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氏家谱的家谱郡望堂号
郡望
平阳郡:历史上的平阳郡有二:①即今山西省临汾市。西汉初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平阳县,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三国时期曹魏国正始八年(丁卯,公元247年),将河东郡分出一部分与平阳县合并,设置为平阳郡,治所亦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其时辖地在今山西藿县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区,境内为司州平阳郡,辖十县。西晋时期仍为平阳郡,辖十二县。西晋永嘉三年(己巳,公元309年)初,匈奴人刘渊自蒲子城(隰县)迁都平阳,称帝建汉,境内属之。东晋时先后属并州、雍州和冀州;北魏时境内为东雍州,辖七郡二十县;北魏神鹿元年(戊辰,公元428年)始筑白马城(今山西临汾),因魏刑白马祭祀天地神灵筑城而名。孝昌二年改置唐州,治所在平阳故城(刘村);北魏建义元年(戊申,公元528年)改称晋州,移治自马城,与郡县同治,沿用至今。②即今山东省邹城市。邹城在春秋战国时期古称平阳,是“邹鲁圣地”,为中国儒学发源地。夏王朝时期属九州徐州之域,秦朝时期开始设置“驺县”,历汉、晋、南北朝,及唐朝初期改“驺”为“邹”,称“邹县”,沿袭至1992年10月,撤县设市,称邹城市。
湖州:又称吴兴郡,浙江北部的湖州是一座具有二千三百多年历史的江南古城。远在距今约五千~五千五百年原始社会晚期的新石器时代,已有人类聚居。楚考烈王十五年(癸丑,公元前248年),春申君黄歇徙封于此,在此筑城,始置菰城县,以泽多菰草故名。秦王政二十四年(戊寅,公元前223年),秦始皇改“菰城”为“乌程”,以乌巾、程林两氏善酿得名。三国东吴孙皓宝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始改“乌程”为吴兴郡。隋仁寿二年(壬戌,公元602年),置州治,名湖州,因地滨太湖而名,湖州之名从此而始。明、清时期设府治,一直沿称“湖州府”。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废湖州府,把乌程、归安二县合为吴兴县。1949年4月27日,湖州解放,分设湖州市和吴兴县,是解放后浙江省第一专区、嘉兴专区和嘉兴地区行政中心所在地。1983年7月,撤地建市,撤销嘉兴地区,分设湖州、嘉兴两市,实行市管县体制。湖州作为地级省辖市,下辖城、郊两区和德清、长兴、安吉三县。1988年撤销城、郊两区建制,1993年又设城区、南浔、菱湖三区。2003年1月,撤销城区、南浔、菱湖三区,新设立吴兴区、南浔区两个市辖区。现湖州市行政区域辖两区三县。
新安郡:秦朝时期置新安县,故址在今促池境内,属宏农郡,汉朝因之。西晋朝太康元年(庚子,公元280年)改新都郡置郡,治所在始新(今浙江淳安),其时辖地在今浙江淳安以西、安徽新安江流域,祁门等一带地区。东晋末分置东垣县。北周保定间置中州,建德间废,改置 新安郡。隋开皇年间改新安郡为谷州,后谷州与新安郡交相代替,隋大业初年省东垣入新安。隋朝时期的新安郡是由歙州改置,后移治休宁(今安徽休宁),再后移治到歙县(今安徽歙县)。唐贞观年间移治于今新安,后不复变,一直沿袭至今。
六桂郡:又称六桂县,就是“六桂联芳”的誉称,分布在古代的泉州地区。治所在地闽县(今福建福州),相当于今天的福建全省。后来改为闽州。唐朝景云年间(公元710~712年)改武荣州置县,治所在晋江(今福建泉州)。
堂号
平阳堂:以望立堂。
六桂堂:以望立堂。
婺源堂:以望立堂。
新安堂:以望立堂。
吴兴堂:以望立堂。
越国堂:唐朝汪华封越国公,以望立堂。
忠勤堂:明朝汪广泽封为忠勤伯,以望立堂。
3530全国新安汪氏重修八公谱五卷
(明)汪尚琳编
明嘉靖十四年(1535)刊本 六册
美国
注:该族散居江苏、浙江、安徽等地。
3531全国汪氏世纪四卷
(明)汪镂纂修
明嘉靖二十九年(1850)家刻本 一册
北图 美国
注:该族散居江苏、浙江、安徽等地。
3532全国汪氏续修统宗谱不分卷
(明)汪子仁纂修
明嘉靖四十年(1561)家刻本
北图
注:仅存宗谱部分,文翰缺。
3533全国新安汪氏宗谱不分卷
(明)汪镂纂修
明嘉靖刻本 一册
北图
3534全国汪氏统宗谱□□卷
明刻本
安徽博(存卷86-89,91-94、98、100、
102、I03、105、l06、116-120、138-144、
163-170)
注:其中记事至隆庆间。
3535全国汪氏统宗谱五卷
(明)汪湘纂修
明隆庆三年(1569)木刻本 一册
北京师大 河北大学
3536全国汪氏统宗正胍一卷
(明)汪鸿懦等纂修
明隆庆四年(1570)刻本
安徽图
清乾隆二十年(1755)钞本
安徽图
注:该族散居安徽徽州、江西婺源等地。
3537全国汪氏统宗正胍二十八卷首一卷
(明)汪云程修
明隆庆四年(1570)木刻本 十册
河北大学
3538全国新安汪氏迁派宝录提纲七卷
(明)汪国言纂
明万历元年(1573)婺源刻本 二册
安徽图
3539全国汪氏统宗谱一百七十二卷 、
(明)汪湘纂
明万历三年(1575)家刻本
北图(存150卷) 北京师大 吉林大学
3540全国汪氏十六族近属家谱十卷
(明)汪道昆纂修
明万历二十年(1592)刻 万历四十年(1612)
汪存重修本 二册
北图
3541全国汪氏重修统宗谱一百五十卷
(明)汪士芳纂修
明崇桢八年(1635)刻本
北图(存七十五卷) 北京大学 四川重庆
市图(存卷115-125、128-130、134-149)
3542全国汪氏统宗正胍□□卷
明刻本
安徽徽州地区博(存五卷)
3S43全国汪氏统宗谱□□卷
明刻本配手钞本
安徽徽州地区博(存一百一十七卷)
3544全国汪氏统宗谱不分卷
明刻本 三册
浙江图
3545全国汪氏总谱渊源世系七卷谱说一卷
(明)汪志英 汪志萋等纂修
明刻本 四册
北图(存卷1一6)
3546全国汪氏统宗谱十卷首一卷
(清)汪元秋等纂修
清康熙二十八年(1869)刻本
北图(存一册) 北京师大(存卷首、卷1-4)
3547全国汪氏统宗谱□□卷
清乾隆九年(1744)刻本
安徽徽州地区博(存卷1)
3548全国汪氏统宗正胍□□卷
(清)汪廷桢纂
清乾隆十年(1745)木刻本
安徽续溪县文(存卷首、卷1、2、8、9)
3549全国汪氏统宗谱八卷
(清)汪礼纂
清乾隆十五年(1750)刻本
浙江图(存一册)
3550全国汪氏统宗正胍不分卷
(清)汪凯南续修
清乾隆十六年(1751)刻本 二册
吉林大学
3751全国汪氏统宗正胍□□卷
清乾隆二十年(1755)刻本
安徽博(存七册)
注:版心作《汪氏重修统宗谱》。
3552全国汪氏统宗谱十一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汪德祖 汪肇基纂修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刻本 十二册
安徽博
3553全国汪氏统宗谱一卷
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汪道圻钞本
北京大学
3554全国汪氏世守谱十卷
(清)汪廷洽重修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木活字本
浙江衢州市文管(缺卷6、7)
3555全国汪氏通宗世谱二卷
(清)汪世衙纂修
清乾隆四十年(1775)刻本
北京大学
3556全国汪氏通宗世谱一百四十卷首二卷
(清)汪玑 汪嘉祺等编
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木刻本
北图(又一部存一百三十二卷) 历史所
河北大学 安徽图 安徽博(存卷46-48、
121-124) 安徽徽州地区博(存九十
四卷)
3557全国汪氏统宗谱□□卷
清乾隆间刻本
安徽徽州地区博(存三卷)
3558全国颖川越荫堂汪氏家谱六卷
(清)汪承诜等修
清道光九年(1829)刊本 四册
美国
注:该族散居浙江建德、安徽歙县等地。
3559全国汪氏支谱一卷
(清)汪秋潭等修
清同治六年(1867)木活字本 二册
日本 美国
注:该族散居安徽、浙江、江苏等地。
3560全国汪氏统宗谱八卷首一卷
(清)胡建昌重修
清同治九年(1870)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大桥头乡濛淤邨
3561全国汪氏统宗谱十六卷
(清)汪庾等修
清光绪五年(1879)岐山一本堂活字本 二十册
北图 安徽徽州地区博
注:一名《汪氏得罗公正胍统宗谱》。
3562全国汪氏统宗谱十二卷末一卷
(清)汪杏荣重修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大桥头榔濛淤郁
3563全国云岫柏峰汪氏宗谱六卷
(清)汪自恒等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积庆堂活字本 六册
美国
注:该族散居浙江建德、桐庐,安徽等地。
3564全国汪氏统宗正胍一卷
清钞本
北京大学
3565全国颖川汪氏宗谱不分卷
(民国)汪应蛟序
民国三年(1914)钞本 四册
美国
注:该族散居安徽、江苏、浙江等地。
3566全国汪氏世守谱十卷首一卷
(民国)汪守勤 汪世棠等修
民国四年(1915)木活字本
浙江衢州市文管(存卷首、卷1-5、7、8)
3567全国汪氏统宗谱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汪葆春重修
民国十五年(1926)木刻本
浙江常山县大桥头乡濛淤邨
3568全国重修汪氏统谱纂要四卷
刻本 一册
北图
3569江苏汪氏家乘三十二卷首一卷
(清)汪寿康 汪瑞益主修
清同治十三年(1874)余庆堂活字本 十二册
历史所
注:该族散居武进、江阴等地。
3570江苏江南汪氏合谱二十六卷首一卷
(民国)汪新甲等修
民国七年(19l8)六州堂活字本 二十册
美国
注:该族散居江阴、无锡、武进、常熟等地。
3571江苏汪氏宗谱二十卷
(民国)汪嘉纯主修 汪鸿润编辑
民国十五年(1926)中华书局铜活字本
江苏淮安县图(缺卷4、11、15、18-20)
注:该族散居淮安、宝应、丹徒等地。
3572江苏六合汪氏家谱十卷
(民国)汪升远重修
民国十三年(1924)石印本 十册
河北大学
3573江苏赣榆汪氏家谱
江苏赣榆县夹山乡汪于郁
3574江苏扬州汪氏家乘
(民国)汪时鸿编
民国十六年(1927)汪氏铅印本 二册
中央民院
注:初修于清康熙间,此为三修。
3575江苏丹阳珥陵汪氏宗谱十卷
(民国)汪元麟纂修
民国十年(1921)培元堂活字本 八册
历史所
3576江苏常州毘陵教场巷汪氏支馋六卷
(民国)汪廉之辑稿
民国二年(1913)毘陵汪氏教忠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
3577江苏武进汪氏合谱八卷
(民国)汪永清纂修
民仞三十二年(1943)武进汪氏六州堂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缺卷1)
3578江苏无锡汪氏维新公迁锡家谱不分卷
(清)汪琳辑
钞本 一册
安徽徽州地区博
3579江苏宣兴汪氏续修宗谱八卷首一卷
(清)江熙修
清道光二十年(1840)义和堂刊本 十六册
美国
注:一名《汪氏家乘》。
3580江苏宜兴汪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
(清)汪以增 汪宗藻纂修
清光绪十五年(1889)敦睦堂活字本 八册
北图
3581江苏苏州汪氏族谱一卷
(清)汪琬撰
清康熙间刻《钝翁全集》本
江苏苏州市图 四川重庆市图
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刻《钝翁全集》本
辽宁大连市图
清宣统二年(1910)石印《钝翁全集》本
河南大学
3582江苏苏州汪氏族谱不分卷
(清)汪振千等修 汪敬原增录
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刻 民国四年(1915)增
钞本 一册
吉林大学
3583江苏苏州汪氏谱略不分卷
(民国)汪原渠辑
民国二十年(1931)铅印本 一册
上海图 江苏泰州市图 江苏苏州市图
浙江嘉兴市图 浙江临海县博 福建图
中山大学 云南图
3584江苏苏州平阳汪氏支谱五卷
清光绪间钞本 三册
江苏苏州市图
3585江苏苏州吴趋汪氏支谱十集二十卷首一卷
(清)汪体椿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7)耕荫庄木活宇本
北图 辽宁大连市图 吉林大学 上海图
江苏苏州市图 浙江图 日本 美国
3586江苏苏州吴趋汪氏支谱十集二十卷首一卷
附耕荫义庄祖墓图一卷
(清)汪彤宣续修
清宣统二年(1910)耕荫庄活字本
北图(二部) 科图(二部) 历史所
历博 人民大学 吉林大学(二部)
上海图 南京大学 江苏苏州市博 日本
美国
3587江苏宜兴阳羡汪氏统宗谱三卷首三卷
(民国)卢保文编辑
民国六年(1917)润辉堂活字本 五册
北图
3588浙江汪氏世谱十二卷
(清)汪注纂修
清嘉庆间刻本
北图
3589浙江汪氏重修迁杭支代表二卷祠墓考绩一卷
(清)汪松等纂修
清道光间刻本
北图
注:附《汪氏世谱》后。
3590浙江杭州平阳汪氏迁杭支谱五卷
(清)汪琯纂
清道光九年(1829)刻本
北图(配钞本) 杭州大学
3591浙江杭州平阳汪氏迁杭支谱六卷首一卷
(民国)汪伯吾修 江诒年 汪怡纂
民国二十一年(1932)铅印本
北图 科图 南开大学 浙江图 日本
美国
3592浙江杭州平阳汪氏九十一世支谱二卷
(清)汪曾立续修
清同治六年(1867)刻本
吉林大学 上海图 浙江图(三部)
日本 美国
3593浙江杭州平阳汪氏九十二世小宗谱六卷
(清)汪曾立修
清光绪六年(1880)刊本
上海图 浙江图 美国
3594浙江杭州州汪氏小宗谱六卷
(清)汪曾立修
清光绪十六年(1890)木刻本
中央民院 河北大学 浙江图
3595浙江杭州汪氏家谱不分卷
清同治十二年(1874)写本 一册
日本 美国
3S96浙江杭州汪氏振绮堂小宗谱七卷
(民国)汪玉年修
民国十四年(1925)刊本
浙江图(存卷1-3) 日本 美国
3597浙江杭州汪氏振绮堂宗谱四卷
(民国)汪大燮编
民国十九年(1930)铅印本
北图 南开大学 上海图 日本 美国
3598浙江萧山汪氏宗谱十二卷
(清)汪保全纂
清光绪间刻本 十四册
上海图
3599浙江萧山汪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汪汝荣督修 汪震等纂修
民国二十三年(1934)集庆堂木活字本
浙江图杭州大学
3600浙江宁波镇邑清水浦汪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民国)汪炳生等修
民国四年(1915)聚德堂木活字本
日本 美国
3601浙江鄞县鄞邑雷汪氏宗谱□□卷
(民国)汪崇干纂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木活字本
天一阁(存卷首、卷1、5、15)
3602浙江慈溪慈南汪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清)汪源顺修 徐晖纂
清光绪七年(1881)醇德堂活字本 四册
吉林大学
3603浙江慈溪慈南汪氏宗谱四卷首一卷
(民国)汪清燮纂
民国十年(1921)木活字本 四册
天一阁
3604浙江奉化泉溪汪氏宗谱七卷
(清)周步修
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注:江朝宗始修于清乾隆四十一年。
3605浙江奉化汪氏宗谱七卷首一卷
(民国)方汝舟重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注:汪纶创修于明成化间。
3606浙江绍兴山阴汪氏谱不分卷
(民国)汪兆镛撰
民国三十六年(1947)汪敬德堂石印本
北京师大 日本 美国
钞本 一册
南京大学
3607浙江金华汪店汪氏宗谱四卷
(民国)汪汉杰等纂
民国十三年(1924)木刻本
浙江金华市文管(一部缺卷2、4,一部缺卷
1、2,一部缺卷2)
3608浙江兰溪沙溪汪氏宗谱
民国九年(1920)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白沙乡汪邨(四部)
3609浙江兰溪上柴华汪民宗谱九卷
民国十三年(1924)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 乡大洋畈上紫华
3610浙江兰溪汪氏统宗谱六卷
民国二十二年(1933)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甘溪乡
1、安徽合肥汪氏字辈:“广思良谟永公克让”。
2、安徽肥西汪氏字辈:“春光正圣宏庆永昌家庭道德宗元久长”。
3、安徽肥西汪氏字辈:“显承光祖德木列焕东(宗)邦”。
4、安徽肥西汪氏字辈:“家永世炳轩”。
5、安徽肥西紫蓬汪氏字辈:“昌瑞应贤才国保长后忠生”。
历史上汪姓的分布与迁徙
先秦时期,汪姓最初活动于浙江、河南、陕西、山西、山东地区。两汉至唐朝,汪姓主要的活动地区在皖、赣、浙、苏地区,已经发展为当地的望族。唐朝以后,汪姓主要从安徽和江西向河南、湖南、湖北、贵州、四川、合肥、安庆、两广和福建地区扩散。汪姓是我国南方的一个典型大姓。清初汪姓始入台湾。
宋朝时期,形成了以安徽为中心的皖、赣、浙、豫的汪姓聚集地。分布在安徽、江西,这两省集中了汪姓总人口的77%。其次分布于浙江、河南,这两省又集中了13%的汪姓人口。
明朝时期,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安徽、浙江、江西,这三省大约占汪姓总人口的757%。其次分布于湖北、四川,这两省的汪姓又集中了11%的汪姓人口。宋元明期间600余年,汪姓人群主要向江南和西部迁移。全国仍保留以安徽为中心的皖、浙、赣汪姓人口聚集区。
安徽合肥汪氏字辈:“广思良谟永公克让”。
安徽肥西汪氏字辈:“春光正圣宏庆永昌家庭道德宗元久长”。
安徽肥西汪氏字辈:“显承光祖德木列焕东(宗)邦”。
安徽肥西汪氏字辈:“家永世炳轩”。
安徽肥西紫蓬汪氏字辈:“昌瑞应贤才国保长后忠生”。
安徽太湖汪氏字辈:“胜贵富宗伯绍国讳尚思正兴隆世道承先启大基忠信全为本贤良应连期家声洋海宇馀庆定咸宜”。
安徽淝南汪氏字辈:“寿僚禹元际云忠后传道世泰明良为善必昌邦家之光慎守尔典长发其祥”。
安徽繁昌、当涂汪氏字辈:“兴显芳声茂忠纯世德昌传家惟礼义华国在文章”。
安徽大观汪氏字辈:“秉存必宗尚承先士可嘉永思显耀祖隆基典云遐忠厚宽广德孝敬昭品高仁和普天信义为振长虹”。
安徽宜秀罗岭汪氏字辈:“积德真传存心达良勤慎为本孝顺宜先俊秀荣锡敦厚承前泽长恩湛善启福田”。
安徽宜秀缪山汪氏字辈:“必一允振家邦文武安定贤良恪守鸿模懿训自增福禄绵长”。
安徽安庆汪氏字辈:“尚义惟端本”。
安徽双港汪氏字辈:“智勇韬略……”
安徽双港高林汪氏字辈:“文德廷兆积善有庆传家诗礼佑启贤能根生枝发泽厚福增”。
安徽双港干沙河汪氏字辈:“兴显芳声茂忠纯世德长传家惟礼义华国在文章”。
安徽双港福潭汪氏字辈:“国正天心顺家和世泽长祖先余吉庆”。
安徽双港白陂汪氏字辈:“光先守德廷锡永嘉炳存如宝敬承克家尚文兴学继孔贤冠(重贤兴学继尚书官)振昆宏绪世代春华”。
安徽双港张家嘴汪氏字辈:“金之国应士诗书礼尚贤忠恕存孔道仁义本孟言山河名万古德泽永千年科教兴邦社文明显家风睦族志高远功业誉乾坤”。
安徽三安汪氏字辈:“自国之士成定邦家克绳祖武善积庆长天昭景福厥后其昌德贤智广仁义惠良礼恭传信名泽永佳宜忠荣孝世业鸿扬”。
安徽梅城汪氏字辈:“大启之家庆存心积德昌元绍箕裘业式昭贻燕长世泽承先绪诗书裕后贤声华传皖国仁孝毓桐川”。
安徽中楼汪氏字辈:“天昭景福方为善定佳祥德立功能茂荣华宝志堂”。
安徽黄铺乡汪氏字辈:“显福庆有文瑶秉万代宦源惟德克懋继贻谋善述以存宗光后昌恒思周道盛永守东华匡嘉译源兴胜迪益基鸿璋泰斗国先顺志远琨仲长”。
安徽香铺汪氏字辈:“余庆长积昆明福礼”。
安徽老白果汪氏字辈:“宏谋少益传修”。
安徽桐城汪氏一支字辈:“积功平义德天和玉庆长”。
安徽桐城汪氏一支字辈:“华国秉忠良”。
安徽鲟鱼汪氏字辈:“亦居庆会士启大振宗邦家永奇尚达映久丁万里”。
安徽东至汪氏字辈:“文大中至正俊美光明”。
安徽瀛洲梧川爱敬堂汪氏字辈:“文明能秉祖士期应时兴大廷惟家庆永世必昌隆”。
安徽瀛洲梧川画堂汪氏字辈:“惟承昌德峻裕起耀光辉”。
安徽瀛洲梧川下门汪氏字辈:“国正天行顺家齐福自生官清民积德世上子千宗”。
安徽奉化汪氏字辈:“兆杨施迪远佑起裕光全”。
安徽扬溪汪氏字辈:“启承传威德光裕焕邦家”。
安徽德锦汪氏字辈:“积善家裕庆光明正大邦”。
安徽家朋汪氏字辈:“福禄祥定远”。
安徽坦川汪氏字辈:“效法圣贤业尊宗硕辅宣衍闻贻绪远运泰振安徽”。
安徽绩溪汪氏字辈:“立志振家邦永作明良世传书述祖德兴学为国瑞同京多令命敦品期未嗣”。
江西儒林汪氏字辈:“承先顺国泰裕后振家声学勤身乃贵善积道宜昌”。
江西双田汪氏字辈:“锦泰和荣瑞满庭云开彩起日华明文光焕耀昭礽裔后禩流芳乐太平”。
江西吉安汪氏字辈:“天锡昌笃生奇才合明良”。
江西万载汪氏字辈:“忠厚传家远英才立国隆科第文章重衣锦受荣封”。
江西上饶汪氏字辈:“继述肇显崇世代必兴隆法源思永远比基万古重宏扬祖训”。
江西上饶汪氏字辈:“良克俭(建)希朝用时可定家邦”。
江西玉山汪氏字辈:“积记远祖仁崇义礼天文奕世佳德泽良善集祯祥顕赫诏忠定光明炳□后英旻斯意和穆京愉□镇太平添进兴隆荣华富贵福寿康宁文行忠信仁慈恭敬英雄豪杰克成厥勋缵绪前烈”。
江西弋阳汪氏字辈:“金德兰贵茂雨”。
江西古南汪氏字辈:“天国文光永远世昌其来有自曰之正长”。
江西莲湖汪氏字辈:“崇仁衍霞龄征普宗荣选修明广发”。
江西婺源汪氏字辈:“金木水火土申侯广德法”。
湖北汉阳汪氏字辈:“作述辉前业诗书允式臧祥徵多富贵泽荫乐成康立意欣崇守贻谋自绍芳丰功咸所仰奕叶发奇香”。
湖北东西湖汪氏字辈:“任斯大道运兆廷光先人锡泽永世克昌”。
湖北大冶汪氏字辈:“源安世永泽厚道自光荣”。
湖北阳新汪氏字辈:“自之文圣德纯若有思太承祖训先昭迪前光集锦联棠棣勤培旨荫芳合序令敏哲和欣吉祯祥炳昆裕中杰英楷常弘扬科知育才庆佳著乃咏彰东鲁衡衍炽勋业卓于唐亨邦冠甲第平阳惠泽长”。
湖北襄阳龙王汪氏字辈:“国正天兴顺官清民众安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湖北襄阳东津汪氏字辈:“上清如学光大必选中定克昌”。
湖北郧西汪氏字辈:“天在正德永开长存文星高照瑞立上升富泽久远吉庆普承”。
湖北竹山汪氏字辈:“政德承先志其家少泽辉”。
湖北公安汪氏字辈:“长应汝家……”
湖北宜都汪氏字辈:“示前传家道正大必克昌”。
湖北黄梅汪氏字辈:“成美福纹受守经纶宗龙生士金世从之茂盛光先俊伟书贤德建名立永绍箕传清正廉敏温信忠良安家卫国万代荣昌”。
湖北汉川汪氏字辈:“龙文步武伟烈封功石运保太德广叶从”。
湖北天门汪氏字辈:“文章华国青紫传家忠孝端本先泽克绳永尊其训富贵相承”。
湖北仙桃汪氏字辈:“国家大兴继受德政祖先泽长新发平阳肇元成周庆衍豫章从明达楚毓秀中南贤才炳焕体纲振常品端学广道立志强丕承宏绪功业传芳重典守则世第永光同敦孝友其嗣久昌”。
湖南长沙汪氏字辈:“贤良辅国明达世征人文振启肇庆传宗”。
湖南醴陵汪氏字辈:“掌符献瑞龙骧继承昭忠勋伟武经道弘榖诒燕翼椒衍蕃升蛟龙凤起霞蔚云蒸”。
湖南华容汪氏字辈:“合璧全双美联宗重懿亲绍徽承先泽开华起家庭”。
湖南澧县汪氏字辈:“鸿儒经盛国学业绍先传德泽昭芳远兰桂启大贤”。
湖南临澧汪氏字辈:“习永士学大明昌隆国祚鼎盛文嗣发达”。
湖南永定汪氏字辈:“耀应国朝文世宗良相永远士明廷大盛光祖宏先德万代家声兆祚隆”。
湖南汪家湾汪氏字辈:“启天开文运永远士祖泽志文纲中胜先正传家德”。
湖南天门山汪氏字辈:“正大文有士世登承祖泽志学光明显宜字万代先”。
湖南武陵源汪氏字辈:“德大以宏声家传有经纶崇仁延世泽务本绍先人善吉迎庭福丕杰太降升贺颖耀光祖永远尽忠孝”。
湖南桑植汪氏字辈:“良世仕宗大三学定国尚文开必如祖易利万年春”。
湖南朱家台汪氏字辈:“陈必一朝元享应文明延正诚光大业永远德长年”。
你好。
据了解,《汪氏家谱》中汪姓,上溯至夏朝,距今近4000年。按今汪姓人口在百家姓中排第57位,占全国百家大姓总人口的038%。
汪姓族谱编修极为完整,现存的《中国家谱目录》(国家档案局编,1997年中华书局出版)收录了汪姓家谱259种,《上海图书馆藏家谱提要》(上海图图书馆编,200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收录了汪氏族谱达131种,你可以去查看看。
起姓于安徽的汪芒氏的汪姓和山东以邑为姓的汪姓,是我国早期历史上汪姓在南北方繁衍的中心地带。其中北方的山西省境内发展成了一大望族。东汉末年,汪文和迁居新安(今安徽歙县),发展成为新安一带望族,唐代汪华封越国公。世居今安徽歙县,家族甚旺。宋代以后,汪姓迅速繁衍起来,成为我国南方的一个典型大姓。
迁入台湾
汪姓族人早在宋代就已登上了台湾岛,《台湾通志·人民志》关于台湾开发的一节中提到:南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年)汪大猷知泉州时,所辖领地靠海,海中有“沙洲数万亩,号平湖(今澎湖)”,经常被周围岛上的夷人上岸来抢掠东西,杀掳人口。为防止骚扰,起初,每年遇有南风起时,汪大猷便派兵守卫防备,但是反复如此兵士疲惫,耗费军资,还是防不胜防。于是亲自登岛,造屋200间,派遣将领兵士分别驻守,夷人不敢再来侵犯。此事《宋史·汪大猷传》中也有记载,汪大猷当是汪姓入台第一人。元代航海家汪大渊也曾自泉州渡海峡登岛,在其《岛夷志略》一书中,对澎湖 (台湾)的地理环境、社会状态作了详细的记述。而汪姓定居台湾在清代,始迁者多为与台湾隔海相望的福建、广东人。台北三垂镇《汪氏族谱》称其来自福建,“汪姓起家新安(即歙县),后自歙县徙婺源,自婺源徙休宁(今安徽休宁县),而后入闽,居泉州之天马山”。后由闽入台。
康熙四十至五十年 (1701—1711),汪仰瞻入垦竹北——堡苦令脚 (今新竹市古贤里);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汪玉润居台湾府,是年中武举;
雍正七年(1729年),泉州人汪东文开垦于翠竹北——堡旧港庄(今新竹市);
雍正七年(1729年),广东人汪淇楚开垦于竹北二堡红毛港(今新竹县红毛乡);
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广东人汪复隆开垦于今苗栗县卓兰乡;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汪春源居今台南市,是年中举人。
经过二三百年的繁衍,如今的汪姓已发展成为台湾较大的姓氏之一,1954年台湾文献委员会对台湾姓氏进行了一次调查,在当时台湾的737种姓氏、828804、户居民中,汪姓有1259户,按户数的多少排列,居第 74位。在分县统计资料中,汪姓人在台北有205户,新竹5l户,苗栗8户,台中l户,南投79户,彰化176户,嘉义171户,台南76户,屏东5户,花莲6户。以城市统计台北市104户,基隆市160户,阳明市38户,台中89户,台南80户。其中以台北县和基隆市为最集中地。
迁入港澳
香港、澳门与内地地缘邻近,为内地居民的迁入提供了方便,这两地的汪姓族人中的一些人还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如香港德昌电机控股有限公司主席汪穗中,籍贯上海,公司主要经营、产销各种微型发动机,是世界三大微型发动机制造商之一,1996年拥有财富3亿美元。香港太平协和集团公司主席兼董事总经理汪世忠,祖籍广东东莞,生于台湾,与兄长汪世昌、汪世华共持有70%多的太平协和公司及美国协和集团股份。1979年被派往香港成立太平协和公司,经营液晶体显示表及手表元件贸易。后又到深圳设厂,其生产的天霸表、海霸表曾在大陆十分畅销。另外,还经营零售百华、物业发展和电讯服务,其中零售百货以中国大陆市场为主,目前,在北京、上海、沈阳、西安、宁波等地均设有商
场,估计资产约3亿美元。
徙居海外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腐败,内战不断,水旱频仍,广大人民在水深火热中度日,而在此时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海外殖民地的开拓和开发,资本主义市场对于劳动力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的人民纷纷迁往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等地谋生,这其中不乏汪姓族人。移居海外汪姓族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当地扎下了根,有的还做出了较大成绩,如泰国的汪东发,祖籍广东揭阳县,为泰国两仪糖业集团董事长。两仪集团是泰国最大的糖业集团之一,约占市场的15%—Z0%。除了糖业之外,两仪集团还经营金融业、房地产业、制造业及采矿业等,1996年时家族财富已达10亿美元。如今,汪姓族人的足迹已经遍及世界各地。
汪氏家谱的家谱郡望堂号
本文2023-11-14 05:37:2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749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