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都是谁?他们的结局是怎样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3浏览:2收藏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都是谁?他们的结局是怎样的?,第1张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是唐朝贞观十七年二月二十八日唐太宗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诸多功臣而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分别是:长孙无忌 ( 赵国公) , 李孝恭 ( 河间郡王) , 杜如晦 ( 莱国公) , 魏征 ( 郑国公), 房玄龄 ( 梁国公) , 高士廉 ( 申国公) , 尉迟恭 ( 鄂国公) , 李靖 ( 卫国公), 萧瑀 ( 宋国公) , 段志玄 ( 褒国公) , 刘弘基 ( 夔国公) , 屈突通 ( 蒋国公), 殷开山 ( 勋国公) , 柴绍 ( 谯国公) , 长孙顺德 ( 邳国公) , 张亮 ( 郧国公), 侯君集 ( 陈国公) , 张公瑾 ( 郯国公) , 程知节 ( 卢国公) , 虞世南 ( 永兴县子), 刘政会 ( 邢国公) , 唐俭 ( 莒国公) , 李勣 ( 英国公) , 秦琼 ( 胡国公)。

1、房玄龄 

房玄龄,名乔,字玄龄,以字行于世,唐初齐州人,房彦谦之子。贞观二十二年七月廿四癸卯日,房玄龄病逝,谥文昭。永徽三年,玄龄次子遗爱与其妻高阳公主被指谋反,遗爱被处死,公主赐自尽,诸子被发配流放到岭表。玄龄嗣子遗直也被连累,被贬为铜陵尉。房玄龄配享太庙的待遇也因而被停止。

2、虞世南

永兴文懿公虞世南,字伯施,汉族,越州余姚(今浙江省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贞观十二年卒,年八十一,获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懿,配葬昭陵。贞观十七年,绘像凌烟阁。 

3、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字机辅,河南洛阳人。先世乃鲜卑族拓跋氏,北魏皇族支系,后改为长孙氏。后遭武氏以谋反罪 名诬陷,全宗族或杀或流放,长孙无忌本人遭流放至黔州,不久被迫自缢。

4、李孝恭

李孝恭,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人,唐朝宗室,大将。贞观十四年,李孝恭暴病而死,时年五十岁。

5、杜如晦

杜如晦,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 贞观四年,杜如晦病重,李世民亲自去他家中探望,抚之流泪,在他咽气前超升其子杜构为尚舍奉御。即使皇帝如此贵重其人,杜如晦仍旧抗不过疾病之侵,死时年仅四十六。 

6、尉迟恭 

尉迟恭,字敬德,朔州鄯阳人。唐高宗显庆三年二月去世,享年74岁,李治亲为他“举哀”,在京五品以上官员前去哀悼。

7、魏征 

魏征,字玄成,钜鹿郡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贞观十七年,魏徵病死。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 葬礼从简。 同年入凌烟阁。

8、李靖 

李靖,字药师,原名药师,汉族,雍州三原(今陕西三原县东北)人。出生于官宦之家,唐初杰出的军事家将领、军事理论家。 贞观二十三年四月二十三日,李靖溘然逝去,享年七十九岁。

9、刘政会

刘政会,汉族,滑州胙城(今河南滑县)人。贞观九年卒,谥曰襄。

10、萧瑀

萧瑀,字时文 ,萧皇后的弟弟。 贞观二十一年,萧瑀病死,年七十四。宫廷太常上谥曰"肃",太宗认为萧瑀性多猜贰,刚忌太过,最后谥曰"贞褊公",册赠司空,陪葬唐高祖陵。

11、段志玄

段志玄,汉族,唐初齐州临淄(今济南市)人。贞观十六年病卒,赠辅国大将军、扬州都督,陪葬昭陵。 

12、刘弘基

刘弘基少时落拓不羁,好侠仗义,不事家产。高宗永微元年病死,年六十九,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襄,陪葬昭陵。 

13、屈突通

屈突通,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少数民族,屈突氏,隋末唐初大将贞观二年,屈突通病逝,享年七十二岁。唐太宗痛惜良久,赠予尚书右仆射,谥忠。 

14、殷开山

殷开山,名崤,以字行,京兆鄂 (今陕西 鄂县)人。为隋太谷长。 从讨王世充,进爵国公,征刘黑闼时病卒。诏赠右仆射,谥曰节。 

15、柴绍

柴绍,字嗣昌,汉族,晋州临汾(今山西临汾)人, 贞观十二年柴绍病重,唐太宗亲自前去探望。不久,柴绍去世,赠荆州都督,谥号襄。 

16、长孙顺德

长孙顺德是李世民文德皇后的族叔贞观年间,长孙顺德居官贪婪,几次被削爵,最后病发身死。李世民仍念旧情旧功,赠荆州都督,谥曰襄。

17、李勣

英国贞武公李勣,原名徐世勣,字懋功。唐高祖李渊赐其姓李,后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改名为李勣,汉族,唐初名将,与李靖并称,被封为英国公。总章二年十二月初三戊申日,李勣卒,享年七十六岁,唐高宗辍朝七日,赠李勣太尉、扬州大都督,谥号贞武,陪葬昭陵。 

18、张亮

张亮早年以务农为业,后投靠瓦岗,隶属于徐世绩部下,随徐世绩降唐。贞观二十年,张亮被告谋反,斩于西市。 

19、侯君集

侯君集,唐初大臣。豳州三水(今陕西旬邑县)人。他跟随李世民征战多年,屡立战功,尤其是协助李世民发动玄武门政变、夺取帝位的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后因参与皇太子李承乾谋杀魏王李泰的活动,被唐太宗处斩。 

20、张公谨

张公谨,字弘慎,汉族,魏州繁水人,唐朝初期政治人物和军事将领,曾在唐与- 厥的战争中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另外,在玄武门之变中辅佐了日后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在襄州都督任上,张公谨病死,时年仅三十九。

21、程咬金

程咬金,别名程知节、程义贞、阿丑,唐朝开国元勋,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665年2月27日,程咬金在怀德里家中去世,享年七十七岁,谥号襄公,追赠骠骑大将军、益州大都督。

22、唐俭

唐俭,字茂约,汉族,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唐俭生于乱世之北周大象元年,卒于唐高宗显庆元年,经历三朝五帝,年近八旬而逝,可称当时官场的老寿星。 

23、秦琼

秦琼,字叔宝,隋末唐初名将,封爵翼国公(死后追改胡国公),因常年征战,秦琼也时常病痛缠身,于贞观十二年病死,追赠徐州都督。

24、高士廉

高士廉名俭,字士廉,以字行,汉族,渤海蓨县(今河北景县)人。唐代开国功臣,北齐清河王高岳之孙,高劢之子。 高士廉为人谨慎缜密,表奏皇帝的草稿一概焚毁,不使左右知晓。贞观二十一年病死,时年七十二。 

对啊,你看资治通鉴,慕容姓与好几个国家建国有关部门呢!都是鲜卑族的!前燕后燕,前赵后赵都有慕容姓的踪影!

  前燕朝廷之中以汉语为官话,乃无疑之事实。前燕的官吏绝大多数是皇室、鲜卑贵族和汉族士大夫,这些人都受过良好的汉文化教育。据史料记载,慕容皝时期,不仅招收大臣子弟为官学生,而且慕容皝“亲造《太上章》以代《急就》,又著《典诫》十五篇,以教胄子”(《晋书》卷一0九《慕容皝载记》,第2826页)慕容儁(319-360)时亦“立小学于显贤里以教胄子”。(《晋书》卷一一0《慕容儁载记》,第2840页)前燕从未象北魏孝文帝(471-499在位)那样在朝廷之上禁止鲜卑语,实乃因为前燕一贯通用汉语。此固慕容鲜卑比拓跋鲜卑汉化更早、更深之标志。但是,鲜卑语在慕容鲜卑之日常生活中依然存在,确也有证可稽。比如,慕容鲜卑在十六国时期均保持鲜卑姓。可考的部分鲜卑姓有:

  慕容:此乃皇姓,不赘。

  慕舆:与慕容同音而异译。《元和姓纂》说:“鲜卑慕容氏,音讹为慕舆氏。”(林宝《元和姓纂》卷八,《四库全书》册890,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99页)我觉得此仅慕舆氏得姓原因之一;仅以用音之讹不能解释慕舆氏从皇姓中分化出来之全部原因,这种姓氏之分化应有其历史内容。譬秃发氏之于拓跋氏,本亦同姓,但部落分离迁徙,遂别为二,故其姓发音虽同,译为汉字则有别。慕舆氏之与慕容氏汉译不同,盖亦因曾经离析。观吐谷浑从慕容部落中分离之史实,可作此推测。

  乙氏:《宋书》九六《鲜卑吐谷浑传》记载:“浑与廆二部俱牧马,马斗相伤,廆怒。(中略)浑于是拥马西行,日移一顿,顿八十里。经书顿,廆悔悟,深自咎责,遣旧父老及长史乙那楼追浑令还。”(《宋书》九六《鲜卑吐谷浑传》,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369页)此长史乙那楼为贵姓无疑。至前燕慕容皝时,有护军乙逸。(《晋书》卷一0九《慕容皝载记》:“襄平令王冰、将军孙机以辽东叛于皝,东夷校尉封抽、护军乙逸、辽东相韩矫、玄菟太守高诩等弃城奔还。”第2816页)及至慕容盛时,又有段部首领兰汗妻乙氏。(《晋书》卷一二四《慕容盛载记》:“(慕容)宝为兰汗所杀,盛驰进赴哀,将军张真固谏以为不可。盛曰:‘我今投命,告以哀穷。汗性愚近,必顾念婚姻,不忍害我。(中略)’遂入赴哀。汗妻乙氏泣涕请盛。”(第3099页)

  屈突氏、悉罗氏:《魏书》卷九五《慕容暐传》:“暐令其帅悉罗腾、屈突铁侯等潜告之(谋反)。”(《魏书》卷九五《慕容暐传》,第2063页)屈突氏至北魏改为屈氏。

  可足浑氏:《晋书》卷一一0《慕容儁载记》:“立其妻可足浑辑补》卷二八《慕容暐传》:“(建熙)十年四月,立贵妃可足浑氏为皇后。”(第224页)《通鉴》卷一〇五“太元八年”:“慕容垂济河焚桥,有众三万,留辽东鲜卑可足浑谭集兵于河内之沙城。”(《通鉴》卷一〇五“晋孝武太元八年”,第3319页)

  辟闾氏:《晋书·慕容德载记》:“德遣使喻齐郡太守辟闾浑,浑不从。”(《晋书》卷一二七《慕容德载记》,第3166页)此辟闾浑当是鲜卑人。

  勒马氏:《通鉴》卷一〇八“晋孝武太元十九年”:慕容垂出征西燕,西燕皇帝慕容永“遣从子征东将军小逸豆归、镇东将军王次多、右将军勒马驹帅众万馀人戍之。”(《资治通鉴》卷一〇八“晋孝武太元十九年”,第3413页)

  斛谷氏:《晋书》卷一二八《慕容超载记》:“遣其将斛谷提、公孙归等率骑寇宿豫,陷之。”(《晋书》卷一二八《慕容超载记》,第3180页)

  吴提(染)氏、仇尼氏:《通鉴》卷一〇九“隆安元年”:“(夏四月,慕容)会遣其党仇尼归、吴提染干帅壮士二十馀人,分道袭(慕容)农。” (《资治通鉴》卷一〇九“晋安帝隆安元年”,第3448页)因不知吴提为姓、抑或吴提染为姓,故以括号标出,俟考。

  务银氏:《通鉴》卷一一四“义熙四年”:“(北燕以)司隶校尉务银提为尚书令。”(《资治通鉴》卷一一四“晋安帝义熙四年”,第3606页)

  乞特氏:《资治通鉴》卷一0九记载“燕将军乞特真帅百余人至其((拓跋珪)帐下,得珪衣靴。”(《资治通鉴》卷一〇九“晋安帝隆安元年”,第3440页)

  以上十一姓虽然有些出现在关于前燕之后诸燕的历史记载中,但姓氏传袭,前后一致,诸燕时期的姓氏必然在前燕就已经存在。如果这个推论不错,从可考之姓氏,大致可说明慕容鲜卑的姓氏在十六国时期,始终保持鲜卑语原貌。不过,人们还可以说,慕容鲜卑虽不改汉姓,其姓氏均已翻译为汉字,并固定下来,看起来不是汉姓,实际上已经汉姓化。这一点,我认为有一个漏洞。我们能见到的原始资料由汉人写成。在用汉文写历史的时候,必然使用汉字去指代鲜卑姓。史料中的汉文鲜卑姓并不说明鲜卑人在实际生活中时使用汉字读音来互相称呼。而且鲜卑语之存在于慕容族人的日常生活,还可以从鲜卑人以鲜卑语命名之例证来证明。《晋书·慕容廆载记》记载:

  

  慕容廆,字奕落瀤。(《晋书》卷一0八《慕容廆载记》,第2803页)

  

  汤球《十六国春秋辑补》卷二六《慕容儁传》载:

  

  慕容儁字宣英,皝之第二子也,小字贺赖跋。(第201页)

  

  又卷四二《慕容垂传》载:

  

  慕容垂字道明,皝之第五子也,小字阿六敦。(第329页)

  

  其他例子姑且不多举,仅此三人的字,已可说明很多问题。姓是固定的,传再多代,都无法改变。如果原本是鲜卑语的姓,即便音译成汉字,也看得出不是汉姓。不管慕容鲜卑如何汉化,他们没有象孝文帝那样强迫族人改姓氏为汉人姓氏,则怎么也改变不了自己家传的姓氏。但是名字不一样,是可以随意取的。如果鲜卑人彻底汉化了,不使用鲜卑语了,他们尽可以改汉人的名字。慕容鲜卑之皇族依然有鲜卑语的字,这个事实告诉我们,鲜卑语依然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我们知道,古人往往以字称呼关系密切之朋友、亲戚等。慕容廆无汉语之字,仅有鲜卑语之字,故其字当为其族内社交时朋友所呼,家庭中亲戚所称。在汉化最深之皇室家庭生活中、社交中,鲜卑语犹且常用,其他鲜卑人之中,所用之范围则应更广些。另则,慕容儁与慕容垂都有汉文的字,也有一鲜卑语之小字,很值得玩味。一般所谓小字,就是幼年时代家里人所取之昵称。为孩子取小名用鲜卑语而不用汉语,则说明鲜卑语对于慕容鲜卑人来说,亲切感更重。所以,使用鲜卑语给于他们的,是民族和文化的亲切感。凡是生活在非汉语语言环境中的中国人,大都习惯在家里,在华人的圈子里说中文,对外人则说外语。推其原因,在家里在华人圈子里说汉语,是情感需要,而在外面说外语,是谋生和社交需要。由此,就不难体会鲜卑人为什么在家里,在亲友间,要使用鲜卑语。十六国时期慕容鲜卑所使用的语言,是胡汉兼采,汉语用于外界,胡语用于内部;汉语重其实用,胡语则表示其亲切。

   族内说鲜卑语的习惯一直保持到北魏时期。据《北齐书》记载,在北魏时期还有一个慕容廆后人叫慕容叱头。(《北齐书》卷二十《慕容俨传》:“父叱头,魏南顿太守。”第279页) “叱头”二字显然不是汉语,是乃慕容后人仍然以鲜卑语命名的证据。

没有。只有复姓屈突的屈突(Qūtū)姓源流单纯,源出有一:出自古鲜卑族姓氏。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北魏孝文帝时,有代北复姓屈突氏、屈男氏随孝文帝南下,定居洛阳,改为汉姓屈氏,西魏时又恢复为屈突氏。二、迁徙分布(缺)屈突氏为古代鲜卑族复姓。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屈突氏,魏孝文帝令改为屈氏。

浙江象山港河南洛阳市

「屈」源出

1源于姬姓,出自远古黄帝后裔狂屈竖,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2源于有扈姓,出自夏王朝时期的屈骜,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3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莫敖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4源于地名,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公子姬夷吾封地,属于汉化改姓为氏。5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跋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6出自蒙古汗国时期乃蛮部屈出律,属于汉化改姓为氏。7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迁徙分布

屈姓被认为是一个非常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到2009年1月为止,屈姓在中国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一百八十二位,人口约七十六万三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48%左右。传统意义上的屈氏远祖,始于春秋时期楚国国君楚武王之子芈瑕,受封于屈(湖北秭归),子孙后代遂以封地名“屈”为姓。因此,屈氏是楚国的公族,屈氏起源于芈姓。屈氏得姓后十分兴旺发达,春秋战国时屈氏和景氏、昭氏为楚国最有势力的三大王室宗族,显赫一时。这一时期名载史册者达十余人,以三闾大夫屈原最为著名。公元前223年楚灭于秦,屈氏从此开始徙奔四方。一部分为避难散居今湖北、湖南等地。汉灭秦,曾迁六国贵族后裔和关东豪族于关中,屈氏亦列其中,为屈氏入陕之始。

西汉后两湖之地的屈氏有一部分迁居浙江临海,一部分迁居江苏泗洪、盱眙等地。而两汉之交的动荡不宁,使关中屈氏有进入山西、河北、山东者,其中一支迁居河南洛阳。魏、晋、南北朝时期,繁衍于今浙江临海、江苏盱眙、河南洛阳的屈氏家族庞大,人丁兴旺,昌盛为屈氏临海、临淮、河南郡望。屈氏后来在临海郡发展成望族,世称临海望。三国时期,汝南人屈晃因仕宦于吴,落籍今江苏省境。北魏时期,屈遵家族在河北北部、辽宁南部的繁衍也颇引人注目。随着同时期屈突氏改屈氏,极大地壮大了屈氏家族。隋唐时屈氏发展表现为南北争雄,竞相发展。宋、元时期,屈氏在南方的发展压倒了北方,播迁于南方广大省份,今江西、福建、广东、广西均有屈氏人定居。明朝初期,山西屈氏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被分迁于河北、北京、江苏、河南、山东等地。明、清以后,屈氏分布地进一步扩大。屈氏在中国国分布较广,到2009年1月为止,以湖南、陕西等省为多。

《广韵》:「屈:(九勿切[kwjɤt])屈产地名出良马亦姓楚有屈平又音诎。」「屈:拗曲亦姓又虏复姓屈突氏又羌复姓有屈男氏区勿切[khwjɤt]」在现代北京音里,两音合并为qū[tɕhy55](相当于演变自中古「区勿切[khwjɤt]」)。演变原理是,在北京音里有这样的批量演变:[k-]组声母与[j]介音搭配,演变为[tɕ-]组(jqx这组)。在现代广州音里,两音合并为[wɐt5](相当于演变自中古「区勿切[khwjɤt]」)。所涉及的演变是,[khw-]>[hw-]>[ʔhw-]>[ʔw-]>[w-]。在广州音里有[kh-]>[h-]、[khw-]>[hw-]>[f-]的批量演变。因此,「屈」按规律本来应演变为[fɐt5],但在[hw-]这一阶段却出现了特殊演变,经由复合[ʔhw-]这样的过渡阶段而演变为[ʔw-],之后再变[w-]。[hw-]>[ʔhw-]>[ʔw-]>[w-]的特殊演变,还可以参照「卉毁」。类似地,([khj-]>)[hj-]>[ʔhj-]>[ʔj-]>[j-]的特殊演变,可以参照「丘蚯邱钦泣欣休貅衅旭」。

你好,

 屈姓来源有三

  1、夏代时有屈骜,曾经被夏王启讨伐。他是屈氏的祖先。

  2、以封地命姓,出于芈姓,其始祖是春秋时楚国莫敖。春秋时,楚武王的儿子瑕,官至莫敖,位于令尹之下,楚武王封瑕于屈地(今湖北秭归),把屈作为瑕的食采之邑,故史称屈瑕,或莫敖瑕。屈瑕的后代以封地命姓,遂称屈氏。战国时,屈氏、景氏、昭氏成为楚国公族中有势力的大宗。

  3、北魏孝文帝时,有代北复姓屈男氏、屈突氏改为屈姓。其后子孙亦称屈氏。

  堂号

  "三闾堂"、"汨罗堂":都是根据屈原命名的。战国时屈原,博闻强记,明于治乱,在楚国官至三闾大夫。楚怀王很尊重其才。后来因为被奸臣靳尚和郑贵妃说他的坏话,被贬到江南。他作了《渔父词》,表明自己的爱国心,自投汨罗江而死。

  历史名人

  屈原:名平,战国时楚国人。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大诗人。创作了《离骚》、《天问》等20多篇不朽的诗篇。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等诗句流传千古。他因遭奸臣诬害,政治抱负得不到施展,眼看楚国将陷于秦国铁蹄之下,于5月5日投汨罗江而死,后来,人们就定这一天为端午节,作为人民记念这位伟大诗人的传统节日。

  屈大均:明末清初文学家。他以继承屈原精神为己任。其诗感伤时事,揭露清军暴行。著有《翁山诗文集》等书。清初,他得著作被列为禁书。他与陈恭尹、梁佩兰合称为岭南三大家。

  屈突通:曾任隋朝左骑卫大将军。归唐后为李世民部将。消灭薛仁杲后,诸将争抢珠宝,他独无所取。平定王世充,论其功第一,深为唐太宗敬重。

  屈突盖:为屈突通之弟。曾任长安令。他正直严厉,不畏权贵,不徇私情,权贵恶徒为之忌惮敛迹。时有"宁食三斗艾,不见屈突盖;宁食三斗葱,不逢屈突通"之誉。

希望能够帮助到你,望你采纳!

        李虎臣(1889-1954)原名秉信,字实生,后改名云龙,字虎臣。阎良区武屯乡房村人。辛亥革命后期陕西将领,辛亥革命后陕西军界的风云人物之一,刀客出身。武艺高强,仗义疏财,刚强勇敢,身先示卒,曾与杨虎城一起创造了“二虎守长安”的军事传奇。

  徐九龄(1907—1928)女阎良区康桥乡康桥村人。陕西妇女界革命先驱。1928年6月17日,徐九龄等九名0员一起,被-秘密杀害于西安红庙坡。

  武之望明代医家家(?-1629年)。字叔卿,号阳纡。今阎良区武屯乡人。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为关中鸿儒,为人恭而不阿,直而不抗。因幼年多病,遂习岐黄,《内经》以下至金元诸家医籍无不熟读,精通医学,尤长于妇科。根据王肯堂《证治准绳·女科》,加以重订条列,遂成《济阴纲目》五卷(1626年),引录资料丰富,选方较详尽。

  李淑芳,陕西周至人,艺名小若兰,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秦腔肖派传承人),西安秦腔剧院易俗社演员。1985年考入周至县剧团,1988年正式拜著名表演艺术家肖若兰为师学艺,继承了肖派代表剧目《藏舟》、《数罗汉》、《河湾洗衣》、《于无声处》等剧目。

  屈突通(公元557~628年待考),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少数民族,屈突氏,隋末唐初大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屈突通的先世为库莫奚种人,依附鲜卑慕容氏,徙居昌黎(今辽宁朝阳),后家长安。父亲屈突长卿,北周时任邛州(治临邛,今四川邛崃)刺史。屈突通“性刚毅,志尚忠悫,检身清正,好武略,善骑射。”

  张灵甫(1903年8月20日-1947年5月16日),汉族,陕西长安人。中国-陆军中将、抗日名将、爱国将领、民族英雄,原名张钟麟,字灵甫,后来为了表示开始新的生活,改名张灵甫,字钟麟。1903年8月20日生于陕西省长安县(今西安市长安区)东大乡东大西村。曾任中国国民革命军整编第七十四师(号称“王牌”、“模范师”、“抗日铁军”)师长。

秦桧与岳飞,一个当时被黑,一个后世被黑,都够惨!

南宋最大的一桩历史公案,当是“莫须有”。《宋史》“岳飞传”:(岳飞)狱之将上也,韩世忠不平,诣桧诘其实,桧曰:“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世忠曰:“‘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

这桩历史公案,首先涉及的是“莫须有”的解读。

著名学者吕叔湘,引用俞正燮《癸巳存稿》将“莫须有”标点作“莫,须有”,解释为“或许有”。这种解读认同度很高,但不一定正确。其实,“莫须”二字为宋人口语,即“大概”或“也许”的意思,宋代文献中很常见,意思也差不多。

清代《资治通鉴后编》认为,“莫须有”三字有误,引《中兴记事本末》旁证,“莫须有”应是“必须有”,著名学者朱彝尊即持此说。吕叔湘引用俞正燮《癸巳存稿》标点做“莫,须有”的说法,解释为“或许有”,这同样为一家之说。“莫须有”的正确断句,当为“莫须,有”。宋史记载的相关细节,是秦桧回答韩世忠时,感到十分为难——“莫须”,是写秦桧的态度犹豫不决;“有”,表明秦桧对岳飞是否有罪,态度非常肯定。

(秦桧《深心帖》局部)

秦桧肯定的岳飞罪名是什么呢?南宋学者王明清《挥麈录·余话》是这样表述的:“明清壬子岁仕宁国,得王俊所首岳侯状于其家……次岁,明清入朝,始得诏狱全案观之,岳侯之坐死,乃以尝自言与太祖俱以三十岁为节度使,以为指斥乘舆,情理切害;及握兵之日,受庚牌不即出师者凡十三次,以为抗拒诏命之制。”

王明清《挥麈录》虽为笔记,但持论正允,为后世学者所称道。根据《挥麈录》的记载,岳飞的罪名是两项:“指斥乘舆”,“抗拒诏命”。告发岳飞的,则是王俊。

王俊,原为东平府雄威将,以告讦他人起家,补本营副都头,从此一路升迁,后隶属于岳家军,任前军副统制。归属岳家军后,王俊数年原地踏步,没有升官,这就是作为岳飞的部下而对岳飞不满的关键所在。

绍兴十一年(1141),王俊诬告张宪谋反。张宪为岳家军同提举一行事务,前军统制,也是岳飞最倚重的将领。王俊告发,张宪企图煽动部下谋反并投金。张宪涉案,从此岳飞之子及岳飞本人卷入其中。

南宋的形势非常复杂,军事上难以与金军抗衡。但又不能示弱,否则将处于十分不利的战略地位。必须求和,又不宜求和,这就是朝廷的难言之隐。正是在这种复杂的形势下,王俊的告发被充分利用,王俊引暴了岳飞案。

以下为王俊证词,是十分珍贵的历史资料难得,摘录如下,读者可以从中作出接近真相的个人判断:

左武大夫、果州防御使差充京东东路兵马钤辖、御前前军副统制王俊:

有俊于八月二十二日夜二更以来,张太尉使奴厮儿庆童来请俊去说话。俊到,张太尉令虞侯报覆,请俊入宅在莲花池东面一亭子上。张大尉先与一和尚泽一着烛对面坐地说话,俊到时泽一更不与俊相揖,便起向灯影黑处潜去。俊于张太尉面前唱喏,坐间。张太尉不作声,良乆问道:“你早睡也,那你睡得着?”俊道:“太尉有甚事睡不着?”张太尉道:“你不知自家相公得出也,”俊道:“相公得出那里去?”张太尉道:“得衢、婺州。”俊道:“既得衢州,则无事也,有甚烦恼?”张太尉道:“恐有后命。”俊道:“有后命如何?”张太尉道:“你理不得。我与相公从微相随,朝廷必疑我也。朝廷交更番朝见,我去则必不来也。”俊道:“向日范将军被朝廷赐死,俊与范将军从微相随,俊原是雄威副都头转至正使,皆是范将军兼系右军统制同提举一行事务,心怀忠义到今朝廷,何曽赐罪?太尉不须别生疑虑。”张太尉道:“更说与你:我相公处有人来交我救他。”俊道:“如何救他?”张太尉道:“我这人马动则便是救他也。”俊道:“动后甚意思?”张太尉道:“这里将人马老小尽底移去襄阳府,不动只在那驻札。朝廷知必使我相公来弹压抚谕。”俊道:“太尉不可动人马,若太尉动人马,朝廷必疑岳相公,越被罪也。”张太尉道:“你理不得,若朝廷使岳相公来时,便是我救他也;若朝廷不肯交相公来时,我将人马分布自襄阳府。”俊道:“诸军人马如何起发得?”张太尉道:“我刧掠舟船,尽装载步人老小。令马军便陆路前付。”俊道:“且看国家患难之际,且更消停。”张太尉道:“我待做你安排着待,我交你下手做时你便聴我言语。”俊道:“恐军不伏者多。”张太尉道:“谁敢不伏!傅选道我不后?”俊道:“傅统制慷慨之人,大夫刚气,必有肯伏张太尉。道有不伏者剿杀。”俊道:“这军马做甚名日起发?”张太尉道:“你问得我是假做一件朝廷文字起发,我须交人不疑。”俊道:“太尉去襄阳府后面,张相公遣人马来追袭如何?”张太尉道:“必不敢来赶我,设他人马来到这里时,我已到襄阳了也。俊道:”且如致襄阳府,张相公必不肯休,继续前来收捕。如何张太尉道:“我有何惧?”俊道:“若蕃人探得知,必来夹攻。太尉南面有张相公人马,北面有蕃人,太尉如何处置?”张太尉冷笑:“我则有道理:待我这里兵才动,先使人将文字去与蕃人,万一枝梧不前,交蕃人发人马助我。”俊道:“诸军人马老小数十万,襄阳粮少,如何?”张太尉道:“这里粮尽数着船装载,前去鄂州也。有粮襄阳也,有粮可吃得一年。”俊道:“如何这里数路应副钱粮,尚有不前,那里此少粮,一年以后无粮如何?”张太尉道:“我那里一年已外,不别做转动。我那里不一年交蕃人必退。我迟则迟动,疾则疾动,你安排着。”张太尉又道:“我如今动后背嵬、逰奕,伏我不伏?”俊道:“不伏底多。”又道:“游奕姚观察,背嵬王刚、张应、李璋伏不伏?”俊道:“不知如何?”张太尉道:“明日聚时,你请姚观察、王刚、张应、李璋去你衙里吃饭,说与我这言语,说道张太尉一夜不曾得睡,知得相公得出,恐有后命。今自家懑都出岳相公门下,若诸军人马有语言交我,怎生制御?我东西随人,我又不是都统制。朝廷又不曾有文字交我管,他们有事都不能管。”

得知三更后,俊归来本家。次日天晓二十三日早,众统制官至张太尉衙前,张太尉未坐衙。俊呌起姚观察于敎场亭子西边坐地。姚观察道:“有甚事?大哥!”俊道:“张太尉一夜不睡,知得相公得出,太尉烦恼,道破言语,交俊来问观察如何?”姚观察:“道既相公不来时,张太尉管军事,节都在张太尉也。”俊问观察道:“将来诸军乱后如何?”姚观察道:“与他弹压,不可交乱,恐坏了这军人马。你做我覆,知太尉缓缓地且看国家患难。”面道罢,各去,更不曽说。

张太尉所言事毕,俊去见张太尉唱喏。张太尉道:“夜来所言事如何?”俊道:“不曽去请王刚等,只与姚观察说话交来,覆太尉道恐兵乱后不可不弹压,我逰奕一军钤束得整齐,必不致得生事。”张太尉道:“既姚观察卖弄道他人马整齐,我做得尤稳也。你安排着。俊便唱喏出来自后不曽说话。

九月初一日,张太尉起发赴枢密行府。俊去辞,张太尉道:“王统制你后面麁重物事转换了,着我去后将来必共将这懑一处,你収拾等我呌你重念。”

俊原系东平府雄威第八长,行日,本府阙粮,诸营军兵呼千等结连俊,欲刧东平府作过。当时俊食禄本营,不敢负于国家,又不忍弃老母,遂经安抚司告首,奉圣补本营副都头。后来即遇金人侵犯中原,俊自靖康元年首从军旅于京城下,与金人相敌,斩首,及俊口内中箭射落二齿,奉圣特换成忠郎。后来并系立战功,转今来官资。俊尽节仰报朝廷。

今来张太尉结连俊别起事,俊不敢负于国家,欲伺侯将来赴枢密行府,日面诣张相公前告,又恐都统王太尉别有出入,张太尉后面别起事背叛,临时力所不及,使俊陷于不义。俊已于初七日面覆都统王太尉,讫今月初八日纳状告首,如有一事一件分毫不实,乞依军法施行。兼俊自出官以来。立战功转至今来官资。即不曽有分毫过犯所有。俊应干告,勅宣札在家收存,外有告首呼千等补副都宣,缴申外庶。俊忠义不曽作过不敢负于国家,谨具状。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都是谁?他们的结局是怎样的?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是唐朝贞观十七年二月二十八日唐太宗为怀念当初一同打天下的诸多功臣而命阎立本在凌烟阁内描绘了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