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孔氏家族有多复杂?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3收藏

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孔氏家族有多复杂?,第1张

中国人历来讲究嫡庶关系,讲究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讲究血统的纯正,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诞生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系统,即家谱体系。提到家谱就不得不说一下孔氏家族的家谱了。

孔氏家族的族谱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为丰富,保存最为完整的族谱。修编家谱有一个主要的目的就是有效地防止和清查''外孔''的渗入,按照孔家世系严谨的修撰程度,孔家的谱系在汉族内部应该是最为严谨和纯正的。

然而近些年的研究却发现了一个神奇的现象,在当代二百多万的孔姓人口之中,有相当一部分的孔氏家族DNA与蒙古高原贵族后裔十分相似,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世系严谨的家族,却因一场变乱被分为内外孔

是这样解释孔家世系的:是以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丘为中心建立的家族谱系。这是以文字形式记录的最为庞大的家族体系。

孔子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出名的文化名人,他存在的意义可谓非凡,他创造了中国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儒家学派,其光辉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而且还将继续影响下去。

自从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成为了统治阶级所推崇的正统学派,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历代统治者无不费心费力的发展儒学。

而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家谱的修订已不仅仅成为孔家一门的任务,而成为了整个统治阶级内部的任务,甚至成为了整个国家的任务,这也就是孔家家谱为什么能保存那么久,而且一直在延续在编撰的原因。

公元442年,宋文帝免除了孔景等500户的徭役,让他们专门负责打扫和维护孔林孔墓,然而这个人却并不是孔子的后裔,他本姓刘,不过是进入了孔门,后来又受到统治者的重视之后才改姓孔的。

虽然改了姓氏,可他终究还是一个外姓仆人,自然是无法进入孔子家族的嫡系——也就是正统。

当时历史有太多的变数和意外,狠人自然也是层出不穷。

470年后,也就是公元913年,那是一个群雄逐鹿中原的乱世,有一个叫做孔末的人出现了,他虽然是孔家人,但却是入不得正统的孔景的后裔,乱世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文化永远会输给暴力。

这个叫孔末的人带了一帮子叛军或者说是暴徒,暗戳戳的到达了曲阜,曲阜是什么地方,所有人都心知肚明。此人杀了孔子的第四十二世孙孔光嗣,夺了他的家产,冠冕堂皇的号称自己是孔子的嫡系子孙。

俗话说斩草除根,孔末已然是夺得了正统的地位,自然是不会放过孔光嗣的家人,但历史总是有太多的意外构成的,孔末在大肆屠杀孔光嗣家人的时候,有一个叫孔仁玉的孩子,因为意外度过了一劫。

虽然孔仁玉是躲过了一劫,后来也在官府的帮助下恢复了正统的位置,但因为孔末之乱,孔氏家族出现了内外孔,之后孔仁玉的后代被称为内统,而孔末的后代就成了外孔。

孔氏家族的蒙古基因,是文化与政治的一场联姻

内外孔的形成与历史脱不开干系,是一个乱世演变的结果。南北孔的形成以及孔氏家族的蒙古基因,自然也与历史脱不了干系,说到底其实和政治也有些关系。

靖康之难发生之后,皇帝丢下北方的一群烂摊子急匆匆的跑到了南方,虽然说人是跑到了南方,但作为封建正统文化象征的孔庙还在北方,1128年,赵构在扬州举行祭祀大典,号召孔子的后裔前来参加,在政治力量的介入下,孔家在南方建立了南庙。

北方统治者虽然是少数民族,但毕竟所投降的地域内汉人众多,为了标榜自己的政治地位,也为了说服那些不安分的汉族士大夫,金国人在北方也弄了一个''衍圣公'',南北割据,孔家世系自然也被一分为二,出现了所谓的南孔和北孔。

但历史还在发展,南北割据的局面随着忽必烈铁蹄的逼近而结束,在乱世烽烟下建立的这几个正统自然也不能并存,忽必烈下令让南宗为正宗,孔洙拒绝了皇帝的征召,并没有从浙江衢州搬到山东曲阜。

对于孔洙的这一行为,所有人都很感动,但是政治中心毕竟在北方,为了标榜自己的文化正统地位,元朝统治者假模假样的册封了一个蒙古姓改姓孔的人入住孔祠,这一招虽能糊弄普通百姓,可要糊弄那些老学究未免有些困难,于是统治者想到了一个两全的办法。

中国历代王朝统治者都会把自己的宗亲女子嫁到孔家,一方面彰显皇恩浩荡,一方面也想拉拢这个天下第一大家,说到底还是拉了那些以儒家为正统的学子们,让他们为朝廷卖力,元朝自然也不例外。

以此来看孔家出现蒙古基因似乎也并不见怪了。毕竟北宗的孔家几乎都是蒙古人,而南宗孔家的骨子里曾经也流淌了一半的蒙古血液。

孔加世系严谨,却在现在研究之中出现了蒙古基因,说到底是文化正统与政治正统之间的联谊,是历朝历代的统治者为了标榜文化传统对人而进行的一场博弈,孔家是不是真的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能不能为统治者服务。

复杂历史原因造就的孔家家谱文化

孔子世系的发展,其实具有复杂深沉的历史原因,王朝的更迭与时代的兴衰,战争的爆发与盛世的繁荣,文化的活跃与文化禁锢,其实都会对其有所影响,统治者的一念之差,往往会决定一个家族的命运。

再加上从魏晋南北朝以后,北方的政治局面时常处于一种割据,分裂,战乱频繁的状态,相对稳定的南方变成了许多人向往的地方,无数人向往南方,南方的温山软玉其实更适宜人的生存,南宋统治者偏安于一隅,到底也是爱上了南方的温柔与浪漫。

但北方作为长久以来的政治经济中心,自然也不会被人所舍弃,于是很长时间出现一种对立的局面。

少数民族也在不断的逼近中原,再加上元朝和清朝两个少数民族政权的长时间统一,他们在中原这片土地上发展壮大,繁衍生息,早就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中原汉族人的血统基因。

孔家家谱出现的蒙古基因,说到底是一种从魏晋南北朝之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民族融合之后,中原汉族的基因发生变化的结果。

时代一直在变化,民族一直在融合,发生改变的,又何止是孔家一家,孔家家谱不过是北方民族基因变化的一个缩影罢了。

其实在当代社会,孔家的血统是否正统,其实并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他留下的文化,重要的是它贯穿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文化深刻内涵,重要的是那被世人标榜的伦理道德和祭祀祖先的传统观念。

祖先信仰在当代社会其实是缺失的,这并不是一种封建文化糟粕,而是一种对逝去人的怀念和一种对祖先文化的传承和继承。

现代社会因为缺失而发生的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不免让人无奈,清明节请人哭灵,请人祭祀的一些事情让人不解,其中所形成的巨大商业产业链更是让人不免无奈,祖先对我们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家谱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或许值得现代人深思。

孔抚,孔子第二十四代嫡孙。《孔子世家谱》卷一载:「 ”二十四代抚,举孝廉,辟太尉掾,袭封奉圣亭侯,拜豫章太守。子一,懿。” 孔懿,孔子第二十五代嫡孙。《孔子世家谱》:「 ”二十五代懿,袭封奉圣亭侯,兼从事中郎。年六十一卒,葬祖墓西。子一,鲜。” 孔鲜,孔子第二十六代嫡孙。《孔子世家谱》:「 ”二十六代鲜,字鲜之。笃志坟典,善启后人,宋文帝元嘉十九年袭封奉圣亭侯,改封崇圣侯。子一,乘。” 孔氏志书中的《东家杂记》、《孔氏祖庭广记》、《阙里文献考》,以及《阙里志》、乾隆《曲阜县志》所记孔抚、孔懿、孔鲜祖孙三人,基本同于《孔子世家谱》之说。但揆诸正史,却不见其名。正史中记载的第二十三代至二十六代则分别是孔亭、孔靖之、孔继之、孔隐之、孔惠云、孔萘等人。 孔亭,孔氏谱牒、志书均无载,《晋书·礼志上》却记载说:「 ”明帝太宁三年,诏给奉圣亭侯孔亭,四时祠孔子祭直,如泰始故事。”(《晋书·卷十九》「 ”志第九、礼上”) 孔靖之,孔氏谱牒、志书亦无载,《晋书·孝武帝纪》则云:「 ”(太元十一年)秋八月庚午,封孔靖之为奉圣亭侯,奉宣尼祀。”(《晋书·卷九》「 ”帝纪第九、孝武帝”) 孔继之,孔氏谱牒、志书无载,孔继之是奉圣亭侯孔亭的五世孙,南朝刘宋之时袭封爵奉祀,后被夺爵。《宋书·礼四》载:「 ”(晋)明帝太宁三年,诏给事奉圣亭侯孔亭四时祠孔子,祭宜如泰始故事。亭五代孙继之博塞无度,常以祭直顾进,替慢不祀。宋文帝元嘉八年,有司奏夺爵。至十九年,又授孔隐之。兄子熙先谋逆,又失爵。二十八年,更以孔惠云为奉圣侯。后有重疾,失爵。孝武大明二年,又以孔迈为奉圣侯。迈卒,子萘嗣,有罪,失爵。”(《宋书·卷十七》「 ”志第七、礼四”) 孔隐之,孔子第二十六代孙,东晋广陵太守孔衍的玄孙,居江左。《宋书·文帝纪》载,刘宋元嘉十九年(442)十二月丙申,文帝诏曰:「 ”胄子始集,学业方兴。自微言泯绝,逝将千祀,感事思人,意有慨然。奉圣之胤,可速议继袭。于先庙地,特为营造,依旧给祠置令,四时飨祀。阙里往经寇乱,黉校残毁,并下鲁郡修复学舍,采召生徒。”刘宋开国皇帝、宋武帝刘裕曾经消灭盘踞山东的鲜卑政权南燕,收复过大片北方故地,此时的曲阜也曾被光复,是以宋文帝刘义隆遂于元嘉十九年诏修阙里孔子庙,同时诏令拨给孔景等五户「 ”居近孔子墓侧,蠲其课役,供给洒扫,并种松柏六百株”。孔隐之当在此时奉诏回阙里奉祀林庙,因此正是在这一年袭封奉圣亭侯,而此时避地江南的孔氏族人也应该有同时随其同返曲阜居住者。自从孔继之在元嘉八年失爵后,直到元嘉十九年才有这道诏令,事已相隔十一年。同时,孔隐之在《孔子世家谱》中载为孔子第十九代孙孔宙之弟孔彪之后,属于旁支,《晋书》又记载孔隐之高祖二十二代孔衍为二十代袭封褒成侯孔完三弟孔文之孙。后来孔隐之又因其侄孔熙先谋反而失爵,于是刘宋又再封孔惠云、孔迈、孔萘。但这三人孔氏谱牒、志书也均无载,其世系更不清晰。由此可知,南朝所封者实均属旁支无疑。 曲阜孔庙旧影 孔亭、孔靖之、孔继之、孔隐之、孔惠云、孔萘等人,均为东晋和刘宋之时所袭封,且载之于正史,除了孔隐之谱牒有名外,其他均不见于孔氏谱牒和志书;但孔氏谱牒志书中言之甚详的孔嶷、孔抚、孔懿、孔鲜四人,却又不见于正史,另据宋人黄震所著《黄氏日抄·阙里谱系》所说,孔抚、孔懿、孔鲜的受封,也是东晋和刘宋之时。孔氏谱牒和志书中记载的近二百年间仅传四代,且均为父死子继;而同样在正史中,从孔继之袭爵至孔乘受封约五十年间却又有六人袭爵,这两种情况均悖于情理,更因之遭到后世的质疑。所以连长于考据的清代著名学者、孔子第六十九代孙孔继汾也不无迷惑的感叹到: 汾读《家谱》及《阙里志》,至二十二代迄二十六代之间,窃不能无惑焉。考《晋书·孝武本纪》,载太元十一年秋八月庚午封孔靖之为奉圣亭侯,奉宣尼祀。又,《宋书》载晋明帝太宁三年诏给奉圣亭侯孔亭四时祀孔子祭直,如泰始故事。亭五代孙继之博塞无度,常以祭直顾进,替慢不祀。宋文帝元嘉八年,有司奏,夺爵。至十九年又授孔隐之,兄子熙先谋逆,又失爵。二十八年更以孔惠云为奉圣侯,后有重疾失爵。孝武大明二年,又以孔迈为奉圣侯。迈卒,子萘嗣,有罪失爵。此东晋至宋继袭之次序也。国史撰述,必有考征,而言之凿凿如是,断非毫无证据者。今谱内并无靖之、亭、隐之、惠云、迈、萘诸人之系,可疑者一;谱载二十二代震于晋武帝泰始三年改封奉圣亭侯,二十六代鲜于宋文帝元嘉十九年袭爵奉圣亭侯,若果冢嫡相承,不应相距一百七十余年所传只有四世,可疑者二;元嘉十九年封奉圣亭侯者正史所载孔隐之也,《家谱》所载孔鲜也,事同一年,名则迥异,可疑者三;奉圣之名始于典午,沿及宋、齐、梁、陈讫未有改。其后鲁郡折入元魏,至魏孝文帝太和十九年车驾过鲁,诏选诸孔宗子一人以奉圣祀,遂得二十八代孙灵珍封为崇圣侯,此崇圣侯之号所自始而灵珍实始封之人也。今《谱》内载二十六代鲜袭封奉圣亭侯又改封崇圣侯,以北朝之号而混于南,以孙之封而加于祖,可疑者四。今汾以臆度之,亭与靖之、继之三人,或系二十二代震之冢嫡,至隐之、惠云、迈、萘等,或以大宗无人,遂取旁支代袭。后因鼎祚屡移,子孙不嗣,家乘失传,殆由于此。至灵珍崛起,北朝大约由于支别,自溯祖父以接大宗,如懿、如鲜,未必尽曾主鬯其所封爵,或系追崇。第《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世次、名字、官爵皆与《谱》、《志》吻合,是以未敢妄改。(《阙里文献考·卷五》「 ”世系第一之五”) 对于这种现象,揆诸前人诸说,唯有明人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别出一解:「 ”第九代鲋,字子鱼,慎子。秦始皇并天下召封为鲁文通君,拜少傅,归隐。陈王涉召为博士,拜太傅,陈灭,死于兵,年五十七。子随,承殷后为宋公,绝。四传至吉,复封殷绍嘉侯,进为公,位诸王三公上,寻改封宋公。子何齐嗣,卒,子安嗣,绝。东晋武帝太元十一年封其后靖之奉圣亭侯,弟隐之嗣,传惠长及子英悊,陈亡,遂绝。”(《弇山堂别集·卷三十九》「 ”衍圣公爵系表”)但王氏此说,不知出于何处,亦难据以为信,兹附录于此。 曲阜孔庙旧影 两晋南北朝时期,鼎祚迭移,战乱频仍,民生困穷已极。自汉献帝延康元年(220)曹丕代汉到隋文帝开皇九年(589)灭陈,中国在近四百年的时间里,前前后后共出现了近四十个政权,同时并存的少则两个(前秦和东晋、北魏和刘宋),多则十几个(淝水之战后北方各地政权分立),政权林立的结果必然是不计其数的战争,而伴随战争而来的则又是生民的大量迁徙和流亡,而流民的失所则又是造成文化支离破碎的重要原因。一如《宋书·礼志一》所载当时清河人李辽上东晋孝武帝所言:「 ”太元十年,遣臣奉表。路经阙里,过觐孔庙,庭宇倾顿,轨式颓弛,万世宗匠,忽焉沦废,仰瞻俯慨,不觉涕流。”对此,陈寅恪先生在《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中曾深刻分析到:「 ”晋代自八王之乱以来,战乱相寻,天灾迭萌,人民除了不能走或不愿走的以外(此种人产生的影响与流民一般大),都外逃以避难。胡族统治者为了控制人口,也凭借武力,强迫徙民。由此出现了北方入口大流动的现象。两晋南北朝三百年来的大变动,可以说就是由人口的大流动、大迁徙问题引起。”在此世运下,政权的存续尚自顾不暇,任何人、任何家族更均不可能独善其身,亦不可避免的要去面对不同政权的统治,从而延续自己家族的血胤和文化的传承。而这一切,作为先师圣裔的孔氏自然难以置身于外。 孔子墓旧影 永嘉之乱后,曲阜所属的鲁郡先是于西晋愍帝建兴元年(313)没入后赵石勒之手,后来相继于东晋穆帝永和八年(352)被前燕占领,咸安二年(372)前秦灭亡前燕而又归于前秦,东晋太元九年(384)曲阜再归晋所有,刘宋少帝景平元年(423)后又多为北魏治下。在这种走马灯似的政权变换下,孔氏祖庭的世系记载自然不会井然有序。自从西晋之乱以后,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建立东晋,北方大族纷纷南迁,避地江南,东晋和刘宋所封的孔氏世爵,也主要来自于此。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在这三百多年间,孔氏自二十二代之后的十一代世系中,见诸谱牒记录的才一百零三人,其中阙里祖庭仅有二十一人,其余的均为江南会稽孔氏。正是由于这种战乱频仍和南北隔绝,孔氏祖庭更不在南朝治下,时局的动荡才导致了世次的晦暗不明。如东晋明帝太宁三年封孔亭为奉圣亭侯之事,孔氏谱牒、志书均载为孔嶷,所以才又有了孔嶷即孔亭之说。继刘宋之后的南朝齐、梁两代均没有对孔子后裔袭封的明确记载,但在《南齐书·武帝纪》和《梁书·敬帝纪》中却有两份诏书寻求孔子之后:一是南齐武帝永明七年(489)二月,曾下诏修祀孔子庙,其文曰:「 ”宣尼诞敷文德,峻极自天,发辉七代,陶钧万品,英风独举,素王谁匹。功隐于当年,道深于日月,感麟厌世,缅邈千祀,川竭谷虚,丘夷渊塞,非但洙泗湮沦,至乃飨尝乏主。前王敬仰,崇修寝庙,岁月亟流,鞠为茂草。今学斅兴立,实禀洪规,抚事怀人,弥增钦属。可改筑宗祊,务在爽垲。量给祭秩,礼同诸侯。奉圣之爵,以时绍继。”但对此诏令后来寻求的「 ”奉圣之爵,以时绍继”具体何人,史料中却难征其详。而后来的梁敬帝太平二年(557)春正月也诏令「 ”泗水余澜,千载犹在。自皇图屯阻,祀荐不修,奉圣之门,胤嗣歼灭,敬神之寝,簠簋寂寥。永言声烈,实兼钦怆。可搜鲁国之族,以为奉圣后,并缮庙堂供备祀典,四时荐秩一皆遵旧”。通过这两份诏令可以得知在当时的南朝,孔氏胤嗣已经失序,这样才「 ”搜鲁国之族”而寻求孔子后。但敬帝萧方智本为梁之末帝,在下令寻求孔子后的当年十月,就被陈霸先所取代,而再至继梁之后的《陈书》则又有了新的失序。

程子曰:家法坏,谱谍尚有遗风,谱谍坏,人家不知来处,故谱不可不修。

致堂胡氏曰:谱谍身之根本也,根本不明颠倒无据或妄委其姓氏,古人户贯而混,亡宗支,何上托汉婿,而骨姓刘以朱耶,而附李属籍者也。

五峰胡氏曰:甚矣!谱之不可作也,谱谍作照而穆有序,而亲疏不遗,百世之下犹足,以知其一本,而万殊谱谍不作喜,不庆忧,不吊不以至亲相识如途人者先矣!

景濂宋氏曰:甚矣,谱之难稽也,君子当尽其心于所,不知信其心于所,可古人有古,三世不修谱为不孝。

新安程氏曰:扑之修要在明一本而浚其源,所以尊祖敬宗也!究万派而清其流,所以别亲疏之远近也!辨隆杀之等,别亲疏运近之识尊卑之次次弟也,行吉凶庆吊之礼,敦孝友睦姻任恤之行,所以崇宗族之典礼也。

兆溪陈氏曰:凡作谱者为祖宗重也,人之重乎,祖宗则所存,惟仁而匪仁。不存所行,为义而匪义,不行恐得罪于祖宗也。

深山董氏曰:先祖有善而弗明,日不智,而弗佛日:不仁,止谱之由作也。

白涯彭氏曰:谱之保姓受氏也,天子赐之,司农协之,宗法已联属之,而后孝弟之,教成朝廷之,势尊天下之,家正保族者,保天下之道也,个保其族而天下治矣。

山谷黄氏曰:世之巨族者。微有谱则失其所从也,考其所由分世日益远,族日益繁,必至于不想维而昭穆之辨淆矣。

一峰罗氏曰:自宗法废而谱乘兴矣,其本之所出尊尊也,别其支所由分亲亲也,尊尊亲亲只道尽而族之,大本立也。 简介

孔氏家族的族谱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包罗内容最丰富、谱系最完整的族谱。孔氏宗族视修谱为合族大事,通过修谱可以把居住分散、血缘关系相对疏远的孔氏族人组成一体,从而达到“详世系、联疏亲、厚伦谊、严冒紊、序照穆、备遗忘”的目的,修谱还可以有效地防止和清查“外孔”的渗入。

孔氏历代修谱都非常严格,明天启年间修谱规定义子不能入谱,违者重究。清康熙时修谱,规定更加详细:

1)凡不孝、不悌、犯义、僧道、邪巫、优卒、贱役等,都被认为是“辱祖玷宗,丧名败节,皆不准入谱”;

2)因修谱都是集资,所以规定族人每丁交银八分,违者不准入谱;

3)孔氏子孙不仅行辈字有一定规定,即使用字亦随行辈而定,不准乱用。修谱时,如有不依规定乱取用者,必须改正,否则不得入谱。乾隆甲子修谱除继承康熙时的规定外,又提出凡“养异姓为子、赘婿冒姓、子随母嫁携来同居”者,亦不得入谱。对以上各方面,不仅各户头要认真作保证,而且还发动族人知情者履行检举之责。

在孔氏宗族中,除大宗主衍圣公主持纂修的全谱外,各户、各支派还有自己纂修的小谱或支谱。这些谱牒各具特色,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比如,《林前户支谱》记载了从汉至清历代皇帝对孔氏优免赋役的敕文,并收入嘉庆年间立于孔庙毓粹门下的蠲免碑文。《大宗支谱》则收入了更为详细的资料,在人名之下不仅载有字号、功名官职,还有妻妾娶自何家、其子娶何家之女、其女嫁与何家之男等内容。由于支谱所刊印数量较少,留存下来的仅有八部,它们是:《东家小谱》《嫡系小谱》《续修支谱》二种,《大宗支谱》二种,《林前户支谱》《林前户重修孔子世家谱》。

孔子家谱世系

50世祖华胥氏

49世祖伏羲(配女娲)

48世祖少典

47世祖黄帝(姬轩辕)

46世祖少昊(又名玄嚣)

45世祖蟜极

44世祖帝喾(姬夋/姬夒/姬夔)

43世祖契(一作卨)

42世祖昭明

41世祖相土

40世祖昌若

39世祖曹圉

38世祖冥

37世祖振(又名王亥,王恒之兄)

36世祖上甲微(简称微)

35世祖报乙

34世祖报丙

33世祖报丁

32世祖主壬(一作示壬)

31世祖主癸(一作示癸)

30世祖商王成汤(子天乙,又名子履)

29世祖太子太丁(子丁,又名子以跌)

28世祖 商王太甲(子至)

27世祖 商王太庚(子辩)

26世祖 商王太戊(子伷)

25世祖 商王仲丁(子庄)

24世祖 商王祖乙(子滕)

23世祖 商王祖辛(子旦)

22世祖 商王祖丁(子新)

21世祖 商王小乙(子敛)

20世祖 商王武丁(子昭)

19世祖 商王祖甲(子载)

18世祖 商王康丁(子嚣)

17世祖 商王武乙(子瞿)

16世祖商王文丁(子托)

15世祖商王帝乙(子羡)

14世祖微仲(又称宋微仲,本名子衍,微子启之弟)

13世祖宋公稽(子稽)

12世祖宋丁公(子申)

11世祖宋前湣公(子共)

10世祖弗父何(子何)

9世祖 宋父周(子周)

8世祖 世子胜(子胜)

7世祖正考父(子正)

6世祖孔父嘉(子嘉)

5世祖木金父(子木)

4世祖(高祖) 祁父(子祁)

3世祖(曾祖) 防叔(子防,孔姓族人称他为“孔防叔”)

2世祖(祖父) 伯夏(子夏)

1世祖(父亲)叔梁纥(子纥,孔姓族人称之为“孔纥”)

孔子:名孔丘,字仲尼,他首改“子姓”为“孔姓”,是真正的孔姓始祖

1世孙(儿子)孔鲤

2世孙(孙子)孔伋

3世孙(曾孙)孔白

4世孙(玄孙)孔求

5世孙孔箕

6世孙孔穿

7世孙孔谦(又名孔慎、孔顺)

8世孙孔鲋、孔树、孔腾(汉高祖刘邦封孔腾为奉祀君)

9世孙孔忠(孔腾之子)

10世孙孔武(孔忠长子)、孔安国(孔忠次子)

11世孙孔延年(孔武之子)

12世孙孔霸(孔延年之子),被汉元帝封为褒成侯

13世孙孔福(孔霸长子,被汉成帝封为殷绍嘉侯)、孔捷(孔霸之子)、孔喜(孔霸之子)、孔光(孔霸之子)

14世孙孔房(孔福之子,褒成侯)、孔永(孔捷之子)、孔放(孔光之子)

15世孙孔均(原名孔莽,孔房之子),褒成侯

16世孙孔志,褒成侯

17世孙孔损,褒亭侯

18世孙孔曜,奉圣亭侯

19世孙孔完(孔曜长子,褒成侯,无子)、孔赞(孔曜次子)

20世孙孔羡(孔赞之子),宗圣侯

21世孙孔震,奉圣亭侯

22世孙 孔嶷,奉圣亭侯

23世孙 孔抚,奉圣亭侯

24世孙 孔懿,奉圣亭侯

25世孙 孔鲜,奉圣亭侯

26世孙 孔乘,崇圣大夫

27世孙 孔灵珍,崇圣侯

28世孙 孔文泰,崇圣侯

29世孙 孔渠,崇圣侯

30世孙 孔长孙,恭圣侯

31世孙孔嗣悊(孔长孙次子、孔英悊之弟),绍圣侯

32世孙 孔德伦,褒圣侯

33世孙 孔崇基,褒圣侯

34世孙 孔璲之,褒圣侯、文宣王兼兖州长史

35世孙 孔萱,文宣公

36世孙 孔齐卿,文宣公

37世孙 孔惟晊,文宣公

38世孙 孔策,文宣公

39世孙 孔振,文宣公

40世孙 孔昭俭,文宣公

41世孙孔光嗣,泗水主簿

42世孙孔仁玉,文宣公兼曲阜县令

43世孙孔宜,文宣公兼曲阜主簿、赞善大夫

44世孙孔延世(孔延泽之兄),文宣公兼曲阜县令

45世孙孔圣佑:文宣公兼知县事,无子

45世孙衍圣公孔宗愿(孔延泽之子、孔圣佑从弟)

46世孙衍圣公孔若虚(孔宗愿次子)、孔若愚(孔宗愿第三子)、孔若蒙(孔宗愿长子)

47世孙衍圣公孔端立(孔若愚之子)、孔端操(孔若蒙次子)、孔端友(孔若蒙长子,南宗)

48世孙衍圣公孔琥(孔端立之子)、孔璠(孔端操次子)、孔玠(孔端操第四子,南宗)

49世孙 衍圣公 孔拂(孔琥之子)、孔摠(又名孔詌,孔璠次子)、孔搢(孔玠之子)、孔拯(孔璠长子)

50世孙 衍圣公孔元用(孔拂长子)、孔元孝(孔拂次子)、孔文远(孔搢之子,南宗)、孔元措(孔摠长子)、孔元紘(孔摠次子)

51世孙 衍圣公 孔之厚(孔元孝之子)、孔之全(孔元用之子)、孔万春(孔文远之子)、孔之固(孔元紘之子)

52世孙 衍圣公 孔浣(孔之厚之子)、孔治(孔之全之子)、孔浈(孔之固之子)、孔洙(孔万春之子,南宗)

53世孙 衍圣公孔思晦(孔浣之子)、孔思诚(孔治之子)、孔思许(孔津之子,孔之言之孙,孔仁玉的第11世孙,南宗)

54世孙 衍圣公孔克坚(孔思晦之子)、孔克忠(孔思俊之子,孔洙之孙,南宗)

55世孙 衍圣公孔希学(孔克坚之子)、孔希路(孔克忠之子,南宗)

56世孙 衍圣公孔讷(孔希学之子)、孔议(孔希路之子,南宗)

57世孙 衍圣公 孔公鉴(孔讷之子)、孔公诚(孔议之子,南宗)

58世孙 衍圣公孔彦缙(孔公鉴之子)、孔彦绳(孔公诚之子,南宗)

59世孙 衍圣公孔承庆(孔彦缙之子)、孔承美(孔彦绳之子,南宗)

60世孙 衍圣公孔宏绪(孔承庆长子)、孔宏泰(孔承庆次子)、孔弘章(孔承美之子,南宗)

61世孙 衍圣公孔闻韶(孔宏绪之子)、孔闻音(孔弘章之子,南宗)

62世孙 衍圣公孔贞干(孔闻韶长子)、孔贞宁(孔闻韶次子、孔尚坦之父)、孔贞运(孔闻音之子,南宗)

63世孙 衍圣公孔尚贤(孔贞干之子,生有二子:孔胤椿、孔胤桂,皆无子而早夭)、孔尚乾(孔贞运之子,南宗)

64世孙 衍圣公孔衍植(原名孔胤植,孔尚坦之子)、孔衍桢(孔尚乾之子,南宗)

65世孙 衍圣公孔兴燮(孔衍植之子)、孔兴燫(孔衍桢之子,南宗)

66世孙 衍圣公孔毓圻(孔兴燮之子)、孔毓垣(孔兴燫之子,南宗)

67世孙 衍圣公孔传铎(孔毓圻长子)、孔传锦(孔毓垣之子,南宗)

68世孙 衍圣公孔继濩(孔传铎之子)、孔继涛(孔传锦之子,南宗)

69世孙 衍圣公孔广棨(孔继濩之子)、孔广杓(孔继涛之子,南宗)

70世孙 衍圣公孔昭焕(孔广棨之子)、孔昭烜(孔广杓之子,南宗)

71世孙 衍圣公孔宪培(孔昭焕长子,孔宪增之兄,无子)、孔宪坤(孔昭烜之子,南宗)

72世孙 衍圣公孔庆镕(孔宪增之子,过继给孔宪培,1794年袭爵)、孔庆仪(孔宪型之子,孔传锦的第5世孙,南宗)

73世孙衍圣公孔繁灏(孔庆镕之子)、孔繁嘉、孔繁豪(孔繁英之兄,无子,南宗)

74世孙衍圣公孔祥珂(孔繁灏之子)、孔祥壮、孔祥楷(孔繁英长子,过继给孔繁豪,南宗、大成至圣先师南宗奉祀官)

75世孙衍圣公孔令贻(孔祥珂之子,字谷孙):1877年(光绪三年,5岁)承袭衍圣公,1919年11月8日病逝于北京太仆寺街衍圣公府

76世孙衍圣公孔德成(1920-2008):孔令贻之子;母王氏夫人;出生百日,奉徐世昌大总统明令,承袭衍圣公爵位;1935年,国民政府改封号为“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1936年,娶前清名宦孙家鼐孙女孙琪芳女士;1949年国民党政府退守台湾,孔德成随迁往台湾,复建台北家庙,历任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考试院院长”、“总统府资政”,兼任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开设商周青铜彝器、三礼综合研究、金文等课程;2008年10月28日上午10点50分在台北慈济医院台北分院因心肺功能衰竭,安详辞世,享年89岁;长女:孔维鄂;子:孔维益、孔维宁;长孙:孔垂长

77世孙孔维益:孔德成之子,早卒,未袭封

78世孙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孔垂长:孔维益之子,2009年9月25日正式袭封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享特任官待遇

79世孙孔佑仁:孔垂长之子,2006年元旦,生于台湾

79世之后的辈分字: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自胡庭栋的曾祖父开始至其女儿止,整整七代任教。胡庭栋民国时期教龄最长的教师是东峪村胡礼谦之后代,从20岁左右教私塾,一直到86岁还在外河府村小学任教,当年逝世。

自胡庭栋的曾祖父开始至其女儿止,整整七代任教,连同儿媳、女婿15人。兹重点介绍如下:

第一代

胡礼谦(又名九绪):生于咸丰四年,卒于1939年。光绪年秀才,热爱教书,一生从事教育,初执教于私塾,后在小学。胡礼谦治学严谨,诲人不倦,颇负盛名,乡里称道。并精医道。他告诫子孙,有学问不要当官,不要经商,教书、行医,教育人、搭救人就是最理想的职业。在他的教育影响下,教书、行医世代相传。他在86岁高龄,还在外河府村任教,当年逝世。其生三子,长子、三子均终生从事教育工作。(第二子少亡)。

第二代

胡俊(又名正丙):胡礼谦长子,生于光绪元年,卒于1943年。一生任小学教员。教学吃苦认真。亦通医道,尤擅长针灸。生三子一女,除第二子务农兼行医外,长子、三子以及女儿、女婿(武九昌)都是小学教员。(三子胡维国19岁死于明查湾村教员岗位上)。

胡炬(又名正春):胡礼谦三子,生于光绪十三年,卒于1954年。五台中学毕业。一生从教,品学兼优,乡里争聘。其学生称赞他“德高望重,堪为师表。”胡炬医学亦精,尤善书画,他写的草字,如龙飞凤舞,刚劲潇洒,别具风格。他特别擅长作“魁星夺斗”、“寿星佬骑鹿”、“张果老骑驴”、“孙中山跨马归国”等字画。至今凡是他活动过的地方,不少人家还珍藏他的字画和书法墨迹。其生三女,次女胡英昭是小学教员(早亡)。长女婿、三女婿,均一生从事教育工作。(现已退休)。

第三代

胡维洲:胡俊长子。生于光绪三十一年,卒于1950年。陕西榆林军政大学毕业。毕业后不愿在军政界干事,甘心当小学教员,他教学对学生不体罚,循循善诱,教学有方,群众称他是“娃娃头”。曾经担任五台县老三区教育干部,在1939-1949年间任区教育助理员。其亦懂医学,善写隶书。生四子,长子一生任教,次子初是民办教师,后务农。(三子、四子行医务农)。

胡芳芝:胡俊女,生于光绪二十七年,卒于1992年,寿92岁。小学执教30余年,晚年从医。

第四代

胡庭栋:胡维洲之子,生于民国21年,山西师范毕业。一生任教小学,教学善于启发学生,教学成绩颇佳,多次被评为模范教师。现已退休。

第五代

胡效莲:胡庭栋女,生于1955年,高中毕业,初任民办教师,后转正。1985年被评为地区级模范。五台二中当英语教师。在教学岗位上呕心呖血,患白血病。卒于2003年。

胡效玲:胡庭栋侄女,1962年生,任民办教师,已经13年。

李丽花:胡庭栋儿媳在晋中市(原榆次市)中学任教。

第六代

罗汉鑫:胡效莲之子,忻州师专毕业,在安徽任教。

第七代

略(资料来源五台县老三区教育史料汇编)

《维》这辈是第七十八代传人

《孔氏字辈》

明·洪武年间“十字”(五十六代至六十五代)

希(士)、言(伯)、公(文)、彦(朝)、承(永)、宏(以)、闻(质)、贞(用)、尚(之)、衍(茂)

清·乾隆五年“十字”(六十六代至七十五代)

兴(起)、毓(钟)、传(振)、继(体)、广(京)、昭(显)、宪(法)、庆(泽)、繁(羽)、祥(瑞)

清·道光十九年“十字”(七十六代至八十五代)

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北洋政府“二十字”(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一般说来,作为圣裔的孔氏宗族常常自称“内孔”或“真孔”,而把同姓不同宗的孔氏称为“外孔”或“伪孔”。这里的里外、真伪,是以圣脉的流传作为对照的。

圣裔们所强调区别的“外孔”,其情况大致有二: 孔府档案属于私家档案,由于历代帝王对孔子后裔逐步封官加爵,官至一品,因此,孔府与皇帝关系逐渐密切,上下行文接连不断,全国各州府衙亦相继行文接洽关系。而用于孔府祭祀孔子的祀田达三十六万亩,分布在五省数百个县,因此县级政府与孔府间的关系亦非常多,再加上土地纠纷处理,更是文案复杂。孔府是一品官的衍圣公府,府内除三大公堂外,还有十大厅办事机构,各机构都有日常的工作文件,再加上祭林庙的各种帐册、府内生活的规定及帐册等,因此,资料极为丰富。

孔府档案以其历史长、数量多、内涵丰富而成为中国著名的私家档案。由于战乱孔府档案过去曾有损失,现存档案记录了孔府从明代嘉靖十三年(1534年)至1948年8月400余年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族等方面的情况,是研究历代衍圣公府的重要资料,也是研究我国封建社会的珍贵原始资料,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孔府档案也为中国文献档案学提供了一个特有的典型范例,在档案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文件的保存原来较为分散,孔府凡属于上下及各州府县行文均保存在掌书厅书房内,由典籍官掌管,地亩册、契约、收租册,均保存在册房内;婚丧嫁娶及林庙祭祀酒席帐、祭品帐均保存在司房内;内务日常开支、工资帐和来往宾客帐均保存在帐房庶务室内;呈禀号簿、收文簿、发文簿、送文簿均保存在启事厅承启处内。以下族长衙门、百户衙门、管勾衙门、礼学、乐学、古乐传习所等,各厅房均有零星文件。1948年8月古物保管所成立后,把这些零星文件均收归书房保存。

1956年春,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同志来曲阜检查文物保护工作时,发现了这批历史文物档案。回京后,派专家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单士元专门整理档案,故宫博物院保管部主任李鸿庆专门整理文物。把文物分成33大类,以后由文管会继续整理;把档案分存后五间房,单独列项,专库保管,以便以后整理。1956年 8月开始,国家文物局委托国家档案馆,派南京档案史料整理处 (现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专家常住曲阜进行分类整理,由金佳任组长,成员有郭鹏、丁家襄,参加整理的还有南京装裱工程先道。第一次整理工作截止于1958年9月。1959年夏季至国庆节,孔府进行复原陈列,将档案由后五间迁移至东大楼下保管,并批拨50方香樟木制成档案箱保护。1960年春中央委员国家档案局局长曾三同志来曲阜检查档案工作,指示:“要片纸不丢,只字不损,把档案保护下来。”从此又加强人力糊耳装订,至1966年8月“文化大革命”停止。1972年夏季又开始裱糊装订,建新帐登册,至1987年已编至9200余卷号。以后继续整理裱糊装订,现在还有部分残破卷页没有整理。 按照南京档案馆协助整理的分类,共分八个阶段(解放前孔府档案分类是按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这八个阶段时:明代、清代、民国、北洋军阀、国民党、敌伪时期、1946年解放、解放战争时期,始于嘉靖十三年,止于1948年8月。

每一阶段又各有分类,多寡不同,清代最多。每个阶段分类是:袭封、祀典、先贤、宗族、家谱、属员、庙庭官员、府内官员、学录、庶务、租税、林庙管理、徭役、刑讼、宫廷灾异、财务、文书等。

孔府档案内容非常丰富,涉及中国封建社会的各个方面。

宫廷政治方面的资料,记载了封建王朝登基、建储、巡幸、崩逝、柑庙配天、庆典朝贺等皇室大事,以及各种典籍制度。形式有奏折、京报、邸抄、公文簿册等。

祀典方面的资料,记载皇帝驾幸阙里,御祭孔子,赐给供器、匾联,遣官祭祀等。

袭封方面资料,记载孔氏子孙袭爵受封,设置孔氏职官以及家学、庙学职官、奉祀各先贤等。

宗族方面的资料,记载孔氏宗族支谱宗法族规、家庭事务,优免孔氏杂差徭役赋税等。

另外还有林庙管理、庄务管理、府务管理等。

清圣祖仁皇帝(康熙)为孔、颜、曾、孟赐了统一的名派

你不妨找找其他3家的字辈看是否一样,,我姓曾,字辈庆,从这里看看,希望对你有帮助

派者分也,行者同也。祖、孙、父、子名,兄、弟、叔、侄之分,自古有之。只有区别层次,才能以礼相称。全国曾氏起源之说基本一致,然而,曾氏繁衍至数代后,在全国各地文形成无数派行,各派又有各派字辈。虽然清圣祖仁皇帝(康熙)为孔、颜、曾、孟赐了统一的名派,但仍有一些派行没有使用钦定派语。至清代著名“中兴”名臣曾国藩(派名:传豫)方从曾参第六十四代起达到全国统一。

武城派行从曾参至六十二代无全国统一派行,自六十三代以清圣祖仁皇帝所赐“弘、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15字,为圣裔排行命名,故谓之名派清圣祖仁皇帝(康熙)为孔、颜、曾、孟赐了统一的名派

你不妨找找其他3家的字辈看是否一样,,我姓曾,字辈庆,从这里看看,希望对你有帮助

派者分也,行者同也。祖、孙、父、子名,兄、弟、叔、侄之分,自古有之。只有区别层次,才能以礼相称。全国曾氏起源之说基本一致,然而,曾氏繁衍至数代后,在全国各地文形成无数派行,各派又有各派字辈。虽然清圣祖仁皇帝(康熙)为孔、颜、曾、孟赐了统一的名派,但仍有一些派行没有使用钦定派语。至清代著名“中兴”名臣曾国藩(派名:传豫)方从曾参第六十四代起达到全国统一。

武城派行从曾参至六十二代无全国统一派行,自六十三代以清圣祖仁皇帝所赐“弘、闻、贞、尚、衍、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15字,为圣裔排行命名,故谓之名派。其它各派行先人定的字句,以之取字,故谓房派。孔氏从六十一代始用此15字为名派。“弘”因敬避改作“宏”,曾氏尊孔从六十三代始用此字,迭至“祥”字则是七十七派。“继”字因曾族避大宗讳名改作“纪”。因此,后来全国各派行统一使用名派15字是:

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

清朝道光年间,宣宗皇帝又续赐名派10字:

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清同治年间穆宗皇帝再续10字:

鼎、新、开、国、运、克、服、振、家、声。

民国初年大总统袁世凯还代表民国政府颁发名派20字: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锦、瑞,永、锡、世、绪、昌。

民国时期民间百姓对权贵集团怨声载道,当时流传着一句话叫 “蒋家天下陈家党,宋家兄妹孔家财” ,很是形象生动地描述了掏空近代中国国库的“蒋宋孔陈”四大家族。这其中孔家的代表人物孔祥熙,既是蒋介石的大姐夫,又是国民政府的财政部长,家族十分显赫。

作为国民党的高官,孔祥熙还有一个身份更让人津津乐道——万世师表孔子的第75代“祥”字辈孙子。 奉命出访时,外国人的报纸也喜欢大肆渲染一番。孔子闻名全球,而咱们这位贵客孔部长,是中国圣人的后裔,国际国内对这一身份的宣传,让孔祥熙倍感尊荣。

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直到1930年孔府重新修订族谱,才将孔祥熙的名字载入其中。而在修订族谱的过程中,老孔还捐了一笔钱,这就更使人怀疑其中藏有猫腻了:

是孔祥熙发达了碰瓷孔子,找个显赫的先祖,硬往自己脸上贴金么?

清王朝的土崩瓦解的那一年,孔祥熙的老父亲 孔繁慈 撒手人寰。孔繁慈是读书人,山西太谷县人。奈何屡试不第,尤其在晚清取消科举考试之后,只能以贡生的身份,做了个教书匠。

民国肇始,老孔悉心培养的小孔,将在未来几年,一飞冲天。

1890年以前,孔祥熙一直跟着父亲孔繁慈学习儒家经典,之后才进入一所外国教会创办的新式学堂华美小学。

抛弃旧学拥抱新学,学贯中西并且最后顺利留学,这一番机缘巧合和他10岁时的一场病颇有渊源。

那年孔祥熙患上了腮腺炎,吃了大半年中药毫无好转迹象,只好求助于西医,由此结识了外国传教士,并最终变成了一个基督徒。

从美国耶鲁大学毕业归来后,孔祥熙一边办学一边经商,因为头脑灵光和人脉广泛,收入丰厚。

举个例子,1912年时,孔祥熙争取到了壳牌煤油在山西省的独家代理商资格,那时候老百姓普遍使用传统的油灯,烟大不说而且照明效果差。如何鼓励老百姓都改用煤油灯,来买自己公司的煤油呢?孔祥熙的办法在那时堪称一绝: 凡是来买煤油的,达到一定数额,就送一盏全新的煤油灯 。很快顾客纷至沓来,山西的家家户户几乎都用起了煤油灯。

这只是孔祥熙生财有道的一个小小缩影,总而言之,短短几年他就已经是极为成功的商人了。1913年以后,孔祥熙奔赴日本,在这里为孙中山出钱出力,还结识了宋氏三姐妹中的大姐宋霭龄,并于次年成为了孙中山乃至于后来的蒋介石的连襟。 ——当然了,也由此先后被孙中山和蒋介石视作自己的心腹。

随着国民党统治集团的日益稳固,孔祥熙也摇身一变,从一个商人变成了国府要员,先后出任实业部长、财政部长、中央银行总裁等重要职务。这个昔日的买办商人,也由此变成了臭名昭著的官僚资本家,强悍的吸金能力,在四大家族中拔得头筹,被百姓咒骂为“国蠹”,即国家的蛀虫。

那么,如此显赫的一位国民党高官,为何又突然有了一个孔子第75代孙的身份呢?

按照孔祥熙方面的说法,他的先祖在明朝末年从山东曲阜迁徙到了山西太谷,由于离大宗越来越疏远,几代以后他家这一支系便无人过问了。孔府自乾隆以后就没有重修族谱了,因此好些代子孙就这样湮灭于 历史 ,没能进入孔府的族谱当中。

孔祥熙是“祥”字辈的,父亲孔繁慈是“繁”字辈的,这个和孔家的字辈排行保持一致。他也曾从父亲的口中,得知自己确实是孔子后代,且同样是第75代“祥”字辈子孙。

不过,孔祥熙自己说了不算,还必须让孔府承认才算权威。

民国初年,孔祥熙在山东曲阜办事,结识了 孔府八府老爷子的长孙孔祥勉 ,俩人都是一个字辈的,分外亲近,于是孔祥勉应承下来,帮忙核实孔祥熙是否是孔子后裔的事情就包在了他的身上。

孔府八府是什么?原来衍圣公死后,他的嫡长子会袭封衍圣公的爵位,居住在孔府内。而他的弟弟们就只能搬出去分家住。就这样形成了各个府。相比于孔府,他们虽然也是显赫世家,但是经济状况和政治地位远远不如。

根据孔祥熙的自述,他的父亲叫 孔繁慈 ,祖父叫做 孔庆丰 ,再往上的几代不清楚,但能追溯到有个当县令的祖宗叫 孔宏问 ,生了两个儿子 孔闻钦和孔闻美 。于是孔祥勉回家里拿出保存的家谱仔细查看,终于发现了孔弘问和他的儿子们的名字。

孔祥勉仔细核对后的结论是,孔祥熙的确是孔氏家族的后裔,他的先祖属于孔氏“六十户”当中的 “纸坊户” ,孔祥熙的确是“祥”字辈的孔子第75代孙。

那么问题来了,“纸坊户”又是什么玩意?

原来在清朝康熙年间,孔子后人光是男丁就已经超过了两万人。孔府再大也塞不下几万口人住着,事实上他们也早已分家,在山东曲阜城内城郊四处开枝散叶。当时就根据他们搬迁后所住的地方名,命名了他们的户头。大户多达数千人,小户则只有三五百人。

得到了孔子家族的确认,自此以后孔祥熙自称孔子后人更有底气了,也越来越多人知道了他是孔子第75代孙的身份。为了表示对孔祥勉的酬谢,得知孔祥勉是个工程人才,孔祥熙特意托人买了一份德国顶尖工程师的设计图纸,送给他参阅。

1928年时,全国已经推翻封建制度,成立共和政权多年了。 社会 上对于孔子家族后代依旧当着“衍圣公”颇有微词。

孔子死后,孔家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沉寂。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作为儒家代表的孔子及其后裔,就得到了无上尊荣,被历朝历代的政权不断加封,爵位也水涨船高,到了北宋时期直接成为了“衍圣公”。

除了拥有极高的政治地位,还有着强大的经济实力。孔府占地面积广阔,名下还有不计其数的田地宅院,整个家族也因为有个好祖宗孔子,香火旺盛绵延两千多年。

在革命风潮一浪高过一浪的晚清,“衍圣公”家族无疑是封建制度的代言人,哪怕是个吉祥物,也是站在封建制度那边的。到了民国时期,皇帝都没了,你怎么还能当“衍圣公”呢?

1935年,民国政府改最后一代衍圣公孔德成为 “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 。当然了,这是后话了。

摆在衍圣公家族面前最大的难关,从来不是什么虚头巴脑的封号,而是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地位,1928年蔡元培率先向孔府开火。

蔡元培丢出的王炸是 《改革曲阜孔林办法》 ,他认为衍圣公家族和民国格格不入,应该进行改革。孔家的衍圣公封号应该取消,孔府占有的广大良田和一些特权应该被收回。老蔡还算是个厚道人,提出了对孔府的财产四六分的建议,政府收回六分,留下四分养活孔府嫡系的子孙后代。

民国靠的不是什么儒学,衍圣公这个封号名存实亡,所谓的政治地位孔府也不奢望了。但是蔡元培这个动议,真是要了命了,一锄头锄在了孔府的钱袋子上。

若按照这么个改法,孔府的经济收入无疑锐减,换做是谁都不可接受,再开明的人也不行。

为了阻止蔡元培的这个提议通过,孔府不断动用各种金钱关系上下活动,但收效甚微。眼看就要接受现实了,突然天降猛男,帮助孔府力挽狂澜。

这个人是谁呢?正是不久前刚确认孔子第75代孙的孔祥熙。

在国民党高层会议中,孔祥熙对这提案表达了不同意见,他觉得这样处理太过激进,很不合时宜。

孔祥熙为孔府衍圣公家族辩解说,他们的田地宅院都是历朝历代的中央政府赏赐的,不好没收,对于孔府放高利贷、兼并土地、压榨贫农的恶行避而不谈;孔祥熙还说,衍圣公家族是有着两千多年 历史 的大家族,受到历朝历代的尊崇。国民政府也应该这样,对孔子家族取一种尊重的态度,倘若逼得孔府上下鸡飞狗跳,会为政府招来国内外的种种非议。

经过孔祥熙的阻止,这份提案便从即将执行变成了束之高阁。 毫无疑问,孔祥熙成为了孔府的救命恩人,成为了当时孔子家族最有出息的好儿孙。

1930年的时候,衍圣公孔德成决定重新编修族谱。上一次的编修还是在乾隆年间,过去了二百多年,添丁不少,也是时候了。

当时许多孔子后人都捐钱帮助重修族谱,孔祥熙也是大手笔, 直接捐了1000银元 ,还动用自己的关系网,帮助找寻失散的孔子后人支系。

这一次的族谱修订完成后,孔祥熙的名字也正式载入衍圣公家族的族谱,在“纸坊户”这一卷当中,将近六成的版面全都用来记载孔祥熙这一支的事情。自此,孔祥熙坐实了自己是孔子第75代孙的身份。

1943年,孔祥勉的儿子在重庆结婚,邀请孔祥熙当证婚人。孔祥熙在婚宴上说起了孔祥勉帮助自己查实身份的过往,还讲述了孔子后裔身份带给自己的尊荣。说他1937年初以特使身份出访英国,参加乔治六世的加冕典礼时,当地报纸都拿他孔子后裔的身份来作宣传。

还有一幅漫画,说比起英国皇室的家族谱系,这位孔特使的家族就好比一棵参天大树,前者不过是一朵小蘑菇罢了。

不管是孔祥熙的个人说辞,还是孔子家族正式确认,似乎他孔子后代的身份都难以动摇了。

然而很多人却一直怀疑,这背后并没有什么 历史 事实,而不过是双方的利益交换罢了。

还有人觉得,孔祥熙是因为纵横商海而后官运亨通,便希望掩盖自己祖上并不显赫的过去,硬给自己找了个大家族挂靠着,处心积虑地证明自己是孔子的后代。

毕竟孔氏“纸坊户”跟孔子的血缘没多亲近的关系,而且“纸坊户”定居与山东曲阜附近,而你孔祥熙家族一直住在山西呀!

所谓的和孔祥勉核对了自己的某个先祖,谁知道是不是你俩一看族谱,看哪个合适就挑了哪个?

孔祥熙为衍圣公家族“仗义执言”,衍圣公家族投桃报李,这似乎更能逻辑自洽。此外,孔祥熙捐出去的那1000大洋, 更让人怀疑,这是不是属于花了钱把自己写进的族谱?

这么说,那就是孔祥熙攀附衍圣公家族这根高枝咯?

可是笔者认为,在民国时期,孔祥熙和衍圣公家族两个放在一块,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衍圣公家族是昔日的高枝,眼下最粗壮的高枝分明是孔祥熙。所以,说孔祥熙攀高枝,似乎并不合适。

倘若孔祥熙入衍圣公家族族谱的事情,确实有悖于 历史 事实而藏有猫腻的话,那么这更像是双方在互取所需。

孔祥熙位高权重财源广,缺的就是个名人后裔的光环加持。而在风雨飘摇的民国,衍圣公家族也需要一个可以紧紧抱住的大腿,以求保全整个家族的利益。

当家产的即将被没收走60%的时候,当整个家族乱作一团毫无办法的时候,一个有能力改变局面的人,不但无偿相助,还乐意当你家孙儿,谁又能拒绝呢?

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孔氏家族有多复杂?

中国人历来讲究嫡庶关系,讲究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讲究血统的纯正,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诞生了一种特殊的文化系统,即家谱体系。提到家谱...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