朗、景颇等族的家族制度
第三章 家族和宗法思想
§1 商周春秋时期的宗法制度
1、宗法制度的形成
2、宗法制度的实质是反映和维护家族制度的规范和办法
3、政权和族权、君统和宗统的合而为一
4、大宗、小宗的意义及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
5、宗子统治制度
6、确定与调整宗族内部各种关系的办法
7、“百世不迁”与“五世则迁”
8、“别子为祖”和“继别为宗”
9、“庶子不祭祢”与“不为长子斩”
10、区别血缘关系等级的五等服制
§2 宗法思想与宗法等级制度
1、宗法思想是维护宗法制度和家族组织的意识形态
2、宗法思想提出的主要用意
3、宗法思想的逐步完善和强化和过程
§3 宗法思想的主要内容
1、保持家族权力财产不被分割转移的嫡长子世袭制和继承制
2、维护族长统治地位的宗子制度
3、区别贵贱等级的“不以亲亲害尊尊”的思想
4、维护家族内部几部分人之间统治与被统治关系的嫡庶不平等思想
§4 战国以后宗法思想的演变
1、宗法制度的瓦解和宗法思想的延续
2、宗法思想是维护各个阶段家族制度的思想武器
3、宋以后宗法思想和封建伦理道德的合流
4、现今农村中宗法思想残余的影响和作用
第四章 家族和封建伦理道德
§1 封建伦理道德的产生和发展
1、封建伦理道德是由血缘关系产生的一种意识形态
2、孔孟和韩非等人关于封建伦理道德的创立
3、董促舒等对“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提出和完善
4、宋以后理学家对封建伦理道德的系统化和规范化
§2 封建伦理道德主要是规范家族内部各部分人之间思想行为的准则
1、封建伦理道德以处理父子关系的“孝”、“父为子纲”为中心
2、处理家族内部夫妇兄弟关系的“夫为妻纲”和“兄兄弟弟”
3、父子关系的原则推广到君臣关系的“君为臣纲”
4、父子兄弟关系的原则推广到朋友、主仆关系的“信”与“义”
§3 封建伦理道德维护家族制度和专制统治的作用
1、封建伦理道德是封建统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2、培养对封建国家和封建家族百依百顺的忠臣、孝子和顺民
3、消弥和扼杀族众的反抗意识
§4 家族在宣扬民族传统品德方面的作用
1、教育子弟、族人耕读为本,勤俭持家
2、教育子弟、族人本份地读书和做人
3、强调正风澄俗,整顿社会不良风气
第五章 家法族规和封建法律思想
§1 家法族规的形式和内容
1、家法族规的封建性质
2、家法族规的主要形式
3、家法族规对族众关系的规范
4、家法族规规定的族长的地位和权力
§2 封建法律对父权、族权的确认和限制
1、法律确认的父亲、家长和族长的财产支配权
2、法律确认的父亲、家长和族长的初级裁判权和捆送权
3、法律对父亲、家长和族长的处死权的限制和默许
§3 亲属相犯按血缘关系等级加刑和减刑的原则
1、亲属殴詈和亲属相杀罪的分别加刑和减刑的原则
2、亲属相盗罪的一律相应减刑的原则
3、亲属相奸的加重处罚
§4 宗法思想指导下的诉讼原则
1、亲属容隐
2、存留养亲
3、子弟代刑
4、对家族复仇的容忍和惩罚
第六章 家族和封建家谱
§1 古代谱牒的演变过程
1、春秋以前的谱牒
2、魏晋至唐代的谱牒
3、宋以后近代封建家谱的产生
§2 修谱是家族的重要文化活动
1、修谱的目的
2、谱必三十年一修
3、修谱的领导和专门机构
4、修谱的过程
5、修谱告成的庆典
§3 修谱的义例的原则
1、隐恶扬善,为亲者讳
2、“父子直排,兄弟横列”
3、“见名直书,临文不讳”
4、继子、嗣子、养子。姬妾的书法
§4 家谱的刻印的保存
1、刻印
2、领谱和保存
3、家谱的利用
第七章 家族的婚姻制度和民间婚姻习俗
§1 古代婚姻形态的发展
1、个体婚姻和个体家庭
2、固定的世代家族联姻
3、宗法制度下族外群婚的遗迹
§2 封建家族联姻的原则
1、“上以承宗庙,下以继后世”
2、婚姻论阀阅和论财
3、一夫一妻制的原则
4、纳妾和“兼祧”
§3 家族婚姻的范围和禁忌
1、家族婚姻的范围
2、同姓不婚
3、中外表兄弟姊妹不婚和“听从民便”
4、有特定血缘关系的部分亲属不婚
5、婚姻论行辈
6、伦理道德和身份等级方面的禁忌
§4 家族婚姻的缔结和离异
1、“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
2、父母、祖父母的主婚权
3、婚姻缔结的过程和仪式
4、“七出”和“义绝”
5、婚姻离忌的方式
§5 家族间特殊的婚姻习俗
1、招赘婚
2、童婚和养媳
3、换婚
第八章 家族教育
§1 家族道德教育
1、家族道德教育的方式
2、封建伦理纲常的教育
3、耕读为本、勤俭持家的教育
§2 家族的文化教育
1、家族文化教育的性质和目的
2、识字教育
3、举业教育
§3 家族塾学
1、塾学的种类
2、塾学的建立与经费筹集
3、塾师
4、塾学的任务
第九章 家族和家庭的礼仪和节序
§1 封建家礼的基本原则
1、家礼反映和维护封建等级关系
2、家礼维护家族统治的作用
3、家礼的繁琐猥屑的性质
§2 家庭的礼仪
1、父母子媳之间的礼节
2、夫妇之间的礼节
3、兄弟之间的礼节
§3 家族的礼仪
1、按照血缘关系等级规定的不同礼节
2、长幼之间的礼节
3、尊卑之间的礼节
第十章 家族和民间的祭祀和丧葬
§1 家祭
1、家祭的性质和范围
2、元旦祭龛
3、朔望祭祖
4、祖先诞辰祭祀
§2 墓祭
1、清明和秋冬扫墓
2、墓祭的仪式和内容
3、墓祭的意义
§3 祠祭
1、祠祭是家族的隆重庆典
2、祠祭的仪式与要求
3、会宴与享胙
§4 普遍流行的农村民间祭祀
1、社祭
2、醮祭
3、祭灶
§5 民间祭祀的典仪
1、请神与游行
2、主祭和陪祭
3、合族或合村的聚会与宴饮
§6 家族的丧葬
1、服葬和五等服制
2、葬亲习俗
第十一章 家族的文化娱乐活动和民间风俗习惯
§1 节令文化娱乐
1、元旦新春的文化娱乐
2、元宵和龙灯
3、端午的驱瘴:吊屈和龙舟竞渡
4、中秋的团圆和放河灯
§2 祭祀文化娱乐
1、墓祭的踏青和郊游
2、祠祭的招优演剧
3、社祭和醮祭的娱神
4、中元馈祖和四八浴佛的娱乐活动
§3 村民团聚习俗
1、联宗通谱
2、民间结拜
3、认干亲
4、民间迷信结社
§4 村民互助习俗
1、民间打会
2、农忙换工和互助
3、民间买卖、借贷和典当习俗
4、集市和庙会
§5 民间节令习俗
1、元旦
2、元宵
3、端午
4、七夕
5、中秋
6、重九
7、腊八
8、祭灶
§6 家族生活习俗
1、立嗣过继
2、续弦与寡妇改嫁
3、分家与别籍
第十二章 家族和民间的迷信习俗
§1 丧葬迷信习俗
1、入殓
2、超度。水陆道场
3、祭忌。回煞、放焰口
4、下葬
§2 占卜
1、算术
2、相术。相面、相手纹、揣骨
3、卦术。金钱课、鞋卦
4、拆字、雀测
5、圆梦
6、望气
§3 巫术
1、跳神
2、下马
3、招魂
4、冲喜
§4 居家忌讳
1、语言忌讳
2、行动忌讳
3、处世和接物的忌讳
摘 要:近三十年,中国民间自发兴起了一股编修新家谱的热潮。文章先回顾了家谱的历史演变,再分析了重修家谱兴盛的原因,并以家谱的“前言”、“后记”来例证。 关键词:家谱 重修 原因
中图分类号:K8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7(a)-0220-01
家谱,也称宗谱、族谱、世谱、家书等,是记载一个家族迁徙、繁衍、兴衰历史,褒扬家族功德人物的史实资料,可以说是一个家族的百科全书。近三十年来,中国民间自发兴起了一股编修新家谱的热潮。这股热潮,其声势之大、数量之多、影响之深,远远超过了中国历史上编修家谱的任何一个历史阶段。这股编修新谱的热潮的出现并不是偶然的,其原因可以从新修的家谱的“前言”、“序”、“后记”等中得到印证。
1 家谱的演变
最早的家谱可以追溯到夏商时期,在甲骨、青铜器上简单刻有父子兄弟世系,这是中国最古老、最原始形态的家谱。经过秦汉时期的发展,到了魏晋南北朝,家谱适应世家豪族的政治需要处于兴盛期,成为了世族之间通婚和做官的主要依据。唐代,谱学的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度,官修谱牒巨大,私修家谱亦十分兴盛。宋代为家谱的转型期,官修谱牒废绝,私修家谱兴盛。家谱作为用来区别门第身份的政治功能消失,代之而起的是“尊祖、敬宗、收族”和“尊尊亲亲之道”的道德教化功能,并产生了对后世影响极大的欧式谱例和苏式谱例。进入明代,中国家谱发展趋于成熟,编修家谱的体例、内容更加完善,并基本定型。明代修谱进一步发展以朱熹“三纲五常”为核心的道德伦理作为修谱的指导思想。清代及民国时期,编修家谱的活动在民间非常普及。新中国成立后的50~70年代,编撰家谱一度停止,大量的旧谱牒遭到了破坏。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在福建、浙江等东南沿海省份率先出现了重修家谱现象,很快遍及全国各地。
2 重修家谱兴盛的原因例证
21 主观愿望——敬宗睦族,惟有修谱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极为深刻和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变化之一就是农村人口流动的增长,即农村人口外出务工、经商、求学日曾增多。各家族子孙迁居全国各地,甚至国外,彼此有相见不相识之感。而家谱,就是家族群体联系感情、亲情的纽带。族中老人希望通过修家谱,达到“敬宗睦族”的目的。浙江海宁《褚氏家谱》的“前言”中写到:“当大部分子孙汇集硖石参加迁葬时,彼此有相见不相识之感。尤其是少、青、壮年一代对褚氏根从何来、对家史一无所知。所有健在老人都为自己重任深感不安和内疚。后经合计,一致认为,有续修家谱刻不容缓的急切愿望,因此开始筹编。”修谱可以使民族源流清晰,能得到族人相互提携帮助。……吾族之谱,自公元一九二四年第四届续修至今,屈指已八十有六载,由于年代久远,族内后裔或谋生外迁,或经商发迹,子孙繁衍,徙居各地,昭穆既远。当今后裔辈份不清,祖宗支派不明,犹如陌路之人,如何将族内之人团结起来,惟有修谱。”
22 客观基础——盛世修谱,势在必行
中国有句古话:盛世修史,明时修志。盛世也为修谱提供了客观条件,这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冲破了“左”的思想牢笼,思想大解放使人们打破了精神枷锁,营造了宽松的文化氛围,让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有了新生的政治条件;二是经济快速发展,国力日益增强,百姓日益富裕,为修谱的各项费用提供了物质基础。《上虞管溪徐氏宗谱》序:“盛世修志,盛世修谱。可以说,政通人和,太平盛世赋予编史修志著谱的神圣使命和高度的责任感。”
23 推动因素——“两个通知”的发布
1984年,国家档案局二处、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图书馆等单位联合编撰《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为使这项涉及全国各图书、档案、文化部门的联合目录编撰顺利,国家档案局会同教育部、文化部联名向大陆地区各文化厅、文管会、档案局等单位发出了《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通知》(国档会字(1984)7号)。为了增加大陆以及海外收藏的中国家谱目录,2000年国家决定编撰《中国家谱总目》。为了推动此项工作进展。文化部办公厅于2001年2月发了《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总目)的通知》(办社图函[2001]29号)。“两个通知”的发布对近三十年来的家谱编修意义十分重大,推动了家谱重修的盛行。
首先,家谱的价值重新得到了确认。在“”时期,家谱被认为是封建糟粕,不要说是修谱,连收藏的旧家谱也遭到了破坏。而在“两个通知”中,明确指出:家谱蕴藏着大量有关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民族学、教育学、人物传记以及地方史的资料,对开展学术研究有着重要价值,同时对海内外华人寻根认祖,增强民族凝聚力也有着重要意义。《钱塘孔氏宗谱》重修宗谱新凡例中说:“家谱,是记载一个家族繁衍迁徙的历史文献,曾经被作为维系宗法制度和祖先祭祀的工具而被奉为圣物。然而在上世纪中叶的“”中被作为“旧时代”的遗物而惨遭毁灭。浩劫之后,家谱的性质和现实意义重新被人们所认识,被认为与国史和地方史志同为民族历史文化大厦的三大支柱。”
第二,为农村修谱提供了契机,成为了修谱宗旨。需要敬宗睦族,修谱有了主观愿望。思想解放、物质丰富,修谱有基础。而家谱目录整理工作的开展,为修谱者重修家谱提供了契机。家谱目录专业工作人员为了对各地家谱资源进行调查、征集和著录工作,深入城乡,宣传家谱的价值、家谱工作的意义,民间私藏家谱被公诸于世。在家谱目录整理工作开展之际,各族人认为有必要对自家的家谱进行重修,并把“两个通知”精神定为修谱的宗旨。广西北流《郑氏族谱》凡例第十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档案局、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关于编好《中国家谱总目录》等文件精神编好士球公宗支系族谱。并在书前附有“两个通知”的原文。《齐贤镇西徐巷村樊氏家谱》“谱例”第一条:遵循1984年国家档案局、教育部国档会字[1984]第7号联合通知“关于协助编好《中国家谱综合目录》”中指出:“家谱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也是建筑自己的血缘关系……”之精神,作为编修本谱之宗旨。
编修新谱是历史上续修家谱的继续与发展,是适应社会需要、民众需求的一个文化现象。新修的家谱跟旧家谱相比,有继承、有批判、有创新。我们应对其进行引导,使新谱编修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健康向前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担当起构建和谐社会的文化功能。
参考文献
[1] 王鹤鸣中国家谱通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2] 赵小玲家谱征集工作的实践和体会[J]当代图书馆,2004(4)
五常大米必须要在包装上印制五常大米的地理标志吗
本文2023-11-14 15:58:4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77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