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的封面颜色
家谱的颜色最好以土黄或者深蓝为好
下面说下内容问题:
二、家谱内容
家谱是我国历史文化中值得整理、开发、研究的一份珍贵遗产。
明清以来家谱,内容丰富,尽管编纂形式有不同,收载内容有多寡,但完整的家谱,大致包含以下内容:
(1)谱名:为明血统,防乱宗,谱名一般包含里籍,如《韶山毛氏族谱》、《镇海横河堰包氏宗谱》(包玉刚),有的还加编修时间、次数,如《同治九年进贤刘氏重修族谱》、《中湘陈氏六修族谱》等。
(2)谱序:内容涉及修谱缘由、姓氏渊源、家族迁徙、修谱理论等,续修谱一般保存以前的谱序。大多由本族人撰写,也有名人撰写,如朱熹、文天祥等。
(3)凡例:阐明修谱的原则和体例,少则几条,多则几十条,随时代变化而变化。如民国时有些谱凡例规定女子也入谱。
(4)遗像:刊载祖先及族中重要人物遗像及赞语,诸如“秉姓忠直”,“忠悬日月”等。
(5)恩荣录:登载皇帝对家族中官员、亲属、烈女等的勅书、赐匾、赐碑等。
(6)姓氏源流:考述本族姓氏来源、本姓历史、始祖、始迁祖、家族迁徙经过,各支派远近关系等。
(7)族规家法:各家族自己制定的约束、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内容具体,包括忠君、孝亲、祭祖、禁赌、财产继承、约束妇女等。
(8)祠堂:记载祠堂建筑图案,修建经过、规模、地理位置,祠堂内祖先牌位排列次序。
(9)世系、世传:记载始祖至撰修该谱时本家族各世代成员的姓氏、生卒年月、科第、妻室、子女、葬地等,是家谱中最重要最本质的内容,往往占到一部家谱的四分之三的篇幅,是寻根的主要依据。
(10)传记:又称行状、行述等,记载家族中重要人物,如忠臣、孝子、义夫、节妇的主要事迹。
(11)族产:家族集体财产,如坟地、祀田、义庄、学田、山林、房屋等数量、位置以及管理办法。
(12)契约:登载与族产有关的契据、文约,宗族内部关于承嗣、分家等契约,卖买田地、房屋、邻里纠纷等文据。
(13)坟墓:包括墓图、坟向(如乾山坤向),祖坟、各支派坟的地理位置,便于后人祭祖扫墓,“不忘祖先”。
(14)艺文:收录族人著述、诗词、奏疏等。
(15)字辈、排行、行第:记载族人世系人名的排行用语。
(16)领谱字号:家谱严禁公开,内部发行,印数按家族房数决定,多余一二部存放祠堂。各房领家谱则按谱号领取,如“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并有记录,到时检查。
从上述内容看出,家谱具有以下特点:记载范围的宗族性,系本族人的事迹,本族人撰写;记载内容的广泛性,实是本家族的一部百科全书;记载体例的多样性,史、图、表、志、传,兼容并蓄。
三、家谱的价值与弊端
通过家谱寻根问祖,可以增强海内外华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历史上,家谱的编撰方式分为两个时期,功能作用不一:宋以前主要官修,主要是政治功能,修谱主要为世家大族、朝廷用人服务;宋以后主要是私修,修谱主要是道德功能,凝聚家族、维护族权,为宗族睦族服务。当今时代,家谱作为历史文献,有多方面的价值。我们以前受“左”的思潮影响,往往将家谱看作“四旧”,视为糟粕,有的烧毁。即使保存在图书馆的家谱,也是堆放在角落里,听其尘封虫蛀,显然是不妥的。
开发家谱资源有以下几方面价值:
首先是文物价值。存世的中国家谱是中华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不少属于珍本,现存最早的《仙源类谱》,系宋代内府抄本,至今近千年,有些是明代的版本,有些是名人批校本,有些是钞本,都具有文物的价值。据《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统计,列为该书善本的家谱就有635种,实际上远远超过此数字,这些家谱均属国家级的文物。
其次是资料价值。著名史学家梁启超指出:“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等无数问题,恐除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数量可观的家谱,不仅对家族制度、婚姻制度、人口兴替等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资料价值,即对历史学、民俗学、社会学、经济学、教育学等都能提供许多重要资料。如对称雄一世的徽商研究,其中不少有价值的资料即源于皖南徽商家谱。
再次,家谱具有教化功能。家谱中一般都载有“家训”、“族规”、“家法”之类内容,其中固然有不少封建思想,但如敬长老、孝父母、尊师长、崇俭朴、戒奢侈、禁赌博等伦理规范,以及家谱中记载的很多志士仁人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追求真理的奉献精神等,对促进现代文明建设也有积极作用。传统伦理与现代文明是辩证的统一,现代文明建设必须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传统文化也只有被赋予新的时代精神才会有生命力。家谱中反映出来的优秀传统伦理,实际上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奋斗的结晶,它曾经对凝聚中华民族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对促进当代文明建设也必将起重要的激励作用。
最后是寻根价值。家族渊源和世系图表是家谱中最为重要的内容,这是当代人寻根问祖的重要资料,而且只有家谱才能提供这些资料。上海图书馆家谱阅览室自1996年底对外开放以来,接待了海内外的数万名读者,其中不少都是为寻根问祖来查询家谱的。当他们从家谱中查到自己的祖先时,其兴奋之情真是难以形容。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通过家谱寻根问祖,对于增强海内外华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进而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为主要产生封建社会的文化载体家谱,以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其弊端也是十分明显的。
首先是宣扬封建伦理道德。几乎所有的旧家谱的谱序、凡例、族规家法等内容,都露骨宣扬封建忠孝节义、三从四德、重男轻女、族长专制等封建伦理规范,乃至封建迷信等。
其次是攀附假托。不少家谱为“光宗耀族”,往往攀附帝王、名臣为自己先祖。如有的李氏称李世民为本族始祖,张氏则以张良、张飞为自己先祖,萧氏则拉萧何为自己祖宗等。俗话说:同姓五百年前是一家,实际不一定是一家。有些名人作序也是假托的,最明显是朱熹,翻阅朱熹作谱序的家谱达几十种,有的是真的,有的则是伪作,如朱熹一篇谱序,竟为周、黄、刘、戴、郑、洪、吴等姓的家谱同时采用,其中只姓氏一字之别,其余文字均雷同,显系伪造。明清时,有“谱匠”、“谱师”职业,专为有些家族制作伪劣产品。
再次是书善隐恶。有的家谱凡例明文规定:“史则善恶俱载,谱则书善不载恶,为亲者讳也。”家谱中,凡本族列祖列宗系官宦、名人、奇才、烈女的,则辟有小传,乃至编写传记、行状,刊载墓志铭等。另一方面,对家族中所谓“叛逆”、“犯刑”、“败伦”、“背义”、“杂贱”者,则采用“除名”、“出族”、“出谱”等措施,不予书写,名不见谱。
当然,旧家谱在观点、内容、体例等方面,还存在其他弊端或不足,我们对旧家谱必须批判继承,弃其糟粕,取其精华。
至正十八年,朱元璋攻取婺州,开郡学,聘为五经师。次年,应征至应天(南京),任江南儒学提举,授太子经,修起居注。常侍朱元璋左右,以备顾问,明洪武二年(1369),任《元史》总裁官,书成,升翰林学士。四年,调任国子司业,次年升赞善大夫。太祖征召四方儒士,择少年俊异者入宫中文华堂肄业,命濂为师。六年升侍讲学士,知制诰兼修国史。十年,致仕归里。
宋濂勤奋好学,著作甚丰。系明代“开国文臣之首”。著有《孝经新说》、《周礼集说》、《潜溪集》、《萝山集》、《浦阳人物记》等。后人将其诗文合辑成《宋学士全集》75卷。文章不仅风行国内,当时在高丽、安南、日本等国亦广为流传。
如今有两部宋濂后裔宗谱《长陵宋氏宗谱》(今兰溪市横溪镇宋宅、大斯等村宋濂孙宋怿、曾孙宋信后裔)和《潜溪宋氏宗谱》(横溪镇下溪前村宋濂孙宋恺后裔),写成《宋濂后裔祖籍考》在《浙江日报》、《古今谈》和《兰溪日报》等报刊上发表。上海古籍出版社于2000年5月出版的《上海图书馆馆藏家谱提要》中又发现了一部宋濂孙宋愠后裔宗谱《京兆宋氏宗谱》(兰溪),这破解了宋濂孙宋愠的下落不明的千古之谜,此对于研究宋濂生平以及浙东学派等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据介绍,该宗谱为清宋永坛等纂修,清道光19年(1839)木活字本,1册,存卷1-5。
宋濂后裔祖籍考
宋濂始祖为宋宪,唐时自京兆迁吴兴,继迁婺州乌伤(义乌),而金华,而浦阳。始迁祖愠,明洪武间自浦阳避居兰溪,家于城南15里横山乡聚凤岩。明名臣宋濂出于是祖。卷一凡例、家规等,录有明方孝儒撰《潜溪先生祭文》,卷二像赞,余卷载世系、世谱等。该宗谱现藏于上海图书馆。从宋濂后裔故乡兰溪宋宅传来消息,他们将联合所有的宋濂后裔和有关部门修葺“宋氏家庙”,筹建宋濂纪念馆,相信这一部宋濂孙宋愠后裔宗谱《京兆宋氏宗谱》的发现,对此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最近出版的《浙江家谱总目》共收五部宋濂后裔的家谱。
其提要分别如下:
一、[兰溪]浦阳长陵宋氏宗谱:十六卷/宋安成编纂—1945年三近堂木活字本—16册—书名据书名页题—12修本 始祖:伯成,宋代自严州府城(今建德市梅城镇)公村村迁居浦江县邑城(今浦阳镇)。始迁祖:信,明建文年间(1369~1402)自浦江县邑城迁居本邑长陵村宋宅自然村(今兰溪市横溪镇宋宅村)。本谱始修於清顺治十一年(1654)。世系修录至第七十九世,排行字为文。本支派排行字自四十一世起:亚庆芳昌万福俊殷富道安泽连玭清洪庸荣乾杰仁圣祯祥瑞雍熙福寿隆慈和积善厚忠孝显文宗。卷一:源流、谱序、图像、年表;卷二:传赞、议约;卷三、四:世系图;卷五~十五:行传;卷十六:坟图、助约。珍贵史料:议约、助约。收藏单位:兰溪市横溪镇宋宅村宋其信、宋来今
二、[金华]金华上目宋氏宗谱:□□卷—1927年木活字本—6册—存卷一~六—书名据卷端题 始祖:宪,字秉彜,唐武德年间(618~626)自京兆府城(今陕西西安市)迁居浙江吴兴府城(今湖州市)。始迁祖:恺,行传,宋代自浦江县迁居金华县(今金华市金东区)芝麻山头村(今属赤松乡)。世系修录至第二十四世,排行字为信。本支派排行字自六世起:传曾寿庆瑞华昂惟荣祥皋嘉彬美仁义礼智信。卷一:墓图;卷二:世系图;卷三~六:行第。
三、[兰溪]潜溪宋氏宗谱:四卷/宋学炳等编纂—1923年同乐堂木刻本—4册—书名据书名页题—10修本 始祖:宪,字秉彜,唐武德年间(618~626)自京兆府城(今陕西西安市)迁居浙江吴兴府城(今湖州市)。始迁祖:瓒,明洪武十三年(1380)自浦江县感德乡孝门桥村(今属郑宅镇)上寿罗山自然村迁居本邑通化乡樟树潭村(今兰溪市横溪镇下溪前村)。本谱始修於明代。世系修录至第三十二世,排行字为常。本支派排行字自十八世起:恺悌纯怀允恭克让系厚熙伦纪纲常。卷一:谱序、谱记、像赞、行状;卷二:世系图、宅图、祀产、议约;卷三:行传引、行传;卷四:行传。
珍贵史料:议约。 收藏单位:兰溪市横溪镇下溪前村宋永剑
四、浦江宋氏宗谱:十四卷—1945年木活字本—14册—书名据封签题—10修本 始迁祖:子啜,明嘉靖年间(1522~1566)自浦江县通化乡长陵村宋宅自然村(今兰溪市横溪镇宋宅村)迁居本邑觉寺村(今前吴乡宋宅村)。本谱始修於清顺治十一年(1654)。世系修录至第三十一世,排行字为寅。本支派排行字自十七世起:子文大国登家承祖德元士绍其贤寅恭怀辅佐希遇乐良田。卷一:家宝、谱序、祖像、墓志铭、谱例;卷二:像赞、传略;卷三:像赞、传略、寿序、诗文;卷四:祭仪、祭约、助银、田产、墓图、坟图;卷五、六:世系图;卷六~十四:行传。
五、[松阳]朱竹京兆郡宋氏宗谱:二卷—清宣统三年(1911)木活字本—1册—存卷二—3修本 始祖:韬,濂第三子(笔者按:此处估计记载有错误,其可能是宋濂的后裔),明永乐年间(1403~1424)自浦江县迁居松阳县宋村村(今三都乡呈回村)。始迁祖:回一,明正统年间(1436~1449)自松阳县宋村村迁居本邑朱竹村(今属三都乡下田村)。本谱始修於清咸丰六年(1856)。世系修录至第十八世,排行字为正。本支派排行字:回记成俱二(显)叶道子恒文万士有运显(礼)嘉承正起元道德仁礼智。卷二:世系。 收藏单位:松阳县板桥畲族乡大毛科村宋华发
其作品《送东阳马生序》被收入语文出版社八年级下语文课本。人民教育出版
9月28日下午,位于浦东花木的上海图书馆东馆正式开馆,作为当下国内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图书馆,上图东馆总建筑面积达115万平方米。它的落成,既是上海又一处城市文化新地标的诞生,也预示着今年恰逢建馆70周年的上海图书馆,正在迈入一个全新的未来。
上海图书馆东馆
上图不是一天建成的,70载也只是这个“文化符号”的今世今生。成立于1952年的上海图书馆,可谓源远流长,除了部分社会人士捐赠的私人藏书,众多晚清民国以来上海各类图书馆的\”汇入\”,也为上海图书馆馆藏的丰富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其中,就包括了1958年10月那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四馆合并\”:上海图书馆与上海市科学技术图书馆、上海市报刊图书馆、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合并为上海图书馆,其时亦称“四馆统一”。
上海图书馆
多年以后,后三者的名字对读者而言已渐渐陌生,但漫步上海,你依然能够追寻到它们的曾经的印记。不妨一起沿着这片绿树成荫的街区,探寻上海市科学技术图书馆、上海市报刊图书馆、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往日的点滴,去遇见上图前世的林林总总。
百多年前的1914年夏天,怀揣着科学救国的梦想,大洋彼岸一批留美中国学生齐聚康奈尔大学成立了近代中国最早的综合性科学社团:中国科学社。数年后,他们学成归国,中国科学社也在祖国土地上落地生根,任鸿隽、丁文江、翁文灏、竺可桢……人才济济,群星璀璨。他们开展科学研究,创办杂志,举办演讲、展览,并且还创立了一座收集保存科学文献,发挥公众教育功能的科技图书馆:明复图书馆,此即“上海市科学技术图书馆”的前身。
初建成时的明复图书馆
明复图书馆坐落于今陕西南路和绍兴路口东北角,1930年竣工,为纪念早逝的中国科学社***胡明复而取此名。图书馆由永宁建筑公司设计,朱森记营造厂承建,主体建筑“明复楼”为一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三层大楼,坐北朝南,建筑形态方正,外立面较为简约,具有现代派风格特征。“明复楼”主入口设计有传统中国元素的装饰,建筑二层以上腰线和檐口有几何纹样装饰。1943年,“明复楼”屋面开裂,雨水渗入,时值上海沦陷时期,市面萧条,困难重重,幸得大隆机器厂厂主严裕棠、严庆祥父子解囊相助,由卢树森负责设计,新和记营造厂承造,1944年夏天完成修缮工程,明复图书馆也由此“平改坡”。
明复图书馆
作为近代中国最早的科技类专业图书馆,明复图书馆馆藏科技图书十分丰富,尤以生物学、数学书籍为特色,并从欧美订购了大量的科技类出版物充实馆藏。此外,对中国古代科技著作,如《农政全书》《梦溪笔谈》《天工开物》《营造法式》等也都有收藏。除了对科学社会员开放,明复图书馆还举办各类科普讲座,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在当时上海颇具影响。
1947年明复图书馆部分新到图书清单
1954年,中国科学社将明复图书馆捐献国家,后改称为“上海市科学技术图书馆”并于1958年并入上海图书馆,据统计,移交时共有各类图书、期刊4万余册。并入上图后,“明复楼”又作为卢湾区图书馆使用。1998年,明复图书馆恢复原名,悠悠历史,绵延至今。
明复图书馆今影
从明复图书馆往西,沿着旧法租界的林荫道走上不到2公里,在今淮海中路复兴西路口,一栋清水红砖外墙的小楼就映入了眼帘,这就是曾经的鸿英图书馆,也是四馆合并时的上海市报刊图书馆的源头之一。
鸿英图书馆为一栋假三层住宅建筑,坐北朝南,立面简洁,方形小窗,二楼设有露台,房屋周围有较大面积的花园草坪。其创立可上溯到1924年黄炎培等人在上海创办的甲子社人文类编辑部,该团体从事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学术资料的收集与分类,1930年起又编辑发行《人文月刊》及丛书,并于次年改名人文社。1933年工商实业家叶鸿英为该社捐资数十万,遂改名为鸿英图书馆,并以今淮海中路1413号为筹备处。此后由于种种原因,新馆舍最终未能建成,这栋小楼,最终成为人们心中鸿英图书馆的标志。
1940年版《行号路图录》上的鸿英图书馆
秉承甲子社时的初心,鸿英图书馆自创办始即成为上海从事文献收藏与索引编制工作的重要机构。抗战期间,鸿英图书馆遭日寇袭扰,部分图书资料遭到劫掠,但依然没有停止工作。至1946年底,图书收藏达4万余册,杂志超过11万册,图表137张,拓片65张,日报134种,剪贴的报纸史料100余万件,杂志索引卡约30万片,值得一提的是,这其中就包括了完整的一套中国近代公认第一大报,也被誉为近代中国百科全书的《申报》。
1952年9月,鸿英图书馆董事会将该馆捐献政府,上海市文化局接办后将其明确为期刊专业图书馆,专注于期刊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应用。此后该馆又与成立于1949年12月15日的上海新闻图书馆合并成为上海市报刊图书馆。1958年四馆合并后,鸿英图书馆最终成为如今上海图书馆的一部分。时至今日,上图的不少民国期刊封面上,依然能够看到当年鸿英图书馆的藏书章。而这栋红色小楼,也在经历了岁月沧桑之后,变身徐汇艺术馆,继续成为这片被梧桐树所覆盖街区中的重要文化地标。
鸿英图书馆旧址,今为徐汇艺术馆
如果说创办于1930年代初的明复图书馆、鸿英图书馆,从侧面折射出这一时期上海城市的繁荣与发展,那么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的前身:创办于“孤岛时期”的合众图书馆,则代表这座城市在战火之中对于文化传承的坚持不懈。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上海沦陷,翰林出身的实业家、银行家叶景葵不忍众多私人藏书在战火中散失,联络张元济、陈陶遗等人于1939年在法租界辣斐德路(今复兴中路)租屋创办图书馆,因三人联合创办,遂取名“合众”,旨在抢救散落民间的藏书。1940年,叶景葵捐资15万元,助力合众图书馆在今富民路长乐路口西北角购地建造新楼。
合众图书馆外景
新楼以富民路长乐路口为中心向两侧展开,高三层,局部四层,坡顶,1949年后又有增扩建。华盖建筑事务所承担了合众图书馆的设计工作,或由于当时孤岛复杂的社会环境,为避免过分引人瞩目,合众图书馆外立面简约低调,因藏书所需,可以看到沿富民路立面的窗户面积明显较小。
合众图书馆着力于搜集各个时代的文献资料,图书、报纸、期刊、书画、金石拓片均会收罗。最初的馆藏来自于叶景葵、张元济等发起人的私人藏本,之后又大力收购、征集各处私家藏书,除上海外,还涉足江浙一带,在那个烽火连天的时代,为保存文化瑰宝,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940年《图书季刊》对合众图书馆创设的报道
据统计至1953年,合众图书馆藏约有图书25万册,金石拓片15000种,服务对象也从特定的专业人士,拓展到了普通读者。是年,经董事会决议,合众图书馆被捐献给上海市人民政府,由上海市文化局接办,1955年正式改名为上海市历史文献图书馆,并在1958年成为上海图书馆的一部分。可以说,正是合众图书馆丰富的馆藏,奠定了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收藏的基础。
行走于梧桐树下,明复、鸿英、合众,上海图书馆的几道源流,一一映入眼帘,从陕西南路的静谧,到淮海中路的浪漫,再到长乐路的闲适,文脉传承,俱在此间。
自考/成考有疑问、不知道自考/成考考点内容、不清楚当地自考/成考政策,点击底部咨询官网老师,免费领取复习资料:https://www87dhcom/xl/
中国国家图书馆有珍藏家谱的。截止2012年12月底,中国国家图书馆家谱总数达7678种,其中善本家谱458种、普通线装家谱4680种、新修家谱2540种,总共约5万多册。家谱原件收藏的总数量,仅次于上海图书馆,在国内位居第二。
作为世界排名第三位的大型公共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的百年馆庆,吸引着全球图书馆界的目光,也牵动着无数神州海内外华夏儿女的心,所以中国国家图书馆有珍藏家谱的。
家谱的概述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华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
据研究表明,中华古姓来源于图腾崇拜,系氏族徽号或标志。家谱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经历了历朝历代的连年战乱和社会动荡,历史上传世的家谱几乎丧失殆尽,许多家族的世系也因此断了线、失了传。当今可见的古代家谱,大多是明清两代纂修。在我国明清时期,出现了专门替人伪造家谱世系的谱匠。
家谱的封面颜色
本文2023-09-22 10:23:2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77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