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安八吉垒邵氏来自哪里
农安八吉垒邵氏是中国辽宁省农安县八吉垒镇邵家村的一个姓氏。具体来说,邵氏家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朝,当时有一位姓邵的先祖来到了今天的农安县八吉垒镇,并在那里定居下来。随着时间的推移,邵氏家族逐渐壮大,并在当地形成了自己的社会地位和文化传统。
据了解,邵氏家族在农安县八吉垒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他们一直以来都是当地的重要人物和社会精英。在这个家族中,不仅有许多杰出的政治家、商人和文化名人,还有许多勇敢的战士和义士,他们为了保卫家园和民族尊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除此之外,邵氏家族还有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和民俗习惯。他们善于制作各种手工艺品,如刺绣、木雕、玉雕等,这些工艺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能反映出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民俗特色。
总之,农安八吉垒邵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家族,他们一直以来都是农安县八吉垒镇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文化瑰宝。
高放/文
高拱辰,字宗极,明万历山西平阳府河津县(今山西有万荣县南阳村)人。明隆庆元年(1567年)丁卯举人,一生先后做过甘肃巩昌府会宁知县(洪武年改属陕西)、河南府同知、西安府同知、户工二部员外郎等职,官至户部郎中。
万历(1573年9月4日-1620年8月18日)为明朝第十三任皇帝朱翊钧所在年号,历经48年,高拱辰仕途生涯多这一时期。
高拱辰少年就学于稷山县,拜稷山学者、乡进士王济时之子王龙娅学习三年。隆庆元年考取乡进士。
万历五年(1577年)高入仕首任会宁县知县,会宁位于甘肃中部,今隶属甘肃省白银市,明万历年初隶属甘肃,后曾改属陕西。会宁现址城廓始建于明洪武(1373年)六年,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军事重地,素有“秦陇锁钥”之称。丝绸之路穿境而过,沿途留下了许多重镇驿站和城堡遗址。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胜利会师,会宁由此闻名中外。先祖高拱辰,任会宁知县期间,主修《甘肃巩昌府会宁县乡土志》。并于明万历七年(1579年),维修增补城墙、城门及门楼,至此会宁城廓基本建成。
高祖拱辰二任河南府同知(不详),期间父亲亡故。万历十五年(1587年)三任西安府同知,历摄商、泾阳、富平诸郡邑,名震三辅,具有成绩。现西安市阎良区关山城为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高拱辰主持修建(原属临潼管辖),是关山城的奠基人。
2011年西安市阎良区从事地方历史文化研究的李飞、王成义二位老师在关山镇发现村民保存的原关山城南、东、西城门三块石额(北门石额镌刻于同治年间,系临潼县丞安志达所题,未见实物有拓片)。其中,关山城南门门额为“渭北长城”,上款“明万历己丑西安府同知高拱辰建立”,下款为“大清嘉庆甲子临潼分县赵渭滨重修”。东门门额为“洛水环清”,上款为“明万历己丑春”,下款为“西安府同知高拱辰立”。万历己丑年即万历十七年(1589年)。从石额提款上可以确定关山城的建城年代为万历十七年无异。
通过对遗址实测,得知关山城东西约700米,南北约400米,周长四里四,略小于当时的临潼县城,但在周围镇城中确是较大的。
因主政都会之地西安政绩卓显,初擢升工部员外郎、奉政大夫;继为工户部员外郎、修正庶尹;最后升至正四品户部郎中,期间,“督饷廷宁,经画漕运,招恳荒屯,悉取以充饷,致边关兵强粮足,外患平息”,以其在塞外的功绩,被皇圣“进二秩”加官晋爵。就在其“时方向用”堪以大任之时,却“无疾而终”,让“时人惜之”,扼腕相叹。
高拱辰一生从政,清政廉洁,恪尽职守,为官一方,盗息民安,讼清政理。从九品县官,升至京机四品大臣,皇帝赞其“端严之守,明敏之才”,其主政之地,至今美名流芳。会宁县志、平阳府志、阎良地方志、河津县志均有记载,其民间多有褒扬。特别是城市建设方面,他颇有作为与建树,会宁城、关山城都是其主导下建成。并因此擢升为工部员外郎,成为万历皇帝主管全国市政建设的肱骨之臣。
高拱辰父高汝励,时任沾化府薄。高拱辰母薛氏为薛瑄五世孙,其父薛谧,为薛瑄长子薛溥之孙。母薛氏徳惠贤淑,严于教子,成就了高拱辰的官宦士途。高母生有二子一女,长子拱辰,次子拱斗。高拱辰妻亦平原薛族,其父薛必。薛氏“维徳之行,其仪不忒,孝敬克供,平温养俭,勤能佐乎亷操”。明万历十一年皇帝御碑封其为孺人,万历十七年皇帝御碑再加封其为宜人。
2007年平原村民在村南坡道旁浅表土中发现一块石碑。碑中上款有:“□□正庶尹户工二部员外郎甥高拱辰题”字样。此碑为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薛瑄次子薛淳的五世孙薛苍、六世孙薛惟为曾祖薛淳追立的墓碑,高拱辰为此撰写碑文。明代平原薛氏望族与南阳村高氏家族有着很深的渊源。
隋唐大儒王通故里通化村北二里余,有王通墓,墓前立一碑,正中书:“隋儒王文中子墓”,右侧文字:奉政大夫工部都水清史司员外郎高拱辰题,邑庠生候登翰书;左侧文字:大明万历二十一年十一月吉日邑庠生严自强立。这是记载高拱辰生平活动痕迹的又一物证。
南阳村西临沟处原有高拱辰陵园,其东靠方爷庙,西傍天神庙与沟相临,南为村道,北依土山(土丘),俗称“石马坟”,有坟茔数十座,占地约4一5亩,村道通陵地有墓道,道边有石马石羊像,墓道尽头正中一大坟茔前竖立一通大碑,上有刻有“皇明”二字石帽,下有巨型龟趺。此碑毁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文革”时期。而陵墓石兽像多被人盗走,其石碑有的七十年代用于修筑太赵沟水垻,大多散落民间损毁、遗失或辟作它用。经村委会认真组织搜集,现发现明万历皇帝嘉封高拱辰妻薛氏“孺人”、“宜人”的“奉天承运”碑各一块,记载高拱辰母薛氏“明故高氏薛孺人方形墓志铭”碑一块,另有一块墓志铭碑与薛氏墓志铭大小样式相仿,碑体保存完好,可惜上面文字全被人为的破坏,无从辨认,完全失去了文物价值,推论应为高拱辰本人或其父高汝励之墓志铭碑。另外还发现了一块刻有“皇明”二字的巨大石碑帽体,四角有钻眼拧有铁锣丝帽,七十年代深沟打井用于机座而得以保存,从外表看,它大于发现的两块“奉天承压运”碑,应是“石马坟”那块毁于动乱的主碑,即高拱辰去世后皇帝御赐功徳碑的帽体部分。
南阳村中巷有高家“郎坊”祠堂,原祠堂占地大约一亩,有南门楼一间,东西厢房各三间,北房大殿三间,大殿中置有神龛。门楼额匾上刻有“报本处”三个石刻繁体字,成语有“报本返始”之语,其为报答根源,不忘其所之意。祠中供奉神位、家谱均遗毁,据传此祠堂建于明代,应为高拱辰家祠。
附1:
奉天承运
皇帝勅曰今桥处吏便文自营乃循良奉徳意子恵元元,朕所欲亟闻也,褒嘉何可后哉,尔陕西巩昌府会宁县知县高拱辰升自儒科,试于邑宰,明敏而裁繁剧宽,佑以恤凋疲百里。咸安三年课最,兹尔阶文林郎,锡之勅命语云:治民若烹鲜,贵不扰也。陇西地接戎羌,昔称困敝尔,拊字之效臻矣,其益加毖饬,朕有显命以酬尔庸,钦哉。
勅曰:赐琴之政,敷恵黎元,赠佩之贤,克襄佰令,褒章宜并逮焉尔。陕西巩昌府会宁县知县高拱辰妻薛氏维徳之行,其仪不忒,孝敬克供乎温养,俭勤能佐乎亷操,是用,封尔为孺人,只𠄘鸿渥之颁,益励燕私之儆。
勅命
万历十一年闰二月二十九日
之宝
注:1、勅:(chi)皇帝的诏书、命令;
2、循良:奉公守法;
3、子惠:(zi hui)慈爱,施以仁惠;
4、元元:(yuan)平民;
5、凋疲:衰弱疲敝,疲顿;
6、课最:政绩最好;
7、文林郎:正七品文官封号;
8、亨鲜:煮小鱼;
9、拊字:(fu)拊同抚,安抚体恤;
10、毖饬:(bi chi)谨慎自律;
11、黎元:平民百姓;
12、鸿渥:(hong wo)鸿恩;
13、燕私:古代祭祀后的同族亲属私宴,这里指燕而尽其私恩,意如亲人相待。
附2:
奉天承运
皇帝制曰
朕念都会重地,既推择良二千石矣,复为之置二,以翊賛之,分犹共治,与其长均焉。尔陕西西安府同知高拱辰端严之守,明敏之才,筮仕名封,擢丞大郡。而尔心勤抚字,法主廉平,其效至于,盗息民安,讼清政理,尔绩懋矣。是用授尔阶奉政大夫,锡之诰命,夫秦雍,岁数不登,流离者未尽复业,朕甚悯焉,尚殚尔心,协比尔长,以益收还定、安、集之效,钦哉。
制曰:朕眷奖劳臣,弘敷宠握,毋从夫而贵,妇即视殁如存,尔陕西西安府同知高拱辰妻封孺人薛氏,静正无违,温恭有则,相尔夫子,宜其家人,尔夫渐陟崇阶,而尔乃俏中道,宜有褒䘏,以慰悯怀,是用加赠尔为宜人,膺题命于重申,播幽芳于无。。
制诰
初任陕西巩昌府会宁县知县
二任河南河南府同知
三任今职
万历十七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注:1、推择:推举选拔。
2、良二千旦:良,称职;二千旦,官名俗称,指郡守。
3、翊賛(yi zhan)辅助,賛同赞。
4、分猷:猷(you)同谋,分担责任,出谋划䇿。
5、长均:作用互补。
4、筮仕(Shi Shi)初出做官。
5、名封:原指封爵赐姓,这里指好名声。
6、擢丞大郡:擢,提升;丞,帮助辅佐;大郡,大城;意为提升辅佐大城市。
7、抚字:同拊字,安抚体恤。
8、懋:(mao)古同茂,这里指大。
9、奉政大夫:明正五品文官,初中封奉议大夫,后即封为奉政大夫。
10、锡之诰命:锡同赐,诰命即诰书,皇帝赐予臣下的专用文书;
11、秦雍:古秦地,现西安。
12、岁数不登:农业连年欠收。
13、殚尔心:殚(chan)竭尽他的心力。
14、协比:和蔼、容洽。
15、收还:收到。
16、钦哉:钦此,皇帝决定和旨意。
17、弘敷:传布弘扬。
18、视殁:殁(mo),死或没,视殁意为好如没有一般。
19、陟:(zhi)登高、晋升。
20、崇阶:高位、高官。
21、是用:古时用词,释义为因此。
23、膺:接受。
24、同知:五品官职,为知府因亊而设的副职。
附3:
明故高母孺人薛氏墓志铭
赐进士出身进阶朝议大夫①湖广布政司②右参议③稷山梁 纲 撰
赐进 士 出 身 观 刑 部 政 稷山裴 赐 书
士 子④ 乡 进 士⑤ 稷山王时济篆
孺人薛氏者,沾化簿高公汝砺配,而乡进士拱辰母也。先是⑥高君拱辰负笈⑦来余稷,从王子⑧龙垭者游。余因稔⑨知之。云:高君学于龙垭也盖三年所,而孺人之训戒实谆谆焉,且盐米薪水日有常供。而一涉寒暑则必私念曰:得无寒乎?得无暑热乎?意若钟爱,实则不欲以衣食故,为读者累也。会隆庆丁卯⑯,当大比期,以其学试之,遂获荐。归而展谒⑩,孺人不色喜,独曰:尔父数不第,尔第也矣,其勉之。及主簿公拜沾化不就,复曰:尔父不就,此其意有属也,其勉之。高君奉命唯谨,明年试春官⑪ 不利;再试,再不利;以迄于今,盖甚负屈。云:孺人督责不少贷。忽疾作,乃呼诸子若妇,曰:始予适尔父也,日仅仅糊口,然于我舅姑无敢缺焉。幸今稍足,而舅姑不存矣,予之夙恨独此耳!尔辈尚无忘先世垂创之艰、勤俭之节,可也。诸嘱遗琅琅不少乱已,乃卒,是在壬申⑯ 十一月初七日。高君即以卒之年十二月廿一日襄事,乃手龙垭状乞铭。余三复之乃重⑫,有感于孺人之贤也。夫世之欲富欲贵者,何限也。恩沾一命,不为不荣,而偕夫而隐人情⑬。爱子,则骄;骄,则纵。而孺人爱而能劳,用底于成⑭,其诚贤矣哉!按状孺人本文清公五世孙,则其贤也,盖有自来。云:父谧,母畅氏,继解氏,老且贫,孺人养之如生母,卒襄后事。伯姑李、从侄妇畅,早寡空,屡率时致问。遗即里妇假借,无不当厥意者。且恶称人恶⑰,闻善者即赞喜不置,此又孺人之大较⑮。云:生正德⑯丙子正月十七日,享年五十有七。生子男二:长即拱辰,娶薛氏;次拱斗,娶董氏,继任氏。女一,适邑廪生畅家声。孙男二:长超,聘邵氏甘泉xx龙女;次趣,聘师氏宝鸡知县嘉言女。孙女二:长许薛氏河间通判惟杰子应x;次许赵氏江都知县三聘子光度。铭曰:隐偕夫君,其鹿门之庞⑱乎!勤励厥子,其熊丸之柳⑲乎!古惟其一,而孺人兼之,其斯为不可及乎!
注释
①朝议大夫一从四品。
②布政司一明代省为布政使司。
③参议一明布政司下设左右参议,布政使佐官。
④士子一读书人。
⑤乡进士一乡试中举,举人。
⑥先是一在此之前。
⑦负笈一背着书箱。
⑧王子:王时济儿子。
⑨稔一熟悉。
⑩展谒一拜见。
⑪ 春官一上京应试。
⑫三复—见成语“三复白圭”,意为反复体会、领略她的高尚德行。
乃重,她的高尚德行。
⑬隐人情—不对人说原由。
⑭用底于成一取得成功。
⑮大较一大略,大致。
⑯隆庆丁卯一1567年。
⑯正德一1516年。
⑯壬申一1572年。
⑰且恶称人恶一见《论语。阳货十七》子贡曰:“君子亦有恶乎?”子曰:“有恶。恶称人之恶者,恶居下流而讪上者,恶勇而无礼者,恶果取而窒者”。此铭文指厌恶宣扬别人缺点的人。指夫人背后不说人闲话。
⑱隐鹿之庞一鹿门山在湖北省襄阳市。后汉庞德公携妻子登鹿门山采药不仕。此处指夫人与高公汝砺偕隐不仕。
⑲熊丸之柳句一典出《文史通义》。唐朝柳公绰夫人韩氏,家法严格整肃。为了儿子们深夜学习有精神,她用苦参、黄连、熊胆研制成粉末,制成药丸,让孩子们含在口中提神。后人以此称赞其教子有方。
陕西 商南 蒋氏 〔陕西商南〕蒋氏宗谱&S226;陕西省商南县红庙分支(九修)二卷 1999 商洛3
陕西 商南 冀氏 〔陕西商南〕冀氏宗谱不分卷 2000 商洛4
安徽 潜山 蒋氏 〔安徽濳山〕濳山县蒋氏八修宗谱三十二卷,首一卷 1904 商洛5
陕西 洛南 童氏 〔陕西雒南〕雁门郡童氏宗谱三卷 1964 商洛6
陕西 洛南 李氏 〔陕西雒南〕陇西郡李氏宗谱二卷 1963 商洛7
陕西 洛南 杨氏 〔陕西雒南〕杨氏宗谱十卷,首一卷 1963 商洛8
陕西 洛南 刘氏 〔陕西雒南〕刘氏宗谱不分卷 1963 商洛9
陕西 洛南 罗氏 〔陕西雒南〕罗氏宗谱一卷 1963 商洛10
湖北 黄冈 陈氏 〔湖北黄冈〕陈氏续修合谱八卷,首三卷 1901 商洛11
陕西 商南 罗氏 〔陕西商南〕罗氏宗谱 一卷 1954 商洛12
陕西 商南 李氏 〔陕西商南〕商邑李氏家谱 二卷 1999 商洛13
陕西 商洛 〔陕西商洛〕〔 氏四修家谱 〕不分卷 1987 商洛14
陕西 商州 周氏 〔陕西商州〕商山周氏家乘不分卷 1934 商洛15
陕西 洛南 汪氏 〔陕西雒南〕舒邑晓天汪氏宗谱 六卷 1991 商洛16
什木罕 〔 〕什木罕家谱一卷 清末 市档案1
陕西 洵阳 〔陕西洵阳〕〔?氏〕廷辉公续修支派一卷 1911 市档案2
日本 奈良 原田 〔日本奈良〕大藏朝臣原田家历传不分卷 1939 市档案3
陕西 户县 王氏 〔陕西户县〕第十二修王氏族谱三卷,首一卷 1996 市档案4
陕西 户县 仝氏 〔陕西户县〕仝氏族谱第三谱不分卷 1999 市档案5
陕西 户县 杨氏 〔陕西户县〕户县庞光镇炉丹村西堡杨氏族谱一卷 2001 市档案6
陕西 户县 贾氏 〔陕西户县〕牛东贾氏宗谱(车门支系)一卷 1993 市档案7
江西 弋阳 刘氏 〔江西弋阳〕彭城刘氏福四公裔重修族谱三卷 1826 市档案8
陕西 户县 姬氏 〔陕西户县〕姬宗世谱录不分卷 市档案9
陕西 户县 王氏 〔陕西户县〕王氏族谱四卷 清 市档案10
刘氏 〔 〕刘氏宗谱一卷 1889 省档案1
湖北 黄冈 方氏 〔湖北黄冈〕方氏宗谱十二卷,首四卷 1901 省档案7
陕西 商州 周氏 〔陕西商州〕商山周氏家乘不分卷 1934 省档案8
陕西 白河 钱氏 〔陕西白河〕白河钱氏宗谱四卷 1927 省档案9
陕西 白河 钱氏 〔陕西白河〕双溪常系谱钱氏宗谱四卷 1927 省档案10
湖北 蕲春 程氏 〔湖北蕲春 〕 蕲阳程氏宗谱六卷 1823 省档案11
江西 九江 陈氏 〔江西九江〕义门陈氏宗谱十五卷 1876 省档案12
江西 九江 陈氏 〔江西九江〕义门陈氏宗谱十五卷 1876 省档案13
江西 庐陵 周氏 〔江西卢陵〕新修周氏族谱四卷 1940 省档案14
福建 厦门 庄氏 〔厦门泉州〕泉州桃源庄氏族谱汇编六卷、卷首一卷 1999 省档案15
陕西 紫阳 伍氏 〔陕西紫阳〕伍氏宗谱 1934 省档案16
山东 黄县 丁氏 〔山东黄县〕丁氏族谱十二卷首一卷 1909 陕师大1
江苏 苏州 文氏 〔江苏苏州〕文氏族谱续集不分卷 1929 陕师大2
江苏 吴县 王氏 〔江苏吴县〕洞庭王氏家谱二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1911 陕师大3
福建 闽县 王氏 〔福建闽县〕西清王氏重修族谱不分卷 1935 陕师大4
山东 滕县 生氏 〔山东滕县〕滕县生氏族谱四卷,卷首一卷 1936 陕师大5
江西 婺源 朱氏 〔江西婺源〕紫阳朱氏宗谱二十五卷,卷首一卷 1925 陕师大6
河南 安阳 朱氏 〔河南安阳〕朱氏家谱不分卷 1906 陕师大7
河北 交河 李氏 〔河北交河〕李氏族谱不分卷 1937 陕师大8
湖南 汝城 朱氏 〔湖南汝城〕大村朱氏族谱四卷 1931 陕师大9
山东 乐陵 宋氏 〔山东乐陵〕乐陵宋氏族谱不分卷 1935 陕师大10
辽宁 海城 李氏 〔辽宁海城〕李氏宗谱一卷 1901 陕师大11
浙江 绍兴 杜氏 〔浙江绍兴〕会稽杜氏家谱十二卷,卷首一卷 1899 陕师大12
浙江 绍兴 阮氏 〔浙江绍兴〕越州阮氏宗谱二十二卷,卷首一卷 1928 陕师大13
陕西 蒲城 屈氏 〔陕西蒲城〕屈氏族谱不分卷 1984 陕师大14
河北 营城 邵氏 〔河北营城〕邵氏宗谱不分卷 1939 陕师大15
江苏 吴县 周氏 〔江苏吴县〕洞庭东山周氏支谱不分卷 1916 陕师大16
多罗钟端 宣宗成皇帝位下多罗钟端郡王家谱不分卷 民国 陕师大17
四川 井研 胡氏 〔四川井研〕井研胡氏族谱不分卷 1936 陕师大18
江苏 镇江 唐氏 〔江苏镇江〕京口唐氏重修族谱二卷 民国 陕师大19
江苏 吴县 秦氏 〔江苏吴县〕洞庭秦氏宗谱五卷,首四卷,末一卷 1873 陕师大20
河北 沧州 孙氏 〔河北沧州〕渤海孙氏家谱不分卷 1921 陕师大21
章氏 章氏会谱德庆初编三十卷,二编四卷,三编十六卷,四编十卷 1919 陕师大22
浙江 杭州 许氏 〔浙江杭州〕高阳许氏家谱二卷 1849 陕师大23
天津 静海 马氏 〔天津静海〕马氏族谱一卷,世系表一卷 民国 陕师大24
江苏 常州 张氏 〔江苏常州〕毘陵张氏宗谱十二卷 1929 陕师大25
河南 项城 张氏 〔河南项城〕项城张氏族谱十二卷 1936 陕师大26
满洲 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八十卷 1735 陕师大27
四川 云阳 程氏 〔四川云阳〕云阳程氏家乘四卷 1919 陕师大28
河北 南皮 杨氏 〔河北南皮〕杨氏族谱不分卷 1933 陕师大29
平江 叶氏 平江叶氏族谱十二卷,卷首一卷,末一卷 1935 陕师大30
江苏 吴县 叶氏 〔江苏吴县〕叶氏祖谱不分卷 民国 陕师大31
江苏 常州 卞氏 〔江苏常州〕胜西卞氏族谱十六卷 1940 陕师大32
江苏 常熟 归氏 〔江苏常熟〕京兆归氏世谱十二卷 1913 陕师大33
江苏 无锡 荣氏 〔江苏无锡〕荣氏宗谱三十卷 1935 陕师大34
河北 丰润 赵氏 〔河北丰润〕浭阳赵氏西门统谱七卷 1932 陕师大35
辽宁 开原 颜氏 〔辽宁开原〕颜氏支谱一卷,附优复恩例一卷 1935 陕师大36
上海 潘氏 〔上海〕上海潘氏家谱六卷 1935 陕师大37
山西 汾阳 韩氏 〔山西汾阳〕汾阳韩氏支谱四卷 1884 陕师大38
河南 荣阳 郑氏 〔河南荣阳〕郑氏族谱二十卷,卷末一卷 1932 陕师大39
浙江 临安 钱氏 〔浙江临安〕钱氏家乘不分卷 1925 陕师大40
浙江 武进 钱氏 〔浙江武进〕钱氏宗谱十六卷 1878 陕师大41
江西 婺源 吴氏 〔江西婺源〕环溪吴氏家谱四卷 1904 陕师大42
陕西 兴平 赵氏 〔陕西兴平〕赵氏世谱稿不分卷 1925 陕师大43
河北 满城 宋氏 〔河北满城〕清苑宋氏宗谱四卷,卷首一卷 1923 陕师大44
陕西 兴平 赵氏 〔陕西兴平〕赵氏壬午年谱不分卷 1932 陕师大45
陕西 长安 罗氏 〔陕西长安〕罗氏族谱二卷 1938 陕师大46
陕西 泾阳 王氏 〔陕西泾阳〕宝田堂王氏家乘八卷附特命录一卷 清 陕师大47
蒙古 蒙古世系 1979 陕师大48
河南 洛阳 白氏 〔河南洛阳〕白居易家谱 1983 陕师大49
广西 田阳、忻城 岑氏 〔广西田阳〕〔广西忻城〕广西土官岑氏莫氏族谱 1965 陕师大50
广东 花县 洪氏 〔广东花县〕洪氏宗谱 1982 陕师大51
云南 晋宁 郑氏 〔云南晋宁〕郑和家谱考释 1937 陕师大52
爱新觉罗 爱新觉罗宗谱 1938 陕师大53
吉林 他塔拉氏 〔吉林〕吉林他塔拉氏家谱九篇 1989 陕师大54
孔氏 孔子世家谱卷首,初集六十二卷,二集34卷,三集10卷,四集12卷 1990 陕师大55
广东 台山 赵氏 〔广东台山〕浮石赵氏族谱(增订初编 续编 补遗 附录)二十四卷,卷首一卷 1966 陕师大56
庾氏 庾氏志(赣粤湘桂卷) 1999 陕师大57
上海 嘉定 周氏 〔上海嘉定〕嘉定周氏宗谱不分卷 清 陕师大58
浙江 杭州 陈氏 〔浙江杭州〕陈氏宗谱不分卷 清 陕师大59
古氏 新编古氏宗谱 1994 陕师大60
福建 泉州 庄氏 〔福建泉州〕泉州桃源庄氏族谱汇编六卷,卷首一卷 1999 陕师大61
苏氏 新编苏氏大族谱 1994 陕师大62
山东 曹县 闫氏 〔山东曹县〕〔陕西三原〕闫氏族谱一卷 1981 咸阳1
山东 曹县 闫氏 〔山东曹县〕〔陕西三原〕闫氏族谱一卷 1983 咸阳2
陕西 咸阳 张氏 〔陕西咸阳〕张氏家世一卷 1981 咸阳3
陕西 礼泉 张氏 〔陕西礼泉〕张氏家谱四卷 1809 咸阳4
陕西 旬邑 刘氏 〔陕西旬邑〕刘氏旬邑族谱一卷 1963 咸阳5
陕西 旬邑 马氏 〔陕西旬邑〕马氏世系考一卷 1920 咸阳6
陕西 旬邑 蒙氏 〔陕西旬邑〕蒙氏家谱底稿一卷 1973 咸阳7
陕西 长武 马氏 〔陕西长武〕马氏家谱三卷,末一卷 1990 咸阳8
陕西 长武 鱼氏 〔陕西长武〕鱼氏宗谱二卷 1996 咸阳9
陕西 永寿 张氏 〔陕西永寿〕张氏宗谱稿三卷 1984 咸阳10
陕西 永寿 任氏 〔陕西永寿〕〔任氏影〕一幅 咸阳11
陕西 三原 李氏 〔陕西三原〕〔李氏影〕一幅 咸阳12
陕西 永寿 王氏 〔陕西永寿〕〔王氏影〕一幅 咸阳13
陕西 旬邑 吴氏 〔陕西旬邑〕吴氏族谱一卷 1995 咸阳14
陕西 长武 师氏 〔陕西长武〕〔师氏家谱〕一卷 1869 咸阳15
陕西 长武 师氏 〔陕西长武〕师氏家谱五卷 1997 咸阳16
陕西 长武 魏氏 〔陕西长武〕魏氏族谱一卷 1987 咸阳17
陕西 三原 李氏 〔陕西三原〕〔李氏家谱〕一卷 2000 咸阳18
山东 郓城 张氏 〔山东郓城〕张氏族谱一卷 1997 咸阳19
河南 洛阳 王氏 〔河南洛阳〕北岳王庄王氏宗谱一卷 1987 咸阳20
陕西 旬邑 李氏 〔陕西旬邑〕〔李氏影〕一幅 1996 咸阳21
陕西 旬邑 第五氏 〔陕西旬邑〕〔第五氏影〕一幅 咸阳22
陕西 旬邑 刘氏 〔陕西旬邑〕〔刘氏影〕一幅 咸阳23
陕西 长武 张氏 〔陕西长武〕张宅家谱一卷 1825 咸阳24
陕西 长武 刘氏 〔陕西长武〕刘氏族谱一卷 1957 咸阳25
陕西 三原 毛氏 〔陕西三原〕〔毛氏影〕一幅 咸阳26
前言
序言一 崔慕岳
序言二 崔灿
序言三 徐金星
凡例
洛阳
一 邵氏家谱
二 潘氏家谱
三 乔氏家谱
四 刘氏家谱
五 乔氏族谱
六 白居易家谱
七 卢氏家谱
八 郭氏家谱
九 洛阳徐家营崔氏族谱
十 韩文公家谱(天治门后裔)
十一 郭氏家谱
十二 金氏家谱
十三 周氏宗谱
十四 黄氏家谱
十五 张氏家谱
十六 谢氏宗谱
十七 西王村孙氏家谱
十八 洛阳蒙古族李氏家谱
十九 许氏家谱
孟津
一 乔氏家谱
二 孟津王氏家谱
三 乔氏族谱
四 朱氏世谱
五 卢氏家谱
六 孟津李氏家谱
七 薛氏族谱
八 郭氏家谱
九 杜氏宗谱
十 创修吴氏宗谱
十一 梁氏家谱
十二 李氏家谱
十三 萧氏家谱
十四 郭氏家谱
十五 丘氏家乘
十六 李氏家谱
十七 追远堂李氏家谱
十八 河阳薛氏族谱
十九 李氏宗谱(五门)
二十 小浪底贾氏宗谱
二十一 赵氏宗谱
二十二 赵氏家谱
二十三 屈氏家谱
二十四 许氏家谱
二十五 卫氏家谱
二十六 卢氏族谱
二十七 卢氏宗谱
二十八 王氏宗谱(豫西太原王氏家乘)
二十九 畅氏家谱
三十 孟津任氏族谱(四门)
三十一 孟津衡水韩氏宗谱
三十二 孙氏家谱
三十三 赖氏家谱
三十四 吴氏家谱
三十五 和氏家谱
三十六 栾氏宗谱
三十七 陈氏家谱
三十八 崔氏宗谱
三十九 高氏旺公世系妯娌村宗谱
四十 杨氏宗谱
四十一 刘氏世系谱
四十二 孟津孙氏宗谱
四十三 郭氏家谱
四十四 张氏宗谱
四十五 孟津杨氏宗谱
四十六 李氏宗谱
四十七 韩氏宗谱
四十八 杨氏宗谱
四十九 何氏族谱
五十 李氏族谱
五十一 周氏家谱
五十二 李氏宗谱
五十三 孟津县花园村孙氏家谱
五十四 周氏宗谱
五十五 梁氏长华支谱
五十六 赵氏宗谱
五十七 孟津横水崔氏家谱
五十八 孟氏家谱
五十九 郭氏家谱
六十 尚氏家谱
六十一 李氏家谱
六十二 谢氏宗谱
六十三 安氏族谱
六十四 王氏家谱
六十五 吕家村吕氏家谱
六十六 陈氏家谱
六十七 孔氏家谱
六十八 孟津任氏族谱五门
六十九 邱氏家谱
七十 林沟村郭氏家谱
七十一 李氏族谱
七十二 袁氏族谱
七十三 卢氏宗谱
洛宁
一 张氏家乘
二 张氏家谱(世德堂)
三 郑氏家谱
四 韦氏家谱
五 赵氏世系总谱
六 邢氏族谱
七 雷氏家谱
八 杜氏家谱
九 韦氏世谱
十 杨氏家谱
十一 王氏家谱(三槐世第)
十二 王公家谱
十三 谢氏宗谱
十四 宋氏世谱
十五 夏氏家谱
十六 田氏家谱
十七 焦族家谱
十八 杨氏族谱
十九 马氏世系族谱
二十 张氏家谱
二十一 亢氏乾门世系家谱
二十二 上庄王姓家谱
二十三 郭氏宗谱
二十四 韦氏家谱
二十五 段氏家谱
二十六 薛氏家谱(河东世第)
二十七 白氏历代家谱
二十八 卫氏家谱
二十九 王范镇陇西氏家谱
三十 魏氏宗谱
三十一 陈吴张氏族谱
三十二 杜氏家谱
三十三 张氏宗谱
三十四 张氏族谱
三十五 洛宁谭氏族谱
三十六 牛氏家谱
三十七 杨氏家谱
三十八 韦氏家谱
三十九 李氏家谱
四十 贾氏族谱
四十一 张姓家谱
四十二 张氏家谱(清河氏)
四十三 司马氏族谱
四十四 孙氏族谱
四十五 王氏家谱
四十六 李氏家谱
四十七 韦氏家谱(三门支谱)
四十八 完颜家乘
四十九 赵氏家谱
五十 曹氏家谱
五十一 白氏家族历代家谱
五十二 李氏家谱
五十三 城村张氏族谱
五十四 西林张氏世系考
五十五 韦氏家谱
宜阳
一 魏氏家谱
二 洛阳(宜阳)裴氏家谱
三 王氏族谱
四 宜阳吕氏宗谱
五 薛氏长门家谱
六 李氏家谱
七 刘氏一脉家谱
八 王氏宗谱
九 仝氏宗谱
十 周氏家族志
十一 凡村张氏家谱
十二 张氏族谱(宜阳县三乡东柏坡支下河西分支)
十三 崔氏家谱
十四 郭氏宗谱
新安
一 雷氏宗谱
二 裴氏族谱
三 新安吕氏宗谱
四 新安古氏七修族谱
五 田氏家谱
六 孟子后裔新安支谱
七 姬氏宗谱
八 王氏宗谱
九 王氏族谱(四世五门景祖之后)
十 高氏宗谱
十一 韩氏宗谱
十二 庞氏新安支派家谱
十三 聂氏族谱
十四 高氏宗谱
十五 郑氏宗谱
十六 高氏宗谱
十七 新安孟氏卓公支谱
伊川
一 程子宗谱
二 河南程氏正宗世系
三 刘氏族谱
四 伊川县古城村吴氏家谱
五 周氏宗谱
六 范氏家谱(伊川忠宣房系)
偃师
一 锁氏家谱
二 兰氏家谱
三 黄氏家传
四 曹氏族谱
五 梅氏家谱
六 萧氏家谱
七 曲氏家谱
嵩县
一 嵩县王氏宗谱
二 嵩县宋氏族谱
三 河南嵩县宋岭程氏支谱
四 卞氏宗谱
五 韩文公家谱
栾川
一 李氏宗史
汝阳
一 汝阳县吕氏宗亲志
固始
一 固始裴氏宗谱
巩县
一 李氏族志
跋
文景祯元会;
性理世泽长;
明珠光先照;
彩羽翼复成;
安定修鸿业;
宗功永克昌;
家齐为忠孝;
仁厚本诚良
农安八吉垒邵氏来自哪里
本文2023-11-14 14:03:5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77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