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编写《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4浏览:1收藏

如何编写《家谱》?,第1张

我印象里记得我们家族的家谱

第一本 前面几页是编撰人对家族的期望 一般写一些 什么愿赵氏(鄙人姓赵)腾飞什么玩意的 想不起来了 其实就是尊重编撰人 不让他们白忙活(也给工资我爷爷也参加了 编撰 我还去了几次呢) 然后后面就是我们家族的族规 然后后面就是 我们家族怎么来到现在居住的地方的 为什么来 。然后我们是第几代编撰的一类话 还有编撰家谱谁捐款了 等等然后就是目录了 。当然 第一本是写不完的 以此类推

然后后面就是目录 然后就是我们老祖宗的一个表一张纸 一个枝干表 谁是谁的儿子 谁是第几代 那个祖宗和那个祖宗是什么关系 全是枝干表

然后就开始再往后排下一代人的姓名 再下一代 再下一代 家住哪里辈分等等写的清清楚楚 。。。一直写到现在的(我是第19代 我们家谱共26本 我的名字在第17本)

然后 最后几本写的是我们家族的名人 我记得看到有个是中了 举人的还是状元啥玩意 的人把他写过的文章和诗(说实话 写的不怎么样)都写在族谱上了 反正是只要是名人全写 最后的实在是想不起来了 (还有3本吧 写的什么不记得了 ,,,这都是 一年前看过的了。。我那时候刚刚复员 回家没事帮着抄去了,,)

一、姓氏源流

言(Yán)姓源出有二:

1、出自春秋时言偃之后,以祖名为氏。据《姓纂》载:“孔子弟子言偃之后。”春秋时期,孔子的得意弟子之一名言偃,字子游。言偃才华出众,曾任武城(今山东省费县西南)宰。提倡以礼乐教民,名声很大,他的后代就以其名字中的言字为姓,称为言氏。

2、出自姬姓,源自战国时韩国公族桓叔之后,为韩言复姓所简改。根据《潜夫论》、《姓氏寻源》等书载,战国时期,韩国公族桓叔的后人中,有以韩言为姓氏的,后有简改为言姓,称为言氏。

得姓始祖:言偃。春秋时期,孔子有三千名弟子,其中有一位很出色的学生叫言偃,字子游。后来的学者们考证,言偃就是言姓的始祖。据《万姓统谱》这本古书中说,言偃是距今2500多年前的吴人,也就是江南人。言偃的后代就以其名字中的言字为姓,称为言氏。故言氏后人奉言偃为言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言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古代春秋时期,孔子聚众讲学,他有三千名弟子,其中有一位很出色的学生叫言偃,字子游。后来的学者们考证,言偃就是言姓的始祖。据《万姓统谱》这本古书中说,言偃是“吴人”,也就是江南人,那么言姓大约是江南贵族的姓氏。言偃从江南到中原去求学,也真是精神可嘉。随后到战国时期,又产生一支言姓,是由韩国公族那儿产生的。言氏家族,发祥于江南地区,历史悠久,望居汝南郡(汉高帝置,在今天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吴郡(东汉末年分会稽郡置。在今江苏省长江以南一带。治所吴县,即今江苏省苏州市)。

三、历史名人

言 偃:字子游,生于周敬王十四年手贞定至二十六年(公元前443年)。后人所以称他为“言子”,是出于对他的尊敬。言偃出生于吴地,成年后到鲁国就学于孔子,从言偃比孔子年轻四十五岁来看,他当是孔子晚年的学生。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言偃即为七十二贤人之一。孔子授徒,设有德行、政事、言语、文学等“专业”。这些“专业”中有优秀学生十名,后人称为“十哲”他们分别为:德 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 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因言偃名列第九,故后人又称为“十哲人中第九人”。又因言偃为孔子学生中唯一的南方人,所以又被称为“北学中国,南方一人”和 “南方夫子”。言偃到孔子处就学,主要学习“礼”。在工作中,言偃比较注意方法,讲究效率。善于处理好、上下左右的关系。他说:对待君主过于烦琐,就会招致侮辱:对待朋友过于烦琐,就反而会被疏远。言偃做事相当谨慎,他的同学子贡评论他说:做一件事之前先深思熟虑,所以行动就不出差错。他的老师孔子则评论他:希望有才能就学习,希望有知识就多问,希望有满意的结果就多思考,希望人家帮助就要有准备,这四点,言偃都做到了。这都说明,言偃不仅是在文学上出类拔萃,而且是个很有政治才能和领导水平的治国之才。

言 茅:明朝人,成化年间举为进士,而当了地方官,官职为户平知府。他学问广博,又多才多艺,留心身旁的大小事物,又关心百姓疾苦,自己也重名节,清廉无私,所以政绩好,受人赞扬。

言友恂:清朝末年人,任的官职称“教谕”。是位有学问,办事认真的人。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汝南郡:汉汝南郡治上蔡(今上蔡西北)。东晋治悬瓠城,即今汝南县一带(在今天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区)。隋唐汝南郡即蔡州(曾名豫州)。

吴 郡:公元129年,东汉分会稽郡置吴郡,治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辖区包括建德以下钱塘江两岸,故今浙江省杭州市亦在吴郡之内。

2、堂号(缺)

============================================================

言姓宗祠通用对联

〖言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源自周代;

望出汝南。

——佚名撰言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言姓的得姓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汉代循吏;

孔门文科。

——佚名撰言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言宫,清廉恭顺,时为循吏。下联典指春秋时吴国名人言偃,字子游,孔子弟子,引《论语》曰:“文学子游子夏。”

-----------------------------------------------------------------

〖言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遍被弦歌雅化;

首居文学名科。

——佚名撰言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春秋时吴国名人言偃,字子游,孔子弟子。习于文学,仕鲁为武城宰。以礼乐为教,知澹台灭明贤而取之。

列汉代循良选;

冠孔门文学科。

——佚名撰言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言宫事典。下联典指春秋吴·言偃事典。

-----------------------------------------------------------------

〖言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户平知府饶政绩;

武城宰官识贤人。

——佚名撰言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名宦言茅,邹平人,成化进士,博学多才,谨慎修身。任户平知府,颇存政绩。下联典指春秋时吴国名人言偃事典。

列汉代循良之选;

冠孔门文学之科。

——佚名撰言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代人言宫,官县令,为政清廉而谨慎,有治绩,当时被称为循吏。下联典指春秋时吴国人言偃,字子游,孔子弟子,擅长文学。曾任武城宰,提倡以礼乐为教,境内有“弦歌之声”。

彪[彪、彣、虩,读音作biāo(ㄅㄧㄠ)]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晚期毛叔之女彪氏孟姬,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姓谱》记载:“彪,姓,出齐郡,周有卫大夫彪夫,宋有彪虎臣,今河南均州有彪氏。”

彪氏,出自周王朝时期毛叔之女彪氏,全称彪氏孟姬。“孟”,古时候是长女之意,长子称“伯”。

西周王朝初年,周武王姬发把胞弟姬叔郑(周文王第八子)分封于毛邑(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后建立毛国,为伯爵国,因此史称姬叔郑为毛伯郑或毛叔郑,简称毛叔。毛叔在周王室曾担任司空一职,因司空是三公之一,故又被称为毛公。

不过,据史籍《通志·氏族略》中的记载,是周文王的第九子姬伯聃(一作姬伯明)被兄长周武王封在毛邑,但毛邑不在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而是在河南宜阳东北一带。

西周时期,当女子出嫁时,父母常要为她专门制作陪嫁器物,即金文中自铭为“媵“者。在此类特意铸造的媵器中,妇名除称其姓外,还必须称其丈夫之国(氏)名。同时,由于妇女是娣侄从媵制,需要将兄弟姐妹的排行明确表示出来,伯(孟)仲叔季的排行,不仅是区别同辈兄弟姐妹的需要,也是宗法等级制度的需要。

在著名的周朝青铜器毛叔盘上,就铭刻着其为毛叔送给女儿彪氏孟姬作陪嫁的宝盘,希望她长寿,子孙后代永远享用该宝器:“毛叔媵彪氏孟姬宝盘。其万年眉寿无疆,子子孙孙永保用。”

毛叔郑是周成王的叔父,即史籍《尚书·顾命》中记载的毛公。毛叔郑彪氏孟姬就是毛叔郑之长女彪,嫁与卫国上卿姬彪夫,称孟姬。在毛叔盘铭文中未称其国名,而称其氏“彪”,故称“彪氏孟姬”。西周初期,子孙以母姓为氏是普遍现象,因而在彪氏孟姬的后裔子孙中,有以祖母之名为姓氏者,称彪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彪氏正宗。

注:

毛叔,到底是姬叔郑还是姬伯聃?

本书认为,叔郑封于毛国之说较为可信并有根据,而伯聃封于毛邑之说则有待商榷或进一步考证。因为,伯聃在历史上是否有其人还有待考据,而叔郑则确然史有所载。

在史籍《逸周书·克殷解》中记载:“……百夫荷素质之旗于王前,叔振奏拜假。又陈常车,周公把大钺,召公把小钺,以夹王。泰颠、闳夭,皆执轻吕以奏王,王入即位于社,太卒之左。群臣毕从,毛叔郑奉明水,卫叔傅礼。召公奭赞采,师尚父牵牲。尹逸策曰:“殷末孙受德,迷先成汤之明,侮灭神祗不祀,昏暴商邑百姓,其章显闻于昊天上帝。”

《逸周书》,原名《周书》,亦称《周志》,又名《汲冢周书》,是中国最早的历史文献之一,记载了周王朝的史实和制度等。此书出自河南汲县(今河南卫辉)的魏王古墓,古已有之。

国学大师章太炎在他的《经学略说》中,对《逸周书》的历史文献价值给予很高的评价,他说:“今观《逸周书》与《尚书》性质相同,价值亦略相等。正史之外,犹存别史(《史》、《汉》无别史,《后汉书》外有袁宏《后汉记》,其中所载事实、奏议,有与《后汉书》不同者,可备参考。《三国志》外有鱼豢之《魏略》、王沈之《魏书》,不可谓只《三国志》可信,余即不可信也),安得皇古之书,可信如《逸周书》者,顾不重视乎?”

《逸周书·克殷解》的那段文字,汉朝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周本纪》中也作了引用,可见毛叔郑历史上确有其人。

在史籍《后汉书·古今人表》中记载:“毛叔郑,文王子”。

东汉学者应邵在《风俗通义·姓氏篇》中记载:“毛氏系周文乏第八子叔郑封于毛,即周大夫毛伯,其后代以国为氏。”

唐朝学者张九龄在《姓源韵谱》中记载:“毛氏以国名姓氏,源于姬姓,文王第八子封于毛,周大夫毛伯是也,后因氏。望:荥阳、西河。”

宋朝大文豪欧阳修在他的《集古录》中曾记载有 及 这一条目:“薛尚功释云:惟二年正月初吉,王在周邵宫。丁亥,王格于宣榭,毛伯内门立中廷佑祝郑。王呼内史册命弁阝,王曰:“弁阝,昔先王既命汝作邑,继五邑祝。今余惟疃京,乃命锡汝赤芾彤冕齐黄銮旂用事。”弁阝拜稽首,敢对扬天子休命,弁阝用作朕皇考龚伯尊敦。弁阝其眉寿,万年无疆。子子孙孙,永宝用享。右《毛伯古敦铭》。嘉祐中,原父以翰林学士侍读出为永兴军路安抚使,其治在长安。原父博学好古,多藏古奇器物,能读古文铭识,考知其人事迹。而长安,秦汉故都,时时发掘所得,原父悉购而藏之。以予方集录古文,故每有所得,必摹其铭文以见遗。此敦,原父得其盖于扶风而有此铭。原父为予考按其事云:《史记》武王克商,尚父牵牲,毛叔郑奉明水。则此铭谓郑者,毛叔郑也。铭称伯者爵也,史称叔者字也。敦乃武王时器也。盖余《集录》最后得此铭,当作《录目序》时,但有《伯冏铭》“吉日癸巳”字最远,故叙言自周穆王以来叙已刻石,始得斯铭,乃武王时器也。其后二铭,一得盩厔,曰龚伯尊彝,其一亦得扶风,曰“伯庶父作舟姜尊敦”,皆不知为何人也。三器铭文皆完可识,具列如左。”

在欧阳修的札记中清楚地表明,《毛伯古敦铭》中的毛伯就是毛叔郑。诸多毛氏谱内谓之叔聃者是错误的,大概是因为在《左氏传》中记录了“鲁卫毛聃”,遂以为名聃。

毛伯郑是西周文王姬昌的儿子,周武王姬发的八弟,西周初年被封于毛,爵位为伯,故史书称其为姬叔郑、姬郑、毛叔郑或毛伯郑,四种称谓同为一人。

毛叔郑的后代因治国有方,周宣王姬静曾赐鼎奖励,世称毛公鼎。此鼎于清道光年间在岐山县贺家出土,铭文四百九十七字,为皇钜制,被郭沫若誉为“抵得一篇尚书”。其内容是周王为中兴周室,革除积弊,策命重臣毛公,要他忠心辅佐周王,以免遭丧国之祸,并赐给他大量物品,毛公为感谢周王,特铸鼎记其事。

周人原为姬姓,武王灭商以后,除按照尊崇上古帝王的习俗,对炎帝、黄帝、尧、舜、禹等 “先古圣王”的后裔和功臣谋士如姜太公吕尚进行封赐外,一次就封“其兄弟之国十有五 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当时还把商纣之子(禄父)封为诸侯。让他仍居朝歌,治理商代遗民;同时分王畿之地为三部,命自己的三位兄弟管叔、蔡叔、霍叔各领一部监视武庚,谓之“三监”。谁知武王死后因继位的成王年岁幼小,由其叔父周公旦摄行政事,引起三监的不满,勾结武庚和商朝旧属反周势力发动了叛乱。周公平息叛乱以后,深感保卫新生政权的急迫性,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因此,周公回师以后,举行了又一次的大规模分封,“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周初两次封国一百多个,“封诸侯,建周姓”,把本族子弟和姻亲分封于当时叛乱者盘踞的地带和千里王畿线上,由这些亲族封国为周王室筑起一道坚固的屏障。

毛国系周朝姬姓国。毛国与鲁、卫诸国一样,是周公东征胜利后,为了巩固周王室统治而分封的诸侯。在史籍《左传定公四年》中记载:“昔武王克商,成王定之,选建明德,以藩屏周。”在史籍《荀子·儒效》中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焉,周之子孙苟不狂惑者,莫不为天下之显诸侯。”这些诸侯都是按照形势发展和需要而次第分封的,分封过程也不限于周武王、周成王时期,实际上在周康王、周宣王时期都在继续分封。

西周初期,周武王把胞弟叔郑封为毛(陕西岐山一带)伯。毛国之君,世代任周王室卿士,称“毛公”。叔郑在周成王姬诵时期任司空,位列三公之一,与召公、毕公齐名,具有极高的威望。例如,周穆王姬满外出巡游时,毛公与祭父等随行,曾与许国之君等一起在洧水之滨举行盛大的宴会活动。

姬叔郑为毛国开国之君,其后有姬班、姬庴、姬卫、姬得、姬过等。在史籍《左传》中提到的毛伯卫、毛伯得、毛伯过,就是指姬卫、姬得、姬过,均为周王室外卿士,子孙世袭伯爵。

毛伯(郑)不仅是毛国的首领,还在周王朝中担任司空之职,总管土木建筑工程等事务,他的伯爵爵位可以由其子孙世袭继承。毛伯是位很有军事才能的大臣,他不仅跟随武王伐纣建功立业,在武王逝世,成王继位后,还多次带兵(主要是毛姓部落)征战,见诸于史籍。

过去,一些史籍上流传是伯聃封于毛邑之说,应为误传。

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称:周文王姬昌的第九子伯聃(一作明),受封于毛邑(今河南宜阳),爵位为伯,故世称伯聃(伯明),他的后世子孙以其封地命姓,遂成毛氏。

这个说法是不确切的。周文王姬昌的第九子并非叫伯明,而是康叔,就是卫叔康。在古典小说《封神榜》中倒有个姬叔明,但据说是周文王姬昌的第七十二子,史无记载有封地,更何况《封神榜》乃小说家言,不足以采信矣。

而在某些毛氏族谱中,将毛伯谓之叔聃,这大概就是因为在《左氏传》中记录有“鲁卫毛聃”,所以遂以为名聃,这是源出左丘明的《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中记载的“昔周公吊二叔之不咸,故封建亲戚以蕃屏周。管蔡郕霍,鲁卫毛聃,郜雍曹滕,毕原酆郇,文之昭也。邗晋应韩,武之穆也。凡蒋刑茅胙祭,周公之胤也。”

毛国最初的封地在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周宣王时的毛公鼎、毛伯敦盖等都出于陕西扶风,这证明了西周晚期在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存在着毛国。据杨伯峻在《春秋左传·注》中的推测,毛公的采邑最早在陕西扶风,东迁后毛国也随之东迁于今河南籍水毛泉(今河南宜阳)。但此时的毛的封地已大为缩小,降为周王畿内的采邑。

在史籍《姓氏寻源·毛氏》中记载:“周采邑毛即河南籍水毛泉也。”在史籍《路史·国名纪戊》中记载:“毛,伯爵;河南籍水傍有毛泉,近上邦。”说明当时人所记载的毛伯所封之地已经转封在河南籍水的毛泉,这与后世所传的“伯聃封于毛邑说”一脉相承,互有所证。

因此,本书认为伯聃可能是毛伯的后裔,在周平王姬宜臼东迁洛邑后,毛国也随之东迁于河南宜阳。毛伯(郑)的伯爵爵位由他世袭继承,并继续在周王朝中担任司空之职,总管土木建筑工程等事务,食采于毛(今河南籍水毛泉)。

在后世所传的各种毛氏族谱中,均不见有将毛伯聃作为毛氏得姓之祖的说法,如:

在《韶山毛氏族谱·源流记》中记载:“吾姓系出周姬文王子毛伯郑之后,世为周卿,因国为氏……自宋工部尚书让,世居三衢……占籍吉之吉水龙城家焉。二十一世传至毛伯温公(以江西始祖毛让为一世)官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考据西江宗人执谱相访,实属西河嫡派。”

在广西《贺州毛氏族谱》中记载:大唐开元乙亥(公元735年)秘监贺州毛衷序:“我始祖周懿亲国也。按《左氏》载:封国十有六,而毛其一焉,叔郑封为毛伯,而子孙因以为氏。秦并天下,罢侯,置守其地,而子孙遂涣散四方焉。”

在北宋毛渐《清漾毛氏族谱》中记载:“武王克商而有天下,封建宗亲,以弟郑封于毛。逮至周衰而国亡,其地入于荥阳,子孙因以为姓焉。毛氏之始,其源于此也。”

目前,唯有在湖南《锦堂毛氏族谱》中,晋咸和元年(公元325年)州陵开国侯毛宝自序曰:“毛氏本姓姬也,乃文王第九子,讳叔郑,封于毛,是为毛伯,而为毛氏之始祖。”显然,该族谱将叔郑指为文王第九子,当为错误。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君主卫康叔后裔姬彪夫,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西周初期,卫康叔名姬封,公元前1045年,周成王姬诵时期,叔父周公姬旦平定武庚叛乱,封康叔于卫(今天河南淇县朝歌),建立卫国。康叔在当地统治有方,很快就把商朝的殷都改成了西周王朝的一个诸侯国,成了卫国的始祖。

据史料记载,卫国本封于康(今河南禹州),故姬封又称康叔。周公将黄河与岐河之间武庚的封地及遗民七族(陶氏、施氏、繁氏、祺氏、樊氏、饥氏、终葵氏)封给康叔,使这七族遗民成为卫国的臣民,康叔建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国号卫。

封康叔时,周公曾作文相诫,这就是著名的《康诰》。卫国在最强盛时疆土有今河北省南部,河南省北部以及山东省西部一小部分,与晋、宋、齐、鲁等国相邻。

卫国居于周王朝的北方,与狄为邻,常遭狄人入侵。春秋中期,卫懿公在位时喜好养鹅,且*乐奢侈。他养的鹅都有禄位,可以乘大夫一级的车出入宫门,大臣百姓非常不满。周惠王姬阆十七年(公元前660年),狄人攻卫国,卫懿公让大家抵抗,国人却都说,鹅有禄位,让鹅去战斗吧。将士们全无斗志,全军覆灭。狄人攻入卫都,卫懿公被杀。后齐、宋援卫,立戴公于漕(今河南滑县旧城),于是漕成为卫国的第二个国都。

周惠王十九年(公元前658年),卫国在齐国的帮助下重新建国,都楚丘(今河南滑县)。卫国在楚丘时,卫文公姬辟疆当政。卫文公接受亡国教训,修明政事,奋发图强,重整军备,国力军力大增。

周襄王姬郑十年(公元前642年),北方的邢国联合狄人再次攻卫国,遭到了卫国的强大反击。周襄王十七年(公元前635年),卫国灭邢国。周襄王二十三年(公元前629年),为避狄人,卫国又迁都帝丘(今河南濮阳)。

卫国虽为十二诸侯之一,但却是一个弱国,常受其他诸侯国的支配,进入战国后,国力更弱,无法抗拒七雄的进攻。

战国晚期,周郝王姬延五十三年(燕王喜元年,公元前254年),魏国军队占领濮阳,卫国成为魏国的附庸国,但只有濮阳一地。秦始皇六年(公元前241年),秦国攻下魏国的朝歌和濮阳,将濮阳作为秦国东郡的治所,迁卫君及其支属于野王(今河南沁阳)作为附庸。故而秦国在灭六国时并未触及卫国公室。

直到秦二世嬴胡亥元年(公元前209年),秦二世才废卫君角为庶人,卫国灭亡。因此,卫国是西周所封十二诸侯当中除秦国之外最后一个灭亡的诸侯国家,也是立国时间最长的一个国家。

卫国自康叔公元前1045年开国至公元前209年秦二世废卫君角为庶人,共历四十二王,八百三十六年。

卫康叔的裔孙为姬彪夫,是卫国建国后第三任君主卫考伯指正时期的卿大夫,其妻就是毛叔郑彪氏孟姬,在姬彪夫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彪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卫国君主卫康叔后裔,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卫康叔名姬封,公元前1055年,周公姬旦平定武庚叛乱,封康叔于卫(今天河南淇县朝歌),建立卫国。康叔在当地统治有方,很快就把商朝的殷都改成了西周王朝的一个诸侯国,成了卫国的始祖。

卫国传三十七世后,于秦始皇六年(公元前241年)被秦国所灭,秦国大军攻破卫国都城濮阳(今河南濮阳),俘虏卫元君,将其贬于野王(今河南沁阳),其后裔子孙四处迁逃,其中有迁逃至古彪邑者。

古彪邑,就是今缅甸王国旧都城蒲甘,卫国王族后裔有以避邑名称为姓氏,称彪氏,属于避难改姓为氏。

第四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时期晋国君主晋平公姬彪后裔,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晋平公姬彪,为晋悼公姬周之子,公元前557~前532年在位,逝世后葬于今山西省侯马市西北新田。

晋平公执政时期,令著名的贤臣祁黄羊举荐人才,祁黄羊先后推荐了仇人解狐和自己的儿子祁午,留下传诵千古的“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美誉。晋平公曾在平阴大破齐军,在弭兵之会中与楚国平分霸权。

晋平公晚年好女色,因而有疾,在周景王姬贵四年(鲁昭公元年,公元前541年),曾求医于秦国。秦景公派遣医和往诊,医和诊病后告戒他说:“疾不可为也,是谓近女室,疾如蛊,非鬼非食,惑以丧志”。

晋平公逝世后,其子姬夷即位,是为晋昭公。晋平公的庶支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彪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战国时期魏国君主魏襄王后裔,属于以音讹字为氏。

不氏,源出魏襄王后裔不雨氏。

魏襄王魏嗣,是魏惠王魏罃之子,公元前?~前296年在位,逝世后别谥为魏哀王、魏襄哀王。

周慎靓王姬定三年 (魏襄王元年,公元前318年),魏襄王曾联合韩、赵、楚、燕诸国,以五国合纵进攻秦国,结果不克而返。后派遣大夫惠施为魏国出使楚国。

周郝王姬延十九年(公元前296年),魏襄王病逝,其子魏昭王魏遫即位。

魏襄王的后裔子孙中有不雨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不氏。不氏古读音为biāo(ㄅㄧㄠ),这在典籍《正字通》中有明确记载:“不姓之不,转注古音,音彪。”

有不氏子孙以古音为字讹,遂称彪氏,世代相传至今。

二 分布:

今陕西省的西安市、安康市、铜川市,河北省的礼县、保定市,重庆市的彭水县郁山镇,安徽省的宣城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的台中市等地,均有彪氏族人分布。

三郡望:

齐 郡:西汉时期先为临淄郡,后改齐郡,治所在临淄(今山东淄博),其时辖地在今山东淄博市和益都、广饶、临朐等县地。隋、唐两朝改为青州北海郡。

均 州:东汉光武帝四年(公元28年),刘秀遣刘隆屯田武当,始建武当县城,后改为均州。唐朝嗣圣元年(公元684年),武则天僭位,废唐中宗为庐陵王,农历4月迁均州。北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元),设均州武当郡,领县武当、郧乡;后宋太宗把儿子楚王元佐削职为民,安置在均州。宋朝时期,名臣苏辙、尹诛、韩维、种谔、范纯粹、沈括等先后均有被贬官降职至均州的历史。明朝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守御千户李春续以修筑。明朝天启二年(公元1622年)知州胡成熙修竣砖石建筑。清朝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州人贾洪诏等呈请署总督郭中丞柏荫,筹拨公款七千余缗,重修筑均州城临江桥护城堤,长五十余丈。均州城东临汉水,南遥接武当山。一般说古均州城位于今湖北省丹江口市,其实真正的古均州原址是在丹江口市肖川县,均州古城因为1958年修建丹江水库大坝而被淹没,永远沉没在汉江河底。今大丹江水库是亚洲第一大人工水库,于1973年竣工,水域面积八百四十平方公里(一百二十六万亩),蓄水总量达八十一亿立方米。现在,人们可以在武当山上净乐宫的位置看见若干从江底打捞出来的古均州遗骸。

一、姓氏源流

亓(Qí)姓源流单纯,源出有一:

出自复姓丌官氏,为丌官姓所改。据《姓氏寻源》载:“亓与笄同,掌笄官之后”。亓,古“其”字,也作“丌(古音 Qí 其,今音 Jī 姬)”。丌官,即亓官,原先是官名。为古代专门掌管笄礼的官(当时,笄与亓相同),笄礼是少年年至十五岁时,在头发上插笄的仪式,作为由少年正式传为成年的象征。因此,古人十分看重这个仪式和官职。在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都设有这个官职。丌官姓就是这种官的后代为记念先人而出现的,称丌官氏。后来,在明初朱元璋登基后的改姓运动中,“丌官”复姓被改成了单姓“亓”。孔子在十九岁结婚时娶的夫人,就是丌官氏的后人。因此,亓氏和丌官氏源流一样,姓源相同。

得姓始祖:笄(丌、亓)官。春秋时,各个诸侯国都有笄官这个官职,因此亓官氏的始祖不止一人。丌官复姓,后来在明初都演化成单姓亓。

二、迁徙分布

(缺)亓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古时候亓和笄是同一个字,一本《姓氏寻源》里说:“亓与(丌)笄同,掌笄官之后。”那时少年满十五岁要行成年礼,在头发上插笄。丌官这个姓是笄官的后代以官职为姓形成的。后来,丌官姓在明初朱元璋登基后的改姓运动中,演化为单姓亓。关于亓姓的历史,在山东省莱芜市北梨沟亓家祖坟里曾经有一块碑,上面这么记载:洪武二年,自临邑迁至莱邑,独树一姓,自立一家。这也许是单姓亓的来源,目前全国大部分姓亓的祖籍是山东莱芜的。又山东莱芜羊庄,有一亓氏墓志曰:始祖始伯,元末避乱,携子世能,由江淮辗转至山东莱芜羊庄定居。故亓姓和丌官姓同源,望出陇西(今甘肃省临洮南)、天水(今甘肃省天水市)。

三、历史名人

亓 才:明代孝子,字茂育,莱芜人。以奉亲至孝闻名。

亓之伟:明代山东省莱芜人,字坦之,号超凡,读书勤奋,天启年间中进士入仕,两任剧县县令,后官至河间知府。他脾气犟,不怕地方上的豪强,不论谁犯法他都要惩治,这样老百姓就很高兴,宣扬他的大名,后来朝廷又升他当带兵的官。

亓斗南:明代莱芜人,幼年丧父,母亲吕氏把他抚养成人。侍母极孝,虽生活极为贫穷,但母亲的必需品无不毕备,历六十年如一日。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据《郡望百家姓》载,亓姓望出陇西(今甘肃省临洮南)、天水(今甘肃省天水市)。

陇西郡:秦置陇西郡,治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南)。曹魏移治襄武(今陇西南)。隋唐为渭州陇西郡。

天水郡:汉天水郡治平襄(今甘肃省通渭西北)。东汉一度改为汉阳郡,移治冀县(今甘谷东南)。魏恢复天水原名。西晋移治上邦(今甘肃省天水市)。隋唐天水郡即秦州。

2、堂号

亓姓的主要堂号有:“陇西堂”、“天水堂”等。

============================================================

亓姓宗祠通用对联

〖亓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事亲至孝;

居令直闻。

——佚名撰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莱芜人亓斗南,幼年丧父,母亲吕氏把他抚养成人。侍母极孝,虽生活极为贫穷,但母亲的必需品无不毕备,历六十年如一日。下联典指明代莱芜人亓之伟,字坦之,号超凡,天启年间进士,两任剧县县令,以强直闻名。后任河间知府,对犯罪者,虽权贵豪强,也依法严惩。

天启进士;

万历推官。

——佚名撰亓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阳和兵备亓之伟,莱芜人。天启进士,任过河间知府。下联典指明代河南巡抚亓诗教,莱芜人。万历末由推官入为给事中。

-----------------------------------------------------------------

〖亓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笄官后裔流光远;

至圣夫人播惠长。

——佚名撰亓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亓(丌官)姓的得姓源流(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介绍)。孔子19岁结婚,娶的一个夫人就是宋国的丌(亓)官氏。她是宋国笄官的后代。

士气高昂冲牛斗;

能力超群壮山河。

——佚名撰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唐代有亓姓名人亓士能名,为“士能”二字的嵌字联。

茂林修竹风光好;

育人成材德行高。

——佚名撰亓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明代亓姓名人孝子亓才,字茂育,莱芜人,为“茂育”二字的嵌字联。

一、姓氏源流

公西(Gōng xī)姓源流单纯,源出有一:

出自姬姓,鲁国公族季孙氏的支系后代所改。公西一姓,据《姓氏寻源》记载,出自春秋时鲁国公族,为季孙氏的支子后裔所改,以公西为氏,称公西姓。公西氏在春秋时代也是鲁国的一个公族,出自权高名重的季孙氏,算起来也是周文王的姬姓后裔。从《姓氏寻源》追溯,在孔子的众多门徒中,姓公西的不少,其中数公西赤的名气最大,也最有成就。公西氏鼎盛于鲁,是现在山东境内的一大名门。

得姓始祖:季孙(见上)。

二、迁徙分布

(缺)公西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公西氏源自于春秋时鲁国三大贵族姓氏之一的季孙氏,是季孙氏的一个分支。公西只在春秋时期有过这么一段历史,后世很少有关于这个姓的记载,只有部分世袭的公西姓氏还依然存在。公西氏鼎盛于鲁,成为今山东省境内的一大名门。公西姓族人主要分布在今河南省浚县一带。望出顿丘郡。

三、历史名人

公西赤:春秋末年鲁国人。姓公西,名赤,字子华,亦称公西华。在孔子弟子中,以长于祭祀之礼、宾客之礼著称,且善于交际,曾“乘肥马,衣轻裘”,到齐国活动。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追封“邵伯”。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加封“钜野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先贤公西子”。

公西蒧:字子上(应误,《孔子家语》作字子尚。“蒧”,通点,故又作公西点),孔子弟子。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七十子之徒,誉者或过其实,毁者或损其真,钧之未睹厥容貌,则论言弟子籍,出孔氏古文近是。宋封“徐城侯”。

公西舆如:字子上,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弟子,唐赠“重邱伯”,宋封“临朐侯”。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顿丘郡:始建于西晋泰始二年(公元266年)置,治所在顿丘(今河南省清丰西南),下领四县,辖境相当于今河南省清丰、濮阳、内黄、南乐、范县等地。北齐废。

2、堂号(缺)

============================================================

公西姓宗祠通用对联

〖公西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光尊一族;

代出三贤。

——佚名撰公西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公西氏与鲁国国君同族。下联典指公西氏三贤:公西赤,字子华;公西蒧(点),字子尚;公西舆如,字子上,都是孔子弟子。

-----------------------------------------------------------------

〖公西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言志愿为傧相;

受学俱列圣门。

——佚名撰公西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鲁国人公西赤,字子华,孔子弟子。曾侍孔子谈论志向,说:“举行宗庙祭祀或诸侯会盟时,我愿穿着礼服、戴着礼帽,做个小司仪。”孔子说:“如果公西赤只能做个小司仪,又有谁能做大司仪呢?”下联典指春秋时鲁国人公西蒧(通“点”),字子尚;公西舆如,字子上;公西赤,字子华,都是孔子弟子。

-----------------------------------------------------------------

〖公西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赤日炎炎烈如火;

子孙代代俊且贤。

——佚名撰公西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以鹤顶格镶嵌公西氏“三贤”之一公西赤子之“赤子”二字的嵌字联。

鲁国同族渊源远;

季孙分支流光长。

——佚名撰公西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公西氏与春秋时鲁国国君同族。下联典指公西氏为季孙氏的系之一。

============================================================

公西姓典故、趣事

〖周富济贫〗

《论语》:“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庾。冉子与之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子华名公西赤,孔子弟子,少孔子四十二岁。有一次公西赤派出去做大使,这时孔子大概在当政。冉求是公西赤的同学,他因为公西赤还有母亲在家,于是就代公西赤的母亲请求实物配给,也就是请拨一笔安家费。孔子说,好,给他一釜。“釜”是古代度量衡的单位,六斗四升为一釜。这是米谷的成数,数量不多,所以冉求为他“请益”。冉求为同学说话了,老师,一釜少了一点,给他增加一些吧!于是孔子说,好吧!加给他一庾。庾是古代容量的单位,十六斗。等于说孔子原来给他五万元,现在又增加了八万。大概当时冉求是在孔子那里当总务,“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为了同学,不管孔子的意见,另外自己一批给了五秉。当时十六斛为一秉,现在来说,数字相当大,好像一下子给了三五十万了。事后,孔子知道了,但是并没有责怪冉求;这也是一种教育。当然现在做官就难了,以前做官,讲情、理、法,除了法律以外,还要合理、合情。不像现在的时代精神,以法治为主,专讲人事法规与人事管理,往往无法兼顾情理。冉求对于这件事情的处理,孔子如果专讲法令,那冉求是不对的,很可能要撤职查办。但是孔子没有追究,他始终站在教育的立场上说:“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袭。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意思是对学生们说,你们要知道,公西赤这次出使到齐国去,神气得很;坐的是第

一流的交通工具,穿的是第一流的行装。等于现在西装几十套,皮箱几十口。他有这许多置装费,额外津贴,尽可以拿出一部分来给他妈妈用。我们帮忙别人,要在人家急难的时候帮忙人家。公西赤已经有了办法,再给他那么多,不是成了锦上添花吗?这是不必要的。这也就是所讲“求人须求大丈夫,济人须济急时无”的道理。

不过我们经常会感觉到助人是件很难的事,这牵涉到社会心理问题。比如有一个朋友,又穷又病,于是替他找些朋友出钱治病。同样是这人的事情,去找了一位朋友三次,第四次以后,就要找别的朋友了。有时为了周人之急,我们可以要求别人:“再来一次!”但别人的答复说:“今天实在不行。”我们也许可以勉强的说:“这一次算我要的!”这就等于硬上了。但是某人一死,朋友们又很热心地出钱出力帮忙买棺材了。有时候碰到这种情形,真使人有很大的感慨,也感觉很奇怪。当某人生前有急难的时候,替他奔走,找人帮忙还不大顺利。而他死了以后,大家又这样踊跃帮忙,同情他,可怜他穷病得死了。这种心理用在某人生前多好呢?把准备给他死后买棺材的钱,在他生前多出一点医药费好不好呢?这都要仔细思量。所以说,道德行为,又该怎样讲呢?研究下来,还是应该“济人须济急时无”,比较重要。孔子说“君子周急不继富”,已经有了的人,就不必再给他了。

从公西赤的事件看起来,好像孔子当主管时,对于财政的管理是比较紧缩的。但是接着这一节书连下来,便讲到另一件类似的事情,证明孔子对于财务并非悭吝。

如何编写《家谱》?

我印象里记得我们家族的家谱 第一本 前面几页是编撰人对家族的期望 一般写一些 什么愿赵氏(鄙人姓赵)腾飞什么玩意的 想不起来了...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