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把守山海关的大将是谁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3浏览:3收藏

明代把守山海关的大将是谁,第1张

1、熊廷弼

明末将领,字飞白,号芝冈,汉族,湖广江夏(今武汉市江夏区人)万历进士,楚党。由推官擢御史,巡按辽东。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熊廷弼受命巡按辽东。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以兵部右侍郎代杨镐经略辽东。熹宗即位,天启元年(1621年),建州叛军攻破辽阳,再任辽东经略。

2、吴三桂

武举出身,锦州总兵吴襄子,以战功及父荫授都指挥。崇祯四年(1631)八月,皇太极发动「大凌河之役」,吴襄在赴援时逃亡,导致全军覆灭,祖大寿降清,孙承宗罢去,吴襄下狱,乃擢吴三桂为辽东总兵官,镇守山海关。

3、戚继光

隆庆初年,给事中吴时来以蓟门多警,请召大猷、继光专训边卒。这样戚继光再次来到他年轻时曾经戍守之地,直到万历十一年被调往广东。这十几年时间,他为明朝长城防御体系的最终完善以及抵制蒙古族入侵,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4、袁崇焕

字元素,号自如(或又字自如),广东承宣布政使司广州府东莞县石碣镇水南乡(今属广东省东莞市)人。后进兵部,守卫山海关及辽东;曾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京城保卫战等胜利,并构建了清军难以逾越的“关宁锦防线”。

5、李如桢

名将李成梁第三子。由父荫为指挥使,万历四十七年(1619),辽东已危在旦夕,朝廷无镇辽将军可派,有大臣建议以李氏旧威,派李如桢为镇辽总兵官。初守铁岭,后屯沈阳。天启初(1621)下狱论死,崇祯四年,崇祯皇帝念李成梁勋绩,特免死从军。

6、杨麒

明朝末年历任固原总兵、山海关总兵、辽东巡抚。明天启六年,努尔哈赤领十万精兵围攻宁远。辽东经略高第、山海关总兵杨麒拥兵拥兵11万人于山海关,却不发一兵救援。独由袁从焕率领很少的兵力坚守一座孤城,英勇抗敌。

李定国。南明永历抗清名将,陕西榆林人。李定国原本是农名起义军领袖张献忠手下的一名大将,是与明朝政府对抗中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在清军入关后,李定国的爱国之志让他放弃私仇,成为抗清的一把尖刀。他曾今一度收复了广西,湖南一带,甚至还击败了南王孔有德,亲王尼堪,史称两蹶名王,天下震动,对清廷造成重创,但由于内部矛盾,使其回天无力。

袁崇焕。广东东莞石碣人,万历年间中进士,后自荐在辽东边关任职,属于孙承宗的亲信,得到重用之后驻守重要军事地点宁远。女真首领努尔哈赤(清太祖高皇帝),起兵之后横扫数十万明军,正准备一鼓作气冲向明廷时,遭到了当时驻守宁远的袁崇焕。袁崇焕在无支援的情况下坚守孤城,以不足两万明军,击退了努尔哈赤的气势汹汹的八旗大军,甚至造成其伤亡数千人。袁崇焕还在皇太极再次进兵时又一次成为清军的梦魇,但由于崇祯遭受反间计,无奈被杀,此后清军入关再无阻挠。

孙承宗。北直隶保定高阳人,曾任职明熹宗的老师,兵部尚书等,是当时魏忠贤为数不多忌惮的人物。在明朝与后金作战连续遭到溃败、边关防线处于紧急危机的情况下 ,孙承宗上职成为蓟辽督师,选择修筑关宁防线。修筑防线这一举措对后面明军能够抗击清军进兵有着深远的作用。

吴三桂(1612年—1678年),字长伯。汉族,明末清初辽东锦州人,祖籍江苏高邮市界首镇六安村,身高约合现今173米,武举出身,锦州总兵吴襄子,以战功及父荫授都指挥。明天启末年曾带二十余名家丁救其父于四万满洲人之中,孝勇之举遍闻天下,有“勇冠三军、孝闻九边”的美誉。曾在北京短暂逗留,遍识名公巨卿及文人雅士,吴伟业称其为“白皙通侯最少年”。

崇祯四年(1631)八月,皇太极发动大凌河之役,吴襄在赴援时逃亡,

吴三桂

导致全军覆灭,祖大寿降清,孙承宗罢去,吴襄下狱,乃擢吴三桂为辽东总兵官,镇守山海关。史载吴三桂部“胆勇倍奋,士气益鼓”,是明末最后一支有战力的铁骑部队。

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初,李自成破大同、真定,逼近北京 ,崇祯帝飞檄加封他为平西伯,令其放弃宁远(今辽宁兴城)入卫京师,起用吴襄提督京营。吴三桂奉旨入援京师,十六日抵山海关,一路上“迁延不急行,简阅步骑”,二十日抵达河北丰润时,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已进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景山(煤山),北京失陷,吴三桂撤兵退保山海关。李自成后曾多次招他归降,吴三桂再三犹豫,因其妾陈圆圆被李自成部将掠去,其父也被拘押“拷掠甚酷”,大怒。遂上书清睿亲王多尔衮 ,请清兵入关灭贼。李自成闻知此讯,4月13日,亲率大军十万号称二十万,奔赴山海关攻讨吴三桂。22日山海关之战,吴军初败,吴三桂求救于清摄政王多尔衮,清兵入关。吴三桂与清军在一片石战役中联合大败李自成,受清封平西王。

不久,吴三桂又为清军先锋,追击李自成,并平灭陕西等地的流寇余部,并灭四川军阀张献忠,结束了其在四川建立的暴虐政权。清顺治十四年(1657),会同清军多尼等进攻南明云贵等地区。十六年,清廷命他镇守云南,引兵入缅,迫缅王交出南明永历帝。康熙元年(1662),吴三桂杀南明永历帝于昆明。同年,清廷晋封吴三桂为平西亲王,兼辖贵州省,永镇云贵。与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子尚之信相呼应,成为拥兵自重的三藩。

顺治十七年,朝廷以赋税不足,令吴三桂裁减兵员。吴三桂将绿营及投诚兵从六万人减至二万四千人,汰弱存强,留下的全是精锐之师。清廷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吴三桂闻讯后叛清。自称周王、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发布檄文,,联合平南王世子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及广西将军孙延龄、陕西提督王辅臣等以反清复明为号召起兵反清,挥军入桂、川、湘、闽、粤诸省,战乱波及赣、陕、甘等省,史称三藩之乱。清政府调重兵全力镇压叛乱,逐渐扭转了战局,康熙十七年(1678年),吴三桂在衡州(今衡阳)称帝,称衡州为“应天府”,国号大周,建元昭武。其本人也开始蓄发,改穿明朝皇帝冠袍。同年秋在衡州皇宫病死 。其孙吴世璠继位衡州,退据贵阳、云南 。康熙二十年(1681年)昆明被围,吴世璠自杀,余众出降。吴三桂的子孙后代几乎被彻底杀光,包括襁褓中的婴儿,其中一些为躲避诛九族,在贵州、云南部分地区隐居数百年。《清史稿》有吴三桂本传。

本是大周皇帝的天子命,却为大清朝打下半壁江山的人,敢为爱情失去江山的人,使一代枭雄李自成命丧其手的人。诸多的悲剧与无奈造就了他色彩鲜明、复杂多变的人生性格:既有“冲冠一怒为红颜”的真情实感;又有爱江山甚于爱美人的残暴与贪婪;他反复无常,言而无信,仕明叛明,联闯破闯,降清反清……人生之善与恶,无一不在他身上迸发……然而,作为历史上的传奇人物之一,吴三桂在明末清初的历史舞台上却又是最最关键的筹码。曾左右了当时的历史走向。因此,后人对其评价多是毁誉参半、亦扬亦抑的。很难勾勒出他本身的性格及其演绎出的那些光怪陆离、令人目不暇接的人生变故。

“引”清兵入关经过

吴三桂行宫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初一,大同总兵姜镶投降大顺军。京师震动。因大同乃京畿西边门户,大同陷落,北京危殆。此时崇祯再也顾不得驻守关宁的吴三桂部所负北防重任,急令吴三桂入卫京师。三月中旬,获令后的吴三桂立即着宁远地区几十万辽民内迁,三月十九日(一说十六日)到达山海关,继而率兵西进京畿。二十二日吴三桂兵至玉田一带,这时突获京师陷落崇祯自缢的消息。同时又获悉明居庸关总兵唐通已降大顺,并奉李自成令乘虚占领山海关。吴三桂进退失据忧心忡忡。

就在吴三桂撤离宁远之后的两三天,都设沈阳的清庭业已探知。这对于他们来说不啻一大喜讯。宁远这座城无疑是他们辉煌事业的一个黑洞。在那里长留着他们抹不去的耻辱。天命十一年(公元1626年)初,他们那不可一世的、与明庭交锋百战百胜的大汗努尔哈赤所率的六万大军惨败在宁远城下。努尔哈赤也身负炮伤。清军撤回沈阳后,努尔哈赤羞愤交加终日忧忿,不久伤患(一说背痈)恶化,不治身亡。这个制造了无数灾难的屠杀者终究走完了他那六十八年的罪恶人生。经过一番角逐以后,努尔哈赤的第八子皇太极继承汗位。

天聪元年(公元1627年),皇太极在出兵朝鲜获胜后,率凯旋之师猛扑锦州、宁远,志在必胜以报父仇、雪国耻。不期赵率教矢志坚守锦州、袁崇焕拼死保卫宁远。后金军死伤枕藉,皇太极不得不饮恨撤围。满清又一次惨败宁远城下。

崇德八年(公元1643年)八月,皇太极暴卒。幼主福临立,多尔衮、济尔哈朗摄政。为树立威望,九月,济尔哈朗就迫不及待地率军猛攻明庭残留在关外最后几个军事据点。他很快攻占中后所、中前所、前屯卫,但当他率军攻打宁远时,却遭到吴三桂的坚决抗击。宁远,这座城市简直是满清的梦魇。从1626年到1643年,清军三次猛攻它都铩羽而归。然而没想到今天它竟然垂手可得。清廷真是大喜过望。急于建功立业的多尔衮等人闻讯当即下令“修整军器,储粮秣马,俟四月初大举进讨。”

三月下旬到四月初,吴三桂盘桓踯躅在永平、玉田一带。崇祯死、明廷亡,他和所有明廷故臣一样都在寻找出路。而一条最简捷的出路就是投降大顺。这并不违反礼教。改朝换代,自古亦然。既然明太祖贫僧一名竟是真命天子,那么李自成这个驿卒又为什么不能做皇帝呢?

大顺对吴三桂的政策亦是招降。李自成遣使三桂,给予其四个月军粮及白银四万两,并声明“俟立功日升赏”。这对于已缺饷一年多的吴军确实是雪中送炭。吴三桂已有降意。就在这关键时刻,吴三桂先后接到两种文书。一是大顺使者所持其父吴襄劝其归顺李自成的书信,二是有人送给吴三桂密信,详告其父被刘宗敏抓捕追脏,遭到严刑拷打。其父已凑白银五万两,但离刘宗敏所索二十万两甚远。此外,吴三桂爱妾陈园园亦被刘宗敏霸占。吴三桂闻讯大怒。遂拔剑斩案、升帐演兵场,斩一名来使,将另一名割去双耳,令其传言李自成:“李贼自送头来。”同时,起兵回师击败唐通,夺回山海关。

吴三桂从态度模棱两可转变为公开对抗,这在大顺朝中引起轩然大波。一派意见是立即予以征讨。另一派意见是暂时放置。持后一种意见的原因有二。一是刘宗敏、李过等已沉醉在胜利的欢乐中。拷掠故明脏官、坐拥声色美姬实在是不亦乐乎。不想立即再去冒死作战。二是李岩、牛金星、宋献策等基于策略的考虑,认为暂不宜大举征伐。因为“新得京师,人心震迭”,而且吴军以“素能战”闻名,不可轻视。他们认为还是暂时维持现状,继续招降为上。但李自成力排众议,下令亲征。四月十三日,李自成率兵十万,号称二十万东出京师。

大顺朝决定征伐一事,吴三桂先期探知,大惊。他自忖断无抵挡大顺军的力量。为自保计,他决定向满清借兵。条件是不但给予满清财帛,而且“将裂地以酬” 。满清对关内的这些变故并不详悉。它只知李自成陷京,崇祯身亡,应藉此中原大乱的机会与大顺一争天下。四月九日满清大军起程沈阳。十五日行至翁后遇到吴三桂派来的特使。多尔衮等大喜且疑,并未加快行军速度。二十日到达连山。吴三桂第二次使者至。言李自成军已薄山海关,情况紧急。清军闻讯日夜兼程二百里,于二十一日傍晚抵达关外。二十一日白天,大顺军与吴军已有交战。吴军几不支。吴三桂再度遣使到清营,急催清军加入战斗。此时明了情况的多尔衮再不以吴三桂所言“不唯财帛,将裂地以酬”为满足,他的志向是入主中原,故改而坚持吴三桂必须剃发以降方出兵相助。此时,吴三桂已别无选择。若明日单独与大顺军交锋,必将不敌,身家性命必毁于一旦。于是只得依多尔衮所示,亲往清营,剃发跪拜。次日,山海关大战展开。狡诈的多尔衮令吴军先与大顺军战。待交战双方皆疲,而吴军已显不支之时,方挥师跃入阵中。毫无思想准备的大顺军在“鞑子兵来了!”的惊呼中兵败如山倒。“一时之间,战场空虚,积尸相枕,弥满大野。”

至此,吴三桂所谓借清兵以伐大顺,以复明室的设想已成泡影。在军事上、政治上已完全掌握主动权的满清,只把吴三桂视为众多归降故明官员中的一个,并驱之若走狗来为其征服全中国的企图效力。

少为人知的吴三桂

如果说对吴三桂降清的具体过程不少人不甚了了,那么对吴三桂的个人经历就更少人知晓了。实事求是地说,吴三桂本不是一块做汉奸的料。

作为武将,吴三桂并非身高八尺力举千斤,而只是中等身材,但他目光如注、英俊威严,且勇力过人武艺超群。在战阵上披坚执锐、左冲右突、骁勇非常,以至有次皇太极远远见了,不禁对麾下叹道:“小吴总兵真好汉子!”

1612年(万历四十年)吴三桂出生于关外的汉镇中后所,祖籍江苏高邮。其父吴襄本乃士绅,因努尔哈赤崛起后在辽境实行严酷的民族歧视政策,对汉民大加掳掠杀戮,遂愤而投笔从戎举办团练,保境安民。明庭嘉之,委以辽东团练总兵一职。他功绩卓著,有“辽右巨臂”之称。在抵抗后金的斗争中,吴襄与当时辽境的一些明庭武将结下友谊,并把妹妹嫁给锦州总兵、挂“讨虏先锋印”的辽东名将祖大寿。吴三桂就是出生成长于充满战火的地域和拥有抗金战史的家族。这无疑从小就锻炼了他的勇力气魄和抗金意识。在战场上,少年的吴三桂就骁勇非常。在一次战斗中,他冲入敌阵用箭射倒一名红旗王子。在拍马上前挥刀准备割下该王子的首级时,不料那王子突然以刀砍中他的鼻梁。吴三桂血流满面,但毫无惧色,撕裂红旗包扎好伤口后,立即再战。

有一次,吴襄率五百名骑兵作哨探,不期与后金大军相遇被围。当时在萨尔浒之战明军惨败后,对于与清军“野地浪战”明军心怀余悸。从农民子弟中后天训练出来的汉族骑兵一般来说确实不是马背女真民族的对手。骑兵交战即使兵力倍之,明军都没有胜利的把握,何况区区几百名明军身陷后金大阵?少年吴三桂得知父亲危在旦夕后,立即赶到舅舅祖大寿的阵帐,请他发兵援救父亲脱离险境。祖大寿认为这根本没有可能,只会徒增伤亡,遂拒绝说:“吾以封疆重任,焉敢妄动!万一失利,咎将安任?”三桂知不可强,大哭而去,并立即召集几十名家丁,如狂风般地冲入重围。在找到父亲的队伍后大呼:“跟我来!”并带领五百骑杀出重围、奔回宁远。这次战斗震惊全军。从此少年吴三桂“勇冠三军、孝闻九边”的英名辽境无人不知。

少年英雄的吴三桂深受父辈重臣的器重。辽东监军高其潜收他为义子。1639年(崇祯十二年)洪承畴荐举他担任辽东总兵。时年仅27岁。吴三桂练军甚严。在洪承畴所部诸镇中,以吴三桂系战力最强。吴三桂并不以此满足,他还专门再训练了一支极为精锐的千人骑兵。共分二十队,每队五十人。“置签二十支,书领队姓名,插靴筒中。遇信急,受制签呼某,某即领本骑随之,冲突无不利”。

1641年(崇祯十四年)松锦之战以明军惨败告终。如果说二十三年前的萨尔浒之败标志着后金掌握了关外的主动权,那么松锦之败则表明明庭已在整个战局上败象毕露。松锦之败使明庭丧失了大量精兵和战将。骁将曹变蛟等被俘遭戮。洪承畴、祖大寿等投降。只剩下吴三桂在宁远山海关一线苦撑着局势。吴三桂在极端困难的状况下招抚流亡,重振军旅。不久又组织起一支数万人的军队,坚守山海关和关外宁远等城。在原辽东战将或亡或降的情况下,吴三桂成了硕果仅存的抗清名将。次年皇太极又发动壬午之役。派遣阿巴泰、图尔格率兵避开由吴三桂防守的山海关,由黄崖口一线入边。烧杀掳掠,兵锋直达山东苏北。关内诸明将皆望风而逃。只有吴三桂仍敢率兵入关邀击清军,并屡有斩获。再到1643年,如前所述,吴三桂的坚决抵抗使所向披靡的清军在宁远城下第三次苦尝败绩。

为了解决山海关这道难以越逾的屏障,清庭向吴三桂展开了强大的招降攻势。由于吴三桂的舅舅祖大寿和恩师洪承畴以及众多的兄弟、同僚如吴三凤、祖可法、张存仁等均已降清,故皇太极除亲自写信向他招降外,还叫这些与吴三桂有种种关系的降将写信给他劝降。但吴三桂终不为所动。当然这一方面是由于其父留在京师似为人质,另一方面当与吴三桂的抗清意识分不开。

引清兵入关的客观原因

明季之末大量的明庭故臣变作汉奸的原因是多式多样的。常见的是战穷活命型和投效觅官型。前者典型为洪承畴、祖大寿等,后者典型为张存仁、马光远、冯铨等。吴三桂跟他们都不同。吴三桂没有战穷。山海关和五万将士均在他掌握之中。他官至明庭总兵官、平西伯。若明庭得以延寿,他的升官图仍未有穷期。更为重要的是,从十几岁至此他一直处在与满清毫不妥协的交战之中,可以说他身上并无显著的汉奸因子。鉴此,有必要探讨他终究成了大汉奸的原因。

面对事实进行探究,应该承认客观因素是促成吴三桂蜕变为汉奸的重要原因。这客观因素就是李自成入京后所采取的一系列错误作法。

基于农民起义军对地主豪绅阶级和故明官僚的痛恨,大顺军许多将士对明庭降臣进行拷掠追赃是可以理解的。问题在于李自成并不具备一个封建改朝换代者的眼光和胸襟。古代的农民起义并非近代、现代的民主革命。它只能是以一个新兴的王朝代替原有的王朝。大顺要能站稳脚跟就必须与故明官僚合作。而且这些故明官僚已抛弃朱明政权张开双臂准备与大顺朝合作了。如礼科给事中惠世扬就十分肉麻地向李自成下跪说:“天生老臣,以遗陛下。”可是李自成竟对个中奥秘欠缺洞悉。任由大顺将士去拷掠故明官员,甚至骚扰百姓,于是李自成大失京师民心。许多故明官员降后复萌叛志,有的则化装潜逃。

从整体上来看,大顺的作法是丢弃了于自身政权的稳定十分重要的故明官僚的合作,从局部上来看,是逼反了吴三桂。这既是促使吴三桂降清,也是使大顺朝由盛至衰最终覆灭的关键。对于那十几天--历史长河中短短的一瞬间--里的情况各种史籍中有着略有出入的记载。在剧烈的变动面前,吴三桂情绪激动举止失措。有记载说他已接受李自成的招降。只是在还没有完全公开之时,又陆续得到父亲被关押拷掠和爱姬被霸占的消息。有说是,他还勉强能接受父亲的遭难,却决不能接受爱姬的受辱。他明白自己是处在满清和李自成两大势力的夹缝之中。无论是出于父亲滞留京城的考量,还是从他与满清拼杀了十几年的仇恨来看,他归降大顺才是顺理成章的。可是三十二岁血气方刚的青年武将在斩了李自成的使节并口出“李贼自送头来”的狂言后,就自断了这条应该走,并且本来已打算走的路。可是尽管如此他对降清仍有顾虑,以至在获悉李自成起兵后曾想自戕以了断一切。然而当他面对现实后,只得走出向满清搬兵的招数。而这一搬就把满清的都城从沈阳搬到北京,吴三桂没有后悔药可吃。

设想,如果大顺朝能笼络包括吴三桂在内的故明官僚,局势有可能是另一番景况。李自成非但不以十万大军讨伐吴三桂,而以此军力协助其北防满清。在稳定局势后挥戈统一江南。以南明弘光政权的腐朽来裁量,这应在情理之中。或由于北疆吃紧,大顺朝在相当时间内无力南伐,那以李自成与吴三桂以及大量明庭降将如大同总兵姜镶的兵力总和是也足以抵御满清入关。从前明庭如此艰难,系因须对满清、农民军两面作战,顾此失彼、捉襟见肘。而若情况简单化为大顺对满清,那清骑纵横华北、中原之况将不复见。在经过一个时期的稳定生息后,新兴的大顺亦必将统一南中国。至于统一的大顺是否有力量复故明在关外的疆域,这确有疑问。统一的大顺会不会是弱宋的翻版?会不会导致今日中国之疆域竟在长城以南?这些问题都离开了本文所题,不作赘论。

由于明史清修,清朝基于自身是异族统治的关系,对明史多有篡改,又大兴文字狱,并禁止了自周朝以来一直未曾间断的民间史书的修撰,将明史的修撰控制在官方之手。同时借修四库全书之名行禁毁书籍之实,四库禁毁书目列表比四库全书的目录要长3倍,以至于许多史料亡秩,后世史家对明朝的评价多有误会和不公之处。

自04年长篇白话历史《明朝的那些事儿》大红大紫开始,中国兴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明史热”,为明朝正名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民间史学界多认为吴三桂并非一开始就是明朝叛臣,而是由于满清打着“为君父报仇”的名义叩关,相对于攻占北京逼死崇祯帝的李自成,被明朝册封过的建州女真部(后金)反而是自己人。联合清兵共同打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在当时看来再合理不过。明末时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并不强烈,只要统治者的治国方式可以让汉人接受,汉人对异族统治也并不排斥。这也是无论是北魏的鲜卑,抑或是西夏、辽、金时期,异族在建国的初始阶段通常并没有遭到汉人的强烈反抗。

然而后续的发展并不如忠直的明朝旧臣所想。满清以大明臣属的名义公开寻找崇祯之子,声称会将崇祯之子奉为正统,令其即位。却又自食其言,将明朝旧臣和内宫老太监都认定是崇祯第三子朱慈炯的人处死,并称此人是假冒的崇祯后裔。自此明庭失去了正统的继承人,明室的诸亲王都缺乏正统性和号召力,南明小朝廷也不得不走向了衰亡之路。此时的三大降将吴三桂、耿精忠和尚可喜三人已是骑虎难下:清廷已经坐大,只有协助清廷消灭南明,才能保他们家族的平安,并消除他们降清的道德危机。明室虽从未薄待过吴三桂,身为降将的吴三桂却不得不积极的消灭南明,并最终手刃永历帝以向新主子表忠心。

后人对于吴三桂的评价不一,甚至两极化。

大部分人认为,由于他作为汉人,却与满清勾结,导致大顺政权及南明政权等汉人政权的覆亡,加上曾杀死永历帝等明朝皇皇帝与皇族、大臣等,故他的行为应被视为“汉奸”。因此故经常有人拿“现代吴三桂”这个称号来攻击对手。

也有人认为,吴三桂让清军入关时的初衷只是为了借清军而消灭李自成率领的农民军,或使两者两败俱伤,更有向多尔衮要求立明朝太子(明思宗的儿子朱慈烺)为皇帝。当时并没有投降之意,只是后来的局势发展导致身不由己,不应影响他做为爱国英雄的地位。

也有人认为,在动荡的明清交际时代,吴三桂不过是忠于他和他家族的利益行事,所谓汉奸评价实在太过苛刻。更有人指撰写《圆圆曲》讥讽吴三桂的吴梅村本人,最后竟然自己去做到清廷的国子监祭酒侍讲,在道德高度上实在没有资格去写诗辱骂同样是投清的吴三桂。

现玉田县南部窝洛沽镇,仍保留着完整的《吴氏家谱》,其中记载,吴三桂引清入关的原因,皆因李自成逼迫吴三桂投降,未果,一怒之下,在北京杀吴家百余口,原文如下:“李贼进京,于宣武门外,杀吴家百余口”,并未闻怒发冲冠为红颜。家仇所使,这才是他引清入关的真正原因。

历史上的崇祯帝是一个非常自负的人,在明代李清所著的《三垣笔记》中记载了这样两件事,有一次,一名臣子想要讨好崇祯帝,便将崇祯帝比作了当初开创“文景之治”的汉文帝,没想到崇祯帝听后非但没有高兴,反而还很生气,他认为汉文帝根本不配与他相提并论。还有一次,崇祯帝在与臣子闲谈的时候,有一位辅臣提到了唐太宗,崇祯帝表示唐太宗能够在战场上横扫群雄,这一点是强于自己的,但是要说闺门无序,家法败坏,自己还真的羞于与之为伍。

生性多疑的崇祯帝

通过这两件事可以看出,崇祯帝根本就没把世人公认的历代明君圣主放在眼里,其实这种想法说好听了是自负,说不好听就是自以为是,自不量力。试想这样一个连历代先贤都能够蔑视的人,又怎么会看得上那些整日在他面前俯首下拜的臣子呢?所以崇祯帝掌权期间,与朝中的大臣关系非常不好,他在位期间杀了一位辅臣、四位尚书、七位总督、十一位巡抚,这在历史上算是非常少见的了。

整个大明朝堂,崇祯帝除了他自己以外,似乎对谁都信不过,当时崇祯帝手下有一位大臣叫孙传庭,他曾与洪承畴一起俘获过高迎祥,在与李自成的战斗中,打的李自成仅带领十多人仓皇逃跑,就在孙传庭打算一鼓作气彻底歼灭李自成的时候,清军入关了,崇祯帝急调孙传庭回京勤王,这样李自成才获得了喘息的机会。

回京后的孙传庭数次在小范围内击退清军,但由于他与当时朝中的主和派有冲突,加上患病耳聋,便上书请辞,没想到这样的举动居然引起了崇祯帝的怀疑,直接将孙传庭抓了起来。虽然后来为了抵抗李自成的起义军,崇祯帝又将他放了出来,但这时李自成的起义军早已壮大了数倍,孙传庭在崇祯帝的催促下仓促出兵,不敌李自成,兵败身亡。而崇祯帝这时居然不相信孙传庭已经为国牺牲,反而怀疑他是畏死潜逃,既没有给他任何名号,也没有给他家属任何应有的抚恤。

所以说在崇祯朝为官,想要获得崇祯帝的信任简直是难于登天,纵观崇祯一朝,在武将之中能够得到崇祯帝信任的也只有:洪承畴、祖大寿、吴三桂这三人了,但是这三位最后居然无一例外的都投靠了清朝,下面咱们分别来看看这三人投降的经过。

不能报国反成仇的洪承畴

洪承畴在公元1616年高中进士,开始入朝为官,凭借着超人的学识,深受朝廷器重。在崇祯登上皇位的时候,洪承畴就已经是陕西督粮参政了,崇祯元年,陕北地区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洪承畴以参政的身份带兵出战,斩杀了三百多名起义军,一举解了韩城之围。

之后洪承畴被任命为延绥巡抚,在任期间,洪承畴大力剿匪,由于此前的起义军曾多次诈降,洪承畴吸取教训,不顾上司杨鹤的阻止,接连杀降,在这一阶段被他杀掉的降军多达数万。并与孙传庭合力除掉了当时的闯王高迎祥,击败了李自成,让陕西地区的农民起义彻底陷入了低谷。

公元1638年,清军南下,崇祯帝将洪承畴从西线急调回京,任命他为蓟辽总督,带领陕西兵马抵抗清军,来到前线的洪承畴主张且战且守,不要贸然出战,但当时的兵部尚书却不停催促洪承畴出战,崇祯帝也决定要采取速战速决的方针。最后由于副将夏承德投降,清军乘夜攻入了松山城,洪承畴被俘。

被俘后的洪承畴绝食抗议,拒不投降,皇太极先是派范文程去安抚洪承畴,之后又亲自对洪承畴嘘寒问暖,将自己的貂裘送给了洪承畴,并亲自为他披在身上,也许是皇太极的诚意打动了洪承畴,最后洪承畴决定投降清朝。而此刻的崇祯帝还以为洪承畴已经战死了,大张旗鼓的为洪承畴建立了祀庙,并亲作了《悼洪经略文》悼念,“又闻卿绝食数日,气息奄奄,倒地而死,目犹不瞑。死事重于泰山,意气化为长虹”。

两次降清的祖大寿

在洪承畴决定投降清朝的同时,还有一位明朝将领也一同参加了投降仪式,这个人就是祖大寿,祖大寿出自官宦之家,他的父亲是辽东副总兵祖承训,祖大寿出入官场便被授职靖东营游击,之后在军营中屡立战功,公元1628年,袁崇焕督师辽东,祖大寿成为了辽东前锋总兵。

公元1629年皇太极率领清军从蓟门方向入侵,一直打到了北京城下,袁崇焕接到消息后急忙带领祖大寿勤王,到达北京城下,崇祯帝却不同意关宁军入城,袁崇焕只能在广渠门外安营。这时清军与满桂率领的明军交战,满桂被炮火炸伤后污蔑是关宁军所为,崇祯帝听后不分青红皂白,直接将派人将袁崇焕抓入城中,眼见袁崇焕被抓,祖大寿一怒之下率军返回了辽东。

从此之后祖大寿为躲避崇祯帝的抓捕,便不再轻易离开军营。公元1631年,祖大寿在修复大凌河城的时候,被突然出现的清军围困在城中,由于事发突然,城中并没有足够了粮草,祖大寿只能率军突围,但每次都是无功而返,最后经过皇太极的多次招降,祖大寿杀掉了拒不投降的何可纲,开城投靠了大清,皇太极也给予了祖大寿最高的礼节,亲自率领代善、莽古尔泰等人出账迎接。

投降之后的祖大寿骗皇太极说要回锦州接回自己的家属,皇太极同意了祖大寿的请求,没想到回到锦州城的祖大寿马上开始组织军队抵抗清军,崇祯帝听说了祖大寿的事情后,非但没有降罪于他,反而将祖大寿提升为左都督,领锦州。不过崇祯帝虽然表示出了对祖大寿的信任,可祖大寿却并没有消除对崇祯帝的防备,之后崇祯帝曾先后三次招祖大寿入京觐见,但祖大寿都借故推辞了。

公元1639年,清军再次南下,在攻克了松山之后,包围了锦州,在里无粮草,外无救兵的情况下,祖大寿再一次选择了投降清朝,皇太极不计前嫌,将祖大寿封为了汉军正黄旗总兵。

引清军入关的平西王吴三桂

在祖大寿第二次归降清军之后,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写信招降自己的外甥吴三桂。吴三桂同样出身于将门世家,他的父亲是锦州总兵吴襄。吴三桂年轻的时候曾考中过武举,之后便开始跟随父亲吴襄和舅舅祖大寿进入军中。

初入军营的吴三桂凭借着自己的骁勇善战,屡立战功,在公元1638年的时候,蓟辽总督洪承畴会同辽东巡抚方一藻等人联名奏请朝廷升吴三桂为宁远团练总兵。公元1643年,吴三桂受到了他的舅舅祖大寿发来的劝降信,吴三桂并没有同意,但是这时他已经开始有些动摇了,在不久后入关勤王的时候,吴三桂进军缓慢,当他到达京城的时候,清军已经撤退了。

但这时候的崇祯帝还是非常器重吴三桂的,亲自在武英殿宴请了他,并赐予吴三桂尚方宝剑,加封他为平西伯。在吴三桂回到宁远不久,李自成就攻破了北京城,崇祯帝上吊自杀。在失去了大明这个靠山之后,吴三桂陷入了两难的境地,一面是李自成,一面是多尔衮,吴三桂只能在双方势力下左右周旋,最后权衡利弊,吴三桂决定投降清军,并借着与李自成谈判的时机,联合清军突然发动攻击,一举攻进了北京城,吴三桂也被封为了平西王。

以上这三人在没有投降大清之前,可以说都得到过崇祯帝的器重,崇祯帝曾因误以为洪承畴牺牲而哭泣,对于曾投降过一次大清的祖大寿,崇祯帝可以既往不咎,在吴三桂年纪轻轻的时候,便被崇祯帝赏赐了尚方宝剑并封为平西伯。可惜的是这三人最后都辜负了崇祯帝这份难得的信任,先后投降了大清,相反一些曾被崇祯帝怀疑、猜忌的将领,最后却为了大明江山而死,比如上文提到的孙传庭、袁崇焕等人,不得不说,这样的用人结果对于那个瞧不起汉文帝、唐太宗的崇祯帝来说,也真的很讽刺。

吴襄在李成梁手下当过辽东团练总兵后再才成为明朝的经制武将

一般援剿总兵官都是客军的主将级,而本镇总兵官为主军。如明末在萨尔浒之战中,杜松以大同镇总兵官的身份调任山海关总兵官,而萨尔浒之战,只有辽西总兵官李如柏为主军,开原总兵官马林、辽阳总兵官刘綎、山海关总兵官杜松都是客军

团练总兵也就是民兵头子,往往是地方上自发组织民兵后,向朝廷表示愿意接受调派,于是朝廷表示嘉奖,把民兵头子封为团练总兵,虽然从民办转为官方承认的准军事组织,但其权利还是没啥太大的变化,也就是仍然只能管着自己手下那些民兵,只不过批了件光纤的外衣罢了

当然,如果这位团练总兵个人能力比价牛,受到了上级(如正牌的边关总兵)的赏识,还是有出头之日的,但这与“团练总兵”这个职位本身没太大关系,只能说有个官身比较容易出人头地罢了。

请采纳

明代把守山海关的大将是谁

1、熊廷弼明末将领,字飞白,号芝冈,汉族,湖广江夏(今武汉市江夏区人)万历进士,楚党。由推官擢御史,巡按辽东。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