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一期学生中,他以“逃跑将军”闻名,活了103岁,儿子是明星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4浏览:5收藏

黄埔一期学生中,他以“逃跑将军”闻名,活了103岁,儿子是明星,第1张

1924年,为了给革命培养人才,黄埔军校成立,同时开始招纳人才,当时能够考入黄埔军校前几期的人,后来几乎都成为了国共两党的风雨人物。

譬如我党的徐向前,陈赓,左权等人,譬如国民党的胡宗南,郑洞国,黄维等人,蒋介石是黄埔军校的校长,也有人说,他正是借着黄埔军校发迹的。

在国民党的官员对蒋介石的称呼中,他最喜欢听的不是委员长,也不是总统,而是校长,当然了,并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用校长称呼他,只有黄埔军校毕业的学生,才可以这样称呼他。

蒋介石对黄埔学生信任,因而在国民党的系统中,有许多重要职务,都是由黄埔学生担任。

从黄埔一期毕业的学生中,有这么一个人,他出名,是以“逃跑将军”闻名于世。

他就是孙元良。

孙元良是浙江绍兴人,1904年出生于四川成都,他的父亲是一名知县,当时他出生时,他的父亲已经是67岁了,老来得子,家里人对他都很宠爱,他先后入私塾,中学读书。

1924年,他考入了黄埔军校第一期。

毕业后,他在国民革命军任职,先后担任连长,营长,团长等职。

孙元良第一次“逃跑”是在北伐时期,当时他担任 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长,部队攻打下南昌后,孙元良在城内寻欢作乐,后来敌人反击,他迅速率部撤离。

北伐军损失惨重,此事被报到蒋介石处,蒋介石大火:“ 现在打下了南昌又退回来,都是因为第一师第一团孙团长,没有命令,怕死退下来了,所以有这一次的失败,孙团长犯了我们革命军的连坐法,我要把他枪毙

后来,孙元良并没有被他枪毙,因为有其他一期的黄埔学生给蒋介石写信伸冤,蒋介石内心的火下了,也不是非要枪毙他,就将他撤职了,随后送往 日本陆军士官学校。

从日本回来后,蒋介石依然对孙元良寄予厚望,先后要他担任 教导第1师野炮营营长,团长,旅长等职。

1932年,孙元良参加了淞沪抗战,他曾率部 浴血奋战,取得了庙行大捷,此战虽然战败,但是孙元良有功,他被授予了宝鼎勋章。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孙元良时任88师师长,他率部参加了淞沪会战,在淞沪会战期间,孙元良再立新功,他率部在 闸北坚守将近二十天,屡屡挫败日军。

由于此战,孙元良战后被授予 云麾勋章。

孙元良第二次“逃跑”,是在南京保卫战时,当时88师守卫南京,与日军激战,打的很惨,12月12日,南京最高行政长官唐生智决定撤退,要孙元良率部掩护,而孙元良根本不听话,直接躲在了南京的一家妓院。

南京沦陷后,蒋介石在武昌召开国民党高级将领会议,冯玉祥,汪精卫等人建议枪毙临阵脱逃的孙元良,蒋介石由此只好找到戴笠,要军统派人去将南京城内的孙元良先给救出来。

可是军统特工没将他救出来,1938年2月,日军允许难民离开南京,孙元良乔装打扮一番,逃离了南京,3月到武汉后,蒋介石召见了他,大骂了他一顿,不过最终也没有枪毙他。

孙元良被关押几十天后,被无罪释放。

1939年,孙元良担任 中央军校高等教育班第7期主任,1943年,他被任命为第28集团军副总司令,一年后,再次被任命为第31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29军军长。

1944年,日军为了扭转在亚太战场上的不利情况,决定发动湘桂战役,战役之初,中国军队接连溃败,孙元良率部参与其中,在黑石关 、白蜡坡等地多次与日军激战。

后来,孙元良还率部收复了独山,这一战成为了湘桂战役的亮点,蒋介石非常高兴,战后,授予他“青天白日”勋章。

解放战争时期,孙元良被任命为国民党第16 兵团司令员,当时他的麾下有41军、47军、99军以及工兵团、重炮团、战车团等部队,总兵力达十万人。

淮海战役时,杜聿明曾指挥孙元良部作战, 黄伯韬 兵团被华野消灭后,杜聿明只好带他们 向西南撤退,此时,黄维兵团东进准备夺取宿县,不过我军中野部队已经将他的兵团围困在双堆集,杜聿明的打算就是带着孙元良等部队解黄维之难。

战机一触即发,杜聿明命令各部突围,可是到了预定时间,杜聿明又决定停止突围,不过这个时候,他已经无法联系上孙元良的兵团司令部了,最终,孙元良的兵团突围,大部分被我军歼灭。

而孙元良,则是带着司令部400余人成功“逃跑”,回到了武汉。

淮海战役, 杜聿明被俘,邱清泉阵亡,李弥下落不明,只有孙元良回到了南京,蒋介石并没有责怪他,反而允许他重组16兵团。

1949年,孙元良眼看国民党政权溃败, 搭机离开大陆,经香港到达台湾。

在台湾,孙元良离开了部队,自行经商,1985年,已经81岁的孙元良高调亮相,原因是日本帝国主义否认南京大屠杀,他以亲历者的身份痛斥日本帝国主义,驳斥了他们的谎言。

2007年,孙元良在台湾去世,享年103岁,他是 黄埔军校一期生中最后一位离世的。

孙元良将军离开人世,虽然有许多人是因为“逃跑”而了解了将军,但是我们不能忘记, 历史 也不会忘记,孙元良同时也是一位大名鼎鼎的抗日英雄。

孙元良去世后,最大的心愿,便是葬回南京,也许有一天,他终究会如愿。

孙元良一生共有7个子女,这些人皆有所成,在这七人中,名头最大的,当属排行在第五的儿子,他叫 孙祥钟,同时,他也有一个艺名叫秦汉,是我国著名的明星。

在与国王的伟大斗争中。他的许多士兵被国王俘虏。他为什么这么强壮?公元618年,李弥召集了他所有的优秀士兵,37017年的王公。开始了期待已久的生死搏斗。而他的错误决定注定了他的悲惨失败,因为在战争爆发之前,裴仁岐将军和近卫等人给了李弥正确的战术和建议。但当时李弥和妖魔一样,似乎不听这些人的劝告,却十分欣赏与王士君直接、彻底正面解决的片面策略,也许只有一个人,当时抓住了李弥的想法,他做了什么,让李弥很快就去了一夫一妻制的信任,这对他来说,在即将到来的失利中埋下了伏笔。

我们会考虑瓦甘军队。的确,瓦甘军队并不是传统观念中的“农民起义军”,而是一支强大的力量,在军队规模、人才素质、组织素质等方面优先考虑。所有这些都与李弥的出身和能力息息相关。光隆贵族后,李弥继承了博山亲王的世袭爵位,后在皇宫与隋阳帝杨光亲近。如果没有突发事件,就会走传统的家庭道路,风平浪静。但也许天堂注定要走一条不平凡的路。

隋阳帝被杀后,李弥和隋阳帝被杀导致化妆品和血的冲突,洛阳落入王的手中。李弥继续围攻洛阳,王士军十分努力。李弥负担不起费用,汪负担不起消费的奢侈品,洛阳市已经出现了严重的粮食短缺,一米可以卖八九千。

王士军也知道死神已死,于是拼命修枪,赏给将军们。当时瓦冈军没有冬衣,王世春还从洛阳宝库里贿赂李弥身边的彬元,让他们真正亲密起来,为了让李弥同意换衣换粮的方案,这是李弥争取大量时间的一个坑。教师37017。山之战,隋末洛阳王公果然满员,与李密瓦刚在河南37017。发生在山上的战事,该团伙由王某在部队全面组建,使一度连续不断的纵队瞬间分崩离析,排除了原因,原因很多。

中国远征军的主要将领有:史迪威、戴安澜、陈明仁、杜聿明、卫立煌等。

史迪威:1942年晋升中将,并被派到中国,先后担任中国战区参谋长、中缅印战区美军总司令、东南亚盟军司令部副司令、中国驻印军司令、分配美国援华物资负责人等职务,后被晋升为四星上将。1945年9月2日出席了在美国军舰“密苏里号”甲板上举行的受降仪式。1946年9月28日,史迪威突然因健康恶化住进医院。医生在他的腹部发现多处肿块,确诊为胃癌晚期并扩散到肝脏,10月12日中午11时在昏迷中悄然去世,享年63岁。

戴安澜:远征军第200师师长。1942年,戴安澜奉命率200师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赴缅参战。在缅作战中,大战同古、收复棠吉等战役。1942年5月18日,戴将军在郎科地区指挥突围战斗中负重伤,26日下午5时40分在缅甸北部茅邦村殉国。他在抗日战争中战功显赫,抗战胜利后追认为革命烈士。

陈明仁:远征军第七十一军军长。在国民党军队中南征北战25年,官至兵团司令,被授衔中将,曾获蒋介石授予的青天白日勋章。1948年10月,应白崇禧之请赴武汉就职“华中剿总副司令”,1949年初以第1兵团司令官身份率29军、71军到湖南编训,并接管长沙警备司令部,下辖15万官兵。1949年8月4日,他与国民党长沙绥靖公署主任程潜发出起义通电,毅然和平起义,受到毛泽东和朱德称赞。1955年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军衔。1974年5月21日,陈明仁因患癌症与世长辞,终年71岁。

黄埔军校所有学员名单如下:

一期:吕梦熊(学员1队队长)、李伟章(学员4队队长)、陈复(国民party黄埔军校特别支部第一届执行委员)、冷欣(孙文主义学会骨干)、曾扩情(孙文主义学会骨干)、贺衷寒(孙文主义学会骨干,黄埔三杰之一)、宋希濂、石醉六、陈明仁、彭明治、黄杰、姚中英、郑作民、胡宗南、杜聿明、郑洞国、范汉杰、王耀武、李默庵、李仙洲、关麟征、黄维、王敬久、孙元良、张镇。

三期:曾泽生、戴安澜、王竣、胡义宾、周复。四期:张灵甫、胡琏、潘裕昆、高吉人、刘玉章、李弥、覃道善、邱维达、赖传湘、彭士量。五期:王剑岳、梁希贤、陈文杞、吕旃蒙、郑庭笈。六期:戴 笠、王 诤、孙明瑾。

另外还有:蔡炳炎、邓文仪、豊阝悌、永清、刘 戡、唐 澍、张耀明、邱清泉、廖 昂、覃异之、郑介民、陈修和、姜镜堂、康 泽、毛人凤、李云尔、唐生明、吴起舞、谢晋元、邱行湘、郭汝瑰、廖耀湘、孙明瑾、廖运泽

黄埔军校是孙中山创立的,1924年(民国十三年)1月,在广州召开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党纲、党章,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同时创办黄埔军官学校,训练革命武装干部。

李弥被冠上逃跑将军的大名,主要是因为在淮海战役之中那场那人瞠目结舌的逃跑。当年杜聿明打算撤退,几十万的军士需要李弥的13兵团打掩护。李弥不愿就这样做了替死鬼,所以李弥下决心要违抗军令,悄悄带着13兵团逃跑。李弥打定主意不想垫底做炮灰,但是又不想就这样和杜聿明闹翻,于是他干错切断了和杜聿明和刘峙的联系,装作联络设备故障的样子拒绝接受命令,一边装聋作哑一边乘机逃脱。在逃跑过程之中,李弥不仅要躲过我军,还要防止撞上同军人马,他们轻装上阵,想要绕到主力军前面去,不至于落在最后当炮灰。而千算万算,李弥没有想到通讯营长在中途之中会联系杜聿明,通讯营长完全不知道李弥的如意算盘,好意联系主力却坏了李弥的大事。杜聿明知道了13兵团的位置立马了解了李弥的想法,他非常震怒,立刻要求李弥回到总部。

李弥的逃跑大计落了汤,只好派第8军军长前去总部替自己挨骂。而此时此刻,蒋介石又下达了新的命令,让杜聿明停止撤退。这时候就算李弥想跑也跑不掉了。后来李弥也曾为了自救和解放军抗争了一段时间,手下的精锐部队被解放军重击。最后他们被困在了陈官庄一带,因为没有粮食,军心涣散,很多士兵开始向解放军投诚。

李弥见此情况又开始打着逃跑的主意,后来带着自己的亲信,以向杜聿明求救为由,撇下自己的部下逃跑了。李弥逃出来之后一直隐姓埋名,直到1952年,他的逃跑经过才被揭露,原来李弥是被装在运粮的麻袋之中被自己的护卫运送出来的。

李弥独自一人逃出了解放区,蒋介石还觉得他非常忠心,没有向***投降。老蒋重新给了他一支军队,依然委以重任。战败后,蒋介石退居台湾,李弥依旧跟随着他。而李弥的军队因为老蒋稳住西南区的需要被强行留在了云南。

这些部队士兵在云南过得提心吊胆,为了防止被解放军捉回去一直在逃窜。最后他们来到了缅甸金三角一带,在这里大放异彩。李弥得知自己的部队已经在缅甸稳定下来,也从泰国转到缅甸,想要以缅甸为根据地计划自己的反攻。

从忠心这方面来说,李弥对于蒋介石的信仰是沉重的。不仅仅是他一人身陷其中,还拉着一帮同生共死的弟兄们一起流落异国他乡。李弥带领着这帮军士一次次攻回,都以失败告终,他们一边养精蓄锐一边在这片区域种植**,并且开始了贩卖鸦片的营生。缅甸政府本来对他们就没有什么好感,这下子更加视为眼中钉。但是缅甸政府军力不强,连李弥的残军都打不过。李弥曾经在一次采访之中表示,他攻不下云南,但是想要做缅甸王轻而易举。缅甸政府被人占了地方又被人羞辱,如何能忍,在久攻不下的情况之下,他们找到了联合国。联合国给蒋介石施压,让蒋介石召回了李弥和李弥的残军。只不过李弥和老蒋心中还是放不下反攻的幻想,执意要求一部分士兵伪装成缅甸百姓潜伏在金三角继续贩毒的老本行。

金三角的黑色产业吸引了很多缅甸人,直到今天,金三角依旧掌控着全球大半的毒品。对于蒋介石来说,李弥是一个难得忠心的将领;对于他的手下来说,因为李弥大梦不醒,造成了许多士兵永远回不了故土。而因他而产生的金三角毒品产业链,也体现出此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不择手段,根本不顾其他人的生存,是个极度自私冷血的人。

  1949年1月10日,历时65天的淮海战役胜利结束。此次战役是 三大战役中歼敌人数最多的战役, 高级将领黄百韬、邱清泉均在战役中被击毙,杜聿明、黄维战场被俘,而李延年、刘汝明、孙元良等则率残部南逃,唯独13兵团司令员李弥下落不明。>  直到蒋介石在奉化任命李弥重组第13兵团时,才揭开李弥生死之谜。>  但是一个统军数万的 李弥,究竟怎样突破重重封锁得以逃脱的近日记者通过查询相关档案资料,解开了鲜为人知的李弥漏网之谜。>   本期主角—— 「逃跑」李弥 >   二级上将>  李弥简介(1902-1973)>  1926年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 二级上将。>  1948年任徐州剿共总司令部第13兵团司令员。>  淮海战役中,13兵团几乎全军覆灭,司令官李弥侥幸逃脱。>  此后被蒋介石派去闽西、云南征兵。>  1950年李弥被派驻缅甸、寮国、泰国交界金三角地区,继续从事 活动。>  1954年撤往台湾。>  1973年病逝于台北。>  故事背景 >  淮海战役进入1948年11月下旬,战事已经渐渐明朗起来,在徐州「剿总」的几位高级将领中,没有过硬背景的李弥,其所率13兵团的主要任务为掩护主力部队撤退。不甘心自损实力的李弥为了保存13兵团实力,接到「不公平」的撤退命令后,决定率领13兵团甩开主力部队脱离包围圈。>  不甘掩护杜聿明撤退成为炮灰 > 李弥切断通讯,夜行百里甩开主力 >  记者在徐州淮海战役烈士纪念馆,查找到记载关于李弥逃跑的一些档案资料。「11月28日晚,杜聿明命令李弥的13兵团负责掩护撤退,接到任务的李弥告诉麾下第十三师师长周籓:『这么大一个总部,好几十万人怎么撤啊,叫我们在后面掩护,明明是让我当替死鬼牺牲!』」>  按照杜聿明制定的部队撤退计画,徐州「剿总」的几个兵团应从河南永城经安徽萧县一路穿越解放区,然而为了不被几十万人的大部队缠着腿走不动,「李弥没有从萧县经过,计画带着部队超过主力向山东薛家湖进发。」 总装备部张福兴少将曾经对李弥的行军路径作此介绍。>  收藏于徐州市档案馆一份淮海战役资料中,也提到了李弥在计画和部署逃跑的路线时告诉手下:「我们要绕过其他兵团右翼,走到他们前面去。绕过永城,走涡阳到蚌埠。这次撤退就看谁跑得快,如果不这样,我们被他们放在 后面,是跑不脱的。」>  故事背景 >  淮海战役进入1948年11月下旬,战事已经渐渐明朗起来,在徐州「剿总」的几位高级将领中,没有过硬背景的李弥,其所率13兵团的主要任务为掩护主力部队撤退。不甘心自损实力的李弥为了保存13兵团实力,接到「不公平」的撤退命令后,决定率领13兵团甩开主力部队脱离包围圈。>  不甘掩护杜聿明撤退成为炮灰 > 李弥切断通讯,夜行百里甩开主力 >  记者在徐州淮海战役烈士纪念馆,查找到记载关于李弥逃跑的一些档案资料。「11月28日晚,杜聿明命令李弥的13兵团负责掩护撤退,接到任务的李弥告诉麾下第十三师师长周籓:『这么大一个总部,好几十万人怎么撤啊,叫我们在后面掩护,明明是让我当替死鬼牺牲!』」>  按照杜聿明制定的部队撤退计画,徐州「剿总」的几个兵团应从河南永城经安徽萧县一路穿越解放区,然而为了不被几十万人的大部队缠着腿走不动,「李弥没有从萧县经过,计画带着部队超过主力向山东薛家湖进发。」 总装备部张福兴少将曾经对李弥的行军路径作此介绍。>  收藏于徐州市档案馆一份淮海战役资料中,也提到了李弥在计画和部署逃跑的路线时告诉手下:「我们要绕过其他兵团右翼,走到他们前面去。绕过永城,走涡阳到蚌埠。这次撤退就看谁跑得快,如果不这样,我们被他们放在 后面,是跑不脱的。」>  确定了逃跑计画和路线,李弥在徐州召集了一次13兵团师级以上干部会议。会上,李弥下达指令:「这次行动非比寻常,共军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要把我们一口吞下去,因此,我们要迅速脱离和共军的接触,不应受制于徐州主力的牵制和影响。我要求各部在3天内越过共军先头部队,赶到薛家湖,为了行动快捷,应轻装上阵。」>  这一命令的发布是李弥兵团决定甩开主力独自逃窜的重要标志。13兵团离开徐州一路向西,李弥一方面催促部队加快进程,另一方面一再叮嘱手下的几个军长注意避开其他兵团,以免被拖累。就这样,13兵团用夜行百里的速度向西撤退。>  然而,暗地违抗杜聿明命令的李弥并非全无忌惮。不想当炮灰又不愿意公开和杜聿明闹翻,李弥决定切断和徐州「剿总」的一切联系,来个装聋作哑。>  根据13兵团64军156师师长吴家钰的回忆,早在徐州下达撤退命令之后,李弥曾私下交代吴家钰不要携带无线电。而正式撤退的前两天,李弥更是下令不准打开无线电。>  他对吴家钰说:「如果杜聿明没有冲出去,而我们冲出去了,我们就成功了。若开机与杜联系,没准他会下令让我们给邱清泉(第2兵团司令员)兵团打掩护。所以,我们到目的地之前,不主动和他们联系。」>  李弥如意算盘打得好,却被通讯营长的「热心」搅坏了。这位营长并不知道李弥在躲杜聿明,他在行军中开通了一根电话线,通过电话向杜聿明报告了李弥的位置。杜聿明雷霆震怒,要求李弥停止行动,赶到总部接受新任务。>   司令部被端,忙「金蝉脱壳」 > 再度被困假意投诚,撇下部队窜逃 >  接到杜聿明通知的李弥派下属第8军军长周开成去总部接受任务。原来,南京方面下达了蒋介石新的命令,让杜聿明停止撤退,解救被困在安徽濉溪口一带的黄维兵团,并阻击共军。如此一来,李弥执行了两天的逃跑计画只好暂时停下。>  祸不单行。就在李弥犹豫是走是留的时候,其下属42师传来告急电,称在萧县被 包围了,希望大部队能派飞机帮忙突围。不忍心看到自己全美式武器装备的精锐之师被消灭,李弥于12月4日下午,派出空军、炮兵和装甲部队接应24师。但这支「精锐部队」早已军心涣散,无力坚持,很快被 就地消灭。>  42师解救不成,李弥的第13兵团九军与徐州「剿总」第2兵团及直属部队约30万人一起,被 困在了方圆不足十公里陈官庄一带。李弥的第13兵团因为抢不到 用飞机空投的粮食,许多士兵耐不住饥寒向 缴械投降。>  关于这段历史,杜聿明在回忆录《淮海战役始末》中写道:「空投场收集起来的粮食为数甚少,各部官兵如同饿狼一样到处奔跑,冲击抢粮。特别是(李弥)13兵团方面,无粮可抢,怨声鼎沸,骂我对邱清泉的第2兵团有私心。」>  想起撤退以来被当做炮灰,接连损失了精锐部队,如今连粮食供应不上,士兵纷纷逃走,李弥不相信杜聿明在关键时刻会出手相救,开始考虑自己的逃跑路线。>  1949年1月7日, 攻占李兵团司令部驻地。眼见着大势已去,李弥想起「金蝉脱壳」计策。李弥不顾正在打仗的部队,告诉属下自己要去与杜聿明商讨应对之计后,匆匆带着几个亲信,想趁乱逃出 包围圈。>  然而,迷失了方向的李弥跑到了九军三师师长周籓的营地上。眼见着战事越来越紧张, 马上就要打过来,李弥又心生一计——假装投诚争取时间逃跑。>  根据 华东野战军指战员关于淮海战役的一些回忆,为了保命,周籓等人提出想要投降,而此时李弥建议先递条子,写上三个条件, 答应就投降。>  实际上,在周籓等人晚上去和 谈判的时候,李弥叫上了一名亲近的护卫,换上伤兵的衣服,趁天阴夜黑,第二次抛下自己直系部队,独自逃命去了。>   「光杆司令」乔装潜入解放区 > 找到朋友,钻进军粮麻袋逃之夭夭 >  此时,沦落成光杆司令李弥生怕被 抓住,带着护卫一路出逃,伪造身份,隐姓埋名。直到1952年,李弥出逃经过才被揭露出来。>  记者在徐州市档案馆,看到档案资料上详细记录李弥如何逃出 重重包围的经过。1952年,华山县(今苏鲁皖三省交界处,丰、沛一带)有人揭发有位商人曾经把人装入麻袋冒充军粮,这个商人是谁为什么要把人装在麻袋里运走时任原华山县负责情报工作李性真详细记录这一事件调查经过。>  接到报案后的原华山县公安局立刻审问了运人的商人,商人交代麻袋里装的正是当年淮海战役 漏网将领李弥。公安局立刻向有关情报部门进行了汇报。>  据该商人交代,李弥是华山县高寨区高李庄名叫高大荣的人送过来的。在对高大荣的审讯中,公安和情报人员终于弄清了李弥漏网的经过。>  原来,当年李弥逃跑时带着的护卫名叫汪新安是砀山县人。李弥一路伪装成伤病,首先来到汪新安堂兄砀山县唐寨西汪阚庄地主汪涛家里。他自称是 军医,在汪涛家里藏了起来。>  由于当时汪涛家前院住满了支援前线的担架队和往前线送军粮的民工民兵,李弥认为这里极不安全,请求汪为其寻找一个安全的地方。恰巧地主高大荣曾是黄埔军校学员,其母亲是汪涛的亲姑母,李弥便到了高家隐蔽。>  李弥认为黄埔军校的学员高大荣是自己人,就透露了身份,请高设法送出解放区。此时已经是光杆司令的李弥向高大荣承诺,自己逃出解放区,等 一旦打过来,如果高愿做生意,就给高一艘轮船;愿当官,就给高一个团长职务。高大荣对 有很大期望,于是找到在高寨区 工作的表侄宋开元,请他为一个家在山东的老乡弄个路条,并为李弥编造一套假身份。>  有了区一级路条的李弥为了保险,请求高再弄个县的路条。高最后找人刻了个砀山县 的大印,按照高寨区路条的内容,盖上假的县大印,由高大荣把李弥护送到李弥的商人朋友那里,商人当即把他二人送往密室隐藏起来。这位商人之后乘着向青岛运送军粮的机会,把李弥装入麻袋混过了检查站,逃出解放区,从青岛乘船辗转回到南京。>  不久李弥被蒋介石任命为新组建的13兵团司令官。而帮助他出逃的高大荣于1952年被人民 判处有期徒刑15年,汪涛、汪新安等涉案人员亦得到相应惩罚。>

中国远征军的高级将领有:

1、罗卓英。

历任第十六军团司令、国民革命军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南京卫戍副司令长官、武汉卫戍总司令兼第5兵团总司令、第九战区前敌总司令、第九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国民革命军第十九集团军总司令、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军司令长官。

2、杜聿明。

中国远征军进抵云南中缅边境,杜聿明司令部驻大理,先头部队戴安澜200师驻保山。期间,英方在观望日军情况,未同意中国远征军入缅。

3、戴安澜。

1942年,率第200师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赴缅参战。取得同古会战(歼敌五千余,而日军兵力4倍于戴部)、收复棠吉等战功。1942年5月18日在郎科地区指挥突围战斗中负重伤,26日下午5时40分在缅北茅邦村殉国。

4、郑庭笈。

1942年初,中国远征军开赴缅甸。戴安澜率领第5军200师,37岁的郑庭笈担任200师步兵指挥官。在同古保卫战中,200师顽强地阻击2-3倍兵力的日军精锐军团,“浴血东瓜守”。

5、廖耀湘。

1942年3月30日,廖耀湘奉新22师救援第200师,向南洋车站佯攻,以牵制敌人,掩护第200师撤退。在同古保卫战中,200师歼敌5000余人,重创日军第55师团。

-中国远征军

黄埔一期学生中,他以“逃跑将军”闻名,活了103岁,儿子是明星

1924年,为了给革命培养人才,黄埔军校成立,同时开始招纳人才,当时能够考入黄埔军校前几期的人,后来几乎都成为了国共两党的风雨人物。...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