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序原文及解释注音
滕王阁序的解释 骈文篇名。唐代王勃作。相传是作者在南下探父途中,路经洪州(今江 西南 昌),参加都督阎伯屿举办的盛宴时所作。文中描绘了宴会的盛况和滕王阁周围的景观,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文中“ 落霞 与 孤鹜 齐飞, 秋水 共长天 一色 ”;“ 老当益壮 ,宁知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 青云 之志”等名句,历来 为人 传诵。 词语分解 滕的解释 滕 é 水向上腾涌;引申张口放言:“咸其辅颊舌,滕口说也”。 中国 周代 诸侯 国名,在今山东省滕县一带。 姓。 部首 :水; 序的解释 序 ù 次第 : 顺序 。 秩序 。次序。工序。程序。序数。 排列次第:序次。序列。 开头的,在正式内容之前的:序言。序跋。 序曲 。序幕。序论。 古代指送别赠言的文字。 指季节:四序。 古代地方办的学校: 庠序 。
清代袁枚在诗歌领域倡导 "灵魂论"。其实,在骈文领域也有灵魂论的说法。主要发言人是吴鼒,他比袁枚稍晚。嘉庆三年,吴鼒将袁枚、洪亮吉、吴锡麒、孙星衍等八位师友的153篇骈文编为《八家四流文潮》(以下简称《文潮》),通过 "序"、题记、文选等批评形式倡导 "精神",并提出了骈文的精神论。清末民初的骈文家谭英在《论骈文集》中说:"四六之序八家已出,养气之要不知。任芳秋志勋居里,兴灵一语爱吴鼒"。在许多骈文论述中,吴鼒特别强调了 "魂 "的命题,并表示赞赏,可以说是睿智之言。
在内容上,吴鼒标榜 "灵魂"。乾嘉时期的骈文复兴,以其作品丰富的 "作家魅力 "为标志,但仍有不少普遍应用的娱乐作品。这类作品受制于程式,模仿书本,传世相攻,没有答题精神。吴鼒在 "序言 "中批评说。"官人曹公彦,号码海友小说,其能不以古人之言为宜乎!" 遗憾的是,骈文因限于报答和形式,不能跟上散文的步伐。吴鼒把气质作为平行散文的基础,他的《卷葹阁文集序》称赞洪亮吉的平行散文为 "英华源于气质",认为气质是散文的基础。
他的《问梓堂集外纪》一文赞同孙星衍的观点,认为骈文要 "激发读者的气质",强调骈文要从读者接受的角度出发,注重气质。吴鼒在选文上也践行了 "精神 "命题。以袁枚的平行散文为例。袁枚在诗歌中提倡 "魂",他的骈文也是由魂组成的。
主张 "精神论"。他坚持在写诗时要写出自己的个性。他认为,"自三百首诗至今,所有诗的传记都是灵魂,而不是堆砌"。主张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写个人的 "处置经验"。他主张把 "灵魂 "和 "知识 "结合起来,把气质、才华、学术背景作为创作的根本,把 "真实、新颖、活力 "作为创作的追求。只有这样,才能将先天条件与后天努力相结合,创作出优秀的作品。诗词文章,如服饰首饰之美,后天也。他主张文学要发展,要有《时务报》的特色,反对唐、宋两朝。他讥讽神韵派为 "穷凶极恶之徒",风格派为 "木偶戏",质地派为 "开骨董",宋派为 "乞儿动"。
他还反对沈德潜的 "温良恭俭让 "论,认为 "孔子的诗词可以信赖,他认为 "兴观而群怨"。不信,'温柔敦厚'也"。它认为,骈文和散文应该同等重视。它认为,骈文和散文不应该被忽视,就像自然界中的奇形怪状。它们同源而不同流。诗歌清新飘逸。山水诗典雅精致。
1 "表"这种文言文文体的简介
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
我国古代臣民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汉代则分成“章”“奏”“表”“议”四类,主要是内容上的分工不同,即刘勰说的“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此外还有一种专门议论朝政的文章叫做“疏”;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这类文章又统称为“表”。
2 古文文体记的特点记”的文字含义是识记,在这种含义基础上,“记”逐步获得了它的文体意义,成为经史中一种专事记录的文章体式作为一种文体,“记”在六朝获得文体生命,唐代进入文苑,宋代其内容得到拓展,形式更加稳固明清时主体性色彩更加浓厚,逐渐成熟稳固根据史志中以记名篇的书目数量和文学总集中记体文内容的变化和类目的增减,可以更客观地了解“记”作为一种文体其内涵发生的变迁 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 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分类①碑记:古代一种刻在石碑上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②游记:是一种描写旅行见闻的散文体裁③杂记:是古代因事见义,杂写所见所闻不多加议论的散 文体裁④记……事:是古代记载人物生平事迹的文体说明,描写,情绪⒊描写事物的书、文章或文体志 也是古代文体一种 有“志”的意思:载述。
旅游~大事~《岳阳楼~》⒋印章:⒌标志:号⒍量词:他挨了两~耳光。
3 能否对古文中的各种文体做逐一介绍文体,是指独立成篇的文本体栽(或样式、体制),是文本构成的规格和模式,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是某种历史内容长期积淀的产物。
它反映了文本从内容到形式的整体特点,属于形式范畴。文体的构成包括表层的文本因素,如表达手法、题材性质、结构类型、语言体式、形态格式,以及深层的社会因素,如时代精神、民族传统、阶级印记、作家风格、交际境域、读者经验等。
文体的特征及其划分,往往取决于其层面结构中某些因素的强化、突出或变异。 文体的客观存在是一种社会文化的需求,但更重要的是依赖于自身的独特的功能。
德国姚斯在《走向接受美学》中认为:“文学的形式类型既不是作家主观的创造,也不仅是反思性的有序概念,而主要是一种社会现象。类型与形式的存在依赖于它们在现实世界中的功能。”
()每一种文体都具有其他任何一种体裁所无法取代的功能,以及审美效应。正如莱辛在《汉堡剧评》中所说:“各种体裁的诗歌不可能改善一切,至少说两种体裁不可能产生完全相同的完美效果;但是每一种体裁可以尽其所能做到最好的改善,而且在其范围之内做得比其他体裁更好——那才是它的特定目的。
文体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就是表达,就是选择,就是风格,甚至也可以说是一种强调。每种文体都具有某种对现实社会内容的表达功能,这是文体的本质特征,也是它产生和存在的前提。
它在表达同一思想内容时,可以在对等的种种方式中进行选择,即选用最恰当的再现思想内容的形式外衣。作家在构思创作过程中,总要选择最符合创作意图和对象的某种体裁结构及其规定性。
因为有人视文体为艺术创作的选择性。它往往以历来展现在作家面前的体裁可能的丰富性为前提。
它能代表某个作家、某个时期、某……在于任何地方,只存在于文本的文本品格之中,或者用DH劳伦斯的话说,存在于它‘为语言意识而作斗争’之中”。在接受美学的观点看来,文体又是读者的一种强调。
达克尔?里法泰尔在《文体分析标准》中说:“文体被认为是在不改变意义的情况下给语言结构所传达的信息添加的一种强调(表达的、感情的或美学的)。这也就是说,语言表达,而文体强调。”
文体的意义,主要不是来自于文体结构的自身属性,而根本上取决于某种非语言的个人或文化的特质,也可以说取决于某种民族文化的思维方式和心理机制等深层结构。而后者又归根结底受制约于-个民族的生存境况,以及它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关系。
每一种文体只有当它的先决条件、它的文化为它获得了地位时才能存在。因此,文体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受文化制约的相对观念。
文体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文本内容决定体裁形式,选择、运用哪种文体,取决于表现对象的特点以及作者反映的具体方式。
任何文体都同其一定的表达内容相适应,新文体的产生依赖于新的历史环境,然而文体一经形成和确定,又会反作用于表达内容,对它具有一定的制约和要求。同时,文体形式本身就具有内容的牲质。
没有不与内容相联系的形式,外在形式的性质完全取决于借助它们得以表现的内容性质。内在的东西无一不溢于其表。
从根本上来说,审美形式就是起源于现实内容,并是它长期沉淀、风化的结果。前苏联莫?卡冈《艺术形态学》:“种类和体栽不是学究们臆想出来的,已经衰亡的,‘ 的’,‘空洞的’形式结构,而是其中历史地发生着‘内容的凝固和稳定’的形式。”
而德国西奥多·阿多尔诺在《论艺术与社会的关系》中所说的话则更为深刻:“艺术与现实世界的对立存在于形式领域;但是一般说来,这只会以诸如审美形式是内容的积淀这样一种经由中介的方式发生。” 文体又是历史性和稳定性的统一,每种文体都具有独特的历史形态和表达内容,既同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生产力状况以及人们的表达需求相适应,又有某种在历史上比较稳定的结构方式。
这种统一,反映了发展和继承的关系,稳定性保证了文体自身的优良传统被继承下去,是文体发展的一种方向性“罗盘”。而历史性则使文体不断发展、创新,逐渐走向成孰和完善。
随着历史文化积淀层的加厚,文体的内涵会不断更新,有时也能相对独立于产生它的社会根源,“获得它们自身的生命与自足性,超越历史的命运”,( 克劳斯:《论文学类型》)会具有“重新获得功能”的可能性,从而被开掘出新的表达功能、社会功能和审美功能。 文体界定的理论极其重要,没有它文体世界将不可思议,与经验也不相符合,理论上的文体同“历史的”或“实际的”,即从文本写作这-事实中产生的文体,其差异是不断变化、相互影响的。
关于文体的定义不可能固定不变,它总是在事实的描述和理论的抽象之间不停地徘徊。 文体分类 一、诗歌 我国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体裁,源于原始人的劳动呼声,是一种有声韵、有歌咏的文学。
古诗多四言,如《诗经》,东汉魏晋以后多五言、七言。唐代有古体和近体之分,"五四"有了新诗。
我国古代将合乐的诗歌称为歌,将不合乐的诗歌称为诗。无论合乐与否,都具有很强的音乐美。
诗歌按时代分为古体诗、近体诗和新诗;按表达方式分为叙事诗和抒情诗;按内容分为田园诗、。
4 怎么办好一张关于文学的手抄报文学小报,首先选择版图设计,不可分太多,也不能太少。
第二是主色调不可过花,这样回应人厌烦。小报要一口气做到底,这样连续的思维才能使小报连贯。
并且在做小报前,应该有一个构思。准备一个题记,几张插图,一篇字数不多的感想。
文笔尽量以淡雅为先,遵从中国古老文化。若是想以外国文化的话应先看几本外国名著。
制作时要细心维护纸张,避免损伤。整体不能太浮华,这样有失文学本性。
这里给你推荐几本作为引例的书: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朱自清的散文;四大名著,各类古文;追风筝的人,穆斯林的葬礼;繁星、春水;飞鸟集,新月集;帆的孤独啊,战马;曹文轩的:草房子、红瓦黑瓦等。然后把题记放在小报的开头,选几种文体介绍,插入几本引例的摘抄片段。
(与文体对应)将与此文体相关的插图放入,当然也可以插几句名言名句(最好是有关于文学的)最后再加入一篇感想就完工了。再来说几件注意的地方:若加入古诗或文言文一定要有翻译或备注。
构图,版块,字体,色调一定要注重。还有祝你能办好一张小报。
一定别嫌麻烦,这样做会有一个非常好的效果。
5 求文言文写作几大文体文体,指文章的体裁、类别。
文体划分的标准主要是从文章的语言形式、文章的内容、文章的应用范围等三方面考虑的。就语言形式来说,古代文体可分为韵文、骈文、散文三个大类。
韵文和骈文、散文的区别在于押韵不押韵,韵文是押韵的,如《诗经》、《楚辞》以及各个时代的诗歌。另外,用于规戒的箴铭一类文章也押韵,属韵文,如刘禹锡的《陋室铭》。
骈文和散文是不押韵的,两者的区分是前者讲究平仄、对仗,在句式上一般都是四六对仗(所以骈体也叫。四六”文),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就是骈文,散文没有这些规定。
散文这个概念很广泛,凡韵文、骈文以外的文章,都可以称之为散文。唐宋人把骈文叫做“时文”,把散文叫做“古文”。
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倡导的古文运动,从文体而言,就是反对骈文而提倡散文。散文有广义、狭义的分别,广义的散文是指一般非韵文的作品,狭义的散文是指文学体裁的一种。
我们讲古代散文用的是广义散文这一概念。古代散文可分为史传文、议论文、杂记文、应用文等四类。
下面分别介绍这四类散文的特点。一、史传文史传文也叫历史散文。
主要有三类。(一)编年体这种体裁的历史散文的主要特点是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的历史事件。
编年体历史散文以《左传》和《资治通鉴》影响最大。我们学过的《彀之战》《赤壁之战》'就是这种文体。
'(二)纪传体。这种体裁的历史散文的主要特点是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
记传体的创始人是司马迁,他的《史记》就是以本纪、世家、列传为主要内容的。我们通常说的二十四史都是这种体裁。
我们学过的《鸿门宴》(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海瑞传》都是这种体裁。上面说的二十四史是官修的国史,还有私人写的人物传纪也属于这种体裁,例如我们学过的《左忠毅公逸事》。
纪传体史传文对小说、故事等文学形式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如六朝的志怪小说、唐宋传奇以及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等都深受《史记》的影响。
我们学过的《柳毅传》《促织》就是这种文学作品。(三)纪事本末体这种体裁首创于南宋时期的裒枢。
袁枢根据《资治通鉴》所提供的材料,写了一部《通鉴纪事本末》。把1300多年的历史,归纳为230多个专题。
它的特点是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如。三家分晋”、“秦并六国”、“高帝灭楚”、“匈奴和亲”等。
二、论说文论说文是阐明事物道理的文章。它要求有明确的论点,有可信的论据,有严密的论证。
政论、文论、史论、学术论文等都属于论说文。春秋战国时期,论说文已经发展到了相当完备的阶段。
所谓“诸子百家”都属于论说文的范围。当时的论说散文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语录,如《论语》、《孟子》主要是记录孔子、孟子平常的言论。
这种论说文基本上没有完整的篇章结构,每篇的题目并不等于论题,与文章的内容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如《论语》第一篇“学而”即取第一句话。
子曰:‘学而时习之”中的“学而”两个字,与全篇内容无关。另一种是论文集,如《墨子》、《庄子》、《苟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我们学过这些集子里的文章,这些文章都有正式的题目,每一篇文章有明确的主题,文章的结构、层次、开头结尾都很讲究。
从秦汉开始,论说文有了新的发展,出现了大量的单篇论文,体裁也趋向多样化。常见的有以下几种:(一)论。
“论”的议论方式以论证为主,这种体裁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体现这种体裁的特点。西汉初年贾谊的《过秦论》是较早出现的单篇论文。
后来各代都有一些著名的“论”,如南北朝范缜的《神灭论》、宋代苏洵的《六国论》等。(二)说。
“说”这种文体的主要特点是阐述某一事物、某一问题的义理。如韩愈的《师说》是阐明师这种职业的道理;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是阐明捕蛇者为什么要以捕蛇为业的道理。
“论”与“说”的界限很难分得那么清楚。一般的说,人物论、史论等庄重一些的内容,大都采取“论”这种体裁;一些接近于文学散文的“说”,常常不采取“论”这种体裁,如周敦颐的《爱莲说》,就不能改为《爱莲论》。
(三)辩。“辩”是辩是非,别真伪,这种文体的特点是驳证一个错误的论点或辩证某些事实。
如韩愈的《讳辩》,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辩》都是这种文体的名篇。(四)原。
“原”是探源的意思。这种文体是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从根本上考察、探讨,理论性比较强·韩愈的《原道》《原毁》,黄宗羲的《原君》《原臣》都是这种文体的名篇。
(五)寓言。寓言是一种文学形式,但好的寓言都应该富有哲理性。
先秦诸子的哲学论文中已有大量的寓言,如《庄子》中的“庖丁解牛一,《韩非子》中的“守株待兔”等。唐代柳宗元的《三戒》也是著名的寓言。
(六)书信。书信按照应用范围的标准划分,可归于应用文。
如果按,文章的语言形式和内容来说,大多数书信应归于议论文,书信在古代议论文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韩愈的《答李翊书》,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就可以当作文论、政论来读。
(七)赠序。赠序是赠。
6 在文言文中,“书”“转”“说”“序”各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1说 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从内容上看,文体可以叙述事情,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大多是一事一议,要求说出作者对某个问题的深刻见解这种“说”,它的叙事及议论,都是为了表明作者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个问题或某种现象的看法,从本质上说,它是属于议论性的文体,与现代的杂文或杂感小品相似初中阶段所学的有《马说》《爱莲说》《黄生借书说》等序 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或正文之前的文章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做“赠序”,内容多是对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即是作者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前面有一段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这段小序即交代了作词的缘起与过程书 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尺牍文学功能多种多样:可以抒情,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可以写私人化的事件和感情,如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也可以进谒显贵,勉励后学,形成别具特色的书牍文传统尺牍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传 记述个人生平事迹的文章一般来说多为记述那些在历史上较有影响而事迹突出的人物的生平事迹多采用叙述、描写等手法,展示人物的生平风貌这种文体,惯用于史书一般为他人所写,如《张衡传》等,也有写自己的传记,如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
7 文言文简介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因此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并且不使用标点,在“白话文运动”之前,除了白话文小说外的文章均是由文言体写成,包含了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特色文言文的特色如下:言文分离、历久不变、行文简练、古奥难懂。优缺点文言文的优点在于文字精链、微言大义、文字优美、合于音律。
而且以文解文的特性能够不拘一时一地,所以现代人也可以读懂孔子等人著作的论语。文言文的缺点在于难懂、不易普及,要读懂文言文须经过适当的训练才能够了解其中的含意,而要写作文言文的难度更高,所以五四运动后强调“我手写我口”、“能识字便能读文”的白话文渐渐的取代了文言文。
发展现代华文社会以白话文写作为主,而文言文仍然受到相当的重视,文言文对白话文仍有一定的影响力,现在仍有许多人喜爱在写作白话文时引用典故、诗、词,以及华人社会普遍使用的对联。而对于有志学习中国文学的人,文言文的训练是不可缺少的。
1有关古诗的 序言
滕王阁序》和《滕王阁诗》是同时创作的,《滕王阁序》全称《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又名《滕王阁诗序》,是一篇骈文,写得生动感人,千古传诵,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但其内容并非介绍诗歌,(介绍的东东比诗还长的例子还是有的),只是附于诗前的序文而已。
《滕王阁序》具有真挚的情感和浓郁的诗意,所以它的影响远远超过《滕王阁诗》: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诗语凝练,内容含蓄,概括性很强,且又极富诗的形象与诗的韵味。但它毕竟不能像序文那样,大开大合,纵横出没,规模崇丽而又气象清新。作为主体的这首《滕王阁诗》,只有参读附于诗前的序文才能更深地把握其内蕴。反过来,正是因为有了这篇序文,又使这首诗的艺术价值被序文的光彩掩没了。很多读者,但知有序,不知有诗,其中的奥秘是很值得探寻的。
《滕王阁序》 原文
南昌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憨户封鞠莩角凤携脯毛引瓯越。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雄州雾列,俊采星驰,台隍枕夷夏之交,宾主尽东南之美。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紫电青霜,王将军之武库。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騑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仙人之旧馆。层台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列冈峦之体势。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盱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轴。虹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俯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指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济,命运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安贫,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心;阮藉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叨陪鲤对;今晨捧袂,喜托龙门。杨意不逢,抚凌云而自惜;钟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惭?
鸣呼!胜地不常,盛筵难再。兰亭已矣,梓泽丘墟。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敢竭鄙诚,恭疏短引。一言均赋,四韵俱成。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
2关于古诗序言虞美人·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
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
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关情,
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送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旁,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扬,夕阳山外山!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忆秦娥 李清照
临高阁,
乱山平野烟光薄。
烟光薄,
栖鸦归后,
暮天闻角。
断香残香情怀恶,
西风催衬梧桐落。
梧桐落,
又还秋色,
又还寂寞。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翠损,如今有谁堪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3求古诗的序言“古诗”的原意是古代人所作的诗。
约在魏末晋初,流传着一批魏、晋以前文人所作的五言诗,既无题目,也不知作者,其中大多是抒情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被统称为“古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
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
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说诗□语》)晋、宋时,这批“古诗”被奉为五言诗的一种典范。
西晋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东晋陶渊明、宋代鲍照等,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到了梁代,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更从理论上总结评论了“古诗”的艺术特点和价值,探索了它们的作者、时代及源流,并大体确定它们是汉代作品。同时,萧统《文选》,以及陈代徐陵《玉台新咏》又从诗歌分类上确定了“古诗”的范围:凡无明确题目的作品,有作者的称“杂诗”,无名氏者为“古诗”。
因此,梁、陈以后,“古诗”已形成一个具有特定涵义的专类名称。它与两汉乐府歌辞并称,专指汉代无名氏所作的五言诗,并且发展为泛指具有“古诗”艺术特点的一种诗体。
而《古诗十九首》便在文学史上占有“古诗”代表作的地位,这一标题也就成为一个专题名称。
4求哲理古诗的序言题目题西林壁(苏轼) 诗词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哲理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
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题目观祈雨(唐 李约) 诗词原文 桑条无叶土生烟,萧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潍县署中画竹(清 郑燮) 诗词原文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哲理唯物主义认为,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但是人们对同一客观事物进行思考,却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和结论。
从人的主观因素来说,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知识构成不同等因素造成的。诗中描述的祈雨场面就非常鲜明的告诉我们,在阶级社会中,由于人们分属于不同的阶级,具有不同的阶级立场,因而,他们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反映)都大相径庭。
我们要正确地认识事物,首先必须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场上去看问题。 题目琴诗(宋 苏轼) 诗词原文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哲理美妙的乐曲是一个有机整体,而整体都是由若干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部分、要素构成的。
在乐曲、琴声中指头、琴、演奏者的思想感情、演奏技巧等部分、要素是相互依存、缺一不可的,它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唯物辩证法认为,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就是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矛盾双方的联系。
因此,这首所揭示的,就是琴、指头和琴声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如果把演奏者包括在内,那么,演奏者的思想感情和技能与琴、指之间的关系,又可以看作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内因)和事物的外部矛盾(外因)之间的关系。
前者是音乐产生的根据,后者则是音乐产生的条件,两者缺一不可。 题目戏为六绝句(之一) (唐 杜甫) 诗词原文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
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 哲理(1)从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任何事物都是一个前后相继的发展过程,离开了对历史联系的分析,我们不仅无法正确认识昨天的历史,也无法正确认识今天的是未。
割断历史、否认联系,盲目的嗤笑传统、否定前人,必然导致民族虚无主义。 (2)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就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
研究任何我,都不能割断历史,都不能以今天的成熟去否定昨天的幼稚。对前人要采取历史主义的态度,不能用今天的淹灌和标准去看待和衡量过去,更不能苛求古人。
(3)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一方面,要正确分析和区分前人的成就和缺陷、是与非、功与过、精华与糟粕等;另一方面,还要进一步分清哪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哪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等。 题目八阵图 (唐 杜甫) 诗词原文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减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哲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有它的整体和部分(全局和局部),两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首先,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其次,二者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在某种条件下,关键的部分甚至能够对全局和整体起决定性作用。诸葛亮多年苦心经营,巧妙布置八阵图,都是为了一个全局性的战略目标——“吞吴”,而刘备的报仇之举则是部分、局部的小目标。
办事情只有从整体着眼,统筹全局,才能选择最佳方案,以求实现最有目标。刘备意气用事,仅从局部着眼,贸然发动进攻,结果不仅局部遭到失败,而且还从根本上破坏了诸葛亮苦心筹划的战略大局,使“吞吴”大计泡影。
这首诗以生动鲜明的历史事实昭示后人:树立全局观念,局部服从全局是多么重要。 题目观书有感 (宋 朱熹) 诗词原文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 哲理以池塘为喻,说明了为学之道,必须不断积累,不断地吸收新的营养。
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万事万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正是这种不间断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事物才能在不断自我更新中存在下去。
这种运动一旦停止,事物也就不可能存在了。如果没有知识的不断更新,不断积累,一个人的学问也就回变成一潭死水,毫无生气和进展了。
治学之道如此,办其他事情也是这样。 题目拟古 (明 钱宰) 诗词原文长江东流去,来者方不息。
白日没西山,晨光还奕奕。春花瘁复荣。
秋草黄已碧。造化无停机,循环岂终极?人生天壤间,少壮须努力! 哲理世界上万事万物在永不停息地运动、变化着。
自然界是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因此,在少壮时,就必须努力拼搏,奋发进取。 题目论诗 (清 赵翼) 诗词原文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哲理说明事物是不断发展的,每个时代都应创新、进步,不能因袭古人,不求进取。
题目草 (唐 白居易) 诗词原文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
滕王阁序原文及解释注音
本文2023-11-14 03:17:4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74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