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契丹人大部分是哪里人
寻找消失的民族——契丹
契丹族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深远影响的民族。“契丹”本意为镔铁,表示坚固。然而,自元末明初以来,契丹族却从史籍中突然消失。阜新,开州立县是从辽开始,阜新被史学家称为契丹人的“故地”和“摇篮”。辽时,阜新建有头下州9座,人口达20万。可以说,阜新与契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最近,在有关专家用DNA技术认定达斡尔族及云南阿、莽、蒋姓“本人”为契丹族后裔的消息公布于众之后,阜新成为解开契丹源流问题的“重地”。昨日,记者对契丹族的源流问题做了进一步追踪调查。
用DNA技术破解契丹消失之谜
曾经创建了持续219年之久的辽王朝的契丹民族,从元末明初以来忽然从史籍中消失得不见踪影。而在现实生活中,这个民族是否如逝去的时间一样不复存在了?
日前,中国医学科学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部分专家利用DNA技术解开了契丹族消失之谜:达斡尔族与契丹有最近的遗传关系,为契丹人后裔。云南的阿、莽、蒋氏“本人”与达斡尔族有相似的父系起源,也是契丹族后裔。
事实上,云南省保山地区约有十余万分属现在十来个民族的阿、莽、蒋姓“本人”,近些年一直自称是契丹族后裔,要求有关部门澄清他们的来历。但是因为考古技术上的障碍,学术界对这个自称是契丹族后裔的人群始终未能“正名”。同样,从前关于达斡尔族的族源问题,学术界也一直存在争论,有说源于契丹大贺氏者,也有说自古就独立发展于其他民族者,各执一词。
而现在,这个一直令历史学家困惑的历史之谜终于被破解,DNA技术解决了达斡尔族和云南阿、莽、蒋姓“本人”的源流问题。这个破解过程是这样的:在云南保山的5个小村庄,专家们取到了阿、莽、蒋姓“本人”和其他民族的血样;在四川乐山取到了契丹女尸的腕骨,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取到了有墓志为证的契丹人牙齿、头骨;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旗和其他几个旗和县提取到了达斡尔、鄂温克、蒙古族和汉族等人群的血样。经过古标本的牙髓和骨髓中用硅法提取的线粒体DNA可变区比较,显示出了准确的结论:达斡尔、阿、莽、蒋氏“本人”都是契丹后裔。
至此,专家们做出这样的结论和比喻:元代蒙古人建立横跨欧亚大陆的蒙古大帝国时,连年征战,频繁用兵的契丹人被征服,分散到各地,有的保持较大的族群,如达斡尔族作为民族续存保留下来,有的则被当地人同化了。后者是最难寻找的,因为,契丹族一千多年来一直保持着“外婚制”,所以纯粹意义上的契丹人已不复存在了。经过不断地迁徙、隔离和融合,多数契丹人如扔在大海中的冰一样融化了,用一个专业术语命名即“分子意义上的后裔”。
这些业已融化了的“冰”还能找到吗?
两份家谱述说着这个耶律姓人家的家史
20世纪80年代,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原人大副主任戴位彧在作一项调查时,在王府镇河东村叶长青家发现了叶家珍藏的两份家谱,一份以蒙文书写,一份以汉文书写。与这两份家谱一同珍藏的还有两份土默特官府发给这个家族的文书,一份颁于清道光十五年,一份颁于1918年,均为蒙文。后来,这两份家谱与文书一同载入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高勒巴干主编的《蒙郭勒金姓氏及村民考》。此后,阜新市建设局干部陈志健根据汉文版的《蒙郭勒金姓氏及村民考》结合叶长青家的家谱认定这个叶氏人家是契丹后裔,肯定其族源出自耶律氏,即现在的这个“叶”姓源自辽契丹的“耶律”姓。
昨日,记者见到了叶长青。尽管年过七旬,但叶老精神矍铄、身体硬朗。他向记者展示了他家珍藏的两份家谱及随同珍藏的两份官府文件。颁于道光十五年文书的题头是:“准耶律氏希如们宝路等入册入甲土籍执照”。其汉文家谱序言为:“大清康熙庚子年奉旨陪侍和硕格格。祖父系正白旗包衣牛录,康熙壬寅年故于本京。至雍正元年,父与祖母郑氏陪从出外”。这份家谱从祖父那哈、祖母郑氏起,记到第四代。
著名契丹史学家朱子万这样评价叶长青家珍藏的两份家谱:“它为辽亡后契丹人之流向提供了一份珍贵资料。”
契丹:留给今人的一份历史记忆
阜新,是契丹族故地,这早已被史学家所认同。自北魏开始,契丹族就开始在阜新活动。辽建国于907年,国号契丹,916年始建年号,938年(一说947年)改国号为辽,983年复称契丹,1066年仍称辽。从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创建大辽开始,在整个辽朝时期,契丹统治者将阜新当成了它的“腹地”。据考证,今阜新境内有9座头下州,属于辽早期的有遂州、顺州、豪州、欢州,属于中期的有徽州、成州、横州,另有一个时代不太明确的闾州。这9个头下州当时有人口19万多人,如再加上军队人口等,可达20多万人,其中契丹人占10%之多。
辽亡后,阜新的这些契丹人流向何方?还有多少外地的契丹人流向阜新,他们究竟融化在哪些民族当中?
目前,阜新的这份家谱为证的契丹后裔的发现,为探索契丹消失之谜提供了一个实实在在的脉络。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消失的民族契丹会带给人们更多的惊喜。(稿件来源:新华网)
参考资料:
苗氏家谱集锦
济源市苗氏宗谱序
轩辕黄帝登天坛祭天战蚩尤《济源县志》开篇即是。赐子苗龙择太行径塞龙发脉中定居循祭盛传民间。“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得姓者十四人”龙在其数成为帝王人物的专用名称华夏民族的图腾。人为苗氏、土为苗地、庄为苗邑 、政为苗亭。自汉桑钦《水经》和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溴水出原山勋掌谷”见书后、苗地苗邑渐隐,一勋掌叫响怀府八县。毛泽东亲批资治通鉴,见169——陈纪三:起召阳协洽晋柔兆,阉茂凡四年,世祖问皇帝下,齐诏书空斛律光督步骑二万,筑勋掌城于轵关仍筑长城二百里,置十二戍。勋掌殷称国,周作邑,秦汉置亭,北齐筑城,唐宋元明清设镇,共和国建乡扎区,始终保持着一方小都邑的行政建制权利体系,是晋封贲皇食邑于苗以地为姓的所在地。其他书说与此不吻合的外错原因,是清修《济源县志卷二古迹九》勋掌城在县西北二十五里、一作勋掌、魏高欢筑以御西魏《济源县志卷未识余四》“武成帝河清二年四月,斛都率步骑二万筑勋掌城于轵关《今封门口》西”等失误所致,卷二方向对,人错。卷末方向错,人对。勋掌远在轵关东北四十里,别书对苗亭据志引用自然不准确。《通志氏族略》记苗出自芈姓。《姓氏五书注》载上古有名医曰苗父、苗姓当出于此。满洲百济国《古朝鲜》等少数民族译音姓苗炎黄昆季,人和根同。这就是“苗姓三源”。查《康熙字典》“苗古文宀目木 ,又姓《晋语》苗棼皇晋大夫”。汉许慎《说文解字》无古 字及其注。说明古 字系苗氏元祖初用字,远在汉前,秦统一文字后改用标准苗字使用至今。考贲皇生于春秋末,东周弱,五伯征的时代。系黄帝后、颛顼支,重黎脉,祝融族、陆终妻鬼方女所生六子,季连半姓,传至鬻熊,博学有道,周文王、武王俱师之遂以熊为氏。周封熊绎国楚子爵都丹阳。五传熊渠,僭周称王、又八传至熊仪。是为若敖开始姓斗,斗熊半昭、屈、景同为楚王室公族大姓。若敖娶陨子之女生斗伯比。比亦婚陨女生长子斗谷於菟,表字子文。三楚称子文为最大贤者。次子斗越椒,字伯棼,文子斗班,字子扬,父子、侄叔三代为令尹。班子克黄字子仪。椒子贲皇,因父蒸野漳,筮狙庄王中原问鼎南归,兵败竟陵清河桥被罪族,避祸奔晋。鄢陵等役,楚材晋用功著,晋封大夫,食于苗,更姓苗贲皇。贲皇逝后晋遭“六卿擅权”三家分晋而失国,贲皇官秩家牍随之失考。成为苗氏从战国到唐宋的空断代,形成了豫济勋掌老根苗,晋长治上党郡望苗。鲁定陶济阴郡望苗,越金华东阳郡望苗,四大支系和堂号。
在济源勋掌老根苗的世居地有中国苗姓最大的祠堂,坐落在勋掌城南大街中段,座南向北,东西长五十米,南北宽四十米,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祠前照壁溴水,石狮进为上舞台下阙门,天井院池,甬道正祠配房,厢房等群房建筑。正祠内供中祖苗全的神位、巨匾、楹联、圆碑、方碣、石香炉等蕴藏着丰厚的民间氏族庙堂文化,用无声的文字图物叙说苗氏家历史。
老根苗重农耕,繁人口,八代不闻朝政,至元发奋仕途。苗全、苗立、苗畅一门三大夫。畅子世荣元大都(今北京)佐巡警院使。同治徽州路总管府事 骑尉。苗道一、元代济源名观龙翔宫道士。苗大本明代人,苗畅子、世荣弟,洪武四年探花勒兵部郎中。苗琚、世荣子、世袭骁骑尉。苗森、邑乡贤达,够买山场创修金炉顶庙宇、勋掌田守忠真人修炼登仙遂成。济源名胜至今。苗天印清代人,顺治时任彰德卫千总。苗尔嗣,清代北樊人,顺治丙戌科举人《怀庆府志》编校。苗永魁清代蓼坞人,太学生,例赠承德邦,祠堂立石志德。苗大文,字宏郁,清代蓼坞人,任清河北道清书明吏事授登仕郎。同治四年授承德郎。苗亮采,清代人,乾隆46年府学贡。苗同文,清代人,同治六年旌表忠烈义士,位列县忠义祠第十一位,志有悼词。苗耘奄,清代人,名成东,教育家苗令庚、苗令图之师。县授“詹台雅宜”“共策治安”金匾奖。有“教泽碑”颂其德。苗令图,清代人,光绪丁酉科拔贡,直隶州通判,济源文章书法泰斗。苗鸿宾,清代人,光绪癸己武举。苗世忠,清代人,县忠义祠107名。苗信芳,清代人,县忠义祠第341名。苗芳图,现代闫和人,济源著名抗日烈士。苗芳书,现代闫和人,曾任太岳区豫北中学教师,勋掌完小校长,济源一中教导主任,济源九中校长,获教育部授予“教育家”称号。苗瑞合,现代勋掌人,新中国第一任济源县“大众剧团”团长,勋掌怀梆剧团卓越***。济源县第一任商会会长。苗既平,现代勋掌人,济源宣传部长,原大寨起义的***,著名烈士。苗维清,又名苗迪青,现代北樊村人,留日博士,大学教授,地理博士,地质学家,上海市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委员。苗绍歧,现代苗庄人,全国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省市劳动模范,煤炭工业部劳动模范。苗绍臣,现代苗庄村人,中共党员,教授级工程师,煤炭工业部劳动模范,修武县、焦作市两级第九届、第十届人大代表。勋掌苗鸿忠、苗既云、苗铁安、苗树龙、苗鸿文、苗志轩、苗既彦、苗绿久、苗占歧、苗三毛、苗既正、苗鸿礼、苗树斌、苗鸿申(南阳军分区)、苗鸿申(北京军分区),闫和苗瑞成、苗龙升、苗芳会、苗有升、苗占富、苗余山、苗锦硕,北社村苗红方、苗小福、苗先祥、苗维忠,北樊村苗先业、苗彩云,小郭富村苗绍祥、苗绍魁,克井村苗保金,白涧村苗树贵,大郭富村苗小喜,南樊村苗思芹,苗庄村苗绍文,任寨村苗心禄,茶店村苗绍元等39人,是当代国家发证的烈士。
勲勋掌城中分布着九庙二寺十八堂两阁一庵,古典建筑,苗祠堂仅次于泰山庙、镇安寺。圆明寺列第四位,列十八堂之首。现有文物存量居庙寺堂阁的第一。拔贡在济源素有“大字苗令图,小字牛兰亭”两大书法家的盛称。祠内他写有“绥吾思成”巨壁大字,照壁石刻“胚胎由楚晋,为王者师为伯左者佐,发达在元明,以爵则了以官则郎”的对联,出其手笔。文溯鬻熊为周文王、武王之师,斗伯比、子文、班椒任楚令尹,贲皇封晋大夫,俱为王伯佐命弼臣的历史。褒扬勋掌苗氏在元明两朝五世,大夫的煌赫门庭。字出于颜而利于颜。他还在村东南高阜上写“魁星阁高壮东南,勋掌城古边西北”语句,是他在村东口文昌阁上又一名联。前有文昌高读雄文,后有祖师却听春秋。较为书法界称道的是“金炉脉延济源县,明月光增勋掌城”泰山庙会舞擞台柱牌联。把济源脉气,勋掌形胜,北齐相介。复姓斛律名光,字明月增建边防关城的考说广而告之。引出另一才子,酒同寅“建此城以御西魏”的结论。拔贡把雄强茂密宽绰精拙的颜体,写出沉稳锋利的书风。劲力倾倒小楷圣手牛兰亭与之深交。除拔贡书法外,祠堂楹柱上还有“动贻燕谋赋瓜瓞共快绵长”、“幽明罔间尚资爼豆焕先猷”、“献袭三陈缅祖德秋更凛霜”、“祖孙相绳曾以簪缨绵世□”等联语。特别是一槐莫虚栽务从根本地培起。告诫祠出后人,动掌苗氏与山西洪洞大槐树下移民无关。元明两朝正是动掌苗姓辉煌之世,何来屠村戮人灭族燹祸。妄拉他人作祖?书写时间早与拔贡,属钟繇书派一路,惜无书者姓名,半数遗失难成对,令人遗憾。墙上嵌碣堂中竖碑,石香炉铭辞书法更是流派纷呈竟娆绽放。
除勋掌外,因任官、经商、避兵、躲难迁徙离开济源的三大郡望。更是名人辈出,称雄于史。汉有兵枝巧家苗子、新莽国师苗欣、父城长苗萌、幽洲牧苗曾、苗礼、东阿侯苗光。隋有义军首领苗梁、唐有宰相苗晋卿、御史苗丕、博士苗舜卿父子三人。苗番、苗习愔、苗恪、父子三进士,大历十才子诗人苗神客、谏议大夫苗拯、画家苗龙。宋有军师苗训、子太子洗马苗守信、兵部侍郎苗时中、破鬼章的苗援、讨生羌镇洮西的苗都指挥使苗履、统 官的苗博,与文天祥联兵抗元就义的苗再成。金中都(今北京)经略史苗道润。明兵部尚书作 苗衷、太子少师苗朝阳、佥都敕史苗昨士。清天津镇总兵苗国综。作家苗萁,太平天国奏王苗沛林。现代二汽东风公司董事长苗纡。中国女篮队长苗杰等。正是他们的繁衍播迁,使苗跃身为当今中国姓氏序列的第一百五十四位。《百家姓》的第五十万事大吉位。
这次勋掌苗氏修祠传谱的序,按辈份按资历按政治地位都轮不到一介白身粗通文墨之人来写。族尊诚托几辞不掉,只能仅据自有《中国史纲要》考证、毛泽东读批资治通鉴 《中华话页文选》注释、《中国文学史》论说、《白话孙子兵法》指溯、《怀庆府志》、《济源县志》、《济源县续志》、《民国济源志稿》、《济源市志》条释、《说文解字》、《康熙字典》字意、《新华字典》读音、《神话传说词典》专介、石刻墨拓、访谈记要老《家谱序》等资料、述史、论事、推理成序。却没能超越旧家谱考证水平。把战国至唐宋苗氏上千年的历史断链溯理接通。难以使族人满意。恕文才驽钝资料少缺,请饱学之士辨斥指正。

搜狐网
李氏四川第一大姓:李姓
2021-12-22 21:54:32

wold历史 
8226 文章 | 1259万+ 阅读
李姓在中国分布极广,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南、四川、山东,河南是全国李姓第一大省。李姓,也是四川第一大姓,有615万人,比排名第二位的王姓多出100多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747%。四川也是南方地区李姓最为集中的地区。
李氏族谱
商朝时期,巴人居住在武落钟离山(今天的湖北长阳西北一带),后来向川东扩展。周武王灭商后,封巴人于巴(今天的重庆巴南区),称为巴子国。巴人以虎为图腾,在巴语中,“虎”被读作“李”音。在姓氏演化的过程中,巴人崇仰汉人之姓,就依音用了李姓。公元303年,巴人李姓在四川建立大成国,史称成汉。这是李姓在中国建立的第一个王朝,后来被东晋所灭。这支李姓,到现在至少已有超过2300年的历史。
李姓最早出现在四川的时代,大约是在秦灭巴蜀(公元前316年)后。周赧王四十三年(公元前272年),秦灭掉当时游牧民族控制的义渠国,在这片土地上设置了陇西郡、北地郡、上郡。陇西郡,因在陇山(六盘山南段别称,为渭河平原和陇西高原之分界)以西而得名,郡治在狄道(今甘肃临洮)。秦国的李姓是嬴姓李氏。目前最普遍的说法是,秦代陇西郡最早的郡守是李崇,后人尊他为陇西李氏的始祖。陇西李氏形成的时期,李姓在秦国已是望族。秦灭巴蜀后,不断地向巴蜀地区移民,形成了四川最早的李氏祖源。
战国末期,进入四川的李姓移民,和正在萌芽阶段的陇西李氏有着相同的祖源,即都是在夏、商时代世代作为大理官为王室服务的赢姓理氏后人。这一支李姓,最早可追述到传说时代的皋陶时期。在这一时期,四川最著名的李姓家族是李冰父子。公元前256年到公元前251年,李冰被秦昭王任为蜀郡(今成都一带)太守。因为李冰的生卒年代史书上记载得不详尽,他的后人在四川的情况已难以追述。
小标:秦汉时期:赵郡李氏入川
在战国末期就已进入四川的李姓,是四川李姓大家庭最早的基石。秦灭六国后,四川成为秦人迁居六国大姓权臣后的地方。当时的四川,还属于中原政权的边境地区。这一时期,大量中原姓氏随着强制移民进入四川。仅次于陇西李氏的李姓第二大源头赵郡李氏,也进入了四川。
赵郡治所位于今河北赵县。最早可追述到战国时期赵国名将李牧(今邢台隆尧人)。李牧的祖先和陇西李氏的先祖是相同的,也是嬴姓李氏。李牧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所在李姓家族是赵国的望族。李牧曾在秦灭六国前的很长一段时间,被秦视为第一劲敌。在和匈奴与秦的战争中,李牧是一位常胜将军,最终不幸死于自己人的猜忌之下。秦时代,赵郡李氏和陇西李氏的先民们,已在四川这片土地上出现并繁衍。秦灭巴蜀和迁六国移民的两次事件,为四川成为李姓的大省奠定了基础。在这一时期,中原姓氏文化影响到了四川本来就有的土著居民。本地少数民族巴人、賨人中,开始出现了李姓,并逐渐形成四川本地的李姓大家庭。
秦汉时期,四川广汉一代是李姓重要的聚集区。东汉文史学家李尤,是益州广汉人。到东汉时期,四川本土的李姓已发展为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家族。汉朝时,李姓开始逐渐向全国各地迁徙。东汉末期,中原战乱不止,李姓在四川的祖源又有了新的变化。除不断输入李姓外,还向四川以外的地区输出李姓,形成了李姓新的郡望,略阳李氏。
小标:东汉末期:南阳云南李姓入川
从秦汉时代到三国时期,李姓从西北和中原地区的聚集地,逐渐发展到东北、云南、广东各地。更多李姓名人,在史书中出现。这一时期的四川李姓名人,有蜀汉著名将领李严,他的祖籍在河南南阳一带。南阳所属的北荆州是汉末军阀割据的重要战场,从三国年代初期开始,南阳及三辅一带就有大量难民及豪强势力进入益州。第一次大的难民潮,发生在刘焉割据益州的公元190年代初期,这些难民达数万人。其中的青壮年,多到足以编成一支军队。刘焉把这支难民组成的军队,称作“东州士”,成为刘焉割据势力中重要的力量之一。三国时期,北荆州第二次大型移民发生在208年曹操进入荆州前后,李严正是在这一时期进入益州为官的。因为“东州士”是蜀汉时期重要的军事力量,从荆州一带移民到四川的李姓家族,成为四川李姓的新兴豪族,也成为四川李姓的又一支祖源。
三国汉魏相争时期,四川本土李姓也随着战争外迁。李姓重要的一支郡望略阳李氏,形成于这个时期。这个李姓的祖源,有四川少数民族巴人和賨人的血统,世居巴西宕渠(今四川渠县东北)。有种说法是,巴人的先祖之一源于远古资阳人(公元前4万年左右)。这支李姓因汉末战乱迁于汉中(今陕西汉中)杨车坂,号杨车邑。曹操占领汉中后,又从杨车坂再迁略阳临渭(今甘肃秦安南),以后定居下来,故被称为略阳李氏。
在这一时期,随着蜀汉对南中地区的开拓,已发展到云南地区的李氏家族,也开始进入四川。建宁郡俞元县(今云南玉溪市澄江县)人李恢,是蜀汉的重要将领之一。这一支李姓的后裔一直扎根在四川。直到三国归晋后,李恢的家族仍在四川为官,他的孙子李逷是晋朝益州郡太守。李逷任职期间,曾大规模反抗过成汉开国皇帝李雄的起义。李雄是賨人后裔。
此时,李姓在四川的影响力已达到新的高峰,祖源也变得更加复杂。加上蜀汉所处的地理位置,当地居民和少数民族的融合也越发繁盛。在诸葛亮的助推下,蜀汉大量少数民族改姓赵、张、杨、李四大姓。这些改姓,至今在四川南部及云南地区仍有着影响。
小标:隋唐后:四川成李姓熔炉
隋唐时代,因为帝王的赐姓和少数民族的汉化改姓,李姓得到空前发展。成都是安史之乱时重要的避难所,大批不同祖源的李姓人进入四川。四川李姓源头变得更加复杂。契丹人李光弼,与郭子仪一起平定安史之乱后,被封为临淮郡王。762年,李光弼出镇徐州,进封临淮王,徙居金陵(今江苏南京)。从此子孙繁盛,形成金陵李氏。随着后期的数次大型移民,四川李姓中又融入了契丹李姓的血统。金陵李姓后来分衍于江西、四川、云南、贵州等地,成为四川李姓又一支重要的祖源。宋代靖康之变后,大量李姓南迁,进入湖广、四川等地。
宋元时代,四川已经彻底成为李姓的大熔炉。元末和明末清初的两次大型移民后,李姓祖源开始有了更多的家谱记录。四川大多李姓家族对祖先的考证,基本上是在元末明初和湖广填四川移民这两段时间开始的。此后的李姓祖源探寻,大多依照的是族谱中流传下来的字辈、世系和口头传说……
参考资料:
摘自:华西都市报
腾讯大成网 主笔:徐弋
来源:网络
展开全部
大家还在搜
李姓男孩名
李姓男孩名字大全
李氏家谱名字大全
李姓男孩名字
李姓最旺男孩名字
李姓500个取名大全
李姓24字辈取名
李姓最旺的名字
李姓大全
李姓字辈大全查询
中国八大姓氏
李姓家谱字辈大全集
李姓最忌什么姓
李姓24字辈
李姓名字独一无二
李氏字辈大全
李姓领导
四川李姓辈分
李氏家谱查询系统姓名查询
李姓源自上古八大姓哪个
李氏家谱1000
李姓十大伟人
李姓最正宗的字辈
李姓在唐朝是第一大姓吗
李姓是不是第一大姓
世界第一大姓是王还是李
李姓氏辈分
李姓是不是我国第一大姓
李姓最怕哪个姓
李姓好听稀少的名字
李姓领导
四川李姓辈分
李氏家谱查询系统姓名查询
李姓源自上古八大姓哪个
李氏家谱1000
李姓十大伟人
李姓最正宗的字辈
李姓在唐朝是第一大姓吗
李姓是不是第一大姓
世界第一大姓是王还是李
李姓氏辈分
李姓是不是我国第一大姓
南康百家姓 | 了不起的世界第一大姓——李姓_时期
今天小编要给大家介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姓氏——李姓 李姓是中国第一大姓,氏族兴旺,人数众多,远在其他姓之上据说当今李姓人氏大约有1亿,若世界上所有姓李的人并排站在一起,能够环绕地
看姓氏!鉴别你是正宗四川人,还是迁进来的外来户_李姓
四川第一大姓 李 李姓, 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王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顺等政权 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李姓的活动由河南
李氏家族总谱(2019年6月14日最新更新)_李姓李
李氏家谱序言 李姓,中原姓氏之一,世界第一大姓中国人口9500万,全球人口总规模超过12亿在中国,湖南、四川、重庆是第一大姓,河南是中国李姓的第一大省古陇西,即今甘肃临洮,为李氏
李氏寻根问祖 李家人必看_李姓
在朝鲜李姓为第二大姓据统计,李姓人口总数约为1亿,其中中国大陆有李姓92074万人,占中国人口总数的719%河南是中国李姓的第一大省古陇西,即今甘肃临洮,为李氏
四川成都10大姓氏排名 哪些是人口大姓_全国_李姓_省份
1、李姓:李姓在四川和成都都是第一大姓氏,在全国也是排名第2的姓氏 2、张姓:张姓在四川排名第3大姓,在成都排名第2名,在全国排名第3位 3、王姓:王姓在全国排名第1位,在四川排名第2
相关搜索
李姓名字独一无二
李氏字辈大全
李姓领导
四川李姓辈分
李氏家谱查询系统姓名查询
李姓源自上古八大姓哪个
李氏家谱1000
李姓十大伟人
李姓最正宗的字辈
李姓在唐朝是第一大姓吗
李姓是不是第一大姓
世界第一大姓是王还是李
李姓氏辈分
李姓是不是我国第一大姓
古往今来,一批又一批江西人离开红土地,跋涉千里,来到贵州,在这里安身立命,为贵州高原的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江西农业人口的三次大迁徙
江西人口的三次大迁徙在汉代之前,江西人口并不稠密,至西汉平帝元始二年,总数也不过37万,列全国第十七位,由于战乱等种种原因,北方人口大批南移,并随着江西经济的发展,江西人口迅速上升,到元世祖二十七年(1290年),江西人口上升到1400万,超过当时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五省总和,列全国第一,江西出现了地狭人稠的局面。古代人口,90%是农民。缺田少地的农村人口为谋求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不得不踏上迁徙的征途。据江西教育学院年逾九旬的章文焕教授研究认为,明清两朝,江西省有过三次人口大迁徙。
第一次人口大迁徙发生在明代初期,即所谓“江西填湖广”。朱元璋在应天(南京)称帝后,不断进兵湖广和云贵,都以江西为基地,军需给养任务繁重。而且税务名目繁多,如户口、起色(本色)、折色、存留、额办、岁办、岁派、杂办等五花八门,还有派夫、派银、派物等差役,百姓难以承受。而为了招揽移民耕垦,朱元璋在两湖地区实行放宽赋税的政策,故许许多多江西农民纷至沓来。
江西第二次农民大迁徙,发生在明代中期,又曰“流民进云贵”,其原因起于豪富占田。有钱有势的大户们巧取豪夺,占田占地,并弄虚作假转嫁差役于农民。嘉靖八年赣南巡抚周用上奏朝廷,列举了豪门向农民转嫁田赋的花样有十余种。官府与豪门勾结,致使农民走投无路,上山为匪者有之,加入农民暴动者有之,而大多数破产农民则背井离乡去寻找生路。湖广平原落户己很困难,不少流民只有远走云贵高原和湘鄂西部山区。据葛剑雄编《中国移民史》,江西在云南民籍军籍移民有70多万,其中军籍25万,流民近30万。拿当时全国人口基数来算,这一数据己很可观。
江西第三次农民大迁徙,发生在明末清初。明末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以及张献忠称帝、吴三桂反清,战争不断,致使四川人口大减,田园荒芜。康熙年间,四川巡抚张德地向康熙皇帝上了一道奏折,提议迁移湖广民众来川。康熙十七年清政府下令各省官民“携带妻子入蜀开垦者准其入籍”、“其他省民在川垦荒居住者即准其子入籍考试”,一系列优惠政策,以及相对轻得多的租税,吸引在江西山区落籍的客家人以及土著赣人展开了以四川为目标的一次新的人口迁徙。在故乡失去耕地或耕地很少的江西农民来到这些人稀地广的地方,开垦土地,繁衍生息,他们将先进的耕作技术带到这里。明末清初,江西奉新人宋应星在《天工开物》里总结的工农业生产经验也通过浩浩荡荡的迁徙大军带到了他们的第二故乡。
二、多种形式的军政移民
多种形式的军政移民黔史上最早的一次官方移民发生在明代,大规模的军事移民是在明初由朱元璋发动的。明王朝建立后,敌对势力并不甘心退出历史舞台。
东北的纳哈出和云南的梁王把匝刺瓦尔密仍继续使用元朝年号,各称雄一隅。朱元璋分析当时的战略态势,认为云南距蒙古极远,决定先重兵取之。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九月,朱元璋命颖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永昌侯蓝玉、西平侯沐英为左右副将军,挥师三十万直指云贵,次年将云南平定。这一军事行动史称“太祖平滇”,又称“调北征南”。朱元璋义子沐英受命率万余官兵留守,其余部队在皇旨“就地屯田养兵,家属随后遂焉”的帝令下,分散于黔中广大地区,军士们在这里筑陇构圩,开荒辟地。据估算,明代先后进入贵州的官兵,总数为213108名。
这些军人亦军亦民,为明王朝建立起了西部战略后方,从而也为当今贵州留下了一份宝贵的屯堡文化遗产。参加平滇战役的官兵,江西籍的占有很大比例,从战后立功受赏者数量可估计。《明太祖实录》中记述,洪武十九年(1386)二月以白金锭赐江西等处军士戌守者千八百人,同年六月又赏江西袁州等卫队从征云南官军钞四万九千锭。据清爱必杰《黔南职方纪略•土司》记载,贵州各府土司中江西籍士官占绝大多数,大都是洪武年间“有功”的军官。可以肯定,军屯中,有不少军士来自江西。在许许多多当代贵州人的家谱中,关于其祖先从江西随军来黔的记载不计其数。安顺市西秀区旧州詹家屯曾氏族谱记:“曾巩后裔曾德一祖居江西南丰,至明朝初年,任征远将军之职,率师来黔,镇居安顺府”。《贵州黄平王家牌王氏宗谱》记载,王倒犁系王家牌王氏始祖,于明洪武年间随父由江西来到黄平旧州,王倒犁与苗寨女潘“阿扁”结为连理。王朝文老省长就是王家牌族人。贵阳市花溪区镇山村有“班李不能成亲”的祖训。该村先祖李仁宇将军于明代中期,从江西吉安府庐陵县受命入黔。李夫人因水土不合染病去世,将军与布依女班氏结缘入住镇山,生了两个儿子,长子随父姓,次子则姓班,而今己传17代。毕节撒拉溪路氏,先祖从江西随军入黔,路元升于清雍正中岁贡后,其子孙中出三位进士。和军屯同时出现的还有商屯、民屯,这些屯堡中,也来了不少江西人。除屯堡人外,到贵州来的赣籍官员也有不少,其中一些官员还建树颇丰,受到百姓的受戴与纪念。
江西泰和人郭子章,字相奎,号青螺,明穆宗隆庆五年(1571)进士。万历二十七年(1599)二月,贵州巡抚江东之“平播”失利,三千官兵无一生还,被免职。朝廷副都御史郭子章受命巡抚贵州,重组军队,于1600年六月破海龙屯,平定了播州宣慰使杨应龙的叛乱。郭子章在省内扩建城池,疏通航道,扶恤灾民,兴办社学,奖拨士类,记述文物,题辞纂书。治黔十年,政绩卓异。为了保证朝廷给贵州学子的优惠政策不让外省人侵占,郭子章还积极清理“冒籍”,主张以蒙童入学开始即建立学生档案,从而保证了贵州人才的培养成长。至万历三十五年(1607),郭子章九次上疏,陈情终养得准,晋为兵部尚书。离开贵州后,黔人为其建生祠七所。清代田雯在《黔书》中评价道“黔之名宦,明青螺为之冠”。江西吉水人邹元标,明万历五年(公元1577年)进士,暂任刑部观政候职待命时,因冒犯首辅大人张居正被脱去官服,廷杖八十后充军都匀卫。邹元标到都匀后,在“鹤楼书院”旁搭一茅舍栖身,兴教育,办学堂,使黔南讲学之风蔚然,致英才辈出。
后人评价,从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至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的三百余年间,都匀人士在科考场上涌现二十二名进士,其中还有状元夏同和。追溯渊源,无不与当年邹元标这个黔南文化传播者有着关系。古驿道时代的贵州,交通闭塞,有道是“天高皇帝远”,故它又成为逃难者的避难之所,据说明朝建文帝被四叔朱棣夺权后逃到了这里,贵阳金阳新区有个东林寺,说建寺庙的东旭和尚是被奸臣魏忠贤追杀的东林党人。在贵州黔东南清水江畔,有座名为“远口”的古镇,镇上的吴氏宗祠巍然屹立于江边,经历过数百年的风雨。吴氏宗祠向人们诉说着一个家庭几经曲折,落籍苗疆的故事。吴氏先祖吴盛,江西吉安人,官至南宋大理寺。奸臣贾似道依仗皇亲国戚的特殊关系,肆意横行。吴盛心怀不满,辞官返赣。为避奸臣加害,又携妻儿西迁,经湖南入苗疆,在远口安家。至今,吴盛的后人己煌煌三十余万。江西有重教育的传统,明清时期,特别是明代前期,江西学子经科举出仕为宦者之多在全国难出其右,仅建文至成化年间的38个宰辅中,江西籍的就有12人。毛泽东和邓小平的祖籍地吉安府曾有过“隔河两宰相,五里三状元”的盛况。移居贵州的赣籍后裔通诗书,懂文墨者甚多,还出现过不少颇有影响的历史人物。由贵阳青岩镇骑龙村出仕的周起渭,字渔璜,康熙三十二年进士,官历翰林院检讨、侍讲、侍读学士,荐升詹事府詹事,浙江主考,提督直隶学政等职,是《康熙字典》和《贵州通志》编纂者之一。其先祖周朝聘,来自江西吉安府庐陵县大鱼塘村,入黔后曾任白纳长官司长官。同属周家后人的周钟瑄于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赴台湾任知县,深受百姓拥戴,当地土民为他塑像,立生祠。祖籍南昌的赵国澍,清咸丰时任贵阳府青岩团务总理,在“青岩教案”中处斩了王尔马大等四名洋教徒,其子三名考取进士,且赵以炯获丙戌科举第一名,成为贵州历史上第一个文科状元。还有官至布政使,创办“草庭书院”的周瑛;父子两代进士的徐穆、徐如澎;著名教育家艾茂;一门三兄弟进士的陈灿、陈田、陈馨,陈灿在中英会勘滇缅边界时,力拒暴强,保全边境土地一千几百里,系“有大功于国家的人”;追随孙中山,为革命奔走的杨兆麟;丁宝祯的侄女婿,官至巡抚大人,历经太平天国直到国共内战重大事件,享寿91岁的陈夔龙等。
三、根深叶茂的“江右商帮”
顾名思义,长江之西。据魏禧所著的《目录、杂说》上曰:“江东称江左,江西称江右。盖自江北视之,江东在左,江西在右”。故江西又被称为“江右”,江西商人则被称为“江右商帮”。“江右商帮”驰骋商界五百年,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三大商帮之一。而贵州又是“江右商帮”最活跃的地区之一。
当明初军屯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时,商屯也迅速发展起来。弃军从商、弃农从商、以及移民中的手工业者,形成了一支支以地域相区别,以乡情为纽带的商帮队伍。由经营油业、药业、酒业、布匹、文具等商人组成的江右商帮可谓人多势众,生意兴隆。据《贵阳掌故》一书介绍,“现贵阳的主要商业区大十字至喷水池一带当时也是商业中心,西面不当晒的房产几乎全为江西会馆所有。现紫林庵至威西门一线则全部是江西会馆的田地产。江西丰城人几乎垄断了整个贵阳的油业”。在今贵阳城北上合群路和环城北路交汇处有条道路名“江西村路”,该路段上有所小学名“江西村小学”,据“老贵阳”说,这里以前集聚了许多江西籍住户有关史料记载,现今的贵阳四中是前“豫章中学”。俱往矣,崇尚“贾德”的赣籍商人用他们的智慧与汗水,在夜郎故地书写了一部又一部商界传奇。华联辉,原籍江西临川,清咸丰乙亥科举人,始祖于康熙年间来贵州经商,定居遵义团溪,先辈贩盐致富。丁宝祯任四川总督改革盐政时,华被聘盐法道总文案,其弟华国英任四川官盐总办。华氏兄弟在仁怀茅台开设“永隆裕”盐号,在贵阳开设“永发祥”盐号,为贵州省首屈一指的盐商。迁居贵阳后,华母念及幼年曾尝过茅台酒,为酬母愿,也由于社交需要,华联辉在茅台镇上买得一烧坊,设“成裕烧坊”后改名“成义烧坊”进行酿造。“成义烧坊”系1915年向巴拿马博览会送酒的烧坊之一。仁怀的中枢、茅台一带流传一个故事,清嘉庆年间,祖籍江西吉安名叫王振发的年轻人被张姓客栈老板收为伙计,王振发娶张家独生女为妻,后创立“王天和盐号”经营盐业成一方巨富。王家为宴请客商和亲友,在赤水河附近建了酒坊——“天和号烧坊”,相继改为“荣太和烧坊”和“荣和烧坊”。由王振发后人王立夫及合伙人王少章经营的“荣和烧坊”为向巴拿马博览会送酒的另一家烧坊。华、王两家都统一用“茅台造酒公司”名义送出参展酒,最后,在白酒系列一举夺魁,金奖荣誉归“华茅”还是“王茅”,引发了一场官司。在难解难分之际,省长刘显世亲自断案,下达“贵州省长公署指令”指出“两户俱系曾经得奖之人,嗣后该两户售货仿单、商标,均可模印奖品,以增荣誉,不必专以收执为贵也”。江西吉安郎中廖品武,清康熙年间迁到遵义板桥。是时,大娄山脚下瘴气盛行,百姓缺医少药。廖一面行医,一面采集当地的中药材,根据祖传秘方潜心研制出一种丹药,取名为“化风丹”。这种药丸对四时偏瘫、中风、癫痫等有特效,传至二、三代,己是名声远扬。在不断的医疗实践中,廖氏化风丹组方配制更加精到,疗效进一步提高,因而美誉远达云、贵、川、黔、滇、桂各地。
清雍正年间,川籍名医张觉人被聘为皇室御医,闻及廖氏家族有奇方,经仔细研究,并亲睹用此方治病救人,认为确实是一奇方,故将此方举荐朝庭。张觉人将此药送给几位偏瘫在床10多载的老臣服用,不到十日,老臣的脚有了知觉,二月余,竟然行走上朝,雍正皇帝见状非常震惊,亲赐“奇药”二字。去年在一次聚会上,我偶然遇上享受国务院津贴的原贵州山地农机研究所长傅延德,方知傅延德的父亲傅北萍(1906-2008)老人,原是经营油业的江右商!清咸丰元年(公元1851年)。
傅北萍的祖父江西南昌人傅国华在贵阳创办了“傅恒镒油号。”他的父亲傅炳南继承家业,陆续扩大规模,并坚守“公平交易,童叟勿欺”的经营理念,使其成为贵阳远近闻名的两大油号之一,傅家油号长期设在贵阳民生路。另一油号为“杜锦源油号”,经理是杜弼臣,江西丰城人,油号设在当时的南京街。1951年两家油号合营,开设“贵阳大新油脂公司”,傅北萍任董事长,杜弼臣任总经理。傅北萍曾是贵阳市人大1——9届人大代表,并在全国、省、市工商联任过职。
贵州桐梓金氏族谱上这样记录,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兵戈乱扰,金大富又名金中富,其弟金大贵与傅、李、刘、黄、简、严、潘共八姓九人从江西丰城罗塘由巫峡、历丰都、秦阳入播,见播州青山绿水无世乱,决定安居长守,他们癖嗜陶朱术,从此经营朱砂、中药材开辟入黔商道。他们持长矛大刀分时分段赶马帮,穿越在贵州的崇山峻岭中。据金氏后人金传学说,当时入黔九人的后裔分布于贵州省乃至西南各地,金氏先祖还作有采茶歌传世。黔北地区有一黄姓分支,于明嘉靖(公元1521年)从江西泰和县余家塘经西蜀,入播州。先祖曾召21子告诫:“好男儿不必恋此一方土,儿应志在四方”,将家财分为21份,挥泪告别,留诗一首:“骏马登程往异方,任从胜地立纲常。身居处境犹吾境,久住他乡即故乡。朝夕不忘亲命语,晨昏当荐祖宗香,但愿苍天同保佑,三七儿孙总炽昌”。
四、江西移民的标志性建筑——万寿宫
地处贵州东部的镇远县历史悠久,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在这里设元阳县后,历代王朝先后设置县、州、府、道于此,从元代至1958年的近700年间,这里一直为府州所在地,镇远是江西移民经湘入黔的重要门户。舞阳河如缎带一般从城中飘然而过,河边一组高大的建筑背山面水而立。中间的山门门楣上方竖书着三个金光闪闪的大字——万寿宫。
镇上老幼皆知,这是江西人修的!江西民间祀奉先哲许逊的祠庙万寿宫,始建于东晋。晋代著名道家人物许逊,又称许真君,祖籍河南,生于南昌,曾任蜀郡旌阳(今四川德阳县)令。他居官清廉,为民兴利除害。辞官回归故里后,在新建县西山修身炼丹。许逊精于医道,治病救人,药到病除,故蜚声远近。传说,当洪水危害江南时,他带领弟子惩巫治蛟,并以铁柱锁蛟,被百姓号为“江西福主”,因此在西山建庙,奉为神明。江西境内,万寿宫相继兴建起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万寿宫也随着江西移民,到了全国各地,并远及海外。所有的“万寿宫”皆由江西商人投资兴建,其功能具有会馆性质,故又被称作“江西会馆”。如位于贵阳市太平路建于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的江西会馆(万寿宫),实际上是保护江西籍商人的共同利益,解决同乡生活、生意上的困难、团结旅筑同乡的一个团体。
会馆规定,凡要求加入会馆的人先要“上会”,即向会馆捐赠钱财,捐钱最多的士绅、商贾最有可能成为会馆的掌权人。江西会馆按入会人员的原籍分为六个府(南昌、丰城、临江、抚州、瑞昌、吉安),六个府中,数南昌府人数最多,规模最大,实力也最雄厚。会馆的管理采用轮值制,每府经营一年,各府每年推举一届总领,即总负责人,下设“当年”(副总领)负责具体工作,每年春节会馆负责人进行交接。正副总领都没有薪金,只享有节日礼品。大府小府一视同仁,轮流执掌,平等公开,相处和睦,故而会馆真正成了江西人的共同家园。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江西会馆发展为贵阳周边最具有实力的会馆之一。
江西会馆的馆产很多,大体由六府府产、会馆公共会产、庙产、学产组成,包括房产、田地产带来的经济收益。府产中房产一般以最优惠价租给困难同乡,会馆公产及收益主要用于公共活动,庙产主要用于宫内道人的生活和祭祀开支,学产用于兴办学校,每年农历8月15日真君会以及春节,新旧总领交接仪式都很隆重。平时和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也都会有些小集会。馆内有旧联云“此地好论文,何须牛渚云开,马当风送;主人原是客,领略鸢飞化境,鱼跃天机”,“君自故乡来,画栋珠帘,可见阁中帝子?我逢良宴会,赋诗作序,深惭江上才人”。清末民初刘韫良为大殿题联一副:“石函妙阐玄机,我亦乡人,谅仙诀不难暗付;铁柱雄标伟绩,世多丑类,惜神功尚未全诛。” 象这样的万寿宫(江西会馆)在贵阳有数座,至今保留下来的一座在古镇青岩。<<贵州通史>>引用史料曰:“从全省来看,江西会馆最为普遍,譬如遵义府一州四县均有万寿宫,仅绥阳一县就有七座。安顺府城内,旧州及坝阳都有万寿宫,新设的‘苗疆六厅’如台拱(今台江)、清江(今剑河)、八寨(今丹寨)也都有万寿宫”。
据《万寿宫》一书作者章文焕统计,在贵州省有一百几十座,在全国有一千几百座万寿宫。当代,许许多多江西人,作为新移民进入贵州,他们因“西进”而来,因“支前”而来,因“备战备荒”建“三线”而来,因军调干调而来,因“西部大开发”而来。贵州高原以她博大的胸怀接纳了这些来自红土地的赣鄱儿女,而这些江西人也深深地爱上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他们在这里求学,在这里履职,在这里敬业。
在他们之中。有两位杰出人士:江西奉新人,中科院院士(学部委员)、前贵州省副省长、著名化学家徐采栋;籍贯上饶生于吉安的中科院院士、中国探月工程首席科学家、前贵州省人大副主任、世界著名天体化学家和地球化学家欧阳自远。移民是人类迁徙的必然现象,正如古猿从树上到树下,智人从山地到平原。进入文明时代的人类因经济、政治、军事、商务等种种原因在地球板块上无休止地迁徙着。在这远离故土的地方,只要有人叫声“老表”,会有好多个人与你共鸣。这是数百年迁徙编织起来的情结,这是江西红土地和贵州高原的情结。
古代契丹人大部分是哪里人
本文2023-11-14 06:59:3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753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