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姓的历史是什么??(起源,发展,名门望族,人口总数等)????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3浏览:1收藏

刘姓的历史是什么??(起源,发展,名门望族,人口总数等)????,第1张

刘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四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五点三八。

寻根溯源

1、据《元和姓纂》、《新唐书》等资料所载,出自祁姓尧帝之后。以字名为氏。

2、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等所载,出自姬姓周太王古公�父之后裔。

3、改姓而来。据《史记》所载,刘邦称帝后,赐有功之臣娄敬、项伯为刘姓,并赐其他降汉的项氏家族改姓刘。其它姓氏改姓刘。据《史记》所载,西汉公主嫁与冒顿为妻,其子女皆从刘姓。另外有薛、何、美、陆终氏和少数民族鲜卑孤独氏,女真族乌古论氏、移剌氏、满族宁古塔氏、留佳氏等众多姓氏改为刘姓。

得姓始祖

刘累。刘姓系上古圣帝尧的后裔。尧出生时其母庆都寄居 于伊长孺家的伊祁山下,故从母所居之地为姓“伊祁”。后又分出“伊”、“祁”二姓。尧帝的祁姓后代有一支被封于刘邑(今河北唐县境),建立刘国。夏朝时,刘国有一家生有一子,出生时有纹在手曰:“刘累”,于是便以此为名。刘累长大后,跟随豢龙氏学习养龙本领,被夏帝孔甲封为“ 御龙氏”,负责驯养孔甲的四条龙。有一次,一条龙死了,刘累就把龙肉做成肉羹,充当野味献给孔甲。孔甲感觉味道特别鲜美,非常高兴,于是就赏赐给刘累许多财物。不料过了几天,孔甲又想吃这种“野味”,便派人向他索取。刘累感到难于蒙混,又怕孔甲怪罪,就带领家眷逃到鲁阳(今河南鲁山)。又不敢再用祁姓,就用名字中的刘字作了姓氏。刘累之后,其裔又先后被封于豕韦(今河南滑县东南)、唐(今山西翼城)、杜(今陕西西安)。周宣王时,杜国国君杜伯被害,杜伯之子隰叔逃入晋国,担任士师(主管刑罚、狱讼、禁令的官)隰叔之子士艹为以官职为氏称士氏。士艹为之孙士会就是辅佐晋文公、襄公争霸天下,使晋国成为五霸之一的范武子。士会曾居于秦国,其后有留于秦国者便恢复其祖姓为刘姓,是为陕西刘氏。汉王朝的创立者刘邦便是士会的后代。刘邦对刘姓家族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士会也成为刘姓共认的祖先之一。

繁衍播迁

河北唐县是刘姓的祖居之地,而刘姓的发源之地当在今河 南省境。而源于陕西省境的刘姓当为河南刘姓之分支。战国时期,陕西刘氏播迁到河南及江苏地区,到汉代沛县刘姓成为皇族,大封同姓诸侯,显贵无比。纵观刘姓繁衍情况,可划分为三大时期:第一时期为汉代,江苏刘姓族人刘邦建立汉室,随着“同姓封侯”,刘姓人遍布彭城、沛国、弘农、中山、南阳、东平、天水等地,成为当时全国第一大姓氏。汉末群雄争霸之际,中原刘姓为避战祸四方迁徙。第二时期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除刘姓人大举南迁外,许多少数民族在汉化的过程中,取刘姓代替自己原有姓氏。与此同时,刘裕代晋称帝,建立宋,其族在江南最为显赫,被封王侯的刘姓遍布江南。第三时期为唐至五代。据《兴宁刘氏族谱》所载,唐翰林学士视察使天锡公,为避战乱弃官奉父祥公迁至福建宁化县,后成汀闽望族。这一时期,刘姓支脉遍布大江南北。宋元至明清时期,刘姓族人已遍布全国各地。

郡望堂号

刘姓在其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郡望,主要有:1、彭城郡;2、沛郡;3、弘农郡;4、河间郡;5、中山郡;6、梁郡;7、顿丘郡;8、南阳郡;9、东平郡;10、高平郡;11、东莞郡;12、平原郡;13、广陵郡;14、临淮郡;15、琅邪郡;16、兰陵郡;17、东海郡;18、丹阳郡;19、宣城郡;20、南郡;21、高阳郡;22、高密郡;23、尉氏郡;24、竟陵郡;25、长沙郡;26、河南郡;27、广平郡。

堂号:

“彭城”、“弘农”、“沛郡”、“河间”、“中山”、“梁郡”、“顿丘”、“南阳”、“东平”“高密”、“竟陵”、“河南”、“尉氏”、“广平”、“丹阳”、“广陵”、“长沙”、“临淮”;还有“豢龙堂”、“藜照”;另有自立堂号,如 “敦睦”、“敦本”、“天录”、“再思”、“树德”、“守三”、“青云”、“传经”、“五忠”、“恒德”、“庆元”、“怀贤”、“墨庄”等。

宗族特征

1、刘姓家族地位显赫,从古到今,称王称帝者多达六十六 人,统治时间长达六百五十多年。

2、刘姓家族有其排列有序的字行辈份,据刘祥澍所修《刘氏族谱》载有清代江苏刘姓一支辈份字行为:“祥瑞肇英贤,明良继仁孝。”清光绪年间刘一诚所修《刘氏宗谱》载有彭城(今徐州)刘姓仲盛公一支辈份字行为:“寿福永彦仲,伯仁义尚若,余洪继应一,启世道昌从。”

名人精粹

刘邦:沛县丰邑(今江苏沛县)人,秦末聚众起义,得胜,建立西汉。刘歆:西汉沛人,古文学派的开创者。所撰《七略》对中国目录学的建立有一定贡献,刘歆也是我国最早研究圆周率的人之一。刘秀:今湖北枣阳西南人,东汉开国君主,史称光武帝。刘洪:东汉天文学家,山东蒙阳人,所著《乾象历》是我国考虑了月球运动不均匀性的第一部历法。刘备: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在东汉末年群雄争霸中建蜀汉政权,与东吴、曹魏成鼎足之势。刘伶:沛国人,为西晋时“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建威将军。刘渊:系匈奴人,十六国中的汉国建立者,称号“汉王”。刘义庆:彭城(江苏徐州)人,十六国时宋国著名文学家。有小说集《世说新语》。刘勰:东莞莒县(今山东)人,十六国时期梁国杰出的文学家、理论批评家。著有《文心雕龙》,被称为文学理论批评史巨著。刘知几:唐代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杰出的史学家,所著《史通》为我国第一部史学评论的专著。刘禹锡:洛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诗人。著有《天论》等。刘墉:山东诸城人,清代书法家,官至东阁大学士。刘鄂:江苏丹徒人,清代小说家,著有小说《老残游记》。刘少奇:湖南宁乡人,早期中共党员之一,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等职。

参考资料:

http://wwwcnbjxcom/Baijia_showaspid=108

刘氏的来源主要有三:

1、出自祁姓,为炎帝尧陶唐氏之后。相传祁姓是黄帝的后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后来祁氏被封于刘国,亦即今定州唐县。其子孙以国为姓,相传姓刘。史称刘氏正宗,这就是陕西刘氏。

2、出自姬姓,为周太后的后裔。相传周武王去世后,周成王继位,封王季的儿子于刘邑,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相传姓刘,这就是河南刘氏。

3、出自他姓,为他族、他姓改嫁或赐姓刘。据史书记载:

一、汉高祖刘邦实行和亲政策,以皇室宗女嫁于单于为妻。依照匈奴的习俗,贵者皆从母姓,单于的子孙于是皆从刘姓。于是便生成这支刘姓。

二、据史籍记载,齐人娄敬在洛阳向刘邦献入关中建都之策,得到刘邦的重用,刘邦称帝后,赐姓刘氏,其后保持此姓;刘邦为了感谢项伯在鸿门宴上对他的救命之恩,赐他刘姓。

三、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的复姓独孤氏改为汉字刘姓,成为当时大姓之一。其他入迁中原的少数民族也有改作刘姓的。

刘姓是赣南客家的大姓,也是有资料可查最早南迁到赣南的汉姓大姓氏。至于刘姓的由来,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晋襄公死后,其儿子夷皋还小,大臣们都主张立晋襄公的弟弟公子雍为晋君。于是执政大臣赵眉派人去秦国接公子雍回国继位。晋襄公的夫人缪赢知道此事后,天天抱着太子夷皋去宗庙里哭闹。赵眉等人被她闹得没办法,只好立小孩为晋君。这时公子雍已经由秦军护送来到边境,赵盾就亲率晋军去阻挡。秦人一见赵盾出尔反尔,非常恼火,双方在令孤一带交战起来。秦军准备不足,打了败仗。而由赵盾派去接公子雍的士会也只好留在秦国。其后裔也就成为了刘氏-----意思是有“留”成刘姓。

==================================

刘姓为古帝尧的后裔之姓。尧姓祁,传说尧的后裔祁刘累为夏养龙,因饲养不善,死了一条母龙,他怕夏帝惩罚,就偷偷逃到河南,他的子孙就以刘为姓,这是中国最早的刘姓。刘累后裔中的一支被周成王封为杜伯,杜伯儿子的曾孙士会因国内动乱逃到秦国,士会后来又回到国内,但有儿子留在秦国,留在秦国的后裔恢复刘姓,居住在今陕西一带。西汉时,刘邦赐刘姓与一些少数民族和项伯之族,后刘邦与匈奴结亲,将皇室宗女嫁给匈奴单于为妻,因匈奴跟母姓的习惯,所以匈奴人有许多均姓刘。由于汉朝的强盛,刘姓人口也随之极大的发展起来,早期刘姓主要在北方发展繁衍,晋朝开始刘姓迁往福建,约在唐朝时迁往两广。在中国历史上,刘姓称王称帝者多达66人,先后建立有西汉、东汉、蜀汉、汉、前赵、南朝宋、南汉、后汉、北汉、大齐等王朝或政权,共历时650多年,是中国建立封建王朝最多最久的姓氏。刘姓掌握政权时间久,享有特权,是人口能够得到大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刘姓涌现的人才也非常多。西汉,淮南王刘安组织宾客数千人编写《淮南子》,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刘向、刘歆父子,为中国目录学之祖,还有训诂学家刘熙;东汉有书法家刘德升;三国时魏有哲学家刘劭;魏晋时有数学家刘徽;西晋有将领、诗人刘琨,及“竹林七贤”之一的刘伶;东晋勇将刘牢之;南北朝时刘姓多文人,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其著有《文心雕龙》,学者、文学家刘峻;隋代,有经学家刘炫、刘焯,农民起义领袖刘元进;唐代理财家刘晏,史学家刘知几,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诗人刘长卿,散文家刘蜕;北宋史学家刘恕;南宋有词人刘过,画家刘松年;金国有文学家刘迎;元代有学者刘因,红巾军首领刘福通;明清时代刘姓有许多人奋起反抗封建压迫,如刘通、刘六、刘七等等,此外,画家刘钰,诗人刘体仁,小说家刘鹗;现代有诗人刘大白,文学家、语言学家刘半农,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志丹,***员刘胡兰等等。刘姓约占汉族人口百分之五点四,超过6000万,是中国第四大姓。

刘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四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五点三八。

寻根溯源

1、据《元和姓纂》、《新唐书》等资料所载,出自祁姓尧帝之后。以字名为氏。

2、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等所载,出自姬姓周太王古公�父之后裔。

3、改姓而来。据《史记》所载,刘邦称帝后,赐有功之臣娄敬、项伯为刘姓,并赐其他降汉的项氏家族改姓刘。其它姓氏改姓刘。据《史记》所载,西汉公主嫁与冒顿为妻,其子女皆从刘姓。另外有薛、何、美、陆终氏和少数民族鲜卑孤独氏,女真族乌古论氏、移剌氏、满族宁古塔氏、留佳氏等众多姓氏改为刘姓。

得姓始祖

刘累。刘姓系上古圣帝尧的后裔。尧出生时其母庆都寄居 于伊长孺家的伊祁山下,故从母所居之地为姓“伊祁”。后又分出“伊”、“祁”二姓。尧帝的祁姓后代有一支被封于刘邑(今河北唐县境),建立刘国。夏朝时,刘国有一家生有一子,出生时有纹在手曰:“刘累”,于是便以此为名。刘累长大后,跟随豢龙氏学习养龙本领,被夏帝孔甲封为“ 御龙氏”,负责驯养孔甲的四条龙。有一次,一条龙死了,刘累就把龙肉做成肉羹,充当野味献给孔甲。孔甲感觉味道特别鲜美,非常高兴,于是就赏赐给刘累许多财物。不料过了几天,孔甲又想吃这种“野味”,便派人向他索取。刘累感到难于蒙混,又怕孔甲怪罪,就带领家眷逃到鲁阳(今河南鲁山)。又不敢再用祁姓,就用名字中的刘字作了姓氏。刘累之后,其裔又先后被封于豕韦(今河南滑县东南)、唐(今山西翼城)、杜(今陕西西安)。周宣王时,杜国国君杜伯被害,杜伯之子隰叔逃入晋国,担任士师(主管刑罚、狱讼、禁令的官)隰叔之子士艹为以官职为氏称士氏。士艹为之孙士会就是辅佐晋文公、襄公争霸天下,使晋国成为五霸之一的范武子。士会曾居于秦国,其后有留于秦国者便恢复其祖姓为刘姓,是为陕西刘氏。汉王朝的创立者刘邦便是士会的后代。刘邦对刘姓家族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士会也成为刘姓共认的祖先之一。

繁衍播迁

河北唐县是刘姓的祖居之地,而刘姓的发源之地当在今河 南省境。而源于陕西省境的刘姓当为河南刘姓之分支。战国时期,陕西刘氏播迁到河南及江苏地区,到汉代沛县刘姓成为皇族,大封同姓诸侯,显贵无比。纵观刘姓繁衍情况,可划分为三大时期:第一时期为汉代,江苏刘姓族人刘邦建立汉室,随着“同姓封侯”,刘姓人遍布彭城、沛国、弘农、中山、南阳、东平、天水等地,成为当时全国第一大姓氏。汉末群雄争霸之际,中原刘姓为避战祸四方迁徙。第二时期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除刘姓人大举南迁外,许多少数民族在汉化的过程中,取刘姓代替自己原有姓氏。与此同时,刘裕代晋称帝,建立宋,其族在江南最为显赫,被封王侯的刘姓遍布江南。第三时期为唐至五代。据《兴宁刘氏族谱》所载,唐翰林学士视察使天锡公,为避战乱弃官奉父祥公迁至福建宁化县,后成汀闽望族。这一时期,刘姓支脉遍布大江南北。宋元至明清时期,刘姓族人已遍布全国各地。

郡望堂号

刘姓在其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郡望,主要有:1、彭城郡;2、沛郡;3、弘农郡;4、河间郡;5、中山郡;6、梁郡;7、顿丘郡;8、南阳郡;9、东平郡;10、高平郡;11、东莞郡;12、平原郡;13、广陵郡;14、临淮郡;15、琅邪郡;16、兰陵郡;17、东海郡;18、丹阳郡;19、宣城郡;20、南郡;21、高阳郡;22、高密郡;23、尉氏郡;24、竟陵郡;25、长沙郡;26、河南郡;27、广平郡。

堂号:

“彭城”、“弘农”、“沛郡”、“河间”、“中山”、“梁郡”、“顿丘”、“南阳”、“东平”“高密”、“竟陵”、“河南”、“尉氏”、“广平”、“丹阳”、“广陵”、“长沙”、“临淮”;还有“豢龙堂”、“藜照”;另有自立堂号,如 “敦睦”、“敦本”、“天录”、“再思”、“树德”、“守三”、“青云”、“传经”、“五忠”、“恒德”、“庆元”、“怀贤”、“墨庄”等。

宗族特征

1、刘姓家族地位显赫,从古到今,称王称帝者多达六十六 人,统治时间长达六百五十多年。

2、刘姓家族有其排列有序的字行辈份,据刘祥澍所修《刘氏族谱》载有清代江苏刘姓一支辈份字行为:“祥瑞肇英贤,明良继仁孝。”清光绪年间刘一诚所修《刘氏宗谱》载有彭城(今徐州)刘姓仲盛公一支辈份字行为:“寿福永彦仲,伯仁义尚若,余洪继应一,启世道昌从。”

名人精粹

刘邦:沛县丰邑(今江苏沛县)人,秦末聚众起义,得胜,建立西汉。刘歆:西汉沛人,古文学派的开创者。所撰《七略》对中国目录学的建立有一定贡献,刘歆也是我国最早研究圆周率的人之一。刘秀:今湖北枣阳西南人,东汉开国君主,史称光武帝。刘洪:东汉天文学家,山东蒙阳人,所著《乾象历》是我国考虑了月球运动不均匀性的第一部历法。刘备: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在东汉末年群雄争霸中建蜀汉政权,与东吴、曹魏成鼎足之势。刘伶:沛国人,为西晋时“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建威将军。刘渊:系匈奴人,十六国中的汉国建立者,称号“汉王”。刘义庆:彭城(江苏徐州)人,十六国时宋国著名文学家。有小说集《世说新语》。刘勰:东莞莒县(今山东)人,十六国时期梁国杰出的文学家、理论批评家。著有《文心雕龙》,被称为文学理论批评史巨著。刘知几:唐代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杰出的史学家,所著《史通》为我国第一部史学评论的专著。刘禹锡:洛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诗人。著有《天论》等。刘墉:山东诸城人,清代书法家,官至东阁大学士。刘鄂:江苏丹徒人,清代小说家,著有小说《老残游记》。刘少奇:湖南宁乡人,早期中共党员之一,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等职。

你在这里问没有人能够解答的,解决方法是问你家里的或者族里长辈,或者去宗祠里面查。因为刘姓各地的辈分是分到小的宗祠后再各自排的,所以你要在当地找比较容易找……

给你些资料。。。

山东刘氏简介

山东滕州古滕刘氏:

形成于明朝,来自山西,以刘元为开基始祖。

据今人刘希贡先生提供的(五修)《古滕刘氏族谱》资料记载,古滕刘氏开基始祖刘元,字正良,原籍山西洪洞县,生于元朝泰定四年(1327年)。元朝末年,山东一带因战乱破坏严重,人民大量死亡,甚至出现了十室九空的惨景。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为了恢复山东地区经济,决定从山西大量移民山东。洪武二年(1369年),刘元等800多人在押迁官李公的带领下,由故乡山西洪洞县向山东移民。当时,22岁的刘元还被李公举为移民迁长。这支庞大的移民队伍经过1个多有的长途跋涉,先来到山东单县,在这里开始分流:有的留在单县,有的迁到海州,还有的北迁到兖州。古滕刘氏始祖刘元则率领他的妻儿子女和家人迁到滕县西史相乡望冢社领社纲。刘元一家在望冢社居住了20多年后,家族人丁渐渐增加。刘元见这里地狭人多,再加上不喜欢这里离市区太近,民风唯利是图,于是又北迁到地旷人稀的小刘庄。几年后,因经营有方,又在村北购置大片田土,建筑房屋,并将这里改名为大刘家庄(即今山东省滕州市大坞镇大刘庄)。此后数百般年来,这支刘氏家族就世世代代都聚居于此,形成当地的望族。

这支刘氏家族非常兴旺发达,不但人丁众多,而且人才辈出,到今天已繁衍到约5万人,并孕育出了清代进士刘德夙、中国人民解放军刘书田将军和当代著名作家刘浩歌等大批优秀人物。古滕刘氏族人主要分布在今山东省滕州市、枣庄山亭区、徽山等地。

古滕刘氏修有自己的刘氏家祠,并以"崇善堂"为堂号。1995年,该族刘刘氏家祠还被当地政府列为滕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滕刘氏在历史上曾5次修谱。现有一到五修族谱共550卷之多。清朝道光十八年(1838年),古滕刘氏从开基始祖刘元的第17世开始,使用如下统一的16字字派:"守真希书,近儒临端,崇正显微,世毓庆观"。

古滕刘氏迁滕始祖刘元去世于明景泰七年(1456年),享年84岁。夫人王氏,为山西临汾县处士王澄之女,生1子:刘武。

二世刘武,卒于明天顺八年(1464),寿82岁。夫人秦氏,生6子:刘殳渚、刘殳、刘殳殿、刘殳俞、刘殳为、刘殳雄。

三世刘雄,又作刘殳雄,夫人陈氏,生1子:刘完。

自开基始祖刘元至刘希贡先生的传递世系如下:

1刘元→2刘武→3刘雄→4刘完→5刘傥→6刘学礼→7刘钧→8刘芳申→9刘恺→10刘培新→11刘仕俊→12刘永清→13刘振方→14刘玉珂→15刘欣韶→16刘性善→17刘守辰→18刘聚真→19刘希贡。

到今天,古滕刘氏最多的已传到刘元的第27代孙。如作家刘浩歌就是刘元的第20世孙。

山东单县迁曹县刘寨刘氏:

形成于明末,来自江苏丰县,以刘闻政为自单入曹开基始祖,以刘源明为受姓始祖。

据刘恒心先生提供的1995年刘世亭、刘乃邦等编修的山东曹县刘寨《刘氏族谱》记载,曹县刘氏属于丰沛刘氏大宗中的梁王刘武一支,原籍汉家刘氏的发源地、刘邦的故乡江苏省丰县赵庄金刘寨,明朝末年因战乱迁到山东,落籍山东省单县西南约50华里的刘方店。开基始祖刘闻政,又自单县迁于曹县东南60多里的丁堌村立业,后裔世代居住于此,因改丁堌村为刘寨。

刘闻政的后裔,现已传到第18代,全族人口3000余人,族人主要从事农业,集中分布在曹县和单县西南各村。

曹县刘氏历史上曾6次修谱。从始祖"闻"字派开始,这支刘氏家族使用如下40字的五言派诗:闻汉良彦静,源兆本玉泥;荣升俊道崇,世传宪效锡;建守克永志,作君广宗起;同贵相进敏,培恭信俭义。

自始祖刘闻政至六修族谱主修传递世系如下:

1刘闻政→2刘汉→3刘良惠→4刘彦书→5刘暗修→6刘源→7刘兆麟→8刘本宏→9刘堪→10刘禄→11刘朝征→12刘来道→13刘科→14刘道佑→15刘崇诏→16刘世亭。

山东菏泽刘楼刘氏:

据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刘钦明《刘氏由丰迁居菏泽刘楼序》记载,菏泽刘楼刘氏为梁王刘武的后裔,是汉高祖家乡汉里堂刘氏的分支,以刘兴泰为开基始祖。谱称,刘兴泰是汉高祖刘邦的第54代孙,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因生计生迫,推着石轮马车自江苏省丰县金刘砦迁居于山东菏泽东南90里的刘楼落业,在这里拓荒耕种,营屋而居。刘兴泰的后裔,世代居住于此,到今天,已繁衍到第20代,也即刘邦的第73代左右。

山东潍坊刘氏:

据刘祥鹏宗亲说,先祖从照邑东关迁到此,往上无可考也。本家现有辈分:允世维贤嘉祥兆应振志勋名龙廷吉庆(仅供参考!)。

刘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四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五点三八。

寻根溯源

1、据《元和姓纂》、《新唐书》等资料所载,出自祁姓尧帝之后。以字名为氏。

2、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等所载,出自姬姓周太王古公�父之后裔。

3、改姓而来。据《史记》所载,刘邦称帝后,赐有功之臣娄敬、项伯为刘姓,并赐其他降汉的项氏家族改姓刘。其它姓氏改姓刘。据《史记》所载,西汉公主嫁与冒顿为妻,其子女皆从刘姓。另外有薛、何、美、陆终氏和少数民族鲜卑孤独氏,女真族乌古论氏、移剌氏、满族宁古塔氏、留佳氏等众多姓氏改为刘姓。

得姓始祖

刘累。刘姓系上古圣帝尧的后裔。尧出生时其母庆都寄居 于伊长孺家的伊祁山下,故从母所居之地为姓“伊祁”。后又分出“伊”、“祁”二姓。尧帝的祁姓后代有一支被封于刘邑(今河北唐县境),建立刘国。夏朝时,刘国有一家生有一子,出生时有纹在手曰:“刘累”,于是便以此为名。刘累长大后,跟随豢龙氏学习养龙本领,被夏帝孔甲封为“ 御龙氏”,负责驯养孔甲的四条龙。有一次,一条龙死了,刘累就把龙肉做成肉羹,充当野味献给孔甲。孔甲感觉味道特别鲜美,非常高兴,于是就赏赐给刘累许多财物。不料过了几天,孔甲又想吃这种“野味”,便派人向他索取。刘累感到难于蒙混,又怕孔甲怪罪,就带领家眷逃到鲁阳(今河南鲁山)。又不敢再用祁姓,就用名字中的刘字作了姓氏。刘累之后,其裔又先后被封于豕韦(今河南滑县东南)、唐(今山西翼城)、杜(今陕西西安)。周宣王时,杜国国君杜伯被害,杜伯之子隰叔逃入晋国,担任士师(主管刑罚、狱讼、禁令的官)隰叔之子士艹为以官职为氏称士氏。士艹为之孙士会就是辅佐晋文公、襄公争霸天下,使晋国成为五霸之一的范武子。士会曾居于秦国,其后有留于秦国者便恢复其祖姓为刘姓,是为陕西刘氏。汉王朝的创立者刘邦便是士会的后代。刘邦对刘姓家族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士会也成为刘姓共认的祖先之一。

繁衍播迁

河北唐县是刘姓的祖居之地,而刘姓的发源之地当在今河 南省境。而源于陕西省境的刘姓当为河南刘姓之分支。战国时期,陕西刘氏播迁到河南及江苏地区,到汉代沛县刘姓成为皇族,大封同姓诸侯,显贵无比。纵观刘姓繁衍情况,可划分为三大时期:第一时期为汉代,江苏刘姓族人刘邦建立汉室,随着“同姓封侯”,刘姓人遍布彭城、沛国、弘农、中山、南阳、东平、天水等地,成为当时全国第一大姓氏。汉末群雄争霸之际,中原刘姓为避战祸四方迁徙。第二时期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除刘姓人大举南迁外,许多少数民族在汉化的过程中,取刘姓代替自己原有姓氏。与此同时,刘裕代晋称帝,建立宋,其族在江南最为显赫,被封王侯的刘姓遍布江南。第三时期为唐至五代。据《兴宁刘氏族谱》所载,唐翰林学士视察使天锡公,为避战乱弃官奉父祥公迁至福建宁化县,后成汀闽望族。这一时期,刘姓支脉遍布大江南北。宋元至明清时期,刘姓族人已遍布全国各地。

郡望堂号

刘姓在其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郡望,主要有:1、彭城郡;2、沛郡;3、弘农郡;4、河间郡;5、中山郡;6、梁郡;7、顿丘郡;8、南阳郡;9、东平郡;10、高平郡;11、东莞郡;12、平原郡;13、广陵郡;14、临淮郡;15、琅邪郡;16、兰陵郡;17、东海郡;18、丹阳郡;19、宣城郡;20、南郡;21、高阳郡;22、高密郡;23、尉氏郡;24、竟陵郡;25、长沙郡;26、河南郡;27、广平郡。

堂号:

“彭城”、“弘农”、“沛郡”、“河间”、“中山”、“梁郡”、“顿丘”、“南阳”、“东平”“高密”、“竟陵”、“河南”、“尉氏”、“广平”、“丹阳”、“广陵”、“长沙”、“临淮”;还有“豢龙堂”、“藜照”;另有自立堂号,如 “敦睦”、“敦本”、“天录”、“再思”、“树德”、“守三”、“青云”、“传经”、“五忠”、“恒德”、“庆元”、“怀贤”、“墨庄”等。

宗族特征

1、刘姓家族地位显赫,从古到今,称王称帝者多达六十六 人,统治时间长达六百五十多年。

2、刘姓家族有其排列有序的字行辈份,据刘祥澍所修《刘氏族谱》载有清代江苏刘姓一支辈份字行为:“祥瑞肇英贤,明良继仁孝。”清光绪年间刘一诚所修《刘氏宗谱》载有彭城(今徐州)刘姓仲盛公一支辈份字行为:“寿福永彦仲,伯仁义尚若,余洪继应一,启世道昌从。”

名人精粹

刘邦:沛县丰邑(今江苏沛县)人,秦末聚众起义,得胜,建立西汉。刘歆:西汉沛人,古文学派的开创者。所撰《七略》对中国目录学的建立有一定贡献,刘歆也是我国最早研究圆周率的人之一。刘秀:今湖北枣阳西南人,东汉开国君主,史称光武帝。刘洪:东汉天文学家,山东蒙阳人,所著《乾象历》是我国考虑了月球运动不均匀性的第一部历法。刘备: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在东汉末年群雄争霸中建蜀汉政权,与东吴、曹魏成鼎足之势。刘伶:沛国人,为西晋时“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建威将军。刘渊:系匈奴人,十六国中的汉国建立者,称号“汉王”。刘义庆:彭城(江苏徐州)人,十六国时宋国著名文学家。有小说集《世说新语》。刘勰:东莞莒县(今山东)人,十六国时期梁国杰出的文学家、理论批评家。著有《文心雕龙》,被称为文学理论批评史巨著。刘知几:唐代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杰出的史学家,所著《史通》为我国第一部史学评论的专著。刘禹锡:洛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诗人。著有《天论》等。刘墉:山东诸城人,清代书法家,官至东阁大学士。刘鄂:江苏丹徒人,清代小说家,著有小说《老残游记》。刘少奇:湖南宁乡人,早期中共党员之一,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等职。

刘姓的历史源流

一、刘姓的祖源

1、刘姓的根

从字形结构看,“刘”字是个形声字,它“从金、从刀,卯声”。从文字学的角度看,构成“刘”字的这3个偏旁部件中,“卯”是刘字的声符,代表刘字的语音;“金”和“刀”才是刘字的义符,代表刘字的字义。根据语源学的规律,我们推出,刘字的本义与刀和金属有关。 “刘”字的最原始、最根本的含义,是指称一种战斧。在现在最古老的汉语传世文献《尚书》中,就有关于刘这种兵器的记载。《尚书》的《顾命》篇有“一人冕执刘,立于东堂”一句。

我们的祖先,为什么要选用刘这种斧钺的名称来当做自己血缘的徽记(姓氏)呢?原来,斧钺曾经具有极其伟大的作用和意义。文化人类学的理论认为:人类告别猿群、由动物进化为人的重要标志是:人能制造工具。 斧钺,便正是人类所创造的最原始、最古老的工具之一。刘,又正是原始的斧钺中的一种 (或者说,在某一支原始氏族中,他们把斧钺称为刘)。

当然,最原始的刘(或者说最原始的斧头)并非金属制品,而是用石头制成的;它们最初也许极为粗糙简陋,并不如今天人们所看到的斧头那么锋利。这从考古发现的大量原始人类使用过的石斧就可以看出。但在人类社会的童年时代,人类正是靠着刘这种粗糙原始的石器,来披荆斩棘、砍伐森木、开垦荒地,种植作物;人们也是靠着这种石器才得已抵御猛兽的袭击和击杀野兽猎物。 到了稍后一个时期,刘又成为原始人类早期战争中的重要武器。这时,斧头因用于战争又被称做战斧,刘就是战斧的一种。特别是在人类发明弓箭和长矛之前,刘更是人类兵器中最具有杀伤力的武器。 刘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常见最基本的工具,也是人类用以创造文明的工具。

中国人在追溯人类历史的起源时,常常是这样来描述的:“自从盘古开天地……”。盘古当年用以开天辟地、创造宇宙世界的,正是一柄神奇的巨斧,也就是刘。 你瞧,那原始的巨斧----刘,是多么的神圣而伟大有力啊!

原始汉语部落从中亚向昆仑山播迁,后在甘肃与藏缅分家,东向占领汾渭流域,最后占领华北平原西部,使当地土著(蒙古群)臣服。这些汉族先民中的一支氏族定居刘邑(今河北唐县),在征服自然和社会阅历中,充分认识和感悟到刘这种工具的神圣作用和赫赫威力,于是便用刘来作为氏族的图腾,开始对它顶礼膜拜起来。久而久之,刘便成为该氏族区别于其他氏族的血缘徽记,并逐渐得到了其他氏族的认同。

2、帝尧苗裔----刘姓的主源

神农氏(首都淮阳)末期,今河南新郑出现一个强大汉语部族少典氏(有熊氏),后来该部族由于黄河洪水西迁到今甘肃天水。 同时,在今洛阳至华山一带则居住着原始汉语部落有蟜氏。 今岐山南部的渭水支流姜水居住着原始汉语部落有牛氏。 有牛氏与有蟜氏婚姻繁衍成炎帝部落。 有熊氏娶有蟜氏,生黄帝于姬水(天水)。

黄帝长大后与他的前辈伏羲一样,受肥沃的中原吸引,离开故地,向东发展,到达今黄陵县。后沿洛水南下,在今大荔县朝邑一带渡过黄河,又沿着中条山和太行山西麓向北,最后沿着桑干河走出山岭,在今河北北部涿鹿、怀来境内的平原上定居。 炎帝八世孙榆罔氏率共工、四岳沿渭水向东迁徙,沿着黄河南岸到达今山东境内,又从山东渡河北迁,与黄帝部落相遇。两个亲缘部落为争夺霸主,在汾河下游的阪泉地区发生激战。炎帝被打败,归服了黄帝,以两个部落为基础,华北平原西部、汾河平原南部、渭河平原东部的诸多远古汉语部落逐渐融合成华夏族。

这时原居山东的东夷首领蚩尤西进,原居淮南的三苗(苗瑶先祖)首领夸父也北进中原。东夷与三苗结成联盟,蚩尤任盟主,共同对付华夏族。公元前2700年,华夏族领袖黄帝在河北省涿鹿县大败蚩尤夸父联军并杀之,蚩尤部下抢得蚩尤尸体,秘密归葬濮阳西水坡,称“帝丘”。 联军残众向冀州撤退,黄帝穷追不舍,东夷、三苗(九黎氏)仓皇渡黄河南逃。三苗南退长江中游,东夷东退泰山,华夏族占领河南大部,定都新郑。经过与东夷文化之交流,黄帝的史官仓颉创制了适合汉语特点的文字---汉字。后世尊称黄帝为人文初祖。

黄帝有25个儿子,建立12个姓氏。其中,黄帝正妻嫘祖生两子:长子玄嚣(青阳),被分封,居住在江水;次子昌意,也被分封,居住在若水。昌意娶了蜀山氏的女儿,名叫昌仆,生下高阳。黄帝死后,由孙子高阳继位,即颛顼帝。

颛顼出身于黄帝集团而抚育成长于东夷,是东西两大集团交融的象征。颛顼的后裔舜在东夷亲戚家长大,成了有虞氏首领;颛顼的儿子娶四岳为妻,生下祝融氏,被封在河南新郑;颛顼的外孙皋陶住泰山一带,皋陶与儿子伯益都先后成为东夷族的领导者。颛顼都帝丘,死后亦葬于帝丘。

颛顼死后,侄子高辛(玄嚣的孙子)继位,即帝喾(帝俊)。帝喾的四个老婆生了四个儿子:娵訾氏女常仪生挚,陈锋氏女庆都生尧,有邰氏女姜嫄生弃,有娀氏女简狄生契。挚被派往曲阜,与夷族杂居,接受了太昊族(该族分两支,原支在淮阳发展为华夏族,东迁一支在曲阜发展为东夷)的文化,因此称为少昊。契被派往滦河以东驻守边疆统治当地的东夷部落—有娀氏部落。弃被派往陕西武功县驻守边疆统治当地的炎帝部落—有邰氏部落。

颛顼时代,太行山一位女子不小心被石头绊倒,一滴鲜血洒在那块石头上,一会儿,整座山岭全变成了红色。后来人们将这座山岭叫丹岭(顺平县城西10公里伊祁山),文人都将它写成丹陵。那滴鲜血,竟孕育成一个婴儿。婴儿第一声啼哭,正巧来采药的陈锋氏(原居宝鸡,后来主要一支迁移到河南淮阳,次要一支迁移到河北保定)女听到,陈锋氏抱回家中抚养,取名庆都。庆都十三岁时养母陈氏病故,就一人在丹陵山上的小茅屋生活。山下伊祁长孺夫妇可怜她收为义女。帝喾母也姓陈锋氏,命帝喾纳庆都为第三妃,封伊祁长襦为伊祁侯。庆都怀孕后,回娘家于甲申年生下尧。 尧从母姓,姓祁(伊祁)。尧年轻时,尧就以擅长制作陶器在远近部落中著名。尧身材高大,面色如蜡,长着彩色的八字眉毛,眼睛中有3个瞳孔,头发特别长。

帝喾看到自己的儿子有出息,便把尧封为唐侯(唐是大的意思),从此尧又被称为“陶唐氏”。唐侯的封地在刘邑,于是尧成为管理强大的刘氏族的首领,而刘氏族以前的首领一方面佩服尧的才干、甘愿让贤,一方面迫于天子帝喾的威严也不得不让贤。尧20岁时,接替帝喾当上了中原部落联盟的大首领。尧有10子,其中第九子继承源明(监明),号丹朱,继承了陶唐氏族首领职位,继续住在刘邑。

尧当上天子后,为便于统治天下,统治也为了首都免受洪水威胁,将首都从帝丘迁到平阳(今山西临汾),所以平阳留下了很多尧的遗址。尧的封地刘邑的人仍然大部分居住在原地,没有跟随尧到首都去当官。

尧命令臣子羲氏、和氏制定历法,教给民众从事生产的节令。另外命令羲仲,住在郁夷,恭敬的迎接日出,并详细安排春季的耕作。又命令羲叔,住在南交,详细安排夏季的农活儿。又命令和仲,居住在西土,恭敬的送太阳落下,有步骤的安排秋天的收获。又命令和叔,住在北方幽都,认真安排好冬季的收藏。

后来,尧老了,认为儿子丹朱的德行,做刘邑陶唐氏族首领还可以,但做天子就不够了。出身炎帝四岳的大臣向他推荐了鲧。 榆罔氏之后,炎帝部落演化为共工、四岳、氏羌三大支。共工为九州姜戎的共主,发展于今豫东北及冀南地,曾与颛顼争帝。共工女嫁与颛顼儿子骆明(黄帝系),生鲧(姓姒),鲧被封汶山石纽(今四川省北川县),娶有莘氏之女修己为妻,生下禹。鲧后来东迁,返回中原,被尧封于崇(嵩山)。后鲧因治水失败丧失了继承天子的资格。

后来四岳又推荐了虞舜。虞舜是个盲人的儿子。虽然他的父亲愚昧,母亲顽固,弟弟傲慢,但舜却能与他们和睦相处,尽孝悌之道,把家治理得很好,这说明虞舜具有非凡的品行。为了考察虞舜的德行,尧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他,以从两个女儿身上观察他的德行。舜让她们降下尊贵之心住到妫河边的家中去,遵守为妇之道。尧认为这样做很好,就让舜试着担任司徒之职,谨慎的理顺五伦之德,人民也都遵从不违。尧又让虞舜参与百官的事,亦有条不紊。又让他在明堂四门接待宾客,四门处处和睦,从远方来的宾客都恭恭敬敬。尧又派舜进入山野丛林大川草泽,遇上暴风雷雨,舜也没有迷路误事。 正月初一,舜在文祖庙接受了尧的禅让。尧帝在位长达98年,于辛巳年去世,享年118岁。

尧逝世后,三年服丧完毕,舜把帝位让给丹朱,自己躲到了南河的南岸。部落首领前来朝觐的不到丹朱那里去却到舜这里来,打官司的也不去找丹朱却来找舜,歌颂功德的,不去歌颂丹朱却来歌颂舜。舜说“这是天意呀”,然后才到了京都,重登天子之位。

(我也姓刘,呵呵)`

我是陕西刘氏 祖宗在光绪那会儿迁到山西吕梁了刘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四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五点三八。

寻根溯源

1、据《元和姓纂》、《新唐书》等资料所载,出自祁姓尧帝之后。以字名为氏。

2、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等所载,出自姬姓周太王古公�父之后裔。

3、改姓而来。据《史记》所载,刘邦称帝后,赐有功之臣娄敬、项伯为刘姓,并赐其他降汉的项氏家族改姓刘。其它姓氏改姓刘。据《史记》所载,西汉公主嫁与冒顿为妻,其子女皆从刘姓。另外有薛、何、美、陆终氏和少数民族鲜卑孤独氏,女真族乌古论氏、移剌氏、满族宁古塔氏、留佳氏等众多姓氏改为刘姓。

得姓始祖

刘累。刘姓系上古圣帝尧的后裔。尧出生时其母庆都寄居 于伊长孺家的伊祁山下,故从母所居之地为姓“伊祁”。后又分出“伊”、“祁”二姓。尧帝的祁姓后代有一支被封于刘邑(今河北唐县境),建立刘国。夏朝时,刘国有一家生有一子,出生时有纹在手曰:“刘累”,于是便以此为名。刘累长大后,跟随豢龙氏学习养龙本领,被夏帝孔甲封为“ 御龙氏”,负责驯养孔甲的四条龙。有一次,一条龙死了,刘累就把龙肉做成肉羹,充当野味献给孔甲。孔甲感觉味道特别鲜美,非常高兴,于是就赏赐给刘累许多财物。不料过了几天,孔甲又想吃这种“野味”,便派人向他索取。刘累感到难于蒙混,又怕孔甲怪罪,就带领家眷逃到鲁阳(今河南鲁山)。又不敢再用祁姓,就用名字中的刘字作了姓氏。刘累之后,其裔又先后被封于豕韦(今河南滑县东南)、唐(今山西翼城)、杜(今陕西西安)。周宣王时,杜国国君杜伯被害,杜伯之子隰叔逃入晋国,担任士师(主管刑罚、狱讼、禁令的官)隰叔之子士艹为以官职为氏称士氏。士艹为之孙士会就是辅佐晋文公、襄公争霸天下,使晋国成为五霸之一的范武子。士会曾居于秦国,其后有留于秦国者便恢复其祖姓为刘姓,是为陕西刘氏。汉王朝的创立者刘邦便是士会的后代。刘邦对刘姓家族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士会也成为刘姓共认的祖先之一。

繁衍播迁

河北唐县是刘姓的祖居之地,而刘姓的发源之地当在今河 南省境。而源于陕西省境的刘姓当为河南刘姓之分支。战国时期,陕西刘氏播迁到河南及江苏地区,到汉代沛县刘姓成为皇族,大封同姓诸侯,显贵无比。纵观刘姓繁衍情况,可划分为三大时期:第一时期为汉代,江苏刘姓族人刘邦建立汉室,随着“同姓封侯”,刘姓人遍布彭城、沛国、弘农、中山、南阳、东平、天水等地,成为当时全国第一大姓氏。汉末群雄争霸之际,中原刘姓为避战祸四方迁徙。第二时期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除刘姓人大举南迁外,许多少数民族在汉化的过程中,取刘姓代替自己原有姓氏。与此同时,刘裕代晋称帝,建立宋,其族在江南最为显赫,被封王侯的刘姓遍布江南。第三时期为唐至五代。据《兴宁刘氏族谱》所载,唐翰林学士视察使天锡公,为避战乱弃官奉父祥公迁至福建宁化县,后成汀闽望族。这一时期,刘姓支脉遍布大江南北。宋元至明清时期,刘姓族人已遍布全国各地。

郡望堂号

刘姓在其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郡望,主要有:1、彭城郡;2、沛郡;3、弘农郡;4、河间郡;5、中山郡;6、梁郡;7、顿丘郡;8、南阳郡;9、东平郡;10、高平郡;11、东莞郡;12、平原郡;13、广陵郡;14、临淮郡;15、琅邪郡;16、兰陵郡;17、东海郡;18、丹阳郡;19、宣城郡;20、南郡;21、高阳郡;22、高密郡;23、尉氏郡;24、竟陵郡;25、长沙郡;26、河南郡;27、广平郡。

堂号:

“彭城”、“弘农”、“沛郡”、“河间”、“中山”、“梁郡”、“顿丘”、“南阳”、“东平”“高密”、“竟陵”、“河南”、“尉氏”、“广平”、“丹阳”、“广陵”、“长沙”、“临淮”;还有“豢龙堂”、“藜照”;另有自立堂号,如 “敦睦”、“敦本”、“天录”、“再思”、“树德”、“守三”、“青云”、“传经”、“五忠”、“恒德”、“庆元”、“怀贤”、“墨庄”等。

宗族特征

1、刘姓家族地位显赫,从古到今,称王称帝者多达六十六 人,统治时间长达六百五十多年。

2、刘姓家族有其排列有序的字行辈份,据刘祥澍所修《刘氏族谱》载有清代江苏刘姓一支辈份字行为:“祥瑞肇英贤,明良继仁孝。”清光绪年间刘一诚所修《刘氏宗谱》载有彭城(今徐州)刘姓仲盛公一支辈份字行为:“寿福永彦仲,伯仁义尚若,余洪继应一,启世道昌从。”

名人精粹

刘邦:沛县丰邑(今江苏沛县)人,秦末聚众起义,得胜,建立西汉。刘歆:西汉沛人,古文学派的开创者。所撰《七略》对中国目录学的建立有一定贡献,刘歆也是我国最早研究圆周率的人之一。刘秀:今湖北枣阳西南人,东汉开国君主,史称光武帝。刘洪:东汉天文学家,山东蒙阳人,所著《乾象历》是我国考虑了月球运动不均匀性的第一部历法。刘备: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在东汉末年群雄争霸中建蜀汉政权,与东吴、曹魏成鼎足之势。刘伶:沛国人,为西晋时“竹林七贤”之一,官至建威将军。刘渊:系匈奴人,十六国中的汉国建立者,称号“汉王”。刘义庆:彭城(江苏徐州)人,十六国时宋国著名文学家。有小说集《世说新语》。刘勰:东莞莒县(今山东)人,十六国时期梁国杰出的文学家、理论批评家。著有《文心雕龙》,被称为文学理论批评史巨著。刘知几:唐代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杰出的史学家,所著《史通》为我国第一部史学评论的专著。刘禹锡:洛阳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诗人。著有《天论》等。刘墉:山东诸城人,清代书法家,官至东阁大学士。刘鄂:江苏丹徒人,清代小说家,著有小说《老残游记》。刘少奇:湖南宁乡人,早期中共党员之一,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等职。

我也是姓刘的我爸爸就是允字辈的刘氏字辈 (30字)

朝应文治能 迁跃光洪宗

开兴蜀国云 正大齐少庆

程思起上培 万事永长春

1、据《元和姓纂》、《新唐书》等资料所载,出自祁姓尧帝之后。以字名为氏。

2、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等所载,出自姬姓周太王古公父之后裔。

3、改姓而来。据《史记》所载,刘邦称帝后,赐有功之臣娄敬、项伯为刘姓,并赐其他降汉的项氏家族改姓刘。其它姓氏改姓刘。据《史记》所载,西汉公主嫁与冒顿为妻,其子女皆从刘姓。另外有薛、何、美、陆终氏和少数民族鲜卑孤独氏,女真族乌古论氏、移剌氏、满族宁古塔氏、留佳氏等众多姓氏改为刘姓。

得姓始祖

刘累。刘姓系上古圣帝尧的后裔。尧出生时其母庆都寄居 于伊长孺家的伊祁山下,故从母所居之地为姓“伊祁”。后又分出“伊”、“祁”二姓。尧帝的祁姓后代有一支被封于刘邑(今河北唐县境),建立刘国。夏朝时,刘国有一家生有一子,出生时有纹在手曰:“刘累”,于是便以此为名。刘累长大后,跟随豢龙氏学习养龙本领,被夏帝孔甲封为“ 御龙氏”,负责驯养孔甲的四条龙。有一次,一条龙死了,刘累就把龙肉做成肉羹,充当野味献给孔甲。孔甲感觉味道特别鲜美,非常高兴,于是就赏赐给刘累许多财物。不料过了几天,孔甲又想吃这种“野味”,便派人向他索取。刘累感到难于蒙混,又怕孔甲怪罪,就带领家眷逃到鲁阳(今河南鲁山)。又不敢再用祁姓,就用名字中的刘字作了姓氏。刘累之后,其裔又先后被封于豕韦(今河南滑县东南)、唐(今山西翼城)、杜(今陕西西安)。周宣王时,杜国国君杜伯被害,杜伯之子隰叔逃入晋国,担任士师(主管刑罚、狱讼、禁令的官)隰叔之子士艹为以官职为氏称士氏。士艹为之孙士会就是辅佐晋文公、襄公争霸天下,使晋国成为五霸之一的范武子。士会曾居于秦国,其后有留于秦国者便恢复其祖姓为刘姓,是为陕西刘氏。汉王朝的创立者刘邦便是士会的后代。刘邦对刘姓家族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士会也成为刘姓共认的祖先之一。

繁衍播迁

河北唐县是刘姓的祖居之地,而刘姓的发源之地当在今河 南省境。而源于陕西省境的刘姓当为河南刘姓之分支。战国时期,陕西刘氏播迁到河南及江苏地区,到汉代沛县刘姓成为皇族,大封同姓诸侯,显贵无比。纵观刘姓繁衍情况,可划分为三大时期:第一时期为汉代,江苏刘姓族人刘邦建立汉室,随着“同姓封侯”,刘姓人遍布彭城、沛国、弘农、中山、南阳、东平、天水等地,成为当时全国第一大姓氏。汉末群雄争霸之际,中原刘姓为避战祸四方迁徙。第二时期为魏晋南北朝时期,除刘姓人大举南迁外,许多少数民族在汉化的过程中,取刘姓代替自己原有姓氏。与此同时,刘裕代晋称帝,建立宋,其族在江南最为显赫,被封王侯的刘姓遍布江南。第三时期为唐至五代。据《兴宁刘氏族谱》所载,唐翰林学士视察使天锡公,为避战乱弃官奉父祥公迁至福建宁化县,后成汀闽望族。这一时期,刘姓支脉遍布大江南北。宋元至明清时期,刘姓族人已遍布全国各地。

郡望堂号

刘姓在其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郡望,主要有:

1、彭城郡;

2、沛郡;

3、弘农郡;

4、河间郡;

5、中山郡;

6、梁郡;

7、顿丘郡;

8、南阳郡;

9、东平郡;

10、高平郡;

11、东莞郡;

12、平原郡;

13、广陵郡;

14、临淮郡;

15、琅邪郡;

16、兰陵郡;

17、东海郡;

18、丹阳郡;

19、宣城郡;

20、南郡;

21、高阳郡;

22、高密郡;

23、尉氏郡;

24、竟陵郡;

25、长沙郡;

26、河南郡;

27、广平郡。

堂号:

“彭城”、“弘农”、“沛郡”、“河间”、“中山”、“梁郡”、“顿丘”、“南阳”、“东平”“高密”、“竟陵”、“河南”、“尉氏”、“广平”、“丹阳”、“广陵”、“长沙”、“临淮”;还有“豢龙堂”、“藜照”;另有自立堂号,如 “敦睦”、“敦本”、“天录”、“再思”、“树德”、“守三”、“青云”、“传经”、“五忠”、“恒德”、“庆元”、“怀贤”、“墨庄”等。

宗族特征

1、刘姓家族地位显赫,从古到今,称王称帝者多达六十六 人,统治时间长达六百五十多年。

2、刘姓家族有其排列有序的字行辈份,据刘祥澍所修《刘氏族谱》载有清代江苏刘姓一支辈份字行为:“祥瑞肇英贤,明良继仁孝。”清光绪年间刘一诚所修《刘氏宗谱》载有彭城(今徐州)刘姓仲盛公一支辈份字行为:“寿福永彦仲,伯仁义尚若,余洪继应一,启世道昌从。”

刘姓的历史是什么??(起源,发展,名门望族,人口总数等)????

刘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四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五点三八。寻根溯源1、据《元和姓纂》、《新唐书》等资料所载,...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