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从什么时候有姓穰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3浏览:1收藏

中国从什么时候有姓穰的?,第1张

穰姓历史:姓氏考略:穰氏望出上□,县名,战国时秦置,属天水郡。风俗通义载:春秋时,齐国有穰苴,为大司马。另,路史云:春秋时,楚国亦有穰氏,以邑为氏以下是穰姓的根源:mi(米)。

也有读mie音的,羊叫的意思。

楚国贵族的姓,居然这样读,这个意思。

芈姓  芈[芈、哶,读音作mǐ(ㄇㄧˇ),古音读作miē(ㄇㄧㄝ)]

  一姓氏渊源:

  单一渊源:源于轩辕氏,出自上古黄帝第八世孙季连之后,属于以图腾崇拜为姓。

  据史籍《史记·十·楚世家》的记载:“陆终生子六人,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芈姓,楚其后也……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后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记其氏。”

  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也记载:“芈氏,楚姓也,陆终之子季连之后也。”

  按上所说,楚国之祖季连系陆终第六子,陆终系吴回之子,吴回系老童(卷章)第二子,老童系称之子,称系颛顼(高阳)第三子,颛顼系昌意之子,昌意系黄帝第二子。

  但在史籍《国语·郑语》中则记载:“祝融之后有八姓。融之兴者,其在芈姓乎?蛮芈蛮矣,唯荆实有昭德,若周衰,其必兴也。”阐述了芈姓季连部从蛮俗,建立了荆国。

  楚之先祖从帝喾起,均居火正称祝融,至夏王朝时期为重要成员或盟国。后商国人兴起而代夏,楚之先祖在此夏、商交替之际,分崩离析,出现了祝融六姓或八姓的四处流落的局面。芈姓季连部,就在这一背景下离开故地新郑一带,辗转至丹淅、荆山的汉水流域一带。

  季连为芈姓,这在陆终之前是不见记载的。据史籍《帝王世纪》记载:“颛顼高阳氏,黄帝之孙,昌意之子,姬姓也。”可见颛顼一系均为姬姓。但自祝融陆终之后,在史籍《史记·楚世家》中记有六姓,而在《国语·郑语》则记为八姓,即己、董、彭、秃、妘、曹、斟、芈。这从人类的演进过程看,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早在远古时期,华夏先民已认识到婚姻同本身的繁殖有密切的关系,故逐渐严格限制“同姓不婚”。一个姓就是一个通婚单位,最初当是一个氏族。由于同姓不婚,必然要求本姓(氏族)的后代与另一个姓(氏族)的后代通婚,这样必然在一个姓之下出现了一些新姓,一个氏族(部落集团)也就裂变成若干个新的氏族了。

  姓,原义为生,在史籍《号甲盘》中即写作𤯧。在史籍《白虎通·姓名》中记载:“姓者生也,人禀天气所以生者也。”说明姓,本来就是人类的自然生殖,是人出生后的标记。在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远古时代,当然把生的根因归于女性,所以,东汉著名文字学家许慎在其《说文解字》中释“姓”说:“人所生也。古之神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生,生亦声。春秋传曰:天子因生以为姓。”同时,先民由于对男女交媾及怀胎生育,不能作出科学解释,于是认为与人的初生相距不远或常见的某种自然生物有直接的关系,从而产生了图腾和图腾崇拜。因此,姓是母系氏族制的产物,后来随着“母权制”为“父权制”所取代,女性的姓,亦渐为父系氏族所承袭,图腾的色彩也渐淡化了。陆终之后六姓或八姓,就是这一历史背景下的产物。

  季连是祝融之后,当姬姓;芈姓,又当从母姓,标志着一个新的氏族的出现。据史籍《史记·楚世家》索隐:“芈,羊声也。”在典籍《说文解字》中解释芈为,“羊鸣也。从羊,象声气上出。与牟同意。绵婢切。”即古音读作miē(ㄇㄧㄝ)。

  芈姓的图腾是羊,羊即羌,在典籍《说文解字》中注释:“羌,西戎,羊种也……西方羌从羊。”可见,季连的母亲来自西方羌部落集团。据史籍《世本》的记载:“陆终娶鬼方氏妹,曰女嬇。”而根据史籍《后汉书·西羌传》、《世本》宋衷注等的考定,鬼方即西方之羌。在《中国历史地图集》中标明,羌方与西羌的地理位置是一致的。

  商朝时期高宗(武丁)武功显赫,在《周易·既济》记称其“高宗伐鬼方,三年克之”。在史籍《后汉书·西羌传》中亦谓“至于武丁,征西戎鬼方,三年乃克”,这在商朝时期的《新获卜辞》中还有“伐芈”的记载。可见,芈即鬼方,即西方羌中的一支。

  黄帝部落源自西北,历来与西羌通婚,至祝融陆终仍娶鬼方氏之妹,其后并以母姓为姓,既说明季连其时仍带有母权制的遗风,又进一步证实了楚族源自黄帝族系,与西方之羌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和经济、文化联系。季连姓芈,举族南徙后又从蛮俗,故而后来的华夏族视之为“楚蛮”、“蛮荆”,楚人亦毫不隐晦地自称为“蛮夷”,也就不难理解的了。

  至战国晚期,在秦国灭楚国之后,芈姓读音开始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在宋仁宗宝元二年丁度等人重新纂修的韵书典籍《集韵》中记注:“芈姓,诸楚所出。芈,羊声也。母婢切,音弭。”即读音转为mǐ(ㄇㄧˇ)。

  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郭沫若在《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一书中,认为“楚本蛮夷,亦即淮夷”。淮夷即楚人,即蛮荆……淮徐荆舒每连言,必系同族,且为殷之同盟。后来在《殷周青铜器铭文考释》、《金文丛考》等书中,又明确认定楚人即“熊盈族”。

  季连部南徙楚地后,与土著蛮民相融合,铸成了楚族中亦夏亦夷亦蛮、非夏非夷非蛮的独特性格与印记。所以,整个楚族是多元而统一的民族,恰似中华民族的缩影。这种历史现象,表现了历史与逻辑的统一,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具有典型意义和普遍现象。

  本书按:

  芈姓,为“荆楚十八姓”之祖,即:

  伍氏:安定郡。系出芈姓。楚公族有伍氏。

  屈氏:临淮群。系出芈姓。楚武王子瑕封于屈,后以为氏。楚有屈原,又有屈突,复姓。

  项氏:辽西郡。系出芈姓。楚公子燕,封项城,姓项氏,又姬姓。齐桓公灭项,子孙以国为氏。

  蓝氏:汝南郡。系出芈姓。楚公子亹封于蓝,谓之蓝尹,后以邑为氏。

  麻氏:上谷郡。系出熊姓。楚公族熊婴奔齐,更姓麻氏。

  钟氏:颍川郡。系出芈氏。楚公族钟建封于钟吾,其后为钟吾氏,或为钟氏。

  左氏:济阳郡。系出有熊氏。鬻熊之后倚相,为楚威王左史,后为有左氏。

  靳氏:西河郡。系出芈姓。楚公族大夫靳尚之后。

  景氏:晋阳郡。系出芈姓。楚公族斗、蒍 、 苏、昭、屈、庄、景,皆芈姓之后。

  鄂氏:武昌郡。系出姬姓(芈姓)。晋侯光居于鄂,号鄂后。子孙以为氏。又楚子熊红僭称鄂主,后为鄂氏。

  卓氏:西河郡。系出芈姓。楚威王子公子卓后。

  能氏:太原郡。系出熊姓。熊绎子挚封于夔,支子别姓能氏。

  庄氏:天水郡。系出芊姓。楚庄王之裔,以谥为氏。

  慎(真)氏。天水郡。系出芈姓。白以胜之后,封于慎,为慎氏。

  敖氏:谯郡。颛顼师大敖之后。又系出芈姓。楚国之君,凡被废弑不成君者曰敖。

  荆氏:广陵郡。系出芈姓。

  红氏:平昌郡。系出熊氏。楚子熊渠长子红为鄂王,其支子以父字为氏。

  上官氏:天水郡。系出芈姓。楚公族大夫上官子兰之后。

  “荆楚十八姓”之后衍生的姓氏有:

  单姓一百四十三:

  楚氏、熊氏、附氏、穴氏、鬻氏、粥氏、斗氏、郢氏、逞氏、叙氏、序氏、祖氏、成氏、启氏、囊氏、贲氏、善氏、逯氏、禄氏、县氏、逮氏、审氏、侧氏、庇氏、次氏、连氏、莫氏、仵氏、昭氏、由氏、到氏、声氏、晏氏、即氏、闱氏、尹氏、后氏、竟氏、秉氏、宜氏、绎氏、酒氏、枝氏、乘氏、保氏、春氏、钧氏、阳氏、甲氏、环氏、卯氏、武氏、霜氏、蜎氏、皋氏、举氏、举氏、雪氏、紃氏、穿氏、称氏、仆氏、贵氏、侣氏、严氏、征氏、庾氏、奋氏、贺氏、列氏、监氏、减氏、韵氏、卒氏、度氏、翠氏、班氏、陈氏、张氏、李氏、冯氏、屈氏、阎氏、瓦氏、堂氏、棠氏、蒍氏、薳氏、蕲氏、卷氏、圈氏、柘氏、拳氏、养氏、包氏、淑氏、苗氏、苟氏、穰氏、蒙氏、荡氏、白氏、涡氏、淖氏、匡氏、赀氏、訾氏、棘氏、枣氏、龙氏、俞氏、园氏、艾氏、鑢氏、聂氏、蔓氏、万氏、万氏、利氏、鄀氏、主氏、康氏、郴氏、潘氏、孙氏、沈氏、半氏、罗氏、理氏、叶氏、骆氏、初氏、越氏、勾氏(句氏)、卿氏、王氏、麇氏、贠氏(员氏)、兰氏、米氏、何氏、坛氏、喻氏、窦氏、刘氏。

  复姓一百一十二:

  斗斲氏、斗斲耆氏、斗斲乳氏、斗斲谷氏、斗斲强氏、斗斲缗氏、斗斲文氏、斗斲班氏、斗斲比氏、围龟氏、弥牟氏、若敖氏、叔敖氏、堵敖氏、郏敖氏、越椒氏、罢敌氏、三闾氏、五相氏、五参氏、诸将氏、太宰氏、公建氏、良臣氏、左尹氏、右尹氏、申叔氏、申公氏、楚季氏、楚宗氏、巫臣氏、列宗氏、子南氏、子期氏、子庚氏、子西氏、子建氏、子午氏、子重氏、子季氏、子承氏、子千氏、子仪氏、子木氏、尹干氏、无钩氏、无圉氏、无宇氏、无庸氏、余推氏、涉其氏、庆父氏、襄老氏、王孙氏、成王氏、黑肱氏、舒坚氏、来缎氏、沉纤氏、邑由氏、利孙氏、白男氏、吉白氏、屈南氏、耆门氏、市南氏、伍参氏、婴齐氏、弃疾氏、枝如氏、伯比氏、师祁氏、熊率氏、熊相氏、倚相氏、辛廖氏、接舆氏、季融氏、仲雄氏、大心氏、蓝尹氏、厩尹氏、箴尹氏、乐尹氏、芋尹氏、陵尹氏、权尹氏、莠尹氏、清尹氏、郊尹氏、工尹氏、连尹氏、嚣尹氏、包申氏、邓陵氏、卜梁氏、鲁阳氏、栎阳氏、苞丘氏、吴丘氏、何丘氏(荷丘氏)、轩丘氏、商密氏、愈豆氏、英贤氏、武安氏、期思氏、田公氏、白公氏、泾阳氏、叶阳氏。

墨姓,是中国一个古老的姓氏,主要源于姜姓和子姓,均是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潜夫论》记载:“禹师墨如。”墨姓历史名人有东周时期宋国人墨翟,墨姓望族居梁郡(今河南省商丘市);堂号为梁郡堂(又称梁国堂、睢阳堂)。墨姓人口总数在中国的大陆未列入百家姓前三百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七百五十位。

墨(Mò)姓源出有:

源流一

出自姜姓,据《潜夫论》上所记载,姜墨如的后代以墨为姓,称墨氏。夏启建立夏王朝之后,敕封姜墨如的儿子姜胎初为孤竹国的国君,姜胎初就以父亲的名字为姓氏,称墨胎初,世代相传为墨胎氏,亦称墨台氏,其后有族人省文简改为单姓墨氏,世代相传至今。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本墨台氏,后改为墨氏。”

夏禹离家前去治水,女嬉延请一位名叫姜墨如的老先生教导禹。墨如教禹说:“你当学治国之道,仁是君王之宝,施政当从仁;礼是国之体制,无礼不能从仁;民是国之根本,治国兴邦要合民意。” 墨如教禹三年,又为禹推荐高人西王国先生。故墨氏后人奉墨如为墨姓的得姓始祖。

孤竹君后代省为墨氏。据《通志·氏族略》载:“本墨台氏,后改为墨氏。”相传夏朝时,夏禹封炎帝的后代于台(今辽宁省朝阳市),时称为墨台氏,而后来简化为墨氏。商朝,墨台氏的后代建立诸侯国孤竹国(今河北省卢龙县南),国君是墨胎,墨胎有两子,分别是伯夷和叔齐,他们因都想让位于兄弟而出外流浪,后侍于周文王,但却阻拦周朝伐商,后因耻于食乱臣之粮,饿死终南山。他们的“贤”名流传于世,后人就以墨字为姓,称为墨氏。

在墨如、墨胎初(姜胎初)、墨胎、墨胎允、墨胎智的后裔子孙中,多有称墨氏者,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墨氏正宗。墨氏族人大多尊奉墨如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出自子姓,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墨翟,公元前479年~前381年,子姓,宋国人 ,是春秋时期宋国贵族公子眱(目夷、墨夷)之后,其家族到春秋末期已经没落为平民。墨瞿创建了墨家学说,世称墨子,成为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的末尾中特别提到:“盖墨翟,宋之大夫,善守御,为节用。或曰并孔子时,或曰在其后。”公元前五世纪初,墨子出生在宋国一个以木工为谋生手段的手工业者家庭。当时的社会是一个“处工就官府”的社会,即工匠处于官府的严格控制之下,隶属和服务于官府,社会地位十分低下。而当时的工匠是世袭的,因此墨子从小就承袭了木工制作技术,并由于他的聪明巧思,使他成为一名高明的木工匠师和杰出的机械制造家,为他后来的社会活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由于墨子主张从劳动者中选拔人才,受到普通民众的欢迎,因而墨子被称为平民圣人。

在墨子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墨氏、翟氏,还分衍有相里氏、相夫氏、邓陵氏,皆世代相传至今。子姓墨氏皆尊奉墨子为得姓始祖,且不与姜姓墨氏合谱。

源流三

源于蒙古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记载:

⑴蒙古族墨尔齐氏,亦称墨勒济氏,源出元朝时期成吉思汗的死敌蒙古篾里吉氏族,蒙语为,世居察哈尔(今河北张家口一带,包括河北、内蒙乌兰察布盟、锡林郭勒盟一部、山西部分地区)、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台罕、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哈达等地。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Morci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墨氏。

⑵蒙古族墨尔秦氏,世居台罕(),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Morcin Hala,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墨氏。

源流四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黑龙江志稿·人物志》记载:

⑴满族阿图拉墨氏,亦称阿图拉莫氏,以地为氏,满语为Aturamo Hala,源出图拉河下游流域(今俄罗斯秋明州托博尔河左支流与哈萨克斯坦之间地带),隶属于满洲正黄旗,后迁雅尔古(今辽宁抚顺大伙房水库“萨尔浒风景区”),清朝晚期以后多冠汉姓为墨氏、莫氏等。

⑵满族墨佳氏,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满语为Mogiya Hala,世居辽阳(今辽宁辽阳),后所冠汉姓即为墨氏。

⑶满族墨哷氏,亦称莫勒特氏,满语为More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南部),后改汉姓为墨氏、梅氏等。

⑷满族墨尔迪氏,满语为Mordi Hala,祖先世居黑龙江北境,清乾隆初期移居呼兰(今黑龙江呼兰),后有达斡尔族共有姓氏,所冠汉姓中有墨氏。

⑸满族墨尔赫氏,满语为Morho Hala,汉义“苜蓿草”,世居哈达察汉(今吉林蛟河白石山),所冠汉姓中有墨氏。

⑹满族墨尔吉氏,满语为Morgi 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叶赫乡南部),后多冠汉姓为墨氏。

⑺满族墨呼哩氏,亦称莫图里氏,满语为Mohuri Hala,世居吉林乌喇(今吉林永吉乌拉街至辉发河口、拉发河流域、双阳县境),后有锡伯族引为姓氏,所冠汉姓为墨氏、莫氏等。

⑻满族墨克廷氏,满语为Moketing Hala,世居黑龙江两岸,所冠汉姓中有墨氏。

⑼满族墨尔达扎氏,满语为Mordaja Hala,世居黑龙江两岸沿线等地,所冠汉姓中有墨氏。

⑽满族瓦墨氏,满语为Wamo Hala,世居黑龙江沿岸地区,所冠汉姓多为墨氏、莫氏、瓦氏等。

源流五

源于达斡尔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黑龙江志稿》记载:达斡尔族墨尔丹氏,亦称莫尔登氏、孟尔丁氏、孟尔的音氏、莫塔哈利氏,世居布特哈(今嫩江流域和大小兴安岭)。后有满族引为姓氏者,满语为Mordin Hala。清朝中叶以后,达斡尔族、满族莫尔登氏多冠汉姓为墨氏、孟氏、莫氏、苍氏、利氏等。

郡望

梁郡:亦称梁国,始建于西汉高祖刘邦五年己亥(公元前202年),此之前叫砀郡,治所在睢阳(今河南商丘),下辖八县,其范围包括今河南商丘市大部分地区及安徽砀山县诸地。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改为梁郡。隋开皇十六年(596年),于梁郡旧地置宋州,治睢阳县。

堂号

梁郡堂:以望立堂,亦称梁国堂、睢阳堂。

  壮族,一个原本没有姓氏的民族

  壮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重要的成员,是全国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于广西、云南、贵州、湖南和广东等省区。按语言差异分类,壮族又可以分为南壮和北壮或布越、布依和布侬等几个不同的支系。壮族的历史悠久,民间传统文化十分丰富灿烂。

  据笔者的研究发现,壮族原本是一个没有姓氏的民族。壮族原本没有姓氏,这是具有充足证据的。

  一、 壮族民间传说中的诸神灵均无姓氏

  在壮族民间,自古以来一直流传着布洛陀是其始祖的说法。也就是说,人们无不这样认定,布洛陀是壮民族的造物主,壮民族是布洛陀的子孙后代。根据民间传说,布洛陀是一个神威无比的神灵,他无所不能。是他,创造了世间万物,包括人类自身,亦是布洛陀和他的妻子娅洛甲(又称姆洛甲)共同按照上帝的愿意而创造出来的。

  然而,壮族民间这个无所不能的造物主布洛陀却没有姓氏。所谓“布洛陀”,乃壮语音译。“布”是“老爷爷”或“老公公”之意,而“洛陀”则是“聪明智慧、无所不能”的意思。可见,布洛陀这个壮族民间的造物主确实是没有姓氏的。不但布洛陀本身没有姓氏,他的妻子娅洛甲亦没有姓氏。“娅洛甲”(又称“姆洛甲”)亦是壮语音译,“娅”或“姆” 都是壮语“奶奶”或“婆婆”之意,而“洛甲”则是其名或者其孙子(或外孙)之名。

  另外,抱达、娅晃神亦没有姓氏。抱达神有人认为是壮族民间的社神,旧时民间村村寨寨都建有抱达庙,经常对其进行摆供祭祀。“抱达”亦是壮语音译,是“一个叫‘达’的爷爷(或公公)”的意思。可见,抱达神并没有姓氏。娅晃神则是壮族民间的谷物女神,“娅晃”也是壮语音译,是“一个叫‘晃’的奶奶(或婆婆)”之意,她并没有姓氏。除了以上诸神灵之外,壮族民间的其他神灵都无姓氏。

  二、 壮族民间故事中的人物均无姓氏

  壮族民间故事种类繁多,包罗万象,无所不有。其中,最经典和最具有代表性的壮族民间故事,恐怕要算卜伙的故事、阿家的故事和阿兑的故事了。这些故事流传广泛,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卜伙”是壮族民间传说中的“阿凡迪”。他大智大勇,疾恶如仇,敢于维护正义,为民除害,是广大劳苦大众崇拜的英雄形象。但他没有姓氏,“卜”是“阿爸”的意思,“伙”则是其孩子的名字。“卜伙”即“阿伙的爸爸”。此外,“卜伙”还有另外一种含义,它是壮语“穷人”的谐音。可见,卜伙确实是没有姓氏的。

  阿家的故事中的主人公阿家,也没有姓氏。阿家是一个孤儿,其父早死,只有母亲和他相依为命。“阿家”即壮语“孤儿”之意。阿家是个孝子,是他,最先在壮族民间改变了弃米吃糠的习惯;也是他,最先在壮族民间改变了吃死人肉的传统陋习,率先对死人实行土葬,同时还在民间推行了尊老爱幼和孝顺父母的美德。阿家的故事在壮族民间应该说是最为古老的,因为它真实地反映了人类社会(至少是在壮族地区)从蛮荒时期向文明社会转化的一个历史过程。

  阿兑的故事在民间也流传十分广泛。阿兑是壮族民间聪明、智慧的代表,他也没有姓氏。阿兑是社会底层一个普通的劳动者,娶了一位美妙绝伦的妻子。凭着自己的聪明与智慧,他机智、勇敢地与残暴、好色的国王作了不屈不 挠的斗争,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除此之外,查遍所有的壮族民间故事,几乎所有的人物都没有姓氏。在这些壮族民间故事中,无论什么人物,但凡年纪老的,男者则称“抱x”,女者则称“娅x”;成了家,已生有小孩的男子则称“卜x”,女子则称“乜x”;而年轻的男孩子则称“阿x”,女孩子则称“的 x”(或“蝶x”)等,无一例外。

  三、 古壮王亦无姓氏

  古时候,即大约在西汉以前,在祖国西南边陲的今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南部一带和云南省文山州南部一带,曾经有一个与大理国和夜郎国同时驰名的句町国。据许多史料记载,古句町国的范围,大致包括现在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的大部分地区和云南省文山州的一部分地区。而专家、学者们经研究一致认为,广西西林县和云南省的广南县是古句町国的活动中心。由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人们曾在西林县境内驮娘江边的普驮屯(今普合苗族乡人民ZF所在地)先后出土了举世罕见的铜棺、铜鼓墓葬,因此许多学者则认定,这里或者距这里不远的地方便是古句町国的国都。据史料记载,句町部族乃百越之一,而越人则实为古代壮族的称谓。据西林的一些学者研究认为,“句町”其实是壮语音译,是壮语“红藤”之意。“红藤”俗称“老华藤”,民间又称“老毛藤”,因其藤浑身长有一种紫红色绒毛而得名。这种藤子藤茎巨大,主要生长于深山沟之中,常攀附于一些高大乔木的树身上。其藤毛能致人发痒,极其难耐。而砍伤其藤茎,则流出一种血浆般的红色液体。壮族民间普遍对这种老华藤畏而远之,并将其作为一种图腾崇拜。古句町国地处云贵高原的边缘地带,古时候,这里山高林密,许多深山沟里无不长满了这种“红藤”。所以,所谓“句町国”,实际意思就是“长满红藤并以其为图腾崇拜的国家”。

  根据史料记载,古句町国的国王有“毋波”(又称“亡波”)、“禹”和“店”等。晋人常璩在其所著的《华阳国志南中志》中说:句町国“置自濮,王姓毋”。这里有两个明显的错误:首先,他把句町国的地理范围说成“置自濮”,这是错误的。濮,即濮阳,是个地名,在河南省内,而古句町国则在数千里之遥的西南边陲。可见,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其次,他把句町国王的姓氏说成“毋”,这也是错误的。据史料记载,句町国王“毋波”,又称“亡波”,两者其实都是同一个人。我们知道“亡”字在古代又读“wu ”,和“毋”字音同。“毋波”或“亡波”都是壮语音译,是“阿波妈”的意思。所以,句町国王毋波(或亡波)非但没有姓氏,而且还是一个女姓国王,她的儿子就叫“波”。至于“禹”、“店”等其他句町国王,他们也只有名而没有姓氏,这才是历史的真实情况。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壮族原本是一个没有姓氏的民族,是有历史依据的,是可以肯定的。

  那么,壮族后来为何又有了姓氏呢?这是受到汉族影响的结果。大约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特别是到了汉代时期,南方的各个小国和各个部落逐渐被汉朝臣服。为了巩固其统治,朝廷派来了许多留守的军队和官员,同时还不断进行一些移民。这样,在汉族的影响和同化之下,壮族民间才陆陆续续地有了姓氏,而且其姓氏基本上都与汉族相一致。应该说,到了唐宋以后,壮族民间便都有了姓氏了。例如,北宋壮族农民起义领袖侬智高、抗倭女英雄瓦氏夫人等便都有了姓氏,这便是例证

抗倭侠侣中的女倭寇是金刀仙子,金刀仙子做为金轮法王座下首席女弟子,对从小收养她的师傅重情重义,本性纯良,对帮助过自己的江湖朋友有情有义,而在两方势力对峙的情况下,金刀仙子又将如何自处。

中国从什么时候有姓穰的?

穰姓历史:姓氏考略:穰氏望出上□,县名,战国时秦置,属天水郡。风俗通义载:春秋时,齐国有穰苴,为大司马。另,路史云:春秋时,楚国亦...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