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姓起源和来历:源自颛顼的后代吴回是祝融八姓之一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4浏览:5收藏

罗姓起源和来历:源自颛顼的后代吴回是祝融八姓之一,第1张

罗姓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祝融氏,祝融的后裔分为八个姓氏,而罗就是其中之一,罗国在周庄王时期就被楚国所灭,罗国就改为了鄢国,而罗国的遗民就逐渐南迁,最终以故国为姓。还有部分罗姓族人则是西周官吏-罗氏的后代,以官为姓。

罗姓起源和来历

1 源自妘姓

罗姓最古老的一批就是祝融氏的八姓后代,当时颛顼帝的孙子重黎担任着保存火种的官职,因此被称为火正,而“祝融”在古义中就表示“火”,所以被称为祝融氏,等到他死后弟弟吴回便接管了这一职位,而吴回的后代就演化为八姓,比如曹姓、董姓、芈姓等,因为上古时期是母系氏族,所以都是跟母亲姓,而罗也是其中一个,才形成了现代的罗姓氏族。

2 源自西周官职名

罗姓的另一个分支则是源自西周时期的官职名,当时有一种官吏专门负责饲养宫廷中的鸟类和禽类,以供皇室观赏或者食用,这样的官员就被称为“罗氏”,在卫懿公饲养仙鹤的后代子孙中就有人以官职为姓,最终形成了罗姓氏族,传承至今。

3 源自少数民族改姓

罗姓与赵姓起源和来历一样,其中依旧包含了不少的少数民族改姓,比如鲜卑族的叱罗氏就在汉化政策的推行下改为了罗姓。还有满族的爱新觉罗氏、萨戈达氏、罗佳氏等,也都在后来简化和汉化为罗姓,成为了罗姓氏族的一员。

当然还不止改姓的,也有皇帝赐姓于少数民族的,比如蒙古族的部分族人在明朝时期由政府推行的同化政策下,鼓励他们改为汉姓,其中克罗俄的占领者就改为了罗姓,名字叫做秉忠。当然还有部分少数民族则是以国为姓,比如布依族中的罗氏大多是古罗国的后代,当时居住于泊罗地带,所以改为罗姓。

姬、姜、姒、嬴、妘、妫、姚、妊。

1、姬姓

姬姓是上古八大姓氏之一,黄帝的姓也是周朝的国姓,在《百家姓》中位于第297位,现人口有50多万。姬姓源于黄帝,《国语·晋语》中记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黄帝以姬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因此黄帝又称姬轩辕。

2、姜姓

姜姓起源于神农氏,也是上古八大姓氏之一。炎帝出生于姜水,因此便以姜为姓。相比于姬姓,姜姓要少的多,辅佐周武王成就霸业的姜子牙就是炎帝的后代。春秋战国时期的姜姓诸侯国也不多,仅有齐国和鄣国,到了战国时期,姜子牙建立的姜姓齐国又被田氏所灭。

3、姒姓

姒姓也是一个古老的姓氏,最早可以追溯到4000多年前的大禹,姒姓也是夏朝的国姓。春秋战国时期姒姓的诸侯国也不多,有蓼国、缯国、杞国、越国等国。

4、嬴姓

嬴姓起源于上古时期的伯益,他帮助舜帝调教鸟兽,鸟兽基本都被他驯服,于是舜帝赐姓嬴氏。传至商朝飞廉时,飞廉有两个儿子,长子恶来和次子季胜,恶来的后人秦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天子赏赐了一块土地,后来逐渐发展成秦国,传至秦始皇时灭掉六国统一华夏。

5、妘姓

妘姓是中国传说时代祝融八姓之一,也是八姓之祖,周朝的鄅国、夷国、逼阳国都是妘姓。妘姓演变出来的姓氏就比较少了,仅有己、董、彭、秃、妘、曹、斟、芈八姓,它们合称“祝融八姓”。

6、妫姓

妫姓起源于上古五帝之一的虞舜,舜帝生于姚墟而居于妫水,因而得姓。春秋战国时代的妫姓诸侯国有陈国、齐国(田齐)和遂国。现如今在我国妫姓的人也很少,几乎见不到。

7、姚姓

姚姓与妫姓同出自于虞舜,因其生于姚墟,他的后裔子孙便以地为氏,称为姚氏。姚姓在《百家姓》排第101位,在2007年中国百家姓氏名义上排行第51位。现如今在我国姚姓人大约有500万。历史上的姚姓名人有后秦的姚苌、西汉经学家姚平、唐朝史学家姚思廉、唐朝宰相姚崇等人。

8、妊姓

《左氏春秋》中载,妊姓为伏羲氏风姓后代。另说妊姓即“任姓”一脉,是中国传说时代黄帝长子的后裔。另有任姓来源于契族,任姓是契族古老姓氏之一,契族后裔建立辽国。现如今在我国几乎见不到妊姓。

1、火正之官的历史源流。

2、炎帝南迁之后是如何立足的?

3、祝融氏和重黎氏的关系。

陈国之亡

商王朝虽然以商星为国星,但是随着天文历法之学越来越发达,此时的中国已经流行一种更可靠的历法——《夏历》。大火星的重要性自然就降低了好多。

周王朝灭商,可以说是野蛮人打败文明人。

马克思曾经断言——

“ 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 ” ,

周人也不例外。

当周公营造为了周王朝千秋一统的大业,而兴建洛邑。大功告成之时,昭告天地,在洛邑设下祭坛,祭祀天帝,以周人之始祖后稷、大火星和先王配祀。

当然商王朝已亡,周人也就不把大火星叫做商星了,而是换了一个很厚道的名字——农星。 [1]

总之,商周两代,古老的火正官职虽还保有,只是不论从尊贵的角度,还是从实权而论,都不可和前代相提并论了。

据说,据中国的史学之父司马迁在《史记》的自序上说,他的祖先在周代就一直担任火正这个职务。

后来因为某种原因而失去这个职业,才被降为司马氏,专门当起了史官。 [2]

什么原因呢?司马迁没说。但是不妨做个猜想,由于岁差,到了周王朝时期,“大火”昏见季节逐渐推迟。依靠大火来授时就靠不住。后来火正为了不误农时,由观测“大火”昏见改为观测 鹑火 ([口朱]) 南中 ( 鹑火 恰在南方正中)了。 [3]

这个转变的过程,正是周王朝时期,司马迁的祖先可能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屡屡观测失误,才失去了火正一职。

不过,火正历史非常之悠久,因此难免有人抒怀旧之积念,发思古之幽情。到了西周王朝末年,预言周王室即将崩溃的国立图书馆馆长伯阳父就为重黎氏(祝融氏)叫屈,宣称——

楚国的先祖祝融显扬了天地的光明,培育滋润嘉美的五谷材木,他的后代八姓却没有在周朝没有做上号令诸侯的方伯,这实在不应该啊。 [4]

火历在周王朝时期靠不住了,但在其他方面还是影响很大的,根据左传的记载,春秋列国君主要修建宫殿、城防等大型土木工程,征发民众都要等到季秋“大火星”的出现。 [5]

道理很简单,就是不耽误农活。也就是孔子鼓吹的一个统治者必备的知识——使民以时。如果不是这样,君主会被所有的贵族痛骂,因为春秋时期,民众种的就是贵族的田。

东周周定王时代(公元前606年——前586年在位),周王室已然衰落,各大诸侯国对周王朝及周天子已无尊敬可言,就是小国,也对周王室爱理不理的。

周定王六年, 周定王派单襄公出使宋国,此后又借道陈国去访问楚国。单襄公连夜赶路,抵达陈国的时间,正巧是清晨能见到大火星的季节了。单襄公作为天子使节,当然希望能够得到特殊的待遇,结果呢?

进入陈国国境,道路上杂草丛生无法通行,野外堆放着谷物,谷场还没有修整,路旁没有种植树木,田里的庄稼稀稀拉拉。负责接待宾客的官员不在边境迎候。司空不巡视道路,湖泽不筑堤坝,河流不架桥梁。膳夫不供应食物,里宰不安排住处,都邑内没有客房,郊县里没有旅舍。这可把单襄公气坏了,一打听,陈国的百姓都被征召去给陈国的国君陈灵公的情妇夏姬修筑台观去了。

单襄父进入了陈国都城,正准备向陈国国君抱怨一通,没想到,没人办公。陈灵公丢下客人不会见,自己与大臣孔宁、仪行父穿戴着楚地流行的服饰到夏姬家玩乐,大玩3p。单襄公回朝之后,那个气啊。

当周定王问他这次出访时,列国的情形,单襄公特意就陈国所遭到的待遇向周定王禀告,并预言——

“陈侯如果不遭凶灾,国家也一定要灭亡。”

周定王问:“为什么呢?”

作为一个有教养的君子,单襄公骂人不带脏字,还引经据典,他回答道——

角星在早晨出现时表示雨水结束;

天根在早晨出现时表示河流将干枯;

氐星在早晨出现时表示草木将凋落;

房星在早晨出现时便要降霜了;

大火星在早晨出现时表示天气已冷,该准备过冬了。

所以先王的教诲说:

‘雨季结束便修整道路,河流干枯便修造桥梁,草木凋谢便储藏谷物,霜降来临使备好冬衣,寒风吹起就修整城郭宫室。’

所以《夏令》说:‘九月修路,十月架桥。’

届时又提醒人们说:

‘结束场院的农活,备好土箕和扁担,当营室之星见于中天时,营造工作就要开始。

在大火星刚出现时,到司里那儿去集合。’

这正是先王能够不费钱财而向民众广施恩惠的原因啊。

现在陈国早晨已能见到大火星了,但是道路已被杂草堵塞,农村的谷场已被废弃,湖泊不筑堤坝,河流不备舟桥,这是荒废了先王的遗教。

此外,单襄公又根据他在陈国的所见所闻,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 过去先王的教诲,即使认真遵行还恐怕有所差池。

像这样荒废先王的遗教、抛弃先王的法度、蔑视先王的分职、违背先王的政令,那凭什么来保守国家呢?

地处大国的中间而不仰仗先王的遗教、法度、分职、政令,能够支持长久吗? ”

两年之后,陈国之国运被单襄父不幸而言中,陈灵公被夏姬之子夏征舒杀害,陈国因此发生内乱。

次年(即周定王九年),楚庄王兴兵灭了陈国(后又复立)。 [6]

炎帝南迁

火神祝融

山海经之烛龙(即祝融氏)

红崖丹书

据王大有先生释读,红崖丹书记载的正是炎帝一族之谱系,正好和《山海经》一书中炎帝世系相合

商王朝之商的各种写法,可见商人自居为祝融氏(重黎氏)之后。

陈国之灭亡,当然是由于君主无道。单襄父通过陈国在政务上对大火星观测的疏忽,断定陈国灭亡。

因为火历以火纪时,自有专人注意观察大火,履行“钦若昊天,敬授民时”的钦天职司。陈国在大火星还没有出现的情况下,就已经下令征召民众兴建大型土木工程,不亡何待。是以单襄父发表的言论不无负气,但也可谓是见微知著了。通过这件事,我们也能看见火历在上古时代之影响了。

火历由于精确度越来越差,到了战国时候,已经几乎没了市场。秦汉已后,各王朝在祭祀天地上遵循历史传统,都给大火星留下一席之地。

至于大火星的作用,除了搞天文的、负责历法的专业人士之外,没人搞的清楚。火正这一官职也早被取消。

于是在民间传说中,望文生义,以为祝融发明了使用火和留火种的方法,是以官居火正,最后更想当然的以为他是上古的火神。 [7]

相似的逻辑则是以为共工氏擅长于治水,则必为上古之水神。

进而认为共工氏与祝融氏之所以相争,乃是因为人们对火神祝融氏非常之崇拜,而水神共工看不过眼,心想世界万物离不开水,为什么人类只崇拜祝融。

共工氏恼怒之余,两族因是大打出手。

大火星就这样退出了中国历史的舞台了么?也不是。

大火星的最后一次闪亮登场,是在宋代。

五代后周之周世宗柴荣死后,其子宗训即位,年仅七岁。大权落在殿前都点检(中央禁军统帅)、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手中。

赵匡胤于公元960年发动陈桥兵变,柴宗训被迫禅位,赵匡胤称帝(宋太祖)。因归德军治所在宋城(今河南商丘南),故国号宋。

历代帝王开国,自有一帮吹鼓手为之鼓吹,商丘作为宋王朝的龙兴之地,儒生们翻烂了《四书五经》之后,悍然认定赵氏的祖先是上古之火正阏伯。并定国运以火德王,色尚赤。 [8]

赵匡胤当然不愿意拂了这些马屁精的兴致,毕竟他的这个天子是从寡妇孺子之手中取得,实在是名不正言不顺之至,确实需要这样的神话来收服人心。

于是宋王朝恢复大火之祀于商丘,以阏伯配食,并尊阏伯为宣明王,一派尚火气象,远超唐汉,直攀商周。

帝颛顼发布的南正重、火正黎这两道人事任命,其中大有文章,颇堪玩味。

他发布的时机正值共工氏和祝融氏为了争夺南方的霸主之位,大打出手。

任命南正重专属神事,目的就是要彻底的剥夺共工氏一族长期以来为各氏族所认同的祭天权。

也就是说,这等于是一个和共工氏彻底的决裂的政治信号。

而任命火正黎专属民事,黎氏是祝融氏的支裔,则显然是在拉拢并暗示正与共工氏作战的祝融氏,黄帝一族将成为祝融氏的盟友。

可以这么说,这已经不是单纯的人事任命了,而是一份立场至为鲜明的国际宣言。

从政治策略而论,帝颛顼的这一人事任命虽然高明,却非常之危险,意味着帝颛顼准备彻底卷入共工氏和祝融氏的南方争霸战中。

不要忘记了,此时帝颛顼为了躲避大洪水,才刚刚迁到濮,头上难民的帽子还没有摘掉呢?

就国际道义而言,帝颛顼这一举措也不无可议之处。

少昊之国旧都空桑(今山东曲阜),迭经水患。历代以来的少昊氏都求助于擅长治水的共工氏。

而共工氏在国际援助方面一向尽力,每次派出的专家指导,并和少昊之国的民众一起,站在抗洪救灾的第一线。

那么,帝颛顼到底为什么要做的这么绝呢?

如果是为本族着想,帝颛顼此时第一要务,应该是专心内政,韬光养晦,苦练内功才是。

帝颛顼却反其道而行之,贸然介入国际争端,并把本族推到战争的边缘,他图的又是什么呢?

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来追溯一下祝融氏和共工氏两族之历史,以及两族爆发南方争霸战之前因与后果。

神农王朝以农耕立国,指导人民四季之春播夏种秋收冬藏,可说民生第一要务。

当炎帝被黄帝赶下台,被迁封于南方之后当他的缙云氏。祭祀四个时令神的“四大家族”的后裔,除了祝融氏本来封地就在南方,其他的三位忠于旧主,也随之南下。

炎帝虽然有与兄弟一争雄长之心,无乃自身实力不济,到了南方之后,他把重光神农王朝、复辟的希望寄托在下一代身上。

炎帝之后在南方发展的很好,短短数年的时间,已然开枝散叶,子裔绵绵。

根据《山海经》记载——

炎帝和他的妻子,即赤水氏的女儿听訞,两人生下的儿子炎居。

炎居生了节并, 节并生了戏器,戏器生了祝融。祝融降临到江水居住,便生了共工。 [9]

这里的生,并不是单纯的父子关系,而是经由通婚,祭祖权发生了转移。

毕竟炎帝一族是迁封,人生地不熟,不和本地的地头蛇通婚,不好混啊。

这些地头蛇之中,祝融氏和共工氏都可谓是贵族中贵族,世家中的世家。当然更是要曲意接纳了。

当黄帝王朝因涿鹿大地震而势力中衰时,炎帝这一系却因为和亲政策在南方发展的很好,可谓是风景这边独好。

[1] 乃设丘兆于南郊,以祀上帝,配以后稷,农星、先王皆与食。——《逸周书·作雒》

[2] 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火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当周宣王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司马氏世典周史。——《史记·自序》

[3] 古之火正,或食于心,或食于口朱,以出内火,是故口朱为鹑火,心为大火。

[4] 祝融亦能昭显天地之光明,以生柔嘉材者也,其后八姓于周未有侯伯。——《国语·郑语》

所谓的八姓,即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芈就是周王朝时期楚国的国姓。

[5] “凡土功,火见而致用”——《左传》

[6] 定王使单襄公聘于宋。遂假道于陈,以聘于楚。火朝觌矣,道茀不可行,候不在疆,司空不视途,泽不陂,川不梁,野有庾积,场功未毕,道无列树,垦田若蓺,膳宰不致饩,司里不授馆,国无寄寓,县无施舍,民将筑台于夏氏。及陈,陈灵公与孔宁、仪行父南冠以如夏氏,留宾不见。

单子归,告王曰:“陈侯不有大咎,国必亡。”王曰:“何故?”对曰:“夫辰角见而雨毕,天根见而水涸,本见而草木节解,驷见而陨霜,火见而清风戒寒。故《先王之教》曰:‘雨毕而除道,水涸而成梁,草木节解而备藏,陨霜而冬裘具,清风至而修城郭宫室。’故《夏令》曰:‘九月除道,十月成梁。’其时儆曰:“收而场功,待而畚梮,营室之中,土功其始,火之初见,期于司里。’此先王所以不用财贿,而广施德于天下者也。今陈国火朝觌矣,而道路若塞,野场若弃,泽不陂障,川无舟梁,是废先王之教也。”

……

六年,单子如楚。八年,陈侯杀于夏氏。九年,楚子入陈。

——《国语·周语》

[7] 《史记·楚世家》:“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

司马迁一族本是天官,所以知道火历是一种历法。

到了罗泌《路史·前纪》卷八中提到祝融氏就说:“祝诵氏,一曰祝龢,是为祝融氏……以火施化,号赤帝,故后世火官因以为谓。”

这就是属于典型的望文生义,信口开河了。这种错误就是以学问严谨著称的史学家顾炎武也犯,他在《日知录》上就说: “古有火正之官。今治水之官犹夫古也,而火独缺焉。饮知择水而烹不择火,以祭以养,谓之备物可乎?”

当然,古代没有谷歌、百度,本人也是靠搜索才知道中国古代有火历,只好恶补了一下功课。

[8] “今上(赵匡胤)于前朝作镇睢阳,洎开国,号大宋,又建都在大火之下。宋为火正。按,天文心星为帝王,实宋分野。天地人之冥契,自古罕有。——《洛中记异录》

“商邱在今南京,太祖皇帝受命之地,当房、心之次,以宋建号,用火纪德,取于此”——《宋会要·礼》

[9] 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 (y1o)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 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①,是复土 (穰)[壤],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y5)鸣,噎鸣生岁十 有二。——《山海经·海内经》

上古八大姓氏排名

1姬姓,轩辕氏、青丘氏等上古部落皆为姬姓,后稷为姬姓,他的后代周武王姬发建立周朝,所以姬姓是华夏之祖皇帝的后代。

2姜姓,起源于炎帝神农氏。从齐国第一代国君姜太公起,共有102个姓氏由姜姓繁衍而来。

3姒姓,起源于大禹。夏朝和越国等诸侯国。

4赢姓,起源于少昊。少昊为东夷族首领,因母亲在赢水生下他,便以赢为姓。

5妘姓,起源于祝融氏。祝融之后,为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八姓,史称祝融八姓。

6妫姓,起源于有虞氏。出自上古有虞氏后裔舜帝的封地,属于以居邑名称为姓。

7子姓,为上古之姓。殷商的国姓,春秋战国时期的子姓诸侯国主要是宋国。

8姚姓出自虞舜。舜生于姚墟,故以生地为姓,其子孙以姚为姓氏。

因为牟姓起源于周朝,是火神祝融之后。据《姓氏考略》、《元和姓纂》及《风俗通》所载,牟(故城在今山东莱芜东二十里)国为周时子国,相传为祝融之裔,春秋末灭国,其后以国为氏。

祝融为上古时期掌管火的官职,起初为颛顼曾孙重黎所担任。祝融又称火正,因重黎很有功绩,能光融天下,被帝喾命名为祝融。重黎诛伐共工氏时,因没有将共工家族斩尽杀绝,而被帝喾诛杀。后帝喾命其弟吴回继任,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生子陆终,承袭此职。以后祝融由官职又演变为部落名称。其后有建立牟国者,为周时子国,牟国于春秋末灭国,亡国之后,子孙以国为氏称牟姓。由于祝融之职由吴回之后相袭,故后世牟姓大多尊祝融陆终为牟姓得姓始祖。

罗姓起源和来历:源自颛顼的后代吴回是祝融八姓之一

罗姓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祝融氏,祝融的后裔分为八个姓氏,而罗就是其中之一,罗国在周庄王时期就被楚国所灭,罗国就改为了鄢国,而...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