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族谱编纂的几个问题(1)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4浏览:1收藏

关于族谱编纂的几个问题(1),第1张

一、族谱的基本概念

1何谓族谱

谱牒又称家谱、宗谱、家乘、族谱等等,各地叫法不同,但皆是记载本族世系传承及其相关内容的历史图籍。谱牒可分为由专门机构修订的官家族谱和由民间私人修订的私家族谱。《辞海》的释义是:古代记述氏族世系的书籍。它是以文字形式出现的按辈份排列的血缘宗族的人际关系,是中华先民血缘相亲、守望相助的实录,是记载以父系为主体的家族源流和繁衍生息的图集,是家史和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谱牒的产生极早,可以说历史悠久,渊源流长。殷墟出土的记载姓氏世系的甲骨片,被史学界称为“甲骨家谱”。商代设有掌管谱牒的官员,并建立了谱牒档案。战国时,史官编写的《世本》就是一本自黄帝以迄春秋时期诸侯之氏族、世系、居地的谱牒合编,被史学家称为我国第一部谱牒专著。谱牒文献的最初记载始于西汉刘向的《别录》和班固的《汉书》。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治、社会、婚姻的需要,十分强调门第和血缘关系的尊卑,所以修谱之风十分盛行。至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苏洵等都亲撰族谱,并被后世尊为范本而效法。唐代以前以官方修谱为主,五代以后,修谱之风日益昌盛,并从官方走向民间,宋代以后才逐步出现各姓各氏自修家谱,且要求续族谱一般不超过三十年。至清代中叶,家谱多至汗牛充栋,并被视为传家之宝。

族谱属于史学的范畴,是我国历史典籍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方志、正史共同构成了中国史学大厦。三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正史”即是国史,是专门记载国家大事。“方志”是地方史籍,只记载一方水土、人文及经济资料。“族谱”则着重记载一个家族的历史等情况。正史极难囊括地方特有的内容,方志也不可能包揽一家一族的具体情况。正史不足才修方志。族谱的有些资料亦可弥补正史、方志之不足。从史料角度看,“族谱犹国史”。由于族谱的资料内容极为丰富,它的价值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关注。

2族谱的体例

家族世系之体例,自宋代以来就有欧式与苏式之分。欧式创自欧阳修,注重上下垂直联系,渊源历历可索,但事迹难考;苏式创自苏洵,注重左右横向联系,事迹明了,但原委难稽,各有所长。张氏族谱,两者兼用。先采用欧式,列出世系,再采用苏式,详载个人信息。族谱修撰到了明清两代,其结构己基本定型。

3族谱的主要内容

家谱繁简各异,卷秩不一,但从其目录来看,它们所包含的内容则大体一致,一般有序文、题辞、凡例、祠产、先祖坟茔,还有的设有仕宦录、科举名录、节孝、诰敕、像赞、匾额、传文、后跋等组成。比较简单的只有序文、辈行和世系。

中国家谱保存至今的,以清代和民国的为主,约占全部数量的90%。就这部分现存家谱来看,尽管其编纂形式有所不同,编纂体例有详有略,记载范围有大有小,记载内容有多有少,编修重点各有侧重,但其格式基本上是相同的,是统一的,是有章可循的。一部体例完整的家谱,大致应有以下各项:

(1)谱牒名称。一般均称为族谱、家谱、宗谱、家乘、世谱、统谱、支谱、祖谱、合谱、联宗谱、大成谱、房谱等,也有的称为谱传、真谱、渊源录、源流考、清芬录、世典、世牒、世恩录、故谱、族谱图、族系、族讲、石谱、世家、私谱、本书、大同谱、乡贤录、传芳集、家传簿、先德传、系谱、谱志略、家谱汇编、家模汇编等,可谓名目繁多。其中以称为族谱、支谱、房谱、宗谱和通谱的较为常见。

(2)谱序。序,分为自序与他序两种。自序,记载始祖以来的分衍派系,迁徒发展情况,使子孙明白先世的世系。有的注明以往历次修谱情况,使子孙清楚本族谱史。大多数叙述侧重于修谱的原因、目的及其艰辛。他序,一般是请当时的名家或当地的行政长官所作的序,其内容除涉及上述各项外,主要是对谱主和家族的赞美与希望。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谱序还分为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等。

(3)谱例。又称凡例,修谱凡例,例言。它对家谱的体例结构、内容详略,入谱对象、专用术语的解释,对行文格式、图表的应用作出规定,是修谱的法律性文件。可以反映出一部家谱繁简与好坏,其中一些对子嗣、妻妾专用术语的解释与界定。一般而言,一些家谱在每一次续修时都会订出若干条与时俱进的规则,以作为修谱时所要遵循的原则。

(4)谱论。许多家谱都专门辟有谱论一章,专收先贤的谱说、谱论、谱议的篇章和古代经典中的有关论述,对修谱的作用、功能、意义、历史、原理、方法等加以发明和阐述,是研究谱学的宝贵资料。

(5)恩荣录。主要内容为历代皇帝对家族中的官员及其家谱的敕书、诏命、赐字、赐匾、赐诗、赐联、御谥文、御制碑文以及地方官府的赠谕文字等,以显示和炫耀朝廷对该家庭及其成员的奖励和表彰,同时反映本家族的地位和身份。

(6)像赞、遗像。祖先及家族中历代英贤、重要人物的图像资料,一般为正面是遗像,背面是像赞。

(7)姓氏源流。中国家谱素来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明清以来各家谱也大多有记姓氏源流的一章,或称姓氏源流,或称宗族源流。它主要是用来记述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渊源、始祖、世派、迁徙、各支派间关系甚至改姓的原委等。族谱中追溯姓氏之渊源,彰显立姓始祖,探索宗族演变,记录传承脉络,也是中华文化尊重生命、尊重历史、尊重传统的体现。在张氏家谱中,记述了自始祖即轩辕黄帝第五子挥公以来到现代五千多年的本族张氏世系传承图表,其用简短精炼的语言文字图表描绘了一幅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家族史。作为每一部族谱的必有部分。源流考中所蕴含的历史知识,带给我们大量的上古姓氏源流文化的传奇,这又未尝不可作为我们认识那段文明的一个依据。

(8)族规家法。是宗族家族成员共同制定的、用以约束和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各异,种类很多,诸如家规、家约、家戒、家法、家礼、家典、家仪、家条、族规、族约、祠规、祠约、规范、规条、规矩、条规、戒谕等。家法是对一个家族具有“法律效力”,用以约束全族成员的规章制度、法规条款的总称。家法是先人的经验积累,是世代不断完善、传承的一种有别于他人的精神风貌,这种优良的传统,就是一种家风,更是一种齐家之道的家族文化。

(9)祠堂。记载宗族、家族祠堂修建的历史,介绍祠堂的建筑规模、地理位置,收录有关祠堂的碑文、诗文、祠联、祠匾、祠堂图,建祠捐资人名称,记录祠堂内神位世次、配享、附享、祭祀情况等。

宗祠,又叫家祠、祠堂,安放着祖宗的神位,是列祖列宗神灵的安息之所,正因为如此,它就变得十分神圣,它既是祭告祖先在天之灵的殿堂,又是家族实施权力的公堂。在祠堂聚族祭祖,一般一年两次,分春、秋两祭,或将秋祭改为冬祭,也有一年只祭祀一次的,至于具体时间也因地因族而异,但一般都以不违农时,合族方便为原则。祭祀前要设立主祭人(由族长担任)和纠仪、通赞(引赞)、分类、读祝等各“执事人”,并在祠堂悬挂彩灯,摆设祭器、祭品,祭祀时焚香叩拜,金鼓齐鸣,“小乐”徐奏,热烈庄重肃穆。祭祀的仪式很多,主要是告祖和祀祖。告祖就是举行一定的仪式,告诉列祖列宗,子孙集聚一起,将开始祭祀,请其神灵莅临享祀。告祖祀祖都要宣读祭文,然后焚化,表示祖先己经接受。

“郡望”和“堂号”是姓氏文化中的重要内容,是表明姓氏的地域分布、文化特色的重要标志。是区分同一姓氏不同地域和识别亲疏的主要依据,也是寻根问祖、追源溯流的基本线索。“郡望”指魏晋南北朝至唐朝时期每个郡里显贵的家族。意思是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随着“郡望”这一标明家族身份符号产生,而依为同郡同姓人,郡以标明某一家族或一房的名号“堂号”也就应运而生。“堂号”也即为祠堂号。是申明一个家族的出身来历,区分族属支派的标记。是表明本族居住地域、思想、文化、功业成就、精神追求等具有本族特点的东西。既是对某一姓氏家族特色的高度概括,也是当时社会形态的反映,同样具有区分宗支族别、血缘亲疏的社会功能。它的更深内涵是中华家族文化中一种用以慎终追远、弘扬祖德、敦宗睦族的符号标志。是寻根意识与祖先崇拜的体现。具有浓厚宗亲色彩与精神纽带作用。堂号常书写在族谱的封面。张姓堂号常见的有“清河堂”“孝友堂”“百忍堂”“金鉴堂”等数十个。

五服图。又称服制图。所谓五服,就是指古代丧服制度中的五种服色,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丧服是根据生者与死者的远近亲疏关系而穿着的一种服饰。因五服本身就表明生者与死者的亲疏远近关系,同时又表明与死者同有关系的生者与生者之间的远近亲疏关系,所以不仅在执行丧礼时要涉及到,而且在执行宗族、家族事务及执行法律时也必须涉及,所以家谱中一般都载有五服图。

(11)世系。这是家谱中的主体部分,又称为世系图、世系考、世系记等。这部分内容为所有中国家谱共有,因而成为家谱区别于正史、地方志的最明显的标志。世系表除欧阳修、苏洵所发明的欧式图谱和苏式图谱外,还有两种比较常见:(1)宝塔式图谱:这一图谱形式何人所创、创于何时目前尚无定论,不过最迟已在南宋时出现了,因此很可能也是北宋人的成果。(2)牒记式图谱:这一图谱的特点是分别按世代以文字叙述先人的事迹,既不用线条,也不用图表。

(12)传记。家谱中的传记,又称行状、行述、行实、事状、志略等,其体裁有传记、行状、寿文、贺序、墓志、祭文以及摘自正史中的资料,主要载录家族成员中的“忠臣孝子”、“节妇义夫”的事迹和传记资料。传记,是为本家族凡有道德可纪、贞节可树、文章可传、学行可载者,即为所有一切贡献于社会、家族的人立传,以记其事迹勉励后世子孙。历史上很多有名望的人,其行状、墓志、神道碑、年谱等都收录进谱。

(13)谱系本记。也称作世序、世系录、先世考等,主要内容与世系部分大致相同。记载本族成员的简况,即本人名讳、父名讳、排行、字号、生卒年月、寿元等。

(14)族产。记录家族、宗族的集体财产,如祀田、坟地、义庄、学田、义墅、山林、房屋等。

(15)契据文约。专门登载和记录与族产有关的契据文约、管理制度以及宗族、家族内部关于承嗣、婚姻、分家等的文书及契约。

(16)坟茔。记载族中公共坟地的情况,包括墓地图、坟向、祖坟及各支派墓地分布等。

(17)名迹录。记载与本族或族中成员有关的山水桥梁、亭台堂舍、庵寺书院等。

(18)任宦记。记载族中成员历代官宦名人事迹,其内容与传记部分大致相同,包括履历、科第、政绩、功勋、著作、学说等。

(19)年谱。是按照年、月、日专门记载一个人生平事迹的一种体裁。

(20)艺文。收录家族、宗族成员的著述,包括奏疏、殿试文、万言策、诗词和各式文章等。

(21)字辈谱。又称派语、派行诗、行第、派引、排行等,专门登载族内成员排行的字语。

(22)领谱字号。中国古代家谱修好后,在派发给族中成员前,对每部谱都编以号码。

(23)续后篇。或称余庆录,指家谱修完后,专门留空白纸数页,留待后世子孙续记,以示绵延不绝。

(24)纂修、捐资人名单。家谱的纂修或续修,是家族、宗族中的一件大事,涉及族中许多人员,且须动员全体族人捐款助修。

以上是家谱的基本格式。一部家谱也许不可能将上述基本格式全部用到,但格式中的主要部分,如谱序、凡例、世系图、传记、家规、艺文、字辈谱等肯定会有,家谱也正是凭借上述内容将家族的历史渊源、迁徙情况、历代英贤等保存下来,并流传后世。

其实一部完整的家谱就是一个宗族的历史或是家族百科全书。通过一部家谱,我们可以了解到该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迁,居地变迁,婚姻状况,该家族成员在科第、官职等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迹,该家族的经济情况和丧葬、礼典、家规、家法等典章制度等。而家谱也正是将这些内容以书、图、志、表、史的形式记录下来,成为可与正史、方志并列的又一文史宝库。

4为什么要编纂族谱?

(1)编修族谱是寻根留本的需要。古人云:“谱谍,身之本也。”意思是谱能告诉你,你是谁,你从哪来。人们常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但你并不知道其中的由来,通过修谱追根溯源,你就会知道你从哪里来。

人从娘腹中十月怀胎,呱呱落地,在世上短短几十年,最后静静地离开人世。古人云:“雁过留声,人过留名”。“名”就是人之本,人过世后,连一个名字都没有留在世上,若干年之后自己的子孙,就会忘记,那不是枉活一生,白活一世,换言而之,你的后代也就失去了根本。

过去和现在,有很多人为自己的父母、祖父母树碑,一者表示后人的孝心,二者是不忘先人,但它又能保藏多久?世代变迁,人为的损坏,年代长久日月的风化,也就失去了树碑的作用。而几千年谱书之风,代代相传,从远古至历朝历代,乃至到今天,先祖的名字流传至今,这不是修谱的作用吗?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你的根底在哪里?万里江水,源起何处?一个人连自己的根源都不了解,岂不负先人养你?所以说修谱,意义重大,一者可以帮你查清你的祖先是谁,让你的名字与先祖一起流芳千古,二者是把你的祖辈、父辈和你一同记载下来,让你的后人代代相传,永远知道你们是他们的先祖,将来和他们一起流芳千古。

(2)编修族谱是清缘备查的需要。古人云:“子孙不知姓氏所从来,以昧昭穆之序者,禽兽不如也”。意思是说,姓氏是一种血缘关系的标志,人兽之别,就在于他们对于血缘关系,有一种生生不息的寻根意识,使这个家族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一个人不管漂泊多远,总是忘不了自己的家乡,因为那里埋葬着他们的先祖。中华民族五千年来,有着将祖宗的事迹记录下来传给后人的习惯,这就是家谱的功效。只要有了谱书,族人的人和事,都会有记载。

(3)编修族谱是增知育人的需要。古人云:“子不教,父之过”。近年来,由于对子女缺乏应有的家族观念教育,导致现今很多人没有家族观念和人伦规范,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上下不分,孝义全无,有老不养,有子不教,吃喝赌博,享乐无度。为官不体恤黎民,奢侈无度;为民不尊师长,横蛮逆行。用什么教育他们?谱书是很好的教材,家训族规中有现成的规范。谱书中收录了历代经典,如何立志?如何敬业?如何治学?如何治家?如何做人等等,有很多东西是在学校里学不到的。她能很好的陶冶我们的情操,鼓励我们热爱生活,奋发向上,为国贡献,为族争光。

(4)编修族谱是血肉联情的需要。俗话说:“亲不亲,故乡人”“多个朋友多条路”。在现今社会中,由于求学、打工、工作、婚姻等原因,人员流动性大,特别是现代交通、通讯和信息的高度发达,使国际一体化、“地球村”成为了现实,人们不可能禁锢封闭,走出家门,走出国门,漂洋过海更是家常便饭。这些分布在五湖四海的本族子孙,只有通过联宗和联谱,才能加强血脉同胞的相互联系和深入了解。大家知道,一个人在外地谋生、工作,路人不如乡人,乡人怎比血脉之情。有了谱书,哪怕你走到天涯海角,哪怕是萍水相逢,我们的血脉亲情一定更浓厚、更深重。

(5)编修族谱是承前启后的需要。这里有双重含义:一是上对先人,二是下对后人。我们的先人,在历史的长河中,千辛万苦、开荒拓土、艰苦创业,为社会,为后人创造了丰功伟绩。所有这些,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丢弃。只有通过修谱,为他们立传,把他们的光辉业绩和精神财富,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作为永久的纪念,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使命。只有这样,才能上对得起祖宗,下对得起后人。

二、编纂族谱的基本方法

家谱是一个家族、宗族全面、详细的记录,堪称家族、宗族史或家族、宗族百科全书,同时家谱又起着敦宗睦族、凝聚血亲的功能和作用,那么纂修家谱可说是中国古代家族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古人对纂修家谱可以说是谨慎而又隆重的,将修谱视为宗族中的头等大事。有些家族在纂修家谱时,请本族或外族名人学士撰写序言,其主要目的就是借以扬名和炫耀,但从另一侧面也保证了族谱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一部家谱从酝酿重修或续修,到新谱修成,中间有许多过程,这里按续修和新创修分别介绍。

(一)续修族谱。也就是说,在原老谱的基础上补充完善。

(1)平时分项记录族人的情况。如家族成员,凡生丁口、行冠礼、结婚,均须预先立册一本,以便以后陆续增入新添丁口。每年冬至祭祀前,族内各房须将男丁情况报至族里,同时将婚、嫁、卒、葬等一并报上,以作为日后修谱续修的依据。

(2)平时由各房单独记录,再按时汇总登录平时家族成员的基本情况就由各房或各支单独记录和掌握,各家族成员也主动将变化情况报告房长,如生丁后须报以下内容:某房、祖某、父某、行某之第几子、生于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每年冬至,各房长将该年的全年变动情况造表登记后送入族内,再由专人登入总册送至族祠或派专人保存,到修谱续修之年时再拿出来使用。

(3)由各户按时报告变动情况如山东曾参后裔在祠堂内设有《纪年簿》,规定族内成员生子三天命名后即报告族长,登名于簿,记明出生时日;去世者,家属半年内将死者寿数、葬地报告登记;即媳妇,要求把女方生日、娘家情况记录在簿;迁居外地者,要一年汇报一次情况,注明居地等项,以便族长记录。

(4)修谱时普查填表而后汇总纂局格式如下:第几某户、几十几代、名某、年几十几岁、现居某县某村、习何业何职、曾祖名某、号某、何指、在否、父字某、号某、何指、在否、有子几人、名某。

(5)派人外出实地调查这是一般家族修谱、续谱时最常用的收集资料的方法之一。有些家谱在载录修谱人员时称从事这项工作者为“采访”。外出实地调查的主要对象是迁居外地的本族成员的基本情况。

(6)各支族提供有些家族规定:修谱前两年,各支族要将各自的情况先行编好送来汇总,各房“预先编订,早发传启,汇齐修梓”。

(7)利用旧谱资料这也是一般家族修谱、续谱时最重要的资料来源之一,几乎所有的续修谱都是在旧谱基础上参核考证,拾遗补缺再填加新材料而修成的。

(8)利用御赐诗文及各种契约文书等文献资料。福建莆田《九牧林氏家乘》则载有宋、明两朝五位皇帝赐给族人的八首诗词及唐朝时发给林家的免税役户贴。

(9)从正史、方志、文集及其它书籍、资料中抄录资料一些大家族的家谱收录人物众多,这些人物或在正史中有传,或有文集行世,或在方志有载,另外他们与同时代的族外好友或有彼此酬唱、书函往来。这些酬唱、书函等也许收录于他人的文集之中。以上种种情况都会在修谱、续谱的过程中遇到,因而正史、方志、文集和其它书籍、资料也成为修谱时不可遗漏的重要宝库之一。

(10)辑录族人所撰诗文及其它存稿。

(二)创修新谱。有的家族,旧谱已经损毁无存,或者老谱破损严重,那就需要重新编纂。这样,编纂族谱的工作量就很大,方法与续修也就有所不同,需作重点介绍。

修谱,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修好一次族谱,重要的工作有三项:组织、经费、编辑。

第一步:组织机构

实际上是组织者和组织实施的统称。通俗地说,就是由谁来倡议修谱,谁来组织修谱,采取什么样的措施保证修谱能顺利完成。

修谱一般有倡修。倡修者或为族长,更多的是在政治、经济上有一定发言权的杰出人士,也有对宗族事务非常热心的人。既有人倡议,家族就开始组织:不外乎召开各房代表会议,筹措经费,确定编辑班子等等,然后是调查、编辑、汇总、成稿、印刷。谱成之后,一般都要庆谱。应该指出的是,旧时修一次谱,花费是非常巨大的。

那么如何组织修谱呢?依然得有倡修。每一件事的缘起总得有热心人提议。现在的倡修者,首先是宗族事务的热心者居多,其次是本族中德高望重的长者,然后是经济较富裕的族人和在政界有一定影响力的族人。有人倡议,召开筹备会议,各房有代表,各地有代表,还有知名人士等。筹备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两项:一是统一思想,确定族谱编纂的大体思路和方案;第二,成立族谱纂修机构,推举负责人。这个机构是修谱的组织者,其负责人,或曰主修,或曰理事长,举足轻重,他应该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辈份高,说话比较有影响。如果这人的身体状况、工作能力、知识水准似乎不能胜任这个工作,这个时候可以考虑选举一位工作能力较强的执行主修(理事长),由他来做实际工作。修谱班子确定了以后,就要定期或不定期地开会议事:一是确定编辑班子;二是筹措经费,并确定开支范围和标准;三是组织协调采访(调谱)工作;四是组织审查族谱草稿;五是印刷;六是发谱庆谱活动。

在日常组织管理之中,组织者会遇到很多困难和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如经费不足,如采访调谱不顺利,有族人不愿意参加修谱……凡此种种,需要组织者以热心、细心、耐心和高超的工作艺术,良好的协调能力去解决。

在修谱的组织工作中,协调工作十分重要。因为修谱机构(理事会)的成员来自不同地区,各自的地位、身份、能力、性格、审美观、文化程度、热情等方面有差异,族人的认识水准也不一,这就需要负责人首先要团结、协调好修谱班子,依靠全体族人,以自身的热情带动整个班子和全体族人的热情,修谱才能善始善终。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集锦

  ◆十二生肖

  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

  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 年龄称谓

  (1)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

  (2)孩提:指2—3岁的儿童 ­

  (3)垂髫:指幼年儿童(又叫“总角”) ­

  (4)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 ­

  (5)及笄:指女子十五岁 ­

  (6)加冠:指男子二十岁(又“弱冠”) ­

  (7)而立之年:指三十岁 ­

  (8)不惑之年:指四十岁 ­

  (9)知命之年:指五十岁(又“知天命”、“半百”) ­

  (10)花甲之年:指六十岁 ­

  (11)古稀之年:指七十岁 ­

  (12)耄耋之年:指八、九十岁 ­

  (13)期颐之年:一百岁 ­

  ◆ 明清科举考试(起于隋代,盛于明清,清光绪31年废止) ­

  (1)等级

  院试(又叫“童试”,县级考试 ,童生参加, ­考上为“生员”,即“秀才”)

  乡试(又叫“秋闱”,省级考试,生员参加,考上为“举人”) ­

  会试(又叫“春闱”,国家级考试,举人参加,考上为“贡士”) ­

  殿试(国家级考试,皇帝主考,贡士参加,考上为“进士”。其中,第一名叫“状元” 第二名叫“榜眼”,第三名叫“探花”) ­

  (2)内容:四书五经等,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

  ◆ 古代主要节日

  (1)元日:正月初一,一年开始。 ­

  (2)人日:正月初七,主小孩。 ­

  (3)上元:正月十五,张灯为戏,又叫“灯节” ­

  (4)社日:春分前后,祭祀祈祷农事。 ­

  (5)寒食:清明前两日,禁火三日(伍子胥) ­

  (6)清明:四月初,扫墓、祭祀。 ­

  (7)端午: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屈原) ­

  (8)七夕:七月初七,妇女乞巧(牛郎织女) ­

  (9)中元: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叫“鬼节” ­

  (10)中秋:八月十五,赏月,思乡 ­

  (11)重阳:九月初九,登高,插茱萸免灾 ­

  (12)冬至:又叫“至日”,节气的起点。 ­

  (13)腊日:腊月初八,喝“腊八粥” ­

  (14)除夕: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旧迎新 ­

  ◆ 古代的刑罚 ­

  (1)黥刑:又叫“墨刑”,额颊上刺字涂墨。 ­

  (2)劓刑:割鼻子 ­

  (3)笞刑:又叫“杖刑”,打板子(背、腿、臀) ­

  (4)刖刑:将脚砍掉(和氏璧) ­

  (5)宫刑:又叫“腐刑”,去掉男子生殖器(司马迁) ­

  (6)膑刑:剔去膝盖骨(孙膑) ­

  (7)大辟:砍头 ­

  (8)炮烙:将人烧烤死 ­

  (9)车裂:又叫“五马分尸”(商鞅) ­

  (10)汤镬:将人煮死 ­

  (11)腰斩:从腰部斩簖 ­

  (12)凌迟:又叫“千刀万剐” ­

  (13)弃市:暴尸街头 ­

  ◆ 古代纪年法(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

  (1)干支纪年:用“天干”和“地支”一一相配来纪年的方法。其特点是: ­

  A、天干和地支各一位组成一个纪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 ­

  B、天干和地支的相配永远是单数对单数、双数对双数,不可能出现奇偶相组合。 ­

  C、60年一循环,周而复始。

  将公历年换算成干支年的方法(略)

  (2)年号纪年:从汉武帝起,帝王即位都有年号,后就用帝王年号来纪年。­如:康熙元年等。

  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可兼用,如:顺治二年乙酉四月

  (3)王公年次纪年:用于春秋战国时代的一种纪年方法,如:赵惠文王十六年

  ◆ 有关官职的问题 ­

  1、词语

  (1)授官:除 拜 ­

  (2)升官:迁 擢 ­

  (3)降官:谪 左迁 ­

  (4)免官:罢 黜 ­

  (5)招聘:征 辟 ­

  (6)京官调任地方官:出 徙 ­

  (7)大臣辞职:乞骸骨 ­

  2、六部

  (1)吏部(官职任免升调等) ­

  (2)户部(土地税收户口等) ­

  (3)礼部(典礼科举学校等) ­

  (4)刑部(司法刑狱案件等) ­

  (5)兵部(军事军队边防等) ­

  (6)工部(工程营造水利等) ­

  “六部”是汉以后的中央官职,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 ­

  ◆ 文化常识 ­

  四书

  《论语》、《中庸》、《大学》、《孟子》 ­

  五经

  《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

  八股文

  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 ­

  六子

  《老子》、《庄子》、《列子》、《荀子》、《扬子法言》、《文中子中说》 ­

  汉字六书

  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

  书法九势

  落笔、转笔、藏峰、藏头、护尾、疾势、掠笔、涩势、横鳞竖勒 ­

  竹林七贤

  嵇康、刘伶、阮籍、山涛、阮咸、向秀、王戎 ­

  饮中八仙

  李白、贺知章、李适之、李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 ­

  蜀之八仙

  容成公、李耳、董促舒、张道陵、严君平、李八百、范长生、尔朱先生 ­

  扬州八怪

  郑板桥、汪士慎、李鱓、黄慎、金农、高翔、李方鹰、罗聘 ­

  北宋四大家

  黄庭坚、欧阳修、苏轼、王安石 ­

  唐宋古文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

  十三经

  《易经》、《诗经》、《尚书》、《周礼》、《礼记》、《仪礼》、《公羊传》、《榖梁传》、《左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

  二十四史

  《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

  《后汉书》〖范晔、司马彪〗、《裴注三国志》〖晋.陈寿〗、

  《晋书》〖唐.房玄龄等〗、《宋书》〖南朝梁.沈约〗、

  《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梁书》〖唐.姚思〗、

  《陈书》〖唐.姚思廉〗、《魏书》〖北齐.魏收〗、

  《北齐书》〖唐.李百药〗《周书》〖唐.令狐德棻等〗、

  《隋书》〖唐.魏征等〗、《南史》〖唐.李延寿〗、

  《北史》〖唐.李延寿〗、《旧唐书》〖后晋.沈昫等〗、

  《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

  《新五代史》〖宋.欧阳修〗、《宋史》〖元.脱脱等〗、

  《辽史》〖元.脱脱等〗、《金史》〖元.脱脱等〗、

  《元史》〖明.宋濂等〗、《明史》〖清.张廷玉等〗

  四大名著

  罗贯中《三国演义》、施耐庵《水浒传》、 ­吴承恩《西游记》、曹雪芹《红楼梦》

  四大民间传说

  《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与许仙》 ­

  四大文化遗产

  《明清档案》、《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经卷》 ­

  元代四大戏剧

  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汤显祖《牡丹亭》、洪升《长生殿》 ­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

  五彩

  青、黄、赤、白、黑 ­

  五音

  宫、商、角、址、羽 ­

  七宝

  金、银、琉璃、珊瑚、砗磲、珍珠、玛瑙 ­

  九宫

  正宫、中吕宫、南吕宫、仙吕宫、黄钟宫、大面调、双调、商调、越调 ­

  七大艺术

  绘画、音乐、雕塑、戏剧、文学、建筑、** ­

  四大名瓷窑

  河北的瓷州窑、浙江的龙泉窑、江西的景德镇窑、福建的德化窑 ­

  四大名旦

  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

  四大须生

  余叔岩、马连良、言菊朋、高庆奎

  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

  相声八德

  李德钖、玉德隆、焦德海、张德全、周德山、马德禄、刘德治、李德祥 ­

  昭陵六骏

  什伐赤、青骓、特勤骠、飒露紫、拳毛騧、白蹄乌 ­

  八个样板戏

  《沙家浜》、《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海港》、

  《奇袭白虎团》、《红色娘子军》、《白毛女》、《沙家浜》

  五代

  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

  五贡

  恩贡、拔贡、岁贡、副贡、优贡 ­

  六朝

  吴、东晋、宋、齐、梁、陈 ­

  六家

  阴阳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道德家 ­

  六部

  礼部、户部、吏部、兵部、刑部、工部 ­

  六历

  《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 ­

  六法

  规、矩、权、衡、准、绳 ­

  六礼

  冠、婚、丧、祭、乡饮酒、相见 ­

  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

  六义

  风、赋、比、兴、雅、颂 ­

  八旗

  镶黄、正黄、镶白、正白、镶红、正红、镶蓝、正蓝 ­

  十恶

  谋反、谋大逆、谋叛、谋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 ­

  九流

  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

  四大发明

  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 ­

  四大美女

  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 ­

  十大名医

  秦越人〖战国〗、华佗〖汉末〗、张仲景〖汉末〗、孙思邈〖唐代〗、刘河间〖金代〗、李东恒〖金代〗、张子和〖金代〗、朱丹溪〖元代〗、李时珍〖明代〗、王肯堂〖明代〗 ­

  中国历史十大猛将

  项羽〖秦〗、霍去病〖西汉〗、英布〖西汉〗、吕布〖三国〗、马超〖三国〗、

  冉闵〖南北朝〗、斛律光〖南北朝.北齐〗、史万岁〖隋〗、杨再兴〖南宋〗、李文忠〖明〗 ­

  隋唐名将

  〖四猛〗罗世信.来忽尔.尚师徒.辛文礼、 ­

  〖八大锤〗李元霸.裴元庆.秦用.梁士泰、 ­

  〖十三杰〗李元霸、宇文成都、裴元庆、雄阔海、伍云召、武天锡、­罗成、杨林、魏文通、杨义臣、秦用、梁士泰、秦琼+尉迟恭 ­

  名将十哲

  田穰苴〖春秋〗、孙武〖春秋〗、吴起〖战国〗、乐毅〖战国〗、 ­

  白起〖战国〗、张良〖汉初〗、韩信〖汉初〗、诸葛亮〖三国〗、 ­

  李靖〖唐初〗、李积〖唐初〗 ­

  三山

  安徽黄山、江西庐山、浙江雁荡山 ­

  五岭

  越城岭、都庞岭、萌诸岭、骑田岭、大庾岭 ­

  五岳

  〖中岳〗河南嵩山、〖东岳〗山东泰山、〖西岳〗陕西华山、〖南岳〗湖南衡山、〖北岳〗山西恒山 ­

  五湖

  鄱阳湖〖江西〗、洞庭湖〖湖南〗、太湖〖江苏〗、洪泽湖〖江苏〗、巢湖〖安徽〗

  四海

  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

  蜀三关

  阳平关、江关、白水关 ­

  义阳三关

  平靖关、黄岘关、武阳关 ­

  古代内三关

  居庸关、紫荆关、倒马关 ­

  古代外三关

  雁门关、宁武关、偏头关 ­

  北京三山

  万寿山、玉泉山、香山 ­

  福州三山

  屏山、乌山、九仙山 ­

  盛京三陵

  福陵、昭陵、永陵 ­

  盘山三胜

  松、泉、石 ­

  晋祠三绝

  圣母殿、周柏、难老泉 ­

  雁荡三绝

  灵峰、灵岩、大龙湫 ­

  长江三峡

  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

  大宁河小三峡

  龙门峡、巴雾峡、滴翠峡 ­

  西江小三峡

  大鼎峡、三榕峡、羚羊峡 ­

  岷江小三峡

  平羌峡、背城峡、犁头峡 ­

  嘉陵江小三峡

  沥鼻峡、温塘峡、观音峡 ­

  四大名桥

  广济桥、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 ­

  四大名园

  颐和园〖北京〗、避暑山庄〖河北承德〗、拙政园〖江苏苏州〗、留园〖江苏苏州〗

  四大名刹

  灵岩寺〖山东长清〗、国清寺〖浙江天台〗、玉泉寺〖湖北江陵〗、栖霞寺〖江苏南京〗 ­

  四大名楼

  岳阳楼〖湖南岳阳〗、黄鹤楼〖湖北武汉〗、

  滕王阁〖江西南昌〗、大观楼〖云南昆明〗 ­

  四大名亭

  醉翁亭〖安徽滁县〗、陶然亭〖北京先农坛〗、

  爱晚亭〖湖南长沙〗、湖心亭〖杭州西湖〗 ­

  四大古镇

  景德镇〖江西〗、佛山镇〖广东〗、汉口镇〖湖北〗、朱仙镇〖河南〗 ­

  四大碑林

  西安碑林〖陕西西安〗、孔庙碑林〖山东曲阜〗、

  地震碑林〖四川西昌〗、南门碑林〖台湾高雄〗 ­

  四大名塔

  嵩岳寺塔〖河南登封嵩岳寺〗、飞虹塔〖山西洪洞广胜寺〗、

  释迦塔〖山西应县佛宫寺〗、千寻塔〖云南大理崇圣寺〗 ­

  四大石窟

  莫高窟〖甘肃敦煌〗、云岗石窟〖山西大同〗、

  龙门石窟〖河南洛阳〗、麦积山石窟〖甘肃天水〗 ­

  四大书院

  白鹿洞书院〖江西庐山〗、岳麓书院〖湖南长沙〗、

  嵩阳书院〖河南嵩山〗、应天书院〖河南商丘〗 ­

  七大藏书楼

  文渊阁〖北京〗、文源阁〖北京〗、文津阁〖承德〗、

  文溯阁〖沈阳〗、 文汇阁〖扬州〗、文淙阁〖镇江〗、文澜阁〖杭州〗 ­

  九大名关

  山海关〖河北〗、居庸关〖北京〗、紫荆关〖河北〗、

  娘子关〖山西〗、平型关〖山西〗、雁门关〖山西〗、

  嘉峪关〖甘肃〗、武胜关〖河南〗、镇南关(今名友谊关)〖广西〗 ­

  四大佛教名山

  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 ­

  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安徽九华山〖地藏王菩萨〗 ­

  四大道教名山

  湖北武当山、江西龙虎山、安徽齐云山、四川青城山 ­

  西湖十景

  三潭印月、苏堤春晓、平湖秋月、双峰插云、柳浪闻莺、

  花港观鱼、曲院风荷、断桥残雪、南屏晚钟、雷峰夕照 ­

  碣石十景

  碣石观海、天柱凌云、山岩春晓、石洞秋风、西嶂排青、

  东峰耸翠、龙蝠灵壑、风翥祥峦、霞辉窣堵、仙影沧浪 ­

  台湾十二胜

  角板山、草山北投、新店、大溪、玉山、八卦山、

  虎头牌、狮头山、太平山、大里简、旗山、雾社 ­

  巫山十二奇峰

  神女、翠屏、朝云、松峦、集仙、聚鹤、净坛、上升、起云、飞凤、登龙、圣泉

  五行

  金、木、水、火、土 ­

  八卦

  乾〖天〗、坤〖地〗、震〖雷〗、巽〖风〗、坎〖水〗、­离〖火〗、艮〖山〗、兑〖沼〗

  三皇

  伏羲、女娲、神农 ­

  五帝

  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 ­

  三教

  儒教、道教、佛教 ­

  三清

  元始天尊〖清微天玉清境〗、灵宝天尊〖禹余天上清境〗、道德天尊〖大赤天太清境〗 ­

  四御

  昊天金阙无上至尊玉皇大帝、中天紫微北极大帝、

  勾陈上宫天后皇大帝、承天效法土皇地祗

  八仙

  铁拐李、钟离权、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蓝采和、韩湘子、曹国舅 ­

  龙九子

  辟玺负碑、螭吻望守、蒲牢盘钟、狴犴守拱、睚眦化刃、饕餮潜器、鲅夏匐阶、狻猊伴鼓、椒图衔环 ­

  过去七佛

  释迦牟尼佛、拘那含佛、毗舍婆佛、毗婆尸佛、尸弃佛、拘楼孙佛、迦叶佛 ­

  八菩萨

  观音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地藏王菩萨、

  灵吉菩萨、大势至菩萨、日光菩萨、月光菩萨 ­

  十大弟子

  舍利弗(智慧第一)、目犍连(神通第一)、阿难陀(多闻第一)、优波离(持戒第一)、阿那律(天眼第一)、大迦叶(头陀第一)、富楼那(说法第一)、迦旃延(论议第一)、罗睺罗(密行第一)、须菩提(解空第一) ­

  十八罗汉

  布袋罗汉、长眉罗汉、芭蕉罗汉、沉思罗汉、伏虎罗汉、过江罗汉、 欢喜罗汉、降龙罗汉、郊游罗汉、举钵罗汉、开心罗汉、看门罗汉、骑象罗汉、探手罗汉、托塔罗汉、挖耳罗汉、笑狮罗汉、坐鹿罗汉 ­

  十八伽蓝

  美音、梵音、天鼓、叹妙、叹美、摩妙、雷音、师子、妙叹、梵响、人音、佛奴、颂德、广目、妙眼、彻听、彻视、遍视 ­

  二十八宿

  东官苍龙:〖角木蛟〗、〖亢金龙〗、〖氐土貉〗、〖房日兔〗、〖心月狐〗、〖尾火虎〗、〖箕水豹〗 ­

  北官玄武:〖斗水獬〗、〖牛金牛〗、〖女土蝠〗、〖虚日鼠〗、〖危月燕〗、〖室火猪〗、〖壁水狳〗

  ­西官白虎:〖奎木狼〗、〖娄金狗〗、〖胃土雉〗、〖昂日鸡〗、〖毕月乌〗、〖觜火猴〗、〖参水猿〗

  南官朱雀:〖井水犴〗、〖鬼金羊〗、〖柳土獐〗、〖星日马〗、〖张月鹿〗、〖翼火蛇〗、〖轸水蚓〗 ­

  十殿阎王

  [第一殿] 秦广王、[第二殿] 楚江王、[第三殿] 宋帝王、[第四殿] 五官王、

  [第五殿] 阎罗王、[第六殿] 卞城王、[第七殿] 泰山王、[第八殿] 都市王、

  [第九殿] 平等王、[第十殿] 转轮王

  二十四诸天

  大梵天王、帝释尊天、多闻天王、持国天王、增长天王、广目天王、

  密迹金刚、大自在天、散脂大将、大辩才天、大功德天、韦陀天神、

  坚牢地神、菩提树神、鬼子母神、摩利支天、日宫天子、月官天子、

  娑竭罗龙、阎摩罗王、紧那罗、紫微大帝、东岳大帝、雷神 ­

  易经六十四卦

  乾为天、坤为地、水雷屯、山水蒙、水天需、天水讼、地水师、 水地比、

  风天小畜、天泽履、地天泰、天地否、天火同人、火天大有、地山谦、雷地豫、

  泽雷随、山风蛊、地泽临、风地观、火雷噬嗑、山火贲、山地剥、地雷复、

  天雷旡妄、山天大畜、山雷颐、泽风大过、坎为水、离为火、泽山咸、雷风恒、

  天山遯、雷天大壮、火地晋、地火明夷、风火家人、火泽睽、水山蹇、雷水解、山泽损、风雷益、泽天夬、天风姤、泽地萃、地风升、泽水困、水风井、

  泽火革、火风鼎、震为雷、艮为山、风山渐、雷泽归妹、雷火丰、火山旅、

  巽为风、兑为泽、风水涣、水泽节、风泽中孚、雷山小过、水火既济、火水未济

  十八层地狱

  [第一层]泥犁地狱、[第二层]刀山地狱、[第三层]沸沙地狱、

  [第四层]沸屎地狱、[第五层]黑身地狱、[第六层]火车地狱、

  [第七层]镬汤地狱、[第八层]铁床地狱、[第九层]盖山地狱、

  [第十层]寒冰地狱、[第十一层]剥皮地狱、[第十二层]畜生狱、

  [第十三层]刀兵地狱、[第十四层]铁磨地狱、[第十五层]冰地狱、

  [第十六层]铁册地狱、[第十七层]蛆虫地狱、[第十八层]烊铜地狱 ­

  五脏

  心、肝、脾、肺、肾 ­

  六腑

  胃、胆、三焦、膀胱、大肠、小肠 ­

  七情

  喜、怒、哀、乐、爱、恶、欲 ­

  人体十二脏

  心、肝、脾、肺、肾、膻中、胆、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

  消化系统七冲门

  唇:飞门、齿:户门、会厌:吸门、胃:贲门、太仓下口:幽门、大肠及小肠:阑门、下极:魄门 ­

  五常

  仁、义、礼、智、信 ­

  五伦

  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 ­

  三姑

  尼姑、道姑、卦姑 ­

  六婆

  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 ­

  九属

  玄孙、曾孙、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 ­

  五谷

  稻、黍、稷、麦、豆 ­

  五香

  花椒、大料、桂皮、丁香、茴香 ­

  四大著名淡水鱼

  松江鲈鱼、黄河鲤鱼、松花江鲑鱼、兴凯湖白鱼 ­

  四大著名海产鱼

  小黄鱼、大黄鱼、带鱼、墨鱼 ­

  上八珍

  狸唇、驼峰、猴头、熊掌、燕窝、凫脯、鹿筋、黄唇蛟 ­

  中八珍

  鱼翅、银耳、鲥鱼、广肚、果子狸、哈什蚂、鱼唇、裙边 ­

  下八珍

  海参、龙须菜、大口蘑、川竹笋、赤鳞鱼、干贝、蛎黄、乌鱼蛋 ­

  中国八大菜系

  四川菜、湖南菜、山东菜、江苏菜、浙江菜、广东菜、福建菜、安徽菜

  开门七件事

  柴、米、油、盐、酱、醋、茶 ­

  五毒

  石胆、丹砂、雄黄、矾石、慈石 ­

  七曜

  日、月、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 ­

  配药七方

  大方、小方、缓方、急方、奇方、偶方、复方 ­

  二十四节气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节气诗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十大名茶

  西湖龙井(浙江)、碧螺春(江苏)、信阳毛尖(河南)、君山银针(湖南)、

  六安瓜片(安徽)、黄山毛峰(安徽)、祁门红茶(安徽)、 ­都匀毛尖(贵州)、

  铁观音(福建)、武夷岩茶(福建)­

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常识知多少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是世界上的四大古国之首。时至今日,其他三大古文明皆已消亡,而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依旧源远流长。

我们都知道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但面对中华文化常识的时候却总是知之甚少,或者时常出现知识点的混乱。

众所周知,在我国文化中,家谱文化可以说是伴随着我国民族文化起源一同发展的,在远古的母系社会到如今,家谱文化和我国民族文化绵延了几千年历史,可以说是贯穿了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历程的一种重要文化。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很多年轻人都没有见过家谱这样的东西了,家谱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改变而使得很多家谱都丢失了。首先,家谱文化萌芽于原始社会,完善于唐朝以后。在原始社会时期,古代先民们过着群居的生活,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氏族,因此为了适应氏族繁衍的需要而为家谱提供萌芽的土壤。到了周朝时期应社会发展而产生了宗法制,而家谱正是巩固宗法制的一项举措,后来汉朝的分封制和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使得家谱愈发重要,唐朝时候更是为了巩固士族的地位而多次修编谱牒,当时家谱可以说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使得这段时间是家谱文化最为兴盛的时期,到了唐以后,家谱文化进入了完善期,家谱主要作用于教育、伦理等方面。

然后,家谱的丢失与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改变有很大的关系。家谱有着延续着家族血脉、继承着祖上遗训的重要作用,并且还是我们寻根问祖的重要依据,但是如今因为很多因素而导致家谱文化的丢失。在现代社会中,修家谱是一件非常少见的事情,主要原因是以前同一个家族的人都是生活在一起,感情会比较熟络,而发展到现代社会,有很多人为了更好的发展而远走他乡,经历几辈人之后,对于原始家族的人接触变少,从而家谱的意识就会变得薄弱起来,人们的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因此家谱就会慢慢被遗忘了。

最后,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都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对于一些传统文化是需要我们去继承并发扬光大的。

家谱

又称族谱、家乘、祖谱等。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

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族谱)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家谱的起源

关于家谱的起源,虽然目前学术界众说纷纭,但从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碑文等中国早期文字,及史类文献对家谱起源的考证,家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周代已有史官修谱制度并撰有《世本·帝系篇》。尽管先秦《世本》早已亡供,今本《世本》是清人所辑,但从辑有的篇目可见,《世本》汇集了中国自黄帝到春秋各代天子、诸侯、卿大夫的世族谱系,是一部对前代和当代各血缘集团系谱进行综合、总结的全国性的总谱。

家谱的起始与士族门阀制度有重要的关系。自魏晋以后,谱牒之学大盛,一些士族门官都以此互为夸耀。但隋唐及其以前得到谱牒早已亡佚殆尽,宋、元及明朝的家谱也所存寥寥。现在能见到的,主要是清代和民国时期的家谱。家谱的名称很多,大体唐以前都称家谱、家传的,宋代又有宗谱或族谱之谓。到了明代,特别是清代以后,名称更多,如宗谱、世牒、世谱、家谱、家乘、家志、谱录等。

家谱的形式

家谱的形式有多种。在文字家谱出现之前就有口授家谱和结绳家谱。后来,人们有的用图表裱制垂挂于中堂的,也有的装订成册供家人翻阅的。历史上,官宦人家一般都是采用装订成册的家谱。而平民百姓、经商士绅、豪门则多为悬挂供后人供奉的图表式家谱。

家谱的内容和作用

上古时期的家谱,仅为君王诸侯和贵族所独有,家谱的作用仅为血统的证明,是为袭爵和继承财产服务的,其内容也比较单一,仅为世系的说明。

魏晋以后,选官、婚姻以至社会交往都要看门第,这样一来,家谱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就大大增强,家谱的内容也比以往有所增加。

到了宋代,官方修谱的传统禁例被打破,民间编撰家谱的风气更加兴盛,这时的家谱在政治生活中基本上不再发挥作用,其作用转移到尊祖、敬宗、睦族上。家谱经常被反复修撰,每次修谱,也就成了同姓同族人之间的大事。

到了明清两代,家谱修撰的结构已基本定型,流传到现在的家谱也极为丰富。

家谱的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是世系图,既某人的世系所承,属于何代、其父何人;第二部分是家谱正文,是按世系图中所列各人的先后次序编定的,分别介绍各人的字号、父讳、行次、时代、职官、封爵、享年、卒日、谥号、姻配等。这些介绍性的文字,长者50余字,短者仅二三字,实际是人物小传;第三部分为附录。

有些家谱,在立谱时,便确定了家族世系命名的辈分序列,而且事先标定字号,辈分清楚,乡间名之为“排辈”,实则是排资论辈的意思。由于历史上形成的重男轻女思想,男子在起“大名”时,必须以预定的某字作为名字的一部分。这个字要放在全名三字的中间或最末,各个辈数层次不一定完全一样,但有着约定俗成的规矩。

家谱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一 、 家谱是以记载一个血缘家族的世系与事迹为主要内容的史类文献。关于家谱的起源,目前学术界众说纷坛,从出土的甲骨文、金文、碑文等中国早期文字及史类文献对家谱起源的考证,家谱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周代已有史官修谱制度并撰有《世本·帝系篇》。尽管先秦《世本》早已亡供,今本《世本》是清人所辑,但从辑有的篇目可见,《世本》汇集了中国自黄帝到春秋各代天子、诸侯、卿大夫的世族谱系,是一部对前代和当代各血缘集团系谱进行综合、总结的全国性的总谱,《世本》的意义还在于证实谱学研究发轫于周代,是家谱研究的源头。

就家谱的形式而言,唐代以前的古谱和现存的以欧阳修、苏洵创制编撰体例为特征的明清家谱有所不同,但家谱作为绵延不绝的人类历史象征受到历代学者的重视,究其原因除了追本溯源寻根问祖的目的以外,还在于对家谱重要价值的认识。清代史学家章学诚有过"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之说,把家谱与国史、方志相提并论可见其重要。古代家谱研究的内容主要在于对谱学的本身,包括谱例的撰写以及家谱发展历史的研究等方面。

家谱的应用研究始于汉代,《史记》中有关帝王谱牒的记载,说明汉代司马迁已经把家谱资料应用到史学领域一纪传体史书的撰写中去。后代史学家继承了这一传统,后代编撰的纪传体断代史如班固撰《汉书》、陈寿撰《三国》都不同程度地运用了谱牒资料。中国古代对家谱资料的应用主要在史书、方志和人物评传的撰写过程,体现了谱牒的史料价值。

二 、到了本世纪20年代,随着社会科学新领域的开拓,有学者从人口学、优生学、遗传学等新学科的角度肯定家谱的重要价值,并倡导对家谱资料进行深入研究。著名史学家梁启超在1923年出版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两性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等无数问题,恐除了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为此他提出厂收家谱并对家谱进行研究,"我国乡乡家家皆有家谱,实可谓史界瑰,如将来有国立大图书馆能尽集天下之谱,学者分科研究,实不朽之盛业。"古史辩派的创始人、著名学者顾须刚也说:"我国历史资料浩如渊海,但尚有二个金矿未曾开发,一为方志,一为族谱。"肯定了家谱在新的历史时期所具有的重要的史料价值。

在梁启超等的倡导下,学术界出现了研究谱牒的热潮,北京图书馆致函社会各界广征家谱。(1945年杨殿殉撰《中国家谱学通论》就是利用馆藏家谱撰写的研究论文。)1931年南京国学图书馆馆长柳治徵撰《族谱研究举例》一文可视为对梁文的呼应,该文中有将太仓王氏与武进庄氏比较,分析人口的数量与增殖的例子,开了利用家谱资料进行人口问题研究的先例。利用谱牒资料对人口问题进行研究的学者还有潭其骧,其著《湖南人由来考》系根据氏族谱系资料对湖南7个县的人口来源作了考证。建国以前在谱学研究领域颇有建树的学者有潘光旦、罗香林等人。潘光旦从1929年发表第一篇论文《中国家谱学略史》以后,数年间陆续发表了《家谱与宗法》、《家谱还有些什么意义》、《说家谱作法》等论文,还就遗传与人才的问题进行研究,发表了《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中国伶人血缘之研究》、《人文选择与中华民族》、《近代苏州的人才》等;罗香林30年代起就重视家谱研究,1971年在香港出版的《中国族谱研究》论文集,大多为早年的研究成果。他们的研究对谱学理论的普及与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三十年代中国学术界对家谱研究的热情是由史学领域的变革引起的。近代史学的显著特征是打破了以往以政治史为中心的史学研究传统,将史学研究转为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关注。新史家们认为,"欲知历史真相,决不能单看台面上几个大人物几桩大事件便算完结,重要的是看见全个社会的活动变化。"(梁启超语)史学研究的发展,必然要求突破仅从正史中寻找史料的传统局限,拓展史料收集的范围。因此这一时期的史学家们特别重视新史料的发现,包括地下发掘的考古资料和异域发现的史料记载都是他们关注和搜集的目标。家谱作为在家族内部编撰的、不公开发行的史籍,又具有不可替代的社会史研究的史料价值,理所当然地引起了学者们的兴趣。史学观念的更新与史料范围的扩展是引发谱学研究的直接原因。

由于战乱等原因,建国前的谱学研究展开得并不充分。其中谱牒资料的缺乏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在不得轻易示人的祖规家训的警戒厂,家谱资料的搜集比较困难,以北京图书馆为例,从1928年到1945年总共收集到家谱247种,仅占馆藏的十分之一。大图书馆尚且如此,一般研究机构要获得研究资料的难度更是可想而知了。

三 、解放以后,家谱作为封建残余受到人们的唾弃,对家谱的研究也理所当然地停顿下来。60年代出于对封建族权的批判,有人写了《封建家谱谈》,这是至今所见祖国大陆解放到十一届三中全会之间唯一的一篇关于家谱的论文,家谱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但作为家谱的搜集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土地改革、批判封建宗族,一系列的政治运动使藏于深阁的家谱被作为封建残余扫地出门,从上海图书馆成为全国收藏家谱原件最多的图书馆来看,其家谱有许多来自造纸厂回收的废纸堆。这种情况也见于其他图书馆,比如北京图书馆,解放初统计为353种,到1985年清点馆藏已有2228种,大多为土改时期和文革时期所得。正是有识之士对这批历史遗产的保存,才为日后的学术研究奠定了资料基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认识到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个宝藏,值得好好发掘。海外华人的寻根意识及对家谱文化的重视则对祖国大陆家谱研究的开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中国与世界的沟通日益加强的文化背景下,中国家谱研究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了。

当前,家谱研究呈现一派方兴末艾之势。经过10来年的研究,其学术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家谱资料的整理开发。80年代家谱研究的兴起首先是文献资料的成功开发,北京图书馆在1985年开始馆藏家谱的开发整理,经过数年时间,在完成编撰馆藏家谱目录和家谱提要2228种的基础上,成立地方志和家谱文献中心,编辑出版家谱的二次文献、资料丛编。上海图书馆收藏有家谱原件 11200种、83000余册,为世界收藏家谱原件最多的图书馆,目前已成立专门机构,加强馆藏家谱的开发、利用及其研究。除了图书馆加快馆藏家谱的开发整理,社会各界也从各个方面促进家谱资料的开发整理。南开大学历史系、中国档案局二处、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图书馆联合编纂《中国族谱联合目录》共收家谱目录12000多种。

2关于家谱的研究。在家谱资料整理开发的基础上,学术界出现了不少家谱研究的论文。许多论文对家谱的源流、沿革及编撰体例、记事内容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对一些重要姓氏宗族的家谱作了研究。比如家谱研究中有专文对古代人物白居易、曹雪芹、郑和,近现代人物洪秀全、傅斯年、鲁迅等人的家谱进行研究。在谱学史研究方面

关于族谱编纂的几个问题(1)

一、族谱的基本概念 1何谓族谱 谱牒又称家谱、宗谱、家乘、族谱等等,各地叫法不同,但皆是记载本族世系传承及其相关内容的历史图籍。谱...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