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家谱文化和祠堂文化还有没有必要去传承呢?
家谱文化和祠堂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之一,其历史悠久,几乎贯穿我国各个历史时期,它维系着家族、宗族之间的感情,成为不同家庭的情感寄托,所以家谱文化和祠堂文化有必要传承下去。如今,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人们逐渐适应快节奏的生活,很多传统文化不复存在,而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的体现,不应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消逝。
一、历史悠久,文化沉淀深厚。家谱记载着整个家族的旁支世系,表达了人们对先祖的敬畏之情。自商周时期,家谱就以不同的形式出现,至唐朝时期,家谱的修订体系最为完善,官府专门成立机构帮人们修订家谱。但由于受到战乱和迁徙的影响,家谱断层的现象经常出现,因此有些家谱存在着杜撰虚构的可能,尤其是明清时期,出现了“谱匠”这种职业。人们不惜以造假的方式也要建立家族的族谱,说明宗族观念的影响是比较深远的,其代表着一种身份认同感。祠堂文化同样是源远流长,有宗祠和家祠之分,古时是人们祭祀祖先的地方。现如今南方地区存在着大量的祠堂,几乎每个姓氏都有一家祠堂,而且每年都要举行祭拜先祖的活动。
二、现实价值。家谱除了具有情感价值外,其还是一种人文资料,对研究古代社会人文有一定的帮助。另外,家谱一般还有家规,对于树立和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重要意义。而祠堂代表着宗族归属,发挥着维系家族情感的纽带作用,是增强家族凝聚力的载体,同时也为后代了解宗祠文化提供了场所和途径。所以不管从精神归属角度,还是现实价值角度,家谱文化和祠堂文化都有传承的必要。
家谱又称族谱、家乘、祖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在历史民族大融合中,各个民族中开始出现族谱。族谱也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族谱)之一。
追溯最早家谱的产生为口述家谱,资料显示:“瞽蒙主诵诗,并诵世系”之说,家谱最初的功能就是辨析亲疏,凝聚族群,优化生育,即所谓“亲亲以相及”。此后万变不离其“别”与“聚”这两个基本功能,但随时代推移,社会制度不同,其具体内涵和所起作用也不一样。它的发展也是根据历史朝代的政治体制来进行兴衰交替的演变。现在就跟着小编来了解一下家谱的起源吧。
家谱发展及其功能嬗变的脉络,大致可分为周代、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和五代以后几个阶段。
周代
周代的宗法分封制度,经过春秋战国战火的局面影响,特别是秦王扫除六合后,宗族组织由兴到衰,由破坏到重建,到东汉时已由世族和宗族代替。
周代行的是宗法封建制度。“族”本来只是 有血缘关系的群体,并无尊卑主从之别,但进入阶级社会,便有了“宗”,也就是在亲族之中奉一人以为主,主者为尊并享有特权,其死后则由宗子继承。这样,家谱“ 别亲疏、明统系”的功能便渗进了主从尊卑的阶级斗争里,其功能也是宗法封建政治服务的内容。
“辨昭穆者,帝系《世本》之中,皆自有昭穆亲疏,故须辨之云”。由此可见:周代的家谱《世本》之类,是属于以周 天子为首的周室宗族的,它所明的统系,是周宗室的帝王统系;所辨的亲疏,是尊卑贵贱的亲疏。所以,周代的家谱完全是为推行宗法分封,巩固周王朝统治服务的。
两汉时期
两汉时期基本是世族地主占统治地位,“命官以贤,诏爵以功”,君统与宗统开始分离。所以,两汉的家谱功能是为恢复、复建宗族和形成、巩固世族的统治服务。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是士族政治、魏立九品中正制,“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选官品人,婚姻嫁媾,士庶分明,尊卑严格,“官之选举,必由簿状;家之婚 姻,必由谱系”,因而维系门阀制度的家谱特别兴盛。
此时的家谱成了政府选举、士族出仕、门第婚姻的根据,同时也成为士族政治服务的工具。正因为家谱对于人 们的社会地位、发展前途、社交层次有如此重大的作用,造假的现象也泛滥起来,这也是利益驱动所致。
五代以后
由于北方战乱频繁,大量中原人口南迁,经济中心南移,特别是宋明清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城镇商业繁荣和商帮的出现,推动着社会权力的进一步下放,士族宗族也向平民宗族发展。五代以后家谱由于失去了以前的政治功能,也由官修变为私修,内容也就更加广泛丰富起来,它的功能也由政治功能向社会功能的方向发展。
具体地说,私修家谱通过姓氏原始、迁徙本末、世系渊源的展现,起着追踪溯源、联宗收族,维系和强化宗族的作用。尤其到了明清时期,家谱的作用已经上升到规范族人行为准则的一种约束力,其姓氏文化也得到大力的发展,为现在历史学家研究历史提供了大量的民间史料。
总之,家谱在我国源远流长,在历史的长河中,已经形成有独特内涵、浸润着民族情愫的谱牒文化,它已经成为历史学家探究真实历史的考证资料,它的文化价值是毋庸置疑的。它的产生与发展,同社会群体氏族、家族、家庭相联系,它的功能是随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变化而改变,从社会功能至政治功能再回归到社会功能,自有文字家谱以来,总的发展趋势是由贵族到士族再到平民,维系和凝聚的人群也越来越广。它从家族史的角度来阐释、反映、印证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对我们今天弘扬民族文化,热爱祖国,增强民族凝聚力,以及研究社会学、人口学、民族学、历史学等学科,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祠堂,在家谱中尚有宗庙、宗祠、家庙、宗堂、享堂、神坛、祠宇等名称,是朝拜祖先、家族议事的场所,在家族中居于非常神圣的地位。祠堂也是家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家谱中居重要位置。� 家谱中的祠堂内容由图、文两部分组成,图主文辅,文字注释祠堂图画。� 祠堂图大多为建筑式样、框架结构图案,也有的称祠堂山水图,不仅将祠堂图样,而且将祠堂周围的住房、山水形貌也勾画在图内,使人对整个祠堂全貌一目了然。有的祠堂图还将祠堂祭器、祖先牌位次序勾画在图内。就祠堂所辖范围来说,多为一家族的祠堂,有家族总祠图,有支祠图。通谱、统谱中的祠堂图,则是涵盖全省乃至跨几个省区的一个大家族的合祠图、统祠图。 一、简介祠堂位置、建筑。� 如《(浙江嘉善)香湖丁氏家乘》(乾隆三年)"丁公祠"后释文:"丁公祠一所,在南号圩之南汀,去住宅东南仅一里许。向南厅犹五三公所建,后德昭公、德威公以父荐举海鹤公孝义起家,奉主于中厅,专祀之。而邑侯夙感海鹤公好义,又嘉诸子之孝,因赐邑丁公祠匾云。"又如《(湖南湘潭)中湘宾氏五修族谱》(民国37年)《重修祠堂记》,揭示原祠堂因历年既久,岌岌欲坠,乃于嘉庆"五年春,遂倡捐资,鸠工营葺,自携饮食,朝夕督课,其基赴则较前稍上数步,其经制则经十四丈,横八丈,中为正寝,奉始祖考妣神主居之;中之左偏,奉累代昭祖考妣神主居之;中之右偏,奉累代穆祖考妣神主居之。前为回廊、为疏楼。推祀祖之意,以祀神,则前之左为文昌帝君祠,前之右为关圣大帝祠。推祖宗之意,以联系姓之欢,则于后建倒厅一,横厅二,以为燕集之处"。将整个祠堂祖先牌位及各厅室位置作了全面介绍。二、论述设立祠堂以及祠堂著二、祠堂的布局。� 明清时期,民间祠堂大都根据朱熹《家礼祠堂》的设计来进行布局。祠堂大殿正中设一正龛,左右两边相对各设一配龛。所谓"龛",本是附着在墙上的小殿阁,祖先的神主牌位摆在阁中,前面用帷幕掩饰,后来简化成一种特制的巨大的长方形木桌,将神主放在桌上。所谓神主,就是一种嵌在木座上的长方形小木牌,有的白底黑字,有的红底黄字,上面写着某某祖先名讳、生卒年月,原配继配氏姓,子、孙、曾孙名字,每一对祖先(夫妇)一块。正龛放的神主是本家族始祖,左右两边按左昭右穆次序,摆放家族现在的最长辈算起的祢、祖、曾祖、高祖四世的神主。超过四世的则将神主迁到配龛上去,而始祖是不迁的,永居正龛中间。这也就是明清时期民间理解的"百世不迁"和"五世则迁"。� 这类独立于居室之外的祠堂,其中轴线上的一般布局为:大门-享堂-寝堂。享堂也称祭堂,是拜祭祖先神主、举行祭祀仪式及族众团聚之所;寝堂为安放祖先神主之所。一些名宦世家,在祠前还建有照壁或牌楼,雕梁画栋,煞是壮观。歙县棠樾鲍氏因孝悌而闻名乡里,其祠堂位于村口,在祠前道路上建有皇帝恩赐匾额的七座石牌坊及一座方亭,两旁配植桃花,其优美的环境和雄壮的气氛为民间所罕见。� 三、祠堂的功能。� 祠堂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祭祖。祠堂既然是祖先神灵聚居之地,自然也是全族祭祀祖先的场所。家谱祠堂礼仪中规定:每年春秋祭祀,全族聚集祠堂,由族长或宗子主持,作礼设祭。清明扫墓时,一般先到祠堂祭神主,然后到各房各家的墓地祭扫。有的家族还规定,每逢朔望,都开祠设祭,祠堂活动比较频繁。�于谱的重要性。
一般家谱的主要内容有:
1、谱序。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谱序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
2、凡例。主要是阐述家谱的纂修原则和体例。一般而言,一些家谱在每一次续修时都会订出若干条适合社会潮流与需要的规则,以作为修谱时所要遵循的原则。
3、姓氏源流。意思就是同一族姓的来源、迁移等。中国上下五千年,渊源古老,如果没有家谱,后人就很难搞清楚。每套《家谱》都认清自己姓氏源流,这样才能世世代代承继,也能将族系根缘流传千百年。
中国家谱素来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明清以来各家谱也大多有记姓氏源流的一章,或称姓氏源流,或称宗族源流。它主要是用来记述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渊源、始祖、世派、迁徙、各支派间关系甚至改姓的原委等。
4、写清堂号。堂号名称一般取自于郡号名,或者是史祖自创。一般来说,堂号多取自于郡号名,郡是秦、汉时期对行政区域的建置,郡号名又取自于郡名,或诸侯国名,地方府、州、县名。如任氏的“五知堂”(知恩、知道、知命、知足、知幸)。
5、家训、族规。很多家谱中,都记录了许多治家教子的名言警句,流传到后世了,比如我们熟悉的颜氏家训、朱子治家格言等。家规是宗族家族成员共同制定的、用以约束和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各异,种类很多,诸如家规、家戒、家法、家礼、族规、族约、祠规、戒谕等。
扩展资料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简约。每一种世系图表形式都各有特色,侧重不同。其中宝塔式随着流传发展,衍生出了多种形式,以树形图谱和线形图谱最为常见。
树形图谱很象是一张组织结构图,看起来清晰美观,使用更普遍一些。编修家族世系图要做到易看易懂、世序分明、内容真实、语言简练。
随着时代发展,现在很多家族在修撰家谱时,开始运用一些好的计算机软件来方便快捷地绘制编辑图谱,还可以融入一些现代审美的样式。
祠堂对后人的影响
祠堂对后人的影响,在生活当中,我们在老家都会见到祠堂一样的建筑,一般指的是供奉祖先和祭祀的场所,是儒家文化的体现,祠堂是族权与神权交织的中心,所以不是一般人所拥有的,下面我整理了祠堂对后人的影响。
祠堂对后人的影响1一、祠堂的由来
祠堂起源与始祖社会逐步解体之后,是由同一个祖先所生、自成系统的血缘亲属集团与地缘组织统一而成的宗族组织,在居室外独立建造的祭祖、尊贤、求神的场所,汉代正式出现祠堂的名称。
宗族通过祠堂尊祖敬宗的功能来体现封建宗法的根本原则,显示宗族至尊的特权。祠堂也就成为宗族祭祀的圣地,它象征着宗族的团结。也有人祠堂理解为死去祖先的家,神灵所聚之地,祭祀祖神阴灵的场所。
凡祀帝王先师的祠宗庙,而祀公侯、先贤的称为祠,这些宗祠均为官庙公祠。只有宗族为先祖所建的祠庙,才是通常真正意义上的祠堂。
每姓必建祠堂,必安显祖,名门大族还建多处祠堂。如:杨、顾、朱、王等姓氏,又有总祠、支祠、分祠之别。较多的祠堂附近,就是他们的祠田、祠产。
二、祠堂的构成和分布
(一)祠堂建筑
它是全族祭祀的场所,是用来对族众进行尊祖敬宗为主题的礼仪宣教的所在,重在精神上教化族人。
(二)祠田族产
是全族的公产,大多由族内各界人士募捐义赠,也有的是族内某人的遗产或贤达受封爵、赏赐田产的一部分,祠田多寡不一,无锡地区有些宗族富甲一方,祠田广达数千亩之多,它主要用途之一是用来赈灾恤族、救济本族贫苦族人,它是古代社会福利保障的一种初级形式,重在从物质经济上团聚族人。
(三)宗谱、家谱、家乘等谱牒文献的编修
宗谱最直接反映该宗族及其成员的历史,它是通过对该宗族的祠堂组织、职能机构、血缘、世系、祭祀活动、宗规家训、宗族田产、恤义学等基本内容,作多方面的完整历史记载,使同族人明根论辈重在维系族众的血缘联系。
祠堂对后人的影响2宗族祠堂是汉族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既是旧时宗族制度的产物,记录着家族的辉煌与传统,也是汉民族悠久历史的象征与标志,更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文化的延伸。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传统文化渊源流长。祠堂文化作为地方民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祠堂文化的繁荣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祠堂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象征和民俗文化的代表。祠堂作为中国民间保存最好的一种古建筑群体,祠堂留给后人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千秋功过,于祠堂可见一斑;华夏祖先,从祠堂可知谱序流传。
时代在发展,宗族观念不仅没有消亡,反而在新时期被赋予了更多的历史价值。修缮祠堂不仅是对中国历史遗迹的补救,也是对家族祖先长辈的缅怀和尊敬。
几千年来,族人对祠堂的记忆一直都是威严、庄肃的。但历尽几百年的沧海浮沉,祠堂也日渐破旧。所以,重塑祠堂的计划需要一代有一代的族人开启。
祠堂自建成后,一直作为祭拜、族内议事等场所使用,也是村内韦氏一族结婚、开灯酒席设宴的地方。若喜添男丁,正年初五便会在祠堂点上一个灯笼,宴请亲戚朋友,以此风俗形式分享添丁之福,同时也是对新生男丁的美好祝愿。
老祠堂修缮计划启动,祠堂对一个家族意味着什么?
每年清明拜祭韦公后,韦氏男丁还可以凭票到祠堂领取烧猪一份,名副其实的“太公分猪肉”,场面壮观。
期间祠堂经过几次修建,但由于长期缺乏维护,存在屋面破损与部分改建、正垂脊残缺、木构件槽朽开裂、墙面改造与偏移、地面改建等问题,亟需修缮。
祠堂对后人的影响3一、祠堂的作用
1、家族里各房子孙有办婚、丧、寿、礼等事,族亲们便利用这宽敞的祠堂作为活动场所;
2、祠堂也是族长们行使族权的地方,凡族人违反族规,则在这里被教育和接受处罚,甚至驱逐出祠,在某种意义上说,祠堂就是封建道德的法庭;
3、祠堂还可以作为家族的社交场所,族人们在这里举行宴请宾客等文化娱乐和社交应酬活动;
4、大家族的宗祠还附设学堂,让族人子弟在这里读书求学。正因为祠堂的功用如此之大,故其建筑是相当讲究的。
古建筑·祠堂
二、祠堂的分类
祠堂的种类繁多,随着历史的发展,祠堂衍生了很多的门类和功能。从形制和规模上看,它们千差万别、形形色色,却又都叫祠堂。所以,祠堂划分是很复杂的,不同角度有不同的划分方法,但大体上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木制祠堂
(一)属性分为三类:庙祠、专祠、宗祠
1、庙祠
庙的出现比寺要早,它与中华文明的发展密切相关。最早把供祭祖宗神位的屋舍,叫做"宗庙"。宗庙的设置与宗法制度密不可分;古人把祀神之处也叫"庙",如"城隍庙";王宫的前殿也称作"庙",如"庙堂"、"廊庙"就是指朝廷。对胸怀大志有栋梁之材的人则称"廊庙器",意思就是在夸此人能够肩负起朝廷重任。
2、专祠
专祠是指为了纪念其功德,而为特定的人或神建立的祠宇。有大功德于民者,得敕封神号专立祠庙;以身殉职或亲民之官,在立功之地或原任职之地建立专祠。这些纪念某人功德性质的专祠,由于民间对它们的祭祀崇拜之情,其保存时间和流传之广都远远超过了家族性质的祠堂。
祠堂内部
3、宗祠
总祠
数县之内范围较大合族共祀的`宗祠,为宗祠中较大的宗族组织,它虽然仍是血缘维系的宗族组织形式,但祭祀的范围已经超出了同姓同宗的血缘关系,包括了较大地缘范围内的同姓同族不同支派、血缘相对较远的族系,甚至包括有一定血缘关系的异姓家族。
宗祠
此类宗祠即俗称的祠堂,它是从支宗或若干家庙(家堂)聚合升格而成。无锡惠山古镇祠堂群较多,它是以一个同姓、同宗各支的宗族共建合祀先祖的祠堂。
祠堂天井
(二)祠堂按照其建筑目的分为公祠和私祠:
1、公祠
纪念出身于当地的官宦,并有一定建树的人物,称为某公祠或节孝祠等。公祠有两种修建方式:一种是民众集资修建的。还有一种是皇帝颁诏修建的,如山西省代县县城东20公里处有个"杨家祠堂",就是为了纪念宋代爱国将领杨业父子的,是元代时他的第十七代孙奉旨修建的。
古建文化·祠堂
2、私祠
私祠是同一姓氏的族人为祭祀其祖先而自行出资建立的、本家族私人性质的祠堂。一般称为某氏宗祠,在南方几乎所有的姓氏都有祠堂,如张氏宗祠、王氏宗祠、李氏宗祠、赵氏宗祠等。
近三十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政府和社会文化机构、相关专家、民间团体以及广大民众,都开始并且越来越重视中国几千年来积淀的传统文化的保护、研究和发展,这使得全国许许多多祠堂得以重新修缮重建,祠堂文化也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开始被世人所重视。
祠堂建筑是华夏祖先留给我们的历史财富和文化艺术瑰宝,从祠堂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中可以体会中华几千年深刻的文化内涵和祖先的是非功过,所以,保护中国的古老建筑—祠堂,就是保护祖先留给我们的丰富的文化财产。
江西熊氏排谱
1 国正天朝允细详家贤作仕代霞昌 本谱提供者QQ258766852
2 景仁伯儒正大益师维必曰士 盛朝崇圣典中运焕贤莫学业宏开绍修其定远傅承前敦礼乐欲后晓诗书仁义宗全绪文章结居尔
3 延陵熊氏 元以懋其德,广延重俊贤,功成常显达,盛美允宣传, 方表式金玉,绍承蔚起新,动崇光裕大,庆衍宗支兴。 出自;
中华姓氏网
修家谱续血脉 见证江西石滩镇熊氏宗祠敦睦堂族谱第十二届重修出
2018年2月22日宗祠“敦睦堂”又称“玠公祠”,为石滩镇周边二十多个村庄六支熊姓宗亲共有,供奉“六熊”八世先祖玠公。玠公祠始建于清顺治丙戊年(公元
搜狐网
问题一:怎么写家谱序言 1序言名称:重修家谱或支谱,一般用支谱。
2说明原因:为什么重修家谱或者续修家谱,现在大多解释十年动乱族谱毁之贻尽为缘由。
3叙述现状:现在本族是什么情况,在以后家族的发展情况,如今社会有志青年各奔东西等。为了让本族以后永远保持联系,勿忘祖宗等。
4修普贡献:弧为本次修普信息作出贡献,提供经费,撰写等
5结 尾:说点立谱的重要性,写个日期(干支纪年和公元纪年都要写)
6落 款:a撰修(从有谱以来你是第多少代)世孙(名字不要写姓氏);b缮写世孙等
问题二:家谱的格式怎么写 主要有以下几种:
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葬地、功绩等。
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苏式世系表的
世系表
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很多不便。
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如: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葬地、功绩等。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
以上四种世系表形式都各有特色,这是一般族谱中比较常见的世系表,但也有其它的变化,我们在记述家族世系表时,可根据掌握材料的多少、家族成员的多少等灵活采用,总之,世系表要易看易懂、内容真实、层序分明,这才是最为重要的。
问题三:家谱个人简介怎么写 分别介绍各人的名字还有号或别名,父讳是什么,行次是什么,什么年代,职业,任过何职何官,有何成就,享年多少岁、卒日、谥号、姻配等。这些介绍性的文字,长者50余字,短者仅二三字,实际是人物小传。
问题四:家谱的格式怎样写啊,需要些什么内容。说简单一点 古代的家谱在选官、袭爵、婚姻、社交、财产继承、睦族等方面都有着重要
的作用。因而,在编修家谱时,都应把这些方面的内容收录进去,以传示时人和
后人。从家谱产生之时起,三千多年来,由于时代的不同,家谱内容的侧重也有
所不同。上古时期的家谱,仅为君王诸侯和贵族所独有,家谱的作用仅为证明血
统,是为袭爵和财产继承服务的,关于这点,可从甲骨实物和《史记》中的有关
部分得到证实。先秦时期的家谱特别重世系,家谱的内容也比较单一,仅为世
系。魏晋以后,选官、婚姻以至社会交往均看门第,这样一来,家谱在政治生
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就大大增强,家谱的内容也相应比以往有所增
加。魏晋以至唐代的家谱现在已基本无存,从现存的其他一些著作所引的零星文
字和后人再整理的资料来看,仍可了解到一些基本情况。魏晋至唐代家谱的内容
大致包括:郡望、源流、家族世系。当然,首先书写的还是姓名,姓名包括字、
号,还包括小名、异名、别名,然后记载生平,官爵(即使没有做过官,是处士
也记录上谱),生卒年及特殊死亡原因(如何时、何故遇害等等),婚姻状况
(妻妾姓名、排行,岳家门第,离、退婚等等),兄弟姐妹及子女的做官、婚配
情况,以及著述、居住、迁徙、家族支系、坟墓等等,其中尤以地望,家世,官
爵,自己及兄弟姐妹、子女的婚配等情况,记录得比较详细。
宋代以后,家谱在政治生活中不再发挥作用,家谱的作用转移到尊祖、敬
宗、睦族上,因而,家谱的内容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宋元时代的家谱流传极少,
明代的家谱现在保存较多,分析一下,宋代以后家谱基本上去掉了关于岳家的内
容,而把记录的重点移到有关祖先、世系、恩荣、祠堂、居住、田产、坟墓等方
面,尤以子嗣和与血统有关的内容记载特详,但如岳家家世显赫,也可写上。宋
代以后家谱的内容通常包括:1、族姓源流,一般总要上溯到家族的始祖,大多
上托帝王、名人,以表谱形式,列出家族流传世系。2、恩荣,记录本家族列祖
列宗的诸如科举、仕宦以及受到 褒奖等情况,即使没有做过官,也要写上处
士,实在没有可写的,年纪活得大,则写上耆寿、寿妇等字样,努力使自己的家
族门楣生光。3、对每一个入谱之人,尤其是家族的重要人物,一般都写有传
记,详细记录他的名字、号谥、婚姻、生死经历、登谱之年、妻妾、节孝,其中
对子嗣记录得特别认真,严格掌握入谱标准,对诸如养子、私生子、女儿、11岁
以下死亡的幼殇以及人赘等情况,特别慎重,以防出现“冒宗”、“乱宗”之
事,保证血统的纯净。4、祖宅是先人们居住、生活过的地方,祠堂是祭祀祖先
的场所,祖茔是列祖列宗长眠之地,尊崇祖先对于团结族人有着极大的意义,故
对祠规、祠记、祠产、义庄、义田、家礼、家训及祖茔、祖屋的地形图等也记载
较详。5、最后是家传,一般收录有声望的先人的墓志铭、行状、寿序、年谱、
像赞等传记资料。有些家谱后面还专列著述或艺文一节,收载家族先人的著述、
诗文等。
中国古代的家谱,因为时代不同,作用不同,因而,记录的内容也不完全相
同,大致看来,越到后期内容越多,越到后来记录越详,与之相适应的是,家谱
的格式在不同时代也不尽相同。
商周甲骨、青铜家谱仅录世系,格式上是每人一行,说明关系,较为简单。
汉代的家谱格式大致有三种:一为横格表制,分代分格,按时代顺序排列,《史
记》中有关各表是其代表;二是以姓名为单位,先叙得姓起源,再述世系和官
位;三是一贯连写,汉代流传至今的两块碑文《孙叔敖碑》和《三老赵宽碑》是
其代表。魏晋南北朝是分行写,或连行写,每代与前代空一格,这从现存北魏薛
孝通贻后券>>
问题五:家谱怎么写 家谱的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世系图,既某人的世系所承,属于何代、其父何人;
第二部分是家谱正文,是按世系图中所列各人的先后次序编定的,
分别介绍各人的字号、父讳、行次、时代、职官、封爵、享年、卒日、谥号、姻配等。
这些介绍性的文字,长者50余字,短者仅二三字,实际是人物小传;
第三部分为附录。
问题六:家谱怎么写 家谱的形式有多种。在文字家谱出现之前就有口授家谱和结绳家谱。
后来,人们有的用图表裱制垂挂于中堂的,
也有的装订成册供家人翻阅的。历史上,
官宦人家一般都是采用装订成册的家谱。而平民百姓、经商士绅、
豪门则多为悬挂供后人供奉的图表式家谱。
问题七:家谱怎么写 家谱拼音:
[jiā pǔ]
来自百度汉语|报错
家谱_百度汉语
[释义] 1家族里记载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书 2有关一个种畜的父系和母系的系统记录
问题八:族谱怎么写 第1项:谱名
第2项:谱序
第3项:谱例
第4项:谱论
第5项:恩荣录
第6项:像赞、遗像
第7项:姓氏源流
第8项:族规家法
第9项:祠堂
第10项:五服图
第11项:世系
第12项:传记
第13项:谱系本记
第14项:族产
第15项:契据文约
第16项:坟茔第17项:名迹录
第18项:任宦记
第19项:年谱
第20项:艺文
第21项:字辈谱
第22项:领谱字号
第23项:续后篇
第24项:捐修人名
家里的祠堂是什么意思
家里的祠堂是什么意思,祠堂是每个家族祭拜各自祖先的地方,以此来获得祖先的庇佑,当家里有重大事件的时候,全家人都会到祠堂里去,但是如今有很多年轻人不明白祠堂的传统,那么家里的祠堂是什么意思呢?
家里的祠堂是什么意思1祠堂,旧时又称为“祠庙”或“家庙”,多建于墓所,故把祠堂称为“祠室”。按《礼记》规定,只有帝王、诸侯、大夫才能自设宗庙祭祖。直到明朝,朝廷才开始允许老百姓建“家庙”。后来,祠堂多建于家族的聚居地或其附近。最早由于家族尚不多,便置祠与宅中,随着族丁的繁衍,便开始专门建起宗祠乃至支祠。
祠堂是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象征和民俗文化的代表。从民俗学家的角度看,祠堂是“用自己存在的方式诠释时代文明”。作为中国民间保存最好的一种古建筑群体,祠堂留给后人许多珍贵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
华夏祖先,从祠堂可知谱序流传。祠堂文化不仅独特,而且源远流长。祠堂文化作为地方民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远在几千年前的夏商周便开始萌芽,到宋代形成较完备的体系,明、清时发展到了高峰。从某种意义上说,祠堂文化的繁荣侧面反映了这个历史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是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具体体现。
一、祠堂的由来
祠堂起源与始祖社会逐步解体之后,是由同一个祖先所生、自成系统的血缘亲属集团与地缘组织统一而成的宗族组织,在居室外独立建造的祭祖、尊贤、求神的场所,汉代正式出现祠堂的名称。
宗族通过祠堂尊祖敬宗的功能来体现封建宗法的根本原则,显示宗族至尊的特权。祠堂也就成为宗族祭祀的圣地,它象征着宗族的团结。也有人祠堂理解为死去祖先的家,神灵所聚之地,祭祀祖神阴灵的场所。
凡祀帝王先师的祠宗庙,而祀公侯、先贤的称为祠,这些宗祠均为官庙公祠。只有宗族为先祖所建的祠庙,才是通常真正意义上的祠堂。
每姓必建祠堂,必安显祖,名门大族还建多处祠堂。如:杨、顾、朱、王等姓氏,又有总祠、支祠、分祠之别。较多的祠堂附近,就是他们的祠田、祠产。
二、祠堂的构成和分布
(一)祠堂建筑:它是全族祭祀的场所,是用来对族众进行尊祖敬宗为主题的礼仪宣教的所在,重在精神上教化族人。
(二)祠田族产,是全族的公产,大多由族内各界人士募捐义赠,也有的是族内某人的遗产或贤达受封爵、赏赐田产的一部分,祠田多寡不一,无锡地区有些宗族富甲一方,祠田广达数千亩之多,它主要用途之一是用来赈灾恤族、救济本族贫苦族人,它是古代社会福利保障的一种初级形式,重在从物质经济上团聚族人。
(三)宗谱、家谱、家乘等谱牒文献的编修。宗谱最直接反映该宗族及其成员的历史,它是通过对该宗族的祠堂组织、职能机构、血缘、世系、祭祀活动、宗规家训、宗族田产、恤义学等基本内容,作多方面的完整历史记载,使同族人明根论辈重在维系族众的血缘联系。
各地宗祠中比较大而完整的管理设置通常由:
宗长--主全族事;
宗子--管祭祀;
宗正--宗长协理:
宗司--掌伦纪;
--处理纠纷;
宗史--掌宗族史;
宗课--掌经济:
宗干--助宗长办具体事;
宗守--宗祠管理;
桐丁--守桐人;此外有的还有坟亲(守墓人)等杂役。祠堂设置的管理机构比较严密齐全。
自古以来祠堂祖庙有二大类型,一类为皇帝先师们祭祖的神坛、祖庙、宗祠,分布在全国各地名胜之地、以纪念属性的祭祀为主,血缘、地缘的属性次之。
另一类则是以紧密的血缘和地缘关系为主要属性的祠堂,是全族祭祀祖先的场所,以祭祀先祖为主要功能,并兼有其他宗族活动的功能,这类祠堂是中国广大地域普遍分布的类型,所谓聚族而居,族各有祠每姓必须建立祠堂以安先祖。
它在中国封建家族制的社会中极度发展,但它是以农业经济为基础,以耕读文化为特色的,所以无论在热闹的城镇,还是穷乡僻壤,也不管是在封闭的荒村野岭,还是在发达的水乡村邑只要那里存在同姓血缘体系的地缘组织或集团所形成的居住聚落、村舍,那里就必定有祠堂存在,虽然祠堂形式各异,但它们总是以分散式的、星罗棋布的总体分布格局为主,是中国大地上祠堂分布的基本特点。
二、祠堂的主要功能
祠堂里是祖先神灵聚居的地方,供设着祖先的神主,祭祀显祖就是祠堂最主要的功能。每逢春秋祭祀,全族聚会,齐集祠堂,由族长或宗主主持,作礼设祭。清明扫墓,先到祠堂,祭神主,然后分别至各房各家的墓地祭扫。通过祠堂祭祀,使族人常瞻仰先祖仪容,唤起家族团结。依靠血缘关系的纽带,维护和巩固家族权利和地位。
祠堂里供设祖先的神主牌位,大殿正中设正龛,左右各设配龛。它像附着在墙上的小神殿,神主摆在阁中,前面用帷幕掩饰,后来有的用大长方形书桌,将神主摆设在桌上。
一般的家柯正龛往往是供从现在的长辈算起的考(父)、祖、曾祖、高祖四世的神主,五世后则将神主迁到配龛上去,始祖是百世不迁的,永远摆在正龛上。
古代为了增强血缘,宗族关系之间的团结,做到全族俱荣,利害与共,所以祭祀祖先活动较多,以东汉为例:
正月初一祭拜去世的父祖、敬酒会食;
二月日祭土地神,祭奉显祖;
三月开春向同族人救济义举;
四月清明祭扫,踏青;
五月、六月、八月用新鲜祭奉祖先
九月向全族中孤寡病老救济慰问
十月宗族人带头再次救济义举;
十一月用白狗、黄米糕祭祖;
十二月腊日用猎获禽兽作年终祭品。
祠堂的另一种重要功能是珍藏宗谱、纂修宗谱。宗谱是一种通过记传、论志、图表等形式,将宗族的血缘亲属、辈分、家规、家法等情况和谱系等记载下来,为本姓宗亲们掌握、遵照的特殊史籍。对一个家族来说,宗谱有教化、敬贤、理政、信史等功用。按照惯例,家谱十年一小修,三十年一大修,这个任务在祠堂里完成。通常要在祠堂里举行祭谱仪式,将一份家谱供在祠堂,其余按编号分给族人领谱保藏,家谱一般是一房一部,不得多印,掌谱人由房长担任,或推举本房贤能者为领谱人。
在家法族规中,对家谱的收藏有严格要求。必须将家谱装进特制的木匣供于柑龛之上,或藏于书室之中,不能霉烂,不能遗失。不得随意乱放,亵渎家谱。定期交检查。祠堂族人有权严厉查处造成宗谱损害的族人。家谱更不准私自纂录或借给外姓人观看;如果有人敢瞒众觅利,鬻谱卖宗,出卖家谱者,则视为不孝,从重惩治不怠。
祠堂有助学育才功能,祠堂里,在族人所捐赠的公田中,有助学的作用。专门用作对本族子弟助学、奖学或开设义学、义塾之用,通过读书走上仕途,也是光耀门庭、荣宗耀宗,提高整个家族声望的大喜事。
祠堂又是宣讲学教理法的课堂。祠堂在祭祀仪式开始之前,专门向族人进行“读谱”,讲述祖宗艰难创业的历史,定时读家法族规,宣讲劝诫训勉之辞和先贤语录。让族人了解社会的伦理道德,纲常教,使族人了解家谱的内容,知道自己同其它族人的血缘关系,加强家族团结。
祠堂还是讨论族中事务的`会场。族中凡大事,关系全族之厉害者,如推选族长、兴建祠堂、维修家变、购置大片族产、同邻族打官司等,都有族长召集全体成年人在祠堂开会讨论。族人可以各抒己见,但族权至上,最后决定权在族长手中。
祠堂又是家族的法庭。族长就像是家族法官,可以在祠堂执行家族的法律(家规家训)。在祠堂里,族中违反家法或族长认定违反家法的民刑案件,从公处分惩治。
祠堂是一个家族中的活动中心,用血缘关系作为纽带,把族众牢固地扭结在一起,形成一个严密的家族组织。
三、祠堂的文化意义。
祠堂是家族或宗族权利和经济文化的象征和标志,它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中,国家统治集团起着核心作用,宗族地域集团及家族血缘组织也起到了一定的历史作用,他们在对封建法制的辅助和补充,维护封建统治的稳定起着重要作用,也长期起到所谓治国安邦的社会作用,所以它仍然是历代统治者一种辅助统治。
祠堂文化在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育和发展。宗祠谱牒文化和我国的编年国史、各地方志构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主流文化。
祠堂文化所表达的内涵,其实也就是先民的传统生活中的一种记录形式,它的主体是尊贤,祭祖,是对这种思想精神的思考、理解和信仰的过程。它的 范围将就是一种有序的、丰富的祠堂文化,他是包容并蓄汇纳百川,又滋润万物化成一体的 知识体系,体现了封建社会宗族世家、同姓地域组织内特有的地域文化,也是历代世家大族宗族文化建设所留的遗存。它具体上是以血缘为基础的,以地域为标识的。
家里的祠堂是什么意思2一、祠堂对女人的禁忌
祠堂是男权社会施展自己权威的场所,只有男人才能进入祠堂,进行各种家族的活动。女人出入祠堂,除非是是犯了宗族的禁忌,进祠堂接受家族人的惩罚,比如一些有了丈夫的女人,和其他男人发生了不好的关系,被人抓住,就得进祠堂接受家族长辈的惩罚,严重的绑在笼子里,和男人一起沉在水里淹死,也就是俗话说的“浸猪笼”。
二、祠堂的风水
1、祠堂要选好地址场所,要求注意龙脉和生气来源,明堂宽大,方正,背山面水,水口收藏,无冲突,无争斗等现象。左右互衬,四势匀和。坐北朝南。
2、尽量避开居民楼、学校、工厂等人口密集的地方。后有背山所倚的地貌,讲究山明水秀,地灵人杰,要求文运亨达,人丁两兴。 延伸阅读:村,庄,楼,寨,屯,堡,营等村庄命名有什么含义?
3、占龙脉,祠堂是先人的归宿,也就是庇佑子孙后代的地方,若想要人才辈出,就要选择在龙脉之上。
4、水塘是祠堂的关键所在,俗话说“遇水则发”,想要子孙满堂,财运连连,必须背靠为实,水抱宗门。
5、地势地形要前低后高,书曰:“前低后高,世出英豪。”最理想是靠山面水的地方。
6、祠堂内部结构、布局、尺寸都要十分讲究,建祠堂不同于建一般民宅,有比较严格的规定。
7、格定坐向。天地分三元九运,建造有二十四山向。祠堂的坐向不可随便立,这关系到全村或一个家族的兴衰荣枯。
8、祠堂的修建,择定吉日吉时开工,祭祀。日课书有云:“不得真龙得日月,也应富贵旺人家”说的是巧用天时的重要性。
9、没有理想的地坪就要人工打造。包括堆山、掘池、填缺、放水、植树、种草,等。
10、现代祠堂从整体布局上也要讲坐势、朝案。最重要的地方,空间要大,建筑要高大,材质要好,采光要足。
家里的祠堂是什么意思3一、祠堂入伙禁 忌
1、选址禁忌
人们把祠堂风水的好坏看作是宗族兴衰的关键,所以新建祠堂选置十分讲究,一般要求注意龙脉和生气来源、背山面水、明堂宽大、方正、水口收藏、无冲突、无争斗等现象,再就是禁忌左右不衬,四势看起来不匀和。
要具有阴阳相济、虚实相生、刚柔互补、小中见大等涵构。最好的环境模式是四周群峰屏列,前有门户把守着,左右护卫,后有背山所倚的地貌,主要讲究山明水秀,地灵人杰,要求文运亨达,人丁两兴。按风水定律:“左环右抱必有气”。这是生气、灵气和福气择地通常背实向虚,十分讲究方位,一般坐北朝或者坐西朝东,也有根据特殊龙脉条件选择的其他方位的。
2、规模禁忌
祠堂建筑的组织和布局是有规制的,只是规模大小各有不同,但总体布局有共同之处,大体上可分为门前广场、戏台、大门、围墙、天井、享堂、拜堂、寝堂、辅助用房等几个部分。是根据其家族的经济实力而定。
一般祠堂以“四点金”和“八间头”为基本型制,所谓“四点金”就是小型三合院和四合院,三合院通常是正厅三开间双坡硬山顶,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木结构。“四合院”通常正房及到座均为三开间,左右各一开厢房,中间围合着天井。大门位于倒座的当心间,大门前面没有院落。
“八间头”的平面与“四点金”基本相同,只是左右是厢不是过廊,而是用格扇封闭成一间厢房,连上下正房共有八个封闭开间俗称“八间头”。另外也有“三纵三横”的布局,建筑形式以硬山为主,中路为三开间三进深的建筑群。
二、建祠堂的风水有何讲究
1、一般来说过于祠堂顶端的楼房的风水其实会很容易招来阳气,阳气过于的旺盛那么房子的磁场也就很难的稳定,在风水的格局中,楼顶如果是阳光过于的充足,也都会很容易产生光煞,一旦光煞受到了影响则会非常不利族人的健康。
2、祠堂楼顶中的风水也都讲究着方正不缺角,缺角的房子最不利的那就是财运的发展,如果在楼顶建房,房子最好是以方正形为主,否则在家居中容易会有破财和耗财的说法,很容易使房屋不聚财。
3、如果族人里有孕妇时是绝对不可以建修建祠堂的,就是小小的修造那也要避免,就算是换磁砖也不行,这属于大忌,它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会对孕妇造成流产,而且也会影响着人的性格,给人造成一种压抑的性格,不利身心的健康。
现在家谱文化和祠堂文化还有没有必要去传承呢?
本文2023-09-22 10:20:5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75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