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在中国有没有这样几个姓氏?(姓氏在下)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2收藏

请问在中国有没有这样几个姓氏?(姓氏在下),第1张

“沐”、“朵”、“贝”、“德”、“栗”都是姓。

中文名:沐姓

起源:汉有沐宠为东平太守状云端木赐之后避难改为沐氏(见通志氏族略)。

《东鲁端木氏小宗家谱》 沐氏状) 为避难,将木氏改为沐氏。端木,古又称端沐。东汉(风俗通义)收。汉代有沭宠,为东平太守。

《中国姓氏辞典》 三国时魏国有沐并,河间人,为济阴太守。 明代有沐英(l345--l392年),元末明初安徽凤阳定远人,朱元璋义子,世守云南,崇祯年间袭封黔国公。沐昂、沐春、沐晟均明代定远人。沐姓有回族沐姓和汉族沐姓。

中文名:贝姓

性 质:中文姓氏之一

出 自:《百家姓》

地 位: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10位

源 流:源于姬姓

贝姓为中文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名第110位。贝氏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与台湾省均未进入前一百大姓。

朵姓渊源颇深,源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的西夏党项族、蒙古族、回族,以及源于宗族追溯、汉族以及官位。其中,蒙古族朵氏以哈尔和林为郡望,回族朵氏则以敦煌为郡望。朵姓名人主要有朵长青、朵拉。

中文名:德姓

读 音:dé(ㄉㄜˊ)

源 于:嬴姓

时 期:自春秋时期秦德公

德,姓氏,起源共有三种说法,其一为源于羌族,出自魏晋时期,属于以谥为氏。其二为源于古安息族,出自汉朝时期西域德若国,属于以国名为氏。其三为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河北省宛平县多此姓。

中文名:栗姓

简 介:中国第249位大姓姓氏

栗姓人口:大约有30万

占全国人口:0024%

拼 音:lixing

栗姓为中国第249位大姓姓氏,栗姓人口大约有30万,占全国人口的0024%,从宋朝至今1000年中,栗姓人口增加率呈上升的态势。栗姓也是明朝山西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河南、山东、河北、陕西、北京、天津、安徽等地。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南,为当代栗姓第一大省,居住了栗姓总人口的一半。

陕西省西安市灞桥区狄寨街道办事处新华村4、5、6组以栗姓为主。组成自然村。

出自子姓、出自端木姓、出自唐代百济国中木氏、出自回族中木氏。1、出自子姓:为春秋时宋国大夫孔金父之后,以祖字为氏。春秋时宋国有大夫孔金父,字子木,其支孙有的以祖字“木”为姓,称为木氏。2、出自唐代百济国中木氏:唐高宗时,朝鲜半岛百济国重归唐,其族人中有木氏。

出自子姓、出自端木姓、出自唐代百济国中木氏、出自回族中木氏。

1、出自子姓:为春秋时宋国大夫孔金父之后,以祖字为氏。春秋时宋国有大夫孔金父,字子木,其支孙有的以祖字“木”为姓,称为木氏。

2、出自端木姓:为春秋时卫国人端木赐之后,为避仇所改。据《元和姓纂》上记载,端木姓是孔子弟子端木赐的后代。端木赐字子贡,在孔子众多弟子中,他有口才而能料事,又善于生财,所以,家累千金。在春秋政坛上,端木赐也是一位重要人物,历任鲁、卫诸国宰相,曾经游说吴国,出师敌齐以存鲁。端木赐是当时的卫国人,根据史书考证,他便是端木氏家族的始祖,其后世子孙“以王父字为氏”而姓端木。其后曾省文为端氏;或避仇改称为木氏,形成了另一支木氏。

3、出自唐代百济国中木氏:唐高宗时,朝鲜半岛百济国重归唐,其族人中有木氏。

4、出自回族中木氏:据《中国回族大辞典》载,回族中的木姓,主要取自经名之首音。如“木八刺或木沙刺福丁之后裔,姓木。”有一部分木姓,也出自沐姓。如:“明初,因木氏镇守云南有功,被皇帝赐姓‘沐’。明亡后,沐氏后裔为避灾祸,有些又改沐为木。”又据《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载,明清时,木姓回族在陕西咸阳还形成了一个聚居点——木家村。该村在50年代时,还立有“国子监太学生木际丰(庆生)”的石碑,立碑时间为乾隆十年(1745年)。木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云南、陕西。

问题一:为什么说常遇春、沐英是 ?有何证据? 1沐英是不是 ,目前尚无定论,但是的可能性很小,这从沐氏家族后裔可以看出

2朱元璋姓朱他要是 这不是大忌讳吗海要是有朱姓 ,他们通常都是改姓为黑,以此来避讳!

朱元璋可是出家为僧,作过和尚的!看看他亲自所写的御制凤阳皇陵碑碑文,就清楚了,里面丝毫没有提及与 有关的任何事情,这是他本人对自己的身世的一个总结也是最有说服力的凭证,要朱元璋自己说的都不信,那后人所揣测的东东就更不可信了!

问题二:常遇春是 还是汉族 汉族的。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人,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

问题三:常遇春是 吗,这也太扯了吧明史上根本就没提到他的 霍地课任w注射倜恃

问题四:明朝的常遇春 胡大海等十大将是 吗? 大部分是的,朱元璋身边大臣大多是

问题五:常遇春是 吗,这也太扯了吧 是建饥后的正式名称 旧社会对 同称 其中包括 尔 哈萨克 东乡等 就是现在台湾地区还是称 教为 所以伯仁不是 至于伯仁的宗教信仰明史无据可察

问题六:明朝常遇春是哪个族的人 关于常遇春的民族身份,自来都有争议,北方 中有人认为他是 ,并且把他编入了 英雄人物传。他们认为常遇春是从中亚迁来的 后裔(属于色目人。色目人,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外国人)。他们的证据是常遇春后人至今仍然是虔诚的 教教徒,在北京,现在还有一个常营 乡,而且有当地家谱为证。

关于这些 同胞的言论,有一些道理,但是这些说法只及一点,未及其余。常遇春的后裔,有一些人信仰 教,但更多的并不信仰,据调查,散布在云南、四川、广西、江苏、山东、山西、陕西、安徽的广大常遇春后裔,人口占常遇春后裔的巨大部分,估计在十分之九。这些人大多不信仰 教,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其他姓氏的汉族人的生活没有区别。如果说常遇春这些后裔是 ,那么,在短短的时间里,他们是怎么被汉化的历史上没有这方面的记载,历来的家谱中也没有这方面的说明和暗示。用少数人的信仰来断定他是 ,对多数人从来和 教没有关联这个现象,根本无法解释。这种言论是主观的,不是客观的。经不起推敲和论证。

关于常姓 问题,据现代 教史学家, 人金吉堂在《 姓氏考》中写道:“常志美字蕴华,其先撒马尔罕人,后至济宁,与当地常姓联宗遂姓常。”这常志美一支后人,属于 常姓。但常志美不是常遇春后裔。按照元朝法律, 百姓不可以有名字,只用行辈和父母年龄合算一个数目作为称呼,常遇春的曾祖名四三,祖名重五,父名六六,而色目人(外国人。)可以有名字,从姓名看来,常遇春家不像是从中亚迁入。

问题七:常遇春到底是不是 安徽怀远 人

问题八:明朝为什么有那么多的 大将?明朝是 的天下吗 人白寿彝在编写 人物志时采用了很多 内部的传说,很不严谨!当然他这么写的时候还注明这是他们的传说,但现在有些回人已经信以为真,并说明朝是回明!!

现在来拨乱反正

像通常人家以为是 的马皇后,她放脚是因为家里穷,小时候和家人行过乞(根据县志)。另外汉族里即便是清朝也有很多不裹脚的农村女子,而姓马的远多于 。

至于那些大将

常遇春 安徽怀远人,据《怀远县志》所载

“ 教,旧称 。清咸丰年间由风台县太平集 赵x x传入我县,随赵迁入我县 者7户、50余人,定居于现回汉乡。清同治三年(1864年), 在砖桥西(现教门庄)建 寺一所,公请赵x x为阿旬。”

怀远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 《怀远县志》 1990年12月第1版 573页

常遇春的族属在历史上没有特别记载(如郑和般),因此是 ,据《怀远县志》所载,安徽怀远清咸丰年间才开始有 居住。 (除非他后代信了 教,于是附会其祖先是色目)

蓝玉 常遇春妻弟,安徽定远人,早期经历不详,其族属史书无载

打败元主脱古思帖木儿后,将元妃占有,似不符合 教义,蓝玉最后被灭族, 没有后人传世,家谱无存,其族属已不可考 ,但当时汉,色目不通婚。因此蓝玉也是 。

沐英 安徽定远人,父母早亡,8岁流落讨饭至濠州时,

被当时起义军将领朱元璋发现并收养,《明史》未提其族属,古书未提族属就说明他是 。沐氏系孔子弟子端木赐之后,原复姓端木, 后为避仇家改单姓木,远征云南时改为沐,因云南为“火”地,恐火烧“木”,故加三点水。 沐氏可考的一世祖为向春公,沐英为沐氏家族的第十世祖,定云南后把俘获的三万多 少年全部 。而据沐英后代表示其祖先世代信佛,沐英本身也是佛教爱好者,其家族为 。明亡后沐氏后裔大部迁回安徽定远沐家村,自清朝开始,沐英的后代在沐家村一直过着 “养牛耕田、养猪过年”的生活。

沐英修建 教寺庙是奉旨行事,是团结少数民族的表现。2005年沐瓒墓被发掘, 考古发掘证明沐氏的墓葬习俗完全是汉族风格,沐瓒不是用白布裹而是用棺材,而 是不用棺材的。沐氏家谱证明了沐英是孔门弟子端木赐之后,绝不可能是 。只可惜 历史学家白寿彝2000年就过世了,而沐氏家谱2005年才公布,沐氏墓葬也是2005年发掘,白寿彝都没能看到,如果让他重新编一部 人物志,就不会再把沐英说成是 了。

冯胜,冯国用兄弟安徽定远人,史书未载其族属,因此是 。据《定远县志》,定远 的姓氏有 穆、马、扬、米、忽,王,安,杜,并无冯氏

丁德兴也是安徽定远人,其族属《明史》也未栽,因此也是 。他有三个儿子, “德兴有三子。忠,授龙江卫指挥使,世袭。浩、昶恩赐守茔。” 据《定远县志》记载,定远 并无丁氏 。

至于李贽,容易误解的是他租上曾经娶过色目女子,但他本人出家作了和尚,在出家之前,还是儒家信徒。除此之外其祖上查不到任何色目人痕迹

海瑞,海瑞曾经买过两斤猪肉给他母亲过生日,而且他本人也不信 教。是儒家原教旨主义者

问题九:十大回将保大明常遇春??? 常遇春的民族应该是汉族,尽管北京常营很多人是 的,但是他的后代绝大多数都是汉族的。

至于十大回将的说法也是无稽之谈,元朝 人是是色目人,是二等人种,明代对他们(主要是明初期)是压迫态度的,比如郑和就是色目人,童年时作为战俘就被 。

常遇春北伐,在山东,陕西,山西,甘肃,甚至辽宁、北京都打过仗,驻过军,现在还存在的北京常家营,据北京朝阳区 网站提供的《常营地区简介》记载说这是常遇春在那个地方驻扎过军队,故名为常家营。常家营不是常遇春的居住地,只不过是他万里征战中短暂停留过的一个点,没有常遇春把子孙安排在这个点居住的记载。

当然,这些还不足以证明常遇春就百分之百的不是 。那么,请看第二、第三和第四。

第二、常遇春是在安徽怀远起义参加刘聚的反元农民军的,后来在长江采石矶正式投入朱元璋的大氅下。在明朝史学家编著的《明史》中,从来没有关于常遇春是 的记载,中国汉族执政的朝代历史,写的是汉族人的历史,没有必要特别注明某某汉族人是汉族人,这样做是画蛇添足。但如果常遇春是 ,这就是个特殊的情况了,史学家一般会特别注明。

第三、常遇春的妻子蓝氏,是朱元璋红巾军中的将军蓝玉的姊姊,蓝玉一家不是 。在现在这个已经多民族大融合的开明世代, 人也很少和汉族自由通婚,何况几百年前的封建社会。

第四、常遇春的丧葬,没有按照 仪式操办的记录。他在南京紫金山的陵墓,现在保存还近于完好,是江苏省省级文物。从常遇春的丧葬方式看来,也不像是 , 的葬礼与汉族不同,虽然都是土葬。 不用棺椁,要求速葬,简葬,反对厚葬,停尸不可超过三天,而且要求死在哪里就埋在哪里,而且特别讲究平等,无论是地位较高的掌权者,有一定影响和威望的阿訇学者,还是普普通通的一般教民、鳏寡孤独无人照料的人,不管是长寿的百岁老人,还是十几岁的少儿,毫无贫富贵贱、大小之区分,一律平等,都是在阿訇的引导下,用水冲洗后,白布缠身,举行殡礼,最后将尸体抬往墓地安葬, 不管是聚居区,还是与汉族杂居区,都有自己圈好的坟地。决不允许非 埋葬,也不到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坟地去埋。在 聚居区,有的为了就近方便,还根据地域、家族等情况,分几个坟地。 人不信风水,也不看风水,只要干燥、平稳的地方就可作坟地。凡是 人都可以埋在一起,各占一穴地,反对多占地盘。

常遇春的丧葬风格完全不符合 习俗,常遇春1369年在柳河州(太原附近)暴病而故,朱元璋赐葬南京钟山,运尸时间远远超过三天,常遇春墓高24米,墓基周长约29米,现墓茔与墓前石刻保存完好,有石柱一,石马、石羊、石虎、武将各二,不符合 简葬的要求。朱元璋和常遇春私交甚好,如果朱元璋知道常遇春是 ,一定会尊重 丧葬习俗,不必千里迢迢运尸回南京安葬。

综上所述,常遇春本人是汉族,但他的后人有入了 和被 完全 化的的。反过来说,所有信仰 教的常姓,也未必全都是常遇春后裔。当然,争论这些也没有多大的现实意义。就当前来说, 也好,汉族也好,凡我族众,大家都是常姓人,大家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我们只有全族、全民团结一心,共建家国,共创未来,这才是重要的,这才是值得倡导、值得宣扬、富有价值意义的。

木姓

一、姓氏源流

木(Mù)姓源出有六:

1、出自子姓,为春秋时宋国大夫孔金父之后,以祖字为氏。

春秋时宋国有大夫孔金父,字子木,其支孙有的以祖字“木”为姓,称为木氏。

2、出自端木姓,为春秋时卫国人端木赐之后,为避仇所改。

据《元和姓纂》上记载,端木姓是孔子弟子端木赐的后代。

端木赐字子贡,在孔子众多弟子中,他有口才而能料事,又善于生财,所以,家累千金。

在春秋政坛上,端木赐也是一位重要人物,历任鲁、卫诸国宰相,曾经游说吴国,出师敌齐以存鲁。

端木赐是当时的卫国人,根据史书考证,他便是端木氏家族的始祖,其后世子孙“以王父字为氏”而姓端木。

其后曾省文为端氏;或避仇改称为木氏,形成了另一支木氏。

3、出自唐代百济国中有木氏。

唐高宗时,朝鲜半岛百济国重归唐,其族人中有木氏。

4、出自 中有木氏。

据《中国 大辞典》载, 中的木姓,主要取自经名之首音。

如“木八刺或木沙刺福丁之后裔,姓木。

”有一部分木姓,也出自沐姓。

如:“明初,因木氏镇守云南有功,被皇帝赐姓‘沐’。

明亡后,沐氏后裔为避灾祸,有些又改沐为木。

”又据《同治年间陕西 起义历史调查记录》载,明清时,木姓 在陕西咸阳还形成了一个聚居点——木家村。

该村在50年代时,还立有“国子监太学生木际丰(庆生)”的石碑,立碑时间为乾隆十年(1745年)。

木姓 主要分布在云南、陕西。

5、出自明朝时云南纳西族贵族阿甲阿得,由朱元璋赐姓木。

明代以前,纳西人是没有姓的,名字实行父子联名四个音字制。

明洪武十六年,纳西首领阿甲阿得归顺朱明王后,在朝觐时,朱元璋问他要个什么性,阿甲阿得直率的说要跟皇上一个姓,旁边的官员连忙的使眼色,他急忙改口说请皇上恩赐。

朱元璋没有计较:“你的心意我明白,从朱字中分出一个木,表明你是朱家骨干,木字上加人字就是朱,表明你是朱家人,就赐你木姓木姓吧”。

从此纳西族有了第一个汉姓木。

阿甲阿得之后代子孙相传姓木,称木氏。

木氏认为,木姓为皇帝所赐,只能为木氏贵族专用,对百姓木氏仿朱元璋另赐了个“和”姓。

“和”表示木上添一撇,为戴上木家草帽,旁边加一口,为背上木家筐篮。

“和”即奴仆、劳者。

所以纳西人有“官姓木,民姓和”之说。

木氏归明以后,逐步接受汉文化,并有了汉字之讳。

木姓建筑古城时,如果仿照汉城四周高筑墙,则木字就变成了“困”字,因此木氏自然就不愿筑城墙。

6、出自南方少数民族中有木氏。

二、迁徙分布

(缺)木姓望居吴兴郡(三国时置郡,相当于今天的浙江省临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

三、历史名人

木 楹:宋代人,官浙东帅府参谋,百姓称颂其德政。

木 增:明代诗人。

丽江土知府木青长子,万历二十六年(1558年)袭父职,被称为“木天王”。

有军事、文学才干,政治开明,维护祖国统一。

在职20年间,多次出征,势力西及边疆,北达理塘。

先后向进行输军饷及助陵工银二万余两,赴京陈言边政大事,大力引进汉族及白族先进生产技术,办作坊,开金银铜矿,吸收汉藏的宗教与文化。

被明朝视为滇南的屏藩,历授云南、广西、四川等布政使司的左、右参政头衔。

爱好汉文化,工诗能文,善书法,著有《芝山云过集》、《山中逸趣集》等,著名文人董其昌、徐霞客、博宗龙、唐泰等分别为其诗文作序和跋。

所著《芝山云过集》六卷收入《四库全书》。

木待问:浙江省永嘉(今温州市)人,字蕴之。

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癸未科状元。

木待问少年时,曾从学于大儒郑伯熊。

中状元后,累官太子詹事,焕章阁待制,礼部尚书,官至侍从。

木待问为官素无望闻,为人却自私刻薄,且忘恩负义。

恩师郑伯熊去世后,木待问扩建自家府宅,擅侵郑家之地,师叔郑伯英与之辨理,争执中打了起来。

木待问告官,并随差人抓捕郑伯英。

伯英闻讯,扶老母迎出家门,木待问羞愧而退。

宋孝宗鄙视木侍问的为人,曾问木姓起于何时?木待问答不上来。

孝宗对其岳父大学者洪迈道:"被朕擢为状元,而不知祖姓来源,卿宜劝之多读书。

"木待问长于写诗,其《千里思》云:“君行千里轻所历,妾弛千里心匪石。

春房酌酒意息息,愁不在离愁在忆。

鸳鸯瓦上昏无色,鹦鹉杯中坐更积,灯前独坐制君衣,泪湿剪刀裁不得。”

木天骏:南宋浙江省瑞安人,字德远,嘉熙年间进士,历官建昌守、大理宗丞。

教授永州时,阐明张栻(号南轩)理学,颇有成就。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吴兴郡:三国·吴宝鼎元年置郡,治所在乌程。

相当于今天的浙江省临安、余杭、德清一线西北,兼有江苏省宜兴等地。

唐亦曾改浙江省湖州为吴兴郡。

2、堂号(缺)

============================================================

木姓宗祠通用对联

〖木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官声传东浙;

理学阐南轩。

——佚名撰木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代人木楹,官浙东帅府参谋,百姓称颂其德政。

下联典指南宋瑞安人木天骏,字德远,嘉熙年间进士,历官建昌守、大理宗丞。

教授永州时,阐明张栻(号南轩)理学,颇有成就。

--------------------------------------------------------------------------------

云南省丽江古城木氏府署楹联

〖丽江古城木氏府署〗

丽江古城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文化遗产,而木氏府署(简称木府)是丽江古城文化之“大观园”。

纳西民族首领木氏字元朝(1253年)世袭丽江土知府以来,历经元明清三代22世470年,在西南诸土司中以“知诗书好礼守仪”而著称。

木府位于古城西南隅,明代其建筑气势万千,徐霞客曾叹木府曰:“官室之丽,拟于王者”。

可惜大部分建筑毁于清末兵火,幸存的石牌坊也毁于“文化革命”(1966-1976)。

1996年大地震后,世界银行慧眼识宝,贷巨款相助重建木府,丽江能工巧匠精心设计施工,经三年时间,使木府如凤凰涅磐般再现于世。

木府占地46亩,中轴线长369米,整个建筑群坐西朝东,“迎旭日而得大气”。

木牌坊上大书“天雨流芳”四字,乃纳西语"读书去"之谐音,体现纳西民族推崇知识的灵心慧性;石牌坊通体皆石,结构三层,是国内石建筑的精品;议事厅端庄宽敞,气势恢弘,是土司议政之殿;万卷楼集两千年文化遗产之精粹,千卷东巴经,百卷大藏经,六公土司诗集,众多名士书画,皆是翰林珍奇,学苑瑰宝;护法殿又称后议事厅,是土司议家事之殿;光碧楼乃后花园门楼, 史称其建筑“称甲滇西”;玉音楼是接圣旨之所和歌舞宴乐之地三清殿是木氏土司推崇道家精神的产物,而狮山古柏深处,还有木氏土司祭祀天,祖,大自然的场所,木府充分体现了纳西民族广纳多元文化的开放精神。

从元代木氏家族的几代土司所任职衔及管辖区域可帧超木氏家族自元以来,就已成为滇西北能够左右局势之雄强,这为木氏家族统治势力后来的延续、巩固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这不能不说是一大历史背景。

明中央王朝的庇护、褒赏扶持。

自本得始至明末懿,木氏土司共传承十四世,他们依次是:

木得(阿木阿得) 木初(阿习阿牙) 木土(阿牙阿秋)

木森(阿秋阿公) 木嵌(阿地阿习) 木泰(阿习阿牙)

木定(阿牙阿秋) 木公(阿秋阿公) 木高(阿公阿目)

木东(阿木阿都) 木旺(阿都阿胜) 木青(阿胜阿宅)

木增(阿宅阿寺) 木懿(阿寺阿春)

均为丽江土知府职。

明代木氏家族之所以长盛不衰,势力范围越扩越大,至明万历年间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主要是明中央王朝对其重用和扶持的结果。

丽江是滇藏交通枢纽和门户,同时又是云南纳西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木氏家族在这一地区的政治、军事实力强大,成为明中央王朝管理和控制滇西北地区理想的依靠力量。

木氏家族代代恭顺听命于朝,以剿杀征战称功,示效忠诚;世世进京朝贡不绝,得朝廷封赐恩赏。

1、李姓的来源。

2、木姓的来源。

3、木姓的来源和历史。

4、木是姓氏吗。

1出自子姓、出自端木姓、出自唐代百济国中木氏、出自回族中木氏。

2出自子姓:为春秋时宋国大夫孔金父之后,以祖字为氏。

3春秋时宋国有大夫孔金父,字子木,其支孙有的以祖字“木”为姓,称为木氏。

4出自端木姓:为春秋时卫国人端木赐之后,为避仇所改。

5据《元和姓纂》上记载,端木姓是孔子弟子端木赐的后代。

6端木赐字子贡,在孔子众多弟子中,他有口才而能料事,又善于生财,所以,家累千金。

7在春秋政坛上,端木赐也是一位重要人物,历任鲁、卫诸国宰相,曾经游说吴国,出师敌齐以存鲁。

8端木赐是当时的卫国人,根据史书考证,他便是端木氏家族的始祖,其后世子孙“以王父字为氏”而姓端木。

9其后曾省文为端氏。

10或避仇改称为木氏,形成了另一支木氏。

11出自唐代百济国中木氏:唐高宗时,朝鲜半岛百济国重归唐,其族人中有木氏。

12出自回族中木氏:据《中国回族大辞典》载,回族中的木姓,主要取自经名之首音。

13如“木八刺或木沙刺福丁之后裔,姓木。

14”有一部分木姓,也出自沐姓。

15如:“明初,因木氏镇守云南有功,被皇帝赐姓‘沐’。

16明亡后,沐氏后裔为避灾祸,有些又改沐为木。

17”又据《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载,明清时,木姓回族在陕西咸阳还形成了一个聚居点——木家村。

18该村在50年代时,还立有“国子监太学生木际丰(庆生)”的石碑,立碑时间为乾隆十年(1745年)。

19木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云南、陕西。

在百家姓里面有姓沐的。沐姓来源据《通志氏族略》及《沐氏状》所载,为春秋时孔子门生端木赐之后,避难改为沐氏。尽管历史出现了一些名人,汉代东平太守沐宠,三国时魏国河间人济阴太守沐并,明代凤阳定远人大都督府同知沐英。崇祯年间袭封黔国公沐天波等等。但终究沐姓人口较少,知名度不大,所以宋朝《百家姓》没有将沐姓收入其内。

  明代云南沐王府

    云南沐王府是一段短小、相对独立,而又给人田园牧歌气息的历史。沐王府的奠基人是沐英 (一三四五 - 一三九二), 安徽凤阳回族人。 小时双亲亡故,明太祖朱元璋(一三二八 - 一三九八)将他收为养子。 他经营川藏地区, 开拓边疆数千里, 洪武十年(一三七七) 被封为「西平侯」; 因平定云南有功, 留守开发西南边陲,死后追封「黔宁王」, 子孙世代镇守云南,承袭「黔国公」的爵位。

  翠湖原是滇池的一个沼泽水湾,由于有多处地下水出露,又称九龙池,到明代再筑昆明城池,将翠湖围入了城中,渐渐修建得有些规模。 明朝镇守云南的“国公”沐英先在此种柳牧马,欲学“柳营春试马”的周亚夫细柳营,后来以此地为别墅,增亭台楼榭,延续至明末,大西军入滇时以之作为刘文秀的“蜀王府”。吴三桂来后又据以扩建为平西王府,至其败灭。

  沐英是明朝的开国元勋,有刘白方苏四家将。明朝灭国的时候末代皇帝桂王逃到云南,沐英的子孙沐天波和四家将的后代保护桂王到缅甸,沐天波更代主而死。其时满清开国不久,人们普遍怀念前明,特别是江湖人物,更将反清复明为己任,所以对这些人都十分敬重。

  黔国公世系表(1381-1661)

  黔宁王(沐英) (11) 辛酉 1381

  沐春 (6) 壬戌 1392

  黔国公(~晟) (41) 戊寅 1398

  定边伯(~昂) (6) 己未 1439

  沐斌 (3) 乙丑 1445

  沐琮 (50) 戊辰 1448

  沐昆 (4) 戊午(十) 1498

  沐绍勋 (15) 壬午(二) 1522

  沐朝辅 (11) 丁酉(十二) 1537

  沐融 (2) 戊申(闰九) 1548

  沐巩 (4) 庚戌(十) 1550

  沐朝弼 (40) 甲寅(三) 1554

  沐昌祚 (24) 壬申(二) 1572

  沐睿 (30) 丙申(八) 1596

  沐启元 (3) 丙寅(三) 1626

  沐天波 (33) 戊辰 1628

请问在中国有没有这样几个姓氏?(姓氏在下)

“沐”、“朵”、“贝”、“德”、“栗”都是姓。中文名:沐姓起源:汉有沐宠为东平太守状云端木赐之后避难改为沐氏(见通志氏族略)。《东...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