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姓的始祖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4浏览:2收藏

宫姓的始祖,第1张

宫之奇到虞国后,就任虞国上大夫,辅佐虞公,是一位贤臣。“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这两个著名的成语典故,讲的就是宫之奇的故事。《左传僖公五年》、《春秋谷梁传虞师晋师灭夏阳》、《史记晋世家》、《汉书辛庆忌传》等都有关于宫之奇的记述。就全国人口数而言,宫氏一族是小姓。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从七省抽样结果,宫姓排在15位;但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统计,宫姓排名在21位。

宫姓的渊源,在全国范围内,宫之奇的后裔,是宫姓的主体。另外,宫姓还有以下几个起源:

1南宫氏的后裔,有的改姓宫。

2周官“宫人”的后裔,以官职为姓。(此两支宫姓,皆为姬姓之后。)

3共氏、龚氏有的改为宫姓。

4明朝,回族宫火因,以宫为氏。

5清朝,满族恭佳氏,改为宫氏。

6蒙古族,亦有改为宫氏者。

宫熙儒,字得先,号四知,五代后周(公元213-225年)时期,授为元州防御使。在后周阐位与宋朝时,解除印绶,偕妻带子,远离京师,隐居于不夜城西昆嵛山前柳林村(即今文登市界石镇柳林庄村),是为不夜宫氏的鼻祖。今天胶东的宫姓,都是熙儒公的后裔。

熙儒公隐居后,潜心钻研《易经》,得其精髓。后遇道教大师谭真人并拜他为师,道号昆前宋乾德二年(公元964年),熙儒公坐化于昆嵛山前之南原(今界石镇昆阳村,原名宫家庄,1981改名)。宋太祖得知消息后,下旨在南原建祠庙塑肖像,以供子孙后人祭祀。祠庙、蛟龙碑、茔碑等遗迹,在清朝乾隆时代仍存,其祠庙在后世被称为神仙殿。

熙儒公是胶东宫姓的始祖,其后裔遍布于胶东并散播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可谓子孙兴旺,瓜瓞绵绵。

(熙儒公的事迹根据《东莱宫氏族谱》记叙)

(注:因条件所限,本人至今未能亲到柳林村和昆阳村实地查验,不知现今是否还有何遗迹?望知者告之。)迁徙流布

宫氏的始祖宫之奇,原姓姬,祖籍 宫阝国,居于上宫里(今山西省平陆县东部)。宫阝被晋灭时,避难迁于虞国,居于辛宫里(亦在今山西省平陆县)。上宫里和辛宫里即因宫之奇居住过而得名。公元前655年冬季,虞国又被晋灭,宫之奇再次避难,率领族人东奔曹国(今山东省定陶县西南),在他逝世后又回葬于平陆县虞里乡辛宫里。

自此时直至金元之前,宫姓一族在史书上没有系统的记录,其迁徙路线和居住地区都不明晰。有迹象表明,在宫之奇和族人的东迁过程中,宫姓后裔在山西、河南、河北、安徽一线区域内枝开叶散,迁播开来。中国今天几支大的宫姓族支,都是从这里起源的。

1东莱宫氏始祖宫熙儒,在秦朝初年,从中原徙居胶东文登。

2江苏省泰州宫氏始祖孝廉宫达智,在明朝初年,由河南徙居河北静海县,在出任江苏扬州署篆后,定居泰州,成为当地望族。(事迹后面再述)

3山西省繁峙宫氏始祖宫德,是安徽凤阳府寿州人,元末随朱元璋起义,以战功由小兵升至都指挥使,任职山西而居。现山西宫姓人口约85900多人。

4陕西省户县宫家堡始祖宫友贤,其数代前祖上,于明永乐初年,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移民陕西。此支宫姓可能为宫之奇在山西族人的后裔。

5(1)山东惠民县魏集镇宫家村宫氏始祖宫清,于明建康元年,自河北枣强县徙居宫家村。(2)山东临朐县宫家老庄宫氏始祖宫士贤,于明洪武四年,自河北枣强县迁此。

6河北省东光宫氏始祖宫友贤,山东即墨人,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殿试高中一甲第三名(探花),后徙居东光县城东大宫家村。此村宫姓约有3000多户。据查,此支宫氏为东莱宫氏之一支。

7安徽省怀远宫氏始祖宫宽,在明洪武年间,由江苏句容县徙居安徽怀远县。据查,此支宫氏属泰州宫氏的一支,现约有4800多户。宫宽在明永乐年间任浙江归安县丞,授迪功郎。

8山东省垦利县郝家镇宫家村宫氏始祖宫九先,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自河北枣强县徙居山东省蒲台县宫家村(原属山东武定府蒲台县;1956年,国务院撤销蒲台县,宫家村并入垦利县)。垦利县黄河口镇的几支宫姓人家皆源于郝家镇宫家村。

9山东高密宫氏始祖(失讳),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自安徽凤阳府徙居山东高密。后人部分迁居诸城城里、诸城凉台、诸城大七吉、诸城辛家尧、胶南泊里等。族中名人有宫尔劝等。人口规模约10000人。

10安徽含山林头镇有山里宫和宫大庄二村,约5000人,据资料记录,大约500年前由山东枣庄徙居过来,当下该村庄青年们大都在外地上班或已定居在外。明洪武三年(1370年)自福建莆田迁入。

11甘肃庆阳西峰区温泉乡楸沟村宫庄队。

中国乃至世界其他地区的宫氏,基本都是这些大族系的分支,或也有单独的源头,主体上都是宫之奇的后裔。就居住地来说,胶东是一个最大的宫姓聚居区域,也是宫姓人口数最多的聚居区。

A 安氏 阿氏 艾氏 爱氏 奥氏 敖氏 嗄氏

B 世界白氏联谊会 柏氏 班氏 包氏 暴氏 鲍氏 百里氏 布氏

薄氏 炎黄卜氏宗亲网 步氏 秘氏 别氏同姓会 巴氏 宝氏 补氏

贝氏家网 贝氏家族 贲氏家族 毕氏族谱 毕氏 边氏家族 卞氏 邴氏

卜氏文化 卜氏家园 卜商联谊会 宾氏家族

C 程氏网 程氏家谱网 程氏家谱 淳氏 从氏 中华崔氏网 崔氏家园 崔氏宗亲网

仓氏 天下一蔡 蔡氏宗亲联谊会 蔡氏宗祠 蔡氏寻根之旅 新加坡蔡氏公会 巢氏 广西岑氏宗亲网

岑氏寻根 单氏 台山陈氏宗亲网 义门陈氏宗亲网 中华陈氏宗亲网 陈氏宗亲网 陈氏大宗祠 陈氏利川家族会

下坑陈氏续修谱志 陈氏家园网 曹氏网 曹氏家谱查询网 中国曹氏网 中国成氏宗谱 新马成氏宗亲会 成氏宗亲信息驿站

苍氏 晁氏宗亲网 柴氏网上家园 柴姓网 车氏 池氏宗亲 储氏 中华褚氏家族网

常氏家族官方博客 昌氏 畅氏

D 邓氏宗亲联谊总会 华夏邓氏 戴氏宗亲网 狄氏 刁氏 丁姓人家 东氏 东方

董氏 窦氏 都氏 堵氏 杜氏宗亲网 中华杜氏宗亲 澹台 达氏

笪氏 丹氏 钭氏 段氏宗亲网 顿氏 多氏 第五 东门

东郭 端木世家 段干 党氏 段氏宗亲网

E 阿氏 鄂氏 恩氏文化

F 中华房氏 中华费氏宗亲会 封氏 世界冯氏宗亲会 中华冯氏网 凤氏 伏氏 富氏

符氏 扶氏 中华傅姓文化网 贲氏 法氏 方氏谱牒学 风氏 逢氏

酆氏 樊氏 范氏 丰氏

G 郭氏之源 干氏 甘氏 盖氏 郜氏 戈氏 葛氏 龚氏

弓氏 贡氏 巩氏 公氏 公羊氏 公冶氏 公孙氏 谷氏

顾氏 谷梁氏 公良氏 公西氏 归氏 广氏 缑氏 勾氏

宫氏 耿氏 国氏 高氏 桂氏 妫氏 昝氏 关氏

管氏 顾氏 辜氏家园

H 贺氏 韩氏 杭氏 郝氏中华 何氏英才网 和氏 洪氏 弘氏

中华侯氏家族 侯氏家族 胡氏宗亲网 汉川胡氏 花氏 黄氏 宦氏 滑氏

桓氏 皇甫氏 惠氏 霍氏 哈氏 海氏 衡氏 后氏

扈氏 怀氏 赫连氏 呼延氏 红氏 华氏

J 姬氏 计氏 纪氏 季氏 暨氏 冀氏 中华贾氏网 简氏

江氏 姜氏宗亲网 蒋氏 焦氏 揭氏 解氏 金氏 靳氏

井氏 景氏 琚氏 鞠氏 具氏 吉氏

K 卡氏 阚氏 柯氏公会 孔氏宗亲网 寇氏 匡氏 邝氏 阔氏

康氏

L 兰氏详解 兰姓名人 蓝氏 郎氏名人 劳氏 雷氏 冷氏 黎氏

李氏公会 李氏族谱 李氏族谱网 练氏 梁氏 廖氏 蔺氏 林氏宗亲网

凌氏 刘氏家园 汉家刘氏网 隆氏 娄氏 楼氏 卢氏 芦氏

鲁氏 陆氏 鹿氏 路氏 吕氏 栾氏 罗氏通谱网 骆氏

联氏 连氏 赖氏 廉氏 龙氏

M 麻氏 马氏家族网 买氏 满氏 毛氏网 枚氏 梅氏 美氏

中国孟子 米氏 苗氏 闵氏 缪氏 莫氏 牟氏 母氏

牧氏 睦氏 慕氏 穆氏

N 中华牛氏家族 乃氏 南氏 倪氏 聂氏 宁氏 农氏 努氏

O 欧氏 区氏 欧阳氏

P 潘氏宗亲网 盘氏 裴氏 彭家网络 濮氏 朴氏 浦氏

Q 秦氏文化网 戚氏 漆氏 祁氏 齐氏 强氏 乔氏宗亲网 钱氏

青氏 邱氏 秋氏 裘氏 曲氏 屈氏 中华渠氏 全氏

权氏 瞿氏 邱氏宗亲网 乔氏宗亲网

R 任氏宗亲网 冉氏网 饶氏 戎氏 荣氏 茹氏 阮氏 芮氏

瑞氏 闰氏

S 商氏 赛氏 桑氏 沙氏 山氏 尚氏 烧氏 邵氏

申氏 沈氏 中华余氏网 孙氏宗亲论坛

盛氏 师氏 施氏 时氏 石氏 束氏 史氏 舒氏

司氏 斯氏 苏氏 宿氏 宋氏 索氏 生氏 隋氏

栗氏

T 唐氏 邰氏 谈氏 覃氏 谭氏 汤氏 唐氏 涛氏

桃氏 通氏 陶氏 滕氏 天氏 华夏田氏网 田氏宗亲网 田氏论坛

佟氏 量氏 中华涂氏 屠氏 托氏 脱氏 铁氏

W 魏氏魏网 韦氏 王氏源谭 王氏家谱网 王氏中华 汪氏 危氏 威氏

卫氏 温氏宗亲网 闻氏 文氏 翁氏 乌氏 邬氏 巫氏网

毋氏 吴氏 吾氏 伍氏 武氏 宛氏 万氏 邬氏宗亲网

X 夏氏 奚氏 锡氏 席氏 夏氏 鲜氏 洗氏 向氏

项氏 漳州萧氏网 霄氏 小氏 肖氏宗亲网 肖氏家族网 辛氏 欣氏

邢氏 幸氏 熊氏 胥氏 须氏 徐氏 许氏文化网 序氏

宣氏 中华薛氏家族 寻氏 中华谢氏网

Y 叶氏 焉氏 鄢氏 延氏 闫氏 严氏 言氏 阎氏

颜氏 晏氏 燕氏 羊氏 阳氏 杨氏 姚氏 野氏

衣氏 依氏 易氏 栾氏 殷氏 尹氏译站 应氏 雍氏

尤氏 由氏 游氏 右氏 于氏 余网 俞氏 虞氏

禹氏 玉氏 郁氏 喻氏 无氏 原氏 袁氏 岳飞网

云氏 运氏 云氏宗亲网 于姓的天空

Z 新加坡张氏总会 中华张氏网 张姓论坛 泽氏 曾氏宗亲网 扎氏 翟氏 詹氏

占氏 湛氏 章氏文化研究网 赵氏宗亲 针氏 甄氏宗亲网 甄氏集团 郑氏

支氏 中华郅氏网站 自贡钟氏 中华周氏网 朱氏家族 诸氏 竹氏 竺氏

祖氏 邹氏宗亲网 中华邹氏族谱网 自氏 潮汕卓氏宗亲会 壮氏 庄氏宗亲会 祝氏宗谱

中华左氏 宗氏 正氏 昝氏 臧氏家谱

楼姓没有出现在宋版百家姓中。

楼(Lóu 楼)姓源出有:

源流一

源于姒姓,出自黄帝裔孙大禹之后娄衢,属于帝王赐改姓为氏。传说,黄帝历五世而生禹。大禹,姓姒,号文命,生于公元前2277年,由于鲧的妻子有莘氏女志(修己)因梦食薏苡而生禹,故舜帝便赐予禹姒姓。后来禹因治水有功,后受舜禅让而称帝。大禹逝世于公元前2213年,终年六十四岁。大禹之子姒启打破了传统的禅让制度,建立了奴隶制的国家体系夏王朝。传至大禹第十四世孙姒癸(姒履癸),荒*无度、暴虐无道,因此成汤起而反之,率领其他诸侯国灭了夏王朝,建立了商王朝。商汤赐姒癸为“桀”,关在巢邑(今安徽巢湖)反省,因而史称其为“夏桀”。在夏王朝覆灭时,夏桀之子姒仲和、姒仲礼兄弟俩避祸于会稽(今浙江绍兴),以牧牛为生,因此改姓为娄氏。“娄”字古义为“系牛”,就是牧牛。到了周武王姬发灭商纣之后,建立了西周王朝,追封历代先帝后裔,因此寻访到了大禹后代少康一支的第三十六世孙娄衢。据传,当时周武王对娄衢说:“无木不成楼,犹无水不成源也!”遂改其姓为“楼”,并举娄衢为谏议齐侯,公爵,封于杞邑(今河南杞县),以主夏祀,号称“东楼公”。自此,大禹后裔中的娄氏子孙一脉遂以“楼”为姓氏,称楼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

姒姓娄氏、楼氏族人同宗同源,皆尊奉大禹为得姓远祖、姒仲和、姒仲礼为得姓先族、娄衢(东楼公)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赵姓,晋文公之大夫赵衰(公元前622年逝世)的儿子赵婴被封在楼(今山西省临汾市永和县)。此后赵婴又称楼婴,而后人取楼为姓。由于赵氏是上古嬴姓的分支,所以这个起源是嬴姓的子谱系。它在2600年前从赵姓分支出来。

2008年为止,约有22万人姓楼,是中国总人口的0018%,使其成为中国第269最常见姓氏。楼姓人口的分布极为不均,主要在中国东部沿海的浙江省,随后是上海市、广西壮族自治区以及江西省。早在宋朝(960年—1279年)时期,有约7万人姓楼,而浙江已经有很大的楼姓人口。蒙古帝国入侵中国及元朝的短暂统治之后,截至明朝,楼姓人口下降到3万2000人,仍然主要分部在浙江。

源流三

源于官位,出自古代谯楼守,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谯楼,就是城楼,亦称戍楼,负责职守城池、了望敌情、防御攻击之敌的重要城池构筑体。一般地,在矩形建筑结构的城池中,谯楼建筑在各个城门正上方以及城墙四角;而在圆形建筑结构的城池中,谯楼则按八向分建,即东、东南、南、南西、西、西北、北、北东,各方位均建有谯楼,派重兵把守值岗。谯楼在一座城池中是极其重要的,负责职守谯楼的将领在防御军队中都是该城军政长官的心腹亲信,官职称谓就是“谯楼守”,在汉朝时期,谯楼守的兵饷比同级别的其他军官要高四成。

在谯楼守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为姓氏者,称谯楼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谯氏、楼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

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军制官吏楼烦将,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楼烦将,西汉初期由汉高祖刘邦设置的官位,是为军队中专门以弓箭射击进行远距离攻击、防御的部队之指挥军官,在作战中,指挥官在战车小楼上观察敌情,发令射击,因此称“楼烦”。

在楼烦将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为姓氏者,称楼烦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楼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五

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军制官吏楼下都尉,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楼下都尉,是三国时期孙吴国模仿汉朝时期的“榷酤”所设置的一种官位,属于文职官吏,专职负责掌管典氽酤事,就是管理酿酒业,负责酒业销售与税收,并选取精酿保障王室贡与。

在楼下都尉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为姓氏者,即称楼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六

源于官位,出自汉朝时期军制官吏楼船将军,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 楼船将军,是秦朝时期即有的官职,时称“楼船令”;到了西汉武帝刘彻设置为“楼船将军”,为列将军之一,负责掌管、训练水军。著名的西汉主爵都尉杨仆就曾担任楼船将军,他曾于汉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奉命整理历史上的军事类图书,根据当时掌握的图书文献将兵部图书编辑为著名的《兵录》,为我国最早的一部专科目录,也是我国目录学史上最早的一部目录书,可惜早佚。后来,楼船将军杨仆率军在(公元前111年)击灭南越国,接着又与中尉王温舒合兵攻灭东越国,后与汉廷左将军荀彘一起远征朝鲜,因意见不和,为荀彘所缚。回来后,汉武帝讨厌他俩临敌互争,杀荀彘,免杨仆为庶人。杨仆后在郁郁中病逝。到了三国时期,楼船将军也称水军都督,在曹魏政权中楼船将军的官秩为第五品。一直到南北朝时期的南梁、南陈、北齐,直至两宋、元、明等朝代,皆保有此官职,元末明初时称楼船指挥使,清朝时称水师总督,今称海军司令。

在自秦朝起,历朝历代楼船将军如屠睢、杨仆、段志、薛广德、孙恩、臧质、袁顗、宋遥、牛进达、冯弘铎、徐元、王仁达、杨崇保、耶律·多珍、廖永忠等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为姓氏者,称楼船氏、楼舟氏,后多省文简改为单姓楼氏、舟氏、船氏等,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七

源于地名,出自元、明时期蒙古贞部落,属于以居邑名称汉化改姓为氏。世居于今辽宁省阜新市蒙古族自治县的蒙古族,源出蒙古族蒙郭勒津部,俗称“蒙古贞”、“蒙古贞部落”,其地理位置位于辽宁省西北部,东与彰武、黑山、新民接壤;西与北票毗邻;南与北宁、义县相连;北靠内蒙古库伦旗、奈曼旗。“蒙郭勒津”,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蒙古族部落,在史籍《蒙古秘史》中,就有关于“孛儿只吉歹蔑儿干娶忙豁勒真豁阿为妻”的记载,他是成吉思汗第十三代远祖,早于成吉思汗三百九十年,忙豁勒真部落的美丽女子与孛儿只吉歹蔑儿结发,距今大约一千二百多年了。据史籍《蒙兀儿史记》的记载:孛儿只吉歹蔑儿干与忙豁勒真豁阿夫妇二人为得姓受氏之祖。成吉思汗家族的“黄金氏族”,以“孛儿只斤”、“博尔济吉特”为姓,就是从孛儿只吉歹蔑儿干与忙豁勒真豁阿是得姓受氏开始的,其分支“蒙郭勒津”立于“黄金氏族”之林,被记载于《蒙古秘史》,并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其名称延续至今,可见其确实是一个名符其实的古老部落。“蒙古贞”一词,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和广义上是汉义“蒙古的”、“蒙古们”。在蒙古语中,人们将用于炒米的农作物糜子称作“蒙古”,这说明蒙古贞部是最早从事农耕的一个蒙古族部落。在史籍《辽史》中称篾儿乞有田禾记载:客里亦惕部首领脱里(即王汗)在年轻里曾在篾儿乞部做人质,被迫做捣米的苦役,从而要以知悉“蒙古贞”中的“蒙古”一词来源于“糜子”,因此,可以认定“蒙古贞”即指“种糜子的人”。

在蒙古贞部落世居的今阜新市新民镇,有一个非常古老的古城建筑叫“排山楼”,原来是元朝宁宗孛儿只斤·懿瞵质班至顺三年(公元1332年)所建的大玄宫祖碑中的一部分。在明朝时期,以蒙古军卒驻守该地为哨所,其中即有以驻地名称为姓氏者,汉化即称楼氏、宫氏等,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八

源于国名,出自两汉时期西域古国楼兰,属于以国名为氏。楼兰,著名的两汉时期西域国名。楼兰国的都城就是著名的楼兰城,故址在罗布泊西北岸,西南通且末、精绝、拘弥、于阗,北通车师,西北通焉耆,东当白龙堆,通敦煌,扼丝绸之路的要冲。如今,一千六百余年前楼兰国早已消失,只留下几处古城遗迹,位置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北境、罗布泊的西北角、孔雀河故道南岸七公里处。

在楼兰王尉屠耆的后裔子孙中,多有内附中原留居者,以原国名为汉化姓氏,称楼兰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楼氏、兰氏等,分别融入汉族、回族、维吾尔族、柯尔克孜族等民族中,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九

源于羌族,出自古代东汉时期白马羌豪族大家楼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东汉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世居于广汉塞外(今四川绵阳北部与甘肃南部武都之间)的白马羌首领楼登,率族人五千余户内属,汉光武帝刘秀非常高兴,当即敕封楼登为归义君长。

从此,白马羌中的楼氏族人,取其族酋名称的谐音汉字楼为姓氏,称楼氏,逐渐汉化,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十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北魏王朝贵族盖楼氏、贺楼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东晋五胡十六国时期至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拓拔部中有盖楼氏、贺楼氏部落,为后来北魏王朝的中坚力量。

在北魏孝文帝拓拔·宏(元宏)于太和十七~二十年间(公元493~496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之后,大力推举汉化改革政策,在这个过程中,盖楼氏、贺楼氏两族之民多改为汉姓楼氏、娄氏、盖氏、贺氏等,后逐渐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大多以代郡为郡望,少数以洛阳为郡望。

宫姓的始祖

宫之奇到虞国后,就任虞国上大夫,辅佐虞公,是一位贤臣。“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这两个著名的成语典故,讲的就是宫之奇的故事。《左传僖公...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