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古今第一完人的曾国藩,子孙后代如今都有什么成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4浏览:3收藏

号称古今第一完人的曾国藩,子孙后代如今都有什么成就?,第1张

在晚清的风云际会当中,有一个人可说是凭借一己之力,强行续命大清朝数十年。而在其死后,也被清政府给予了古代文人的最高荣誉,赠予其“文正”的谥号。说到这里,可能大家都知道,这个号称古今第一完人的晚清牛人的名字就是曾国藩了。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一个人可以达到的最高境界,不外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修身自不必说,说到齐家,他的《曾国藩家书》,虽然成书已经150余年,现在仍然被世界各地的华人所看重,1500封家里里提现着曾文正的文字功底和道德修养。

曾国藩

而说治国,作为晚清第一名臣,曾国藩对晚清政权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方面都产生的深远的影响。正是他建造了中国第一所兵工学堂,安排了首批赴美留学生,还兴起了众多的实业。再说平天下,曾国藩创立湘军,在两次鸦片战争大背景下,依然靠着自己的能力将席卷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剿灭。

可以说,曾国藩是晚清政府的恩人,也是传统儒家思想里一个人能够达到的最高境界。如果没有他在咸丰年间的力挽狂澜,晚清或许是撑不到20世纪的。

那么,曾国藩这样一个牛人,他的子孙后代现在怎么样呢

曾国藩次子曾纪泽

曾国藩一生有着3各个儿子和6个女儿。除了夭折的一儿一女之外,其他的儿女经过他的悉心教育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经过代代的繁衍,现在曾国藩一系的后代已经到了第八代了。让人惊奇的是,曾家的子孙一直都严守着曾国藩的教诲,纵使已经绵延8代,依然家风严谨,有二百多人都在不同的领域中对国家有着突出的贡献。

就拿其子女一辈来说,曾纪泽作为曾国藩的次子(长子夭折),在晚清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外交家。虽然曾纪泽世袭了曾国藩的一等毅勇侯的爵位,但并没有活在世袭的侯爵荣耀之下。因其在幼年时期就开始研究西方文化,当时的朝廷大臣都赞其学贯中西。在光绪年间,曾纪泽曾先后担任清朝驻英法俄等大使,正是他的强硬,使得清朝和俄国重新更正了《中俄伊犁条约》,收回了被俄国占领的伊犁地区。

曾纪泽

除了外交,曾家后人在数学、化工、文化艺术、军政实业、医学、农业等各个领域,都有着出类拔萃的人才。

和历史上的众多牛人一样,曾国藩的一生也是有褒有贬。然而国共两党领袖都对其推崇有加。而从其发迹到现在150年左右的时间,其家族人才一直绵绵不绝,可以说曾国藩确实福泽匪浅,即使不能算是古今第一完人,也可以作为候选人之一了。

曾国藩家族传承至今已经有190多年,共有6代人~

“曾门,没有逆子。”在湖南寻访曾氏后人的一路上,这句话,记者反复听到,先是疑惑,而后觉得确为必然。

  当你走进位于湖南双峰荷叶镇的曾国藩故居富厚堂、走进曾氏后人的家门,你会发现家训不在所谓的“语言”里。跟他们打交道,会发现家风散见在细节之中,比方说无法言状的个人气质,哪怕小小的事情也认真细谨,虽不轻诺却样样为你做到。真诚而宁静的人格,大概就是如此。

  曾国藩的家训很多,散见在家书里,一两句话而已,很亲近,都能“做得下去”。核心是:不求官高钱多,守本分,慎独。这些家风不仅泽被了自家的后人,在这个小镇上你也能察觉到曾国藩在他们的生活和价值观中的位置。

  曾宪枢:大堑面前,不“纵身而下”

  一个老中医曾对少年曾宪枢说,你的阳寿有限,最多也就活得到40来年。然而,这并没有成为这个重症哮喘少年的谶语。他以83岁高龄去世。

  曾宪枢是曾国荃的第五代,尽管去世已久,但是对于曾宪枢的三个儿女而言,要勾勒出一个父亲的形象也并不算难。在种种的勾勒之中,心肺衰竭,一直是一个关键字。这种折磨伴随曾宪枢一生,也是如影随形的“老朋友”。

  事实上,“隐忍自强”,是曾家门风留给儿女最大的礼物。

  当年,太平军挥师北上,曾国藩到长沙治理清军,正直、雷厉风行的作风得罪了当地的官僚。

  绿营军看着曾国藩招来的这些湘勇土包子怎么看怎么不顺眼,经常借故械斗。一次绿营兵竟破门而入,连伤曾的几个随从,连曾国藩自己都差点挨刀。曾夺门而逃,几步窜到隔壁巡抚骆秉章办公室门前求救。 骆秉章并不惩处绿营军人,不亲自上前解围,“将来打仗,还要靠他们啊!”曾国藩气得哑口无言。

  然而这事让曾国藩做出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他不再与长沙官场纠缠争辩,而是卷起铺盖,回家招募湘军。曾国藩开始和这个旧体制进行抗争。

  同样,这个曾家第四代,也曾走到人生的险境。1958年4月,如火燎原的整风运动正转变风向,烧向所谓的“右派”分子,湖南省财政厅预算处的曾宪枢被划为了“右派”,被开除公职,还要受到严厉处分,到大通湖农场参加劳动教养。

  当时47岁的曾宪枢的哮喘病又发作,身体极度虚弱,旁人都劝他以身体原因申请暂缓或另改去处。然而,曾宪枢由妻子搀扶,背着行李到了劳教点报到,接收站的工作人员一见,大惊失色拒绝接纳他,曾宪枢捡回一条命。

  回到街道,街道办事处正在办公共食堂,需要会计管账,有人自然想到了湖南大学商学系出身的曾宪枢。很快,公共食堂的账目因为曾宪枢而井井有条地运行起来。公私分明——是单位给他的最大评价。

  然而,“上面”来通知说,“右派分子不能在公共食堂当会计”。街道办事处又安排了曾宪枢另一个去处:土方队。在那里,和成分复杂的人员一起挑土,这个备受欺负的文弱“大学生”,哮喘病又犯了。

  曾宪枢后来在教育儿女的时候,常常说起那段人生的幽暗,“我好几次站在天心阁的城墙边,想纵身而下,一了百了。”然而,他又说道,“灵魂容易解脱,骨肉呢?”

  1961年,土方队解散,曾宪枢终于回到家里。当家人把他送进医院的时候,医生告诉他的妻子以及3个儿女,“繁重的体力劳动,反而锻炼了他原本十分衰弱的心肺功能”。

  “天下惟吃亏二字,受用不尽,人但有恒,事无不成”,这是多次“吃大堑”的曾国藩留下的金玉良言,很显然,这也是留给后人的“成功之言”。

  曾宪华一家:曾门里,别样80后

  像家族中同辈人一样,曾国藩的次子曾纪鸿的曾孙曾宪华的命运,一度被笼罩在那个一度沉重的“曾”字底下。

  曾宪华报考武汉音乐学院,到最后一关被告知“水平不够”,19岁下农场,一待就是14年。曾宪华回城后在长沙园林局工作,1987年被动员入党。

  他回忆道:“那个评议会很有意思,有个老工人站出来说,‘小曾平时表现还可以,但他家成分蛮高’。”领导发话:“现在还说这些干吗?都什么时代了!”

  曾国藩的直系后裔少有做官的,用曾宪华的话说,他们大多正直、老实、谨慎、勤奋。“我不会应酬,也做不到说假话。”

  每当有人对曾国藩的第五代、第六代未能出一个显达人物表示惋惜时,曾宪华会略低了头缓缓地说:“可是,曾家那么多后代,你找不出一个坏人。”

  曾宪华有两个女儿,大女儿曾梦佳,目前是长沙市某区法院的副院长。对于不乏杰出女性的曾家,曾梦佳是曾国藩第6代后人里少有的公务员。

  “曾家人的性格和素养,让他们对权力和财富的欲望没有那么强烈”。对于身处官场,曾梦佳觉得曾家人或许有更多的“书卷气”——优雅、大方、讲理、重德行。然而,“书卷气”也并不意味着某种“书生气”。在她看来,这是两回事。

  对于曾国藩本人的家训原典,曾梦佳记得,小时候其实并没有那么多的接触,父母也少用长篇大论的“家训”教育。教育的进行,都在父母的示范上——如何与人交往、为人,对待钱财、权力的态度。

  曾宪华对两个女儿的学习要求甚为严厉,在作为80后的二女儿曾倩宇看来,印象尤为深刻,也许曾宪华那一代,学习实在是一种“奢求”。曾倩宇从法律研究生毕业后,一直在律师事务所工作,后来却爱上了跳舞,并梦想成为一个舞蹈老师。对于这样的决定,曾宪华不认为明智和正确,却任由女儿自己选择。

  曾倩宇觉得,父母从来不打骂小孩,从不说粗话,任何时候,都是“讲道理”。这一点对两姐妹的后天性格的形成很重要。这个曾家的80后,穿着朴素、性格沉静。

  “曾国藩”这位老祖宗,是什么时候进入了自己的生活?曾倩宇回忆了许久。因为历史的原因,小时候父母几乎没有提及,等到初中的时候,许多历史的因素渐渐消退,曾倩宇才被告知自己的“成分”,就是历史教科书里,她已经了解到的镇压农民运动的“曾剃头”吗?跟父母的叙述里,做人、做官、文武全才的一代名臣曾国藩相比,相差太远了。

  曾樾:“谁又来为我扫墓?”

  从人大穿过万泉河路,不久就到了曾樾位于北京的家。他的家很小,50多平米空间的居室,15年的校长在此“蜗居”。

  作为北京原双榆树小学校长、曾国藩第六代嫡孙的曾樾,卧室的书架上摆满了《曾文正公手书日记》、《曾国藩家书》、《曾国藩全书》等和曾国藩研究有关的书籍,洋溢着世代相传的书香气息。

  曾樾1990年才搬到这栋房子居住,之前一直住在学校教学楼的一间房子里。他参加工作后前20年的积蓄,全部给了姑姑曾宪源,资助老人买了房子。

  曾樾的父亲曾宪森是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给他留下两份遗产,一是一套小三居的房子,他让给了当时没有房子的妹妹,自己却住在学校的那一间房里。二是一套《曾国藩全集》。

  曾樾的记忆中,父亲是一个“话少得不能再少”的人,然而对儿女却“严得不能再严”的人。为教育儿女吃苦,曾樾9岁时被送到长沙读书。而大学毕业后,曾樾本可通过父亲的关照在城里得到一份安逸的工作,然而曾宪森竟让他远离家人去了新疆工作,开始了长达11年的“意志与品德的改造”。

  曾樾小时候被过继给姑姑曾宪源,这个曾先后被北京大学中文系和数学力学系录取的才女给了他极其传统的文化教育。另外,德行上的苦口婆心到了“公家信笺为什么不能个人私用”的地步。而晚年曾宪源身边没有其他亲人,曾樾一直在她身边像儿子一样照顾她,端茶送水,无微不至,直至去年去世。而“事亲以得欢心为本”,正是曾国藩的“八本”家风之一。

  曾樾本人对于“低调”的阐释,可谓淋漓尽致。

  2009年,曾樾入选第五届全国百名优秀校长。2010年,退休前,人民日报发表文章,内有“清代名臣曾国藩的第六代孙曾樾校长,以湖南人的血性精神,自强不息,力争上游,占领教育高地”的赞语。

  曾生活中仍然很沉默,上辈不刻意强调他是曾国藩的子孙,他也无意识去告诉他的孩子这种特殊的身份。

  作为曾氏嫡系子孙,2006年荷叶举办“第二次曾国藩国际学术研讨会”,对去还是不去,曾樾经历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

  史学界对曾国藩还有争议,自己去了会不会太高调?学校领导劝他说:社会各界都在研究曾国藩,研究曾氏家族,研究曾氏家教,你应该回去了解自己的老祖宗。这才让他下定决心回家。

  2009年曾国藩故居白玉堂开馆仪式举行,他带着儿子——曾国藩的第七代嫡孙曾沐又回了一次家,他对儿子说,“记住,你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是曾国藩。”为先人扫墓时,曾樾想得最多的问题是,自己能不能对得起先祖们,历史不断翻页,“谁又来为我扫墓”?

  胡卫平:醉心研究曾国藩

  《曾国藩研究》已经出版了37期了。这本杂志,是一本内部刊物,免费提供给特定的人群。按照曾国藩研究会办公室主任、杂志主编胡卫平的看法,这本杂志默默记叙着故居这座老宅正发生着什么。

  杂志被送到各个地方,香港、美国等。这里既有专门针对曾国藩家族的学术研究,又是家族后人守望祖训的精神脐带。

  今年,胡卫平61岁了。在曾国藩故居,大家都叫他“胡老爷”。而对于遍布海外的曾家后人而言,他是一位“守护者”,曾国藩家族的“大管家”。

  “胡老爷”的编辑部在曾国藩故居的研究会办公室里。尽管有些杂乱,但整个房间的东西:曾公的书、研究资料、墨宝,环绕着胡卫平的办公桌。胡没有计算机,写稿、阅稿、校对,全靠手写。

  他的执着,在曾国藩故居很有名,除了曾国藩研究,他几乎没有其他爱好,不喝酒,更不陪酒,不跳舞、不洗脚。他并不喜欢交际逢迎的场合,秉承着曾公严谨低调的教训。

  为了寻访曾家后人,胡卫平跑遍大半个中国,无论多远,他都登门访一遍。几乎所有人都乐于和他来往,显然,真诚、低调、严谨——性格的一致性,使得大家彼此信任。胡卫平在故居的不少活动,也让曾国藩这个有着5支后代的家族能频繁来往,共同凭吊先人。

  对于80后、90后出生的“曾家年轻人”,胡卫平还承担着让他们慢慢了解曾国藩这位祖先的重任。

  曾国藩的精神遗产对胡卫平的“俘获”,源于1982年的一次偶然。那时,他在双峰县图书馆工作,轻松而悠闲。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出差来到在富厚堂办公的攸永乡政府,被里面雕梁画栋、精美实用的藏书楼所吸引。回去后他就开始搜寻资料,对富厚堂及其主人曾国藩进行研究。

  4年后,他在《双峰文史》发表了《富厚堂藏书楼》一文,这是全国第一篇专门研究曾国藩藏书楼的文章。从此,他主动“下放”到离县城四十余公里的偏僻山乡荷叶镇,开始了30多年的曾国藩研究。从一间一间破旧不堪的老房子开始打造,直到中国曾国藩文化旅游节在这个小镇成功举办。

  胡卫平及其同事们的研究风格是,严谨扎实、不尚空谈,重证据、重历史条件、重辨章学术。他的研究也得到“比教授还教授,比学者还学者”的评价。

  这是一种“回归”,按照胡卫平自己的说法,30多年后的今天,都是冥冥之中注定了的。曾国藩曾有个同窗好友叫做朱尧阶,而胡的母亲,正是朱尧阶的曾孙女辈。而胡的祖父,曾给曾国荃的后人做过长工,后来成为曾家的管家。

  “管家之后”的胡卫平又一次成为曾家“大管家”。他在送给记者的一本书的扉页上写下了“缘分”二字。

  胡卫平的梦想,是守住曾家这个宅院,把博物馆、藏书楼慢慢完善起来,把《曾国藩研究》杂志办下去。

三位晚清名臣可以说是功勋卓著了,但是他们的后代不是全都是很好的,以下来分别说一下三人后代的情况。

左宗棠:左宗棠一生中共育有四子四女,四个儿子分别是左孝威、孝宽、孝勋和孝同。四个女儿分别是左孝瑜、孝琪、孝琳、孝瑸。长子左孝威在左宗棠平定新疆期间去探望父亲,因为感染风寒,最后因病去世。次子左孝宽是个郎中与身居兵部主事的三子左孝勋和官至江苏提法使,在辽宁边关统帅大军的四子左孝同均是死因不详。左宗棠的几位女儿都是非常有才情的女性,她们每个人都留有一部诗集。至于其他后代大都是我国的著名医生、学者。

曾国藩:曾国藩这一生只有两个夫人,长大成人的共有二子五女,其子女多早逝且命运悲惨,长子曾纪泽,是清代著名外交家,曾在清与沙俄签订条约的时候自告奋勇出使俄国。次子曾纪鸿是一位著名的数学家,但是因为操劳过度,才33岁就去世了。长女曾纪静29岁的时候因为抑郁而死;二女曾纪耀精通外语,39岁的时候就因病去世;三女在婆家受虐待,生活悲惨。四女儿因其丈夫早逝自己也郁郁而终五女儿嫁入聂军门家中,生活幸福而且活到了九十多岁。

李鸿章有三位妻子,育有两子一女,还有一个过继来的儿子。大儿子李经方曾经出使日本,也担任过英国大使,当过驻美参赞,之后因社会环境变故弃官从商,定居海外。次子李经述是一个三流诗人,爱好作诗,不出名,每天就是吃老本。三子李经迈是名商人,还担任过出使奥国钦差大臣,喜欢收集古董,最后成为了一个著名收藏家,之后定居在了海外。女儿嫁给了张佩伦,而且李鸿章的增外孙女就是张爱玲。后代多居于海外。

曾国藩这位被清王朝称为“中兴第一臣”、封建社会货真价实的“高干”,不管天下风云变幻,几番改朝换代,其家庭始终保持着严谨的家风,后代也各有建树。他的两个儿子,二个是著名外交家,一个是著名数学家;孙辈中曾广钧23岁即中进士,是翰林院中年纪最轻的,其他的也都从政从军,善始善终;曾孙辈则多是学者,各有专长。特别耐人寻味的是,曾家后代在后来国共两党的斗争中,两方都有其代表人物:国民党“国防部长”俞大维的母亲曾广珊是曾国藩的孙女,***元帅叶剑英(也曾任过国防部长)的夫人曾宪植,则是曾国藩之弟曾国荃的玄孙女;国民党的“国大代表”、后任台湾大学校长曾宝荪,是曾国藩的长曾孙女,***原高教部副部长兼全国科联副主席曾昭抡,则是曾国藩之弟曾国潢的曾孙。可以这样说,曾家数代无一废人,未出一个纨绔子弟,这与曾国藩的家风是分不开的。

据曾国藩所作《大界墓表》载:曾国藩的祖父曾星冈,年轻时沾染了不少“游惰”习气。他有书不读,常骑马到湘潭与一些“裘马少年相逐,或日高酣寝”,引起不少长老讥笑。后来,他接受别人的劝戒,“立起自责”,卖掉马匹,徒步回家。从此,他“终身未明而起”,苦心治理自己的家业。为了便于耕作,他领着“耕夫”“凿石决垠”,将小丘改为大丘,还精心钻研水稻和蔬菜的栽培技术,同时喂猪养鱼,一年四季没得空闲。他还总结了一套治家方法,后来曾国藩的治家八字:“早、扫、考、宝、书、蔬、鱼、猪”,就是继承和发展其祖父的经验而来的。曾国藩在给儿子纪泽的信中说:“昔吾星冈公最讲求治家之法,第一早起,第二打扫洁净,第三诚修祭祀,第四善待亲族邻里……故余近写家信,常常提及书、蔬、鱼、猪四端者,盖祖父相传之家法也。”这“八字家法”,除“考、宝、书”讲的是祭祀、待邻、读书外,其他五字讲的都是劳作。不畏“家常琐事之劳”,不畏往复“奔走烦劳”,后来的曾家子弟,在战场,在官场,搞外交,搞科研,奔波劳顿,当得大任,是深得这“八字家法”之益的。

曾国藩7岁在父亲身边发蒙读书,至20岁才离家外出求学。他先后换了几个老师,惟与一位欧阳老师合作得好。后来,欧阳老师见曾国藩聪明好学,而且推算曾的“八字”运程不错,便有心当“月老”,

曾国潘儿媳、纪鸿之妻给曾介绍了一个姓周的大富户家的女儿。周家起初满口答应,并选择吉日填庚,曾家也非常欢喜,积极筹办聘礼与酒宴。谁知到了双方商定填庚的吉日,曾家的客人陆续赶来,周家的贵宾却迟迟未到。当媒人的欧阳老师急了,忙打发人去周家催请。哪知过了半个时辰,派去的人回来说:“周家的老爷、夫人与**商量,认为两家门户不当,男的又无功名,周**不肯定亲,决定废约。”这下把曾家上下的人都急坏了,酒办了,客来了,怎么圆场呢欧阳老师已是骑虎难下,只好移花接木,找着曾国藩父子商议:“事情到了这个地步,没别的办法,如若你们不嫌鄙人门第低微,家境清贫,我家倒有小女,粗识文墨,又工女红,只是相貌丑点(曾患天花,脸上有麻点),你们愿意的话,我们两家结为秦晋如何”欧阳老师的女儿,就这样成了后来曾国藩的欧阳夫人。

曾国藩夫妇一共生了3个儿子,长子纪弟,两岁就夭折了,以后生的纪泽、纪鸿,均长大成人。曾国藩对儿子的教育是下了功夫的。曾一再表示“不愿子孙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为了儿子读书明理,他规定儿子每天必须做四件事:看、读、写、作。“看、读”要5页纸以上,“写”要写字100个,“作”要逢三逢八日作一文一诗。尽管父子间经常相隔千里之遥,他总是抓紧一切空隙不厌其详写信回家,细心指点。这种指点,很少摆出老子的资格,而是像朋友那样推心置腹,像老师那样循循善诱。他常用自己的得失启迪儿子,还要求儿子不要光学中国的经、史、子、集,天文算学,还要学外国知识,尽可能掌握更多的知识,这也是当时一般守旧昏庸的“封建脑瓜”所难能的。

曾纪泽正是在父亲的引导下,不但中国的诗文书画均有造诣,对西方的数学、物理、化学及语言文学,也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曾写过《几何原本序》、《文法举稿序》、《西学述略序》等文章,对当时传播西方科学起过一定的作用。他还自学多国文字,通晓英文,后来成为清朝著名的外交家,做过出使英、法、德、俄4国的钦差大臣。后任驻俄公使,与俄国人力争,终于废弃了清朝政府吏部左侍郎崇厚与俄国签订的《里瓦几亚条约》,于1881年2月24日,重新与俄国外交大臣吉尔斯在彼得堡签订了《中俄伊犁条约》,除收复了伊犁9城长600里,宽200里的土地外,还夺回了崇厚条约中被割去的伊犁南部长400里,宽200余里的特克斯河口南的广大地区,废除了沙俄在新疆一带的许多特权,挽回了部分领土主权。这在日益腐败的清王朝里,是惟一的一次外交胜利。

曾纪鸿比曾纪泽小9岁,同治三年(1864年)七月,他父亲刚刚受封侯爵,16岁的他正好去长沙参加乡试。当时,政治腐败,科举考试盛行递条子,开后门。曾国藩怕儿子误入歧途,在开考前的七月初七日写信给纪鸿说:“场前不可与州县来往,不可送条子,进身之始,务知自重。”考完发榜之前,曾国藩又怕儿子去活动,又于七月二十四日去信告诫儿子:“断不可送条子,致腾物议。”这次乡试,纪鸿榜上无名,以后多次应试,仅得一个“胜录附贡生”。难得的是,纪鸿始终未送过条子,曾国藩也没给主考官打过任何招呼。在特权盛行的封建官场,实在难能可贵。

曾纪鸿后来自学成才,著有《对数评解》、《圆率考真图解》、《粟布演草》等数学专著传世。他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数学家。可惜英年早逝,仅33岁。

曾国藩直系第四代孙共15人。依照惯例,族谱不上自家女子名字,而在此谱上,属曾 国藩第四代孙的,却上了两个女子的名字——宝荪、宝菡,前面均冠有“贞女”二字,那是“终生不嫁”的意思。这15人中,除昭润、昭揆20岁早逝、昭榕于24岁早逝外,其余12人均取得了高等学校的学历,各有专长。宝荪、昭檆(曾约农)还留学英国,昭权、昭桓还留学美国。曾宝荪、曾约农是同辈中年纪最大的,同生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在英国留学后,姐弟在长沙创办“艺芳”女校。1946年春,湖南克强学院建成,曾约农受命为院长,曾宝荪则重建“艺芳”女校。解放前夕,两人经香港去了台湾,曾宝荪继续任“国大代表”,1978年7月病故,时年86岁;曾约农任台湾大学教授,东海大学第一任校长,1987年12月病故,时年95岁。其他兄弟姊妹,昭桦于1949年在香港乘飞机撞山身亡,年仅43岁;昭柯去了美国,1992年病故,终年74岁,昭权、昭棉、昭谏与宝菡都留在大陆,除宝菡行医,其他都在文化教育界。昭权曾任湖南大学电机系主任,“文革”时死于武汉,昭棉在湖南广播电视厅任职,已退休;昭谏也已退休,现住在北京。

曾国藩兄弟的后代

曾国藩一共有4个弟弟:老二曾国潢,老三曾国华(过继给他叔父曾高轩为子),老四曾国荃,老五曾国葆。这4兄弟共有6个儿子,14个孙子,41个曾孙,第五、六代遍布海内外,就无法统计了。这四房的后代中,也出了不少才华卓著颇有影响的人物,这里仅介绍其中的4位:

曾广植是曾国华的孙子,1948年赴美留学深造,在美国印第安纳州帕都大学攻研有机化学。1956年,他响应祖国号召欲回祖国服务,被美国移民局非法关进精神病院,折磨迫害达14个月之久,但他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毫不动摇,美国移民局只得宣布将他“驱逐出境”,终于在1957年7月回到他朝思暮想的祖国。回国后,他担任中科院上海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他领导的科研小组发明的甜味剂(无毒糖精)引起了国内外科学界的重视,此项成果已在美国应用,并获得专利权。

曾昭抡是曾国潢的曾孙,1920年公费赴美留学,入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化工专业,1926年毕业,获化工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他不顾学校挽留,毅然回国服务,致力化工科研,先后在中大、北大任化学教授,并任化工系、化学系主任。创办《中国化学会会志》,任总编辑达20年之久。还担任《科学》、《化学》、《化学工程》等杂志编委,发表了许多很有价值的论文,引起了科学界的瞩目。1946年再渡重洋,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教,1947年赴欧洲讲学,1948年在香港报界工作。全国解放前夕,周恩来总理电邀他回国参加政协会议,他欣然赴会,并在新中国先后任北大教务长兼化学系主任、教育部副部长兼高教司司长、高教部副部长兼全国科联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长、全国高分子委员会主任等职,成绩卓著,著述甚丰。不幸于1957年错划为“右派”,1967年12月在武汉大学含冤去世。直到1981年才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曾宪植是曾国荃的玄孙女,很早投身革命,解放后长期在全国妇联工作,担任过全国妇联的副主任等职。她曾是叶剑英元帅的夫人,与叶帅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叶新平。那正是抗日战争时期,因两人工作都很忙,儿子便交给了住在湖南老家的曾宪植的父亲曾镇渭代为抚养,同来的还有叶帅与前妻的儿子叶选平。两兄弟都在曾家长大,上学,叶帅也曾多次来过曾家看望儿子。叶选平离开曾家较早,叶新平直到解放初,叶帅在广州工作,曾镇渭电告叶帅,才由叶帅接去。叶新平后来在国防部工作,“文革”时备受迫害,右手被打断,现在左手写字,书法亦精。

曾国荃还有一位玄孙叫曾厚熙,自幼喜爱绘画,其父曾昭平曾让他师从一位姓彭的国画家,得益良多。1948年8月,他从长沙去九龙,最后定居香港。1950年,他先后在香港、澳门、新加坡、印尼等地举办画展,得到港澳同胞与海外侨胞的好评。不久,他荣任华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后来,他与著名国画家张大千去巴西、法国举办画展,足迹涉及欧、美、亚、非、大洋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伊朗、约旦、法国曾书赠了荣誉状,并被联合国聘为文教委员

熟悉曾国藩的人都不会忘记他在干儿子上的成就。时至今日,曾国藩家书仍然作为教育孩子的重要模式在流传。既然这么多人看重,自然说明曾国藩对后代的教育是独一无二的,他的后代绝对没有什么不同。

曾国藩的直系子孙有:长子曾,早逝,次子,三子曾,数学家。长女曾,二女曾,三女曾,四女曾,五女曾,六女曾。

曾国藩的儿子曾纪泽,曾任英法俄公使。1879年,他以此身份在俄国谈判期间,主张收复伊犁南部边境地区5万平方公里的领土。曾广权,曾纪泽之子,精通英、法、德、满语,曾任清政府驻朝鲜、德国大使,后任史静大学翻译学院总经理,著名翻译家。

曾国藩的次子曾季红是当时著名的数学家。出版作品对数详解、圆率考真图解、粟布演草等。曾的后人曾、曾昭权、曾、曾、曾、曾、曾的曾孙曾宪成、第六代孙增伟都精通数学。他们要么专攻数学,要么从事与数学相关的公路工作。

曾国藩的后人,比如很多后人,各方面都很有成就。

如我国味觉化学理论的创始人曾等。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研究所所长、教育部副部长、高等教育部副部长曾昭伦是我国新化学的奠基人之一。曾、曾广成荣先后被授予国民党军队少将军衔。

现如今,曾国藩的后人遍布海内外,很少有做官的,而且后代都有着良好的教养,都秉持着祖辈“做人要正直,要多读书以明理”的祖训,坚守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为了国家的建设做着自己的贡献。

曾国藩是清末湘军的首领。他与左宗棠、李鸿章、张之洞并称为“晚清四大复兴大臣”。曾国藩一生有三子五女。大儿子死得很早。

曾国藩的后代在哪里?

次子曾继泽是著名的外交部长。1878年,他与俄国谈判夺回伊犁等地,被认为是晚清时期比较成功的一次外交行动。1884年,他与英国作战,英国每年增加烟草税数百万两。

另一个儿子曾继红是著名的数学家。他写过许多书,如对数的详细解释,并计算了100位数的π。

女儿曾继芬虽然没有仕途,也没有为哥哥做贡献,但婚后她节俭经营家庭,帮助丈夫和孩子,服侍翁谷,与邻居们和睦相处。他被称为德行老人,受到世人的尊敬。

曾国藩曾俊农曾孙

曾荫权的孙辈们也培养出了曾光君、世界著名化学家曾昭伦等才华横溢的诗人。

曾宝孙、曾用农等有影响的教育家和学者也在他们的曾孙中出现。

据调查,曾国藩及其四兄弟的家族在过去的190年里培养了240多位名人才俊,却没有产生过一个花花公子。在这样一个富裕富裕的家庭里,我们可以看到曾国藩在教育子女方面有着独特的地位。

曾国藩的“家训”被誉为下一代教育的典范。我们可以通过他的家训来总结我们的教育经验。

曾国藩认为:在成为工具之前,要学会做人,做好人,让孩子将来成为大事。

在教育子女方面,曾国藩一直追求“勤奋、孝顺、节俭、仁、恒、谦”。

教育我们的孩子勤奋而不懒惰

你承诺要做好的事,你必须更加努力地去完成它。

小时候在农村长大的曾国藩把“勤奋”视为人生最重要的事情。曾国藩在信中反复要求侄子、侄子做到半耕半读,连捡柴火、捡粪都“必须一个一个做”。他相信,只要有一颗真诚的爱国心和努力工作,他最终一定会有所作为。曾国藩曾说:

普通人的感情很容易逃避和憎恨劳动。无论高低,智愚,老幼,他们贪图安逸,惧怕劳动,古今中外都是如此

教育我们的孩子勤俭节约

曾国藩曾定下十六字方针:“家境俭朴,勤劳健康”。勤俭节约,决不谦虚。曾国藩认为,孩子要从小养成节俭节约的好习惯,让孩子长大后长寿。

曾国藩曾说:

世上有很多官家,一代人想用就用。他们的后代开始被宠坏,然后流浪,最后变成峡谷。能够庆祝和延续一代或两代的人很少见

曾国藩提倡“勤俭节约”,要求女儿们做针线活,也有“勤工俭学”

食品检验每天一次,服装每三天检验一次,精品每五天检验一次,粗工每月检验一次做一双男鞋

曾国藩的女儿自然是千金之躯,但曾国藩并没有把女儿养富,而是让她们从小就努力工作,所以曾国藩家的女儿没有那些大**的脾气。

善待他人

我们应该教育我们的子孙善待他人,从而获得真正的朋友。

曾国藩总是警告儿子

不可奉你父亲的名行事,要洁净

做事要有毅力

在曾国藩眼里,贫穷并不可怕,怕你没有野心。做事要持之以恒,不能半途而废。他让曾继泽每天练字,第二天写文章。曾国藩曾说:

将军没有种子,圣贤英雄没有种子。只要人们愿意下决心,他们就能做到

不要要求子孙后代富强

曾国藩是晚清时期的重要人物

曾国藩的家训包含很多内容,绝不是仅仅几句话就可概括的,有兴趣的读者可自己看看《曾氏家训》。可以说曾国藩的后代中,没有出现一个纨绔子弟,并非偶然,而是有深刻的家族文化继承的。

晚清时期,国际形势风云突变,清王朝的统治更是岌岌可危。面对内忧外患的窘境,清政府不得不大力重用汉人大臣。在乱世争锋又被委以重任的大背景下,着实涌现出了一大批汉臣能人、名人,其中曾(曾国藩)、左(左宗棠)、胡(胡林翼)、李(李鸿章)。

虽说这老四位同为“中兴名臣”,对于清王朝甚至对于当今中国来说,所立下之功绩又各有千秋,但是他们几位在后人的口碑评价之中却不尽相同。曾国藩显然是这四位之中,被后世之人赞誉最高的一位。而胡林翼因为去世较早,所以并不太被后人熟知。左宗棠虽说赞誉评价不及曾国藩,但是也绝对是褒远大于贬。但是李鸿章,就只能算得上是毁誉参半了,也是被后人诟病最多的“名臣”。

那么,同为中兴名臣且同朝为官,做人的差距咋就那么大呢?其实,这差距主要还是在“人品”。

上图_ 曾国藩(1811年-1872年)

一、先说“名”。

曾国藩为什么会享有盛誉?因为他真正做到了淡泊名利。曾国藩一生对于“留名”一事,确实是在极力避讳,经常是做好事儿不留名,自己也不做记录,更不在信札中提及,属于“雷锋式”大公无私。

而左宗棠照比曾国藩就会在乎一些自己的名声,左与曾一样经常做一些资助之类的好事儿,但是左就更喜欢“宣扬”自己的忧国忧民。而且还有一事儿也可以看出曾、左二人对于个人声誉的在乎程度。众所周知,曾、左二人都写过很多家书、家训之类的信札,可以说里面汇聚了太多二人为人处世的智慧,如今都是我们了解史实和自我修为提升的源泉宝典。但在当时,曾国藩就明确表示,自己的信札等文字不要刊印,而左宗棠却明确对儿子说要将其书信刊印流传。虽说左宗棠是因为教育子孙后代而刊印自己书信,但其实也难免有博取名声之嫌。

至于李鸿章对待名誉,从认知上与曾、左二人就是背道而驰。李鸿章这个人做事十分现实,名声在他看来是虚头巴脑的事情,并不十分看重。可能也正因如此,李鸿章才能为其他两位不可为之事。

上图_ 曾国藩家书

二、说完“名”,再说“利”。

所谓“利”,既金钱耳。曾、左二人都是典型的禁欲主义者,尤其是曾国藩更是做到极致。曾、左二人的共同观点,金钱维持日常用度即可,并且终身恪守“不为官发财”的誓言。

此外,二人更是不愿意给子孙后代留下金钱资产。二人的人生观是,子孙如果是块料,不用留下家资遗产,一样能够吃饱饭,反之,则留有万贯家资也经不起败家。而且二人认为,家资越丰厚,越容易出纨绔子弟和败家子,这比较符合“穷苦孩子早当家”的国人信条。

李鸿章的利益观与曾、左二人截然相反,金钱的欲望那是相当之重了。与曾、左二人“不为官发财”不同,李鸿章利用自己位高权重,为自己及其家族攫取大量财富。在晚清时期,清王朝轰轰烈烈地大搞“洋务运动”,李鸿章作为发展“洋务”的主要推手之一,在众多兴办的企业中,大多是有李鸿章的股份,而且不少还是“干股”。

李鸿章本人也更是经商理财高手,典当、金融这类来钱快的暴利行业,李更是无不染指。除此之外,一些不可告人的黑色收入也不是没有,据说李鸿章还收受过俄国人的贿赂,虽说这事儿没有铁证,但也未必是空穴来风。因此,李鸿章不但比曾、左二人富有得多,而且更是当时全国一等一的富豪。

上图_ 李鸿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

三、最后咱们再聊聊这个“为”。

孔子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说实在的,克己人欲能做到的古来没有多少人,所以个人注重些名誉,爱惜一些钱财,这都可以理解,但是如果品行不端,那被后人诟病也就不冤枉了。在笔者看来,李鸿章的个人品行,不但照比曾、左差距极大,甚至可以用“卑劣”这类鄙夷之词形容之。

笔者之所以对李鸿章的个人品行评价如此之低,并非因为李鸿章对待个人恩怨的睚眦必报,而是在国家大义是非面前,李却置之不顾而泄私愤、报私仇。

很多朋友都知道,曾、左二人关系并非融洽,左宗棠经常对曾国藩出言不逊。但是,曾国藩每次听到这类流言都一笑而泯之。当左宗棠征战西北之时,身为两江总督的曾国藩,在后勤方面支持左宗棠那真是不遗余力,连傲慢一生的左宗棠,这次都不得不承认自愧不如。以国家之大义而将个人恩怨置之度外,这就是大丈夫之所为。

上图_ 左宗棠(1812年—1885年),字季

反观李鸿章,为达个人目的而置国家大义于不顾的卑鄙行径并不在少数。前文提及的收受俄国人贿赂之事,虽非确定,但是俄国人将日本人取而代之,攫取南满利益,李鸿章确实是从中斡旋出了不少力。也许这个事儿可以辩解为“不损失清王朝利益”,反正不论是日还是俄,没清王朝什么事儿,尽管地盘是清王朝的。那么,置胡雪岩于死地,进而搬倒左宗棠(所谓:倒左先倒胡),那就绝对是赤裸裸的阴险。

清法战争爆发之际,左宗棠以老迈之身亲赴沙场而不在朝中。而此时胡雪岩更是为了与洋人展开丝绸商战而赌上全部身家。李鸿章利用这一契机,勾结给胡雪岩贷款的汇丰银行(就是那个支持毒瘤的银行),从商政两肋插刀,硬生生地将胡雪岩逼迫到倾家荡产。失去了“钱袋子”的左宗棠,自然不能全力应战,这也成为决定清法战争最终走向的重要因素之一。最终,左宗棠与胡雪岩两人先后忧愤而死。

上图_ 印有李鸿章的钱币

李鸿章为了个人政治企图,不惜帮助外国银行,来损害自己国家的商业利益,不论怎么说,李鸿章这一行径都非常的卑劣。

所以说,“左宗棠不如曾国藩,而李鸿章不如左宗棠”这一说法是有道理的。

号称古今第一完人的曾国藩,子孙后代如今都有什么成就?

在晚清的风云际会当中,有一个人可说是凭借一己之力,强行续命大清朝数十年。而在其死后,也被清政府给予了古代文人的最高荣誉,赠予其“文...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