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姓族谱
姓由三年多年前的忠臣比干开基,在得姓伊始便使其姓族带上鲜明的忠臣之家或忠臣之后的特色。这一特色经林姓历代先贤的提倡和身体力行,得以长期保持和继承下来,并进一步发展为忠孝传家的传统家风。另外,林姓还重视家族教育、尊祖敬宗、敦亲睦族等美德。
1. 忠孝传家
孝子林攒的故事,在福建莆田一带家喻户晓。
2. 重视教育
许多林姓家族中,不仅把忠、孝作为传统家风,而且还十分重视对宗族子弟的教育,使之从小即具备报效国家或承传家业的良好素质。在历朝历代的科举考试中都能榜上有名,甚而给人留下了"没有林
姓人便无法发榜"的印象。
3.尊祖敬宗
海外林姓近年到大陆的寻根活动,其寻根的地点除了祖居地外,又以到始祖比干墓地、闽林始祖林禄墓地、莆田九牧祠、湄洲妈祖庙等地的人为最多。
今天的林姓后人,大多尊比干之子林坚为受姓始祖。林姓从周朝初创姓以来人才辈出,他们不囿于一方,走南闯北,行东跑西,到处寻求施展才华的空间,以实现自己的理想。
自从林坚被封在博陵(今河北安平县)后,子孙世袭爵位,多为大夫,当时的朝廷曾先后三次在当地设立西河郡,“西河林氏”便由此而来。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官职调迁或避乱隐居,林氏散居在山东、河南、陕西、山西各地。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林姓逐渐向山东济南汇聚,形成著名的“济南林”郡望,在随后的秦汉时代一直占据着林姓的主导地位。
西晋时,中原士族因为避“永嘉之乱”大举向南方迁徙,林氏也随之南迁到江苏下邳(今江苏宿迁东南)一带,一部分人定居当地,形成著名的“下坯林氏”;后来还有一部分人南迁到福建,与今天台州和温州等地的林姓后人同宗。
东晋时的林懋(林坚的47代孙)曾因在徐州做官,定居后成为“徐州林”的开基祖,与“下坯林”血脉相依。他弟弟林禄是林姓入闽的第一人,在东晋元帝建武元年(公元317年),奉命出守晋安郡(福州一带),并在当地定居,成为现今公认最大林姓支派“晋安林”的先祖,“晋安林”派生的旁支有很多,在福建全省有“阙下林”、“九牧林”、“游洋林”等,系衍全世界,素有“闽林遍天下”之称
关于《严氏宗谱》的编撰及祖先落业时间的考略
家谱实录
一.乾隆四年(1739年)谱序文
严天柱《序》:自洪策公迁豫章奉新后,钧举公任黄州路始居黄颡口,爱其山谷灵秀,涧水清漪而落业焉,由宋历我朝。
严天开《谱叙》:其著姓兴国始祖,仲玠公自奉新石巷徙居黄颡口,至贤公始出户焉,历元而迄我朝。
严存祺《叙》:吾族始祖仲玠公,本豫章奉新故郡,于元顺帝四年徙楚之兴国(元朝称永安,即今阳新兴国城关)黄颡口镇,传三世而我贤公字可雄者,始出户焉,由元而迄我朝十有五世年,历四百发祥,可谓远矣。
严存启《序》:吾族失谱历今九十余年矣。
“亨淑公”条目:黑龙公之子,行继一,生子四,宣一、宣二姑、宣三、宣四、宣五。公生于元顺宗末,殁于洪武廿五年。吾祖乃吾宗继业垂统第一也,先世不纲,陈友谅陷兴国,建都九江,实以附近居民。祖方十余岁,亦随迁例,我太祖高皇龙兴,癸卯八月大捷鄱阳湖,伪都倾覆,祖同邻人葛氏潜回。天下初定,洪武初年,赖舅氏刘七斋送祖归,做屋于旧居之所,辑累旧业,即所居是也。
二.嘉庆十三年(1808年)谱序文
1.严守期《重修家谱序》:自1736年(乾隆元年)丙辰年岁纂修以来,经年累月,综而计之,至今七十三载,凡五世矣。
2.严守敏《续修宗谱序》:吾族家乘,自乾隆元年刊修以来。
三.“仲玠公”条目:公出贸淮安,因遭风,转居辛亭里(注:湖广兴国州地名黄颡口),后元至正年(1341-1370)举茂才任黄州路提领。
“光魁公(1500-1583)”条目:宏达公次子,字伟卿,号松山,行贞八,创业祖居。
四.仕宦
严公钧举(仲玠公),1341-1370(元至正时)时举茂才官至黄州路提领,因刘福通乱麻城,徙居兴国州黄颡口而家焉。
五.逸士篇
严光魁:开拓鸿基,课子克家,躬行孝友,对霜露而哀笃双亲,秉阳和而慈蓄家众。
六.人物传
严达《祖母黄孺人节烈传》:无何“献闯”二贼先后纵横带甲满地杀人如麻,父莫保子,兄莫保弟,各纷纷潜逃……此时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居黄隆五年,迄我朝鼎定,方敢回家及诣庐室,兵灾之后,蓬蒿满目,田废园荒。
七.大冶下圻严氏宗谱
①璋品、鹏程《续修宗谱序》:吾先祖原居江右籍,初,世居吴头楚尾,后,迁居兴国州黄颡口。
②《谱跋》:粤稽吾祖宗绩公自江右迁居兴国州黄颡口系马墩,传九世至伯瑞公,复迁冶邑下圻。
③《甲子年谱说》:兴国黄颡口系马墩,系宗绩公自江右以来,落业居住之所。
分析思考
一.上述谱文中,都说到一个共同的祖居地—黄颡口,在这里“黄颡口”一词仅仅是指地名而非治所名,具体地说就是指今天的黄颡口镇政府所在地。至于祖居地,在乾隆四年的几篇谱序里没有一篇是说“落业严家塆”,或“落业黄颡口严家塆”的,应该说,严家塆并不是我们落业此地的第一祖居地。在“仲玠公”条目中并且明白无误地写着“因遭风转居(注:湖广兴国州地名黄颡口)辛亭里”。
二.其一,至正(1341-1370)是元惠宗(即元顺帝)的第三个年号,也是元朝的最后一个年号,在此期间,有“仲玠公举茂才任黄州路提领”一事。
其二,“仲玠公”条目中说“公出贸淮安因遭风转居辛亭里”,这里的“转居”应该是指一个暂时性的住所,同时也说明了严氏最初在1336年前后落业黄颡口的缘由。之后,直到后元至正(1341-1370)年间,仲玠公举茂才任黄州路提领,因元末农民起义(刘福通)阻乱未归,才真正落业黄颡口。
三.“元顺宗四年”应该是指1336年,假如严存祺《叙》中说“于元顺□四年徙楚之兴国黄颡口镇”没有错的话,1336年就是我们落业黄颡口的时间,“由元而迄我朝十有五世年,历四百发祥”这话也是正确的。乾隆四年(1739年)减去四百年,即1336年前后,时间相吻合。从1336年算起,我们落业此地已经有660多年了。
四.既然严家塆不是我们第一个落业祖居地,那么第一个落业祖居地到底在哪里?据天开《谱叙》和存祺《叙》中都说,“至贤公始出户焉”、“ 传三世而我贤公字可雄者始出户焉”,这里的“出户”应该是从家里出来的意思,成语“足不出户”中的“出户”也有此意。那么这里的“家”到底在什么地方呢?这里的“家”也只能是黄颡口。“ 传三世而我贤公字可雄者始出户焉”这句话的意思是:我们落业此地后过了三代,“贤公字可雄者”才从家里搬出,自立门户。“贤公字可雄者”是严姓落业严家塆的第一始祖。大冶下圻是“九世而出”( 嘉靖初年),可以说,黄颡口系马墩应该是大冶和严家塆共同的祖居地。
五.“亨淑公”条目中说“公生于元顺宗末(1350年前后),殁于洪武廿五年(1392年),吾祖乃吾宗继业垂统第一也”、“ 做屋于旧居之所,辑累旧业,即所居是也”,“ 旧居”乃前人居住过的地方,应该是“可雄公” 的“旧居”, 因此说亨淑公“乃吾宗继业垂统第一也”,那年是洪武初年即1368年。从“亨淑公”条目上我们还可不难推测出,亨淑公的生平大约在1348年左右至1392年之间。
六.严存启《序》中说“吾族失谱历今九十余年矣”,按照这个时间计算,从1739年(乾隆四年)上推90余年,谱失时间应该是在1645年前后。也就是说从1645年到1739年首修家谱这90多年的时间里严家塆是没有谱的。另,据有关资料显示:l645年,这年清军大举入侵江南;是年,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在湖北阳新、江西九江连遭重大挫折;同年6月15日多尔衮再次颁“剃发令”,规定:“全国官民,京城内外限十日,直隶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发。”其执行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这一规定激起了许多汉人的反抗。如史上有名的“扬州十日”事件(满清军队在扬州城内至少屠杀了30万人)也是发生在1645年。
七.据严达《黄孺人节烈传》描述:“无何献闯二贼先后从黄带甲满地杀人如麻,父莫保子,兄莫保弟,各纷纷潜逃……此时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居黄隆五年,迄我朝鼎定,方敢回家及庐室,兵灾之后,蓬蒿满目,田废园荒。”这里的“献闯”是指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张献忠和李自成二人。据史载:1645年,清军大举入侵江南,李自成领导的大顺军在湖北阳新、江西九江一带在清军的围剿中遭重大挫折。为了躲避战乱,此时的严家塆也是“蓬蒿满目,田废园荒”。一直到清朝建立后,天下太平,才陆续回家,重建家园。我们的家谱也应该是这个时候因兵灾而毁。
严守期《重修家谱序》中说“自乾隆元年(1736年)丙辰年岁纂修以来,经年累月,综而计之,至今七十三载,凡五世矣。”也就是说第二次修谱距离第一次修谱的时间也有73年的时间。
八.从1645年谱失到1808年(嘉庆十三年)一共有160年左右的时间,期间,严家塆只修过一次家谱。160多年的时间甚是漫长,期间,可以发生很多的事,也能够让人忘记很多事,据此看来,我们的谱肯定有问题,不得不让人深思。
九.据大冶下圻家谱记载:大冶严氏是在1522年至1527年之间(大约在嘉靖初年)迁过去的,谱里说,其原居地在兴国黄颡口系马墩。这里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既然“历九世”(近200年的时间),我们可以推算双方落业的时间基本上是相同的,且落业的地点也相同,都在黄颡口(系马墩也在黄颡口)。同时我们还可以推算,大冶下圻一支在黄颡口至少居住了近200年的时间,也是一段较为久远的历史。
十.我们的谱是在1645年前后丢失的,而大冶下圻严氏是在嘉靖初年(1522年至1527年左右)迁过去的,也就是说他们是在我们的家谱丢失之前就过去了,所以说他们的谱是比较可信的(这期间,假如没有和别的严姓家族合谱的话)。
十一.大冶下圻严氏家谱里有严公光治的序文,也是可信的。根据严公光治和严公凤山两个人的墓表可以考证出,1522年(壬午)光治公中湖广乡试,1545年(乙巳)弃养归田,1546年(丙午)闲居在家,1547(丁未)年疾作,1548年(戊申)4月离世,期间适逢族中修谱,严公光治的序文乃同年2月刊印。但序文里的正德年号纯属错误记载,正确的时间应该是1548年(嘉靖二十七年戊申岁)4月。因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测出,大冶下圻严氏家谱要么是嘉靖初年搬过去以后再回来合修的,要么是1548年以后搬过去的。
十二.严公光魁(1500-1583)条目里说其“创业祖居”,“ 逸士篇”里说其“开拓鸿基”,据此推测,光魁公应该是继贤公之后,开创严家塆祖居基业比较重要的一个人物。
可以看出,我们和大冶下圻一支应该有很大的渊源关系。
十三.元顺宗和元顺帝之辨:①孛儿只斤·答剌麻八剌(1264年-1292年),元朝太子真金之次子,元武宗、元仁宗之父。1285年(至元二十二年),真金去世,元世祖属意孙子答剌麻八剌为继承人(事实上并没有继位)。1291年(至元二十八年),元世祖令答剌麻八剌出镇怀州,1292年初,在京去世。元武宗即位后,追封其父真金庙号顺宗,谥号昭圣衍孝皇帝。②元顺帝即元朝最后一个皇帝元惠宗。之所以又叫元顺帝,是因为明太祖攻打大都时,元惠宗不进行抵抗,仅带部分家眷逃往上都,后又逃至应昌,因为没有进行大规模的抵抗,“大明皇帝(指明太祖)以帝知顺天命退避而去特加其号曰顺帝”(元史卷·四十七·顺帝十)。明代修撰的元史中即以明太祖上的谥号称呼。
骆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三十二位的姓氏,人口较多,较为常见,分布颇广,今北京,天津武清,河北辛集,山西太原,山东平邑,济宁,梁山,鱼台,江西崇仁,江西九江,广东新会、博罗、阳江,广西田林,云南陇川,四川合江,江苏句容县,浙江义乌、诸暨、富阳、临安,福建的惠安、埕边、秀涂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彝族、白族、水族、土家族、布依族、仡佬族等也有此姓。骆氏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已是中原的巨宗大族,称王内黄,十分显赫。此后至隋唐,骆姓在今河南之洛阳、内黄等地繁衍迅猛,成为妇孺皆知的著姓之一。千百年来骆氏已经播迁到世界各地,虽其宗支繁衍,广布四海五洲,派系众多,但在长期的历史风雨的锤炼与洗礼中形成了自己一脉相承的骆氏文化。因内黄骆氏则是骆姓家族的最大种群,于是骆姓文化也就留下了深深内黄胎印。
一、内黄郡望
“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名门大族。秦汉以后,随着家族的繁衍迁徙,姓氏原有的以血缘论亲疏的文化内涵逐渐淡化,而以家族地望明贵贱的内涵成了姓氏文化最为突出的特点。所以姓氏郡望,不仅是该姓发祥地的标记,也是氏族人口、经济实力、政治地位与文化影响等综合族力强盛与否的反映。
据唐朝元和七年(公元812年,元和——唐宪宗李纯年号),太常博士林宝奉诏撰成的姓氏学专著《元和姓纂》记载:“齐太公之后有公子骆,望出内黄、会稽。”春秋时齐国都城营丘(后称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是骆姓最早的繁衍之地,出自姜姓的这支骆姓应是黄帝和颛顼、帝喾之后(见刘保才主编《颛顼帝喾陵》14页,2001年3月编印)。骆氏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已是中原的巨宗大族,那时骆姓在内黄聚族而居,人才辈出,冠盖连绵,门第高贵,家世显赫,称王内黄,为当地郡人所敬重和仰望。此后至隋唐,骆姓在今河南之内黄、洛阳等地繁衍迅猛,族大人众,成为妇孺皆知的著姓之一。据北宋太宗(赵光义年号,公元976——980年)时著名历史地理学家和文学家史乐编著的《太平寰宇记》载:时相州内黄郡有“扈、路、骆”三大望族,并逐渐北移,在今河北、山西等地播迁繁衍。宋元两代,称盛于江浙一带的骆姓,播迁到今福建、广东,待成为闽粤两地的较大家族后,又逐渐播迁云贵等地。明初,山西骆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浙江、河南、河北、山东、北京等地。明中叶以后,闽、粤等沿海省份之骆姓渡海定居台湾或东南亚地区。骆姓子孙虽然经历了几千年的播迁,早已广布天下,然而 “郡望内黄”却能一直留在他们的记忆之中,成为其寻根的重要依据。
二、内黄堂号
“堂号”本意是厅堂、居室的名称。因古代同姓族人多聚族而居,往往数世同堂,或同一姓氏的支派、分房集中居住于某一处或相近数处庭堂、宅院之中,堂号就成为某一同族人的共同徽号,是家族门户的代称,是姓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同姓族人为祭祀供奉共同的祖先,在其宗祠、家庙的匾额上题写堂名,因而堂号也含有祠堂名号之含义,是表明一个家族源流世系,区分族属、支派的标记;是家族文化中用以彰扬祖先的功业道德,训诫子弟继承发扬先祖之余烈,敦宗睦族的符号标志;是寻根意识与祖先崇拜的体现。所以,堂号和郡望一样,都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特有的范畴,也是中国人进行寻根问祖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堂号的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在中国宗法社会中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和作用。
从功能上说,堂号的意义主要在于区别姓氏、区分宗派,劝善惩恶,教育族人。如果说,郡望是高一级别的宗族寻根标志,那么堂号就是比郡望低一级的宗族标志。郡望往往可以作为堂号,但堂号却大都不能用作郡望。骆氏就是一个把郡望作堂号的氏族,把本姓的堂号定为“内黄堂”(此外还有“才子堂”、“河南堂”、“瓯香堂”等)。“内黄堂”也普遍是骆氏一些宗族祠堂的堂号。在某些骆氏聚居区,我们至今仍旧可以看到一些骆氏祠堂悬挂着“内黄堂”的大匾,在祠堂的明柱上题写着崇拜祖先、继承祖风、光耀门庭等内容的楹联。有一幅宗祠通用联为:“内黄世泽,江国家声”。上联典出骆姓郡望内黄,下联典指唐右骁卫大将军骆奉先,累封江国公。
在闽南滨海,骆姓人家的门额题匾尽是“内黄世第”、“内黄衍派”,门联为;“四杰家声大,内黄世泽长”。上联句意指唐代文人骆宾王,他早初与王勃、杨炯、卢照邻以诗文闻名,合称“初唐四杰”。下联句“世泽”一词典出《孟子.离娄下》:“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为内黄祖先的遗泽绵远流长、光被后世而感到骄傲。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有祖先崇拜传统的一个民族。堂号是宗法社会的产物,在传统宗法社会中,它对于敦宗睦族,弘扬孝道,启迪后人,催人向上,维护家庭、宗族和整个社会的稳定,都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中国政府的开放改革和全球华人寻根热潮的兴起,许多大陆宗祠被恢复,族谱被续修,因此,堂号再一次被人们抬了出来。不过,今天的堂号,已经没有了宗族主义的负面作用,有的只是给人们寻根问祖、缅怀先祖、激励后人的积极意义。特别是对于加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对于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堂号必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三、内黄辈字
中国姓名文化的一大特色就是有的家族有“辈字”,从一个人的名字中就能体现出该人是该家族中哪一辈份的人。例如孔、孟、颜、曾,以及其他显赫名门望族、大姓人家的后人,都用由历代帝王御赐的,或由祖上按着一定文化蕴义排下来的,在以后各代中都用这个固定顺序排下来的字作为名字的用字,那一辈用那一辈的字,一代传一代不错乱,形成家族的名字文化。
目前的研究表明,骆氏没有一个统一的辈谱,但不同地区的分支却有自己的辈谱。其中重要的一支是“内黄骆氏辈谱”。
该支派是以姜尚之孙、姜国辅(赢氏)之子骆志豹为首,骆志豹之后代有二十字辈:“文 鲜 静德 辅,可 以 登 中 国。转廷 开 科 选,光 显 裕 后 荣。”
骆荣峰之四十八代玄孙骆宾王之后有二十字辈:“寿 德 廷 芳 远,荣 思 瑞 应 长。礼乐 开 科 第 ,诗 书 启后 祥。”
骆祯祥之后有二十字辈:“先 陛 文 武 辅,光 辉 富 贵 荣。勤 学 朝 天 子。诗书 治 大 国。”
骆治平和骆赋合并取名骆百总,后有有八十字辈:“百 大 酉 朝 金,图 源 汝 以 先。在世 安 邦 国,光 前 裕后 荣。兰 桂 腾 芳 显,永 远 扶 明 君。启 述 增 辉 连,明 德 应 家 祥。同 登 仁 义 训,永 迪 效 忠 良。雄伟 高 科 志,全 通 文 武强。圣 贤 傅 仕 第,富 贵 显 荣 昌。锦 秀 诗 书 礼,辅 仁 镇 法 纲。”
总计起来,骆姓的内黄辈字有一百四十之多,居所有支派之首,彰显出骆氏与内黄的特殊情结及历史渊源。
四、内黄儿女
魏晋南北朝时期,永嘉之乱,五胡乱华,政权更迭,势力扩张,无一不伴随血腥的杀戮,人民流离失所,飘泊天涯,以求一方净土,得以安身养命。时江东偏僻,人口稀少,又有长江天堑阻隔刀兵,于是骆氏离开望地内黄大批南下,天各一方。但是无论他们飘落何处总时代牢记自己是内黄儿女,心底永远耸立着最神圣的丰碑——内黄。
从庆祝马来西亚骆氏同宗社成立75周年的庆典活动中,我们就可以看出骆氏宗亲们的“内黄儿女”情怀。2004年8月31日,骆氏宗亲在槟城湖内国际体育竞技中心举行了名为“内黄之夜”的大型庆祝活动,马来西亚各社团代表、社会贤达、新闻记者以及海内外各地骆氏宗亲代表团莅临庆典。会上进行了剪彩、击鼓、鸣锣仪式和骆氏宗亲社与海外宗亲团互赠纪念品等活动和充满浓郁民族风味的舞蹈与舞龙表演。场面宏大,热烈隆重,宴开250席,盛况空前,打破槟州有史以来血缘性组织活动的记录。骆氏同宗们兴奋异常,一个个挥毫泼墨,写诗赋文寄托他们对故土内黄的幽思。台北骆姓宗亲会总干事骆金榜先生在诗中写道“缅怀祖泽流芳远,中外内黄誉大千”;香港骆氏宗亲联谊会代表团的贺词是“内黄儿女多奇志,敢闯四海谱新篇”;香港骆氏宗亲会骆汉生、骆汉瑜在诗序中写道“内黄盛会,四海亲朋。云集槟州,欣然有感。借诗助兴,赋此同庆。”于是他们题七律两首,诗中有“宗人海外内黄系,社典囊中渭水流”和 “椰水香江万里尘,结亲尽属内黄人”的佳句;;惠安张坂下宫罗振祥、骆炳江先生在贺诗中写道“内黄堂上存根本,创业史中记姓名”;惠安张坂沂元公宗祠庆贺团骆玉森、骆榆先生在贺词中写道“氏号内黄未改名,邑人相约槟城来”;福建骆维藩先生贺词的题目是“发扬内黄宗族四大光荣传统精神”…… “内黄”二字叫的那么响亮、那么亲切、那么神圣!这就是骆姓儿女对“内黄”母亲的呼唤!
五、内黄精神
内黄历史文化悠久,是华夏文化发祥之地。四千五百余年前,华夏始祖高阳氏颛顼、高辛氏帝喾建都并安葬于此;殷商王朝的第十代王太戊、第十三代王河亶甲、第十四代王祖乙均先后建都于内黄毫城,称相土或故殷城,早于安阳殷墟;内黄是春秋时期伟大大的政治家、改革家商鞅,南北朝时期冉魏皇帝冉闵和唐代大诗人沈全期的故里;是公元前207年楚霸王项羽夺军救赵“破釜沉舟”之地;是宋代民族英雄岳飞童年时代居住读书的地方……悠久的历史文化熏陶和风沙洪涝恶劣生态环境的砥砺造就了“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内黄人文精神。骆姓早年在这块古老大地上聚族而居,生生不息,繁衍蕃盛,既是“内黄精神”的创造者,又是“内黄精神”的传承者。由于改朝换代的战乱兵燹与黄河泛滥的重灾大害,骆姓带着永不泯灭的内黄之念,依依不舍地离开这古老的发祥地,走向东西南北、天涯海角,走向那陌生神秘充满诱惑的梦幻之乡。无论他们走到哪里,无论是在华夏内地还是异域天涯,骆姓子孙都继承和发扬“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内黄精神,并把这种精神衍化为“忠孝节义,冒险犯难,刻苦耐劳,团结互助”(见骆志煌《骆姓在福建》)的内黄四大传统。他们在陌生的土地上开拓、生存、发展、繁衍,拓荒一片片处女地,创造出遍布全球的无数个新“内黄”。例如骆姓就是我中华民族胼手胝足开辟东南亚功臣之一。骆姓历代祖先忠于国家,孝于民族,存天地正气,树千秋楷模者,史不绝书,人文蔚起,贤豪辈出。
噫嘻!美哉,骆姓!
骆姓大统为一宗
骆姓主要有三大支:任姓、姜姓、嬴姓。
1出自任姓。黄帝之后有十二姓,其一为任姓。任姓之后有谢、章、舒、洛等氏族,而洛姓氏族就是骆氏族,古时洛、骆通用。
2出自姜姓。据《姓谱》和《元和姓纂》所载,姜太公之后有公子骆,子孙以其名为氏。
3出自嬴姓。殷商王朝纣王时期,有大臣嬴恶来,其玄孙名叫嬴大骆,嬴大骆的长子为嬴成,建有大骆国。其后子孙以国名为姓氏。
骆姓源出会稽,世绍内黄。依历史推衍,可能为夏禹王之后裔;而夏禹王又是黄帝的三子骆明的孙子,《山海经·海内经》记载:“黄帝生骆明,骆明生白马,白马是为鲧。”鲧又是禹之父,可见骆明是中华民族人文初祖黄帝的儿子。南宋罗汉专事记录上古传说的《路史》称:“鲧父之国,京兆宜寿县有骆峪,故周至也。”清乾隆《周至县志》说:“骆峪盖古骆国也。”民国《广曲两志》记载:“五帝时,鲧父骆明封于骆,为骆国。”《西安通览》说:“骆峪湖南有石墙断垣,相传大禹之祖父骆明氏之国。”但有明文记载者,则为周代齐太公姜子牙之后,据各地《骆氏家谱》记载,公子骆为齐太公的世子,庶子,四子,可能是古代都用毛笔写在竹简上,字迹辨认模糊,或者是逐辈口传造成以误传误。有网络文章明确指明,齐太公姜子牙之后的公子骆,源自黄帝三子骆明在骆峪袭封的骆国的后代嫡孙,为骆国的骆氏公子,成为公子骆,商末周初,各路诸侯纷起伐纣,公子骆投奔姜子牙任裨将,并拜姜子牙为义父,屡获战功。周武王分封公子骆于齐国营丘,后世以骆为姓,数千年来散居全国,并拓殖海外,实为我中华民族胼手胝足开辟东南亚功臣之一。虽其宗支繁衍,派系众多,但皆一脉相传,极少别支杂系渗入。历代祖先忠于国家,孝于民族,存天地正气,树千秋楷模者,史不绝书,真是人文蔚起,贤豪辈出。
依照司马迁《史记》的说法,老早便繁荣滋长于江、浙一带的骆姓,统统是春秋时代,越王勾践的后裔,而当时的越国,是传自四千多年前,曾经中兴夏室的少康,由此推溯,则南方骆姓人家,当是有大功于中华民族的疏九河,平水土夏禹王(姒姓)的后裔,夏禹王又是黄帝三子骆明的孙子,家世背景,光彩无比。
内黄,会稽”。则与前说禹王有关。按史记载禹王东巡,崩于会稽(今浙江绍兴),遂葬于此,陵在今绍兴城东会稽山,笔者家谱头序亦载《吾族源出会稽》,而祖庙神主牌上额刻有“内黄郡”三个大字。现在浙、闽、鄂诸省宗亲,皆以公子骆为始祖,都可见其正确无误
妫[妫,读音作guī(ㄍㄨㄟ)]
一姓氏渊源
单一渊源:源于风姓,出自上古高辛氏后裔尧帝的封地,属于以居邑名称为姓。
妫姓为上古时期原始姓氏之一,得姓始祖是尧帝。
当尧还是个平民的时候,就有德有望,部落首领十分欣赏他的才干,于是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他,并让他居住于妫水之边。妫水,发源于今山西省永济县南部历山,向西流入黄河。另有一处妫水,发源于今北京延庆县东南军都山,向西南流至河北省怀来县,注入永定河。尧所居之妫水,为源于山西永济历山的妫汭河。
妫姓为黄帝支系有虞氏的后裔,帝舜为黄帝曾孙颛顼的六世孙,他继帝尧之后,登上了中原地区黄帝族系最大的部落首领之位,跻至五帝的行列,成为中华文明的先祖之一。
按史籍《帝王世纪》的记载,上古帝王世系为:伏羲→女娲→大庭→栢皇→中央→栗陆→骊连→赫胥→尊卢→浑混→昊英→有巢→朱襄→葛天→阴康→无怀→炎帝→神农→黄帝→少昊→颛顼→高辛→尧→舜→禹→汤→周文王。
史书记载说:“尧帝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妫,就是妫水(今山西永济)之称,汭,就是水边。有虞氏兴起于燕山一带,虞是其部落图腾。虞,属于虎的一种,有虞氏聚居于燕山周围的妫水,辖有其地,遂以所居之地为氏,姓妫。
妫姓之显则肇始于虞舜时期。待尧将帝位传到舜以后,舜帝的后代便以尧帝封邑居住的地名作为姓氏,称妫姓,成为中华民族最为古老的八大始姓之一。
舜之子为商均,商均在大禹执政时被封于虞地(今河南虞城,至今还保留着商均墓村)。商均之后为虞思,虞思封于商(今陕西商县)。舜的另一支后裔虞遂定居虞乡(今山西永济),后受封于遂国。商灭夏时,又移封于陈地(今河南宛丘)。
西周初期,虞思的后裔遏父,又称瘀父、阏父,他继承了先祖制陶的手艺,做陶的本领首屈一指,因此获得周人垂青,担任了周族陶正之官。周文王姬昌后来还特意将长女太姬许配给遏父之子妫满。
周武王灭商之后,分封黄帝、唐尧、虞舜之后,以备三恪。妫满是帝舜三十二代孙,为舜裔的嫡脉,因此受封于陈地(今河南淮阳,其时辖地在河南开封以东至安徽亳县以北,都城在宛丘),奉帝舜之祀,建立起又一个陈国,取代了虞遂所建的陈国,辖地规模也比前者有了明显的扩大,从此奉为正朔,延续了虞舜的一脉香火。
妫满逝世后,周王室封赐谥号日胡公,故妫满又被称为胡公满、陈胡公满。公是爵位,胡为谥号。胡公满的后裔又有以祖辈谥号为氏者,从而发展成为胡氏的一支。妫满在中国姓氏史上功不可没,率先奠定了陈、胡、袁、田、齐、王、孙等等许多姓氏的发展根基。
附_上古八姓
姜、姬、妫、姒、赢、姞、姚、妘。
二郡望
吴兴郡:《姓氏考略》中记载,妫姓望出吴兴。三国宝鼎元年置郡,其时辖地在今浙江省监安至江苏省宜兴一带地区。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
南 郡:秦朝时期置郡,其实辖地在晋湖北旧荆州、安陆、汉阳、武昌、黄州、德安、施南诸府及襄阳府之南境,治所在郢,故楚都(今湖北江陵),即今湖北省江陆县东南一带。汉朝时期置汉陵县为郡治即今江陵县,三国时期吴国移郡治至公安(今湖北公安)。到西晋时期复移郡治于江陵(今湖北荆州)。唐朝时期改为江陵郡,后升为江陵府。
三历史名人
妫 昌:(生卒年待考),王莽建国初,封妫昌为如睦侯,专奉虞帝后,即继承新朝另一发派祖先虞舜的后代。
妫 昆:(生卒年待考),吴郡余杭人(今浙江余杭)。著名西晋朝大臣。
时为南郡太守,曾被弹劾入狱,他的儿子妫皓当时只有十六岁,冒着生命危险,血流满面地闯进公堂,要求奏理。
妫 皓:(生卒年待考),字元起,妫昆之子;吴郡余杭人(今浙江余杭)。著名西晋朝大臣。
其父被人弹劾入狱后,妫皓当时只有十六岁,便冒着生命危险,怀里揣上小石头,到衙门口后用石头打破自己的脸,然后血流满面地闯进公堂,要求奏理。审理此案官员被其孝制感动,上奏朝廷,使其父免于刑事。
后官至尚书郎,明达国典(文质彬彬,通晓政务,符合国家政典要求)。
四楹联典故1五言通用联:晋有南太守;汉封始睦侯:上联指晋代余杭人妫昆,官南郡太守,曾被弹劾入狱,其子当时只有十六岁,冒着生命危险闯进公堂,要求奏理。下联指东汉妫昌,封始睦侯。
2七言通用联:
女中丈夫称巾帼;为人师表号楷模:妫姓的“妫”字析字联。
正义凛凛少年胆;文质彬彬尚书郎:上联指妫昆之子。下联指东汉妫皓,妫昌之子,官尚书郎。
是出自少数民族改姓
郑樵《通志·氏族略》载,鲜卑族原有叱吕氏、俟吕陵氏等复姓。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复姓改为单字汉姓,叱吕氏改为吕姓。
后周时,又将俟吕陵氏,改为吕姓。
《通志·氏族略》中所列比邱氏、副吕氏后均改为吕姓。
介绍文件
吕姓迁徙史
吕姓迁徙史
吕姓发源地应在今河南南阳西一带,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吕姓繁衍应在今陕西西安、河南南阳及山东东平、寿张,安徽寿县、凤台县等地。
秦朝时期
秦时向北及西再度播迁,其中以山西西南部的繁衍最为旺盛,后成为当地一大望族。
至汉代吕姓已主要分布于今河南、山西、山东等地,并散居于我国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
其中,繁衍于山东东平及安徽淮南一带的吕氏,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也成为当地的一大望族。
吕姓南迁始于汉代,或迁浙江,或迁江苏,还有迁湖北、云南、四川一带的。
吕姓大举南迁始于魏晋南北朝之时,其后在我国南方形成了两大望族,一是金华吕氏,奉吕谦为始祖;另一是晋江吕氏。
两汉时期
西汉末年,吕尚的后裔中有一支居住中琅砑郡海曲县(今山东日照西)。
东汉后期,政治黑暗,宦官专权,为政酷烈,民不聊生。
东汉时,吕氏有一支已迁居五原郡九原县(今内蒙古包头西)。
东汉末年,五原吕氏以吕布为代表。
两宋时期
两宋时期是吕姓发展的鼎盛时期,在此期间,涌现出许多的吕姓政治家思想家,从而大大提高了吕姓的影响力。
也确立了其在全国的大姓地位。
宋初,钱塘的一位老儒编著的《百家姓》中,吕姓名列22位。
台湾吕姓
吕姓在台湾及海外的情况:台湾吕姓芝从大陆迁居而来,始于康熙二十三年 (1684年),有福建泉州人吕阿四和吕阿南珂兄弟最初开垦于台北县莺歌镇。
现在莺歇镇的阿四坑和阿南坑,就是他们当时定苦之地。
这支吕姓据称是南宋大学者吕相兼后裔。
吕祖谦之后,由浙江金华移居贵十,再由贵州迁居福建漳州,后又从漳州分汀至泉州,并有一部分移居广东。
自吕阿兄弟入台之后,从福建和广东迁台开垦的吕无源源不断,以台北县为最多,其次为嘉义县。
1895年日本占据台湾时,曾强迫吕姓旨民改姓宫本等日本姓,直到1945年 光复后,台湾吕姓才恢复祖姓。
1949年, 政权退守台湾时,部分吕姓人士随之从大陆移居至此,扩大了吕姓人数。
海外吕姓
从明末起,东南沿海地区民众为生计所迫,冒险闯“南洋”,这中间就有吕姓。
19世纪末期,贫苦百姓前往美国、加拿大者甚多,吕姓随之到了美洲。
20世纪是开放的世纪,吕姓人士到海外寻求发展者更多。
海外吕姓以东南亚最为集中。
家谱
家谱文件
家谱文件
吕姓家谱介绍
吕姓家谱介绍
周朝时,吕姓就有谱牒存在并流传后世。
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曾利用这些资料,在著《齐太公世家》时将齐国自始祖太公吕尚到康公吕贷的世系一一列明。
北宋仁宗时,吕尚后裔吕大防弟兄六人,其中有五人登科。
大防先辈为汲郡(今河南卫辉)人,后迁居京兆蓝田(今陕西蓝田),官居左光禄大夫,宋哲宗时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号称贤相。
后大防遭弹劾被贬,死于江西信丰县,迁葬于广东潮州海阳县(今澄海县)上华镇吕厝村,广东吕氏宗亲会在修族谱时尊吕大防为始祖。
台湾吕氏宗亲会所制族谱,尊吕尚为吕氏远祖,常有吕氏后裔来卫辉拜祭。
家谱文件
吕姓家谱文献目录
吕姓家谱文献目录
现在吕氏族谱,大多是清朝末年民国初年纂修的,以南方省份居多:
毗陵(今江苏常州市)《吕氏宗谱》 吕贽庭光绪四年(1878年)纂修 共二十二卷,外加首末各一卷;
余姚(今属浙江)《吕氏宗谱》 吕铭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纂修,共八卷,卷首一卷;旌德(今属安徽)《吕氏续印宗谱》 吕贤铭纂修,共十四卷,民国六年(1917年)铅印。
北方吕氏家谱:
新安(今属河南)《吕氏宗谱》 吕锡祥、吕凤歧纂修,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刻本复印。
此外,还有:
《吕氏宗谱》 吕秋泉、吕培成等纂修,民国十九年(1930年)铅印;
《吕氏族谱》 纂刻者姓名不详,民国初年刻本;
《吕氏重修宗谱》六卷,卷首一卷,吕光琦纂修,民国十年(1921年)铅印。
吕姓系承神农 源自南阳河东
吕姓,也的确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姓氏,从一开始,便表现不同凡响——《辞海》对于吕字的解释,便是引用吕姓始祖大岳的典故,这个典故,是《说文》吕部上所说的:“昔大岳为禹心吕之臣,故封吕侯。
”
吕侯大岳,是后世所公认的吕姓的始祖,他是圣君大舜的“心吕之臣”,后来就被封为吕侯,子孙也自此以吕为姓,历代繁衍下来。
这位吕侯大岳,根据《姓纂》的记载,是炎帝姜姓之后。
由此看来,吕氏之得姓,为时甚早,早在4200多年以前,中华民族刚刚开始萌芽茁壮时,就已经有了这个姓氏。
当时的吕国,大致就是今河南省南阳县一带地方。
这个国家后来被周所并。
姜子牙,是老幼熟知的人物。
实际上姜子牙是大岳的后裔,所以他还有一个名字叫作吕尚,只是不大为人所知罢了。
由这件事,也可证明吕姓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否则姜子牙也不会既姓姜,又姓吕了。
过了800多年,到战国末年,有相传为秦始皇亲生父亲的吕不韦。
到了刘邦所建立的汉朝,吕氏再度显赫绝伦。
汉高祖死后,吕后专政,这个妇人可谓心狠手辣,杀人杀得连儿子都怕她。
她娘家的人权倾当朝,刘家的天下,差一点被吕姓夺去。
来源一:属于以居邑为氏薛氏的起源 薛姓起源地
相传薛氏先祖最早源自古代任姓部落,是人文始祖黄帝的后裔。据史籍《元和姓纂》、《新唐书》、《通志》等记载,黄帝一生共有二十五子,成年后皆以德行出众,受封为十二个不同的姓族,散居于各地。其中幼子禹阳在颛顼帝时受封于任(今山东济宁任城),而为任侯。
来源二: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匈奴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部族,又称胡。战国时匈奴开始与中原各政权接触,其后长期影响中原各地,直至南北朝后期,匈奴之名逐渐消失。通过战争、和亲和关市,匈奴在很多方面接受了汉文化的影响。
起源三:属于帝王赐改姓为氏薛姓的姓氏典故 薛氏的姓氏趣事
唐朝时期,有一著名的人,叫作薛怀义。薛怀义,原名冯小宝,自称周文王后世子孙,鄠人,闯荡江湖,在同官县贩卖药材,练就了健壮的身体,粗犷中不失数分英俊。冯小宝发迹后,其兄弟子侄乃至姻亲裔孙纷纷冒姓薛氏,以崇其位,此后沿袭不改。
薛姓家谱字辈排列
江苏南京薛氏字辈:“兴广敬信和”。
江苏响水薛氏字辈:“梁堂应以国”。
辽宁锦县薛氏字辈:“继致顺积美大中其允从”。
辽宁大连薛氏字辈:“恩朝洪良云玉天永宝寿长连”。
辽宁鞍山薛氏字辈:“文明进宝金”。
山东泰安薛氏字辈:“训文其玉福提辖”。
山东巨野薛氏字辈:“传巨乃垂现广见成怀本首之念体正”。
山东梁山薛氏字辈:“熙东传亭广兆宪庆凡祥令”。
重庆云阳薛氏字辈:“天胜德义光世泽道隆昌敦本传家茂人文大启长”。
四川邳县薛氏字辈:“鸿堂家生以道良”。
福建平潭薛氏字辈:“贤由来理学万年青”。
薛姓人口数量薛氏的历史人物 薛姓明星名人
薛姓第一大省是山西,约占全国薛姓总人口的41%,占山西省总人口的38%。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西、浙江,这两省薛姓大约占全国薛姓总人口的54%;其次分布于四川、河南、福建、山东,这四省的薛姓又集中了28%。全国的薛姓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北地区,形成了以山西的北方、浙江的东南、西部的四川为中心的三块薛姓聚集区。
1现代,中国人初次见面,一般喜欢问:“贵姓?”另一方一般回答:“免贵姓啥。”问别人贵姓是对别人的尊重,而说免贵则是一种谦虚的表现。这是中国人的礼貌。
2在古代姓氏是有贵贱之分的。
夏商周三代:姓、氏不同
在夏商周三代,姓和氏是不同的,所谓姓明婚姻,氏别贵贱,即是指此。氏是贵族特有的,而平民顶多有个姓。像大家熟悉的孔子,其实姓子,孔子是宋国公室后裔,而宋是商遗民,商王姓子,孔只是孔子的氏。如此说来,称孔子为子孔似乎更确切些。再如屈原,他是楚国公室,楚王姓熊,再上溯的话姓芈[mǐ],屈只是他的氏。
秦汉之后:姓氏合流 门阀制度出现
到了秦汉,姓氏逐渐合流,但姓氏的贵贱高下之分不但没消失,反而愈演愈烈。正是这一时期,出现了门阀。所谓门阀乃门第和阀阅的合称,指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又称门第、衣冠、世族、士族、势族、世家、巨室等。门阀源于西汉末年,极盛于南北朝。都有哪些门阀呢?像朱、张、顾、陆为代表的“吴姓”,是江南的门阀地头蛇。像王、谢、袁、萧为代表的“侨姓”,是随晋室南渡的门阀过江龙。唐刘禹锡诗云“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即是对以王导、谢安为首的王、谢家族兴衰的感慨。
最著名的门阀还当属隋唐的七宗五姓,分别是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其中李氏与崔氏各有两个郡望宗族,所以称之为七宗五姓、五姓七望或五姓七家。晚唐唐文宗曾向宰相郑覃家求婚,郑覃宁愿把孙女嫁给九品芝麻官崔皋,也不愿把她嫁给皇太子,文宗感叹道:“我家二百年天子,顾不及崔、卢耶?”
与皇帝同姓是一种荣耀
随着门阀士族制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皇室国姓仍是铁定的贵姓。在封建社会,某个姓氏一旦成为皇帝的姓氏,立即身价百倍,被尊为国姓。能与皇帝同姓是一种荣耀,能同宗同族更是一种无形的政治资产。刘备无权无势无兵,最终能建立蜀汉,姓刘才是其金字招牌。《百家姓》里赵姓名列榜首,是因为该书出现在宋朝,而宋朝皇帝姓赵。
“两个半”贵姓:不能回答“免贵”、“不贵”
除了国姓,唐宋以后还有两个姓氏也成了贵姓。哪两姓?一个孔姓,是孔子的姓,另一个张姓,据说是老天爷(玉皇大帝)的姓,还是张天师的姓。因而,民间说天下只有两个半贵姓,孔张以外,皇家的姓只能算半个。姓这几个姓,如果回答“免贵”、“不贵”,很可能闯祸,因为这冒犯了圣人、神明和皇帝。
“贵”姓
此外,贵姓确也是姓氏。其源流众多,最正宗的一支源自颛顼玄孙陆终,以其分封地贵邑得名。
不再百家姓中
柴姓出自:
焦作柴姓,柴姓,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文公十八世孙高柴,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春秋时期,高柴的孙子以祖父的名字为姓,叫柴举。柴举的后代就以柴为姓,世代相传。据《通志》载:“柴氏,姜姓。齐文公子高之后。高氏傒,以王父字为氏。十世孙高柴,仲尼弟子。柴孙举,又以王父字为柴氏。汉有棘蒲侯柴武。裔孙守礼。五代周太子无子,以守礼子荣为嗣,是为周世宗。”《姓考》载:“齐大夫高张食采于柴,因氏。”又《千家姓》载:“平阳郡。”焦作柴氏为明初平阳郡洪洞柴家垣(庄)移民。
河南省焦作柴氏村庄有:修武县西村乡当阳峪村(柴村) ,获加县中和镇小营村(柴村) , 原阳县师寨乡柴庄村,温县招贤乡龙渠村(柴村), 温县温泉镇柴门庄 ,温县北冷乡北冷村,河南省博爱县阳庙镇阳邑村(柴村), 博爱县许良镇三栗庄(柴村),济源市有三个柴家庄:邵原镇柴家庄村,思礼乡西柴庄村,天坛街道柴庄居委会,武陟城关柴徐村,武陟大封南催庄,武陟大封老催庄村,武陟三阳柴尚村,沁阳柴村,太康柴庄(分迁出)等十几个村庄,人口五万。
焦作古称怀庆府,是古代的一个行政区域,它的地理范围大致就是现在河南省焦作市的行政区域。《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有这样解释:“怀庆,汉河内郡,后魏置怀府,元改曰怀庆路,明曰怀庆府,清因之。属河南省,民国废。治河内,即今河南沁阳县。”它所辖地区包括今天的沁阳市、温县、济源市、孟州市、原阳县、武陟县、博爱县、修武县及焦作市的其他部分地区。怀庆府所辖地区都有悠久的历史。如温县,《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解释说:“周畿内国。《左传•隐公三年》:‘郑祭足师,取温麦。’(《杜注》:‘今河内温县。’)”古代中国是“国之大事,唯祀与戎”,祭祀被奉为最神圣的国事,祭品选用温县之小麦是有讲究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修武条:“《韩诗外传》:‘周武王伐纣,勒名于宁,因名修武。’《韩非子》也有记载。怀庆曾出现过司马懿(温县)、韩愈(孟州市)、李商隐(沁阳市)、郭熙(武陟)、张渭(修武)、朱载堉(博爱)等历史名人,陈氏太极拳、四大怀药、怀梆戏、竹林七贤、愚公移山等也都出现在这里。历史上,怀庆的交通地理位置也是十分重要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京汉铁路未通以前,为由京入陕之孔道……山西商货之南下者皆出于此。”而晋商在中国商业史上占据了十分辉煌的地位。另外这一地区还有很多考古发现。比如说汉献帝被贬为山阳公,封地就在焦作,山阳城遗址还在,焦作现在仍然使用别称——山阳城。另外经考证证明,焦作地区曾是商朝的都城,乱了商纣王朝纲的妲己就是焦作人。这些都说明怀庆地区文化的源远流长,经济的繁荣兴旺,笔者就把该地区的土著语言称作“怀庆方言”。
林改柴氏三度为王
柴氏的重要一支、由林氏改姓柴氏,这支柴林氏三度为王:《福建柴林氏》载:“闽林始祖林禄10世孙林英,由莆田北螺(今莆田县西天尾镇林峰村)迁居洪州鄱阳(今江西省景德镇市波阳县),生子名士弘。
隋末,林士弘加入江西饶州操师乞领导的农民起义队伍,操师乞死后,军中拥立大将军林士弘为主帅,拥兵十多万,于虔州(今江西省赣州市属)称南越王,寻建国称大楚,年号太平,(616年,隋大业十二年)。进军临川、庐陵、南康、宜春,北至九江,南至番禺,各地豪杰争起,杀隋守令官,望风归附。后来,这个楚国被新兴的唐朝消灭,太平年号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七年。
林士弘当了七年皇帝之后,他的十三世孙也当了五年皇帝。
楚为唐扑灭了,士弘的家属逃匿于浙江武林山中,改姓为柴。其十二世孙柴守礼,有妹嫁与郭威(即后周太祖)为皇后,郭威无子,过继守礼的儿子柴荣,嗣立为帝,即史称的柴世宗(955-959在位)。及世宗病卒,子柴宗训出生才数月,嗣位,即后周恭帝。可是柴荣的生前好友殿前都点检赵匡胤,发动了“陈桥兵变”,逼柴家寡妇孤儿“禅让”天下给他。宋朝封柴宗训为“郑王”,其母为“先后”。
柴氏改姓有卢,林,张,潘,崔,殷,邱7姓
目录[隐藏]
柴姓改姓卢
柴姓改姓潘
柴姓改姓林
柴姓改姓张
柴姓改姓殷
柴姓改姓崔
柴姓改姓邱
柴姓起源
历史名人 柴姓改姓卢
柴姓改姓潘
柴姓改姓林
柴姓改姓张
柴姓改姓殷
柴姓改姓崔
柴姓改姓邱
柴姓起源
历史名人
[编辑本段]柴姓改姓卢
磐安“九支卢”,出自宋工部尚书越国公卢琰。宋初,卢琰“挟孤、义不臣宋”而退隐灵山(今浙江省磐安县新渥、深泽一带),九个儿子自此繁衍,成为卢姓在浙江的始祖。 卢琰生于公元900年,祖籍河南洛阳玉川,祖上三代为唐朝宰相,父亲文纪,为后唐清泰间越州刺史。到了后汉,卢琰开始进入仕途,成为郭威手下大将。后汉隐帝刘永佑继位,荒*无道,听信佞言,滥杀无辜,将边疆重将郭威家眷扣押为质,想召回郭杀之。郭威得知,十分吃惊,急忙召集众将商议。卢琰进言:"隐帝无道,后汉气数已终。与其回京受缚,不如率兵讨伐。"于是郭威率军回京,隐帝驾崩,郭威黄袍加身,改国号为周,史称后周,封卢琰为尚书,辅佐后周。 郭威死后,传位于继子柴荣,史称周世宗。世宗授卢琰为检典尚书,并封为"荣禄大夫上柱国赞治尹开国上将军""食禄三千七百户,赐金绯鱼袋。"当时,除卢琰外,赵匡胤也是周世宗柴荣的结交,深得信任。卢、赵二人被周世宗称为"股肱"。 显德六年(公元959年),世宗驾崩,太子柴宗训即位,是为恭帝。一时间,孤儿寡母,权威难展,朝权被赵匡胤、陶谷等所掌握。次年,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成为宋太祖,改显德七年为建隆元年。 不日,宋太祖摆驾入朝,反封恭帝柴宗训为郑王、皇太后为周太后,柴宗训只得身着白衣出宫。太祖入皇宫,六宫迎拜。太祖见有两个小孩由宫人抱着,也在下跪之列。便问是何人,原来是柴荣的两个皇子:纪王、蕲王。太祖大怒,令左右侍卫诛杀之,两皇子被捉押出宫,一路惊恐哀号不止,宫内上下大惊失色。此时,卢琰挺身而出,冒死向赵匡胤进言说:"昔时尧舜授受不废朱均,今受周禅,安得不存其后?"赵匡胤听后,便问大臣潘美,潘美支吾着回答:"臣岂敢以为不可……但于理不安耳。"太祖此时又见卢琰脸色铁青,圆眼相瞪,只得暂将两位皇子追回不杀。不久,卢琰为留柴氏一脉,暗将蕲王柴诲抱回府中抚养。 世宗子七人:长曰宜哥,次二皆未名,次曰恭皇帝,次曰熙让,次曰熙谨,次曰熙诲,皆不知其母为谁氏。宜哥与其二,皆为汉诛。太祖即位,诏赐皇孙名谊,赠左骁卫大将军;诚,左武卫大将军;諴,左屯卫大将军。 显德三年,群臣请封宗室,世宗以谓为国日浅,恩信未及于人,而须功德大成,庆流于世,而后议之可也。明年夏四月癸未,先封太祖诸子。又诏曰:"父子之道,圣贤不忘,再思天阏之端,愈动悲伤之抱。故皇子左骁卫大将军谊、左武卫大将军諴、左屯卫大将军诚等,载惟往事,有足伤怀,宜增一字之封,仍赠三台之秩。谊可赠太尉,追封越王;诚太傅,吴王;諴太保,韩王。"而皇子在者皆不封。 六年,北复三关,遇疾,还京师。六月癸未,皇子宗训,特进左卫上将军,封梁王;而宗让亦拜左骁卫上将军,封燕国公。后十日而世宗崩,梁王即位,是为恭皇帝。其年八月,宗让更名熙让,封曹王。熙谨、熙诲皆前未封爵,遂拜熙谨右武卫大将军,封纪王;熙诲左领军卫大将军,蕲王。皇朝乾德二年十月,熙谨卒。熙让、熙诲,不知其所终。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周家人传第八 此时,宋太祖深知帝位未固,便千方百计笼络人才,特别是卢琰这位"三朝元老",便不断对他升封、嘉奖。建隆二年十月十一日,太祖下旨敕封卢琰:"朕惟立国以仁,维国以义,上下之间各得其分。惟尔抚军琰,赋军养民不惮,整军卫民而民不怨,甚得治体。诗曰:祈父予王之爪牙胡转予于恤。今特效尔工部尚书便宜行事开国上将军。汝当益励厥志益修厥德,可以前件奉敕。右牒至奉行敕命。"次年五月三日,又提御笔称赞卢琰:"貌端而古,学博而优。三登虎榜,一占鳌头。事亲竭力,政治有谋。孝哉人子,忠矣公侯。呈吁图其像,而赞其德。俾见者仰,高风而佳誉永留!"同年十月初一,又为卢琰封赏敕命:"朕惟以工部尚书卢琰,寄之以重任,公卢琰发身贤科,历任前职历岁已久,克有劳功。书曰'德懋懋官,功懋懋赏',特进尔荣禄大夫便宜行事开国上将军,封越国公。汝当益修厥德,恪守尔职,可以前件奉敕如右牒至奉行敕命。"至此,太祖对卢琰公官封极品,爵为国公,恩赐之隆已无可复加。
然而,卢琰对宋太祖的恩宠看得很淡,而内心对后周皇帝忠心不二,抱着"柴周大臣义不臣宋"大志不动摇。因此,对宋太祖的恩宠,处处倍加小心,并为抚养蕲王殚精竭虑。当宋太祖在处理了恭帝和纪王后,又追究蕲王下落时,卢琰觉得麻烦将要临头了,于是,他与柴世宗的驸马孙帷温(浙江永康人)密谋,将柴熙诲收为义子,改名为卢璇,同时向宋太祖提出了归农致仕的要求。决定退出朝廷远遁山林。 开宝元年(公元968年),宋太祖同意了卢琰的要求。临别时,宋太祖亲作《御赐功臣卢琰致仕赠别诗并序》:"朕以卿尚书卢琰老成历练,欲藉以弼成至治。卿乃起空谷白驹之想,为林泉自适之谋,难为强留之计,然君臣之份恶可恝然,故赐汝以诗,以光来裔。袖手长才世路轻,爱闲那肯鬻荣名。桂冠使欲辞丹阙,策杖还归老故城;适意不论三仕喜,传家惟有十分情。林间佳趣真恬退,好向廉泉自濯缨。" 于是,卢琰如同出笼之乌,与孙帷温一起率全家老少,挟蕲王柴熙诲连夜出京城,过临安,不久来到了灵山(今翠峰山)之麓(今新渥镇大山下一带)长期隐居。据传,当时正是冰天雪地的日子,宋太祖追查蕲王的下落,于是怀疑到与卢琰归农有关,马上派追兵追查。卢琰等从东阳方向进入灵山一带,为了躲开追兵,把靴子倒回来穿上,故意在雪地上留下向山外行走的脚印,当追兵赶到时,见这里杏无人烟,只有茫茫雪野和一谷觅食的麻雀的叫声,而行人的脚印也是向外走的,便离开了。 就这样,一行人躲进了这里,避过了追兵。卢琰见峰峦叠翠,环境幽雅,正合自己躬耕垄亩的性情,便在此定居下来,并把这个地方称为"朵山",意即"躲"山,解放后,谐音改为"大(浙江方音:do)山下"。据《大山卢氏宗谱》谱序载:"……越国公始居汴,为后周工部尚书,有政绩禅,宋后迁居婺之灵山,灵山者卢氏发祥之地也。自越国公而上皆缺而不书,古籍无所稽,略其所当略也;自越国公而下,支派世系近而可考,详其所当详也……"记述了越国公迁居灵山的史实及其重要的历史文化地位。从此,卢琰"义不臣宋"的侠肝义胆成为后人传扬的美德。 据记载,卢琰隐居灵山五年后,为使宋太祖彻底放弃对自己的牵制,巧妙地让儿子们和地方官上表,奏明"卢琰已死"。宋太祖接报派使臣中书省侍郎李克明来灵山吊唁,祭文曰:"窃维卢琰历事吾朝累建劳绩于时有年,嗣朕在位,实公匡辅,忠义可嘉,方期上柱国家岂意溘然先朝露讣闻不胜哀悼,今特遣官谕祭,以示异恩……",对卢琰作了很高评价。 此后,卢谈便安心地开始了开发灵山这片沃土的家园。据《大山卢氏家乘旧序》载: "……其乡多朴茂之风,公建塾于斯,设教廷师课诸孙子,乡之后秀者从之益众,而又以德化人,一时风俗美而人才出……"。随着时间的推移,卢琰也慢慢地改变了对宋室一统天下的看法,使他从"不食宋粟"的思想转变为拥护大宋统一天下的爱国情怀,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国家培养人才进行了努力,不仅使其"九子具将相之才以备朝廷之用",而且建塾廷师,谋及乡民子弟,以德化人,使乡内风俗大变。他在《七叠飞泉》一诗中写道:"连云飞瀑挂前空,水脉潜穿七窍通。指日朝宗归大海,早将兵甲洗辽东。"充分表露了他对统一国家使人民安居乐业的向往,以及对宋兵收复辽东统一大业指日可待的爱国主义精神。在《灵谷锄云》诗中,他又写道: "荷锄木柄不须长,觅种灵山别有方。种得云中双白璧,琢成瑚琏献君王。"进一步表达了他隐居灵山为国家培养有用之才的信心和决心。到了宋开宝丙子年(976年),宋太祖驾崩,此时的卢琰早已转变了对他的看法,认为他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明君,并赋《横山晚笛》一首:"牧童牛背日将曛,短笛摧残几片云。莫道山中无宁戚,重歌白石忆明君。"横山斜亘,晚笛催人,一名大臣对明君的缕缕思念之情不禁溢于言表。 八年后,即宋雍熙乙酉年(公元985年),卢琰病逝,葬于灵山南麓。据传,越国公卢琰墓规模宏大,经千余年而不损。"九支卢"即卢琰的九个子女蕃衍出的九个支派,《大山卢氏宗谱》载:"……(卢公)娶行军都大元帅赵光之女,封越国夫人,生八男一女,讳锦,招柴世宗之子讳炯。后改名曰璇,隐柴为卢,列作九支,号曰榛、栗、择、松、竹、梅、桐、梓、杞……"卢琰为了"存柴室一线之绪",不仅挟孤以逃,而且将自己的女儿卢锦许配给蕲王柴熙诲(即卢璇),正式排为第三子,与其他八子并立,然后,分支蕃衍。为了永远记住自己的祖地,卢公载下了一棵榧树,九子又分别在大山下村口种植了一棵枫树。自此,一棵榧树和九棵枫树历经千余年的风霜雪雨,郁郁滴翠。可惜到了"文革"期间,卢公所遗之物概莫能外,一律被砸毁、损坏,就连这幸存的几棵古枫树也被当作补贴集体开支砍伐掉了。
钟灵毓秀的灵山之麓,卢琰公的遗风今何在?如今的大山下村,村口一排11间的长廊好像还在叙说着悠悠往事。"耕读世源"四个字散发着远古的芳香,只是廊柱上的对联已被斧凿得遍体鳞伤。一口约300平方米的池塘依然碧波荡漾,也许还能映照出当年卢公的忠肝义胆、高节清风。
[编辑本段]柴姓改姓潘
新、旧《五代史》上都说:"世宗子七人,长曰宜哥,次二(下面的两个儿子)皆未名,次曰恭皇帝,次曰熙让,次曰熙谨,次曰熙诲……宜哥与其二,皆为(后)汉诛……世宗崩,梁王(宗训)即位,是为恭皇帝。其年八月……熙让,封曹王;熙谨、熙诲……封纪王……蕲王。皇朝乾德二年十月,熙谨卒。熙让、熙诲,不知其所终。" 于是,"熙让、熙诲,不知其所终"遂成千古之谜,他们到底去了哪儿呢? 2001年7月2日,祝志平先生在新疆克拉玛依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卢苗安博士相遇,揭开了这一千古之谜---卢苗安博士正是柴荣第七子熙诲的后代,他提供的《 卢村志》对柴熙诲改姓为卢、改名为璇有着详细的记载--- 陈桥兵变后,恭皇帝被封为郑王,公卿大臣皆承旧职。宋太祖见熙谨、熙诲仍在宫中,就问诸臣:"此复何待?"此时,太祖的左右侍卫意欲斩之。后周开国上将军卢琰冒死谏阻:"尧舜授受不废朱(丹朱)、均(商均),今受周禅,安得不存其后?"这时名将潘美(潘美是杨家将故事中潘仁美的原型,不过历史上的潘美并不像戏剧中的潘仁美那样大奸大恶)以手捏殿柱,垂头不语,太祖问他:"汝也以为不可吗?"潘美说:"臣岂敢以为不可,但于理未安耳。"太祖听后,就收回了成命。事后,潘美抱养了柴熙谨,更名为潘惟正(一说潘惟吉),卢琰抱养了柴熙诲。 (宋)太祖皇帝初入宫,见宫嫔抱一小儿,问之,曰:「世宗子也」(德按:后周世宗名荣,为后周太祖之养子,本姓柴,以功封晋王,即位后,伐辽,取瀛、莫、易之地,以赵匡胤为「都检点」。六月崩,恭帝宗训立,陈桥兵变,赵匡胤取而代之,国号宋。世宗之子乃后周世宗之后裔。)时范质与赵普,潘美等侍侧,太祖顾问赵普等,普等曰:「去之!」(按赵普为胤幼时师,与周无渊源故主杀之。)潘美与一帅在后不语,太祖召问之美不敢答。太祖曰:「即人之位杀人之子,朕不忍为也。」美曰:「臣与陛下,北面事世宗,劝陛下杀之,即负世宗,劝陛下不杀,则陛下必致疑。」太祖曰:「与尔为侄,世宗子不可为尔子也。」美遂持归,其后太祖亦不问,美亦不复言,后终刺史,名惟吉,潘夙之祖也。美本无兄弟,其后惟吉历任供三代,止云以美为父而不言祖,余得之於其家人。(按:惟吉,王铚默记作惟正。) 宋 王巩 随手杂录 宋太祖皇袍加身之初,到周恭帝被废之后居住的天清寺,周恭帝的宫人们一齐跪拜,有一宫人抱
林姓族谱
本文2023-09-22 10:21:5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7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