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太极拳之:大搅局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3浏览:3收藏

陈氏太极拳之:大搅局,第1张

作者/李通国

原本并不复杂的陈氏拳术历史,一干人的参与,搅浑了一池水,变得扑朔迷离。

是谁在搅局?

农历1931年底,两名中年男子从首都南京来到了河南汜水,准备从这里渡过黄河,赴陈家沟作实地考察。两名男子,一位是唐豪,因为著作《少林武当考》的风波,离开了他就职的中央国术馆回到上海执行律师业务,但是业余时间仍然念念不忘武术历史的研究;一位是陈子明,中央国术馆武术教师,地地道道的陈家沟人。唐豪约上陈子明,到陈家沟考察,就是试图找到太极拳真正的源头。

此时的唐豪被困在了汜水,他在给好友顾留馨的信中写道:现到汜水,无旅店,一商店有空屋留客。时遇大风霜,三天不能渡河。风稍止,急雇小舟敲冰渡黄河去陈家沟,正是旧历年末的一天。1

也许,该说唐豪是个有事业心的人,他调查太极拳源头时已经不是中央国术馆编译处处长,在上海自谋职业了,写武术历史业已不是他的职责所在,但是他似乎有这样的好奇和责任感。他想成就一点什么,想向世人证明一点什么。

唐豪此行的心情是复杂的。

事情源于出书风波。

还在中央国术馆筹办阶段,国民政府党部委员、南京特别市市长刘纪文及国民政府司法部代理部长魏道明先后向中央国术馆筹备处负责人张之江推荐刚刚从日本留学归来的唐豪,建议张之江在中央国术馆成立后唐豪可以从事国术馆教科书的编纂审定工作。张之江在征得“筹备处”顾问李松如、张洪之等人同意后便发出公函,同意唐豪来筹备处工作一段时间再决定是否正式聘用。民国十七年(1928年)中央国术馆成立后,唐豪成为中央国术馆第一任“编译处”处长。

唐豪做事十分认真,尤其在编纂武术教学资料时,照此发展唐豪也足以成为中央国术馆的优秀员工是没有疑问的。原本一切都可以相安无事,偏偏唐豪在一个也许不是十分恰当的时间里投下了一枚“学术炸弹”,谁也没有会想到一本书会在武术界掀起巨大波澜。

嗜好武术的唐豪能够得到当时中国武术界最高学府职位,踌躇满志,准备在这个岗位上一显身手,当然不会满足于工作期间编纂武术教材这样的常规事情,他要理顺中国武术史上的大事。工作之余的唐豪在武术田园上勤奋耕耘,到1930年他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武术著作《少林武当考》。

写这本书唐豪怀抱着非凡的动机。

他在《自序》中写道,“现在一帮职业武士,嚣然短长于少林武当之间,未免所见者太小了”,“著这本小册子的动机,一方面固然要使一般人了解所谓少林武当的内容;一方面因为目睹所谓少林武当的职业武士,互相水火,互相妒嫉,十余年来,纷争不已。读了这本小册子,或者可以把天地放宽些看,大家起来,努力与国术科学建设这条大路,不要再坐在枯井里老嚷着天小。”2唐豪写作《少林武当考》乃是来源于少林武当等各门派的纷争,而且门派的纷争已经“十余年”了。民国前后,随着近代工业化城市的出现,大批职业武术家开始到大城市中谋生,他们相互聚集的机会比起农耕年代更多了;而出版业的兴起使得报纸书籍出版更为便利,武术家们有更多了解各个门派的机会,于是争论便纷起了!

职业武术家们的争执,还有另外一个原因:在大城市中依靠自己的武技生存,没有公平公正的办法证明自己功夫的道行深厚,于是各种江湖方法便层出不穷。武术附着神奇古怪、荒诞不经的故事,诸如仙人传授、佛家传授、祖上传授等等的宣传大法新招不断。当然有时也免不了动起手脚。中央国术馆最初成立时,开设了“少林门”和“武当们”,两个互不服气的门长就要通过拳脚论高下了。

人们对此似乎已经熟视无睹,可是受过学术训练的唐豪举起科学的大旗要对这种流弊炮轰了。

唐豪的武术思想,自然有人欣赏、有人赞许,不然《少林武当考》就不可能在唐豪工作在中央国术馆的时间里有顺利面世的机会。《少林武当考》于民国十九年(1930年)7月30日正式出版。该书是“中央国术馆丛书”之一,由中央国术馆自行编辑、出版并发行。作为编译处处长的唐豪也许能够得到地利之便,但终究要由国术馆领导阶层的首肯。国术馆馆长张之江就为唐豪的书作了序,他在《序》中写道,“武当、少林在过去的历史上,形成两大宗派,是人所共知,而因此演变成许多荒诞的神话,引起许多无谓的斗争,也是人所共知。”3

唐豪可能预料到自己在书中直言不讳地提到若干人的名字,自然会得罪到一些人,在《自序》中说,“这本小册子,得罪人的地方颇多。希望被批评者能够体会到这是学术上的探求,并不是要故意开罪与诸位。”4

谁也不曾想到,《少林武当考》初版3000册发行后,竟然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武术家中一些人士说唐豪“行径可耻”“愚弄我国人,扰乱民心”等等诸如此类的话,即便中央国术馆顾问张洪之、李松如等人也颇为不满。

那些自以为是少林正宗、武当嫡派的一些的职业拳师,密谋对唐豪将不择手段地饱以老拳。他的好友,中央国术馆朱国福、王子平等人从中调停,才得以解除纷扰。唐豪的书籍出版后不到一年,迫于多方面的发难,本来想有所建树的唐豪不得不在1931年5月仓皇离开,回到最初谋生地上海,从事与自己门当户对的律师职业。

就是在这样的境况下,唐豪还是在1931年底义无反顾的踏上了去陈家沟的路。执着的唐豪,赴陈家沟调查无疑是为了学术,可是那些挑衅并威胁了他人身安全和自尊的少林正宗、武当嫡派的职业拳师的所作所为是否打乱了作为一个学者应有的公正客观之心呢?

天知道!

唐豪真不虚此行。

前前后后在陈家沟几个月的考察,根据有限的文献资料和实证,关于太极拳之祖,抛出了一个著名的论调:陈王廷创立了太极拳。

他列举出了似乎有一定说服力的证据:

其一,陈王廷遗诗中有“闷来时造拳”一句。

其二,《陈氏家谱》十二页王廷旁注,称其为拳手刀枪创始之人;十六页有“至此以上,乾隆十九年谱序,以下道光二年接修”等字样;王廷墓碑,立于康熙五十八年距乾隆十九年甚近,所以这项直接史料最为可信。

其三,家谱三十六页十四世长兴旁注“拳师”,同页陈耕耘旁注“拳手”,陈长兴、陈耕耘父子都是世人皆知的太极拳专家,陈家沟人至今只学祖传的太极十三势及炮捶,不学外来拳法,所以陈王廷创造的一定是太极拳。

唐豪的推理并没有就此止步,他从太极拳动作技术的视角穷追其源。

王宗岳《太极拳谱》中太极谱有两套,一是长拳,一是十三势。长拳已经失传可是谱尚存在,其中如:七星拳手足相顾;当头炮势冲人怕;跨虎势那移发脚;朝阳手遍身防腿;兽头势如牌挨进;邱刘势左搬右掌;鬼蹴脚补前扫转上红拳等等拳诀,完全采自《拳经三十二式》5。所以,太极拳动作技术在最初的创作中汲取了戚继光创编整理的用来训练士兵的《拳经》中的技术。

以此而论,太极拳的产生应当在戚继光创编《拳经》之后;陈王廷就是生于明末卒于清初之人;陈王廷后世陈长兴传授杨露禅太极拳;陈氏家族世代只研习本族拳术,那么创造太极拳者就极为可能是陈王廷。

唐豪煞有其事地找到了太极拳真作者,他终于可以长长出了一口恶气,理正辞严地应对 哪些 打击他的人了。

这证据链当然有问题,推理也未必就符合逻辑,不过又有谁肯真下功夫刨根问底追究这个问题呢!唐豪之前的那么多年,大家还不是从故纸堆里找证据,吵吵嚷嚷几十年,谁也说服不了谁,谁也不相信谁,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结论是最合理的。唐豪毕竟是深入实地考察的第一人,无论结论对或错。

“陈王廷创拳说”不胫而走。

唐豪的论调一经提出,后继者篡改证据来附会。最正宗的附会无疑当属打着陈鑫旗号的貌似陈鑫作品的《陈氏太极拳图说》。

1929年陈鑫去世四年后,继承人陈雪元和陈椿元等人由于无法获得《太极拳讲义》原稿,不得不对陈鑫遗留下来材料重新整理、编辑乃至创作,终于1933年由开封开明书局成以《陈氏太极拳图说》之名四卷本出版。关于《陈氏太极拳图说》由来,2003年,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再版《陈氏太极拳图说》时才在陈东山的《序》中第一次做了解释,《陈氏太极拳图说》是在其“曾祖陈鑫《太极拳图画讲义》的基础上,经后人整理、修订,重新补写而成”。6但是那些编纂者,并没有找到完整的《太极拳图画讲义》原稿,所说的“《太极拳图画讲义》基础上”就是多么空洞的一句套话。

由于《陈氏太极拳图说》在整理和编辑过程中受到陈子明和唐豪1932年提出的“陈王廷创太极拳说”的影响,所以重要观点也存在附会和删改。

陈鑫原著《讲义》中从未提到过“陈王廷”,也更谈不上所谓“陈王廷创拳”。反而陈鑫在《太极拳论》一文中却明确指出“我陈氏始祖讳卜在元时即为名手。及明初洪武鼎定自山西平阳洪洞迁河南怀庆温邑即以拳艺传之子孙。”7的观点,独见陈鑫强调“元时陈卜”曾传拳于子孙,而并未提到 “陈王廷”创太极拳的只言片语。

这不能不让后来研究者质疑,当年唐豪从陈鑫著作中看到所谓的陈王廷遗诗:

叹当年,披坚执锐,扫荡群氛,几次颠险!

蒙恩赐,枉徒然,到而今年老残喘。

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闲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

趁余闲,教下些弟子儿孙,成龙成虎任方便。

欠官粮早完,要私债即还,骄谄勿用,忍让为先。

人人道我憨,人人道我颠,常洗耳不弹冠。

笑杀那万户诸侯,兢兢业业,不如俺心中常舒泰,名利总不贪参透机关,

识彼邯郸,陶情于渔水,盘桓乎山川,兴也无干,废也无干。

若得个世境安康、恬淡如常,不忮不求,哪管他世态炎凉,

成也无关,败也无关。不是神仙谁是神仙?

这与陈王廷时代严重不符的作品,人们一直疑心出自陈鑫的手笔!而今,不能不让人重新审视它究竟为何人所作?

而由陈森提供给唐豪的《陈氏家乘》批注资料则明显出自陈森的手笔。

由此,是否可以作更为不堪的假定:那诗或许根本是唐豪的伪作,那批注是唐豪指示下的作弊之笔。考察陈家沟时住在陈森家的唐豪究竟要做什么?动机有一个,推翻“张三丰创拳说”,回击那些打击报复他的职业武术家们。

《陈氏太极拳图说》显然背离了陈鑫的观点,在资料和文献上做了手脚。目的是附和唐豪和陈子明“陈王廷创太极拳说”,并假借陈鑫之名制造虚假证据。《陈氏太极拳图说》使用了陈鑫 (陈品三)的名义,但内容、主要观点,连同书名都明显做了较大改动。8

在以后的八十多年间,由于这一学说在国内的“权威性”,《陈氏太极拳图说》一直取代陈鑫原著《太极拳图画讲义》而备受推崇。

真是,“真作假时假亦真,假作真时真亦假”!

人们会疑问,陈鑫的继承人无法得到的陈鑫《太极拳讲义》原稿,流向了哪里?

自称从1921年开始就得“延熙公、品三公及福生季叔指示”习拳的陈照丕,在“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春 “将长兴公品三公遗著,揣之来京,刊印供世,俾陈氏数百年拳学,免致淹没失传耳。”9

这仿佛对前辈毕恭毕敬的言语之间,也许刻意掩饰真实。

作者 说的 “来京”是指民国首都南京,陈照丕是1928年受邀请来南京教拳。陈鑫继承者在没有《太极拳图画讲义》原稿的情况下,重新编创了《陈氏太极拳图说》一书1933就已经出版了,何以有1935年春陈照丕拿着陈鑫和陈长兴的遗作来南京,这是对自己行为的刻意美化。

有资料说,大约1928年前后,陈鑫的一个族孙找到他愿意帮助他出版书籍,并许诺说:“你将底稿给我,保证生活无虞,死后柏木四堵园货,穿着全负责。”陈鑫便将书稿交给他,然而不久,从南京来信说:“来时渡江,因遇风险,致将衣物全部落入水中。”谎称书稿遗失。这也是陈鑫在临终前托付给嗣子陈椿元等人的书稿资料中没有完整的《太极拳图画讲义》的原因。

但是到了1935年陈照丕出版的著作《陈氏太极拳汇宗》把陈鑫的讲义内容尽收其中,顾留馨说它“所采别为一本,内容较前书略少,文字间亦间有不同”。是顾留馨把《陈氏太极拳汇宗》与1933年的《陈氏太极拳图说》相比较而言。

这样说,拿走陈鑫《太极拳图画讲义》应该是,或者也许是别人所为,但稿件最终流落到陈照丕的手上。

无论事情多么戏剧化,原稿终于幸运地保留下来了!

《太极拳图画讲义》原作让我们得以看到陈鑫真实的观点。

在陈鑫遗稿的《太极拳图画讲义》中,不仅包括了原书稿的正文,而且还包括陈鑫生前多位支持《太极拳图画讲义》出版的好友所做的《序》。整理和收录在《汇宗》本中的9篇《序》、1篇《跋》以及陈照丕本人的1篇《原序》和1篇载自《中州文献辑志·义行传》中的《陈仲甡传》,共计12篇有价值的资料,真实地记录了陈鑫及其著作的相关故事和编著过程。

至于陈鑫认为,谁创拳?

李时灿依据《中州文献辑·义行传》中收录《陈仲甡传》为《序》强调陈家沟传统拳法是与“明初陈卜精拳道”。

关于陈氏拳术,陈鑫始终相信的是自己的先祖陈卜。

事情并没有到此结束。

2009年,由“陈鑫品三著”、陈东山点校,山西科技出版社出版了最新的《太极拳图画讲义》。

这本书使用原著之名,主要内容却照搬《陈氏太极拳图说》。有些观点表面改动后似乎接近了陈鑫《讲义》原著,但其中主要观点还是与《图说》别无二致,其目的不言而喻,仍不愿放弃原来的太极拳源流观。曾经被《图说》篡改成“陈王廷创拳”等内容和观点都依然出现在这部伪《讲义》中。令人不可思议的是,该《讲义》还增补《附录·陈王廷拳经总歌》继续为“陈王廷创拳说”编造新的“证据” 。但是在这本书的一篇《序》中,赵乾杰承认1935年陈绩甫收录在其编著的《汇宗》中的《太极拳图画讲义》才是陈鑫的原著。他以“可喜的是,《图说》付梓二年后,被称“遗失”的《太极拳图画讲义》文稿, 与 一九三五年重现于世。” 深感庆幸。

新《太极拳图画讲义》承认与原著的观点有些不同,但又认为“这些不同之处,并无矛盾,只是论述角度、叙述详略程度、行文的语言风格不同而已。如能合而习之,只会相得益彰,对太极拳博大精深之理的理解起到促进作用。”这种欺人的做法是想掩盖造假的事实。

新《太极拳图画讲义》有意回避《图说》中存在的许多明显错误和漏洞。用类似“偷梁换柱”式的做法试图使“假”变的更“真”、使伪《讲义》能取代原著,从而达到以假乱真的目的 。

在《讲义·自序》和附录《陈仲甡传》的内容中就以“陈王廷”替换原著中的“陈卜”;将杜严《序》名重新改换成了《太极拳图画讲义·序》;将原有的“太极拳图说”也重新变换成了《太极拳真诠》;把曾编入《图说》的郭玉山《序》中的“太极拳图说”改换成原著名《太极拳图画讲义》 等等,但又不做解释和说明,仍坚持以“不但可遂曾祖生前未遂之志,告慰曾祖在天之灵,又为太极拳研究者提供一份有价值的资料。”误导读者。

新《讲义》重蹈《图说》的覆辙,成为陈鑫及其学术思想研究又一搅局者 。

结语

我们看到的所谓的陈氏拳术历史,也许只是别人愿意让我们看到的。他们籍着各种各样的目的,或是政治信仰,或是自身的利益,或是狭隘的偏见,任意述说历史,涂抹历史,编造历史,端给我们一盘看似丰盛的大餐。

剥离附着在太极拳家陈鑫身上的污垢,我们看到一个本真的传统文人形象。尽管他的学术中可能存在一定的不足和漏洞,但他始终如一地捍卫自己的观点。

注释:

1顾留馨忆唐豪中华武术[J]1982(1):1

2345唐豪少林武当考·内家拳·太极拳与内家拳[M]太原:山西科技出版社2008

6陈鑫品三太极拳图画讲义[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7陈鑫太极拳图说[M]开封:开明书局1933

89张志勇陈鑫太极拳学思想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5)P:12-19

参考文献:

第五部分:季培刚太极往事[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1

第五六部分:张志勇陈鑫太极拳学思想研究[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5)P:12-19

评论文章

文章一

歌坛绿色公主——记青年歌手晏敏敏

一天作曲家刘书先带着一个女孩来做客,一曲《苗乡美》的激情演唱马上带来一片绿色的诗情画意。原来她就是著名声乐教育家糜若如教授的学生——堪称“歌坛绿色公主”的青年歌手晏敏敏。为什么这位湖南姑娘,年仅二十岁的歌唱就能为大家带来如此动人的诗情画意呢?大概还要从她短暂、曲折的经历谈起。  孩提时代的晏敏敏无论走到哪儿听到歌声或乐曲便会表现出独特的兴奋与敏感。童年时每天伴着歌舞厅音乐入睡,久而久之没有音乐反倒难以入眠啦。

也就是在怀化市靖州县鹤山小学读书时,爸爸发现了女儿的特长,送她到少儿艺术培训班参加各种文艺表演活动,有意让她从音乐方向发展。当时图书馆开办了电子琴班,第一节课敏敏便跑去看。两天时间里,敏敏一直站在那里眼看耳听老师授课,妈妈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第三天爸爸就买了台电子琴给她,报名参加了培训班。与电子琴同期开课的还有舞蹈培训班,敏敏是只丑小鸭,每天早晨要练,前桥、后桥、空翻、大跳、小跳、翻身、踏翻身、点翻身等等很多内容的基本功,老师的教学十分严厉,敏敏吃的‘苦头’可想而知,但就这样坚持了几年,十岁时居然已经是尖子班的学生啦。  有了这样的基础,14岁时,爸妈就把敏敏送到湖南省中南艺术学校学习钢琴、声乐。钢琴老师叫冉广林,发现敏敏的程度比同年的高,就给她布置有难度的练习曲,由于教学有方和敏敏刻苦,每次回课都能超额,切质量好。为全面锻炼、提高敏敏的艺术能力老师提出了要求,就是让他学会当肖老师!敏敏开始有些想不通,老师便说:“你不喜欢当老师,我还当老师喜欢你干嘛?”反思后敏敏尝试了一下,觉得自己确实可以教,并且与同龄人更好交流些,就在学习名列前茅的状况下,竟然帮老师把许多没有完成的任务都完成了。  与此同时,跟随省音协常务理事、国家一级演员、教育家徐竟存学习学习民族声乐。这也是敏敏第一次接触声乐。当时还处在童声阶段,徐老师有些不太愿意收。因爸爸执意要求,校长就以爸爸帮忙代理教务处主任工作作为条件,收下了敏敏。徐老师教敏敏唱歌,不要用白嗓子唱,要用轻声唱。敏敏不懂而且突然感到失声,便对教学又抵触情绪。后来,横下心来跟徐老师学,一个星期下来老师说敏敏进步很大。  回家爸爸让敏敏唱首歌,敏敏就唱了一首《映山红》,但声音只有蚊子那么大,爸爸说:“你能再大点声音吗?”敏再唱依然如故,爸爸又说:“用你原来的声音唱。”敏说:“唱不出来!”爸爸又说:“你能不能像歌唱家那样唱呢?”敏说:“不能。”爸爸说:“怎么回事?成这样啦?”就问徐老师:“怎么回事。”老师说:“她现在童声长不了,大人的还没学成,这是一个过程······”

经过一个暑假回校后,学校恰巧要抽人去演出,敏敏便主动向校长要求:“我也能去吗?”校长说:“你太小,再大点就能去啦!”敏又说:“您能让我试唱一下吗?”校长说:'可以。“敏敏一唱,把大家惊了一下,大家还以为她停留在“过程中”,没想到声音出来啦!不久,敏敏在校园内的歌唱比赛中拿了个第一名!徐竟存教授也参加了评比,惊了一跳说:“敏敏,没想到你进步了,很让我高兴!”晏的声音悟性越来越高,老师对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初三、高一)的两年乐理学习课中,敏敏都随两届高三班上课。这一时间敏敏主要注意的是歌曲的韵味,感情处理。同时,也算确立了自己的艺术发展点和主攻方向——民族声乐。  2003年她来到广州星海音乐学院附中,被推荐到大学声乐教授雷慧兰处。雷慧兰听了敏敏的条件和唱功后觉得很有开扣潜力,便让她更多的接触歌剧性作品,着重指导其演唱的轻、重、缓、急,更加加强了歌曲感情处理方面的进步。附中的钢琴专业很强,一年后敏敏的钢琴又上了个新台阶。读到高二时,北京现代音乐学院到该附中去招生选中了敏敏,觉得她是应届条件最好的。让她跳进北京现代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声乐专业,成为大一学生,由柴林老师授声乐小课。柴要求敏敏抓住歌曲起中点,音不散,注意其内在的音点、音量,使声音更亮,更厚实,更稳。提出,敏敏应该找更好的老师来学。在校三年,敏敏同时跟海政歌舞团王晓莲老师选修了双排键电子琴。  此间,妈妈对敏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你歌唱、钢琴、电子琴、舞蹈都学啦,但是以后唱什么歌呢?”晏说:“想唱什么就唱什么。”妈妈提醒:“以后你自己写歌可不可以?”慢慢的敏敏发现,社会上许多歌都是一样的调子······还不懂什么是创作的敏敏在妈妈的不断启发和鼓励下,发现自己平时睡觉做梦经常会梦到许多漂亮的旋律,但是起床后便都忘掉了······回头一想:“那么好听的旋律,我自己唱该多好哇!”2004年末的一天晚上,突然间很自然就从脑子里留出一段旋律来,敏敏呼啦就起床拿起本子记录起来。写一会想一会,突然又断啦,想不起来啦就又躺下睡觉。睡着睡着,中断的旋律又接上了,敏敏又爬起来写,就这样一直写到早上5、6点钟。妈妈推开门问:”你起得很早?还是一夜没睡觉?“敏神秘的“嘘”了一声,妈妈跑到桌子上一看,密密麻麻的数字写了满本子,不知道是什么东西?当敏把音符全部记完后说:“妈,我想好了一段旋律了······敏敏把各种感情符号标上,一个谱子的初稿算出来啦。但是感觉还有旋律,于是试了一下好像还有声部,便在主旋上家谱了四部和声。之后对爸爸说:”我这个歌很好听······“爸爸说:”可是你怎么长啊?没有词呀······”敏敏说:”这词怎么写呀?“爸爸说:”只能靠你自己写。“敏敏看着谱子想场景,什么”太阳出来了“就写”出来了。“开始都不押韵有根据平时歌里的感觉花了连续三天的时间修改,就这样《苗乡美》在2005年春节时以“十八岁的灵感”诞生了。随后,爸爸专为敏敏写歌词,敏敏创作了歌曲《家乡的小河》、《都喊祖国叫爹妈》、《家乡的月亮》、《靖州美》、《相约靖州》、《娶朵苗乡的红玫瑰》等十多首,并在各种书、报、刊物上发表及多项塞事中获奖。  在北京学习期间,敏敏将艺术实践和理论结合起来,参加了不少音乐活动和赛事,2006年一次比赛中表现得十分优秀,词、曲、演唱获得一等奖!被音乐界不少专家、评委发掘,吸收为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协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协会会员、中国著作权音乐协会会员。其中作曲家、评论家沈尊光老师将敏敏推荐给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著名声乐教授糜若如老师,糜老师听敏敏唱了后的第一印象是:“很有潜力可挖、悟性很强,就收下了敏敏。要求她:“在同等水平线上你不能跟同等人去比,你要站在更高的地方去看。在班上第一不算,学校第一不算,走到哪都要第一才行,要精益求精,取长补短。”

敏敏已是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专升本科大一的学生啦。让我们预祝这位“歌坛绿色公主”——青年歌手晏敏敏不断进取得更新的成绩,早日走进听众视线,争取成为大家喜爱的歌手。  ——论文摘自于《黄河之声》、《词坛》、《丹顶鹤》、《莲香音乐》······

文章二

雪花贺岁展佳作红梅迎春推新人——贺《原创音乐报》创刊  岸江

在雪花贺岁,红梅迎春的季节里,由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协会主管,北京天龙源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主办,在2006年全国原创歌词歌曲暨演唱评选活动中《原创音乐报》于2006年11月18日出版面世。填补了我国报刊原创音乐之空白。原创是音乐之本,创新是民族之魂,《原创音乐报》的出版将提供高质量的音乐资源及演艺食粮,为繁荣我国音乐艺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有着深远的意义。  《原创音乐报》和原创歌词歌曲暨演唱评选活动,其主要宗旨创新推新。无论是专业的或业余的,无论是香港、澳门、台湾祖国四面八方或海外侨胞,无论工人、农民、教师、学生、战士都为其搭建展示自我音乐艺术的平台。同时推荐演艺新人及时介绍社会音乐动态,提供全国各种歌词歌曲演唱大奖赛信息,是广大音乐爱好者和音乐工作的良师益友。  《原创音乐报》配合一年一届的原创及演唱系列活动,以推新人推新作为主题,以公平公正为原则,一视同仁,不拘一格评佳作选人才。活动参加门槛低,起点高,费用低。品位高,出优秀作品多,时间花的少,推新人新作渠道多,走的弯路少。活动几千人参加,推出几百首佳品新作,一批新人在此展示自我才华,活动办得圆满成功,宣传面大,影响大。例如晏敏敏(19岁)在2006年首届原创歌词歌曲暨演唱评选活动中,得到了专家评委一致认可,获作品一等奖,演唱一等奖,词、曲、唱特别奖,即兴作曲特别优秀奖,即兴演唱特别优秀奖等五大奖项。由活动组委会颁发奖杯、荣誉证书。同时在首刊《原创音乐报》刊登其照片、简介、作品、并在初看画册发展其作品等一系列推荐活动。她就是《原创音乐报》及评选活动中在迎春的季节里栽培的一朵初放的红梅。  《原创音乐报》有乔羽、王世光、任志平、刘钦明、樊祖荫、石祥、王玉明、赵毅、程源、韩瑞林等***物及数十名专家名人做后盾,在飘着美丽雪花的季节里创刊出版问世,起点高、品位高,可喜可贺。祝愿在这块洁白无瑕的原创音乐园地里,千万新人新作在神州大地闪耀辉煌。  ——摘自于《原创音乐报》

文章三

梦中的田园诗话——听晏敏敏的《苗乡美》

这是一首青年歌手晏敏敏的处女作,她以十八岁的灵感在梦中绘制了一幅美妙音乐与诗情画意。那色彩绚丽的少数民族音乐语言、和声伴唱、舞蹈节奏、衬词甩腔的运用,可以看到一首抒情歌曲完整、严谨的结构,虽然某些地方还略带些稚嫩,但已经看到全能型歌手深藏的创作潜质。

那么,《苗乡美》到底美在哪里呢?听!电子琴轻盈的点缀与哗啦啦的流水声中,男声无伴奏合唱“阿依也”迅速掀起,一个民族特色鲜明、和声均匀、柔和的兴起,将全曲苗族特色的独特意境轻轻敲定。  色彩鲜明的旋律与各种劳动声音采样的打击伴奏中,首先进入女声独唱的主唱。“太阳那个出来也照呀那个照苗乡也。”“吊脚那个楼前也阿依哟,青山那个伴绿水。”音乐根据歌词语言密度和音调特点加入适量过度,在巧妙发展5642旋律特点同时出现了7121的降7特点。在舒展、浪漫中描绘了歌曲的清新意境。特别是衬词“阿依也”将苗族音调风格鲜明特点结合起来以前1后6迅速转掉,使“唱支那个山歌/山歌又有随风飞/唱支那个幸福遥/阿哥阿妹来相会”在紧密节拍中加入了女合伴唱,演唱在音阶转换中将歌唱《苗乡美》引入第一美——爱情美。  XXXX鼓的密集打击引导下,进入快板,具有舞蹈节奏的,女高、男合、衬词“噢”同时进行的三部合唱。但见“阿哥阿妹来相会/欢歌笑语双双配”的旋律在5音变奏中加入多出的1音过度,群体演绎效果在节奏密集、民族色彩鲜明的旋律中快速倒字,充满跳荡感觉和快速铺垫。苗族色彩鲜明的短暂衬词演唱“阿耶依哟阿哥阿妹来相会”以独唱加伴唱有张力的抒情将歌曲引入“来相会呀双双配”。在“来相会呀双双配”这个爱情干熊熊燃烧的乐句中。但见舞蹈节奏鲜明,主唱、女独伴唱、男声合唱伴唱的快速倒字,以跳荡节奏力度与群体感情爆发的能量释放,掀起舞蹈动感热浪。随即进入群体衬词长句子“阿耶哟”的演唱,旋律变奏中出现两处降7和降3的特点。伴唱也以女高、女中。男声高低音部等六个声部,同时掀起抒情高潮,呈现充满野性、狂热、奔放的歌唱情绪和浓郁的生活气息与民族色彩。

爱情美必然创造出生活美,这恐怕是《苗乡美》要表现的第二部分生活美。歌词呈现“唱支那个苗歌花香鸟语醉/唱过高山那个高山群山都来对/山河山河听我说/苗乡你最美”的变化,音乐转日开头的缓慢独唱抒情,旋律在A段发展变化中保持音乐风格同时,多出运用了降3降6降7及还原,复杂的语气却让诉说变得优美大气,情感表达由内向外扩展,将镜头对准苗寨愉快的劳动生活……  为对该段的具体内容进行抒情性歌唱,作者又创作出一段女生二部衬词“哈也……嘿呀!”的合唱伴唱和男声甩腔的新颖铺垫,并巧妙连接起B段音乐并为其填上新词“你看那个苗寨/芦笙阵阵伴歌随/再看那个赛歌场上/歌声处处苗翔飞”赋予了新的生活蕴含。群体的舞蹈歌唱节奏仍以苗族色彩鲜明的短暂衬词演唱“阿耶哟芦笙阵阵伴歌随歌声处处苗乡飞”那独唱加伴唱又张力的抒情来承接。  为最大限度的表达《苗乡美》的主题,尽兴展现苗族风格与抒情特点:一段打击乐间奏过门后,作者抓住B段两处降降7和降3特点的衬词“阿耶罗”长句子有张力的抒情,填上“伴歌随呀苗乡飞”的新词。将B段独唱开头“唱支那个苗歌/花香鸟语醉/唱过那个高山/群山都来对/山河山河听我说苗乡你最美”与女声二部衬词“哈也……嘿呀”的合唱伴唱,男声甩腔的新颖铺垫结合,三个疾徐不同音乐色块形成有机联系并产生第三次抒情高潮——集中对苗寨生活进行了刻意的热烈、爆发式情感表达……  紧接着,歌曲回到A段开头音乐“太阳那个出来也照呀那个照苗乡也/吊脚那个楼前也阿依哟青山那个伴绿水”那种清醇意境之中,在首尾相呼应的舒缓歌唱中以“水上鸳鸯成双对/山中金鸡鸣富贵/山歌悠悠随风飞/欢歌齐唱苗乡”美“悠然抒情,最后以高音51的衬词演唱、延长,准确的表达了歌曲主题。  ——摘自于《歌迷大世界》《歌词论坛》…… 她是个这样的一个人——

她很苗条,但个子不高;

她很能吃,但很难胖;  她很能睡,但也很能熬;  她很随意,但不随便;  她爱热闹,但不喜欢凑热闹;  她爱清净,但不喜欢太冷清;  她很自信,但她不会骄傲;  她爱打扮,但不喜欢做作;  她是急性子,但她不急躁;  她很聪明,但她不爱耍心机;  她很认真,但不古板;  她很粗心,但不邋遢;  她爱激动,但不冲动;  她很直爽,但不直接;  她有脾气,但不会耍性子;  她爱解忧,但不爱开玩笑;  她很执着,但不痴迷;  她很热情,但不殷勤;  她很善良,但不柔弱;  她很坚强,但不强势;  她很坚持,但不强求;  她很果断,但不武断;  她不计较,但不会纵容;  她有原则,但不会束缚;  她很天真,但不幼稚;  她爱幻想,但并不虚伪。

辛亥革命期间回国,担任海军陆战队秘书长。后回长沙,在《长沙日报》社担任撰述。回湘路过武昌时,黄兴以战时财政困难向他求教,杨建议募捐和征收战时特别税,以渡难关。

1912年暮春任《汉口民国日报》总经理。1913年3月,宋教仁被刺案发,《汉口民国日报》发表申讨“袁贼”(袁世凯)、“赵犯”(赵秉钧)文章累月。黎元洪派人于法租界将杨与其同事周鲠生、皮宗石、李剑农等4人逮捕,拘禁于法租界巡捕房。经汉口法国领事会审判决无罪,杨被护送至上海释放。得黄兴资助,同年初到英国,入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攻读货币银行专业。1920年回国后即在吴淞中国公学兼任经济学、会计学教授,在商务印书馆担任会计主任,对商务的会计制度进行了改革,并迅速实现扭亏转盈。郭沫若曾称赞他“在商务管着银柜子”,中国会计界称他为中国商业会计学的奠基人。同年夏,杨到长沙代表中国公学和北京大学等4团体陪同到中国讲学的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和英国哲学家伯兰特·罗素巡回演讲。他自己也对长沙听众讲了“社会与社会主义”、“同业组织问题”和“介绍罗 素其人——与罗素一夕谈”3个专题。毛泽东当时是新民学会负责人兼任长沙《大公报》的 特约记者,特把杨的演讲记录下来,用“杨端六讲,毛泽东记”的署名,登在1920年10月31 日长沙《大公报》的第十版上。1926年杨任中央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社会科学研究所研 究员。在此期间,他着重研究中国对外贸易,与侯厚培等根据1864~1928年间的海关清册著 成《六十五年来中国贸易统计》,绘有图表40余幅,成为中国第一部国际贸易资料集。

1930年后一直受聘于国立武汉大学,曾任法学院院长、教务长、教授兼经济系主任、文科研究所经济学部主任。1938年,武汉大学由武昌迁往四川乐山,杨任迁校委员长。曾兼任国民政府参政员、军事委员会审计厅上将厅长,当选国民党第六届中央执行委员。

新中国建立后,任武汉大学教授,兼任中南军政委员会财经委员会委员。1956年参加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66年9月30日,在无人照顾的情况下去世,未留下骨灰,终年年81岁。

杨发表有关中国金融、币制和税制改革等各类文章160多篇,主要有《中国币制改革论》、《关税问题概论》、《财政上的防腐方法》等。在武大期间,讲授货币与银行、会计学、企业管理学等课,编有《货币与银行》、《工商组织与管理》、《现代会计学》等。武汉解放后,开始从事清代货币金融史的研究,50年代末期完成的《清代货币金融史稿》,深受国内外同行学者的好评,香港广角镜出版社于1977年重印此书。晚年编纂《中国近百年金融史》,

杨端六生于1885年6月18日,恰为当年端午节后一日,其母便给他取了个小名“端六”。年长后,为了怀念母爱,竟以此作为他的大名。他生于长沙县东乡,原籍苏州,1900年祖父、父亲相继去世,家无恒产,考入由著名经学家皮锡瑞主持的善化学堂,次年转入完全免费的师范馆(后称中路师范学堂),在旧学和新学两方面打下了较好的基础。1903年毕业当小学教员,在长沙和浏阳乡下任教,恰逢两湖有官费留日名额,可是农村消息闭塞,误了考期。亲友见他一心向学,便资助他于1906年自费赴日。他先到宏文书院学习中学现代课程和外语,1908年得以补为官费生,便考入东京正则英语学校,后转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冈山第六高等学校。这时,他与同学皮宗石(1887年-1954年,30年代末期为国立湖南大学首任校长)等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爆发,他和同盟会留日学生赶回上海,成立“海军陆战队”,任秘书长。不久清帝退位,这支部队解散,他便回家省母。

辛亥革命后的长沙,先是焦达蜂、陈作新以同盟会员为骨干的军政府,后来是立宪党人谭延闿的新政府,从日本回来的学生,特别是有同盟会员身份的人,此时做官的机会多极了。比他早两年回国的表弟俞笏山,这时也参加了谭政府的工作,任外交司次长。另一方面,这时各种法政学校风起云涌,除公立、官,绅法政外,还有一些私立的法政经济专科学校。杨端六既不做官,也不去这些法政学校教书,而是选择了待遇菲薄的新闻工作,在一家叫《长沙时报》的报社担任撰述。

1912年的暮春,他在日本的同学、同盟会员宋教仁出任北京政府农林总长,宋为了在民间开展反袁活动,委托一批留日的同学办一张反袁报纸,即《民国日报》。参加报纸工作的有曾毅和皮宗石、周鲠生、李剑农等人,杨端六任经理。在报社里,杨端六最负责任,汉口的夏天热极了,杨端六整日在一间很小的房子里办公,常忘记休息。当时,设在汉口法租界的《民国日报》,既是一个反袁的言论基地,又是一个秘密的联络机关。在袁世凯派人刺杀了宋教仁以后,《民国日报》攻击袁氏不遗余力。袁世凯的亲信通过湖北当局,贿买汉口法国巡捕房,逮捕了曾、杨、皮、周、李等主要骨干,并要求引渡,准备引渡后“以军法从事”。由于这些被捕者都是懂得国际公法的,法国又是一个标榜自由、民主和维护国际法的国家,因此,法国驻汉口领事出面干涉,抵制了袁政府的请求,连夜把他们送到一艘英国轮船上开往上海。杨端六和周鲠生、皮宗石等人在上海得到黄兴的帮助,取得了湖南的一项公费,于1913年初到了英国。杨端六进入了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攻读货币银行专业。

杨端六一去七年,主要在伦敦,也到过德国和法国寻师访友。那几年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留学生在欧洲也和当地人一样,生活很清苦。1918年大战结束,不久举行的巴黎和会因在中国问题上偏袒日本引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慨。五四运动就是以此为近因发生的。远在国外的中国留学生亦群情激愤。当时在英国的杨端六渡海与在法国攻读博士学位的王世杰、周鲠生、皮宗石等汇合,一道去巴黎郊外的凡尔赛宫,向出席和会的中国代表顾维钧请愿。

杨端六到英国时已是28岁,这个年纪的男子未结婚,在当时的中国简直是一个奇迹了。他到英国后便认识了袁昌英。袁昌英比他小10岁,在苏格兰爱丁堡大学攻读英国文学,她的父亲袁家谱(号雪庵,醴陵人)是湖南的名士,也是理财专家,杨端六在国内即受到他的赏识。他和袁昌英异国相逢,两人所学专业虽然不同,但志趣相似,由恋爱而订婚,直到回国后完婚。结婚时,杨端六36岁,袁昌英26岁,是前一代学人中晚婚的典范。

女儿杨静远是英语翻译家。

杨端六是1920年由英国回国的,还在英国时,商务印书馆办的《东方杂志》就聘他担任撰述,回国后即在商务工作,并在吴淞中国公学兼任经济学、会计学教授。这年夏天,他回长沙,把他的母亲和一个在湖南稻田女子师范学校毕业并留在母校任教的小妹杨润余接到上海,在闸北虬江路四达里定居。他这次回来,并不是专门为了接家眷,而是代表中国公学和北京大学等四团体陪同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和英国哲学家伯兰特·罗素到中国来演讲。他们于1921年l0月25日到达长沙,杨端六担任了罗素在长沙的第一回演讲的翻译,讲题是《德国布尔什维克主义与世界政治》。杨端六自己也对长沙的听众讲了《社会与社会主义》、《同业组织问题》和《介绍罗素其人——与罗素一夕谈》三个专题。由于他的满妹润余是新民学会的成员,而这个学会的***毛泽东当时又兼任了长沙《大公报》的特约记者,因而与之相识,毛泽东还把端六伯的一次讲话记录了下来,用“杨端六讲,毛泽东记”的署名,登在1920年10月31日长沙《大公报》的第十版上。尽管杨端六在一段时间中,对中国***并不了解,但在全国解放以后,他热爱党拥护社会主义的政治态度是与20年代起他同毛泽东的结识有一定的联系。

1926年,杨端六由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推荐,出任这个新成立的研究院所属的经济研究所所长。那时该院仅有地质、历史、经济三个研究所,其他二位所长分别为李四光(仲揆)和傅斯年。杨端六由他的同学、研究院主任秘书杨杏佛(铨)的介绍,参加了国民党。他在中央研究院的工作时间并不长。因为李四光授命筹备扩大武汉大学,他就和李一道离开中央研究院了。在中央研究院期间,他着重研究了中国对外贸易,与侯厚培等根据1864年至1928年间的海关清册,著成《六十五年来中国贸易统计》一书,绘有图表四十余幅,成为中国第一部国际贸易资料集,至今仍受到重视。

1930年,新的武汉大学(即由李四光任扩建委员长的武大)筹备基本就绪。作为这个大学的筹备人之一的杨端六全家迁到武昌,住在武昌昙华林街。1932年,罗家山(后来由闻一多先生易名为珞珈山)校舍初步建成,就搬进山前区宿舍,抗战前,他们在这里住了八年。杨端六先后担任教授兼经济系主任、法商学院院长和教务长等职务。他始终上课,教授“货币与银行”,他的著作《货币与银行》于1930年在商务出版后,一直作为教科书,以后每年修订,列为商务的“大学丛书”再版多次,40年代大多数大学经济系都用它作为教材。

钱昌照向蒋介石建议成立国防设计委员会,聘请一些在野名流担任委员,共同讨论巩固国防,抵御外侮。后来这个委员会并未成立,而是由钱向蒋介绍胡适、钱端升、杨端六等23人分批地为蒋讲课,杨端六从这时起认识了蒋介石。后来,蒋介石在他的军事委员会里成立一个审计厅,通过王世杰的关系,要他去当厅长。他对此事感到十分苦闷。这个厅长的职务应由军人担任,他以不是军人推辞。蒋介石为了装饰门面,一定要他出山,他又提出:不离开学校,不离开讲台和不穿军装,仅利用假期去南京兼职。不料这些条件仍没有推掉蒋的请求,除全部同意外,并授与上将军衔。从1934年到1937年,杨端六在每年暑假中去南京任职二三个月。他去南京,仍旧长袍马褂,从未穿过军服。1938年因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这个闲衙门“审计厅”也就裁撤了。

抗战爆发后,杨端六夫妇和他的同事们积极地参加爱国捐献,还由袁昌英署名撰文表示毁家抒难的热忱。1937年冬,武汉大学由武昌迁到四川乐山,是由杨端六踏访地址、主持迁移的。乐山是个没有军事设施的小城,但日军并不放过,在一场狂轰滥炸中,杨端六的家被炸毁,加上货币不断贬值,这位理财专家却一点不会理自家的财,不做生意也不会囤积生活资料,工资还是存入银行,结果生活十分拮据。

解放后,杨端六的儿子也考进了武大。虽然他是院长,但从未过问儿女、侄子、侄女考学校的事。1944年6月,经济系的同学为他做六十大寿,那时,物质条件十分困难,同学们不知从哪儿找来一些彩色纸,做了一个大寿字,寿字下有祝寿者的签名,请他坐在茶话会的中间,合影留念。在武大,这样的尊师盛会是少见的。1948年冬,杨端六接受他的同学陈剑修的一再邀请到桂林去讲学。杨端六是带着他的研究课题“中国货币史”去的,因为太平天国最初起义于广西,太平天国钱币在别处罕见,而桂林甚多。他们一家住在桂林南郊将军桥的一个教授宿舍里,夫妇俩都没有开课,杨端六应同学请求,作过几次“中国货币史”的演讲。解放后,他们一家搬回珞珈山,杨端六仍任经济系教授。那时,他已有60多岁了,平素就有腰痛的毛病,有一次去上课,跌了一跤,以后,学校就照顾他不上课了,在家里做研究工作。

杨端六对自己,诚诚恳恳地接受思想改造;对国家,努力地从事著作,在50年代的末期,完成了《清代货币史稿》,后来由三联书店出版。50年代的初期,伯伯曾被任命为中南军政委员会财政委员会委员。1956年参加了“民革”组织。1957年,杨端六和袁昌英被错划为“右派”,杨端六深知妻子在解放后努力思想改造,决不是反党反社会主义分子,因而精神受到刺激。到60年代“文化大革命”初期,他家又受到冲击,在身边的独生子杨弘远教授也被迫与他分居,远在北京的女儿杨静远下放到“五七”干校,自顾不暇,这时他已身患重病,独自住在医院。1966年9月30日,享年81岁的杨端六在无人照顾的情况下去世。

中国旧时商业记帐是流水簿,这种方法只能简单地表述资金收付情况。随着商事日繁,不能不谋求改革了。1917年,有一个在英国伦敦大学政治经济学院的留学生,在国内发行的《太平洋》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商业与会计》,第一次把现代会计原理和商业活动有必要采用的现代会计方法介绍给中国商界。这篇论文的作者,就是后来成为中国经济学界名人的杨端六教授。

1921年9月,商务印书馆实行大改组,王云五出任商务编译所所长,他感到商务的财务制度是非改不可了,于是与深通现代会计的专家杨端六签订了全面改革商务财务工作的合同,着手改革。不久,立见成效,不仅商务满意,而且使中国旧商界耳目一新。后来杨端六正式出任商务的会计科长。被人称为商务的“金柜子”。中国的商业会计工作者们称他为中国商业会计学的奠基人。

货币学与银行学研究

自19世纪中叶以来,由于鸦片和其他工业品的输入,一方面是白银大量外流,另一方面外国的钱币如鹰洋等也在市面流通,中国一直为货币问题所困扰。20世纪开始,首先从日本引进一些现代货币学知识,当时进行币制改革,使得理论研究更加有的放矢。20年代末,国民党政府从垄断金融入手,为对付世界经济危机造成的又一次白银外流,取消金银本位制,发行不兑换的法币,30年代末至40年代的战时物价波动以至爆涨,都使经济学家关心货币问题的讨论,这是杨端六所遇到的时代热点之一。

杨端六在1917年就翻译了卫士林的《支那货币论》,同年只有李翰章等合译了日文的《货币学》,以后要到20年代才有其他译作问世。1923年1月,他出版《货币浅说》,介绍了货币的起源、种类和作用,批判了当时有人主张废除货币的论点。这虽然是一本小册子,却是国人自撰的最早的货币学著作,以后要到1930年才有叶作舟的《货币新论》等大批著作陆续出版。1923年1月,他出版了《银行要义》小册子,分概论、银行之种类、商业银行之业务、银行之协同与垄断几章。关于银行学,此前已有七八种著作面世,不算领先之作,但是他的《信托公司概论》(1922年1月初版),对于信托公司这样的金融机构,却是最早的介绍性著作之一。

对韩愈的了解。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文学家。字退之,世称韩昌黎,登进士第,官至吏部侍郎,是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文冠唐宋八家。唐代大文豪韩愈是哪里人?近些年关于韩愈故里,一直有“昌黎说”“孟州说”“南阳说”等说法,不过一部韩愈家谱的面世,又提供了一个新说法。

近日,大河报记者从修武县档案史志局获悉,其馆藏的1956年传抄孤本、修武县赵厂村《韩文公门谱》的影印版日前面世,方便海内外韩氏宗亲查询。据该门谱记载,韩愈是河南修武县人。

煤矿中走出的记者

陈思贤/重庆大学

在中国商报重庆记者站门口可不光挂了“中国商报重庆记者站”这一块牌子。在它旁边还挂着一块大小样式相同却写着“重庆刘氏文化研究会”的牌子。这是因为该记者站的站长不仅是记者,也是一个热爱血脉,发起组织凝聚自家血脉的公益人,他叫刘万平。接下来你将会读到一个忠县挖煤青年追寻记者梦,一个中年记者投身公益事业的故事。

从挖煤工到作家和记者

1984年,刘万平16岁,来到了父亲曾工作几十年的忠县煤矿。在此之前他还当过两年剃头匠。16岁的他不甘在矿洞中度过余生,希望依靠自己喜爱的读书和写作争取人生的另一条路。白天挖矿,晚上熬夜写东西。“那时我在当地出版社投了无数次稿,都石沉大海,最后编辑出于同情才发布了我的一篇非常短小的文章。”刘万平戏谑地说。此后的十年,他相继出版了《耕耘者的足迹》,《璀璨之星》,《脊梁》等作品。

一次偶然,刘万平恰好看到有记者在矿地采访领导。就是这一幕让他产生了当记者的念头,就直接去报社报名成为了实习记者。由于不是正式员工,报社只给他提供工作的机会和稿费,煤矿的工作不能丢。从此便有了三重身份:挖煤工,作家和记者。

作为记者的新闻敏感

最开始成为记者的刘万平还在挖煤。其物理空间虽受限于煤矿方圆几十里,却对他挖掘有价值的新闻没有太大影响。“新闻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发生,它就在你的身边,你要去观察。”他对记者说。

1987年5月9日,刘万平走在从报社返回煤矿的路上,发现一辆校车上很多小学生将手中没吃完的馒头丢了出去。一位老人默默将馒头捡起拿走了。“看到这一幕,我顿时兴奋起来,就知道新闻来了。你猜为什么?因为那老头是我们矿的书记。”就这样,刘万平悄悄跟上书记,发现书记将馒头都弄碎洒进了池塘。第二天,“捡馒头”的书记被登上报纸。

从记者到公益人

他既不是官员也不是企业家,却自愿承担起建设家乡的责任。2011年10月26日,他捐赠30万元为家乡铺路,这是从他15部著作的书款和稿费中拿出的30万。这也让他更加重视乡情和血脉。2014年,刘万平认识了世界刘氏联谊总会创始人刘南辉先生,在他的感染下,同年8月成立了重庆刘氏文化研究会,并担任会长。从那开始,刘万平走遍了重庆寻找刘氏血脉,有钱的,没钱的,将他们凝聚在一起相互帮助。此外,整理重庆刘氏家谱,家训,刘氏文化等书面工作也是他的。目前,重庆刘氏文化研究会已成立了刘氏族谱编修委员,《重庆刘氏通谱》于今年面世。这五年里,重庆刘氏文化研究会一共办了两次盛大的刘氏联谊活动。据刘万平透露,这周四,即将开展第三次大型刘氏联谊活动。

从少年到中年,刘万平一直都在忙碌着。投身公益事业后,中年的他似乎比年轻时更忙碌了。记者站站长的责任要承担,自己一手创办的刘氏文化研究会的责任更要承担。“事实上近几年记者站没那么忙了,我就把工作重心放到刘氏上了。或许刘氏能产生的价值更大,因为它能实实在在地帮助到贫穷的人。”

挖煤工,作家,记者,公益人。刘万平的身份至少变了三次,他一直在找寻能发挥他更大价值的事做。而挖煤工这个身份与其后三个的大幅跨度背后的艰辛只有他自己知道,“挖煤的体力上的辛苦让我更加享受写作时的轻松愉快,也是在煤矿中遇到的苦难磨砺了我,让我总会朝着目标而奋斗坚持。因此,挖煤塑造了我成为作家和记者的坚毅的品质。”也许这也是刘万平他们那代人的共同性格特征,因为他们都是经历过磨难,并在时代的巨变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

 肯定不在麻阳。据载,吴三桂死后,胡国柱等用棉裹吴三桂遗体,秘密载经宝庆入贵州,大将军马宝留守衡州(今衡阳)。吴世璠迎至贵阳,并即帝位。吴三桂的真正埋葬地点,史书是没有结论,也不可能有结论,因为清朝是不可能放过他的,谋反大罪是要挫骨扬灰的

  康熙二十年十月,昆明终被攻破。清军入城后,全力寻找吴三桂墓,结果均系伪墓。后来得一消息:吴三桂已被火化,骨灰匣藏在安福园石桥水底下。果然在桥下找到骨匣,即刻送往北京。康熙帝不辨真伪,即命将“逆贼吴三桂骸骨分发各省”示众。

  近年考古界在贵州省黔东南州岑巩县马家寨发现了一处墓地,称是吴三桂和陈圆圆等人的墓葬,但是真实性有待考证

  

陈氏太极拳之:大搅局

作者/李通国 原本并不复杂的陈氏拳术历史,一干人的参与,搅浑了一池水,变得扑朔迷离。 是谁在搅局?农历1931年底,两名中年男子从首都...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