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稽宋氏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4浏览:1收藏

会稽宋氏家谱,第1张

3943河北清苑宋氏家谱四卷首一卷

   (民国)宋彬纂修

   民国十二年(1923)石印本 五册

   北图

3944上海崇明宋氏世谱不分卷

   (清)宋浦修

   清同治元年(1862)修 光绪二十三年(1907)木

   刻本 四十册

   河北大学

3945江苏丰县古丰宋氏族谱六卷

   (民国)宋圣经十一修

   民国二十二年(1933)刊本

   江苏丰县档

3946江苏晋陵沿溪宋氏家乘十九卷

   (清)宋传兴主修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广平堂活字本

   历史所 美国

   注:明宋洪川始修。该族散居武进、金坛、常熟

   等地。

3947江苏镇江京江宋氏宗谱二卷

   (清)宋鸣昌等修

   清光绪六年(1880)木活字排印本 二册

   上海图 南京博 美国

3948江苏苏州长洲宋氏族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宋廷玑纂修

   清道光四年(1824)刻本

   中山大学(存卷1-4、9、11、12)

3949江苏苏州长洲宋氏族谱□□卷

   清末刻本

   江苏苏州市图(存卷3、7、9)

3950浙江馀姚上林宋氏族谱二十四卷

   (清)宋元英续纂

   清光绪十九年(1893)统宗堂重镌本

   浙江慈溪县文管(残存七册)

3951浙江馀姚宋氏宗谱二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宋麟瑞 宋墀等修

   民国七年(1918)善继堂活字本 二十六册

   北图 历史所(二部) 南开大学 河北

   大学 浙江图

3952浙江鄞县四明槎湖宋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民国)宋荣豪 宋贵芬等纂修

   民国二十一年(1932)木活字本 一册

   天一阁

3953浙江慈溪宋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

   (清)宋錞重修

   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修 道光初年钞并补

   道光末年又补本

   辽宁图

   注:宋纶首修於宋庆元元年。首钞记事止道光

   六年,补写记事至道光二十六年。

3954浙江嘉兴嘉禾宋氏支谱不分卷

   (清)宋诗源 宗榛辑

   清光绪三年(1877)刻本

   浙江嘉兴市图 日本 美国

3955浙江绍兴山阴头宋氏世谱二十四卷

   (清)宋汝楫修

   清咸丰十一年(1861)木活字本

   北图 历史所 人民大学 辽宁图 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

3956浙江绍兴 会稽日铸宋氏宗谱六卷首一卷

   (清)宋楚玉等修

   清同治八年(1869)忠孝堂木活字刊本 六册

   美国

3957浙江绍兴会稽日铸宋氏宗谱七卷

   (清)宋天赞 宋尊山等重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铅印本

   浙江绍兴县档

3958浙江绍兴会稽宋氏宗谱四卷世系十卷

   (清)宋家璨纂修

   清宣统元年(1909)忠孝堂石印本 四册

   北图 浙江图

3959浙江上虞古虞宋氏宗谱七卷首一卷

   (清)宋璇等纂修

   清咸丰二年(1852)赋梅堂活字本 八册

   北图

   往:清康熙七年首修,此为四修。

3960浙江上虞古虞宋氏宗谱九卷首一卷

   清光绪十九年(1893)赋梅堂刊本 八册

   南开大学 河北大学

   注:是为五修本。

3961浙江上虞古虞宋氏宗谱八卷首一卷

   (民国)宋光简纂修

   民国十三年(1924)赋梅堂活字本 八册

   历史所

   注:此为六修本。

3962浙江上虞古虞宋氏宗谱十卷首一卷

   (民国)宋树化续修 宋崇德纂

   民国三十七年(1948)赋梅堂木活字本 十册

   浙江图

   注:此为七修本。

3963浙江金华上目宋氏宗谱□□卷

   民国十六年(1927)重修木刻本

   浙江金华市文管(存卷1-7,又一部存卷7)

3964浙江武义潜溪宋氏宗谱四卷

   (清)宋有喜 宋廷公等纂修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重修木刻本

   浙江金华市文管(存卷1、3、4)

3965浙江武义潜溪宋氏宗谱四卷

   (清)陈明经 宋元定等纂修

   清光绪八年(1882)重修 光绪二十七年

   (1901)续修木刻本 四册

   浙江金华市文管

3966浙江武义潜溪宋氏宗谱□□卷

   木刻本

   浙江金华市文管(存二册)

3967浙江临海宋氏宗谱三卷

   清道光十年(1830)木活字本

   浙江临海县博

3968安徽徽州新安宋氏宗谱十八卷

   (明)方信纂修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刻本

   北图(存卷1-8、10-14、16、17;另一部存

   卷2、3、5-7)

3969安徽徽州新安宋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宋祚寰等修辑

   民国六年(1917)敬德堂活字本 十四册

   北图

3970安徽歙县歙西金山宋村宋氏族谱十二卷

   (清)宋德泽纂修

   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秉德堂刻本

   北京大学 北京师大 河北大学

3971安徽歙县古歙上丰宋氏高德幺房祀谱不分卷

   朱墨本

   安徽徽州地区博(二册)

3872安徽桐城宋氏宗谱二十八卷末一卷

   (民国)宋昌载主修 宋昌模等纂修

   民国十九年(1930)世德堂刻本 三十册

   湖北图

3973福建长乐宋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宋细苟 宋廷华编

   民国二十二年(1933)刊本 一册

   台湾

3974江西铜鼓宋氏族谱□□卷

   民国三十五年(1946)纂修本

   江西铜鼓县地名办(存卷12)

3975江西万载司背宋氏族谱□□卷

   木活字本

   江西图(存卷2,又一部存卷2)

3976山东乐陵宋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宋哲元嘱察哈尔通志馆杨兆庚等续修

   民国间稿本 一册

   华东师大

   民国二十四年(1935)铅印本

   辽宁图(缺一册) 辽宁大连市图 日本

   美国

   注:康熙二十三年宋廷简修谱。此为七修本。

3977山东蓬莱宋庆家宗谱□□卷

   山东蓬莱县南五乡泊子宋家村

3978河南商邱宋氏家乘十四卷

   (清)宋*纂修

   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家刻本郯 六册

   北图 科图 经济所 日本 美国

3979河南商邱宋氏家乘二十卷

   (清)宋筠续编

   清乾隆四年(1739)序刻本

   北图 科图 人民大学 上海图 日本

   美国

3980河南商邱宋氏家乘十二卷

   (清)宋齐唐 宋齐瑛等续修

   清嘉庆十年(1805)序 刻本

   曲阜师院 日本 美国

   注:一名《商邱宋氏续乘》。

3981河南商邱宋氏家乘二十卷

   (清)宋筠撰

   稿本 一册

   上海图

3982河南开封大梁宋氏族谱不分卷

   (清)宋芷堂等修

   清嘉庆十四年(1809)承启堂刊本 二册

   注:一名《宋氏家乘》。

3983湖北武汉宋家宗乘□□卷

   (清)宋用潜修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钞本 六册

   科图

3984湖北黄冈鄂东黄冈宋氏宗谱七十九卷首五卷

   (民国)宋从先 宋自兆六修

   民国三十四年(1945)木刻本

   湖北新洲县新胜乡施杨村 湖北新洲县和

   平乡富兴村

   注:创修於清嘉庆十六年。

3985湖南宋氏应车各支谱八卷

   (民国)宋言锡纂

   民国二十八年(1939)重妙堂木活字本

   湖南图(存在1)

3986湖南宁乡宋氏五修族谱二十一卷首一卷

   (清)宋朝章修 宋宗度 宋宗庠纂

   清咸丰八年(1858)敦本堂木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首、1、2,又一部存卷l)

3987湖南宁乡宋氏六修族谱三十二卷

   (清)宋朝鸿修

   清光绪十四年(1888)活字印本

   湖南图(存卷1)

3988湖南湘潭昭山宋氏续六修族谱二十卷

   (清)宋声选 宋声霖纂修

   清宣统三年(1911)五凤堂刻本 二十册

   广东中山图

   注:明嘉靖三十二年宋承文 宋正忠等首修。

3989湖南湘潭昭山宋氏六修家谱十卷

   (民国)宋汪王等修 宋德瀚等纂

   民国元年(1911)铅印本

   湖南图(存卷1-3、4、5-10) 广东中山

   图(附墓表一册)

3990湖南湘潭昭山宋氏石潭房七修谱十六卷

   (民国)宋声选等纂修

   民国三十年(1941)王凤堂活字本 十六册

   北图

3991湖南衡阳毛岗宋氏五修族谱十七卷

   (民国)宋真吾 宋岳湘纂

   民国三十六年(1947)活字本

   湖南图(存卷1-3、6-8、12、14-16)

3992湖南郴县永江宋氏族谱□□卷

   (清)宋孟正续修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活字本 三册

   吉林大学

3993广东花县宋润章 宋韬才合修

   民国十年(1921)广州艺苑铅印本 二册

   广东中山图

3994广东鹤山宋氏族谱二十卷

   (清)宋章郁修

   清光绪三年(1877)羊城学院刊本 二十册

   科图 广东中山图 日本 美国

3995广东鹤山宋氏族谱不分卷

   民国二十五年(1936)钞本 一册

   广东中山图

3996广东鹤山平冈谷岭宋氏绿後祖房家谱不分卷

   (民国)宋森编

   民国三十二年(1943)油印本

   广东中山图

3997广东梅县宋氏家谱一卷

   (清)宋思缵撰

   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刊本 一册

   台湾

3998 宋氏宗谱不分卷

   (明)詹济纂修

   明钞本

   北京大学

3999 宋氏家谱不分卷

   清道光间钞本 二册

   安徽徽州地区博

4000 波洋里宋氏宗谱十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宋品朝等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7)五逊堂活字本 六册

   人民大学

4001 宋氏族谱三十四卷一卷末一卷

   (清)宋声教纂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木刻本

   湖南桃源县档

4002 丰川宋氏传流祭祀家谱一卷

   清钞本 一册

   安徽徽州地区博

4003 宋氏族谱□□卷

   (清)宋元成重修

   清钞本

   福建图(存卷14-16)

4004 宋氏族谱

   (民国)宋氏族人修

   民国七年(1918)石印本 一册

   北图

4005 上门宋氏族簿不分卷

   (民国)宋光照钞订

   民国间钞本 二册

   安徽徽州地区博

姓氏源流

高(Gāo)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姜姓。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广韵》等资料所载,姜太公八世孙奚因拥立齐桓公有功,被赐予祖父公子高的名为姓。相传炎帝神农氏因居住在姜水,所以以姜为姓。炎帝16世孙姜伯夷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吕侯,子孙因此亦以吕为氏。姜伯夷第37代孙姜尚,即姜太公,又称吕尚、吕望,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立周,受封于齐国。齐国传至太公7世孙文公吕赤,赤有爱子受封于高邑,称公子高。依照周朝贵族礼仪,其孙傒取祖名为氏,为高傒。高傒在齐国为上卿时,迎立公子小白为君,就是齐桓公。高傒成为著名的渤海高氏的始祖。高傒六世孙高止在齐国遭到公孙灶、公孙蛋排挤,出齐奔燕。高止十世子孙高洪为东汉渤海郡守。渤海高氏由此发轫,繁衍不息,成为当今高姓族群中最庞大的一支。

2、出自以王父字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齐惠公之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后裔取其字为姓氏。为山东高氏。齐惠公为齐桓公之子。

3、由“高”字开头复姓简化而来。如高车氏、高堂氏、高阳氏、高陵氏等简化而为“高”姓。

4、出自他姓。据《北齐书》所载,十六国时,后燕皇帝慕容云自称为高阳氏后裔,遂改姓高,称高云,其后裔有改复姓为单姓,称高氏;北齐文宣帝高洋赐鲜卑族元景安、元文遥本鲜卑族,随汉姓元,因有功于北齐,高洋赐他们“高”姓;鲜卑慕容氏、高丽羽真氏,后改高氏;魏时,鲜卑族有楼氏,后改高氏;女真族石烈氏、纳羊氏,满族高佳氏、佟佳氏和北宋时入居开封的犹太人等改姓高姓;又北齐时重臣,高隆之,本姓徐,因其父与高欢交厚,遂改为高氏。

得姓始祖

高奚。春秋时期,姜太公六世孙文公吕赤的儿子受封于高邑(今河南省禹州市西南),称为公子高。公子高之孙奚和齐襄公的弟弟公子小白是好朋友。当时,公孙无知发动内乱,杀了齐襄公。奚联合诸大臣一齐平定内乱,诛杀了公孙无知,迎立公子小白为君,就是后来的齐桓公。奚因为平乱迎君有功,被封为上卿,并赐他以祖父公子高的名为姓,称为高氏。高姓就这样诞生了。高奚作为高姓的始祖,受到世代子孙的尊敬和爱戴。

迁徙分布

高姓虽然发源于今河南省境内,但春秋以后却以齐鲁之地高氏居多。据史料所载,战国到秦汉时期,高姓已可能迁入河北、辽宁境内。秦汉三国时期,随着政局的几度分合,人口迁徙频繁,高姓人氏渐活动于海河流域,黄河上、下游,淮河流域,长江上、下游地区。两晋南北朝时,战乱频繁,高姓人氏大举南迁,“广陵”郡望便是在这一时期所形成的。隋唐时,有书记载,河南有陈氏父子率军开辟漳郡,其中有高氏参加,另河南高姓族人高钢入迁闽地(今福建省)。此时,德州蓨(今河北省景县)仍是继东汉以来高姓主要的聚居地。五代时期,有陕州硖石(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人在江陵府(今湖北省荆州市)建南平国。有太原(今山西省太原)人高彦俦到四川后蜀政权为官。在此期间,江南江北都有高姓人活动。两宋时期,高姓人为避战乱由中原向江南迁徙。如开封高琼后裔定居于海宁、临安、温州、山阴,合肥人高彻定居于晋陵。元明清时期,高姓人多集聚于东南地区,尤以江苏、浙江地区最为集中。今日高姓主要分布在江苏、福建、广东、江西、云南等地。中国历史上,高姓称帝王者14人,曾建立北齐、燕、荆南等政权。高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五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点二一。

历史名人

高 柴:今山东省人,春秋时齐国人。孔子品学兼优的七十二弟子之一。

高 洋:今河北景县人,执掌东魏政权多年的高欢之子,代东魏建北齐。北齐共历六帝,执政二十八年。

高 适:唐朝诗人,与岑参齐名,并称为“高岑”。其“边塞诗”以描写边塞风光、士兵生活、人民疾苦为内容。代表作有《燕歌行》。

高 琼:宋代亳州蒙城人,通晓军政,勇猛仗义,其后人许多成为军事将领,高琼一族被一度赞为“高家将”。

高 兴:元蔡州(今河南省汝南)人。出身农家,元武宗时官至河南行省左丞相。

高 启:元末明初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学识渊博,擅长诗赋,与杨基、张羽、徐贲并称“吴中四士”,其著作被后人汇编为《高太史全集》。

高 武:明嘉靖年间人,所传针炙之术在我国医学上占重要地位。

高 翔:今江苏扬州人,清代“扬州八怪”之一。擅长山水,画梅风格疏秀,亦能画像。

高 鹗:清代文学家,汉军镶黄旗人,《红楼梦》后四十回的续写者。

高渐离:战国末年时燕人,擅长击筑,燕太子丹派荆轲谋刺秦王政(即秦始皇),到易水送行,他击筑,荆轲和歌。后因在筑内暗藏铅块扑击秦始皇,不中被杀。

高仙芝:唐代高丽族人,精于骑射,官至鸿胪卿、假御史中丞、右御林大将军等职。

高怀德:今河北正定西南人,宋初将领。以忠厚倜傥、威武勇敢著称。

高皇后:今安徽蒙城人,宋英宗之皇后。哲宗时她起用司马光,废止王安石变法措施,共执政九年。

高汝砺:金右丞相,封寿国公。现山西省应县人。曾对纸钞的推行和发展起到一定作用。对金国的政治和经济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的作用。为人正直。

高克恭:元代画家,字彦敬,号房山,其先回鹘(维吾尔族),籍贯大同(今属山西省),居于燕京(今北京市),晚年寓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官至刑部尚书。 善书画,《云横秀岭》、《墨竹石坡》为其代表作。与赵孟頫齐名,时人有“南有赵魏北有高”之称。

高则诚:今浙江省永嘉人。元代著名戏曲家,所著南戏剧本《琵琶记》流传甚广。

高文秀:今山东省人,元代戏曲作家。有“小汉卿”的美称。

高攀龙:江苏省无锡人,明代东林党首领之一。当朝大儒,曾与顾宪成在东林书院讲学,时称“高顾”。

高一功:明末米脂(今属陕西)人,农民军将领,随李自成起兵反明。

高斗魁:清代鄞县(今浙江宁波)人,以医术精湛名噪一时,著有《医学心法》、《四明医案》、《吹毛篇》等医学著作。

高凤翰:清代胶州(今属山东)人,著名书画家。著有《湖海集》、《南阜集》、《归云集》等作品。

高剑父:广东省番禺人,岭南画派的创立者,早年间加入同盟会,参加过黄花岗起义。

高士其:福建省福州人,现代科学文艺作家。曾任中央文化部科学普及顾问、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名誉会长等职。

郡望堂号

1、郡望

渤海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浮阳(今河北省沧州)。此支高氏,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太守渤海太守高洪。

渔阳郡:战国燕将秦开击退东胡后置郡,治所在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以渔水之阳得名。

广陵国:汉时置,治所在今江苏省扬州市。此支高氏,为吴丹阳太守高瑞之后。

河南郡:汉时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市东北)。此支高氏,为鲜卑族高氏之后开基。

辽东郡:战国燕将秦开击退东胡所建郡,治所在襄平(今辽宁省辽阳市)。

2、堂号

厚余堂:孔子弟子高柴,做费城宰(今之县长)。孔子评他:“柴也愚”。朱熹注“愚是知不足而后知有余”。《词海》:愚,纯朴也。由是,高姓后代以“厚余”作为高姓的堂号。

渤海堂:唐朝时高固、高崇文都被封为渤海郡王;北齐高欢被封为渤海王。

此外,高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渔阳堂”、“辽东堂”、“广陵堂”、“河南堂”、“有继堂”、“供侯堂”、“双玉堂”、“后余堂”、“报本堂”、“守愚堂”等。

高姓宗祠通用对联

〖高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三年泣血;

八战铭功。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卫国人高柴,字子羔,孔子的弟子,性情仁爱,对父母孝敬,为双亲执丧礼,泣血(哀痛至极,哭泣无声,如血出)三年。下联说唐代幽州人高崇文,字崇文,贞元年间随韩全义镇守长武城,治军有名。吐蕃兵侵犯宁州,他率军前去,大获全胜,封渤海郡王。剑南西川节度使刘阀反乱,他由宰相杜黄裳推荐,以左神策行营节度使率兵讨伐,在鹿头山八战八胜,活捉刘癖,晋封为南平郡王。后官邻宁节度使、京西诸军都统。

技工翦马;

兆应射雕。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北朝时东魏渤海蓨人高欢,字贺六浑,先后参加破六韩拔陵、杜洛周、葛荣等起义军,后随葛荣投奔尔朱荣。一次,尔朱荣让他去剪一匹恶马(把马腿交叉绑起来),他不用羁绊就完成了,那马竟也不踢不咬,他说:“对付恶人也应该这样!”得到尔朱荣的信任,官晋州刺史。尔朱荣死后,他依靠鲜卑武力,联络山东士族,掌东魏兵权,称大丞相。后逼孝武帝西奔长安,另立孝静帝,执掌朝政达十六年。死后,他儿子高洋代东魏建北齐,追尊他为神武帝。下联典指唐末幽州人高骈,字千里,高崇文的孙子。初任朱叔明的司马,一天,有两只大雕从天上飞过,他说:“我如果能富贵,就应该射中。”果然一箭射落二雕,当时号称“落雕御史”。僖宗时,历任天平、剑南、镇海、淮南节度使,诸道行营都统等职,镇压黄巾起义军。他慑于起义军声威,又因朝中互相倾轧,坐守扬州,企图保存实力,割据一方。封渤海郡王。后因相信仙术,重用方士吕用之,将士离心,被部将所杀。

供侯世德;

渤海家声。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广东省梅州市高氏宗祠“供侯堂”堂联。

户部世泽;

渤海家声。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金·高德基,大定中,官户部尚书。下联典出高姓望族渤海郡。

女中尧舜;

学本程朱。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英宗高皇后,临政九年,朝政清明,人称为“女中尧舜”。下联典指明·高攀龙,志于程朱之学,后与顾宪成修复东林书院讲学其中。

豹变隐雾;

鸿渐表仪。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高凤,少耽学,昼夜读书不息,遂成名儒,元和间教授西唐山中,不应征辟,隐身渔钓。下联典指东汉·高彪,群举孝廉第一,校书东观,数奏赋颂奇文,因事讽谏,灵帝诏东观画彪像,以劝学者。

-----------------------------------------------------------------

〖高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渤海家声远;

洪溪世泽长。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安徽省旌德县高甲村高氏宗祠联。上联典出高氏郡望;下联嵌“洪溪”为祠西水名。

渤海家声远,

龙门世泽长。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长乐市龙门村高氏宗祠联。龙门高氏宗祠是一座经清代重修过的明代古建筑,祠堂前有宽阔的石埕。祠堂依山而进,共有三进院落,逐层升高,气势宏敞。大门两侧镌有这副对联。主祠厅上悬挂有高鲁敬献的匾额:“本固枝荣”。祠堂上还有许多科举功名的牌匾。据族谱及方志等文献,可知在宋代的淳化、绍兴、淳熙等年代,高氏子孙数人高中进士,明、清则更辉煌。祠堂背扆的山就叫翁山,传说居此山的老人多享高寿,因而此山被命名为“翁山”。翁山之巅原有东社大王庙,年代久远已毁圯,现已改建为龙源寺。登上山巅,四面风景尽收眼底。东面可见绿树茂盛的三台案山,东北及北面可眺望长乐市现代化的高楼广厦,西北依稀可辨通往闽江的下洞江,这就是明初郑和下西洋时的太平港遗迹,当年的太平港,水面宽广,郑和的船队:帆樯如云,舸连舰接,声势浩大,气象万千。震惊世界的七下西洋,就是从这儿起锚的。东南可见过洋山。南面及西南,近可俯看龙门村鳞次栉比的民居房舍,远可了望绿野田畴及银光闪烁的河渠池沼。龙门村口有古渡头,登船,经过上洞江,入闽江,可直航福州台江。

渤海家声远;

禹州世泽长。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武平县高氏宗祠联。

隐钓变之雾;

表鸿渐之仪。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隐士高凤,字文通,叶人。少耽学,家以农为业,昼夜读书不息,遂成名儒。元和间教授西堂山中,不征辟,隐身渔钓。下联典指东汉内黄令高彪,字义方,无锡人。诸生,游太学,有雅而纳于言,郡举孝廉第一。除郎中,校书东观,迁内黄令,有德政。诏东观画彪像,以对学者。

才女称学士;

夫妇捐忠躯。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唐高越妻,美而慧,有文才,称“女学士”。下联典指唐高睿与妻秦氏,同陷虏中,虏以官爵饵之,睿顾其妻曰:“报国酬恩,正在今日。”遂同为虏害。

子孝双亲乐;

家和万事成。

——明·高则诚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元末明初戏曲作家高则诚《琵琶记》中联语句。

人间丞相府;

天上蕊珠宫。

——明·高则诚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元末明初戏曲作家高则诚《琵琶记》中联语句。

一门五举子;

三步两道台。

——赵鹤清撰云南省姚安县光禄镇土官衙门高氏故里(1)

此联已经不是一般的荣耀了,如此的口气,如此的气势,在滇中地区的名门望族中,只有高氏才配享有。蒙元大军的进入,元王朝的建立,使高氏家族蒙受了一场劫难。动荡之后,受到重创的高氏家族,由于最高统治者对西南边疆采取了特殊的优抚政策,逐渐恢复了生气。高泰祥高泰祥肩负使命,抗拒元军,为元军所诛,但蒙元统治者仍未视其为死敌,待忽必烈统一大业完成后,其子高琼仍受封于领地姚安,为世袭土官。这一职务,是元王朝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所特设的。根据各地土酋不同的实力,他们所受的职务分别为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等。这些土官,就这样长期沿袭下来。明王朝实行“改土设流”的政策后,他们同朝廷所委派的官员一起,共同治理地方。(下“七言联·(2)”同)

-----------------------------------------------------------------

〖高姓宗祠七言通用联〗

燕歌行中咏边塞;

兰墅集外续红楼。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诗人高适(702-765),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省景县)人。初仕封丘(今河南省封丘)县尉,不久投河西节度使哥舒翰任掌书记。后官至淮南、西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其诗以描写边塞风光及兵士生活状况之“边塞诗”为著,《燕歌行》即其代表作。有《高常侍集》。下联典指清代文学家高鹗(约1738-约1815),字兰墅,兰史,别吨红缕外史,汉军镶旗人。乾隆进士,曾任侍读学士,刑科给事中。一般认为,曹雪芹作八十回本《石头记》,由他续成一百二十回本《红楼梦》,让宝、黛爱情故事终以悲剧结局,使曹书成为首尾完整的文学巨著。另有《兰墅诗钞》。

莫道名高与爵贵;

须知子孝和妻贤。

——明·高则诚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元末明初戏曲作家高则诚《琵琶记》中联语句。

人爵不如天爵贵;

功名争似孝名高。

——明·高则诚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元末明初戏曲作家高则诚《琵琶记》中联语句。

人居东晋风流后;

家在西湖山水间。

——清·高螺舟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书法家高螺舟书赠联。高螺舟,字人鉴,仁和人。道光进士。

达夫诗派吟边塞;

剑父画风创岭南。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诗人高适事典。下联典指近代画家高仑,字剑父,开创“岭南画派”。

池上诗系春草梦;

水心人坐藕花风。

——明·高允恭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明代画家高允恭,撰贵阳中山公园池心亭联。高允恭,字彦敬,号房山,畏兀儿族。居大都房山(今北京市房山)。官至刑部尚书、大名路总管。著有《云横秀岭》、《墨竹石英钟坡》等。

软红不到藤萝外;

嫩绿新添几案前。

——清·高其佩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画家高其佩(1660-1734)自题联。高其佩,字韦之,号见园,铁岭人。以指画称一时。官至刑部右侍郎。

九爽七公八宰相;

三王一帝五封侯。

横额:高让公故里

——赵鹤清撰云南省姚安县光禄镇土官衙门高氏故里(2)

-----------------------------------------------------------------

〖高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前辈典型,秀才风味;

华嵩品格,江海文章。

——清·文治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乾隆进士文治(梦楼)赠老儒高心余联。

雅号吟哦,传诗窖令昔;

博通典故,致梁国多咨。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诗人高仁义誉的事典。下联典指唐代相王府文学高仲舒的事典。高仲舒,通训诂学,擢明经。开元初,宁景、苏颋当国,多向他咨访。终太子右庶子。

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

十手所指,吾身安可自欺。

——高二适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当代诗人、书法家高二适(1903-1977)撰书联。高二适,江苏东台人。毕生治学,厥功甚伟。对书法有深入研究,能融章今草狂于一炉,章士钊有诗赞云:“客来倘临池兴,惟望书家噪一高。”极表推崇。

从安海、溯渤海,海阔渊源远;

由凤山、迁平山,山秀人文多。

——佚名撰高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福建省安溪县大坪乡高氏宗祠联。全联典出本支高姓族人的迁徙历史。

钱起(约720-约782),唐诗人。字仲文。吴兴(今属浙江)人。天宝进士。历任秘书省校书郎、司勋员外郎、考功郎中、翰林学士等。工诗,与郎士元齐名,时称“前有沈、宋,后有钱、郎。”在“大历十才子”中名气最高。擅长五言诗,赠别应酬之作尤佳,朝廷公卿出牧奉使,皆以有其诗送行为尚。善于写景,诗风清丽。有《钱巧功集》,其中第九卷之《江行无题》一百首,为其孙钱珝所传。

钱镠(852-932),五代时吴越国建立者,公元907-932年在位。字具美(一作巨美),杭州临安人。后梁开平元年封为吴越王。在位期间,曾征发民工,修建钱塘江海塘。又在太湖流域,普造堰闸,以时蓄泄,不畏旱涝,并建立水网圩区的维修制度,有利于这一地区的农业经济。

钱俶(929-988),五代时吴越国君,公元948-978年在位。初名弘俶,字文德,钱镠孙。宋平江南,他出兵策应。入朝,仍为吴越国王。后献所据两浙十三州之地归宋。累受封至邓王。

钱惟演(977-1034),北宋臣、诗人。字希圣,杭州临安(浙江临安)人。吴越王钱俶子。从父归宋,为右屯卫将军。博学能文辞。真宗时,预修《册府元龟》,官至工部尚书。仁宗时,任枢密使,投靠丁谓,排挤寇准,被贬。官终崇胜军节度使。《宋史》言其“敏思清才,著称当时,然急于柄用,阿附希进,遂丧名节”。其文辞清丽,与杨纪、刘筠等唱和,辑为《西昆酬唱集》。著有《家王故事》、《金坡遗事》。

钱易(约978-约1034),北宋文学家。杭州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希白。惟演从弟。年十七举进士,以完卷太速被黜,然由此著文名。咸平进士。景德中再举贤良方正科。真宗封祀,献《宋雅》,命绘《车驾所过图经》。历知制诰,为翰林学士。预校《道藏》。善画,长于山水。行草字亦佳。著《南部新书》、《洞微志》等。

钱乙(约1032-1113),宋儿科医学家。字仲阳,郓州(今山东东平)人,曾任太医丞。所传《小儿药证直诀》,后世颇多采用。另有《伤寒指微论》,已佚。

钱选(约1239-1299),宋末元初画家。字舜举,号玉潭、霅川翁、习嬾翁等,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南宋景定间乡贡进士。擅画人物、花鸟、蔬果和山水,笔致柔劲,着色清丽,自成风格。存世作品有《柴桑翁像》、《浮玉山居》等。

钱德洪(1496-1574),明哲学家。名宽,以字行,改洪甫,号绪山,浙江余姚人。嘉靖进士。官至刑部郎中。坐论郭勋死罪忤旨下狱,斥为民。既废,遂周游四方,讲良知学三十年,以守仁高第弟子,尤为人所宗。其谓“充塞天地间,只有此知(良知)”。“此知运行,万古有定体,故曰太极”(《会语》)。然其“彻悟不如王畿(《明史》)。另有《平濠记》、《绪山集》。

钱谷(1508-),明画家。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字叔宝,号磬室。从文徵明习诗文书画,得点染水墨之法。擅画山水、人物,兰竹亦佳。晚年闭户读书,借阅手抄,几于充栋,日夜校勘,至老不衰。有《续吴都文粹》、《三国类钞》、《长洲志》等。

钱谦益(1582-1664),明末清初学者。字受之,号牧斋,晚号蒙叟,又号东涧遗老。江苏常熟人。万历进士。授编修。天启中,以名隶东林,遭劾罢官。1628年复起,官至礼部侍郎。1645年,率先迎降南下清兵,任礼部侍郎管秘书院事,充明史馆副总裁。后以著述自娱。谙悉朝廷典故,尤长于诗,与吴伟业、龚鼎孳并称清初“江左三大家”,著作有《牧斋集》、《初学集》、《有学集》等。

钱肃乐(1606-1648),南明大臣。字希声,虞孙,号止亭。浙鄞县人。崇祯进士。累官刑部员外郎。1645年清军破杭州,宁波诸生董志宁等拥他起兵。鲁王监国,加右副都御史。次年浙闽失陷,漂泊海上,拥鲁王抗清,官东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因郑彩擅权跋扈,忧愤吐血而死。

钱澄之(1612-1694),明末清初文学家。初名秉镫,字幼光,又字饮光,后改号田间。桐城(今属安徽)人。历吉安府推事、翰林院编修、知制诰。后辞官还乡。通经学。为学初从邵雍,讲求象数,兼及义理,实以朱熹为宗。能诗文。著有《所知录》、《田间诗学》、《田间易学》、《田间诗集、文集》、《藏山阁诗存、文存》等。

钱曾(1629-1701),清藏书家。字遵王,号也是翁,江苏常熟人。藏书室名“述古堂”和“也是园”。所藏得父钱裔肃与族曾祖钱谦益遗书,以《古今杂剧》最著名。辑《述古堂书目》、《也是园书目》,撰《读书敏求记》。死后,书归泰兴季振宜。

钱大昕(1728-1804),清学者。字晓徵,一字辛楣,号竹汀。江苏嘉定(今属上海)人。乾隆进士。官至少詹事。治学颇广,于音韵训诂尤多创见。著有《廿二晚考异》、《十驾斋养新录》、《恒言录》、《潜揅堂文集》等。

钱塘(1735-1790),清学者。嘉定(今属上海)人,字学渊,一字禹美,号溉亭。大听侄乾隆进士。任江宁府学教授,刻苦撰述。他早年与大昕共学,工诗,后治经史。精于音韵、文字、律吕、历算之学。著《史记三书释疑》、《淮南子·天文训补注》、《春秋左氏传古义》、《述古编》、《律吕古义》等。

钱沣(1740-1795),清书画家。字东注、约甫,号南园,云南昆明人。乾隆进士。累擢江南道监察御史,劾王亶、总督毕沅贪污徇情。不避权贵和珅,劾其私党山东巡抚国泰赃枉,使其遭诛。擢御史,直军机处,劾和珅。和珅益恶之,凡军机苦役多委沣,积劳感疾卒。善画马,人珍如拱璧。又善书行草。有《南园集》。

钱坫(1744-1806),清书法家。字献之,号十兰、篆秋生,江苏嘉定(属上海)人。乾隆副榜贡生,官乾州州判。精于地理、文字学。工书,尤善篆书,翁方纲叹为神授。工刻印,善画枯树、丛石、兰竹梅。有《说文解字斠诠》、《篆人录》等。

钱大昭(1744-1813),清文字训诂学家。江苏嘉定(今属上海)人,字晦之,一字竹庐。大昕弟。得兄指授,研习经史,长于考据。嘉庆初,举孝廉方正。治史精于两汉。为学注经以明理为宗,注史以达事为主。著有《尔雅释文补》、《广雅疏证》、《说文统释》、《两汉书辨疑》等。

钱杜(1764-1844),清画家。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初名榆,字叔美,号松壶、壶公、居士。他工诗和书法,擅画山水。从文伯仁入门学习,上承赵令穰,王蒙诸家。其笔墨妍细而生拙;曾作青山绿水,颇有装饰味道;兼精墨梅,亦能画人物、士女、花卉。有《松壶画赘》、《松壶画忆》等。

钱江(约1800-1853),清官吏。浙江长兴人。诸生。林则徐遣戍伊犁时随从出关而知名。咸丰中充雷以諴幕僚。建议创办“厘捐”,于水陆要冲设局卡,过往货物视价值抽税,率千分之一,并征坐贾。以助军饷。后厘捐遂为清廷一大财源。与同僚五人出督劝捐,不从者以兵胁迫,民间视为“五虎”。累褒奖至道员。触怒雷以諴而被杀。

钱松(1818-1860),清篆刻家,浙江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字叔盖,号耐青、铁庐,别号未道士、西郭外史。为“西泠八家”之一。曾摹汉印二千方,其所作雄浑淳朴。在“浙派”中,别具面目。他善书,且能画山水。著有《未虚室印谱》。

其他钱姓名人有五代时吴越国王钱倧;北宋大臣钱藻,藏书家钱勰、钱和、钱昱;清大臣钱臻,学者钱林,文字音韵学家钱侗等。近当代钱氏名人有政治家钱瑛,革命家钱壮飞,外交家钱其琛,社会活动家钱昌照,北洋政府官员钱能训,国民党将领钱大钧,语言文字学家钱玄同,核物理学家钱三强,物理学家钱学森、钱临照,力学家钱伟长,化学家钱人元、钱思亮,植物学家钱崇澍,美籍生物学家钱煦,水利专家钱正英,水利工程学家钱宁,儿科学家钱潮,学者钱钟书,金石书画家钱瘦竹,法学家钱端升,经济学家钱俊瑞,历史学家钱穆,金融家钱新之,戏曲史家钱南扬,音乐学家钱仁康,作家钱毅,书画家钱君陶,画家钱松喦,游泳运动员钱红,围棋运动员钱宇平等。

字辈排行山东淄博申氏字辈:“鸣振金(银)志玉凤宝成(桂)现永传来忠厚传才建德”。山东梁山(东平)申氏字辈:“广忠厚生……” 山东德州申氏字辈:“如亭登洪永清德”。山东聊城申氏字辈:“保洪生之正大光明”。河南商丘申氏字辈:“广明云学国…… 河南安阳申氏字辈:“亨通朝国士吉文尚在克有善天家庆时开登大选万世永丰庭租德扬辉远忠继才长”。河南信阳申氏字辈:“仁义礼志信”。河南郑州申氏字辈:“文子大进金殿书如玉开元显祖宗传”。河南新乡申氏字辈:“九方玉言” 重庆申氏一支字辈:“申士坐亭用中成辅国君文兴家有道自在学孔明”。湖南申氏一支字辈:“道济群生泰忠厚”。浙江温州申氏字辈:“进茂日子王宗贤良”。江苏宿迁一支申氏字辈:“加佩斯文向延遵纪” 江苏沛县申氏字辈:“…应乃照景玉…” 申氏一支字辈:“士必光先祖学思建性天忠孝家传永盛世作良缘”。山东日照申氏字辈:“典永作家法继光远”。山东日照申氏(长支)字辈(永,十九世;作,二十世;依次类推。):“永作家法传之可致广远” 辽宁申氏一支字辈:贵克守道旭龙编辑本段申姓宗祠通用联四言通用联姓启申国;望出琅玡。 ——佚名撰申姓宗祠通用联全联典指申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文武是宪;黄老为宗。 ——佚名撰申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西周宣王舅父申伯,为贤卿士,在谢地筑城,大臣尹吉甫作《崧高》诗赠他,有句:“王之元舅,文武是宪(效法周文王、周武王)。”下联典指战国时思想家申不害,郑国京地人,法家学派主要代表之一。韩昭侯时,任相十五年,使韩“国治兵强”。其学本于黄老(黄帝、老子的道家)而主刑名,即主张循名责实,慎赏明罚,加强君主专制。著有《申子》六篇。安邦伟业;戡乱宏才。 ——佚名撰申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春秋时楚国贵族申包胥,与伍子胥为知交。伍子胥将要逃奔吴国时对他说:“我一定要颠覆楚国!”他说:“你能颠覆楚国,我一定能让它复兴!”后来,吴国用伍子胥计攻楚国,申包胥到秦国求救,在宫廷痛哭七昼夜,水米不入口,终于使秦国发兵救楚。楚昭王返国赏功时,他逃避而不领受。下联典指十六国时前秦奄地人申香,身材高大,多力善射,苻坚曾任他为拂盖郎。状元宰相;耆硕神仙。 ——佚名撰申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明代长洲人申时行,字汝默,嘉靖年间状元,官修撰、吏部右侍郎,因文字受侍学士领翰林院事张居正赏识,被荐为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宰相),后任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下联典指唐代洛阳人申秦芝,相传其母吞芝而孕,与玄宗同日生。隐居邵阳山修炼,玄宗梦中见他,命人画出图像去找。后来白日升仙。五言通用联霜添柏树冷;气指桂林寒。 ——唐·申堂栒撰申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唐代武进尉申堂栒诗句联。申堂栒,丹徒人。七言通用联茅束悲歌于申后;蒲轮见迎于培公。 ——佚名撰申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周幽王废申后,后作告哀诗,有“白华菅兮,白茅束兮”之句。下联典指汉武帝尝以蒲轮迎申培公入都。八言及以上通用联真理学从五伦做起;大文章自六经分来。 ——清·申涵光撰申姓宗祠通用联此联为清代顺治中恩贡生申涵光自题联。申涵光,字孚孟,号凫盟,永年人。少以诗名河朔间,与殷岳、张盖称“畿南三才子”。绝意仕进,有《聪山集》等。忠孝克全,名标青史;贞节不朽,诗载召南。 ——佚名撰申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春秋时楚国人申鸣,以孝闻名,惠王时官左司马。大夫白公胜起兵反叛,劫持了申鸣的父亲,申鸣说:“还不能为早臣吗?”于是,随叶公打败白公胜,父亲也被害。楚王赏他时,他说:“食禄避难,我不算忠臣;为国丧父,我不算孝子。名不能两全!”自刎而死。下联典指周代女子申女,许嫁后,因夫家轻礼违制,坚决不出嫁,守节持义,后被告而入狱,也不屈服。后作《行露》诗以表达心志,收入《诗经·召南》。有句:“虽速我讼(致我入狱),亦不女从(也绝不顺从你)!” 通学得传,洵圣门贤哲;文武是宪,实周家翰蕃。 ——佚名撰申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春秋时孔子的弟子申枨。孔子尝言:“吾未见刚者,或以申枨对”。下联典指周代贤卿士申伯。为宣王的母舅。室书四知,黎庶扳辕共挽;年登八表,天子加璧相迎。 ——佚名撰申姓宗祠通用联上联典指南北朝时北周魏郡人申徽,字世仪,历官大行台郎中、河西大使、都官尚书、右仆射、襄州刺史等。为政谨慎廉洁,曾画东汉名臣杨震像,并书其“四知”(参见杨氏联),一并悬挂于寝室,用来自戒。从襄州离任时,吏民扳辕相送数十里。下联典指西汉鲁郡人申 培公,今文诗学“鲁诗学”的开创者。少年时,跟从齐人浮丘伯学《诗》,文帝时立为博士,传授“鲁诗”,后归家,从各地来跟他学习的弟子千余人。武帝时,他已八十多岁,武帝派人安车蒲轮(在车轮上裹蒲,以减少震动),束帛加璧(带上帛和璧),请他入都,拜太中大夫。 http://baikebaiducom/view/308710htm

会稽宋氏家谱

3943河北清苑宋氏家谱四卷首一卷    (民国)宋彬纂修    民国十二年(1923)石印本 五册    北图 3944上海崇明宋氏世谱不分...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