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对那些说施耐庵是兴化人的人,我说是大丰人。
我不太赞同你的说法。我是一个兴化人,可能会有一些个人情感在里头,但我尽量以事实为依据,请见谅。
第一点,大丰的方言和兴化方言基本相通,同属江淮官话泰如片,而且大丰除了北边的三龙镇和方强镇,其余一半以上的地方,包括大中街道,都是泰如方言区。水亮子,大丰和兴化都是水桶的意思;刚桑,大丰和兴化都是吵架的意思;鹅肉,大丰和兴化都是牛肉的意思;噇(chuang)饭,大丰和兴化都是吃饭的意思;杌(wu)子,大丰和兴化都是凳子的意思。施耐庵在《水浒传》里写鲁智深用禅杖,用的是活泛这个词,就是指灵活的意思,也是泰如片的词。所以你说的大丰和兴化的方言八竿子打不到一起,是不对的。
第二点,现在的大丰人当然不能叫泰州人,因为所处时代的行政区划不一样。就拿郑板桥来说,他是兴化大垛人,当时是属于扬州府的。而泰州是扬州下辖的一个县,和兴化并列,所以郑板桥不能算泰州人,这是我的理解。再比如胡总书记,他的青少年时光是在泰州县城度过的,当时仍然隶属扬州,到了96年才扬泰分家。所以我认为胡总可以说是泰州人,称他是扬州人,应该也可以,但是如果兴化、泰兴、靖江人说自己是胡总老乡的话,我认为这是不对的。施耐庵所处的元末明初,白驹场的白驹镇隶属扬州兴化,他应当被称为兴化人、扬州人,而泰州人、大丰人、盐城人,都存在行政区划上的问题。试想一个六七十岁的老人,生活在住了大半辈子的A市的B镇上,突然B镇被改隶为属于C市的了,心里肯定不情愿吧。他从情理上来说,也应该是A市人。更何况,施耐庵去世前,一直是生活在当时的兴化白驹场,他的陵墓也在兴化呀。古代白驹属于兴化,而现在属于大丰,是既定事实,但也不能就说白驹的施耐庵是大丰人吧。
第三点,关于文物考证方面,兴化、大丰、盐都,都陆续发现了一些有关他的资料,文物的数目并没有多和少之分。施耐庵的村庄,在兴化新垛施家桥,至今还住着他的后人,而白驹镇虽然也有他的后人,但是从数量上而言,不及施家桥。并且每年祭祖的时候,白驹那边的施姓后人都是回陵园祭祀的,这也是事实。
第四点,你说的完全不错,大丰有施耐庵纪念馆和施耐庵公园,并且在盐城还有水浒文化博物馆,兴化因为当时领导没有重视,的确没有,只有施耐庵陵园。但是话说回来,保存在施耐庵纪念馆里的施氏家谱,里面也明确写的是“施耐庵从苏州迁往兴化,然后再迁往白驹场”,并不能就此武断地认为施耐庵不是兴化人。就目前证据表明,施耐庵有可能是先住在老家施家桥,后来搬到了白驹场的白驹镇。
第五点,也是争议最大的,就是白驹场和白驹镇的问题,现在有不少观点认为白驹场当年大部分地区位于今天的兴化境内的大营、新垛,而少部分地区是在今天的大丰境内,白驹镇就是白驹场在大丰境内的一个镇。施耐庵是白驹场人毋庸置疑,但是不是白驹镇人,这个现在很难下定论。
第六点,如果谈到被他熏陶的民族文化的话,兴化和大丰应该来说都有。但是就谈《水浒传》的“浒”字,也有一段很深的文化。在我们兴化的周庄地区,有三个浒命名的村庄,一个东浒村,一个西浒村,一个东浒垛。但是在大丰,没有一个村庄是以这个字命名的(网上查的结果)。虽然这不能表明施耐庵是哪里人,但至少可以说明,兴化当地有水浒传的文化和气息。
最后,我想说,我不是文化学者,我的说法也不能代表官方的说法。但是以上我说的基本上是事实,并且我们兴化人承认,施耐庵故乡的问题,确实有争议。关于他的故乡的确切定论,必须要由文化和考古学者共同努力才可以得出,也并不是我嘴上说一说就可以成了定论的。也希望您不要太生气,其实大丰和兴化的渊源是很多的,我们的文化应该是相通的。就连兴化东北边的乡镇,也有很多人在大丰工作,在大丰定居。我上面说了很多话,可能有一些不太恰当,也请各位见谅!
施姓来源有三:
一 、 以国为氏。夏代诸侯国有「施氏」之国,在今湖北省恩施县,其后有「施」氏。
二 、 出自“子姓”,为「殷民七族」之一。据《左传》所载,周初,武王之弟康叔受封为卫侯,分到了「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樊氏等。施氏为制旗帜的工匠。
三 、 出自“姬姓”,以王父字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鲁惠公之子字施父,其支孙以王父 ( 祖父 ) 之字为氏。
家族名人
施之常 春秋时鲁国人,为孔门弟子。
西施 春秋越国美女。生卒年不详。越国苎萝(今浙江诸暨县南)人。本为浣纱女,适越王句践为吴所败,欲献美女以乱其政,乃令范蠡献西施,吴王大悦,果迷惑忘政,后为越所灭。见《汉˙赵晔˙吴越春秋˙卷九˙句践阴谋外传》。亦称为西子、先施。
施琅 字尊侯,号琢公,清晋江人,生卒年不详。初为明代郑芝龙部将,降清后,平台湾,灭郑氏,封靖海侯,卒谥襄壮。
地望分布
江苏吴兴郡。
施姓起源参考之二
施姓是台湾的第三十九大姓,但是在大陆未列入前一百大姓。
远祖始于夏代。夏代有一个诸侯国名施国,位于今天湖北恩施一带,国亡后,施国公族后代,世代以施为姓。发展与演变。
有一支施姓起源于子姓,是商朝后裔。左传上说,周文王第九子康叔受封为卫侯,负责管理商朝遗民,其中就有“施”姓,据说是制造旗帜的工匠。
另一支施姓来源于春秋时,鲁惠公的儿子子尾,字施父,后代即以先辈的字中的“施”为姓。这一支施姓是鲁国王族后裔,起源于鲁国王族之姓姬姓。施姓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向南迁移,其中一支迁到浙江一带,并且在吴兴发展成为望族。因此,施姓郡望吴兴。
施姓原多居山东曲阜。东汉未,战乱中南迁,其中一支迁居故鄣(今浙江安吉),三国东吴名将朱然,本姓施,过继与朱治为子,其子复归施姓。当时上海的金山一带乃朱治奉邑,因朱然的关系,施氏极有可能已进入上海地区。金石考古资料反映,松江地区在唐代就有不明来历的施姓家族居住,如松江辰山,曾出土过葬于唐大和四年(830)的施氏墓碑。施氏迁移有明确记载的,是唐万岁通天元年(696),句容施、黄、顾等6姓,迁居崇明东西两沙,成为崇明最早的居民。继后是宋靖康未年,大夫总辖施天瑞自开封南下,迁居崇明;其弟天寿卜居句容,其6世孙廷善亦迁居崇明,天寿部分后人又迁居嘉定。宋未,华亭令施退翁留仕居闸港元施叔常随父调任下沙盐场副使,移居浦东。清咸丰年间,施禄生避兵居青浦。至1994年底,上海有施姓12石7万,居全市第19位。其分布以崇明、浦东、奉贤、松江和市区为最。
明清两代,施姓活动多见诸史传著述。明松江施绍莘,以词曲闻名于世,著有《花影集》;上海施大经,因弹劾宦官采木祸民,名著朝野,并有《泽谷农书》传世;崇明施 ,年虽老耄,组织老年民兵,在崇明、太仓屡创倭寇,使之闻风丧胆;清松江施维翰,康熙年问任福建总督,平反冤狱,释放被囚者200余人;崇明施彦士,著有《海运刍议》和《历代编年大事记》;崇明施何牧坝,则有《一山诗钞》、《韵雅》传世;近人崇明施汝为,曾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所长;上海施春轩,是沪剧表演艺术家,所育施家班弟子,形成以唱腔明快、长于做工、表演诙谐为特色的“施派”。外籍施姓人士的源源涌人,也增添了新的族系。作家兼学者施蜇存,7岁从杭州迁居松江,建国后长期教授于华东师大中文系。
据调查,在上海施姓的来源中,有一段鲜为人知的秘史,崇明部分施氏自认是明代学者方孝孺的后人。当时方孝孺拒绝为朱棣起草登极诏书,被夷十族(九族加学生),族人中有人乔妆逃出南京,从瓜州搭船至崇明,改为施姓,取义为“方人也”,即“方氏后人也”。直至“建国后,他们还定期祭祀方孝孺。
施姓也为上海的人文景观留下了印记,最重要的即是施相公庙。施相公其人其事,诸说不一。一说为宋华亭诸生施愕,曾救饲一小蛇,后受冤狱,被官府所害,神蛇怒而伤人,索封施生为护国镇海侯;说祭祀崇明抗倭中伏牺牲的施 ;三说祭祀南宋救岳飞、刺秦桧的义士施全;四说出自元至元《嘉禾志》,称施生名伯成,9岁成神,后封护国镇海侯、靖江侯等。祭把施相公习俗,是上海地区岁时风俗活动之一,届时蒸盘龙馒头,称“施相公馒头”。旧时,施相公庙遍布各县各镇,上海旧城内原有多处,葛元熙著于19世纪70年代的《沪游杂记》中,提及虹桥施庙。今南市盐码头街原名施相公弄,即因庙得名。如今,上海道观仍有奉把施相公神位的。
形体演变没办法传
施姓来源有三:
一 、 以国为氏。
夏代诸侯国有「施氏」之国,在今湖北省恩施县,其后有「施」氏。
二 、 出自“子姓”,为「殷民七族」之一。
据《左传》所载,周初,武王之弟康叔受封为卫侯,分到了「殷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樊氏等。
施氏为制旗帜的工匠。
三 、 出自“姬姓”,以王父字为氏。
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鲁惠公之子字施父,其支孙以王父 ( 祖父 ) 之字为氏。
家族名人
施之常 春秋时鲁国人,为孔门弟子。
西施 春秋越国美女。
生卒年不详。
越国苎萝(今浙江诸暨县南)人。
本为浣纱女,适越王句践为吴所败,欲献美女以乱其政,乃令范蠡献西施,吴王大悦,果迷惑忘政,后为越所灭。
见《汉˙赵晔˙吴越春秋˙卷九˙句践阴谋外传》。
亦称为西子、先施。
施琅 字尊侯,号琢公,清晋江人,生卒年不详。
初为明代郑芝龙部将,降清后,平台湾,灭郑氏,封靖海侯,卒谥襄壮。
地望分布
江苏吴兴郡。
施姓起源参考之二
施姓是台湾的第三十九大姓,但是在大陆未列入前一百大姓。
远祖始于夏代。
夏代有一个诸侯国名施国,位于今天湖北恩施一带,国亡后,施国公族后代,世代以施为姓。
发展与演变。
有一支施姓起源于子姓,是商朝后裔。
左传上说,周文王第九子康叔受封为卫侯,负责管理商朝遗民,其中就有“施”姓,据说是制造旗帜的工匠。
另一支施姓来源于春秋时,鲁惠公的儿子子尾,字施父,后代即以先辈的字中的“施”为姓。
这一支施姓是鲁国王族后裔,起源于鲁国王族之姓姬姓。
施姓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向南迁移,其中一支迁到浙江一带,并且在吴兴发展成为望族。
因此,施姓郡望吴兴。
施姓原多居山东曲阜。
东汉未,战乱中南迁,其中一支迁居故鄣(今浙江安吉),三国东吴名将朱然,本姓施,过继与朱治为子,其子复归施姓。
当时上海的金山一带乃朱治奉邑,因朱然的关系,施氏极有可能已进入上海地区。
金石考古资料反映,松江地区在唐代就有不明来历的施姓家族居住,如松江辰山,曾出土过葬于唐大和四年(830)的施氏墓碑。
施氏迁移有明确记载的,是唐万岁通天元年(696),句容施、黄、顾等6姓,迁居崇明东西两沙,成为崇明最早的居民。
继后是宋靖康未年,大夫总辖施天瑞自开封南下,迁居崇明;其弟天寿卜居句容,其6世孙廷善亦迁居崇明,天寿部分后人又迁居嘉定。
宋未,华亭令施退翁留仕居闸港元施叔常随父调任下沙盐场副使,移居浦东。
清咸丰年间,施禄生避兵居青浦。
至1994年底,上海有施姓12石7万,居全市第19位。
其分布以崇明、浦东、奉贤、松江和市区为最。
明清两代,施姓活动多见诸史传著述。
明松江施绍莘,以词曲闻名于世,著有《花影集》;上海施大经,因弹劾宦官采木祸民,名著朝野,并有《泽谷农书》传世;崇明施 ,年虽老耄,组织老年民兵,在崇明、太仓屡创倭寇,使之闻风丧胆;清松江施维翰,康熙年问任福建总督, 冤狱,释放被囚者200余人;崇明施彦士,著有《海运刍议》和《历代编年大事记》;崇明施何牧坝,则有《一山诗钞》、《韵雅》传世;近人崇明施汝为,曾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研究所所长;上海施春轩,是沪剧表演艺术家,所育施家班弟子,形成以唱腔明快、长于做工、表演诙谐为特色的“施派”。
外籍施姓人士的源源涌人,也增添了新的族系。
作家兼学者施蜇存,7岁从杭州迁居松江,建国后长期教授于华东师大中文系。
据调查,在上海施姓的来源中,有一段鲜为人知的秘史,崇明部分施氏自认是明代学者方孝孺的后人。
当时方孝孺拒绝为朱棣起草登极诏书,被夷十族(九族加学生),族人中有人乔妆逃出南京,从瓜州搭船至崇明,改为施姓,取义为“方人也”,即“方氏后人也”。
直至“建国后,他们还定期祭祀方孝孺。
施姓也为上海的人文景观留下了印记,最重要的即是施相公庙。
施相公其人其事,诸说不一。
一说为宋华亭诸生施愕,曾救饲一小蛇,后受冤狱,被官府所害,神蛇怒而伤人,索封施生为护国镇海侯;说祭祀崇明抗倭中伏牺牲的施 ;三说祭祀南宋救岳飞、刺秦桧的义士施全;四说出自元至元《嘉禾志》,称施生名伯成,9岁成神,后封护国镇海侯、靖江侯等。
祭把施相公习俗,是上海地区岁时风俗活动之一,届时蒸盘龙馒头,称“施相公馒头”。
旧时,施相公庙遍布各县各镇,上海旧城内原有多处,葛元熙著于19世纪70年代的《沪游杂记》中,提及虹桥施庙。
今南市盐码头街原名施相公弄,即因庙得名。
如今,上海道观仍有奉把施相公神位的。
形体演变没办法传
反对那些说施耐庵是兴化人的人,我说是大丰人。
本文2023-11-14 08:06:4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75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