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馆驿镇下辖村委会有哪些?
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馆驿镇下辖村委会包括馆驿村村民委员会、轩庄村村民委员会、东靳口村村民委员会、西靳口村村民委员会、东刘庄村村民委员会、后林村村民委员会、王仲口村村民委员会、李庄村村民委员会、徐楼村村民委员会、大营村村民委员会、小营村村民委员会、王府集村村民委员会、陈李庄村村民委员会、西丁村村民委员会、高庄村村民委员会、姚庄村村民委员会、西张庄村村民委员会、张桥村村民委员会、大刘庄村村民委员会、袁河村村民委员会、红庙村村民委员会、红星村村民委员会、田大店村村民委员会、双兴村村民委员会、向阳村村民委员会、东兴村村民委员会、菜园苏庄村村民委员会、东盛村村民委员会、朝阳村村民委员会、联兴村村民委员会、双河村村民委员会、华兴村村民委员会。
新安王氏属琅琊王氏支派,出自江左王氏之后,导公后裔褒公为王氏咸阳祖,褒公四传至綝,綝公生十子,其中第三子曰曒;曒公又五传至玙,为唐肃宗宰相;玙公二子,长曰及,次曰乂,乂生鏚 ,鏚公生璧,是为新安王氏始祖。 璧公字大献,好骑射任侠。时值唐季,天下大乱,民无宁日。璧公率众戢民安境,民所赖之。时杨行密为宣歙观察使,闻璧公名,历补军职。璧公随之东征西伐,屡建战功。杨行密建国为吴,拜璧公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兵部尚书,加金紫光禄大夫。行密卒,子渥嗣立,*虐无道,出璧公为祁门令。璧公遂请老致仕,定居于祁门城西百余里之苦竹港。
璧公生有九子,皆仕于南唐和吴越,或为谏议大夫,或为行军司马。九子共二十三孙,分徒各郡,散处江之东西,如安徽之祁门、歙县、绩溪、黟县、休宁、宣城、江西之婺源、九江、彭泽、湖口、鄱阳,浙江之建德,以及江苏之南京、泰州、高邮等地、号称一百三十六房,为江南王氏 如今,新安王氏后裔人丁兴旺,族人分布于祖国各地,为社会义建设作贡献,更有不少走向世界者,正造福于全人类!
九子二十三孙
九子
王思聪(863——?),璧公之长子,官至朝散大夫。
王思联(864——?),璧公之次子,官至谏议大夫。
王思仲(867——?),璧公之三子,官至中议大夫。
王思茂(869——?),璧公之四子,官至行军司马。
王思会(872——?),璧公之五子,官至宣州行营都统帅,卒于阵。
王思悰(873——?),璧公之六子,官至洪州教授。
王思经(875——?),璧公之七子,官至直秘阁。
王思谅(876——?),璧公之八子,官至通议大夫。
王思谦(876——?),璧公之九子,仕吴越国为客省舍人。
二十三孙
敬璋,思聪公长子,受父恩,文学出身,官至文林郎,初任丰州丰县主簿,二任靳口镇监辖,三任衡州安仁县县丞,四任赣州安远县知县,任内亡。
敬允,思聪公次子,受父恩,初任韶州仁化县尉,捕贼阵亡,授宣教郎。
敬文,思联公长子,受父恩,官至文林郎,后任通判。
敬昭,思联公次子,初任宣州太平县尉,二任汉阳军司法,三任常州无锡县丞,四任处州桂阳县令,五任荆门军知录,六任峡州推官。
敬成,思联公三子,仕至文林郎,九经丞事。
敬爱,思仲公长子,官至文林郎。
敬琬,思仲公次子,官至县尉。
敬德,思仲公三子,初任江陵县尉,二任洪州司户,三任奏王府司干,四任石埭知县,五任彭泽县令,六任佥判,七任柳州通判,官至朝散大夫。
敬献,思茂公长子。
敬祥,思茂公次子,受父恩,补将仕郎,初任江陵县主簿,二任张俊奏宣干,三任洪州司户,四任石埭知县。
敬仲,思悰公长子,初任越州萧山尉,二任饶州司理,三任岳州石首县令,四任靳州仕曹,五任舒州府怀宁县知县,六任广州通判,官至朝散大夫。
敬饶,思悰公次子,受父恩,官至承信郎。
敬海,思经公长子,初任广州道县尉,二任宁波通判,三任文林郎。
敬伦,思经公次子,受父恩,官至奉议大夫。
敬显,思谅公长子,初任德安府知录,仕至文林郎。
敬清,思谅公次子,初任韶州任化县尉,仕至文林郎
敬淳,思谅公三子,任潭州宁乡县尉。
敬逸,思谦公长子,为先锋将。
敬义,思谦公次子,仕至文林郎。
敬和,思谦公三子,任保议郎。
敬忠,思谦公四子,官至通议大夫。
敬珉,思谦公五子,官至翰林院文馆秘书。
敬复,思谦公六子,官至通判。
新安王氏名人
王壁,新安王氏一世祖,字大献,好骑射任侠。时值唐季,天下大乱,民无宁日。璧公率众戢民安境,民所赖之。时杨行密为宣歙观察使,闻璧公名,历补军职。璧公随之东征西伐,屡建战功。杨行密建国为吴,拜璧公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兵部尚书,加金紫光禄大夫。行密卒,子渥嗣立,*虐无道,出璧公为祁门令。璧公遂请老致仕,定居于祁门城西百余里之苦竹港。
王思谦(876——?),璧公之九子,仕吴越国为客省舍人。后梁国曾经赐给吴越国一匹名马,有一天,这马忽然死了。吴越王大怒,将看马卒下狱,准备斩首。看马卒的母亲在街头哭泣,正好被思谦碰到了,思谦教她到吴越王面前,当着满朝文武,哭诉道:“马死了,我儿偿命;那我儿死了,又由谁偿命呢?”王问:“是谁教你的?”说:“王舍人。”吴越王自知理亏,只好将看马卒释放了,但却对思谦怀恨在心。思谦感觉到不好,遂辞官归去,走到半路上,被追兵袭击而死。后人仰慕其仁义,立庙祭祀,称“祁山祠”。
王宠,字仲锡,号岩溪,明代歙县岩镇人,赐进士出身,秋官员外郎。正德乙亥谱(公元1515年)主修。
王彦洪(1467~1540),字克宽,号松山。安徽望江人,与王祥、孟宗、徐仲源并称为“望江四大孝子”。
王琠,明嘉靖年间御医,他笃志学古,精研诗文,自幼研读《素问》诸书,得医学之奥妙,治病不泥古方。明嘉靖年间闲游京师,因治愈皇太子病,授太医院官,直圣济殿事,加授登仕郎。有《医学碎金》、《意庵医案》等书行世。 王应斗,彭泽蒋家巷人,为新安琅琊王氏八房后裔,字士光,号彭泽羡人。曾主修明嘉靖庚申谱(谱名《新安琅琊王氏统宗世谱》),是谱原版本如今所存不多,其一为河北图书馆收藏,是谱为吾族传世家谱中最为完整的一部统谱,虽由于当时信息所限还有较多族人未能录入,但丝毫不影响其价值。有作品《归田录》传世。
王之庆(1593-1645),字修祜,号天宠,谥忠节,安徽望江人。幼年家贫,“躬耕养父母,读书尚奇节。”明崇祯二年(1629),任福建尤溪县令,政绩卓著。后因双亲年迈,告假归田。崇祯十五年,张献忠部大军压境,王之庆率领家乡子弟多次击退来犯之敌。崇祯十七年,李自成部大破京师,崇祯皇帝自杀,王之庆悲痛欲绝。顺治二年,清军兵临城下,王之庆率众奋起抵抗。清军统领大怒,调集大军扬言屠城。城内有人见大势已去,劝王之庆投降,为了全城百姓安危,他出城前往清军大营。清军统领欣赏其大义,委任他为黄州太守,王之庆笑而不答,返城。行至九江时连写两封《示子书》和一封《寄合邑书》,随后穿上明朝官服投入琵琶亭后碧水池中身亡。墓初建在望江城北,后迁葬于太湖。顺治二年,望江县公建“忠节祠”于望江城西街。安庆府亦建祠,将他与左光斗、雷縯祚同祀,名曰:“三贤祠”。
王稼祥(1906~1974),安徽宣城泾县厚岸村人。原名嘉祥,又名稼啬。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中国***和新中国对外工作的开拓者之一。
王凤梧(1901-1985),派名王万桐,金寨县南溪镇王畈村王台子人,系新安琅琊王氏后裔。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身经数百战,战功卓著,是我军优秀的指挥员。解放后,历任航空学院政委、中国民航局副局长和党委代理书记、空军高射炮指挥部副政委等职。在民航工作中,为创建中国民航事业做了大量的工作。1955年授少将军衔,并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各一枚。曾任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85年病逝于北京。
忠字号王思仲公后裔是哪些的问题回答如下,新安王氏属琅琊王氏支派,出自江左王氏之后,导公后裔褒公为王氏咸阳祖,褒公四传至綝,綝公生十子,其中第三子曰曒;曒公又五传至玙,为唐肃宗宰相;玙公二子,长曰及,次曰乂,乂生鏚 ,鏚公生璧,是为新安王氏始祖。 璧公字大献,好骑射任侠。时值唐季,天下大乱,民无宁日。璧公率众戢民安境,民所赖之。时杨行密为宣歙观察使,闻璧公名,历补军职。璧公随之东征西伐,屡建战功。杨行密建国为吴,拜璧公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兵部尚书,加金紫光禄大夫。行密卒,子渥嗣立,*虐无道,出璧公为祁门令。璧公遂请老致仕,定居于祁门城西百余里之苦竹港。
璧公生有九子,皆仕于南唐和吴越,或为谏议大夫,或为行军司马。九子共二十三孙,分徒各郡,散处江之东西,如安徽之祁门、歙县、绩溪、黟县、休宁、宣城、江西之婺源、九江、彭泽、湖口、鄱阳,浙江之建德,以及江苏之南京、泰州、高邮等地、号称一百三十六房,为江南王氏 如今,新安王氏后裔人丁兴旺,族人分布于祖国各地,为社会义建设作贡献,更有不少走向世界者,正造福于全人类!九子二十三孙。
九子
王思聪(863——?),璧公之长子,官至朝散大夫。
王思联(864——?),璧公之次子,官至谏议大夫。
王思仲(867——?),璧公之三子,官至中议大夫。
王思茂(869——?),璧公之四子,官至行军司马。
王思会(872——?),璧公之五子,官至宣州行营都统帅,卒于阵。
王思悰(873——?),璧公之六子,官至洪州教授。
王思经(875——?),璧公之七子,官至直秘阁。
王思谅(876——?),璧公之八子,官至通议大夫。
王思谦(876——?),璧公之九子,仕吴越国为客省舍人。
二十三孙
敬璋,思聪公长子,受父恩,文学出身,官至文林郎,初任丰州丰县主簿,二任靳口镇监辖,三任衡州安仁县县丞,四任赣州安远县知县,任内亡。
敬允,思聪公次子,受父恩,初任韶州仁化县尉,捕贼阵亡,授宣教郎。
敬文,思联公长子,受父恩,官至文林郎,后任通判。
敬昭,思联公次子,初任宣州太平县尉,二任汉阳军司法,三任常州无锡县丞,四任处州桂阳县令,五任荆门军知录,六任峡州推官。
敬成,思联公三子,仕至文林郎,九经丞事。
敬爱,思仲公长子,官至文林郎。
敬琬,思仲公次子,官至县尉。
敬德,思仲公三子,初任江陵县尉,二任洪州司户,三任奏王府司干,四任石埭知县,五任彭泽县令,六任佥判,七任柳州通判,官至朝散大夫。
敬献,思茂公长子。
敬祥,思茂公次子,受父恩,补将仕郎,初任江陵县主簿,二任张俊奏宣干,三任洪州司户,四任石埭知县。
敬仲,思悰公长子,初任越州萧山尉,二任饶州司理,三任岳州石首县令,四任靳州仕曹,五任舒州府怀宁县知县,六任广州通判,官至朝散大夫。
敬饶,思悰公次子,受父恩,官至承信郎。
敬海,思经公长子,初任广州道县尉,二任宁波通判,三任文林郎。
敬伦,思经公次子,受父恩,官至奉议大夫。
敬显,思谅公长子,初任德安府知录,仕至文林郎。
敬清,思谅公次子,初任韶州任化县尉,仕至文林郎
敬淳,思谅公三子,任潭州宁乡县尉。
敬逸,思谦公长子,为先锋将。
敬义,思谦公次子,仕至文林郎。
敬和,思谦公三子,任保议郎。
敬忠,思谦公四子,官至通议大夫。
敬珉,思谦公五子,官至翰林院文馆秘书。
敬复,思谦公六子,官至通判。
新安王氏名人
王壁,新安王氏一世祖,字大献,好骑射任侠。时值唐季,天下大乱,民无宁日。璧公率众戢民安境,民所赖之。时杨行密为宣歙观察使,闻璧公名,历补军职。璧公随之东征西伐,屡建战功。杨行密建国为吴,拜璧公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兵部尚书,加金紫光禄大夫。行密卒,子渥嗣立,*虐无道,出璧公为祁门令。璧公遂请老致仕,定居于祁门城西百余里之苦竹港。
王思谦(876——?),璧公之九子,仕吴越国为客省舍人。后梁国曾经赐给吴越国一匹名马,有一天,这马忽然死了。吴越王大怒,将看马卒下狱,准备斩首。看马卒的母亲在街头哭泣,正好被思谦碰到了,思谦教她到吴越王面前,当着满朝文武,哭诉道:“马死了,我儿偿命;那我儿死了,又由谁偿命呢?”王问:“是谁教你的?”说:“王舍人。”吴越王自知理亏,只好将看马卒释放了,但却对思谦怀恨在心。思谦感觉到不好,遂辞官归去,走到半路上,被追兵袭击而死。后人仰慕其仁义,立庙祭祀,称“祁山祠”。
王宠,字仲锡,号岩溪,明代歙县岩镇人,赐进士出身,秋官员外郎。正德乙亥谱(公元1515年)主修。
王彦洪(1467~1540),字克宽,号松山。安徽望江人,与王祥、孟宗、徐仲源并称为“望江四大孝子”。
王琠,明嘉靖年间御医,他笃志学古,精研诗文,自幼研读《素问》诸书,得医学之奥妙,治病不泥古方。明嘉靖年间闲游京师,因治愈皇太子病,授太医院官,直圣济殿事,加授登仕郎。有《医学碎金》、《意庵医案》等书行世。 王应斗,彭泽蒋家巷人,为新安琅琊王氏八房后裔,字士光,号彭泽羡人。曾主修明嘉靖庚申谱(谱名《新安琅琊王氏统宗世谱》),是谱原版本如今所存不多,其一为河北图书馆收藏,是谱为吾族传世家谱中最为完整的一部统谱,虽由于当时信息所限还有较多族人未能录入,但丝毫不影响其价值。有作品《归田录》传世。
王之庆(1593-1645),字修祜,号天宠,谥忠节,安徽望江人。幼年家贫,“躬耕养父母,读书尚奇节。”明崇祯二年(1629),任福建尤溪县令,政绩卓著。后因双亲年迈,告假归田。崇祯十五年,张献忠部大军压境,王之庆率领家乡子弟多次击退来犯之敌。崇祯十七年,李自成部大破京师,崇祯皇帝自杀,王之庆悲痛欲绝。顺治二年,清军兵临城下,王之庆率众奋起抵抗。清军统领大怒,调集大军扬言屠城。城内有人见大势已去,劝王之庆投降,为了全城百姓安危,他出城前往清军大营。清军统领欣赏其大义,委任他为黄州太守,王之庆笑而不答,返城。行至九江时连写两封《示子书》和一封《寄合邑书》,随后穿上明朝官服投入琵琶亭后碧水池中身亡。墓初建在望江城北,后迁葬于太湖。顺治二年,望江县公建“忠节祠”于望江城西街。安庆府亦建祠,将他与左光斗、雷縯祚同祀,名曰:“三贤祠”。
王稼祥(1906~1974),安徽宣城泾县厚岸村人。原名嘉祥,又名稼啬。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中国***和新中国对外工作的开拓者之一。
王凤梧(1901-1985),派名王万桐,金寨县南溪镇王畈村王台子人,系新安琅琊王氏后裔。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身经数百战,战功卓著,是我军优秀的指挥员。解放后,历任航空学院政委、中国民航局副局长和党委代理书记、空军高射炮指挥部副政委等职。在民航工作中,为创建中国民航事业做了大量的工作。1955年授少将军衔,并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各一枚。曾任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1985年病逝于北京。
谢谢仅供参考。
后林村位于馆驿镇东南部,距离镇区6公里。北与曹元村接壤,南与韩岗镇毗邻,西接苏庄,东临东刘庄,曹杨路穿境而过。本村包括2自然村,7个村民小组,560户村民,人口2636人。耕地面积2900亩。近年来本村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基础,兼顾社会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打造环境优美的适居新农村,年人均纯收入达元左右。
近年来,本村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念,把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坚持经济建设、乡村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带领村民走上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一是走多元化种养加发展道路。
大力推行科学化生产管理技术,推进高效农业。大力发展后林粉皮深加工产业。大力发展合同鸭养殖场。
二是兼顾发展村内软硬环境,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积极创建示范村。本村遵循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的原则,全村道路的硬化率达95%,栽种绿化树木300棵,建成农民娱乐场所一处,农家书屋一处;安装路灯50盏,监控13个,共有垃圾箱25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97%。
后林村与菜园村、东靳口村、苏庄村、西靳口村、东尚庄村、东郝村、东丁村、井庄村、东侯庄村、戚村村、王思口村、潘庄村、李庄村、西郝村相邻。
2019年12月12日,后林村被授予2019年度山东省卫生村荣誉称号。
后林村附近有水泊梁山、梁山水浒酒文化体验馆、梁山歼灭战遗址纪念园、科龙畜牧农业旅游示范点、梁山县水泊街道郝山头村等旅游景点,有鲁西黄牛、梁山青山羊、梁山黑猪、西张庄食用菌、梁山糟鱼等特产。
标准名称所在政区得名时间得名原因经度纬度耕地面积人口数邮政编码馆驿村济宁市梁山县馆驿镇明朝洪武八年间明洪武八年,李氏祖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因设驿站,故命名为馆驿。11614°3547°322500亩2,129272612何庄村济宁市梁山县馆驿镇明朝嘉靖年间明嘉靖年间,何氏祖由梁山南何庄来此建村,仍沿用原村名。11614°3547°52800亩260272612任庄村济宁市梁山县馆驿镇明朝嘉靖年间明嘉靖年间,任氏祖分支由今梁山县城任庄来此建村,仍沿用原村名。11614°3547°70000亩541272612东田店村济宁市梁山县馆驿镇明朝洪武年间明洪武年间,田氏祖由青州田家大街迁此建村,并设客店,故命名为田店,后因分支改为东田店。11614°3547°251700亩1,575272612西田店济宁市梁山县馆驿镇清朝顺治年间清顺治年间,田氏祖由东田店分支在此建村,命名为西田店。11614°3547°133200亩758272612滑庄村济宁市梁山县馆驿镇明朝中期明朝中期,滑氏祖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命名为滑庄。11614°3547°648900亩279272612东红庙村济宁市梁山县馆驿镇明朝洪武年间明洪武年间,陈、王两氏在此建村,因村东有一红色庙宇,故命名为东红庙。11614°3547°107400亩890272612西红庙村济宁市梁山县馆驿镇明朝洪武年间明洪武年间,陈、王两氏在此建村,因村西有一红色庙宇,故命名为东红庙。11614°3547°41000亩336272612丁庄村济宁市梁山县馆驿镇明朝成化年间明成化年间,丁氏祖由南邻西丁庄来此建村,命名为丁庄。11614°3547°27500亩149272612轩庄村济宁市梁山县馆驿镇明朝永乐年间明永乐年间,轩氏祖来此建村,命名为轩庄。11614°3547°97500亩621272612武庄村济宁市梁山县馆驿镇明朝洪武年间原名吴庄,武氏祖于明洪武年间,迁东平州东十余里,后又迁此,家族渐大。11614°3547°98000亩480272612潘庄村济宁市梁山县馆驿镇明朝洪武年间明洪武年间,潘氏祖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命名为潘庄。11614°3547°140000亩836272612东侯庄村济宁市梁山县馆驿镇清朝康熙六年间清康熙六年,侯氏祖由东十公里处侯昌村迁此建村,命名为侯庄。11614°3547°133000亩661272612西郝庄村济宁市梁山县馆驿镇明朝永乐年间明永乐年间,郝氏祖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命名为郝庄,后因分支,分为东、西郝庄。11614°3547°109600亩515272612东丁庄村济宁市梁山县馆驿镇明朝永乐年间明永乐年间,丁氏祖在西丁庄东建村,命名为东丁庄。11614°3547°146100亩690272612东郝庄村济宁市梁山县馆驿镇明朝永乐年间明永乐年间,郝氏祖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命名为郝庄,后因分支,分为东、西郝庄。11614°3547°76600亩520272612苏庄村济宁市梁山县馆驿镇明朝万历年间明万历年间,苏氏祖分支由附件菜园村来此建村,命名为苏庄。11614°3547°151100亩1,012272612菜园村济宁市梁山县馆驿镇明朝洪武年间明洪武年间,苏氏祖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因习惯种菜,故命名为苏菜园,后简称为菜园。11614°3547°81600亩731272612田庄村济宁市梁山县馆驿镇明朝万历年间明万历年间,田氏祖西北五公里,东田店迁此建村,命名为田庄。11614°3547°37100亩260272612东靳口村济宁市梁山县馆驿镇明朝初年明初,靳氏祖在老运河渡口处建村,命名为靳口,后称河东为东靳口,西岸为西靳口。11614°3547°159800亩1,400272612西靳口村济宁市梁山县馆驿镇明朝初年明初,靳氏祖在老运河渡口处建村,命名为靳口,后称河东为东靳口,西岸为西靳口。11614°3547°287100亩1,534272612东刘庄村济宁市梁山县馆驿镇清朝中期清朝中期,刘氏祖由鱼台县迁此建村,命名为刘庄。11614°3547°151800亩1,026272612后林村济宁市梁山县馆驿镇明朝万历年间明万历年间,林氏祖在此建村,命名为林庄。11614°3547°184200亩1,634272612曹园村济宁市梁山县馆驿镇 始名马庄,由马氏明初建村,后曹氏迁入,以种菜为生,马氏渐少,故改村名为曹家菜园,简称曹园。11614°3547°70000亩397272612东尚庄村济宁市梁山县馆驿镇明朝洪武年间明洪武年间,尚氏一官员建村,并建花园,故命村名为尚家花园,后改为尚庄。11614°3547°119800亩742272612戚村村济宁市梁山县馆驿镇明朝成化年间明成化年间,戚氏祖在此建村,命名为戚村。11614°3547°104000亩476272612井庄村济宁市梁山县馆驿镇明朝中期明朝中期,井氏祖在此建村,命名为井庄。11614°3547°102700亩623272612王思口村济宁市梁山县馆驿镇明朝洪武年间明洪武年间,王氏在老运河渡口处建村,王氏系大地主,为使雇农不忘王家,故命村名为王思口。11614°3547°100700亩635272612王仲口村济宁市梁山县馆驿镇明朝永乐年间明永乐年间,耿氏祖由山西洪洞来此运河渡口处建村,因此渡口处建村,因此渡口处建村,因此渡口艄公叫王仲,故命村名为王仲口。11614°3547°146900亩1,195272612乔庄村济宁市梁山县馆驿镇明朝洪武年间明洪武年间,乔氏祖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命名为乔庄。11614°3547°67600亩417272612李庄村济宁市梁山县馆驿镇明朝洪武年间明洪武年间,李氏祖由靳口来此建村,命名为李庄。11614°3547°124300亩702272612李村村济宁市梁山县馆驿镇明朝永乐年间明永乐年间,李氏祖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命名为李村。11614°3547°93600亩460272612徐楼村济宁市梁山县馆驿镇明朝永乐年间明永乐年间,徐氏祖在此建村,并建楼房,故命名为徐楼。11614°3547°145800亩551272612北张庄村济宁市梁山县馆驿镇明朝崇祯年间明崇祯年间,张氏祖由张家水坡(今辛庄附近)来此建村,命名为张庄。11614°3547°68600亩428272612王庄村济宁市梁山县馆驿镇明朝洪武年间明洪武年间,王氏兄弟二人由青州迁此建村,命名为王庄。11614°3547°85900亩365272612大营村济宁市梁山县馆驿镇明朝洪武年间明洪武年间,蒋氏祖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以打鱼为生,故命村名为大鱼营,简称大营。11614°3547°275800亩1,460272612小营村济宁市梁山县馆驿镇明朝崇祯年间明崇祯年间,张氏祖由张家水坡(今辛庄附近)迁此建村,以打鱼为生,命村名为小鱼营,简称小营。11614°3547°241000亩1,043272612辛庄村济宁市梁山县馆驿镇明朝永乐年间明永乐年间,张氏祖由东平迁此建村,因地势低洼,故名张家水坡,明崇祯年间,因大火灾,村湮灭,张氏五支在村后空场里重新安家,取名新庄,后演变为辛庄。11614°3547°241000亩1,043272612王府集村济宁市梁山县馆驿镇明朝崇祯年间据传,明崇祯年间,此地曾建王府,并设集市,故名王府集。11612°3545°220500亩1,307272612陈李庄村济宁市梁山县馆驿镇清朝乾隆四年间清乾隆四年,李氏祖由今韩岗李坊迁此建村,命名为李庄。11614°3547°92700亩900272612师庄村济宁市梁山县馆驿镇明朝永乐年间明永乐年间,师氏祖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命名为师庄。11614°3547°64500亩551272612西丁庄村济宁市梁山县馆驿镇明朝永乐年间明永乐年间,丁氏祖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命名为西丁庄。11614°3547°154000亩1,165272612西北楼村济宁市梁山县馆驿镇明朝洪武年间明洪武年间,丁氏祖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命名为丁楼,后因村东有一丁楼,故改为西北丁楼,简称西北楼。11614°3547°39200亩332272612毕庄村济宁市梁山县馆驿镇明朝永乐年间明永乐年间,毕氏祖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命名为毕庄。11614°3547°71200亩506272612高庄村济宁市梁山县馆驿镇明朝洪武年间明洪武年间,高氏祖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命名为高庄。11614°3547°190000亩1,026272612任楼村济宁市梁山县馆驿镇明朝嘉靖年间明嘉靖年间,任氏祖在此建村,并建楼房,故命名为任楼。11614°3547°70900亩581272612姚庄村济宁市梁山县馆驿镇清朝前期清朝前期,姚氏祖由东平北郭楼迁此建村,命名为姚庄。11614°3547°215600亩1,135272612南尚庄村济宁市梁山县馆驿镇明朝洪武年间明洪武年间,尚氏祖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命名为尚庄。11614°3547°179900亩646272612西张庄村济宁市梁山县馆驿镇明朝万历年间明万历年间,张氏祖由汶上平原村迁此建村,命名为张庄。11614°3547°112600亩487272612蒋庄村济宁市梁山县馆驿镇明朝宣德年间明宣德年间,蒋氏祖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命名为蒋庄。11614°3547°57700亩428272612邓庄村济宁市梁山县馆驿镇明朝永乐年间明永乐年间,邓氏祖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并建一红色庙宇,故名红庙邓庄,简称邓庄。11614°3547°19100亩159272612张桥村济宁市梁山县馆驿镇明朝永乐年间明永乐年间,张氏祖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命名为富粮屯。11614°3547°427800亩1,655272612亓庄村济宁市梁山县馆驿镇明朝永乐二年间明永乐二年,亓氏祖在此建村命名为,亓庄。11614°3547°101600亩437272612西王庄村济宁市梁山县馆驿镇明朝永乐年间明永乐年间,王氏祖由南京水西门外铁板桥迁此建村,命名为王庄。11614°3547°204600亩586272612大刘庄村济宁市梁山县馆驿镇明朝永乐年间明永乐年间,刘氏祖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因村落大,故名大刘庄。11614°3547°321300亩1,197272612袁河村济宁市梁山县馆驿镇明朝永乐年间明永乐年间,袁氏祖在此建村,因村西有一河流,故命名为袁河。11614°3547°131700亩1,030272612侯集村济宁市梁山县馆驿镇明朝洪武年间明洪武年间,侯氏祖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并设集市,故名为侯集。11615°3547°123200亩842272612西刘庄村济宁市梁山县馆驿镇明朝永乐年间明永乐年间,刘氏祖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命名为刘庄。11614°3547°75200亩435272612唐楼村济宁市梁山县馆驿镇明朝永乐年间明永乐年间,唐氏祖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并建楼房,故名唐楼。11614°3547°88000亩417272612贾庄村济宁市梁山县馆驿镇明朝永乐年间明永乐年间,贾氏祖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命名为贾庄。11614°3547°128100亩397272612西侯庄村济宁市梁山县馆驿镇明朝永乐年间明永乐年间,侯氏祖由山西洪洞迁此建村,命名为侯庄。11614°3547°106800亩563272612
(整理:袁口 滕华 口述:滕宪斌)
山东梁山袁口滕氏家族的来历一直都是未解之谜。前几年国内兴起宗族文化的时候,大部分家族成员都愿意追根溯源,了解自己身世的来龙去脉。而我在和全国滕氏家族联系上以后发现,我所属的这支血脉和全国各地的滕氏哪一家都没有交集。后来得知我们袁口这支是从黄河北的王坡村(现聊城市东阿县鱼山镇王坡村)讨荒来到这里。但在王坡村老祖宗到我祖祖爷爷那辈再往上就找不到源头了。
人对自己怎么走的可以不知道,却很想知道自己是怎么来的。天下滕姓出自山东滕州,但袁口一脉祖宗的脉系成谜,这样的谜惑让我很是纳闷:一个家庭必然有父母有兄弟姐妹,兄弟姐妹有可能会走散,但是,一个人得知道自己的母亲是谁吧,怎么在老祖宗那里,袁口滕氏脉系就不能理清了呢。
带着这个疑问,我在网上打听了全国很多滕氏家族的人。众说纷纭,还是无果。
袁口100多口滕氏子孙寻根梦灭,成了我们这支滕氏血脉的心事。
我滕氏家族在山东梁山县的古代京杭大运河的一个重要渡口----袁口扎根生活不到200年的历史。历经九代人的繁衍,至今100多口人。全国姓氏人口排位第211,算是人口不大的姓氏。
解放前,滕氏第一位从山东聊城东阿的王坡来到袁口的是一个叫滕元高的用手推车推着他父亲滕秉(又说是昺)一路逃饭来到袁口的。
《山东省梁山县地名志》记载,“明朝开挖疏浚大运河后,袁氏在此建村,并设有渡口,故名袁口”。
众所周知,古代京杭大运河起点是杭州,终点是北京,全长1797公里。京杭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是历经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古代运河,也是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
航运一直是古代交通、经济的枢纽。所以,人口最多、最活跃的地方就是运河两岸。
京杭大运河在山东境内沿岸村庄名字有一溜十八口的说法。因为是人工河,所以我姥姥家的村名是开河。京杭大运河穿村而过,元代置闸于此地,也称开河闸,设运河水驿,也称为开河驿,明清时期设置开河镇,镇政府驻地于此地,开河村因此也被称为开河镇,当时为运河码头,商贾云集于此,集市繁华,也称开河集。中国历史地图上标有它的位置,著名小说冯梦龙的《三言·二拍》记载有关此地风情。关于村名的来历,《山东省梁山县地名志》说是“因明朝永乐9年(1411年)开挖疏浚大运河而得名”。乾隆每次下江南都在开河停靠上岸驻留,据老人们说当地曾有乾隆亲笔题写的字匾。
袁口是古代京杭大运河长江以北元代会通河沿线的八大重要城镇之一,(八镇:南阳镇、鲁桥镇、开河古镇、安山古镇、长沟、南旺、袁口古镇、靳口古镇)和济宁北到安山镇之间“百里十八口”的十八个重要渡口之一(十八口:袁口,常仲口,王仲口,王思口,靳口,马口,王口,湖口,太口,温口,孙口,坝口,桥口,唐口,何长口,小门口,路口,欢口)。其中,袁口渡口因为一条贯穿东西主要交通干道,成为当年最为繁荣的古镇。
明正德元年(1506年)在袁口建起节制闸(南距开河闸6公里)后,这里的运输及商贸业快速发展,城镇逐渐繁荣。清 代遂成汶上(旧时属汶上县)“首镇”,镇内“居民三千户,通商贾百货”,是汶上漕粮收兑 地,也是最大的商贸集散中心。沿京杭运河,自袁口向北有靳口、安山二镇,向南有开河、南旺二镇,从地理位置上看,袁 口则处于五镇中心。每至河水汛期,北舟南船络绎不绝;陆地交通,则有东西方向的驿道, 向东可至汶上、兖州,向西至水泊梁山,与郓城、鄄城相通。每逢河水旺期,北舟南船络绎不绝,过闸待运的船只帆墙如林,江南的竹器、木器、瓷器,北方的煤油、洋线、京津杂货等通过此地广销四方。位居百里五镇之首。
观祖上从王坡一路来此的原因:王坡村是黄河北岸防洪堤下的一个小村,土地贫脊,交通闭塞,村民很是贫穷。我的祖上从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来到的王坡已无从考究,往上可追溯三代,先祖国瑞,其子井山、到滕秉(又说是昺)。因为过度贫穷,聊城王坡的滕氏一族实在是走投无路,为了生存,我的祖爷爷滕元高当年带着他的父亲一路要饭逃荒到袁口,发现这里来往人多,便落脚于此。开启了袁口滕氏一族的先河。
先祖滕元高在袁口做馍房生意,管南来北往的生意人吃饭。他育有两个儿子三女,长子滕文选,次子滕文章。
我的爷爷滕世荣是滕文章的次子。滕文章夫妇因病早世,大爷爷滕世昌年少时因为牵了别人家的几只羊,被告到衙门,得到消息的太爷滕文选(当时滕文选开药房,太爷滕文章夫妇已去世)匆忙到我大爷爷家,拿了五块大洋给我大爷爷出去躲躲,从此下落不明,至今都音信全无,据说是去了东北,但是我和东北的滕氏家族也建立过联系,都没有人知道滕世昌这个人名的,也没有承认祖辈是山东袁口的。从此,家谱上滕世昌这支就后继无人了。但是我们这边的说法就是滕世昌老人怀揣5块大洋闯关东,从此杳无踪影。
再说长子滕文选有六个女儿,膝下只有一个儿子叫滕世玉,也是最小的儿子。滕文章有两个儿子,三个女儿。
袁口滕氏除了我的祖上滕元高的后人外,其实还有一个太爷滕文秀,滕文秀是滕秉的二哥滕街的孙子,其父为滕元善,兄弟五人,家中排行第二(长子文远、三子文魁、老四文烂、老五文禹,可惜元善这支传到现在已无后人),滕文秀在王坡实在无法生活,到梁山县袁口投奔堂叔滕元高,后来也在袁口成家立业,只可惜只有四个女儿,也分别嫁人,四个女儿因为嫁人就没有联系了。
因为滕家在袁口人丁稀少,同姓之间也就显得非常亲,太爷滕文选六个女儿、滕文章三个女儿、滕文秀四个女儿,所以我们才有了十三个姑奶奶的传说。假如当时这十三个姑奶奶都是男丁,袁口滕氏传到现在必然是名门望族了。
然而,历史没有假如。
话说滕氏一族在袁口因为人丁稀少,常常受到人多势众的外族人欺负,我爷爷滕世荣也为了糊口被抓壮丁去了南阳当兵。尽管滕世玉当时开药房做中药生意,“聚泰和”中药店相当有名。当时家中经济有所宽裕,在袁口有了一定的地位,但终究还是人少受气。为了稳固滕氏家族在村上的地位,他长袖广舒,结交三教九流,八拜磕头兄弟十三人,南袁口杨家、东袁口于家等等,当时名气骤升,与此同时家族生意也是蒸蒸日上,一时间滕家门前很是红火。他结拜庞记染布房、“益盛”粮行、万兴”油坊、兼营酒业的“复成兴”粮行、“元和”精细糕点铺、“侯义盛”醋油铺、“东盛源”酱菜纸张铺、“万育堂”中药房、“同济堂”妇幼诊所、“洪盛永”百货店、“同和”酱园等外地人前来做生意而扎根于此。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好景不长,滕世玉英年日浙,享年46岁。当时袁口滕氏家族只剩有五口人,滕文选夫妇、滕世玉遗霜滕于氏,其子滕保庆(7岁)、滕保志(5岁),老的老、小的小,刚刚起飞的滕氏商业帝国随之坍塌。当时因为我的爷爷滕世昌在南阳(只传说在南阳,不知道是不是现在的河南南阳)当兵,太爷滕文选托人用三百块大洋把我爷爷赎回,帮他成家立业。当时家在梁山鹿弯的15岁的我奶奶丁兰芝跟随她父亲也是逃荒并住在袁口运河西岸堤上的破草房里,离滕世玉的中药铺不到100米的地方。当年三寸金莲的她跟着他父亲到袁口逃荒,经热心人说合,嫁给了我快三十岁的爷爷滕世荣,后来就和我爷爷一起,经营着我家的馍房生意。
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馆驿镇下辖村委会有哪些?
本文2023-11-13 19:05:44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71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