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自,修,省,文,明,振,祖,宗,培,养,家,业,长,陈氏
全国各地陈姓字辈汇总
1 浙江义乌市倍磊
贤良雕(音)逢景运兴献文章(结束)
2 浙江省金华市浦江县白马镇清塘村
如、继、元、善、家、国
3 浙江鄞县茅山走马塘
开天文荣 祖烈愈隆 贤宗跃人
4 江西上饶
旨方温润,光大正辉,文行忠信,礼义贤良,恭庆嘉祥,恒丰履泰,豫顺谦和,孝友树帮,学道同芳,长绍万世,炳承家有,源远永思,崇祖继宗,培元植德,天锡其美,善寿汝康。
4 江苏江都
恩、锡、万、福、世、寿、方、桂
5 湖北汉阳
永国良振,必育英华, 荣昌祖顺,志礼益芳, 诗书佩泽,锡福增强, 遵仁安义,事业维长
6 山东省陵县陈辇庄
德、文、兴、相、世、少、传、卿
7 汉阳
克永光明,荣华迪吉,和平治世,忠厚传家
8 重庆永川
天星经纶,人利礼至,文章报国,私(或诗、思)书传家,永远少树,世代光华
9 山东省莘县张寨乡土陈村
王广西兴玉,计风连清怀,韶生时恒良,道远在明德
10江苏盐城郊区伍佑镇
采、如、锦、宏、国
11四川省永川县
天星经纶,人利茂知,文章报国,私书传家,永远绍树,世代光华。
12海南省琼海市
运、会、永、绍、辉
13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龙子口
秉懋邦家善庆长,翼为明听焕文章。 虞夏殷周汉唐宋,六经世受绍其芳。
从来作述敦仁礼,万代声名启俊良。志据依游克念力,丕承祖德永光扬。
14湖北黄洲府麻城县孝感乡落叶沙子场郭家狮子岩几子湾
国、正、碧、加、大、元、庭、永、远、兴、文、天、耀、祖、德、官、清、民、自、安
15江苏东海
増 景 方 贵 秀 步 兴
16湖北省竹山县东川
之元国治兴隆长 祖德宗功世代扬 尊守延绵恢先绪 诗书彦秀起贤良。
17福建省石狮市永宁镇港边村
仁。义。长。发。祥。忠。和。永。垂。芳
18河南郑州
宗,邦,万,选,天
19徐州北郊
龙兴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20四川达州市
先维加大启,正应于朝学,其昌永曰继,思尚信义卓,家长宗可传,荣锡用安乐,富贵万年兴,甲弟连登科
21四川广安岳池玉皇庙
一启思良上,尧舜禹汤周,文武忠天世,万代显鸿 猷
22湖北省石首市
世宗有大训,孝义惟先,永正一家典则
23湖南长沙
仲思旺兴国,善德嘉立朝。学开文仕启,永远定祥曜。
24湖南绥宁
远历代善名扬
25陕西汉中
春、启、文、明、正、乾、坤
26湖北孝感市
永崇亭尚立,天述四登齐。文学开创景, 中云自定基
27柳州融安
以兴光登文,世国良相正,君德岳山重,贻谋燕翼长,培植基业永,克昌后裔祥
28四川
春先思龙来 明道西光富
29河南省濮阳市孟轲乡
贵鸣冠书林 建广瑞祥云 文豪佐志仕 英武正乾坤
30山东潍坊诸城
世玉德磬景,文明会家安; 仁(云)海永昌泰,忠燕光聚远
31湖南省衡州府衡阳县金兰乡
公/良/明/有/道/定/国/显/朝/廷/德/兆/鸿/隆/运/
32安徽灵璧
明 昌 兴 龙 忠 厚 传 家 远 诗 书 继 世 长
33湖北麻城孝感乡
天正世代昌,朝廷兴万邦;高明悠久顺,永远照真祥。
34 湖南省临武县
光龙公焕世 宗允上元如 良甫叟伯楚 舜侣寿存思 志士大夫卿 文才俊秀英 贤能应选举 道学崇高明
35江苏高邮一沟镇河南陈家庄
统、绍、学、林、鹤、凤、启、智、海、龙、飞、生
36 四川营山县
崇贞宗千祖,国子名文胜,朝邦万代永,其昌兴隆善,嘉志立刚常,仁义得富贵
37 湖北省钟祥市
正裕家生永克昌,天开文运吉照祥,光宗耀祖世为美,安邦定国华锦长
38 广西龙州
德、崇、厚、福、天、宝、盛、人
39 潮州
仕 应 天 选大 班 良 秦经 国 帝 地由 义 举 仁明正科开选 精忠上致君 泽化传永远 本端定家兴
孝友绍克绪 经书启嗣贤
40 江苏徐州铜山县
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
41 湖南衡阳
孔、武、大、君、圣、高、瞻、远、见、佑
42 湖北荆州市荆州区弥市镇陈家湾村
明正科开选 精忠上致君 泽化传永远 本端定家兴 孝友绍克绪 经书启嗣贤
43 湖北石首
诗书光乾业;忠孝启后坤
44安徽当涂县
福禄寿永 肇祚延长 祖源省上 行表言坊 克遵懿范
能叙纲常 修齐有本 相得益彰 典谟训诰 先后辉煌
经纶化育 迪吉尔康 孝友为政 郅治祯祥 匡 辅翼
安定明良
45 四川大竹
真天存得玉,大金嘉时祚曰应楚之才,华国文章绪
朝廷用贤良,立学明庠序诗礼传家珍,世代受恩遇
46 湖南省临澧县四新岗镇马家村
心、书、礼、光、家、祖、忠、义、耀、朝、廷
47 江西九江瑞昌县
添文福守、亮席成宗、其应以余、家之道通、学茂德立、洪新世绪、敬狄全()、华国文章
48 江苏淮泗
象、翠、豫、临、丰、履、同、升、复、泰、孚、观、咸、谦、有、宜
49 南京
修仕国家宝鸿儒道德芳
50 福建汀州彭屋碑村安名排辈
茂良秉文世,凝依安(作、理)胜昌,
敬(志、英)德修原美,名才继愈长,
庆余恒积善,业大永遗芳,
兴盛家声显,荣华国瑞光,
立泰泽新远,昆强伟福庄,
尚士宏开建,宗辉耀祖邦。
51贵州 辈份是:
锡、大、天、先(薪)、应;
文、光、学(华)、世(永)、鸿;
思、余、平、安、义;
镇、国、定、庭、忠。
52 广东揭阳
君、臣、佑、益、禾责(责)、厚、能、发、光、大、统、有……
53 武汉市黄陂区长岭街
辈分排序是:春焕耀家庭,君臣道义,永振大明。
54 四川省平昌县
九、位(卫)、运、奉、云、文、明、光、大、正、贤、仕、登、朝、庭(廷)、焕、直、兆(朝)、灯、
55 安徽怀宁三桥陈氏。堂号“树德堂”
辈份是:陈栾日仕普 友延金木水 尚九毓永昌 王廷光国祚 传家惟一经 中存务广厚
56 四川省遂宁 胖土入陕之巩昌府阶州陈家山公妣讳氏皆无考有墓有碑惟字刑剥蚀莫辨公生子五长绍纲次号纲三福纲四联纲五桂纲
宗谱取名定派歌:继自其汝之 九邦第宏基 培应醇厚广 裕启显扬时 勤慎佐国宜 绵长锺嗣烈 世泽万年思
57 四川巴中恩阳义阳山陈氏湖广填川的第六代开始的宗谱: 鸿,绍,启,中,永,定,顺,安
58 清康熙年间,陈之贵迁入贵州都匀骆家田
二十个流水字辈:荣、学、际、国、治、延、佑、宏、世、德、孝、友、惟、敬、修、光、显、永、尔、锡。
59 湖南双峰荷叶镇陈氏排辈表 :
大朝必兴宗祖庆
世祚公卿焕一门
习礼敦诗垂荫远
服畴绍德迪光蕃
英才荟蔚占星聚
丹诏荣颁表义尊
欲识泽长绵楚派
颜川正可诉渊源
60 安徽省肥西县
文学光宗、贤能辅国、明理安常、宏昭世泽
61 辽宁省庄河县大陈庄和小陈庄
二十字家谱如下:
元学春广兆,仁复日焕祥,连仲丕继本,玉树振永昌。
62 湖南湘乡山枣
义、明、君、孝、友
63 河南潢川(原河南光州)
家族门联有(义门家声振,颍川世泽长)
辈份中有:殿传金宝,家庆宏昌,永绍先泽,大显其光
64 安徽省枞阳县
辈份中有“克、相、胜、庭”
65 广东揭阳古溪陈氏
各房份排辈分都有不同,集录一个:文、仕、建、兴、乃、立、朝、廷
黄峭山(公元872-953),锡公长子,讳岳,又名黄峭,字仁静,号青岗,建昌府永城县禾坪里人(今邵武市和平镇)。唐懿宗咸通十二年(公元871)辛卯四月十五日戍时诞生于福建邵武市和平镇坎头村鹳薮。
黄峭山先后娶了三位夫人,各位夫人皆生七子,黄峭山共有二十一个儿子。
五代后周广顺元年(951年)正月初二,在他八十寿辰的那年(公元951年)为了防止社会小人诬告黄家势大必造反等原因,年已八十高龄的邵武和平黄氏大族祖峭山公,将21房子孙召集齐全,然后当众宣布了一个重大决定:将黄家自春申君以后数百年所积累的祖产——铜钱80万贯,金银800余称,一并均分为21份,合令三妻位下共21房子孙,各领祖传家产一份,随即离开家乡,另立基业,各自自谋发展。当时三位夫人啼泣请求,峭山公便对原来的决定稍作改动,重新宣布:除官、吴、郑三位夫人名下各留长子一房奉养老母以尽温情之义以外,其余18房子孙,每人分得“瓜子金”(碎银)一升、骏马一匹、族谱一帙,到外地去立业发展。不许恋此一方故土,须各自信步天下,择木而栖,相地而居。
有认祖诗一首
骏马登程往异乡,
任从胜地立纲常,
朝夕勿忘春明语,
晨昏常詹祖宗香,
祈望苍天垂庇佑,
三七男儿总赐昌。
江边黄氏宗祠位于东莞市企石镇江边村的隔塘自然村和大围自然村交界处,占地面积654平方米。据《江边黄氏族谱》记载,江边黄姓先祖南宋时因战乱从江夏(今湖北汉口一带)几经周折南迁定居于江边,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0年),族裔黄学伊中举出仕为官(官至江西抚州通判),倡议之下,兴建黄氏宗祠。清咸丰九年(1859年),族人黄龙韬因征剿太平军有功,受朝廷封赏后,对祠堂进行重修。祠堂面宽五间,进深三间,硬山顶,抬梁式混穿斗式结构,中轴线对称布局,庭院式设计,使用36根石柱作支撑梁架。正门是斗拱牌楼,高宽各12米;二、三进各设有明天井兼回廊,三进另辟有左右厢房。布局合理,宽敞、明净、庄严、大方,具有早期珠三角建筑文化特色。祠内保存有明朝海瑞题赠的楹联(仿制品)一副,有黄学伊题书的正门牌匾,有清光绪皇帝嘉奖族人黄龙韬为“振威将军”的木刻圣旨,还保留有一批木雕、石雕、灰塑等建筑构件,工艺考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黄氏宗祠于1992年由江边村村民集资进行了修葺,1998年被列为东莞市文物保护单位。 黄氏宗祠
据江边黄姓《卜卿公家谱》记载,倡议兴建黄氏宗祠的是族人黄学伊。黄学伊是明朝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举人,中举后初任琼山县(今海南省内)教谕,后任江西抚州左堂、通判。琼山是名臣海瑞的家乡,黄学伊在琼山任职时便很欣赏当时未有“功名”的海瑞(1514-1587)。海瑞中举(1549年)出仕的几年后,黄学伊又与他同在江西一带为官,黄学伊在抚州任通判,海瑞在附近的兴国任知县,二人交往甚密。明隆庆六年(1572年)夏天,海瑞曾在黄氏宗祠住了一个多月。当时海瑞已被罢官,专门从琼山来探访闲赋在家的黄学伊,就近入住祠内。期间为黄氏宗祠书题楹联一副:“匡弼王公葵悃日倾沾雨露;忠诚赤子铎声时振彻云霄”。
黄氏宗祠首次重修是清咸丰九年(1859年),与族人黄龙韬有关。黄龙韬(1814年—1894年)清道光丙午(1846年)科武解元,任广州府台兼南(南雄)韶(韶关)连(连州)总镇,因征剿红巾军(何六起义军)、太平军有功,受朝廷封诰“振威将军”。为光宗耀祖,于咸丰九年(1859年)对祠堂进行重修。
黄氏宗祠正门是斗拱牌楼,属当时朝廷准许方可建造的一种高规格建筑。缘何获准建造排楼,在族谱之类未见记载。民间流传的说法是:黄学伊托海瑞帮忙,朝廷批准建造。
新中国成立后,黄氏宗祠曾一度成为东莞第七区政府的会堂、放**的场所,稍后又改作榨糖、碾米、榨油作坊。1959年夏天,东江河水急涨,祠堂的木料、牌匾包括海瑞题书的一副楹联木匾(硬木,长约4米、宽约04米)被作为抗洪应急物资,加固东江堤围险段,决堤时全部散失。文革期间,祠堂的牌匾、木雕及工艺构件被视作“四旧”,大部分被毁。1992年,江边村民自发集资对祠堂进行重修。 尓锡公祠正门
艾叶黄氏宗祠位于自贡市贡井区艾叶镇。艾叶原属荣县,1939年9月(民国二十八年),成立省辖的自贡市时,随贡井划入自贡市。 艾叶黄姓是贡井荣边乡厅房坳“黄氏宗祠”的分支,是清初湖广填四川由湖北麻城入川的(一说是广东迁来)。艾叶黄姓分为五方堂和庆余堂两个堂系,每年清明节,艾叶黄氏宗祠都要派代表去厅房坳祭祀祖先。艾叶黄氏宗祠的祠名叫“尔锡公祠”,是黄氏族人族居之所,民间一般称之为“黄宜堂”或“黄泥塘”,祠堂名反而不大为人所知。祠堂上起“大堰塘”,下止“观音阁”,跨两里之距,占地约千余亩。
辛亥革命前夕,同志军的人找黄氏名人、大盐商黄敦三说:“同志军有人要来打起发(抢劫)。”黄敦三有些轻蔑回答道:“狗屎蜂造不起列子(蜂巢)的!” 次日,“打富济贫”的同志军结队赶到黄宜堂,抢劫之后,将祠堂付之一炬而后快,火借风势,风助火威,越烧越旺,从午夜烧到翌旦拂晓,全堂烧毁殆尽,空留荒野。
1912年,由黄敦三聚资,花费三万七千余块银洋,历时两载,在原址重筑新祠堂。重建后祠堂的规模不足之前的五分之一,黄敦三及后人仍居于此,其余十二房族人,于火灾事后,散居于洪江井、洪珠井、天龙井、贡井老街子、烂码头、韭菜嘴及乡下等地。
这支黄姓在贡井是大族,知名人士有黄敦三(大盐商)、黄象权(同仁社的总舵把子,贡井场联处主任)、黄国初(民国时期自贡市二区区长)、黄维新(民国时期自贡市五区区长)、黄利翰(字玉书,上世纪二十年代延请德国工程师在贡井兴办自来水(白水)公司)、黄庆宣(笔名山青,自贡市书法家协会副会长)等。上世纪四十年代,尔锡公祠的首人(宗族内选举产生的负责人)是黄象承(贞庆)。黄氏族人的字派取自一首诗,有“阁正天兴,元亨利贞,蕴和荣耀,……”等字辈。黄氏宗族曾在贡井街上井神庙旁修建了会济善堂,赈济穷苦人。
1950年,尔锡公祠被政府没收,做过粮库、公社、乡政府,现今是一家玻璃钢厂。祠堂花岗岩大门框上,当初雕刻的楹联还清晰可见:宗祏有灵还汉颍一家禋祀,本源无恙看陂塘千顷澄清。
看来你应该是属于这一支的:
湖北荆州洪湖黄家河庄黄氏
字派:康宁景致长,璧会重朝常;光宗传道德,华国显忠良;邦启乾坤瑞,庭开云汉章;阙高金凤舞,海大玉龙翔;用表太师福,姓字万古香。
黄香(18~106年)是我国东汉时期的一位文化名人。他为官的品位并不高,最高职务是魏郡太守,大约也就是一个四品官员。但他生命历程中有两个亮点:一是他9岁时,母亲去世,他对父亲格外孝敬,夏天他将床枕扇凉,冬天用身体把被褥温暖后,才让父亲安睡;二是他很小的时候,便广泛阅读儒家经典,精心钻研道德学术,能写文章,当时京师称誉为“天下无双,江夏黄童”。汉章帝还曾特许他到宫中藏书之所东观读书。孔子曾说:“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欤”。尊敬长辈,友爱兄弟,是做人的根本。黄香的这种品行正符合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标准。旧传元代郭守正挑选了历史上的二十四位孝子,辑成《二十四孝子》一书,作为做人的楷模,黄香名列其中。子黄琼曾孙黄琬相继拜相黄香一直被人们所推崇。
黄氏史料
1、出自嬴姓。据《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所载,黄姓为陆终之后,其后建立黄国,后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帝舜时代,东夷部落的首领叫伯益,是“帝颛顼之苗裔”,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姓嬴氏。传说伯益的后裔有14支,既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赵氏、合称嬴姓十四氏。其中的黄氏大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因被周朝封为子爵,又称黄子国。春秋时期,楚国称霸,只有黄国和随国敢于抗衡。公元前648年,黄被楚灭。亡国后的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就是黄氏。
2、出自金天氏之后。据《古今姓氏书辨证》所载,黄氏起源于金天氏之后。台骀是上古时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世代为水官之长,颛顼时受封于汾川,后世尊为汾水之神。春秋时,台骀的后人曾建立沈、姒、蓐、黄诸国,后来都被晋国灭掉了。其中黄国公族子孙以国为姓,成为黄姓。
3、据《东夷源流史》所载,远古颛顼时代,黄人从河南黄水西迁到山西汾水下游,建立黄国,以国为姓。陆终。上古时期火神祝融(掌管火的官)吴回之子。后其继任祝融。周代时,其后被封于黄(今河南省潢川西十二里),建立了黄国。黄国后来被楚国所灭其后代子孙分散到了各地,他们不忘亡国之恨遂以原国名为氏称黄姓。并尊陆终为其得姓始祖。
4、出自他姓改姓。上古时代及后朝的王、陆、巫、吴、金、范、丁皆有改为黄姓者。
5、出自回族中的黄姓来源有二:
① 今福建省泉州市的少数蒲姓回族为避元代“反色目”的诛杀而改黄姓。但由于出自不情愿,放将黄姓故意写成“苗”(莆)字,因苗(莆)与蒲同音,若被人发觉,落下加上两点就是黄字,久之便成了“黄”姓。
② 元代黄姓取阿位伯穆斯林女子改姓伊斯兰教其后裔融于回族并姓黄。黄姓回族主要分布在福建四川河南宁夏部分地区。
6、黄渊始祖主要流行于江西、福建、云南等省的一些地区,如云南威信谱在“渊”字条下明言:“世谱录渊公为一世始祖。”又引《十朋谱》之语:“渊公字好善,迁居黄岗之地,子孙多以公为始祖。”
[编辑本段]六、黄姓迁徙
1、黄姓的原始祖先——黄夷的流徙
黄夷的发源地在今内蒙古东部、燕山之南的辽河西源——西拉木伦河流域。后来向东南迁徙,经河北迁安县西的黄山和束鹿县的黄丘进入山东半岛,加入东夷集团,成为九夷中的一支。再往后,在华夏与东夷的大融合之中,黄夷和其他许多少昊子孙氏族,跟随颛顼从山东半岛内迁到了中原地区。
2、黄国人的迁徙
上古黄国之一的潢川黄国在今河南潢川县的古中原境内。自从公元前648年潢川黄国被楚国灭亡后,黄姓族人有少数逃到河南中部,大批则被迫内迁到楚国腹地,定居在湖北黄冈、黄陂、黄安、黄梅、黄石等县。据说就是因黄国江夏人迁此而得名。其中有一支内迁到楚都郢(今江陵、荆州),形成秦时著名的江陵黄氏。还有一支内迁到江夏安陆(今湖北云梦县东南一带),后来发展成汉代最著名的江夏黄氏。亡国后,一部分黄国遗民仍留在潢川故地,坚守家园,顽强生活。战国时期,黄国贵族后代黄歇事楚顷襄王,于楚考烈王元年(前262)任楚相,被封为春申君,最早的封地在今潢川县,所以,直至清代,潢川城都一直叫春申镇。后来,黄歇改封于吴 (今江苏省苏州),他的13个儿子,有的就定居于江苏。据《客家姓氏渊源》所载,黄歇曾因避难而迁居于距江夏县城30里的黄鹤乡仁义村,其子孙散之四方。从战国晚期起,江夏郡(今湖北省武汉一带)成为黄氏繁衍发展的中心,如汉丞相黄霸、赠太尉孝子黄香及子宰相黄琼与曾孙太尉黄琬都世居江夏,中华黄氏第一状元黄凤麟,也出在江夏郡黄州,故其天下黄姓共以“江夏”为郡号。
3、两汉到两晋的迁徙
汉代以后,主要由于任官的原因,黄氏分别向大江南北迁徙,北迁至河南固始、南阳等地,南迁至江西、湖南、四川等地,黄氏也是从晋代开始大批人居福建。《闽书》载:“永嘉二年 (308年),中原动荡,衣冠始人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据福建早期黄氏族谱记载,两晋之际,江夏黄氏族人黄元方(字彦丰又名黄允),为官晋安太守,后定居福建,尝以道学倡闽,有万卷书楼在福州三山榴花洞,成为福建历史上最早的黄氏望族——晋安黄氏。据说,后来的侯官黄氏、莆田黄氏、军城黄氏和四安黄氏等,都是黄元方晋安黄氏的后裔。
4、隋唐五代时期的迁徙
唐高宗时,陈政、陈元光开漳州,中原58姓将官随其入籍漳州,漳州黄氏即为其中之一。台湾《江夏黄氏历代世系表》亦有这方面的记载:有名黄彦丰者,于晋永嘉年间(300年)八姓衣冠人闽居候官黄巷,垦荒致富,唐朝进士开国公谥忠义桂州刺史黄岸入莆,黄冲公长子;字宗极,又字魁杰,号彦忠,(674年农历正月5日-756年农历3月29日),唐朝秘书监,初居湖北黄州江夏,中徙河南光州固始,再迁福建侯官县(今福州东街南后街)黄巷,最后迁入泉州郡莆阳县延寿里国欢院(今涵江区国欢镇黄霞村)。自少俊逸,能文章。698年,以才德兼全科及第进士,历任弘文院编修,徐州牧,广西桂州刺史,陈十要道于唐玄宗,治为天下第一,755年归养。有惠政,封开国公,进升为金紫光禄大夫,谥“忠义”。为福建东南望族,其莆阳后裔十分显赫,若包括外徙科第出仕鼎甲宰相人物,则为状元者有10位:文状元者7位五代黄仁颖、宋代黄公度、黄定、黄由、黄朴,明代黄观、黄士俊;武状元者3位唐代黄仁泽、明代黄钺、清代黄仁勇;为榜眼者3位:宋代黄洽、黄艾、明代黄凤翔;为探花者3位:宋代黄桂、明代黄旸、清代黄叔琳。为宰相者10位:宋代黄镛、黄洽、黄祖舜,明代黄景昉、黄鸣俊、黄士俊、黄道周,清代黄机、黄锡衮、黄廷桂;配赵(封开国夫人),配邱(封吉国夫人);子三(黄谣、黄典、黄乐)其子孙蕃昌为闽中著姓大族。又有浯州牧马监陈渊,也在唐朝初期率许、蔡、张、黄等12姓入闽,复居福州黄巷。今广东南雄黄氏,多为这支入闽后徙莆田始祖封开国公桂州刺史谥忠义黄岸次子黄典的后代。唐末,洛阳人黄子棱随父入福建,事后梁太祖朱全忠义子,累官侍御史,后避乱居于建阳之东。唐末五代时期,河南光州固始人王朝、王审知兄弟人据八闽,中原黄姓特别是固始黄氏纷纷渡江南下入闽,前往投奔。如宋人黄椿,其祖先光州固始人也,五季之乱,从王审知入闽为判官,因家焉。后析而为三:一居福清之嗒林,一寓闽邑之黄巷,一居长乐北乡之黄垅。再如黄振龙,“九世祖黄碣(新唐书、十国春秋有传)自光州固始从王氏入闽,因仕焉居,言路有直声,后迁至中丞。”
5、宋元时期的迁徙
黄姓迅速发展和空前繁荣的时期,据《黄氏渊源》载,宋代,军城黄氏初祖黄中庸其先江夏人也,官至太常寺卿、侍中兼枢密院副使,其玄孙翰林院馆阁校勘黄安石重修《江夏军城黄氏家谱》,呈奏皇帝,得到了“军城黄氏,忠孝两全(唐忠臣黄碣宋孝子黄廓),江夏无双,四代联登,簪缨世济,积学多才”的御批。宋代还有莆阳黄巷迁潮始祖黄詹(一名黄汝詹),子孙散处广东各地,居潮州者为多,后发展成为广东大姓。
① 金华黄氏:始祖是黄香裔孙黄苾。自江夏迁婺(金华府)之浦阳(今浙江金华市浦江县)。 黄苾,是东晋时人,黄香的第十代孙。最初在兖州(今山东郓城县)做官,后来升为金陵(今江苏南京市)按察,故族谱上称他为按察公。当时,金陵镇守长官吴英,很赏识黄苾的才干,便招他为婿。后因金陵一带战乱频仍,黄苾夫妻便隐居于浦阳。以后子孙繁衍兴旺,成为东南大族浦阳黄氏。黄峭山名黄峭,字峭山,又名岳,字实登,号十郎。唐末五代人,是邵武黄氏始祖黄惟淡之孙。黄惟淡原籍河南光州固始。据福建《麟峰黄氏家谱·旧序》,唐末昭宗景福二年(893年)九月,以王潮为福建观察使,“潮始人闽”。黄惟淡也于此时带领家族随王朝、王审知兄弟自光州固苎迁徙至福建,初居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不久迁居邵武,苎籍邵武平洒乡(今邵武市水北乡旧县村),成为后世闻名的邵武黄氏一派始祖。
② 客家黄氏 (属邵武分支)宁化客家黄氏是峭山公的支裔,其开基始祖是峭山公的第九子黄化,字惟枋,号从章。又名黄宁,或黄朝化,都是因迁居地“宁化”而得名。他生于五代后梁癸酉年(913年)正月十一日,原籍邵武禾坪。公元951年邵武黄氏大分析时,黄化即领家室自禾坪再向西南徙居汀州府宁化县,落籍宁化石壁村,开拓新的基业。黄化在宋初中第十九名进士,官任左御史、广州刺史等职。黄化的后裔,在闽粤为官任职的不少,子孙极为兴盛,遍布闽、粤两省各地。黄化被尊为闽粤客家黄氏的始祖,为许多黄氏家谱所尊称的著名的“宁化公”。
6、明清时期的迁徙
① 迁往台湾的黄姓:明末清初,闽粤一带的黄氏,有一部分迁往台湾,人丁兴旺,与陈姓、林姓、郑姓,成为台湾的四大姓,素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的美称。后来,黄氏又播迁到了海外。早在明代以前就开始东渡海峡,迁徙人台。尔后,他们世世代代生息繁衍于此,开拓宝岛,艰苦创业。台湾的发展历史进程,将深深地铭记下他们不朽的功绩。明朝天启末年(1625—1627年),福建大旱,郑芝龙便舟载饥民数万人人台,其中有大批黄姓成员。但见于史籍记载的最早迁台黄氏,是明末南安人黄正束,他在明崇祯十年 (1637年)移居今台湾马公,后支分澎湖湖西。这以后,黄姓之人台者,便源源不断,到了清代的前期和中叶,便形成丁高潮。他们大多来自福建的泉州、漳州、汀州和广东的嘉应、潮州、惠州等地,散居于台湾各地。他们往往成为后世台湾黄姓各支派的人迁始祖。据《闽台关系族谱资料选编》节选《桃源蓬莱黄氏族谱》记载,福建永春县桃源蓬莱黄氏家族第十四世的黄毓盼,第十五世的黄宗选、黄宗琅、黄宗瑶,第十六世的黄文令、黄绍养、黄绍禁,第十七世的黄克凉、黄克甚、黄克读、黄克炉,第十八世的黄鸿钗、黄鸿胖、黄开仓等大批族人,都先后渡海徙居台湾。晋江《安海金墩黄氏族谱》即记载,该族第十一代有黄贻鼐,第十二代有黄微熔、黄素官、黄光辉,均居台湾,还有金墩后裔新加坡已故总统黄金辉,金墩安平黄恩瑞曾孙菲律宾前总统办公厅主任、农业部长黄严辉。潘湖迁台湾淡水艋岬潘湖、台北龙山金湖(金墩潘湖之简称)种德堂大宗祠。光绪《临海黄氏家谱》(抄本)所载,福建泉州临海黄氏,在清乾隆年间便有人开始迁往台湾。此后,该族子孙多有徙居台湾淡水、基隆等地者。如第六代有儒生黄王艺,于雍正时游学台湾邦寮浪桥,后来就落籍台湾;第八代有黄佳和迁往基隆、黄昕移居淡水;第九代有黄豆附徙台湾、黄牒居淡水、黄情迁鹿港;第十代有黄公体、黄蜂、黄熙等迁居台湾,台湾黄姓,遍布全省各地,尤以澎湖列岛和台湾西海岸的基隆、淡水、桃园、新竹、苗栗、鹿港、南投、虎尾、台南、屏东沿线地区为多。
② 移居海外的黄姓 东南亚印支半岛、南洋、欧美澳等世界各地,到处都有他们在拓荒,在建设,在创造奇迹。越南 黄姓移居越南,很可能早在黄国灭亡后不久就开始了。当时有大批黄姓遗民被楚国强迫迁徙到江南越人居住地区,加入了越人队伍。随着越人的不断南迁,黄姓也随之迁入越南。不断南迁的黄姓中,有秦汉山越黄氏,有六朝唐宋的黄洞蛮,有明清岭南壮、瑶等族黄姓。越南人中的黄姓,绝大部分是上述移民的后裔。这些越人黄姓后裔,又从越南继续扩展,至今已广布于印支半岛各国。 在历史上,还有一些黄姓中国人,由于政治避难、经商等原因迁居越南。明亡后,许多黄姓遗民不甘事清,纷纷外逃避难,如清代金湖黄伯柳与黄进怀徙越南郡宅福逢埔安南郡金塔里。1679年,中国龙门副将黄进与总兵杨某等,率3000余众、战船50余艘,逃往越南。阮氏王朝迫使他们进入东浦(当时属柬埔寨)地区,清代金湖黄伯流徙柬埔寨高绵南荣城金塔大佛色里。从此,这批人及其后代便在东浦定居下来。当今,黄姓已繁衍成为越南十大姓之一,在越南全国的200余个姓氏中,黄姓是人口数排在第八位的大姓。 泰国。是中国黄姓移民较早、人数很多的国家之一。据有关资料统计,泰国黄姓现有30余万,在泰国华人社会中有很大的影响。泰国黄姓华侨、华人,清代金湖黄高拱徙暹罗国即今泰国望国街不仅建立有自己的宗族组织“泰国黄氏宗亲会”,还积极参加当地华侨华人的社会活动与社团组织。南洋。大约是在元朝末年,黄姓移居南洋。当时一位名叫黄森屏的官员奉命出使婆罗国(今文莱)。他到达婆罗后,便在婆罗国留居下来。之后,他以杰出的才干被推为文莱华人的领袖。后来,成了整个婆罗国的统治者——苏丹(实即国王)。他去世后,葬在文莱,子孙世代留居于此,且极为显赫。黄森屏生有一女,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嫁给渤泥(即文莱)第二苏丹阿合曼。阿合曼逝世后,黄森屏的女儿便继位为文莱国王。自此以后,文莱国王按女性血缘世系传递。第一位渤泥女王黄氏去世后,王位传给了她与阿合曼苏丹所生之女。至本世纪,文莱国王已传20余代,他们都是黄森屏的女性直系后裔。历史上文莱王室便奉黄森屏为始祖。明代开始,迁徙南洋的黄姓大增,如金湖黄伯枰高升第六子配金陵宋氏徙居南京金陵府衙湖口黄宅子二长钟瑞徙缅甸次钟端分泰国文莱黄厝,公元19世纪,由于中国封闭的国门被西方殖民列强的大炮轰开,因而出现了沿海居民移居南洋的高潮。黄姓也是如此,移居南洋的人数迅速增长,仅据菲律宾殖民政府1893年和1894年的统计资料表明,在当时移居菲律宾的近10万华人中,来自福建晋江、同安、南安、龙溪等地的黄姓华侨就有数千人之多,在当时旅菲华人七大姓中名列第二,仅次于陈姓。至今,菲律宾黄姓人口已发展到了5万余名。此外,在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也有大量的黄姓华人华侨。近代以后,南洋黄姓华侨华人为了联络同宗,都纷纷建立了各种宗族组织。在菲律宾,建有黄江夏堂;在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建有江夏公所。此外,南洋黄姓华侨还在新加坡建立了统一的“南洋黄氏总会”。移居欧美澳黄姓移居美洲的历史,始于19世纪50年代。在早期的美洲华侨各姓中,黄姓人数最多,主要来自广东,其次是福建。广东华侨,又主要来自新宁、新会、开平、恩平四地,故称“四邑人”。在1850年成立的美国华侨社团“四邑会馆”中,黄姓人数最多;1854年由广东兴宁华侨创建于三藩市(即圣弗朗西斯科,又称旧金山)的宁阳会馆中,黄姓人数在26姓中排名第一;在1876年由开平、恩平两地侨民在旧金山成立的合和会馆中,黄姓在7大姓中名列第二。至今,在全美华裔各姓宗亲中,黄姓宗亲人数仍然是最多的。
....之,自,修,省,文,明,振,祖,宗,培,养,家,业,长,陈氏
本文2023-11-13 23:21:2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73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