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姓满族正白旗祖籍辽宁兴城罗家老姓什么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4浏览:1收藏

李姓满族正白旗祖籍辽宁兴城罗家老姓什么,第1张

岫岩有两个李家堡一个在哈达碑镇,一个在大营子乡。\r\n\r\n哈达碑镇李家堡的满族李姓,是李雅拉 氏,在镶红旗。大营子乡的李家堡我就不太清楚了。\r\n不过临近的凤城也有个李家堡,那里的满族李姓是哲克达 氏,属正白旗。\r\n\r\n如今这些年各家族的子孙由于搬迁都住混杂了。你家这个李姓究竟是李雅拉 氏还是哲克达 氏现在很难说。建议你还是回老家一趟去村里查阅家谱就知道了。

罗11—45 宣汉普光罗家坝姓一脉,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从湖广省麻城县孝感县高阶堰迁四川太平(今万源长坝乡)长坝豆坪寺落业,后迁居宣汉县普光镇罗家坝。先祖罗孟宗兄弟四人为避兵祸,除留老幺仍住湖北守墓外,其他兄弟3人分逃四川。入川时,兄弟们害怕年久无证,将先祖所存金盘一个,碎分四件,四兄弟各携一件作家传宝,相约“后有金盘相合者,即是一脉”。后代子孙为了不忘自己的根,历代修谱,其谱名均为《金盘罗氏宗谱》。该脉还散居毛坝、上峡、土主等乡镇和开江、万源、通川区等县市。迄今已630年,繁衍子孙24代共4万余人。排行16字:孟显元应,祝万果太(山、阳),仕(足)浩洪奇,维榜香中(明、堂、文)。清道光年间罗思举修谱议排行20字:镇材泽兴元,建章广盛传,东太达承永,新绍起俊贤。1999年再议排行20字:修天地真清,法古今完人,文韬武英杰,齐家治国能。

罗11—46 渠县新市乡飞燕村罗姓一脉,始迁祖罗庄于明未清初从湖广迁入。流传字辈28字:先有春世存广昌,克应明达必才良,英华祥瑞开林本,朝延永代纯芝光。

罗11—47 渠县大峡乡大峡村朝门院罗姓一脉,始迁祖罗殿舞,于明未清初从湖广省麻城县孝感乡(今湖北省红安县城关镇一带)高阶堰,先迁入渠县三汇古堰河,繁衍后代,再移居大峡朝门院。该支罗姓流传字辈20字:奇山大仕万,代兴文林隆,忠正仁良显,永传礼义昌。

罗11—48 宣汉县天生镇罗家渡罗姓一脉,始迁祖罗辛兴,原籍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高家堰,由楚入蜀落业四川绥定府东邑蛾城里三湾铺(今天生镇)罗家湾。后迁东邑前河德安里三溪沟八庙上沟兰家坝庙家湾下沟唐家嘴。罗辛兴向氏孙子天元、大元、四元、六元、正元、君元、益元、应元、目元。其后离分布龙观、东安、五宝、土黄、三胜、明月乡镇。字辈20字:正元高祖德,仁义礼智信,英才永蔚起,家富世余庆。

罗11—49 宣汉县塔河乡罗家沟罗姓一脉,先世罗约成,原籍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高家堰。先世上辈由湖广落业四川省开江县新宁长田坝,尔后罗约成之弟移居今凉风垭罗家湾。罗约成移居今塔河乡十五村罗家沟;罗约成之子罗兴文之后裔分布于塔河、上峡、凤林等地。字辈20字,鼎代宗智瑶。约兴万世加,称开之大秀,富贵永千秋。

罗11—50 宣汉县塔河乡柴家梁罗姓一脉,始迁祖罗辛元,原籍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高家堰人,由楚入川落业于四川宣汉县塔河乡十三村柴家梁。罗辛元之子罗相品后裔分布于南坝、上峡、华井等乡镇。字辈40字:辛相仲玉尔,大文占朝廷,登有艺珍忠,俊显元孙宗,定根运泽长,应仁天其香,金能全斯启,世道达才昌。

罗11—51 宣汉县渡口乡罗家湾罗姓一脉,先世罗文方,祖籍湖广黄州府麻城县孝感乡高家堰洗脚河,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入蜀川北顺庆府大竹县新屋咀。清光绪年间(1875年)迁川东,开邑老五甲天子城(今重庆市开县满月乡天水村)落业定居。罗文方之子罗远清,罗远清之子罗仕珍之孙罗德荣其后裔分布开县满月乡、宣汉县三墩乡及城口县等地。罗文方第七代孙罗祖玉(妻蔡氏),由开县满月乡甘泉村迁宣汉县渡口乡三村罗家湾。字辈40字:益元绵选一。文远仕德高,遵祖荣华富,贵永兴长昌,盛大吉政安,臣汉流海洋,冰宴梁祝方,久治国儒朝正。

罗11—52 宣汉县樊哙镇枣树坪罗姓一脉,先世罗上国,祖籍湖广麻城县孝感乡高家堰洗脚河人,由楚入蜀到开邑(今重庆市)天子店,后分迁东邑前江河上中区十五甲(今樊哙镇枣树坪)落业定居。其后裔分布樊哙,成虎等乡镇,字辈15字:国正天星顺,官清民自安,忠厚传家室。

罗11—53 宣汉县黄金乡龙子溪罗姓一脉,先世罗传高,祖籍湖广麻城县孝感乡高家堰洗脚河人氏,入川落业于今重庆市巫溪县尖山区黄泥村五社鹰咀岩。罗传高之子罗柏松,罗柏松之妻谢合香,于1953年全家人口迁宣汉黄金乡龙子溪(七村)、桃子园(八村)、尔后迁居凤林一村定居至今,其后代分布四川宣汉,重庆巫溪和新疆尔勤。字辈20字:忠义传柏世,永贵富长春,万肆启可昌,洪开典尚贵。

罗11—54 宣汉县风鸣乡罗姓一脉,始迁祖罗妙林,祖籍湖广黄州府麻地县孝感乡高家堰人,弃楚入蜀落业于四川平昌(江口)县岩口乡方山寨,其后裔分布在宣汉县凤鸣、花池、沿山、庆云、马渡、隘口等乡镇。字辈80字:老字辈40字:一本如星布,含辉庆有关,承先培世德,毓秀兆时昌,应著声名远,宜昭福禄长,读书存克继,万古尚闻名;新增字辈40字:宏图启骏业,宗荣人健强,壮怀抒大志,丹心盈策方,栋梁旺华国,纲常在豫章,黄梁树润泽,英杰延家邦。

罗贯中(约1330—约1400),汉族,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他的籍贯一说是太原(今山西太原) ,一说是东原(今山东东平), 一说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不可确考。但是,近年来由于在山西省祁县河湾村发现了罗贯中之家谱,以及个人使用的印章,故基本可以确定其籍贯为太原府祁县。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三平章死哭蜚虎子》;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和施耐庵合著的《水浒传》、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罗贯中生于元末明初的封建王朝时代。作为与“倡优”、“妓艺”为伍的戏曲平话作家,当时被视为勾栏瓦舍的下九流,正史不可能为他写经作传。惟一可看到的是一位明代无名氏编著的一本小册子《录鬼簿续编》,上写:“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

但从罗贯中的传世之作《三国演义》中,体现出罗贯中的博大精深之才,经天纬地之气。他精通军事学、心理学、智谋学、公关学、人才学……如果没有超人的智慧,丰富的实践,执著的追求,何以能成为这般全才?他主张国家统一,热爱中华民族,弘扬民族传统美德,痛恨奸诈邪恶。在《残唐五代史演义》中,我们看到了罗贯中依恋故土、缅怀英雄、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他动情地写道:

两岸西风起白杨,沁州存孝实堪伤。

晋中花草埋幽径,唐国山河绕夕阳。

鸦谷灭巢皆寂寞,并州尘路总荒凉。

诗成不尽伤情处,一度行吟一断肠。

为什么说罗贯中是清徐人

--------------------------------------------------------------------------------

为什么说罗贯中是清徐人

王 保 玉

1991年,我任《清徐县志》主编后,邀请孟繁仁、郭维忠二同志撰写了《罗贯中》传略,载入《县志•人物》卷。坦率讲,当时我对罗贯中的籍贯问题,并没有任何探索性研究,便直到现在也没有什么积极的、建设性的意见。我是在咀嚼别人的馒头,自己加了点菜肴,经反复的咀嚼,我认为,罗贯中的籍贯“众所聚讼”,而以“太原清徐人”之说的理由最充分。

支撑“罗贯中是太原清徐人”这个论点的有以下三大块基石。

(一)

第一块基石是《录鬼簿续编》关于罗贯中的记载。

20世纪30年代初,正当罗贯中籍贯众说纷纭的时候,文学史专家郑振铎等三人从宁波天一阁藏书中发现了元末明初无名氏编撰的《录鬼簿续编》。这是明朝人手写的蒙尘数百年的世间孤本,是研究文学史、戏曲史的重要参考文献,是价值连城的奇书。这本书记载了罗贯中的籍贯、别号、性格、作品和行踪:

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合。乐府隐语,极为清新。

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天各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

竟不知所终。

《风云会》(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连环谏》(忠正孝子连环谏)

《蜚虎子》(三平章死哭蜚虎子)

这一条记载公诸世后,为学术界所公认,是当时关于罗贯中身世的仅有的、最具权威性的资料,学者们为这一重大发现而“高兴得跳起来 ”,装了一百光的大灯泡,通夜不息地抄录。郑振铎先生15年后举债出重金购得原书,与同仁“朝夕聚首,晴窗展读,其乐无穷”。鲁迅先生在《小说旧闻钞》再版序言中说:“自《续录鬼簿》出,则罗贯中之谜,为昔所聚讼者,遂亦冰解,此岂前人凭心逞臆之所能至哉!”

30年代以后的70多年中,学术界对罗贯中的籍贯虽仍有浙江钱塘、慈溪说,山东东原说,江西吉安说争鸣,但多数学者赞同太原说。

1999年9月15日在清徐县召开的第十二次《三国演义》学术讨论会上,《三国演义》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刘世德先生宣读的论文《罗贯中籍贯考辩》一文,评列了七条理由,论证罗贯中的原籍是太原,寄籍是钱塘。并说“东原”说产生于明中叶人蒋大器的序文,而序文中“东原”是“太原”的讹误。其他多数与会学者也认为“只能以《录鬼簿续编》为据,将罗贯中的原籍定在山西太原”。

《录鬼簿续编》仍是一块难以摇撼的磐石,这一块基石奠定了罗贯中原籍的地域为太原。这是我们论证罗贯中籍贯的大前提。

(二)

支撑“太原清徐”说的第二块基石是清徐《罗氏家谱》。

《录鬼簿续编》只是给罗贯中的籍贯划定了一个范围,并没有把他的出生地坐实到一个居民点以至一个家族之中。就是说罗贯中还是挂在柳筐(生豆牙的器具)边上的豆牙菜。

致力于罗贯中研究的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孟繁仁,多年来一直在潜心寻找罗贯中的根。——寻找孕育这位文学巨星的家族,寻找他的出生地。1984年,他在元代后期文坛大家虞集的《道园学古录》卷10中,发现了《题晋阳罗氏族谱图》的文章,证实了在太原居住着一个可能是由四川迁来的罗氏家族。族谱图中的罗氏之次子允中,“以教授辟仪曹史”,在“还就蜀省幕府”之前,约于元文宗至顺三年(1332年)到京城大都请四川籍名人虞集为“族谱图”题序。孟繁仁先生推测此处的“罗允中可能为罗贯中同族 的叔伯兄弟。孟繁仁先生兴奋异常,浮想联翩,他坐不住了,立即打点行装出发,寻找可能载有罗贯中的罗氏家谱。

他跑到祁县民俗馆及罗姓聚居的河湾村、会善村,遍查了所存家谱,不见罗贯中的蛛丝蚂迹。河湾村家谱中有一人名罗本,但他生在清代中叶,与《三国演义》作者风马牛不相及。

河湾、会善家谱倒是提供了一条线索——两村罗姓均“源于梗阳(今清徐),迁于祁土(祁县)”。于是孟繁仁行色匆匆,赶到了清徐县。1987年清徐县地方志办公室副主任郭维忠积极配合——郭是罗家女婿,不大费力即找到了5大本《罗氏族谱》。家谱中没有罗贯中的名字。

但是,孟、郭二人还是从雪泥中找到了鸿爪。经鉴别、考证,认定有5点理由可证明罗贯中即出生于清徐罗家。

理由之一,家谱中“有一个位置为罗贯中空着。”(《三国演义》研究专家语)。谱载第六代罗锦的“次子出外”。孟、郭二人认为此罗氏第七代正当元末,时代符合,罗锦另外五子名字(才增、才聚、才森……)与罗贯中名“本”意义相联属,故判定这个次子很可能就是罗贯中。北京市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研究员张惠仁认为,罗贯中的族名应为罗才本。并说罗贯中是罗锦次子“很有说服力”,他百分之百相信。家谱不书其名是因为罗贯中编杂剧,写小说,与倡伶为伍,甚至编写被封建统治者视为“倡乱”、“诲盗”之作的《水浒传》;甚至“有志图王”,参加农民起义,因而违禁犯科,“有辱门风”,于是以“大逆不道”之罪从家谱中除了名,只记“次子出外”云云。

理由之二,家谱中“有个侄子在陪着”(某专家语)。

在太原清徐《罗氏家谱》中,第六代罗锦的三儿子罗才增的三儿子名罗定。《家谱》于他名下注三字:在湖广。十分巧妙,在一本清代初年编写成的小说《善恶图全传》中恰恰有一个名叫罗定的江湖好汉,被书中人冲天贼称作“罗贯中令郎”。如果小说《善恶图全传》也像《三国演义》一样遵循“三分假、七分真”的原则写作的话,那我们就有理由用小说中的罗定和罗贯中的父子关系来证实《家谱》中与罗定有叔侄关系的那个“外出的次子”就是罗贯中。对于 这一点,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八十多岁的王利器说:“如果《罗氏家谱》中确有罗定其人,则可以执天下悠悠之口矣。”

理由之三,《罗氏家谱》中有罗才盈——罗允中——罗贯中的堂兄照应着。

在元代虞集《题晋阳罗氏族谱图》一文中,有“罗氏之仲允中,………还就蜀省幕府”之语,孟繁仁先生早先就曾推测罗允中应为罗贯中之兄弟辈。在新发现的《罗氏家谱》中,罗锦长兄有一儿子名才盈,曾任“重庆府通判”之职。“判官是幕宾”(唐•封演语)。这虞集文中所称的“还就蜀省幕府”的罗允中,岂不就是《罗氏家谱》中曾任重庆府通判的罗才盈嘛!才盈为族名,允中为字;这和前述假设的论点才本为族名,贯中为字的《三国演义》作者配为兄弟实在是天造地设。所以前述的张惠仁先生说“论证‘才盈’与‘允中’,‘才本’与‘贯中’的内在联系,那又是锦上添花了”。

理由之四,《罗氏家谱》中一系列序言记述的清徐罗氏家世背景,与罗贯中小说、戏曲作品的历史背景有着惊人的相似。

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的谱序说:

“本族四川成都府人也。始祖仲祥于(后)五代[后]唐时,游宦于青州仆射。因原籍水灾,下户任内,避乱居白马山中。二、三世遂成巨族……”

“避乱“即避五代藩镇混战之乱。这和罗贯中早期作品《残唐五代演义》的背景完全一致。“野草鲜花遍地愁,龙争虎斗几时休”,“纷纷五代乱离间”的历史在“官宦诗礼”传家的罗门几代人心头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代代相传,耳濡目染,刺激了罗贯中的创作欲望,成了罗贯中编写战乱为主题的历史小说的绝好素材。罗贯中甚至故意改变历史真实,把李存孝的封派任职地点由河北移到山西(见《残唐五代史演义传》)。在《水浒全传》中,也有意将琼英为母报仇的故事的地点直接安排在“太原石室山”,即其祖先避难居住过的清徐县白石沟中。这些似乎不可理解,但用作者的家族清源罗氏的历史与本人青少年时见闻解释就令人信服。

理由之五,《罗氏家谱》(并查证古县志)反映的书香门第文献世家的清源罗氏是培育历史演义作家的沃土。

中国古代文化普及程度低,凤毛麟角的文人大多有其家学渊源,演绎历史的小说家尤其如此。写作历史演义小说,须要深厚的文学历史素养,而创作的成果,又难以实现经济上的回报。因此,其作者大都出身于富裕的书香门第。

笔者挨次查考了元末、明代及清初十三名小说家的家庭出身,除一人身世不明,另外十二人文学史书都介绍他们出身“书香门第”、“贵族”或中道衰落的大官僚地主家庭,本人“屡试不弟”、“不屑仁仕”或“仕途失意。”例如:《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出身于一个从“两世相继为学官”终于没落为商人的家庭,嘉靖二十三年补贡生。《北宋志传》的作者熊大木,为嘉靖时书坊主人。《东周列国》(初名《新列国志》)的作者冯梦龙与兄梦桂、弟梦熊,并有文名。人称“吴下三冯”,梦龙科举不得志,57岁补了个贡生。

《三国演义》是在民间传说及民间艺人创作的话本、戏曲的基础上,又运用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及《通鉴》等历史材料,结合作者的生活经验而写成的七分史实三分虚构的规模宏大的历史演义。很难想象,一个出生在文盲充斥的家庭,生活在穷乡僻壤,连《三国志》等史书也无从见到,而是像登徒子一样和老婆大量生孩子的俗人能写出这样的宏篇巨制。

经考察,明代清源的罗门人才辈出,虽称不上垂绅插笏的簪缨世族,却也是当之无愧的书香门第,官宦之家。

罗氏始祖,是五代后唐时任青州仆射的罗仲祥,因避乱居白石山中,其三世祖不愿让后代变成愚昧的山民窑户,丢掉世业儒术的诗礼家风,命其子孙迁于城内,罗氏后人不负祖训,“绵绵瓜瓞,森森兰桂,文武科甲,代不乏人,明经荐拔,亦称多士,登仕籍者翩翩,游胶庠者济济。”(《罗氏家谱序言》)

查阅清源《罗氏家谱》(并查证,顺治《清源县志》、光绪《清源乡志》)知明代罗门中登进士者1人,举人5人,贡生15人,武举3人,荐辟、封赠、恩荫4人,共28人,占当朝清源县同类人物总数的12•3%;清代,清源罗门中举人4人,贡生21人,武进士1人,武举11人,荐辟、封赠、恩荫6人,共43人,占当朝清源县(乡)同类人物的9•4%。明清两代,清源罗氏出任监察御史1人,知州3人,总兵2人,兵备道1人,任知县、县丞、典史等职者30余人。其中,直系传承15代“世业儒术”的罗贤一门。其第9代、第10代朝赏是“大儒,从游甚盛(《清徐古方志五种》P33)11代 沧州知州,12代 的7个儿子都是贡生、副榜、生员,13代,二个举人一个副榜,14代,3个贡生,15代,纯诣的四个儿子全数中举,其中第三子联捷进士。

这里特别直得一提的是罗氏一门有延续数百年的收集保存文献、研究历史的家风。

清顺治年间,清源县创修县志时,知县和羹在急切切欲找资料而“苦无绪理”的情况下,“有罗子名国善者,搜括祖考抄本,出以相示。”资料十分丰富“上至春秋,下至有明嘉、隆而止。”对罗国善这一贡献资料的行动,知县大加赞赏说:“若罗氏者,真文献家也。偶一得之,几与玉检金函、古碑断碣同珍。”以上四段引文均摘自和羹写的顺治《清源县志》叙言。叙言末尾和羹强调:“先生之功夫矣哉!吾愿邑人各刷一部……庶不使罗氏专美于前……”。

综上所述,我们觉得清源罗门这样的家庭、这样的人文环境,是产生史传作家的最好土壤,所以我们说罗贯中产生在清源罗家是合乎历史和逻辑的。

(三)

支撑罗贯中原籍太原清徐说的第三块基石是罗贯中作品中隐含的故土情结。

罗贯中生逢乱世而“有志图王”,故青年出走,浪迹江湖,连忘年交的挚友也不知(罗)所终。所以有诓称是“罗贯中故里”的人编造他在故里的一系列活动事迹,制作出一大堆他的遗物字迹,说他热心建宗祠而捐过银钱,倡议修家谱且发过高论,生有五个儿子,女儿未计其数,四世同堂,乐享天伦,安葬于八卦形墓圹,尸骨至今犹在等等,那纯是天方夜谭、顽童做戏,不值专家一哂——山大老教授,山西古典文学学会会长姚老奠中阅报之后就只笑了半笑。

但罗贯中并非草木,岂能无情?尽管他笔下多是咤叱风云的英雄、金戈铁马的战场、云诡波谲的政治、绚烂悲壮的历史;却也有“晋中花草埋幽径……并州尘路总荒凉。诗成不尽伤情处,一度行吟一断肠”的悲怆凄惋之情。尽管他遭到家族领导的鄙弃,但长期浪迹天涯的游子,难免怀念他的故乡,人不亲土亲啊!我们在罗贯中的作品中可以找到他对家乡的隐晦曲折的描述。

例一:《水浒志传述林》二十卷,描写李逵战田虎时,于荒乱中迷失途径向一位“须眉皓白,形貌甚古”的老人问路。老人说:“我这里与仙境隔邻,名唤斗鸡村,只有两姓,对岸姓庞,老拙住处姓钱,都是唐僖宗时代因避黄巢乱移家在此居住。不知已经多少年数了。”这里,老人为什么要说许多答非所问的话呢?联系清徐《罗氏家谱》中,罗氏始祖移居清源的原委和背景,我们不难看出这分明是作者“夫子之道”。再联系清徐历史地理,可知小说中的“斗鸡村”就是今日清徐县白石沟沟口北侧的平泉村。该村距罗氏始祖落籍地——清徐县白石沟内寺沟村近在咫尺,即“与仙境隔邻”,也有罗氏后裔分布,至今有罗姓20余户,男丁32人,而且有世居于此的庞姓村民七八户,男丁13人。(1990年数)

例二:无独有偶,在《水浒全传》第一百零八回还数次出现“平泉桥”的地名。这绝非无意巧合,而应视为作者对故乡和先祖的追念、缅怀之情的欲禁不能的自然流露。

例三:《水浒全传》93回中,隐者许贯中——澳大利亚学者柳存仁与孟繁仁认为他是作者的化身——赠给燕青一张《三晋三川关隘图》,此图描写的宋江征田虎的进军路线和今日山西的地理特征毫厘不差。不仅如此,作者还对沿途的天池、壶关、五龙山、百谷岭、神农庙等山川名胜和地方掌故,描写得细致入微。孟繁仁说:“许贯忠为宋江制定的征田虎的进军路线,很可能就是当年罗贯中离开故乡太原府清源县,走出山西时的路线。”这是很有见地的话。

李姓满族正白旗祖籍辽宁兴城罗家老姓什么

岫岩有两个李家堡一个在哈达碑镇,一个在大营子乡。\r\n\r\n哈达碑镇李家堡的满族李姓,是李雅拉 氏,在镶红旗。大营子乡的李家堡我就不太...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