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和氏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4浏览:1收藏

姓和氏有什么区别和联系,第1张

姓氏:标示一个人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

同一个祖先繁衍的后代称为宗族。姓氏最早起源于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它的作用主要是便于辨别部落中不同氏族的后代,便于不同氏族之间的通婚。因此姓氏的产生,标志着从群婚制到以血缘关系的婚姻制的转变,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姓产生后,世代相传,一般不会更改,比较稳定,而氏则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会有一个人的后代有几个氏或父子两代不同氏。姓氏与人名一起构成了一个人的姓名。

“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

自古以来,华夏子孙以姓氏为家族延续的标志。

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秦汉以来,姓氏合为一体。

  姓和氏哪个先出现,先有姓还是先有氏

 在我国古代,是先产生的姓,随着时代的发展后来才有的氏。先有姓才有的氏。

 姓的意思

 在夏商周之前的原始社会,人们推行母系氏族公社,部落当中是女性说了算数,人们往往只知其母,不知其父。“姓”就是在此时产生,“姓”的本质就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个种族的称号,后来所谓同姓之间不可通婚的说法也是源自于此。同姓之人同出一胞,都有着同一位女性祖先,这也就是为什么“姓”的偏旁为“女”字,而同姓的人也必然有些血缘关系,不能成婚。

氏的意思

 氏是古代姓的衍生物,随着同一祖先的子孙繁衍增多,这个家族往往会分成若干支而散居各处。各个分支的子孙除了保留姓以外,往往会为自己取一个称号作为标志,以此彰显特点,这就是“氏”。有些人以自己的国家名字为氏,也有些人以自己的职业为氏,还有人以祖先的谥号为氏,当然,还有人以自己祖先的职位为氏。不过在当时,氏是只有有身份的人才配用于,平常的百姓只有姓。

姓和氏的关系

 同一个姓的话,代表两者源自同一个家族,拥有血缘关系并且姓是固定的不能更改,而氏的种类众多,还会随着封邑、官职的改变而改变,因此会有一个人的后代有几个氏,或者父子两代不同氏,而且不同姓之间可能会以同样的方式命氏。

关于姓氏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时期。因为当时女性占据主导地位,所以最早的一批姓氏很多都是女字旁,例如姬、姜、妫、姞等,周朝天子就是姬姓。等从母系制度过渡到父系制度后,氏就慢慢出行了。氏是姓的分支,同一祖先繁殖的后人过多,就会分散在各个地区,他们会保留自己的姓也要为自己起一个称号当做标志,这就是氏。下面就为大家讲讲姓氏的来源,一起来看看吧。

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很多人对《百家姓》都很熟悉。但今天,我们不聊百家姓,聊点关于姓氏文化少为人知的趣味知识。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中华民族,一向喜欢寻根问祖,追根朔源。而姓氏,千百年来,一直深受重视。

前不久在国家图书馆看了“问祖寻根——姓氏文化主题展”,不仅了解到姓氏起源、发展的过程,还看到许多以往没注意,但很有趣的知识,带你一起看看呀。

01

“姓”和“氏”最初有别

“姓”产出于母系氏族社会,是同一个女性祖先的家族共同所有的符号标记;“氏”是从姓中衍生的分支,出现于父系氏族社会。

南宋郑樵《通志》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一般来说,天子有姓而无氏,诸侯、卿大夫有姓有氏,平民、奴隶只有名,无姓氏。

随着历史发展,到了周代,姓和氏开始混淆;战国时,姓和氏走向融合;秦汉时期,姓氏合二为一,而且平民也开始有姓。

02

关于姓氏的9种来源

1以动物为姓,如龙、凤、牛、马等。

2以封国封地为姓,如齐、鲁、吴、楚等。

3以官职为姓,如司马、上官、侯、帅、尉等。

4以职业为姓,如做陶器的姓“陶”,管仓库的姓“仓”,做买卖的姓“贾”等。

5以出生地和居住地特征为姓氏,如东郭、西门、杨、柳,李等。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姓,如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姓林。

7以祖先爵位或谥号为姓,如庄、康、武、恒等。

8以次第为姓氏,即家族中兄弟排行或亲属辈分等为姓,如家族叔孙、季孙、第二、第五等。

9以母系氏族时的部落为姓,其姓多有“女”字部首,如姜、姬、姒等。

03

姓氏祖先是伏羲氏

相传中国第一位有姓氏的人是伏羲氏,据载他“因风而生,故为风姓”。伏羲氏被称作“三皇之首”,又是“人文始祖”。

上古时期,人们群居杂婚无法避免近亲结婚。伏羲氏早早发现这个问题,于是“正姓氏,通媒妁,制嫁娶”,还规定了同姓不婚。

04

最早混言姓氏的人是司马迁

据说,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后人记述了,从上古至秦汉姓氏合一的演变过程,对先秦人物,书中清楚写着其何姓何氏,而对战国末期后的人物,则姓氏混称。如秦始皇为“姓赵氏”,汉高祖“姓刘氏”。

05

一入佛门本无姓

你可知“僧不言姓”为何故原来是因为僧人从出家时起,便不再用俗家姓名,而用师父赐予的法名。姓则为“释迦牟尼佛”的“释”,统称“释氏”。

06

柴米油盐酱醋茶也是姓

柴姓:源自江姓,山东、湖北等省尤多此姓。

米姓:源自芈姓,书法家米芾自称是先秦时楚国后裔,后改为同音字米,多分布在湖南、山西等。

油姓:起源不详,但唐代就有人以油为姓,山西、山东、台湾等有分布。

酱姓:这个真少见,据说如今台湾还有姓酱的人。

醋姓:源出不详,陕西和四川有这姓。

茶姓:这个源出多头,其一,炎帝葬于茶陵,有这姓;其二,齐太公之后有茶氏;其三,明清时云南大理府保山县鲁掌土千总为茶氏,是彝族。如今云南、浙江等地有。

07

赤橙黄绿青蓝紫、东西南北还是姓

大家都知,颜色里的白、朱、碧等为姓氏,但彩虹色赤橙黄绿青蓝紫也是姓氏。

譬如,赤姓:是帝啻的老师赤松子的后代。

橙姓:得姓始祖是揭阳橙女。橙氏是一个古老的氏族群体。

黄姓:出自赢姓,陆终得后代,陆终受封于黄这个地方,子孙后代就以国为氏。

东西南北也一样,有史可循,都是姓氏。

08

叫错了的姜太公

战国之前,姓与氏都是贵族阶层专有的法权符号。氏用来别贵贱,姓用来别婚姻。于一整个大家族而言,宗族实在,姓族则虚,所以男子都要“称氏”,以表明自身血统;女子“称姓”,以防同行族群通婚。

而当时,男子很忌讳称姓,所以我们可称武王发、太子发,但“姬发”“姬昌”等是不符合规范的。

“姜太公”更是误称,他本叫吕尚,“吕”是他的氏,是他原先所处的封国名,也可以称他“师尚父”或“太师望”,这表示的是他的职位。

09

百家姓可不止百个

先秦时,古姓不过数十个,后来姓氏合一,也不过500个左右。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姓氏也增减变化不断,但总体是上涨的。

汉代王符《潜夫论·志氏姓》、应勋《风俗通·姓氏篇》各收姓氏500个;

唐代林宝《元和姓纂》收姓氏1404个;

宋代邓名士《古今姓氏辩证》收姓氏2101个,郑樵《通志·氏族略》收姓氏2288个,邵思《姓解》收姓氏2568个;

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收姓氏3766个;

明代凌迪知《万姓统谱》收姓氏3557个、王圻《续文献通考》收姓氏657个;

清代张澍《姓氏五书》收姓氏5129个。

2010年,袁义达、邱家儒所著《中国姓氏大辞典》,收录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绝大多数汉字姓氏,数量达23813个。

单字姓6931个;复姓和双字姓9012个;三字姓4850个;四字姓2276个;五字姓541个;六字姓142个;七字姓39个;八字姓14个;九字姓7个。

很好奇,九字姓到底是啥,然后查了下,原来是:乌朗汉吉尔莫吉尔敏(蒙古族)

10

最长的姓氏

你以为九字姓就最长了吗想多啦。还有10字姓、11字姓、12字姓、13字姓。

而目前已知中国最长的姓是:十七字姓,鲁纳娄于古母遮熟多吐母苦啊德补啊喜(彝族),绝无仅有,只有这一个。

11

姓氏万花筒

以天体气象为姓:天、日、月、星、风、云、雷、虹、霞、雪、霜、露、冰。

以地形地貌为姓:地、山、沙、野、岛、岸、坡、岭、江、河、洋、渠、泉、池、湖、海。

以人体器官为姓:头、耳、口、眼、鼻、舌、齿、眉、发、足、身、骨、心、胆、皮。

以家禽动物为姓:马、牛、羊、狗、猪、鸭、鹅、虎、熊、龙、蛇、鹿、猫、虫、鱼、鸟、雀、鸽、象。

以植物花卉为姓:桃、李、杨、柳、松、柏、桐、梅、兰、竹、菊、荷、花、果、叶、根。

以亲属称谓为姓:父、母、兄、弟、叔、伯、公、婆、姑、舅、娘、姥、哥、姐、夫、儿。

以文教器具为姓:笔、墨、纸、砚、琴、棋、书、画、印、扇、鼓、管、萧、笙、号。

以军队编制为姓:军、师、旅、团、排、班、帅、将、校、尉、兵、卒、家。

以时空方位为姓:春、秋、夏、冬、晨、午、晚、夜、东、南、西、北、上、下、左、右。

以天干地支为姓:甲、乙、丙、丁、子、丑、寅、卯、辰、午、未、申、酉、戌、亥。

以数字符号为姓: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兆。

以各处地名为姓:东阳、长兴(浙江)、涂山、缙云(重庆)、长沙(湖南)、唐山、邯郸(河北),当涂(安徽)、陈留、华阳、会稽(古地名)。

以诸种色彩为姓:朱、赤、橙、黄、绿、青、蓝、紫、黑、白、灰、褐、乌。

以朝代名称为姓:夏、商、周、秦、汉、魏、蜀、吴、晋、隋、唐、宋、金、元、明、清。

12

中国人口前十大姓氏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知目前人数最多的十大姓氏,按顺序排列如下:

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

记得,班固在《白虎通》说:“人所以有姓者何所以崇恩爱、厚亲亲、远禽兽、别婚姻也。”

姓氏于中国人而言,恰如一湾源泉,从涓涓细流到大江大河,历经数千年的岁月变迁,不曾停歇,流淌至今。

她刻进华夏儿女的血脉,成为生生世世都不变的印记。

  中国古代的姓和氏

  今天我们一说到姓和氏,大家都觉得是一回事。确实,很久以来,一个人的姓就是氏。所谓“张氏”、“刘氏”,换言之即“姓张的”、“姓刘的”。但是,在中国上古时期——先秦时代,姓和氏是被严格地加以区别的。弄清这一点,对于认识、研究当时的社会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

  姓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种族的称号,氏则为由姓衍生的分支。姓的起源比较古老,形成以后非常稳定。氏却不然,相对姓来说,它是后起的,随着各种历史条件的影响出现不断的变更。《左传·隐公八年》中有一段话,清楚地揭示了姓和氏的关系:

  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谥,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之。

  意思是说:天子建立有德之人为诸侯,根据他的出生赐姓,分封土地而又根据封地命名氏。诸侯对于卿大夫,以其字作为谥号,后人便当作族号;世代担任某一官职而有功者,就以官名为族号;也有以封邑作为族号的。

  先来谈谈姓。

  有人根据《春秋》,考得秦汉以前的二十二个姓(见顾炎武《日知录》卷二三)。例如周王室和鲁、晋、郑、卫、燕、虞、虢、吴、随、巴等封国都是姬姓,齐、申、吕、许等国是姜姓,秦、徐等国是赢姓,楚国是芈姓,殷人后裔的宋国是子姓,夏人后裔的越国是姒姓,传说中虞舜后裔的陈国是妫姓,等等。这大致可以反映西周至春秋时代姓的情况。这些姓究竟如何发生,当时的人已不能详考,只有一些零碎的历史传说。譬如《国语·晋语》载“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周语》载“我姬氏出自天鼋”。至于秦汉以后,对于姓的发生,说法虽多,也更为精致详密,但往往出于后人的自我作古,可信程度还赶不上先秦的传说。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可以透过一些有关姓的记载、传说,从中窥得上古和远古时期社会的某些重要侧面。许多古姓都从女旁,连“姓”这个字本身也从女旁,这是我们祖先曾经历过母系氏族社会的痕迹。有的古老姓氏与动物有关,则暗示了我们祖先曾有过原始氏族的“图腾”崇拜现象。

  周代的姓和氏,有一套相当严密的制度。它是当时盛行的封建宗法制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①每个人一生下来,姓是早就确定好了的。但氏只有贵族才有,因为氏是辨别贵贱而为贵族独有的标志。在以男子为中心的周代,男子作为氏族的主体和当然代表,只称氏而不称姓。至于女子则称姓。贵族女子在婚前婚后、生前死后,有种种不同称呼的方法,但无论怎么称呼,必须带上姓。举例来说,一个出生于齐国公族的女子,一般就叫做“齐姜”;若是嫁给鲁国国君,就可以叫做“鲁姜”;死后又可以用在姓上冠以配偶或本人的谥号来称呼,鲁桓公的妻子死后叫“文姜”,“文”是她本人的谥号。同姓之间不许通婚,是周代婚姻制度的规矩。“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同姓不婚,恶不殖也”(《国语·晋语》),古人很早就懂得近亲婚配会产生不良后代的道理。为了辨别男女姓的异同从而决定嫁娶与否,在女子称谓中标明姓就是非常必要的了。贵族甚至对买来的姬妾侍女也要进行辨姓,如果无法知道,就用占卜来确定(参见《左传·昭公元年》)。周及鲁、晋等姬姓封国同姜姓齐国有世代通婚的传统,无疑是维系周王朝与异姓封国之间政治联系的一条重要纽带。姓与贵族婚姻之间的种种规定,乃是周代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集中代表——礼的一项重要内容。

  再来谈谈氏。

  氏的情况比姓要复杂得多。前面已谈到,氏是标明一个人身分贵贱的,贵族男子通常称氏。关于氏的具体命名方法,开头所引《左传·隐公八年》那段话可以说是一个纲。

  诸侯以受封的国名为氏,如:陈氏、宋氏。

  诸侯的子孙在称谓上有一套规定: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之子以其祖父的字为氏。

  卿大夫有的以职官为氏,如:师氏、史氏、卜氏、祝氏、巫氏、士氏、司马氏、司空氏、中行氏、陶氏、籍氏;有的以所受封邑名为氏,如晋国的韩氏、魏氏、赵氏、范氏、知氏。这最常见。

  另外,还有以居处为氏的,如:东郭氏、南宫氏、百里氏、柳下氏;还有以父亲的字为氏的,等等。

  这里有两点需要注意。一、妇女的称呼可于姓下加“氏”字,如:姜氏、姬氏、妫氏、嬴氏。这种情况下,“氏”之前的称呼代表姓,应与一般“×氏”的“×”表示氏相区别。“氏”的这种用法,与先秦古书常见的“母氏”、“舅氏”、“伯氏”中“氏”的用法相当。二、通常情况下氏和族有别,但有时又可相通。《战国策·秦策》“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这里的“族”即指氏。

  氏的情况较姓复杂,还表现在姓是稳定不变的,而氏却是可变的,有时还变化相当频繁。尤其是诸侯公室和卿大夫,有的不仅上一代和下一代不同氏,而且一个人前后可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氏。氏的这种变化更替,往往反映了贵族内部各派力量在政治斗争中的此起彼落。一个贵族男子一生中可以有几个氏,因而在称谓上呈现出复杂多变的情形。春秋中期,晋国有位大夫仅见于《左传》的称谓就有九种之多。九种称谓分别是:会、季氏、武子、士会、士季、随会、随武子、范会、范武子。如果不明白这位大夫前后曾有过三个氏,便很不容易弄清这么多不同的称谓指的都是一个人。士、随、范是氏。士,出自其祖先曾担任过士的职务,是以官名为氏。随、范分别是这位大夫先后受封的两个采邑,是以封邑为氏。其余,会为名,季为排行,武为谥号。懂得这些,就不难理解那九种称谓只不过是一个人的不同叫法而已。又如战国中期的著名法家商鞅,又叫做卫鞅、公孙鞅,那是由于商鞅原系卫国公室的子孙。

  在封建宗法制度下,氏族作为周王朝最基本的政治组织形式,其存在、发展乃至衰落的状况极大地左右着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氏族问题在某种意义上乃是研究先秦史的一把钥匙。

  谈到这里,姓和氏的区别已是显而易见的了。但正如任何互相联系着的事物一样,它们之间的区别还具有相对的一面。《国语·晋语》上说:“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其同姓者二人而已,……其同生而异姓者,四母之子别为十二姓。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这个古老的传说曲折地反映出:西周时代的一些异姓往远古追溯的话,很可能出于同一个源。如此说来,这些异姓在形成之初,完全相当于日后由一个姓派生出来的不同氏。所以,我们又说姓和氏的区别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总是联系着一定历史条件而言的。

  随着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溃,氏族贵族日趋瓦解,它的一个具体表现就是战国时期姓氏制度发生混乱。秦的统一,基本结束了西周封建宗法制度,旧的氏族及姓氏制度也被清除殆尽,姓和氏开始合二为一。经过秦末大乱,社会进入西汉,姓氏就完全融为一体。正因为这样,西汉中期的司马迁写《史记》时便已不那么注意先秦时代姓和氏的区别了。他在《孔子世家》里说孔子“字仲尼,姓孔氏”。其实孔子祖先是宋国人,姓子,孔只是氏。这是司马迁囿于当时习惯造成的一个疏忽。他在《屈原贾生列传》中说“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就将屈原的姓和氏分得清清楚楚。

古代的“姓”和“氏”有着明显的区别。姓是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它代表着家族的传承和繁衍。而氏则是具体的名称,是在姓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具体化和个性化。

姓是指家族的姓氏,它代表着家族血缘关系和社会地位。在古代中国,姓是家族传承的重要标志,人们通过姓来确认自己的家族和社会地位。姓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标识,更是代表着家族的历史和文化传承。

氏则是指在姓氏之后的名称,也被称为“名”。在中国古代,氏是人们具体的称呼,通常是一个字或者两个字的名称。氏的命名通常与家族、地理、职业、器物等相关,有时还带有一定的寓意。相比姓,氏的作用更加具体,是人们具体的称呼。

姓和氏的区别在于,姓是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具有非常好缺重要的社会意义,而氏是具体的名称,在姓之后,通常是一个字或者友局辩两个字的名称,是人们具体的称呼。在古代,姓和氏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人们身份认同和社会地位的象征。

维护和传承姓氏的方法有以下几点:

1、传承家族文化。

家族文化是保留姓氏的基础之一。家族历史、家训、家训家规、家谱、家信等家族文化的传承,有助于唤起家族成员自觉地继承和传承家族文化,进而维护和传承家族姓氏。

2、进行姓氏查询和认证。

进行姓氏查询和认证,了解姓氏的来源、起源、变异、分布等情况,对于保留和传承姓氏非常重要。在确定姓氏的正确拼写、音韵和意义的基础上,应该强化姓氏的使用和宣传。

3、维护家族情感。

加强家族成员间的联系和互动,维护家族的亲情和情感纽带,促进和谐的家族关系,这也是维护姓氏的重要手段。

4、主动接受外来文化的流入。

随着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人们应该主动接受外来文化的流入,同时也应该积极保留和传承自己的家族文化和姓氏文化,融合中西文化的最优之处,推动姓氏文化的多元与丰富发展。

姓和氏,既有十分亲近的关系,又是用途不同的两个标志。 姓源自于母系社会。当时,各个氏族为在交往中表明身份,用氏族的龙腾作为自己的标志,这种标志龙腾的徽记便成为姓的雏形,也反映了先民们对图腾的崇拜。 氏出现在父系社会上古的姓,源于母系,该是没有大疑问的。即便黄帝和炎帝是由于出生在姬水和姜水,从而 得“姬”和“姜”姓,又从“女”旁和含有“女”字,那么姬水流域和姜水流域可能就是姬姓母系氏族和姜姓母系氏族繁衍生活的场所。 \x0d\  黄帝以“姬”为姓,但却不称“少典氏”,而称“有熊氏”和“轩辕氏”。这是由于黄帝所率领的部落群在战胜炎帝所率领的部落群以后,又打败蚩尤率领的九黎族部落群,然后驻在“有熊”这个地方(相当于后来的建都)。黄帝的氏族部落,以驻在地而得“有熊氏”。至于“轩辕氏”,一说“轩辕”也是地名,《史记·五帝本纪》载:“黄帝轩辕之立,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螺祖。”还有一说,黄帝(氏族)因发明了以马拉车,而得“轩辕氏”(古代一种有帷幕而前顶较高的车为 “轩”,车前驾牲畜的两根直木为“辕”)。这与“有巢氏”、“燧人氏”的来源类同。 \x0d\  炎帝以“姜”为姓,又称神农氏。《白虎通义》:“古之人,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教民农作”。发明农业的氏族,被称为“神农氏”。 \x0d\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的原始游群时代、母系氏族时代乃至上古五帝时代(父系氏族)的姓与氏,不同于先秦和现代的姓氏观念。那时不仅可分支,可以重新命名,就是姓也并非全由其后人承继、续传。 \x0d\  上古至五帝至西周的帝、王以及其姓、氏如下: \x0d\  黄帝,姬姓,有熊氏,高旭氏。 \x0d\  颛顼,姬姓,名顼,高阳氏。尧,祁姓,名放勋,陶唐氏。 \x0d\  舜,姚姓,名文命,又称大禹、夏禹、戎禹,夏后氏 \x0d\  汤,子姓,又称武汤、武王、天乙、成汤。 \x0d\  姬发,姬姓,名发,即周武王,为文王姬昌之子。 \x0d\  从以上帝、王姓氏中可见,以姓名合一而称,是从西周开始的。姬昌(周文王)传子姬发(武 王),姬发以下为成王姬诵、康王姬钊、昭王姬瑕……东周最后一个王为报王姬延。 \x0d\姓、氏合一,是旧中国时代逐渐而成的。到了汉代,大多的人便只称姓而不称氏了。这与家庭的宗法制度的确立有关。 \x0d\  宗法,本是古代立宗的法,为古代氏族系统的一种制度。其渊源于祭祀。当时,每个氏族或部族,都有他们自身所祀的神,并认定此神为本氏族的先祖和保护神。祭神,也是祖先之祭。宗是祖庙之名,主祭的人称为宗子,主祭人所辖的族人,称小宗、群宗或宗人。  周代利用宗法辅助分封制度。周把诸侯分为同姓、异姓两类。周,姬姓,凡姬姓诸侯,奉周王为宗主。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为大宗,规定嫡长子继承,庶子另给土地,称为别子。别子的嫡子为大宗,别子的庶子为小宗,周以宗法团结同姓,以婚姻联合异姓。 \x0d\姓氏的由来\x0d\\x0d\  在上古三代,姓和氏不是一码事。氏是从姓那儿派生出来。从汉代开始,姓氏混而为一。现代我们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考其来历,大致可分为12种类别:\x0d\\x0d\   1)以姓为氏。姓作为氏族公社时期氏族部落的标志符号而产生,其后人有的便直接承袭为氏。母权制氏族社会以母亲为姓,所以那时许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x0d\\x0d\  2)以国名为氏。如我们所熟悉的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国:齐、鲁、晋、宋、郑、吴、越、秦、楚、卫、韩、赵、魏、燕、陈、蔡、曹、胡、许等,皆成为今天常见姓。\x0d\\x0d\  3)以邑名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诸侯国国君分予同姓或异性卿大夫的封地。其后代或生活在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继之为氏。如周武王时封司寇岔生采邑于苏(今河北省临漳县西),岔生后代便姓苏。据统计,以邑为氏的姓氏近200个。一些复姓由于漫长的历史演变,至今已不复存在。\x0d\\x0d\  4)以乡、亭之名为氏。这类情况不多,今日常见姓有裴、陆、阎、郝、欧阳等。\x0d\\x0d\  5)以居住地为姓。这类姓氏中,复姓较多,一般都带邱、门、乡、闾、里、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环境的居住地点。\x0d\\x0d\  6)以先人的字或名为氏。出自此条的姓氏很多,据统计有五六百个,其中复姓近200个。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开,其后代以林性传世。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孙以祖父字为氏,汉代时改皇父为皇甫。\x0d\\x0d\  7)以次第为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顺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后代相沿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顺序。但也有例外。鲁庄公之弟庄父、排行老二,本为仲氏、仲孙氏,因他有弑君之罪,后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孙。\x0d\\x0d\  8)以官职为氏。如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一些以官职为姓的姓氏,丹从字义上看,也可以分辨出来,如籍、谏、库、仓、军、厨等。\x0d\\x0d\  9)以技艺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x0d\\x0d\  10)古代少数民族融合到汉族中带来的姓。\x0d\\x0d\  11)以谥号为氏。\x0d\\x0d\  12)因赐姓、避讳而改姓。

和氏璧,最早见于《韩非子》。《韩非子》载:楚国人卞和,在楚山(今襄阳南漳县历山)中获得了美丽的玉璧,把它奉献给了厉王。厉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雕琢玉器的人说:“这是石头。”厉王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左足。等到厉王驾崩了,武王即位,卞和又把玉璧献给那位武王。武王让雕琢玉器的人鉴别它,又说:“这是石头。”武王又认为卞和在说谎,而砍去了他的右足。武王驾崩了,文王即位,卞和抱住他的玉璧在楚山下哭,三天三夜,眼泪流尽而代替它的是血。文王听到后,派人问他原因,说:“天下受到刖刑的人很多,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卞和说:“我不是为被刖伤心,我是因为它是宝玉而被看为石头,忠贞的人被看为说谎的人。”文王于是派雕琢玉器的人剖开他的玉璧,果然得到宝玉,于是命名是“和氏璧”。

由于和氏璧已经失传,真正的和氏璧究竟如何模样,今人已经无法得知,只能通过有限的文字记载(包括文学创作)中的描述加以想象。但是,从秦始皇用和氏璧造御玺的故事来看,和氏璧与出土的常规文物相比,至少在外形来看,应有明显的不同。经初步推算,和氏璧的厚度至少为10厘米,其并非古人儒家学者佩戴的环形佩玉。甚至,很可能和氏璧仅仅是一个经过简单粗加工的璞玉。同时,由于相传和氏璧被秦始皇制作成了传国御玺。而随着朝代的更迭,该御玺又相传在唐后失传,和氏璧原有样式究竟如何,基本上已经无法得知了

姓和氏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姓氏:标示一个人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同一个祖先繁衍的后代称为宗族。姓氏最早起源于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它的作用主要是...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