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中的字辈是怎么算出来的
家谱字辈一般都开基祖(始迁祖)制定,并被写入家谱,具有宗族的权威性摸昆,后裔子孙按照字辈谱取名,一辈一字,世次分明的传承下去。
即使家族分迁,散居各方,或年代久远,支派浩繁,世系庞杂,只要按照字辈谱取名,就可以保证同宗族血脉一气贯通。
字辈,又名字派,班辈,行派,排行,是一种家族之间用来表示家族成员辈分的字,这些字用于为家族成员取名所用,一般会是名字中的中间的那个字。字辈是用于辩尊卑,别长幼。这里辩的尊卑和人的身份上的尊卑不同,指的是某一代成员在家族内部辈分的高下。
字辈简介
字辈,也叫做字派,是指名字中用于表示家族辈分的字(多为名字中间的字),俗称派。其意蕴为修身齐家,安民治国,吉祥安康,兴旺发达。字辈是中国传承千年的重要取名形式,也是中国古代一种特别的“礼”制,它一直延续到现代。
由于各种原因,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字辈谱对世人变得陌生,这种现象在年轻一代更是明显。最正式的字辈应该是起源于唐朝。比如韩氏字辈是唐朝韩愈谱写的。有些家族字辈用法可能有些独特,像前面说的山东日照丁氏字辈。
祖宗:韩武之 分类:以国为姓
一、起源:
1、出自姬姓,以邑为氏或以国为氏,为唐叔虞之后裔。曲沃武公灭掉了周成王之弟所建立的韩国,封其小叔叔姬万于韩,称为韩武子,武子的曾孙韩厥以封邑为氏,称韩氏。韩厥7世孙建立韩国,公元前230年被秦所灭后,其宗室子孙遂以国为氏,称韩姓,并大都聚居于颖川郡。
2、是周代晋国的始祖唐叔虞的后代。唐叔虞是周成王的弟弟,叔虞儿子被称为晋侯。晋侯的后代毕万,曾被封在韩原。毕万的后代就用封邑为名"韩"作为姓氏。
3、以国为姓。韩国为战国七雄之一,开国君主是春秋时晋国大夫韩武子的后代虔。韩被秦灭后,韩国国君的后代,有的就以国名"韩"为姓。
4、以少数民族的复姓改为韩姓。后魏,鲜卑族有二字姓"大汗"氏,孝文帝改革时,以"汗"与"韩"音相近,改单姓韩。
5、以人名为姓。传说,上古时黄帝有子昌意,昌意生子韩流,其后有韩经,尧时为仙人,韩经之后遂为韩姓。
二、迁徙分布:
秦灭韩,"尽其地为颖川郡",并以韩国旧都阳翟为治所,此后,"颖川"便成为韩氏的发展繁衍中心。秦汉时期,韩氏播迁于今江苏、浙江、四川、山东、甘肃、河北、北京及北部一些地方。其中,韩襄王子孙韩王信于西汉初逃到匈奴,其子颓当、孙婴于汉文帝时归汉;西汉末年,颓当的玄孙韩骞,避王莽之乱,徙居南阳堵县。唐宪宗时,河南河阳人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是为韩氏入广东最早者。唐朝末年,河南固始韩氏随王潮、王审之入闽,在福建安家落户,清代康熙年间,大陆韩氏已有迁入台湾者,此后,有的向海外发展,移居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及欧美一些国家。
三、韩姓家谱 :
韩姓家谱的内容和体例、格式,一般包括谱名、序、凡例、遗像、像赞、祠规、族约、家法、世系、传记、遗事、艺文、派字、碑记、婚冠丧祭、族产、坟茔、墓志铭、祠记、遗稿、跋等。其中,最为常见的是序、世系、传记、派语等。
韩姓家谱的序的内容,一般都是写本支派之来历,有的序,不仅溯源,而且旁及有关分支分派;写先世事迹;阐明家谱的意义;修谱经过,等等。韩姓家谱的序,其中不少都出自名人手笔。
北宋宰相韩琦于嘉佑七年(1062年)中秋日作《韩氏家谱序》,明代刘基于洪武三年(1370年)仲春作《黟北南阳韩氏宗谱序》,明代文学家程敏政作《南阳韩氏宗谱叙》。韩姓字辈派语
《相韩谱》载,宋室南渡前,宋忠献王韩琦创订的8世派语为:
玉 彦 口 胄,乡 卿 立 甫。
《义桥谱》载,宋中散大夫韩休卿所订萧山韩氏8世派语为:
心 之 言 可,山 问 日 世。
《越韩谱》载,明刑部尚书韩邦问为绍兴韩姓所订16世派语为:
人 淳 禾 溥,金 信 水 贞,火 明 土 永,木 茂 竹 承。
《相州韩氏文献》载,民国十三年(1924年),经南北宗族会同集议,订32世派语,咨明内务部备案并通咨宗族占籍省分行政长官,同时转行族属繁衍县分,俾资遵守。32字为:
一 本 大 宗,子 孙 千 载,一 修 寸 念,门 尚 中 行,
示 以 文 为,工 其 力 作,曰 惟 、 善,卜 兆 方 长。
《春晖谱》,所载当地韩姓20世派语为:
学 以 全 为 范,衷 其,填 是 举,作 求 躬 昉 迪,遵 集 受 敷 宜。
《云湖谱》,为本宗原定5字,后又增加20字,实定为25派:
学 应 辵 知 金,世 映 兴 朝 久,
家 承 建 业 传,作 忠 培 远 泽,
笃 孝 绍 先 贤。
《紫泥谱》载本支韩姓派字为10字:
元 受 祖 宗 善,德 福 庆 昌 隆。
《麻阳姓氏》载全县韩姓派语15字:
友 文 迁 通 上,启 朝 正 天 子, 宗 景 志 永 仲。
派语的用法及其规律
凡逢字辈的单数,则取其为人名的偏旁,人名取单名;凡逢字辈的双数,则取其独立而人人名,人名取双名。如第一组“玉彦口胄”等8字,韩琦兄弟逢字辈单数“玉”字,故人名都以“玉”字为偏旁,取单名,如韩琦、韩琚、韩碹。忠献王韩琦的子侄,逢字辈双嫩“彦”字,故皆取“彦”字独立人人名,起双名,如韩琦有五子,名忠彦、端彦、纯彦、粹彦、嘉彦;他的侄子有考彦、方彦等。第三字“口”,系单数,故取其为偏旁,单名,如韩治、韩浩、韩邕等。第四字“胄”,系双数,故取“胄”字独立,双名,如韩肖胄、韩膺胄、韩仁胄、韩保胄、韩述胄等。余此类推。
派语的使用方法,还有一种情况,即人数较少又处偏远之地的支族,其派语不是用完若干字,又另起新的派字,而是采用周而复始的办法。如湖南麻阳县栗坪乡的韩姓,就是以“友文逊通上,启朝正天子,宗景志永仲”这15字,轮转使用下去。
派语的社会功能
派语的功能与作用,简单地说,就是用来区分同姓同系人的辈分。如果没有字派,而仅仅只知道年龄,就很难判断同姓者某某的辈分,因为有的人年龄大反而辈分小,有的人年龄小反而辈分在前,这就会辈分不分,尊卑难辨。有了派语,在同姓交际的过程中,互通派字,祖孙父子叔侄兄弟等等关系,就一清二楚了,才不致于产生辈分世次的混乱。《相州韩氏文献》的一段话,很清楚地说明了派语的这种功能:“相韩本支得与圣贤孔、颜、曾、孟诸氏后裔同,能世次毫不紊乱,实赖有此命名、宗派维系所致 。
归有光,字熙甫,昆山(今属江苏)人。九岁就能写文章,到二十岁,“五经”、“三史”等书全已 通晓,拜本地魏校作老师。嘉靖十九年(1540)考取举人,以后考了八次进士都没有中。迁居嘉定安亭江边,读书谈道。学生常常有几百人,称他震川先生。嘉靖四十四年(1565),才考取进士,授官长兴(今浙江湖州)知县。他用古代的一套政教理论和做法来进行治理。每次审理案件,把妇女儿童领到案前,说着尖细的吴语,断完案,把人打发走,不写判决书。上级的命令不切实际 就束之高阁,不去执行。与上司有所争执,就径自照自己的意思办。大官们大多不喜欢他,调作顺德(今属广东)通判,专管马政。明代,进士作县令没有晋升副职的。因此,调任通判名为提升 ,实际上是很重的贬谪。隆庆四年(1570),大学士高拱、赵贞吉平素与有光交好,引荐他作南京太仆丞,掌管内阁制敕房,编撰《世宗实录》,死在任上。
归有光作古文,以经术为本,喜欢太史公的《史记》,参透其中的神理。当时王世贞为文坛盟主,有光尽力和他分庭抗礼,把他看作狂妄而平庸的大人物。世贞心里很不痛快,但以后也对有 光佩服得五体投地,给他写赞语说:“千年才出了你这样的人才,来继承韩愈、欧阳修的古文传 统,我哪里是走的另一条路,只是自伤长久以来没有什么成就啊!”他就是这样推崇归有光。 有光的小儿子子慕,字季思。万历十九年(1591),考取举人,第二年未中进士就隐居江村 和无锡高攀龙最好。他死时巡按御史祁彪佳向朝廷请示,赐他翰林待诏。 归有光在特种经学研究上有很深的造诣,卓然成为经学大师,后来的德清县胡友信和他齐 名,世人并称他们为“归、胡”。
韩琦家韩氏是河南安阳(宋时为相州)的大姓。韩琦的家族在当时也非常地显赫,他的外祖母李氏是后晋宰相李崧的侄女,外祖父韩构曾做过知府。韩琦的父亲名叫韩国华,是北宋初期的名臣,在《宋史》中,专门有传记载韩国华的事迹。说他曾出使辽朝,最后官至右谏议大夫、泉州知州。因为在泉州做知州,为百姓做了不少实事,深得人们爱戴,韩国华死后,泉州人曾为悼念他,而罢市。 子琚、璩、琦。韩琦是韩国华最小的儿子,出生在泉州,但四年之后,这个家庭就遭遇了不幸,韩国华因病去世。韩琦读书非常地刻苦,刚刚20岁时就考中了进士,开始踏上仕途,渐渐成为宋朝名臣。 子孙四代中三居宰相,累世不衰。南宋权相韩侂胄便是韩琦后人。
韩亿家韩氏是真定府灵寿县人(今河北灵寿县),徙开封雍丘县(今河南杞县)。咸平五年进士,除大理评事,知亳州永城县。景德二年,改大理寺丞,判陈州,移郓州、许州,迁殿中丞,改太常博士知洋州。迁屯田员外郎知相州,入为殿中侍御史,擢侍御史,除河北转运使。天圣二年,知青州,三年,判大理寺,迁工部郎中。四年授龙图阁待制,充辽朝国信副使,改兵部郎中,授枢密直学士,明道元年,拜谏议大夫,累迁工部侍郎同知枢密院事。景佑四年,授参知政事,改吏部侍郎知应天府,庆历元年,迁尚书左丞,二年请老,授太子少傅致仕。四年八月卒,年七十三。諡忠献,一作忠宪,赠太师中书令尚书令,封许国公。亿子韩绛。字子华,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亿子。以父荫补太庙斋郎,累迁火理评事。仁宗庆历二年(一○四二)进士,除太子中允、通判陈州。历户部判官,擢右正言、知制诰,迁龙图阁自学士、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嘉佑中,历知庆州、成都府、开封府。为三司使。英宗即位,迁给事中。治平二年(一○六五)权知开封府(《开封府题名记碑》)。神宗即位,拜枢密副使。熙宁三年(一○七○),拜参知政事,罢知邓州,徙许州、大名府。元丰元年(一○七八),知定州。六年,知河南府。哲宗即位,改镇江军节度使,开府仪同三司,封康国公。元佑二年(一○八七),以司空、检校太尉致仕。三年卒,年七十七。谥献肃。
河北韩姓是指,韩愈的后代,因他的郡望在河北昌黎,故名河北韩姓。韩亿自河北迁居河南,有称河北韩姓。而韩琦家居相州,称相州韩姓。
关系好像没有。只是“神宗立,韩琦荐(韩)绛有公辅器,拜枢密副使。”
你是辉县哪的,我也姓韩,也是辉县的,你确定你们是韩愈的后人,其实是不是都无所谓,我个人认为,人那最主要活出自己的精彩,创造自己的人生,你是他后代怎么了,不是又怎么了,人家是名人,那是人家的本事,又不是咋们的,假如他就是一个普普通通一个人,估计没人愿意争是他的后代,说白了是人们的虚荣心,想让别人知道我谁谁谁后代,我牛B吧,看过咋们河南电视台办的那个《知根知底》每一期都整个名人的后代,什么曹操的后代,乔致庸的后代,等等很多,都是名人,其实没啥意思,看你写是辉县的还姓韩,就关注了一下,
明代崇祯十四年那年春天,在山海关任山石道的范志完由卢龙城拜谒古孤竹遗迹归来,途经昌黎,来登碣石山。范志完喜欢爬山越岭,他看到一处高高的悬崖上面,有怪石、孤松构成美景,不禁雅兴大发,非要登上去不可。等他攀登到顶部,随行的两个人还在下面张着嘴喘气呢。范志完登高远眺,陶醉在秀美的山光水色之中,忍不住脱口咏道:“海阔天空,山灵水秀……”不料,下面的字音还未出口,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范志完光顾上面了,忘记了脚下,一脚踩空,随行的人刚来到他身边,想拽他已经来不及了。悬崖底下,正好有个铁匠炉,一位年轻的书生正在地上蹲着看书。偶然间,他抬起头,发现从高高的悬崖上掉下一个人来。不好,眼看这人就要摔个粉身碎骨,怎么办?他想去接,可自己只有一本书,这下可把他急坏了。他想,要是有个大筐就好了。于是,他闪电般地接替铁匠打好镰刀,拿起镰刀到后山割了一大捆荆条,编了个大筐又跑回悬崖底下。这时,坠崖的人刚要落地,他立刻举起大筐,正好把那人稳稳地接住。范志完落在大筐里,一时昏了过去。等他苏醒过来,明白了得救的经过,不由惊叹道:“后生,你可够手疾眼快的!”“那算什么,我的老祖宗更快。”那年轻的书生说。“怎么个快法?”“嘴快。”“嘴快?怎么个快法……” 范志完疑惑不解。年轻人接着说:“我的老祖宗在满朝大臣齐声叩贺时,唯独他送上一表,表示反对。唐宪宗读后勃然大怒,要处死他。幸得裴度、崔群等一大批朝臣求情,才赦免死罪,贬放他到岭南去当潮州刺史……”范志完大吃一惊:“你说的不是韩文公吗?那么,你是韩文公的后代了……”“对,我叫韩法祖,按照家谱,我是韩文公的二十八代孙。”那年轻的书生自我介绍道。范志完是河南虞城人,崇祯四年考中的进士。韩愈这鼎鼎大名,他岂能不知!韩愈的《原道》、《原性》等文章,他早已读过,深知这些文章是“载道之文”,是“独有千古”的。他猛然想到,这儿是昌黎,是文公的故里,他来昌黎,就是来瞻仰韩文公祠的;没想到,昌黎还仍有韩文公的后人守在这奇山秀水之间。说话间,范志完拉着韩法祖的手,问了个没完。从韩法祖口中得知,昌黎县城的韩文公祠,不知修了有多少年了;他们韩家,现在住在滦河边上的一个小村子里,历代以诗书传家,他的父亲韩祚昌、叔叔韩养性等人,都是读书人。他父亲韩祚昌考上了增广生,他还没有考中功名,正藏在了碣石山中苦读。范志完听了他的叙说,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一下陷入了沉思,似乎有了什么打算。回到昌黎县城,范志完在韩法祖陪同下,又瞻仰了韩文公祠,并接见了韩祚昌、韩学贤等人,看了他们带来的《昌黎先生集》和家谱,还答应为续修的韩文公家谱作序。后来,在范志完主持下,在五峰山的平斗峰前的坝台,又修建了一座韩文公祠。他还在那山崖峭壁上题下了“泰山北斗”、“五峰环翠”等字,并把自己吟出的长诗《游水岩歌》刻在了石碑上。当时,范志完了解到昌黎韩文公祠的奉祀之典久废,便和山海督师朱国栋一起上奏崇祯皇帝,题请救他脱险的韩法祖为奉祀正儒士,世袭主奉祀。如今,生活在昌黎县韩营村的韩愈后裔,说起范志完和韩法祖的交往来,仍然还那么津津乐道。
我想之所以有两种说法源于对"昌黎"这个地名理解的差别
关于韩术;
昌黎(今辽宁义县),韩姓的第三大郡望。韩骞九世孙,韩术为昌黎世系始祖。其后裔名层不穷,唐宰相韩休、韩晃就出自昌黎。唐宋八大之首,韩文公(韩愈)出生河南,今河南孟川)自称望昌黎,后人称他为韩昌黎。
关于韩茂:
光绪二十三年重修的<<韩氏家谱>>中提到,韩愈之祖为后魏尚书令韩茂,韩茂之子韩均从河南颖川徙居北平之昌黎(今凌源县境),为昌黎韩氏之始祖。
很明显,两者指的昌黎是不同的地方,据中华博物出版的中国古代大词典记载,在不同朝代,昌黎所指的地方是有很大差别的
以下是关于两支昌黎韩氏的记载,确实是同宗:
西汉初年,韩王信在封地太原被匈奴大军包围,不得不派使者与匈奴讲和,刘邦因此怀疑韩王信有反叛之心。韩王信害怕被杀,与太子婴一起逃往匈奴。韩王信逃至颓当城,生下一子,起名韩颓当。汉孝文帝时,韩王信已死,太子婴与韩颓当率众归降汉室。太子婴被封为襄城侯,韩颓当被封为弓高侯。
韩颓当传侯位至孙,无祀国绝;但其庶孙韩嫣之弟韩说受到皇帝宠幸。韩说还被封为龙额侯,后又改为按道侯。韩说的孙子韩骞,官至河南尹。西汉末年,韩骞为避王莽之乱,迁居堵阳(今河南方城),属南阳郡。以后,韩姓在南阳郡逐步发展,从而使南阳成为韩姓的第二个郡望。 韩颓当这支韩姓人,在东汉时期有很大发展。韩颓当的裔孙韩寻,为东汉颖川太守。韩寻生韩 ,韩 曾任尚书令、司空等职。韩 之孙韩演,亦官至司徒。
韩骞徙居南阳后,韩姓在南阳郡得到很大发展。东汉后期,韩骞的后代名显史册。韩骞的九世孙韩术及韩术之子韩纯,都曾任河东太守。韩纯的儿子韩暨,在三国时的魏国官至司徒,封南乡亭侯。韩暨的六世孙韩延之,也在后魏时被封为鲁阳侯。韩延之的儿子韩环官为平凉太守,封安定公。韩环的儿子韩演,为常州刺史。韩演的儿子韩褒,为后周少保,徒居昌黎(治今辽宁义县)。韩褒之子韩仲良,徙居京兆三原(今陕西三原)。韩仲良之子韩瑗,在唐高宗时官至宰相。
东汉司空韩 所在的一支韩姓人,在东汉末年的大动乱中徙居安定安武(今甘肃镇原南)。不久,这支韩姓有人徙居武安(今河北武安)。后魏时,有常山太守韩 ,封武安成侯。韩 后来又徙居九门(今河北城西北)。此后,这支韩姓人逐步飞黄腾达。韩 的儿子韩茂,任后魏中书令、征南大将军、安定公。韩茂的曾孙韩睿素,为桂州长史。唐代大文豪韩愈就是韩睿素孙。
河东太守韩纯四世孙韩安之,为晋员外郎。韩安之有两个独生子:韩潜和韩恬。韩恬生有二子:韩都 韩偃。韩偃为临江县令,生韩颖,为后魏从事中郎。韩颖之子韩播,徙居昌黎郡棘城县(今辽宁义县西北),以后与其他韩姓支系在昌黎逐步播迁,发展到今辽宁、吉林等地,从而使昌黎在唐代时发展为韩姓的第三个郡望。
各家马氏家谱体例分类不一,内容详略也各有不同,但基本上大同小异。一般的马氏族谱都有以下内容:谱名、谱序、目录、凡例、恩荣录(敕诰)、遗像及像赞、五服图、家规家法、宗支世系、谱系本纪、仕宦为官记、家传、祠宇、坟茔、艺文、族产、派语、后跋、领谱字号等,有的还包括马氏聚集地图,如《会稽马氏家谱》附有马氏集中的吴融村的村图。谱名即家谱的名称,一般写在家谱的封面,内容也各不相同。马氏族谱一般称作“马氏(家)族谱”、“马氏家谱”,或者“马氏家乘”、“马氏宗谱”,也有的称“马氏统谱”、“马氏通谱”、“马氏统宗谱”或“马氏支谱”。有的还详细注明地域、分支或堂号,如《京江马氏宗谱》、《崇伦堂马氏宗谱》。
谱序是族谱中极富文史价值的部分。一部族谱往往有多篇序文,往往由本族名人或与本族有渊源的学者、名流,或者政界要人撰写。其内容或论族谱之重要意义,或述本族修谱的历史及本次修谱的缘起经过,或记本族姓的源流、分布。因此,谱序往往是族谱之“目”,是本家族历史的凝缩,同时,又常常是一篇篇散文佳作。
凡例是族谱的编纂体例,从中可以看出修撰者的谱学思想、修谱方法,甚至家规家法等。如前所述,马氏家谱大多采用欧阳修、苏洵“谱法”,并结合本家族的具体情况而有所变通,于是形成了马姓独特的宗谱编写体例。
像赞,往往附于本族名人画像后,多由著名学者、社会名流或本族亲友题写,内容多概括评价此人功绩及一生。例如《马氏统》中马援的像赞由马家外甥郑禹题写,全文如下:“经籍深富,辞理遐亘;浩如江海,郁若昆郑。”马融的像赞亦由郑禹题写,内容如下:“妙极生知,睿哲惟宰,精理为文,秀气成来。”此外,“后周平南将军山阳侯”像赞由朱熹题写,“宋祭酒止蕃公”像赞由文天祥题写,“唐中书令宾王公”像赞由韩愈题写,“宋丞相正惠公”像赞由文天祥题写,“宋左丞相碧梧公”像赞由谢枋得题写。
世系,是族谱中最主要的内容,它同族谱中的“家传”,往往可以补正史之不足。例如从《马氏统谱》世系中可知马周为马援第十一世孙,马燧为马周第五世孙,马知节为马周十八世孙,马廷鸾为马周二十一世孙。但是,由于修谱时人们往往拉拢、靠近本姓名人以抬高自己一支,因此家谱中的“世系”、“家传”也有失实之处。
家谱中的字辈是怎么算出来的
本文2023-11-14 06:00:1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75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