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可以告诉我郭氏家谱吗
找到一个本家啊,呵呵。
好像姓郭的没什么名人的。
历史名人
郭 隗:战国时代燕国大臣,为燕昭王招贤纳士出计献策,为燕国的兴起作出了贡献。
郭 伋:东汉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东北)人,初为渔阳都尉,王莽时,任上谷太守,官至太中大夫。郭象:河南洛阳人,西晋时的玄学名士。
郭 璞:河东闻喜(今山西省闻喜)人,东晋文学家、训诂学家,博学多才。代表作为《游仙诗》,著有《江赋》等著作。并注释《尔雅》、《穆天子传》、《山海经》、《楚辞》等典籍,为后世注疏家所推重。
郭 威:邢州尧山(今河北省隆尧)人,五代时期后周王朝的建立者。在位时的一系列改革为赵宋王朝的建立奠定了良好基础。
郭 象:西晋学者、玄学大师,所撰《庄子注》对后世影响很大。
郭 嘉:三国时魏曹操谋士。多谋善战,屡建谋功,尤以官渡之战显名。
郭 沔:今浙江省温州人,南宋时音乐家、琴家、浙派创始者。作《潇湘水云》、《泛沧浪》、《飞鸣吟》等曲。
郭 标:广东省中山人,近现代史上知名海外人士,澳大利亚华侨领袖。
郭子仪:华州郑县(今陕西省华县)人,唐代军事家。在平息安史之乱,维护国家统一中功绩卓著。
郭忠恕:洛阳(今属河南省)人,宋著名画家、文字学家。著有《佩 》三卷、《汗简》等。
郭若虚:宋代太原(今属山西省)人,著名书画评论家,所著《图画见闻志》集中体现了他在绘画上的主张及见解。
郭守敬:顺德邢台(今河北省邢台)人,元朝著名文学家、水利学家、天文学家、数学家。主持编制了《授时历》,施行达360年,为我国历史上施行最久的历法。
郭子兴:元代定远(今属安徽省)人,为元末起义军中江淮地区首领,后被朱元璋追封为滁阳王。
郭亮生:清代常宁(今属湖南省)人。自幼研习岐黄医术,医术精湛,著有《豆麻心经》一书。
郭嵩焘:清代湖南湘阴人,为中国第一位驻英大使,曾任广东巡抚、兵部侍郎等职。
郭沫若:四川省乐山人,现代史上杰出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著有《女神》、《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等许多著作。郭永怀:山东省荣城人,著名的空气力学家,我国导弹、核武器的奠基人。
郭化若:又名郭俊英,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的军事学家。曾任军事科学院原副院长,1955年授中将衔,是位集诗人、学者与书法家于一身的将军,是国内外公认的研究毛泽东军事思想的权威。郭化若原来文化水平很低,只上过5年学,全靠自学考入黄埔军校,学完中学的数理化知识。他从1938年起便研究精深的孙子兵法及其他古代兵书。解放后,他将大量论文汇集成册,成了我军研究军事辩证法的专家。
郭小川:河北省丰宁人,现代诗人。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秘书长、《人民日报》特约记者。
郭鹤年:祖籍福建省福州,生于柔佛邦新山市,马来西亚华人企业家,有“亚洲糖王”之称。曾被推选为亚洲十大富豪之一。
从郭姓悠长的姓氏源流和历史演变中,可以看出自夏商周以来,历经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至隋唐时期、宋元明清时期,郭姓渐渐地从山西、陕西、河南的开基地向外播迁发展,致使中国的大江南北,城市乡村到处都有郭姓人活动的足迹。在当今按人口多少排列的100个大姓中,郭姓名列第十八位,人口总数一千万左右,其中尚未包括海外侨胞。
河南省
河南省是郭姓人最原始的开基地,也是郭姓人广泛分布的主要地区。早在夏商周时代,郭姓人就在河南登封、荥阳一带居住和繁衍生息。东汉以后,郭姓人迁居到了光州固始。自汉至今河南省有以郭命名的村落二十多个,这些村落都是郭姓族人聚居的地方。
郭连,今禹州市郭连乡人民 驻地,是东汉曹操谋士郭嘉的故里。
郭村镇,今商丘市辖镇,唐代郭氏在此建村,后渐成集镇,故名郭村镇。
郭店,今夏邑县郭店乡人民 驻地,唐称郭家店,1927年更名郭店集,后简称今名。
郭村,禹州市梁北乡人民 驻地,明代以后郭姓迁居于此,故名郭村。
郭屯,在宁陵县城关 镇西南8公里的洮河南岸,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有郭氏兄弟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分别建三村,称三官屯,清咸丰三年(1853年)三村合并筑寨,改今名。
郭全屯,在卫辉市区西75公里处,据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迁民碑载:山西泽州移民110户迁此,里长郭全,村以郭全之名命之。
郭庄,今夏邑县郭庄乡人民 驻地,因明洪武年间郭城自山西洪洞县迁此,故名。郭老家,在虞城县城关镇东南18公里处,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建村,名郭庄,正德年间人郭臣被招为驸马,得封地,更名宗禄村,清代村民外迁,此村遂名郭老家。
郭庄,今原阳县郭庄乡人民 驻地,明永乐年间,郭辂迁此建村,名郭辂庄,简称今名。郭滩,今唐河县郭滩乡人民 驻地,明末郭姓在水潭边建村,取名郭家潭,后演变为郭滩。
郭家河,今新县郭家河乡人民 驻地。此地的店铺处于河湾,原名拐弯店,后改陈家围。清初郭姓迁此,并成大族,遂改今名。郭岗,在镇平县城关镇西北24公里外,郭姓始居此,盖有楼房,故名。另外,又有郭庄(属滑县)、郭里(属安阳市郊区)、郭亮屯(属辉县市)等村落,亦都是郭姓人的居住地。
山西省
山西省是郭姓人比较早的一个开基地,也是郭姓人分布比较广泛的一个地区。山西太原、阳曲、汾阳一带的郭姓发展很快,并且形成望族,长盛不衰。19g0年全国人口普查,阳曲有姓氏333个,超过两千人以上的姓氏有11个,占总人口的5592%,其中郭姓有4875人,按数量占第六位。在山西境内,既有以郭字命名的县、镇,又有因郭姓人聚居而命名的郭氏村落。高村乡北社村的郭家堡虽然经数百年的风雨,仍然屹立,郭家堡堡名的碑石仍嵌在堡门的上方,这里现在仍居住着许多郭姓后人。泥屯镇的白空社有郭郡马(夫人为宁化王第四女)祠堂留下的《明诰封巫乡君郭门朱氏墓志铭》,从碑记可看到郭郡马与夫人的生活片断与业绩。此村原有6个郭姓神轴,后四个被烧,从现存的两个也可以看出郭氏家族几十代的变化。今汾阳县有金代设定的郭栅镇,以及山西寿阳县南寿水滨的郭村,在山西平陆县东北百余里濒临黄河的地方有郭原村,在山西灵石县南25里有郭家沟。
陕西省
陕西省是郭姓人的又一个比较早的开基地和主要分布地区。早在周代,郭姓人就在陕西冯翊繁衍生息。秦汉至魏晋隋唐时期,郭姓人除在冯翊发展之外,又分布到华阴等地,唐时一代功臣郭子仪出生在华州,他有八子七婿七十二孙,家人数千,其后代一直在此繁衍生息。陕西省也有因郭姓得名的州治记载,例如隋唐宋时代的郭州,就在陕西的西宁镇。郭家塔,在陕西宜君县。
山东省
山东省是郭姓分布较多的地区之一。山东自古至今,以郭姓得名的村庄19个,这些村落中至今仍以郭姓人居多。郭城,在山东聊城县东北,春秋时亡国郭氏的栖息之地。单县的郭村镇,是明洪武年间郭氏自山西洪武县迁此定居而立,初名郭村,后成集镇。郭太平,今临沂市太平乡人民 驻地,位于市区东北17公里,沂河南岸,明洪武年间郭姓在此建村,取吉祥之意,故名。郭庄,今淄博市山区郭庄乡人民 驻地,明初建村,因郭姓僧人在此建塔寺,故名。郭屯镇,属郓城县辖境,原为明永乐年间王氏建村,村名王文光屯,宣德年间因郭氏为屯长,更名郭官屯,后简称郭屯。潍坊市寒亭区的郭家官庄镇,明代郭姓在此建村,故名。郭家店镇,属莱州市辖镇,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郭姓在此建村,并开设饭店,故名。郭庄,今郓城县郭庄乡人民 驻地,清光绪初年郭氏建村。郭庄镇,济南市历城区辖镇,郭姓最早在此开店,得名。郭寨,今夏津县郭寨乡人民 驻地,明末由李蛮屯、贾家坊、姜家庄合为一村,因郭姓居多,定村名郭寨。此外,还有郭仓、郭楼、郭家寨、郭店屯、郭里集等都是以郭姓聚居而得名的。
崇文堂家谱坊发现一部沂水郭家楼《郭氏族谱》!民国二十四年修。家谱记载:该家族始祖郭根,从颜神(今淄博博山)迁居沂水郭家楼。字辈:瑞兆邦之彦,仁孝庆世传,文士希善树,修德家绍光。后人主要居住地:莒县庞家泉庄,西车汪,前栗园,二十里堡,沂南司马店子,安徽灵壁县等村
河北省
河北省郭姓人的历史渊源,与山东一样都是在春秋时代播迁繁衍下来的。中山鼓城、馆陶、曲沃、魏郡贵乡(今河北省大名东北)等地,是隋唐时代郭姓人居住的主要地区之一,且形成为大族。以郭氏命名的村落有:郭家庄,在抚宁县北;郭家屯,在隆化县西北;郭磊庄,在万全县西南;郭疃镇,在沧县东;郭苏镇,在乎西县西北40里;郭庄镇,有两个,一在献县东,一在无极县西20里。
湖北湖南江苏浙江安徽省湖北、湖南、江苏、浙江、安徽
五省的郭姓人,是魏晋南北朝及其后的山西、陕西、河南境内的郭姓移民及其后代,他们与中原地区的郭姓血脉相承。以郭命名的郭姓人的居聚地主要有:湖北省的郭河镇,又名郭家河,属仙桃市辖;秭归县的郭家坝镇;郭家庄,今丹江口市茯苓乡人民 驻地;郭家冲,在广济县;郭峪,今谷城县郭峪乡人民 驻地。江苏省的泰邑、润东、京江(今镇江市)等县市都有郭姓人居住。江都县郭村镇、今铜山县郭集苍乡人民 驻地、今滨海县陈涛乡人民 驻地、今宝应县郭桥乡人民 驻地、今吴县郭苍乡人民 驻地、今如皋县郭园乡人民 驻地、今句容县郭庄乡人民 驻地等,都是以郭作为地名的。又有郭家寨,在泰兴县泰兴镇北,相传宋代岳飞部将郭某曾在此扎寨,故名。浙江省的宁波、鄞县、萧山、龙泉,安徽省的亳州以及今蒙城县郭店乡人民 驻地、今蒙城县郭集乡人民 驻地、今五河县郭府乡人民 驻地、今黄山市黄山区郭村乡人民 驻地等,都是古今郭姓族人聚居、分布的主要地区。
福建广东省
福建、广东两省的郭姓人是魏晋南北朝及其后的山西、陕西、河南郭姓族人移民及后代,与中原地区的郭姓族人血脉相承。此后福建、广东两省的郭姓人又有人成为湖北、湖南、江苏、浙江、安徽五省一些郭姓人的始迁祖。今福州市侯官、福建省东部的长乐、泉州、漳州、龙溪、魏塘、在平和县小溪镇西南的郭坑,是福建郭姓人的主要分布地区。肇庆以及潮州大埔、大麻、潮州市南的郭陇、广州市北的白云山区的郭塘,是广东郭姓族人的主要聚居地。
台湾省
台湾省的郭姓族人主要是从沿海的福建、广东省播迁去的。并在台湾各地得到很大的发展,是台湾的十大姓之一。郭姓人在台湾主要分布地区有新竹、新化、彰化、淡水、嘉义、台南、台北等县以及台南台北等市。
郭姓迁徒史
春秋战国时期
从郭姓的起源来看,郭姓主要有两个发源地:一个是夏商时的古郭国,另一个是周文王所封的“虢”国。它们在春秋战国时被灭亡后,其族人开始了历史上的第一次大迁徙。
位于山东博之聊城的古郭国,战国时被齐所灭,其后人在国破家亡后四处飘流,最后迁移到今山东、河北交界的广大地区。中山国是他们聚居的州郡之一,而它附近的常山郡、广平郡等地也有郭氏族人的活动。这些郭氏族人经过不断地繁衍发展,渐渐人多宗大,形成了中山望族。《春秋左传》记载:“齐有郭最、郭荣”,“鲁有郭重”,“燕有郭隗”。
起源于周王朝虢国的郭氏是郭姓中人数最多、力量最大、分布最广、影响最远的一支,可以说,目前90咒的郭姓族人来源于这一支,但这一支郭氏族人的繁衍播迁情况也不尽相同。
各虢国相继灭亡之后,虢氏裔孙作为亡国之民,或被迫强制迁徙,或逃亡到异国他乡聚族而居,也有一部分仍留原地。
西虢族人随平王东迁到上阳,留在原地的小虢,到秦武公十一年,被秦所灭,其族人被迫迁向西北边远地区,在那里定居下来,从而形成后来的西平郭氏和敦煌郭氏,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声闻天下。
南、北二虢被晋献公灭亡后,其族人匹散飘流,有被迫迁于晋国的,也有逃亡到附近各国的,迁于晋国的虢国人很大部分被留在现在山西的晋南,有一部分被安置在今山西汾阳县境内,汾阳县内大虢城、小虢城即因虢人居于此而得名,他们是太原郭氏的最早祖先。
周平王时为郑国所灭的东虢,同样其族人也被迫逃亡,绝大部分流散于今河南中部,从而成为颍川郭氏最早的祖先。也有逃亡到今陕西、山西各地的。崞山郭氏就是春秋战国时期被迫迁往崞山的一支。地点在雁门关南,即秦始皇所筑内长城之崞山。这一“崞”字,由最早迁入郭氏始祖所自创,因失掉封邑,被迫迁至一山地,故在郭字右边去邑,左边加山,名其地为“崞山”。自立堂号“崞山堂”。
综上所述,起源于周王朝虢国的郭姓,其迁徙与虢国的兴亡相始终,无论是西虢还是东虢,以及北虢、南虢,每一个虢国的灭亡都导致’了虢国族人的大逃亡和大迁移。在迁移的过程中,西虢成了魏晋时期西平郭氏和敦煌郭氏的始祖,而东、北、南三虢则成了太原郭氏、河东郭氏和颍川郭氏的始祖。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随着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祖祖辈辈生活于中原地区的郭氏族人终于走出国破家亡的历史阴影,人口不断繁衍,宗族渐渐壮大。他们在饱尝流亡迁徙的滋味后,更加珍惜稳定以后的安居生活。他们在各聚居地或躬耕农亩,或投身从戎,或致力政治,或穷经皓首。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着自己的作用,显示著自己的才能,给历史留下了一笔笔绚丽图画。他们继承祖先的优良品德,诚以事君,信以处友,在各聚居地获得很高的威望。
先秦、两汉时期,郭氏以世居太原阳曲的郭无家族影响最大。经过不断繁衍,太原郭氏成为后来郭姓繁衍迁徙的主要来源,故郭氏家族以“太原”郡望为最大。至汉末,郭氏又成为渭河下游地区一带的望族。汉有郭亭,子孙自太原徙冯翊。后汉末,大司农郭全代居阳由,其裔孙迁居(颖-禾+水)川(治今河南许昌)。再有后汉郭泰,世居介休(今属山西),其裔孙居魏州昌乐,可见昌乐郭无亦出自太原。郭姓大举南迁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后,郭氏大批散居于今浙江、江苏等处。迁去江南各地的郭氏,也以太原郭氏为最多。
魏晋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华各民族大融合、大迁徙时期。这一时期,战乱频仍,政权迭立,豪强群起。尤其是郭姓人的主要聚居地中原地区更是战火连年,民不聊生。而南方相对稳定,大批中原民众,被迫离开故土,避乱江南。郭氏族人的第二次大迁徙是在晋永嘉之乱以后,西晋灭亡,东晋建都建康(今江苏南京)时,随晋室南渡的有数百家之多。这些南渡者,也包括郭姓族人在内。如东晋著名的文学家郭璞,本是山西闻喜人,晋惠帝、怀帝之际,其家乡受到匈奴骚扰,他联合亲戚朋友数十家,到江南避乱。这次过江的中原郭姓族人,大都散聚在江南各地,以后又经过江苏、浙江等地进入福建、广东等地。
隋唐时期
隋唐年间,郭姓已成为今山西、山东省的第一大姓。唐初,陈光元开基漳州,即有郭姓随同入闽。唐中期,因“安史之乱”,又有大批郭氏分迁于今浙江、江苏、湖北等地。此讨,郭姓还繁衍有一大望族,即汾阳郭氏,其始祖为来自华阴的郭子仪。郭子仪因平定“安史之乱”有功,被封为汾阳王,其后裔便以‘汾阳’为堂号。这—支郭氏后裔郭嵩,迁入福建,成为入闽郭姓的始祖。
迁入香港
位于香港新界的八乡地区有一个村落叫莲花地,约有五百人,由六个姓组成,其中以郭姓居多,有三百多人,且入居年代最早。大约在明代中后期,郭巨田率族人迁居于此。
据《莲花地郭氏族谱》记载:他们的一世祖郭盛,生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居住在新安县城的南头附近,传至六世郭巨田(生于明正德年二年,1507年)始迁莲花地。其后郭氏族人逐渐繁衍壮大,遍布新界地区的八乡周围。
郭氏有祠堂,堂名“禧隆堂”,奉祀著郭巨田以下各祖先的牌位。居住在新界地区的郭氏族人特别看重墓地风水,莲花地郭氏的族谱是手写本,属于一种较简单的类型,但有关祖先墓地的位置及其风水内容的记载却相当充实。如墓地所在地、方位、朝向等都有详细的记载。墓地风水投资规模也很大。
现在不仅香港新界有郭姓人居住,而香港其他地区也遍布郭姓人的足迹,香港经济的起步与腾飞,被世人称为奇迹,是香港民众努力的结果,其中也有郭姓人的贡献。60年代中期的地产热中杀出“三剑客”,其中之一就是郭得胜。还有近年崛起的香港服装界女强人郭志清及其家族永安公司等等。
迁入台湾
据《台湾省通志》对郭氏播迁入台的记载,最早入台的郭氏族人名叫郭怀一,大约在明天启年间由福建入住今台南市。郭怀一早年随郑成功之父郑芝龙纵横海上,为其得力部将。后郑芝龙受明朝招抚,返回朝廷。郭怀一与另一部将何斌则留居台湾,与其部属垦耕于离台不远的二层行溪南岸,建立家园,人丁日旺。
台湾郭氏族人,还有许多是从福建漳州、泉州等地赴台的,另外也有一部分是从广东潮州、惠州嘉应去的。
福建漳州龙溪县的郭由饱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入垦今台南麻豆;雍正年间,郭光传入垦今台南县;乾隆年间,郭其读迁今澎湖马公;郭振德、郭安政、郭长等,先后入垦今台北万里。
福建漳州南靖县的郭锡馏在清康熙中叶入垦今彰化。乾隆初年,移垦今台北市,募资开挖水渠,灌溉台北盆地。后人感念其恩,将此渠取名骝公圳。雍正五年,郭崇饱入垦今台北市内湖。乾隆年间,郭砒石、元记、纯直兄弟入垦今台北金山。郭荣兴入垦今万里。
福建漳州平行县的郭朝球在清乾隆年间入垦今万里,郭阿叶入垦今台北瑞芳。
还有福建漳州的郭光天入垦今桃园龟山;稍后,郭崇嘏、郭龙文、郭玉振、郭樽等,先后入垦今桃园大园、龟山。
由福建泉州入台的有惠安县的郭顺宜,于康熙末年入垦今彰化鹿港,雍正六年,郭奕荣入垦今新竹香山。
福建泉州同安县的郭行足于乾隆十九年入垦今麻豆,长房下传六房,是为郭六合。稍后,郭川入垦今台北八里,郭植厚入垦今基隆市。嘉庆年间,郭盘衍入垦今苗栗苑里。
福建泉州南安县的郭宽于乾隆初年入垦台南佳里,后迁台南市。郭卜入垦今台北树林,郭云山、云河兄弟入垦今台北汐止。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郭恭亭入垦今新
竹市。
福建泉州安溪县的郭畅于道光年间入垦今台北坪林。
福建泉州的郭百年于嘉庆年间率众入垦今南投埔里,郭福富、郭景先后入垦今台北石碇。
迁往台湾的还有广东潮州饶平县的郭德泉,于康熙中叶入垦今嘉义水上。广东惠州海丰县的郭青山于雍正八年入垦今新竹新丰;惠州陆丰县的郭成万于乾隆年间入垦今苗栗镇。广东嘉应镇子县的郭鸿成于乾隆二十八年入垦今台南市安平区;嘉应梅县的郭有凤于乾隆年间入垦今苗栗镇。
迁徙海外
郭氏最早迁徙海外大约是在明代中后期,迁徙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迁徙的目的也各不相同,迁徙的途中非常艰辛。
目前世界上的郭姓华裔、华侨最集中的地区在亚州。其中以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和高棉、寮国等十几个国家为最多。美国、加拿大和巴西也有不少郭姓华裔。他们中有许多人为所居住国家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当地享有很高的声望。如大企业家郭琰、郭鹤年、郭芳枫;华人记者郭克明;华人建筑师郭茂林;华人律师郭彪等等。
笃培宗仁本
修书庆克承
香延传万载
来世永照明
忠玉令今秀
全从近新维
我们这脉是德平的,清朝末年续的,当时续辈分时还有五个辈分没用完,是佃风明照亮,由于明照与新辈分重了,所以没用完老的辈分排序就用新的了,因此在北边乡村里笃_佃,培_风是等辈的!
希望一个宗祠的能记住传给后人,不用不要紧,但是要记住。
族谱记载:岳池郭姓人是郭子仪后裔2010-06-14 昨日,《郭氏宗族简谱》现身广安市岳池县九龙镇回龙沟村。《郭氏宗族简谱》记载,回龙沟村的郭姓人家系唐代名将郭子仪后裔。 三次抄录:传承脉络十分清晰 唐代名将郭子仪可谓家喻户晓,在平定“安史之乱”中,功居平乱之首,被封为汾阳王。 回龙沟村1组77岁的村民郭昌轩老人从箱子里拿出《郭氏宗族简谱》。此谱修于1998年,但此谱中交代:老谱修于清朝嘉庆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是郭家第四十四代孙(郭子仪之后第三十二代孙)达州人郭文经修纂。道光十五 年(1835年),四十四代孙、岳池县人郭文映抄录。“1998年,郭家见老谱过于陈旧,就重新抄录了一次。” 令人惊讶的是,从郭家第一代先祖至今,既没有乱一代,也没有断一代,每一代某人娶妻何人,生几子,几子各叫什么名字,都记载得清清楚楚,其传承脉络十分清晰。 迁移路线:康熙年间入川 《郭氏宗族简谱》记载:郭家第一代先祖名叫郭高山……郭子仪为第十二代,官至右庶子历,封汾阳王,谥忠武。 郭子仪其长子郭曜官至工部尚书。岳池文史专家称,《郭氏宗族简 谱》里关于郭子仪的记载同正史记载的郭子仪“祖籍山西,生于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等相吻合。 《郭氏宗族简谱》还记载,唐懿宗咸通年间,为避战乱,郭曜次子郭嵩携家室告别陕西,捧汾阳王(郭子仪)图像入闽(即福建),居长乐县芝山下郭坑焉。 此后,郭氏族人在福建代代繁衍。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第四十一代孙郭士拔携家从福建漳州移居于四川省岳池县西门外高垭口左边老宅定居。 自此郭子仪之后裔开始在岳池县繁衍。因此,郭士拔被岳池郭氏族人称为“岳邑始祖”。回龙沟村的郭氏族人现已传至第五十六代。 村民讲述:郭沫若曾到岳池认亲戚 郭昌轩老人说,郭家老宅在九龙镇大坟堡村,“听上辈老人讲,湖广填川时,郭家先祖便住在那里,以前那里有很多郭家的老坟,但在1958年、1959年间,老坟全部被毁了。” 郭昌轩回忆,他还是小孩的时候,就听老人讲,郭沫若和回龙沟村郭家是同宗,郭沫若的家谱字辈与我们的字辈基本吻合,郭沫若是开字辈,叫郭开贞,“老人们讲,解放前郭沫若来过岳池,还参加了我们郭家的清明会呢!” 据历史记载,解放前郭沫若的确来过岳池,并留下题为《题朴园藏书》的诗作:“一成一旅仰涂山,此日谁嗟蜀道难。况是中原文化尽,仅留福地在人间。” 胡佐斌记者汪仁洪
分地域的,,这是山东的,,长也只有山东临沂和重庆
山东胶州郭氏字辈:元 肇 维 人 方 振 承 绪 玉 胜 佳 年
山东日照郭氏字辈:奎 绍 郭 源 公 建 长 章 和 敬 其 相 惟 衍 仁 德 家 道 隆 昌
山东枣庄郭氏字辈:明 学 振 万 方 依 允
山 山东泰安 君 - 熙 - 洪 - 云 - 修 -守 - 忠 - 正 - 恩 - 会 - 庆 - 本 - 昌
山东德州}青、基、本、世、永,连、登、传、光、明
山东滨州 思、文、学、庆、丰
山东临沂莒南}兴、喜、克、德、洪、凤、明、呈、祥
山东临沂莒南 长 连 彦 修 春 子(建)
山东即墨 廷,玉,振,克,宗
山东临沂平邑 星,继,永,凤
山东汶上 廷、永、振(克)、延、宗、金
重庆市武隆
国、正、天、兴、顺、朝、忠、盛、文、光、高、明、显、世、坤、仁、治、礼、仪、长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815/22/35808488_583486571shtml看一下
郭子仪一生有八个儿子,其中六人是王氏所生,所有8个女儿都是王氏的嫡女,仅从生育的频率和数目就可推断两人的感情深度,从王氏的墓碑记载可知,郭暧是郭子仪和王氏的嫡子,后来成为升平公主的驸马,郭映是郭子仪最小的儿子,也是与王氏所生的幼子。
王氏去世之时,郭子仪悲痛欲绝,不能自抑,停柩几近半年,不忍将爱妻下葬,最后实在没有办法,才送爱妻入土为安,请名士杨绾撰写碑文,为王氏的一生写下深情的回忆。
出生太原王氏的名门仕女有夫如此,情深似海,真是复有何憾,她嫁的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郭曜、郭旰、郭晞、郭昢、郭晤、郭暧、郭曙、郭映。郭曜,袭代国公,太子宾客。郭曜子郭锋(《旧唐书》记作郭鉾),百户云。郭晞,郭子仪第三子,随父征伐,屡建战功。任御史中丞、转御史大夫,累封赵国公。逝世后追赠兵部尚书。
郭晞长子郭钢,累封赵国公,赠兵部尚书。郭晞次子郭钧,郭钧子郭承嘏。郭晞孙郭承嘏,刑部侍郎,赠吏部尚书。
郭晤子郭鐇,百户云。郭暧,娶唐代宗女升平公主。赠尚书左仆射,一女:郭氏为唐宪宗郭皇后,生唐穆宗。四子:郭铸、郭钊、郭鏦、郭銛。郭暧子郭铸,袭封。郭暧子郭钊,妻沈氏,沈氏母为唐代宗女长林公主。
三子郭仲文、郭仲恭、郭仲词(《旧唐书》记作郭仲辞)。郭暧孙郭仲词娶唐穆宗女饶阳公主为妻。郭暧孙郭仲恭娶唐穆宗女金堂公主,历詹事府丞。
郭暧子郭鏦,娶唐顺宗女汉阳公主李畅,赠尚书左仆射。郭暧子郭銛,娶唐顺宗女西河公主,无嗣,以公主前夫沈翚子为嗣。郭曙,金吾大将军,终祁国公。
湖北孝感郭罗道汜世系:
根据郭罗氏历代谱牒记载。始祖罗卿公,原籍江西,为元朝时期时内阁大学士,元末明初,因遭红巾军起义战乱,流落入湖广麻城,再迁祈水之永乐里隐居,并遗诗一首,叙其源流:“平地干戈闹若蛙,红巾赶散各天涯。湖庥太祖麒麟种,永合綦江丹桂花。一姓易为三两姓,数家分出几千家。吾今提笔留与后,惟愿儿孙读五车。”
罗卿公生四子,一,二,三子皆徙于蜀之永胜,其后不详。惟第四子罗道汜,字友富,于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迁居湖北孝感西门外龙井社(今湖北孝感西开发区罗家八塆郭家砦),落业于郭荣家,并入郭家赘。郭荣为明朝卫运军船户,军船在湖北黄州,为卫运军第二班。郭荣为正旗丁。罗道汜入赘后,随郭氏军姓,承郭氏名册,领郭氏运粮军船事。
自此,罗道汜既承郭氏,亦继罗氏,亦即郭罗二姓并行称郭罗氏,自罗道汜开始。从此,该族子孙,既可继始祖父姓为“罗”,亦可随始祖母姓为“郭”,该族之宗谱即为郭罗氏宗谱,罗道汜即为该支郭罗氏宗族之开基祖。
该支郭罗氏后裔,听闻《中华罗氏通谱》编纂的信息后,认祖归宗的愿望强烈,再三提出入谱的要求。《中华罗氏通谱》编委认为,该支系始祖罗道汜,入郭家赘,按中华民族习惯后裔理应从郭氏,但其后裔永不忘“罗”,创造了“郭罗氏”复姓,而用“郭罗”二姓并行之法传承“罗氏”。经慎重研究,同意将该支系编入《中华罗氏通谱》。
罗道汜亦生四子,长子郭罗必亮,次子郭罗必宣,三子郭罗必高,四子郭罗必文,分为四份(房)。
郭罗必亮居高埠潭,后徙居罗家河塆,为上份。
郭罗必宣居广阳坡,即今罗家坡塆,为三份。
郭罗必文居河塆为四份。郭罗必文传七叶遂以不祀。
郭罗必亮、郭罗必宣、郭罗必高三家轮当军伍。代不乏人,历时五百三十余年,直至清同治丙寅年(公元1866年),漕运不通,军事始废,军转为民。以上即该族只水源。
罗道汜自明朝洪武年间入湖北孝感以来,六百三十余年,四大支系,相传二十六代。聚居点多在孝邑。上份有罗家河塆。中份有罗家坡,罗家砦,老新集,上下罗家塆。三份有罗家八塆,郭家大塘塆等。其分支有:河南之桐柏支,云梦之罗家台,广水沙河,泥河,高庙;大悟之大新店,郭家榜,三里城;湖北之枣阳,襄阳,仙桃;孝感之城南罗家台,城北之黄土坡等十几个支系。
全族宗谱,至明崇祯十二年(公元1639年),第九世祖郭罗士魁仅拟抄本。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第十七世祖业郭罗儒、第十八世祖郭罗炳坤始事修谱。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第十九世祖郭罗本珩、郭罗云门公再次续修。至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岁次丙子,郭罗立朝第三次续修。
时至1992年清明节,郭罗立珈与罗德平主修第四次续修,由三十四人组成理事会,分工理事,筹集资金,搜集旧谱,走访调查,清查整理。为了尊重历史,以便后裔考据,对老谱首卷中的原序,续序,诗词,图例,传记,凡例,族规,族约。雍睦堂记,军民变更记等内容,保持原载,单独成籍,编为首卷。对未入谱者,造册登记,全部入谱。历时一年谱成,于1993年清明节迎谱入户。
1995年冬,郭罗氏大悟支系入谱归宗。
2001年冬,郭罗氏黄土坡支系入谱归宗。
至此,全族宗谱第四次续修完成。在谱人数一万五千二百五十二人,全套共三十二卷,总谱三十二套,四大份支谱四十二套,分支谱二套。每套分为首卷原序,卷一总序,谱图(世绪图)三大部分。
该族自郭罗汜以下,至第十四世而无字派。至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第一次修谱时,由第十七世祖郭罗长荣始三十二字派,并从十五世起派命名。至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第二次宗谱续修时,第十九祖郭罗云门对原三十二字略加修改后,一直沿用至今。
该族宗祠,有“雍睦堂”总祠。始建于清咸丰庚申年间(公元1856年),位于龙井社龙井庙近侧,即今之郭家大塘塆北飞机场南端。其“雍睦”之名,乃第十八世祖郭罗炳坤,根据汉史记载,有郭嶲字宏文者,七世同堂,家门雍睦,犬豕同眠,鸡鹊同巢,人以为义感。该支郭罗氏宗族,亦为一族大丁众,团结和睦之大家庭,是此,该族总祠即应以“雍睦堂”命名之。且书于谱,并于戊子冬迎接新谱入祠,延续香火近百年。后于日寇侵华时扩建军用机场,该祠被强行拆毁。
另有上份郭罗氏宗祠,大悟郭罗氏宗祠,郭家榜支祠,现皆已无存。
始祖罗道汜逝世后,墓葬郭家砦南细坟。始祖母逝世后,墓葬潘家墙垣东。因时代变迁,社会发展,公妣原墓址,早已公路横贯,高楼林立,孙等不忘木本水源之思,今奠基于罗家河南端,原上份祠堂旧址,筑假冢以祭祀,并刻有碑铭,以追念先祖,亦留告后人。
阳曲,乃郭氏根祖之地。在汾阳王郭子仪诞辰1310周年之际,阳曲县委、县政府推出了以“弘扬郭氏文化、构建和谐阳曲”为主题的系列文化活动。这是阳曲县继去年成功举办首届郭氏根祖文化暨寻根祭祖活动之后,进一步弘扬郭氏文化,打响文化品牌,推动传统文化旅游大县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为弘扬郭氏根祖文化,为纪念郭子仪诞辰1310周年,本报推出主题专版,愿读者朋友喜欢。
山西阳曲是郭氏家族的发祥地,是海内外郭氏家族公认的根之所在,是郭氏家族由虢姓改为郭姓繁衍生息、辗转迁徙的具有根祖意义的源头。
郭氏始祖为谁?郭氏在何处得姓?全世界1500余万郭姓后裔都十分关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明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那就是———郭氏始祖是郭公,天下郭氏源阳曲。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郭氏出自姬姓。周武王封文王之弟虢叔于西虢,封虢仲于东虢。西虢地在虞、郑之间。平王东迁,夺虢叔之地与郑武公,楚庄王起陆浑之师伐周,责王灭虢。于是平王求虢叔裔孙序,封于阳曲,号曰郭公。虢谓之郭,声之转也,因此为氏。后汉末,大司农郭全代居阳曲,生蕴。蕴生淮、配、镇。镇,谒者仆射、昌平侯。裔孙从颍川。”
这段关于郭氏起源的经典论述,说明“虢序”受封于阳曲,由“虢”转声为“郭”。这是关于郭氏始祖和郭姓起源的经典论述,不容质疑。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的这段记载,讲清了五个问题:一是郭氏来源,郭氏来自姬姓,由虢叔之虢,按声转为郭;二是阳曲是郭姓开宗之地,因虢叔裔孙序封于阳曲,号曰郭公;三是阳曲是郭氏居住延续接代之地,因郭全“代居阳曲”,还生下了数代人;四是阳曲是郭氏祖籍地,因为“裔孙从颍川”,郭氏之后代离开祖籍地阳曲而迁往他地;五是虢叔为郭氏始祖,序是虢叔的裔孙,序做为虢叔后裔的代表者,是经周王朝正式承认的,从序开始号为郭公,成为虢转为郭的第一代人。
在台湾编印的《山西文献》,其社长兼总编郭荣生在《文献》第43期上发表了“太原郭氏源流”的文章,也同样认定:“郭氏是中华民族古老姓氏之一,其肇始于西周,自东周平王求虢叔后裔序,封于山西太原阳曲后,郭氏一族遂世居太原,繁衍生息,历世不衰、枝繁叶茂、族远宗大。”
1995年10月20日至23日,泰国郭氏宗亲总会举行该会成立30周年庆典活动,印制了“泰国郭氏宗亲总会成立30周年纪念特刊”,纪念特刊封二处还绘了“子仪公后裔南迁徙图”。从图上可看出,从阳曲迁出的郭氏分四支迁往我国的南方,第一支为冯翊和华阴郭氏,从阳曲迁到华州,从华州又分为两路,一路到河南、福建后又分三股到了广东、海南和台湾,从华州迁出的另一路到了湖南;从阳曲迁出的第二支先到介休,后又到江苏,从江苏分路,一路到江西,另一路到了湖南;从阳曲迁出的第三支,先到洪洞、沁县,后到安徽;从阳曲迁出的第四支到了沁水,从图中可看出郭氏发源地为太原阳曲。
郭氏在全国的迁徙分布
阳曲为郭氏得姓开宗之地,其后裔奔向各方,在各地发展壮大起来。
郭姓分布很广,是当今中国常见的第16大姓(在台湾排名第14);按姓氏人口统计,现总数达1400余万人,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15%,为中国人口最多的超过1%的19个姓氏之一。内地以河南、河北、山东、湖北、四川等省多此姓。
从西虢东迁后的分布看,虢叔之后裔最初主要集中于今河南、山西和陕西一带,并以山西为主要聚集地。虢国于春秋战国时期灭亡后,除在上述三地留居者外,另有一部分东移、南迁、西徙或北上,陆续分布于整个中国大陆,接着又东渡台湾,延伸至南洋群岛以至世界各地。
至秦、汉时,郭氏有部分人徙居江南,并有一部分移居内蒙古、甘肃、四川、安徽。汉代及其以后的较长时期内,山西太原仍一直是郭氏的发展繁衍中心。
到了三国时期,吴国有富春人(今属浙江)郭成、晋代有武昌人(今属湖北)郭翻和闻喜人(今属山西)郭璞于西晋末避乱徙居建康(今江苏南京)。
唐初与唐末,河南郭氏曾两次向福建迁徙:一次是唐高宗总章年间至武则天垂拱年间,河南省固始县人郭淑翁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在龙溪郭埭乡安家落户,又有将佐郭益亦随陈氏父子入闽;另一次是唐懿宗咸通年间,郭子仪之孙郭嵩与其叔带着先祖郭子仪的香火,自光州固始随节度使王审知的弟弟王想避战乱入闽,定居长乐新宁(今称芝山),地名郭坑(此即郭氏入闽始居之地),子孙传衍于仙游、莆田及南安之蓬岛乡。
五代十国时期,郭子仪后裔大批南迁,福建、台湾、广东、香港的郭姓,多为郭子仪的后代。今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缅甸等国的郭姓,很多都是郭子仪的后裔。
到南宋时期,有一部分郭姓开始进入广东。其中,入琼始祖为郭氏始祖第七十六世孙郭元音、郭元吉两兄弟(原籍福建莆田。南宋末年,元吉任广东琼州评事,与兄元音渡琼,落籍文昌县)。
元末明初,一场大规模的、历时50余年的官方移民高潮开始,又有大批郭姓人从山西移向各地。
明末清初,福建郭嵩一支又从长乐分迁至闽东、闽中、闽南及闽西等地,后东渡台湾,散居彰化、嘉义、高雄等县,发展为台湾十大姓之一,并有部分人远徙欧美及东南亚。
汾阳王郭子仪认祖阳曲
早在唐朝,郭氏根祖在阳曲,就得到了汾阳王郭子仪的肯定。
唐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12月,郭子仪为其父郭敬之修建家庙,刑部尚书、书法家颜真卿(公元709年-785年)亲笔撰写了《郭公庙碑记》。《郭公庙碑记》讲:“溯其先,盖出周之虢叔,虢或为郭,因而氏焉。代为太原著姓。”碑记落款为:金紫光禄大夫刑部尚书上柱国鲁国郡开国公颜真卿撰并书,男从武及第授左卫长上封汾阳王太尉中书令子仪立。
刑部尚书颜真卿为当朝中书令(宰相)郭子仪之父撰写《郭公庙碑记》时,每一句话都是经过再三推敲的。其中关于追溯郭氏起源的记述,无疑是按郭子仪及其家族的意见书写的,无疑是经过郭子仪及其家族审阅并同意的。《郭公庙碑记》是当朝人记述的当朝事,属于第一手史料,是最可信、最权威的。
郭子仪被旧史臣誉为“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的“完人”。用史臣的话说,就是所谓“人臣之道无缺”。一出《打金枝》戏,使得汾阳王郭子仪的大名如雷贯耳、传遍海内外。郭子仪请颜真卿撰写的《郭公庙碑记》关于郭氏起源的记述,也就成了郭氏后人奉行的经典之作。
北宋时,欧阳修和宋祁在《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关于郭氏起源的记载,实际上就是按照唐代颜真卿撰写的《郭公庙碑记》的基本观点撰写的,只不过更加具体化而已。正因为如此,《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关于郭氏起源的记载,才能够在郭氏族人中世代相传,并得到郭氏后人特别是郭子仪后裔的普遍认可,以至成为历代编修郭氏族谱的基本依据。
阳曲的堂号和郡望
阳曲的堂号主要有“太原”“华阴”“冯翊”“汾阳”等。
“尊贤堂”是其最早的堂号。来由是:战国时燕昭王招贤,郭隗对他说:“你有招贤,先从我开始。你对我当贤人尊重,比我贤的人就会找你来了。”于是昭王给他建了宫室曰金台,并把他当老师来尊重。于是乐毅、邹衍、剧辛及其他有才能的人皆来归附燕国。燕国于是强大起来。
与堂号相适应,其郡望也主要有:太原郡、华阴县、冯翊郡、汾阳县、昌乐郡等。
太原郡,战国时置郡,此支郭氏,为汉郭全之族所在;华阴县,汉时置,此支郭氏为太原郭氏分支;冯翊郡,三国时置郡,此支郭氏为太原郭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冯翊太守郭孟儒;汾阳县,西汉时置。此支郭氏为华阴郭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郭子仪;昌乐郡,汉时置郡,此支郭氏为太原郭氏分支,其开基始祖为东汉郭泰之后。
郭氏历史名人
再造大唐之臣郭子仪
郭子仪,出生在华州郑县(今陕西华县),祖籍太原阳曲,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兵部尚书、天下兵马副元帅、汾阳王,获唐代宗颁发“铁券”(免死牌)。郭子仪为世家子弟,武举出身,其人仪表堂堂,身高七尺三寸(按照唐尺就是180米以上的身材),魁梧英俊,勇武不凡。病故于唐德宗建中二年(781),享年85岁,赐谥号“忠武”。他于唐玄宗开元时中武举高等,授左卫长史之职,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凭军功封汾阳郡王,累官至太尉、中书令,平定“安史之乱”功不可没。唐德宗时,因其曾任山陵使(皇陵使),赐称“尚父”。
郭子仪历仕四朝,德宗即位二年后,郭子仪病故。其影响主要在肃代二朝。郭子仪“安史之乱”时任朔方(今宁夏灵武西南)节度使,在河北打败史思明。后联回纥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功居平乱之首,晋为中书令,封汾阳郡王。代宗时,叛将仆固怀恩勾引吐蕃、回纥进犯关中地区,郭子仪正确地采取了结盟回纥,打击吐蕃的策略,保卫了国家的安宁。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以84岁的高龄才告别沙场。天下因有他而获得安宁达30年。他“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举国上下,享有崇高的威望和声誉。因郭子仪功高位显,新、旧《唐书》均为其立传,对他推崇有加。
善于出谋划策的郭淮
郭淮,字伯济,太原阳曲人,三国时期魏国名将。郭淮以擅于谋划且行事精密而著称。他从小就喜好军事,勤学苦练,并立志长大后投身军营,为天下安定献计出力。早年曾任夏侯渊军的司马,后来一直留在魏国西方负责防守西部边境,并且多次平定少数民族叛乱。在诸葛亮北伐及姜维北伐初期,郭淮参加了几乎所有的对蜀抵御战争,他屡屡识破诸葛亮的计谋,有效地阻止了蜀军向关中的推进,立下了赫赫战功。并因立功不断被提升,最后受命总督雍、凉两州军事,官位升至车骑将军,仪同三司,持节、都督如故,并进封阳曲侯,食邑共2780户。死后被追封为大将军。
善政爱民、百姓拥戴的郭彦
郭彦,生年不详,卒于北周武帝天和四年(569年)。太原阳曲人。北魏时,其祖先曾在关中任职,因而迁居冯翊(今陕西省高陵县)。其父郭胤曾任冯翊郡功曹,又做过灵武县令。郭彦于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年)始知名。郭彦后远离都城去做澧州刺史(今湖南澧县)。澧州之民不善农业,多以捕猎为生,朝廷的赋税制无法施行。因为这里缺乏粮食,需要常从荆州调运粮食救济。自从郭彦任职后,他施行了一些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澧州之民学会了农业生产技术,粮食生产有了节余。从此不要朝廷调拨粮食补给,开始向国家交纳赋税,建立起善政爱民的威望。他一生主要在西魏、北周任官,兼备军政才能,勤政善兵,受到北魏统治者的重视,也受到老百姓的拥戴。旭武 辑
郭氏海外名人——郭鹤年
马来西亚郭鹤年家谱记载:徙居马来西亚的郭氏家族,其得姓始祖就是受封于阳曲的郭序,他们都是汾阳王郭子仪的后裔。
1911年,郭鹤年的父亲从福州郭宅乡徙居马来西亚。鹤年生于1924年,他与大哥鹤举、二哥鹤麟就读于柔佛新山英文书院,毕业于新加坡莱佛士学院。1955年创建马来西亚制糖厂,1962年获马来糖王称誉,1968年成为亚洲糖王,1974年移师香港,1985年兴建北京国际贸易中心、香格里拉大酒店等,投资总额达10多亿港元。
1994年5月13日,郭鹤年回山西寻根谒祖,亲自出席了香港嘉里集团与西山矿务局合资经营的太原可口可乐饮料公司的签字仪式。从此,山西太原也有了他的公司。当记者问他为何要在山西投资时,他倾吐了肺腑之言:“我的祖先在山西,我的心在山西。”
郭氏海外名人——郭台铭
台湾科技首富、富士康总裁郭台铭的家谱记载,山西晋城南岭乡郭台铭家族的得姓始祖,是受封于阳曲的郭序,他们也是汾阳王郭子仪的后裔。
当郭台铭成为台湾大富豪排名第一后,2003年10月,回到故乡山西,在太原投资创办了富士康科技工业园暨鸿富精密工业有限公司;2005年5月又决定在故乡晋城投资,创建富士康晋城科技工业园。据晋城南岭乡郭台铭的家谱记载,郭台铭先辈中的“德”字辈,就能与阳曲县保存的《郭氏族谱》中的“德”字辈相互对应上。这种状况,极大地拉近了郭台铭与阳曲县的距离,增进了郭台铭与阳曲县的感情。2006年10月19日,郭台铭回阳曲考察后提出,在阳曲创建镁合金基地。
郭氏纪念馆
阳曲县郭氏纪念馆位于阳曲县城东北方向10公里处的大盂镇东南纞村。纪念馆内占地2亩,馆前广场占地3亩,广场上长有300多年树龄的古柳,象征着郭氏之根深深地扎在阳曲的大地上。
整个纪念馆为三进院。前院西房为接待房,展有各地郭氏名人赠送的字画条幅,东房为友谊室,展出有各省、市以及国内外郭氏研究会和宗亲会赠送的物品和往来书信,墙上绘有郭氏研究会和宗亲会在世界的分布图以及郭氏南迁分布图。前院正面是“百郭图”,100个不同写法的“郭”字象征着郭氏的繁荣,两侧各长有一株楸树,象征着郭氏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中院正面为该馆最高建筑始祖祠,房屋的上方依次绘有人文初祖、全居阳曲、平叛归来、子仪封王、祝寿喜庆等9幅彩图,叙述了郭氏从黄帝开始到郭子仪祝寿几千年的主要变化。室内正面塑有远始祖虢叔、本始祖郭序、名始祖郭子仪坐像,西墙上绘有《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东墙上绘有从黄帝到郭子仪的郭氏世系表。中院西房为人物室,记载着二十五史立传的郭氏名人221位,展柜存有近代郭氏名人的资料。
东房为实物室,展出了郭氏用过的实物或有关照片。整个纪念馆展示的是历史的真实,郭氏的繁荣昌盛。
郭氏纪念馆于1998年开馆
有谁可以告诉我郭氏家谱吗
本文2023-11-14 07:03:4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753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