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十八户王氏宗谱的起源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4浏览:1收藏

大十八户王氏宗谱的起源,第1张

大十八户王氏,起源于琅琊王氏,为太子晋嫡派子孙,是真正的炎黄后裔。

当然,目前还存在如下争议:

一是,始祖迁移来此时间、何因何故。

二是,几时建村(详见:试析村名与隶属沿革一文),村名智化屯和大十八户如何演变

三是,祖上大面积的土地因何而来,周围几个村子到底是不是祖上佃户。

四是,误传奶奶立祖究竟何故,以及道亨公考中进士回乡祭祖修茔。

如上问题,真要考证清楚还真不容易。所以我就开始了族内寻访,把前辈们知道的事情收集整理,随着查找县志,根据祖先行走的路线,从山东济南、泰安、武定、潍坊、河间、兴济、青县、静海等地,依照年代顺序把明朝、清朝、民国、现代的全部收集起来,一边查找一边研究。同时开展外界交流,与周边王姓联系,国内王氏文化研究机构购买谱籍,进而联络各地区县志办公室,驱车前往山东境内白马庄并从实地考察。最终建网站在网络上查访,搜集明史查询明代移民的时间、地点、官职、民风民俗等。这样不知不觉三年时间过去了,深切体验了寻根问祖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必须从国史、方志、家谱三者结合起来,加以验证,才可得出正确结论。借此机会将自己整理收集的各方面资料分别汇编,载录谱中以便后人查寻,编辑更多资料让族人了解族史,以免枉费心力猜测质疑的重演。

王氏族谱(三槐堂)

王氏族谱初修纪略

盖闻百世不泯有益于史乘者谱也明其本之所自出尊尊也别其支之所由分亲亲也尊尊亲亲之道尽而族之大本立矣

吾始祖振环公由明从苏之阊门分立盐渎卜筑浮图栉风沐雨之劳方释田凿井之计是谋忠厚浑朴累业相传名教诗书尚于囿于见闻而未及讲至

吾世祖士进公读书稽古而文始兴公念曾祖上达公昆季四人棣鄂联辉及先继美因思王氏之系出太原班班可考而鼻祖之疑于苏者年远代难以统述欲联谱牒即就

吾祖之疑于卤者为始祖一世祖寻源溯流条分缕析分纪四门由一身之祖考上追父祖之祖考由高曾之祖考以及始迁之祖考俾人人知新尊尊之义而孝道成由一人之昆弟旁推之先世之昆弟由后人之昆弟以及族子姓之昆弟俾人人识亲亲之义而友道笃百世而下亦安有昧其一本忘厥宗亲者哉然公虽草创谱系咨老成而着笔述往事而经心挈领提纲推原竞委以慰先灵于地下而子孙之孝思于以展也至重修删订重事坛业是所望于后来之能自树立者焉

十世孙文雄含英氏敬序

乾隆岁次甲寅夫二月觳旦

王氏族谱后言

太原王氏其先出于周室始而发迹晋阳继而散处吴会魏晋间与琅琊王氏颉颃朝右迄今犹藉人口

吾族殆其苗裔也忆

吾始祖振环公自苏移家乐土已十余世矣兵乱之后家乘不存水源木本几于久而遂湮至

吾五世祖士进公积学既深阅世最久序录宗支初创家乘以聚处浮图者分为四门由本及末寻源溯流等降亲疏有条不紊至其名誉是乃吾祖之佑启我后人者也不下三四十年族日益繁丁日益盛茂每书祭期父相聚而言曰某往某地累年归某居某乡分已治产业安家乎久远綦至于遗漏者几希尚旨见近之民风尚凉薄情易乖乘睽自五世以下喜不庆忧不弟以一本之谊分而等于途人于心安乎

余甚忧之与弟文乐商酌欲细订成函不敢仔自肩厥任因于吾祖之原集坛补之俾后世子孙一寓目而如晤先人庶几历云奶初之代犹然在高曾之年质之祖考宗在天之灵或可千无罪焉其间依次普序逐一分明不敢详所亲侧略所疏凡慰吾宗同登斯集惟疑似无确考者不附入恐以伪而乱真也年弱未成丁者不悉列留余地以待后人也惟望世世子孙引于勿替异日贤子贤孙起重加乘为家乘之光斯诚余之厚幸也夫

十世孙 文华 国平 文乐 鸣豫 敬识

乾隆岁次甲寅夫三月觳旦

王氏族谱续修小引

广训十六条首敦孝弟以重大伦次即笃宗族以昭雍睦明人道必以睦族为重也夫家之有宗族犹水本源则一而族之本源惟在于谱谱者普也所以普支派也以录也所以录姓字也祖德宗功非谱英传长幼卑尊非谱莫序高年应厚福与夫忠孝之所昭节义之所重非谱无以考据而详明之则谱之所传不綦重哉吾族于洪武初由苏之阊门始迁盐渎发迹浮图已枚百年于兹矣既立家庙以藨丞尚旨当修族谱以联疏远旧有五世祖士进公族谱一集已经十世祖文华文雄文乐续修越至于今子姓渐繁人丁日盛迁徒不一散轶尤多或托处异地或寄迹他乡春秋虽切霜露之感睽违终无联示之情喜不庆戚不相怜尊敬宗妆族之典曷有书焉不早续修恐年旧代远难以缕析而条分云散星移不免得此而失被兼之老成代谢访问无人抑或子孙式缴稽考无自不几以一脉之所流传而竟等诸途人已乎兹与弟克前克诒克各并玉如商议先量力而出赀请人续修宗谱绵一线之渊源昭百代之典相没相袭必不至于无所统宗不相维击者也惟望族众协力同心共飨善举上绳祖武下话孙谋庶麟趾公族之绵延可以相传葛荔本根之繁衍不至数典而忘此固敦宗睦族之义亦以永乘不朽云尔音

十二世孙克谐亦纯氏偕男玉如敬序

光绪岁次丙子春三月懿旦

王氏续修族谱序

夫谱者家之史也烈祖贻谋虑其久而失也则记之一脉之流传虞其日以疏也则书之譬之木本由根而干而枝而叶不培其本则其叶不茂亦犹水源由海而河沟而壑不滤其源则其流不请族之本源何以异是非有谱以记之前无作后无述几何不数典而忘其祖耶吾族之迁盐渎也凡十有数世矣本庄四门比阊族党人烟稠出其散处者或远或近既庶且繁虽非巨族人丁称济焉余等于幼时从师就学即闻五世祖士进公有创修宗谱尔时亦来知谱之有关于敦宗时族之典也及长偶于故筐司中见十世祖文雄公文华文乐抄录重订宗谱于简编中得其缮本尚未尽饱蚀鱼余等深喜之盖既有家庙以荐丞而独于族谱未经续修于心安乎故当祭祀大典宗族咸在议及续修之事族众亦唯唯应之而无人心不齐从违不一饶裕者少贫寒者多又更两寒暑于丙子祭期后数日与兄克谐弟克诒克和侄玉如商议酌量先出资请人续修而数目间草本已成庶同族得以不忘前人并不忘前人所生之人可以流传后世相继之世而吾族遂不等黄虞之已逊杞宋无徵焉兹者谱牒既联庶可正伦而敦本他日英贤蔚起定成孝敬而亢宗自愧无才不克胜重任特小补于其间以成斯谱云尔

近日,一知情人士告诉记者,我市雨城区碧峰峡镇后盐村的王清华老人家珍藏了一本罕见家谱,家谱记载有上至始祖周灵王太子晋,下至清朝康熙年间王氏家族的发展变迁、兴衰荣辱。28日,记者来到雨城区碧峰峡镇后盐村王清华家,恰逢老人家上山干农活。得知记者要看家谱,王清华的妻子马清荣(音)从卧室里把一个锁了好几层的深色木盒子拿了出来,在昏暗的光线下,盒子精致的做工令人眼前一亮。马清荣并不知道如何打开木盒,还是旁边另一名王家人帮忙弄了一阵后,才打开了盒子。在精致的盒子里,记者看到一本蓝色封面,纸张因年代久远气候潮湿而变色的王氏家谱。家谱长约30厘米,宽约24厘米,厚3厘米左右。翻开家谱,均为繁体文字,即有手写体,也有印刷部分。家谱里还配有某些朝代王氏家族居住的地形图和历代祖宗的工笔画像,画像附有简短的文字介绍。

据闻讯赶回来的王清华回忆,家谱是自己奶奶传下来的,因为近几十上百年间,他们这一族近几代以来家道衰落,族中有文化的人很少,他自己更是没读过几天书,家谱所记载的内容他也不清楚。但由于前辈的叮嘱,他把家谱看成是王家最珍贵的东西,妥善保存着。王清华也不知道他的上几辈人何年何月来到雅安生活,但家中保存的老宅和供奉祖宗的祠堂似乎告诉别人,这家人也曾一度兴旺过。

在王老汉家的后面,就是王家老宅,老宅全木质结构,堂屋有三扇大门,各种装饰、雕刻非常精美,门坎高过膝盖。堂屋内部高约5米左右,靠后墙正中的祠堂摆放着祖宗灵位。王老汉说,家谱以前就是与祖宗一道供奉在祠堂里的,如果有人要想观看,必须得到当家人的同意,并沐浴焚香、三拜九叩后才能观看。现在为了防盗,他把家谱收起来了,祠堂如今也已是布满了蛛网。家谱里有王羲之据对王家家谱有过一定研究的市民刘传康介绍说,这本王家家谱为清朝康熙庚申(公元1680)年,王氏第23代孙续修,距今约300年历史,记载了上至周灵王台子晋,下至清朝康熙26代孙,王家家族变迁历史。研究家谱得知,王家先后辗转山东、江苏、河南、山西、四川等省。家谱同时还收集了历代皇帝给王氏的皇令全文,祖宗图像以及墓葬地点。

与记者同去的几人根据该家谱里有关记录“羲之率祖若诸姬之……南国柱宗哉”而推测,这家人可能与晋时大书法家,曾做过东晋宰相的王羲之有关。但由于无专家在场,大家不敢断定家谱里所记录的是否就是大书法家王羲之。从家谱里可以看出,王家来四川的时间大概是明末清初。从家谱记载王氏家族2000余年的兴衰变迁,可窥见当时的社会风貌、自然地理等诸方面情况,具有一定研究价值。记者王金贵

我也姓王。

这是三国时期王氏家谱

1、琅邪王氏

(王戎是王浑的族孙)

王雄 ┳王浑 ━王戎 ━王方

┗王乂 ┳王衍 ━王玄

┗王澄 ┳王詹

┗王徽

(王祥、王览以下略)

王仁 ┳王睿

┗王融 ┳王祥

┗王览

2、太原王氏

┳王柔 ━王机 ┳王默

┃ ┗王沈 ━王浚

┗王泽 ━王昶 ┳王浑 ┳王尚

┃ ┣王济

┃ ┣王澄

┃ ┗王汶

┣王深

┗王湛 ━王承 ━王述 ┳王坦之

┗王祎之

3、东海王氏

┳ ━王详

┗王朗 ━王肃 ┳王恽

┣王恂

┣王虔 ┳王康

┃ ┗王隆 ━王景 ━王雅

┗王恺

这是三国时期王氏家谱

1、琅邪王氏

(王戎是王浑的族孙)

王雄 ┳王浑 ━王戎 ━王方

┗王乂 ┳王衍 ━王玄

┗王澄 ┳王詹

┗王徽

(王祥、王览以下略)

王仁 ┳王睿

┗王融 ┳王祥

┗王览

2、太原王氏

┳王柔 ━王机 ┳王默

┃ ┗王沈 ━王浚

┗王泽 ━王昶 ┳王浑 ┳王尚

┃ ┣王济

┃ ┣王澄

┃ ┗王汶

┣王深

┗王湛 ━王承 ━王述 ┳王坦之

┗王祎之

3、东海王氏

┳ ━王详

┗王朗 ━王肃 ┳王恽

┣王恂

┣王虔 ┳王康

┃ ┗王隆 ━王景 ━王雅

┗王恺

159 山西灵石王氏族谱二十卷

(清)王中辉 王中极纂

清乾隆三十九年(1744)纂 乾隆五十五年

(1790)存厚堂刻本

辽宁图 山西大学 日本 美国

注:王攸宁首修于清康熙二十七年。

160 山西临晋王氏族谱二卷

(清)王士焱等重修

清咸丰元年(1851)刊本 八册

科图 上海图

161 山西洪洞山西平阳府洪洞县董薄里薄村十甲王氏族谱二十七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王楷苏 王楷欧编次

清嘉庆二年(1797)刊订刻本 十册

历史所 山西洪洞县档

162 山西洪洞王氏家谱四卷

(清)梁卓午撰

清光绪十三年(1887)怀德堂钞本

历博

163 山西洪洞王氏族谱崇祀乡贤录不分卷

(清)王锡国 王得时等七修

清光绪十九年(1893)木活字本 二册

美国

王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位的大姓,拥有人口近一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四,且源头众多、族派纷繁。

  起源主要有五:

  1、出自姬姓,分为三支。其一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后裔。据《通志·氏族略》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春秋时毕公高裔孙毕万自毕国出奔晋,为司徒,并被分封于魏,传至魏文侯斯,与赵、韩三国瓜分晋国,公元前225年为秦所灭,其子孙四散,因是王者之后,便以王作为自己姓氏。其二源于太子晋。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灵王太子晋因直谏被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为司徒,其后人由洛阳迁居于太原、琅邪,时人号称王家,因以为氏。其三为周平王太孙赤之后。周平王在位五十多年,去逝后由太孙赤继承王位,但不久便被推翻,不得已出奔晋国。其子孙也因是王者之族,改姓王姓,是为山西王氏。

  2、出自妫姓,齐王田和后代。公元前404年,田和废齐自立国君,将姜姓齐国改为田姓齐国,后齐国被秦国所灭,国灭后齐国末帝齐王建居共(今河南辉县),生有三子:异、桓、轸。异生子安。项羽反秦时被封为济北王,项羽灭亡后,田安失去王位。其子孙为纪念这一时辉煌,改姓王,为河南王氏。

  3、出自子姓,殷商王子比干之后。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殷商王子比干(纣王叔父)因屡次劝谏纣王,被剖心而死。比干被杀后,葬在当时的国都朝歌(今河南卫辉北)附近,子孙世代为他守陵,并改王为氏以纪念。

  4、他族改姓或赐姓。西汉末,王莽建立新朝,始建国二年(10年)下诏说:“明德侯刘龚、率礼侯刘嘉等凡三十二人皆知天命,或献天符,或贡昌言,或捕告反虏,厥功茂焉。诸刘与三十二人同宗共祖者勿罢,赐姓曰王。”五代时,幽州人刘去非追随刘守奇在后梁政权中任河阳行军司马,李存勖攻破后梁河洛地区,刘去非投奔后梁荆南兵马留后高季兴,后唐建立,高季兴表示归顺,刘去非因曾与李存勖作对,为保护自己改姓王,名保义。北朝时,西域胡人支颓褥迁居到新丰(今陕西临潼东北),不久即死去,他的妻子带着儿子支收又嫁给北周王粲,支收改姓王,儿子即隋朝末年一度称帝的王世充。明朝汀州府(今福建长汀)经历王得仁,其家本姓谢氏,“父避仇外家,因冒姓王氏”。明朝都御史王一鹗本姓杨,大理评事王大崇本姓孙,都改姓王。

  5、少数民族改姓王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下令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把籍贯改为河南洛阳,姓氏改为汉姓,可频氏改为王氏。隋唐之际羌族钳耳宗、钳耳干兄弟,在隋炀帝大业年间“以王后兄弟并改姓王氏。”营州地区高句丽人改姓王氏在北朝至隋唐屡见不鲜。如《周书》卷二十《王盟传》记载:“王盟字子仵,明德皇后之兄也。其先乐浪人”。《旧唐书》卷一百一十《王思礼传》记载:“王思礼,营州城傍高句丽人也”。同书卷一百六《王毛仲传》载,霍国公王毛仲“本高句丽人也”。唐高宗总章元年(668)设立安东都护府,所辖回纥人中有姓阿布思的,是回纥大姓之一,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安东都护府被取消,阿布思姓中一个叫五哥之的人投到成德节度使李宝臣帐下,被裨将王武俊收为养子,从此改姓王氏。匈奴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后,在与汉族交往中也有不少把姓氏改成王姓。契丹人建立辽国,皇室耶律氏也有很多人改姓王氏。另女真、蒙古、满等少数民族在长期与汉人接触过程中也有许多改姓王氏。

其中湖南邵阳蔡桥王氏源于源自三槐堂上梅王氏(太原王氏、琅琊王氏支派),由王佑-旭-质-明远-崇伯…传至明远公的第十一世,始祖王祖清,于大明洪武四年(1371年)迁至湖南武冈,今为湖南省邵阳县蔡桥乡龙口村。自始祖祖清公以来,已修谱五次,其中四修谱于1936-1938年,五修谱于1993-1996年。

  旧辈分排序:祖添政尔汝,宗廷万思朝,永远春长在,忠良福自生,步席怀先泽,诗书教象贤。

  新辈分排序(四修普时湖南省武冈王隆中(注)将军所撰的五言诗十二句):忠厚承家训,慈惠征瑞祥,岐晋宏基业,汉周显文章,治陈太平策,学宗知行良,根本勤培植,福禄尔炽昌,圭璧联辉远,诗书贻泽长,邱怀先德在,永奉为典常。

注:王隆中

王隆中,名文慰,字接星,号怀宣(槐轩),1874年3月28日出生于湖南省武冈县(今洞口县)石下江镇穿石村。父王师梓曾任清五品同知府,德高望重,深得群众敬重。

  王隆中在武冈县读书,后入保定军官学校习武。1904年留学日本,入陆军士官学校,与程潜同为日本士官学校同学。回国后,王隆中任第四十九标参谋官、教练官,严格练兵。1911年9月,因标统黄鸾鸣奉派往北京阅操,王隆中以教练官代理标统。10月22日,王隆中率第四十九标打开小吴门,攻克巡抚衙门,革命党人推焦达峰为都督。 25日,焦达峰决定派兵援鄂。王隆中听说巡防营管带甘心典请求要武汉前线杀敌。王隆中集中部队官兵问:“焦都督决定派兵援鄂,甘心典想去,我们怎么办 ”官兵说:“援鄂应该让新军去。”“我们四十九标不可落人之后。”王隆中忙到都督府去请缨,焦达峰、陈作新极为赞许,决定第四十九标首批援鄂。27日,焦达峰下令升王隆中为湘军援鄂军独立第一协协统。28日,王隆中率部北上,谭人凤、焦达峰亲临湘江欢送,王表示:“灭此朝食,与诸君同为黄龙之饮;建立民国,俾万邦共睹赤日之光。”30日到了岳阳,与在此的第四十九标第一、三营(三营欠前队)汇合,王隆中任命三营管带卿衡为标统,第一营管带梅卓敏称病请假,王隆中任命督带官梁锡球升任管带,鲁涤平为第三营管带。11月2日,守卫汉阳兵工厂的鄂军宋锡全协叛逃入湘,在岳阳被王隆中缴械。

  6日,王隆中率湘军步兵第一协到武昌。9日,渡江至汉阳,驻黑山十里铺、锅底山、琴断口、三眼界一带,担任汉水警戒。二营管带王振宇在晚饭后骑马到标部去被马摔在地上,王借口跌伤向王隆中请假,王隆中以左队队官杨万贵升管带。12日,湖南第二批援鄂军甘心典部到达汉阳。15日夜,黄兴下令收复汉口。16日黄昏,王隆中率部渡河向汉口前进,敌人机枪齐发,弹如雨下,官兵伏在地下,待敌人机枪一停,又跃起前进,战斗成胶着状态。上午11点,甘心典部从博爱书院堤岸后退。王隆中率部坚守阵地至日暮,才撤回汉阳,此役四十九标伤亡200多人。此后,王隆中率部与敌连续作战,兵员损失不少。23日,王隆中以部队疲劳过度为由将部队撤离汉阳,退到武昌两湖书院。25日,王隆中以武昌民军援助不力为借口,率部撤出战场。黎元洪派人劝其以大局为重,重返前线。王隆中不允,黎亲自前往劝说,仍为王隆中拒绝,并在第二天率部退往湖南。黎元洪非常气愤,致电湖南都督谭延闿,严正申斥王临阵逃脱之罪,要求将他明正典刑。

  11月底,王隆中率部回到长沙后,士兵骄纵,全军上下要求推翻湖南都督谭延闿,举王为都督。旧标统黄鸾鸣斥责说:“你们败归,已属宽典,不自知耻,而犹妄逞乎?”谭设宴为王庆功,表示愿意让都督于王,王隆中表示:“我是粗人,愿服从谭都督。”谭于是任命王隆中为湖南陆军第四师师长,下辖七、八两旅,以卿衡、陈强分任旅长,朱光斗、鲁涤平、杨万贵、胡兆鹏分任第十三、十四、十五、十六团团长。

  1912年1月,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孙中山嘉奖辛亥革命有功人员,授予王隆中陆军中将军衔、二等一级文虎勋章、中华民国开国纪念奖状。不久,第四师兵有奸劫民家者,营长禁之不服,适都督府马弁至,捕为首者至府。令稽查长常治行刑,不意第四师数百人将之掠去,殴常治重伤。同年3月,《大汉民报》因发表《致湖南军界请公逐王隆中书》一文,触怒了王隆中,王隆中率部捣毁报馆,围捕报人,报纸只好停办。此时,贵州杨荩诚部留落湘西,贵州督军刘显世认为杨部是土匪,不许入黔,谭延闿从中调解,报请北洋政府任命其为宣抚使,领兵回贵州,贵州仍不允许其进入。谭延闿任命王隆中为宝靖镇守使,进驻辰州、沅州、靖县。杨荩诚率部回贵州,兵败退入湘西,王将其残部遣散。

  同年5月,黄兴在南京裁军十多万,谭亦仿效,请程潜去做实力最强的湘军第四师师长王隆中的工作。王隆中深明大义,竭诚赞成裁兵。是年9月,谭延闿正式组成了裁兵委员会,将湘军各师官兵一律裁撤,官兵分年资与革命功勋,一律优给退伍年金。9月28日,王隆中被中华民国北京政府授予陆军中将军衔。1913年,王隆中赴北京任职,被授予将军府将军,并任为总统府高等顾问兼西北巡视使。1914年,王隆中奉派出国考察俄、德、法等8国军事,1915年返国任四川慰劳使。1915年12月,护国军兴,赵恒惕将王隆中从北京迎回长沙,欲让他出山,王婉言谢绝,独居长沙城内兴汉门武冈同乡会馆,仅挂名省政府高级顾问。

  1920年,王隆中任贵州宣慰专使。1922年,王隆中赴粤谒见孙中山,授军政部参议。1926年4月25日,叶开鑫任讨贼联军湖南总司令。5月8日,叶开鑫入长沙,委王隆中为湘南招抚使,准备收编唐生智的军队。但叶开鑫部很快被唐生智打败,收编之事也就无从谈起了。1930年,蒋介石派贺耀组请王隆中到南京任职,王谢绝。1938年8月,王隆中病逝,终年64岁。

大十八户王氏宗谱的起源

大十八户王氏,起源于琅琊王氏,为太子晋嫡派子孙,是真正的炎黄后裔。当然,目前还存在如下争议:一是,始祖迁移来此时间、何因何故。二是...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