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道贵阳历史沿革
春秋时期,今贵阳属柯国辖地战国时属夜郎国范围两汉时期隶属柯郡。
唐朝在乌江以南设羁縻州,贵阳属矩州宋代称贵阳为贵州宣和元年(1119)更矩州为贵州元至元十七年(1280)置顺元路宣抚司,翌年改为宣慰司二十年(1283)置贵州等处长官司,为顺元路,先隶四川行中书省,后隶湖广行中书省二十九年(1292),顺元、八番两宣慰司合并,设八番顺元宣慰司都元帅府于顺元城(今贵阳)明永乐十一年(1413)置贵州等处承宣布政使司,贵州建省,贵阳成为贵州省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明隆庆三年(1569)年三月,改新迁程番府为贵阳府。
万历十四年(1586)置新贵县,治贵阳。
十九年(1601)升贵阳府为贵阳军民府。
三十六年(1618)析新贵县、定番州置贵定县。
崇祯四年(1631)废贵州宣慰司,析宣慰司水东地置开州。
明末,贵阳军民府辖新贵县、贵定县、开州(今开阳县)、广顺州(今长顺县)、定番州(今惠水县)和4个长官司。
清顺治十六年(1659)设贵州巡抚驻贵阳军民府。
康熙五年(1666)移云贵总督驻贵阳。
二十六年(1687),省贵州卫、贵州前卫,置贵筑县与新贵县同城,改贵阳军民府为贵阳府。
三十四年(1695)省新贵县入贵筑县。
乾隆十四年(1749)贵阳府辖贵筑县、贵定县、龙里县、修文县、开州、定番州、广顺州和长寨厅(今属长顺县)。
光绪七年(1881)增辖罗斛厅(今罗甸县)
民国3年(1914)废贵阳府设贵阳县,贵州分为3道,贵阳县属黔中道,为道治;移贵筑县驻扎佐,旋移息烽,改名息烽县。
九年(1920)废黔中道,贵阳县直隶于贵州省长公署。
25年(1936)设全省为8个行政督察区,贵阳县属第一行政督察区。
次年,贵阳县直属于省 30年(1941)7月1日,撤贵阳县设贵阳市,另置贵筑县驻花溪,直至解放时未变动。
1949年11月15日贵阳解放,11月23日成立贵阳市人民 。
1954年,贵筑县划归贵阳市辖。
1958年,撤贵筑县建置,将市郊划为花溪、乌当两区;经国务院批准,将原属安顺专区的清镇、修文、开阳3县和原属黔南自治州的惠水县划归贵阳市辖。
1959年设白云镇,相当于市辖区一级行政单位。
1963年,将开阳县划归遵义专署,修文、清镇两县划归安顺专署,惠水县划归黔南自治州。
1973年恢复白云区建置。
1992年,清镇撤县设市。
经国务院批准,自1996年1月1日起,将原安顺地区管辖的清镇市和修文、息烽、开阳“一市三”划归贵阳市辖
长顺于蓝翎侍卫起家。咸丰十一年(1861年),随明庆于河南作战,官至京旗副都统。随咸丰帝车驾北狩热河时,正值马贼攻陷朝阳,遂从大学士文祥讨平马贼。又从侍郎胜保征剿捻军,转战直、鲁、皖、豫,以骁勇善战闻名。
同治元年(1862年),解颍州之围,因功迁二等侍卫。多隆阿主持陕西军事时,调赴陕西作战,于潼关大败回人,赐号恩特赫恩巴图鲁。攻咸阳马家堡时,虽受重创,但待援军赶至,又大破马贼,并收复咸阳,晋头等侍卫。
同治三年(1864年),马化龙占据宁夏,又分兵淸水堡,互成犄角之势,清军久攻不下。长顺乃自灵州袭淸水堡,乘胜取宁夏,夺城后因功晋副都统,赐一品顶戴。当时长顺还不到四十岁,作战时常常攻击敌方坚阵。每当兵溃时,长顺或抄袭其后,或横阻其前,使溃散的士兵得以重新整列,是以常转败为胜。长顺军队的旗帜是白色的,马贼望见,就大声呼喊说:“小长将军到了!”相与警告不要与之交锋。
同治六年(1867年),移师兰州。当时省城缺乏战备,数千回众突然来犯,长顺率百人隐于小沟,出其不意猛击来敌,回军惊愕而逃,又败回军于平番、皋兰、狄道,规取河州,连破太子寺、高家集,获清廷赏赉。
同治八年(1869年),擢镶黄旗汉军副都统,回京供职兼充神机营专操官。同治十年(1871年)冬,陜西、甘肃回民侵扰北路军台,迁科布多参赞大臣。
同治十一年(1872年),署乌里雅苏台将军。因与前署乌里雅苏台参赞大臣互参,于同治十三年(1872年)被革职。 光绪三年(1877年)复官,左宗棠进规新疆,并举荐长顺,历署巴里坤领队大臣、哈密帮办大臣。光绪八年(1882年),清廷依据《中俄改订条约》,谕令哈密帮办大臣长顺为伊犁段分界大臣,与俄国代表翡里德勘界后,签订《伊犁界约》。
光绪九年(1883年)二月,又奉旨勘分新疆南段界务。十一月,迁乌鲁木齐都统。
光绪十年(1884年),改正白旗汉军都统。 光绪十四年(1888年)三月,补内大臣。同年,任吉林将军,当时吉林发生水灾,灾民缺乏粮食,长顺发库帑,又募富民捐钱米以赈灾民,全活灾民无算,并且整顿货币,澄清吏治,清除盗贼,整顿旗务,境内一切皆治。
光绪十七年(1891年),创修《吉林通志》,是吉林第一部官修省志,共122卷,是编纂吉林省地方志的重要历史资料。
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日军攻陷海城,辽阳危急。清廷命长顺往援,节制奉天各军,并严诏:“辽阳有失,唯长顺是问。”时清兵溃军纷集辽阳城下,辽阳署知州徐庆璋闭城不准溃军入城,溃军大哄。长顺领百骑至辽阳制止乱军,日军间谍不知长顺只领百骑遂停止前进,辽阳逐得以保全。其后长顺转攻海城,交战多日不胜。及后日军绕道复攻辽阳,长顺与依克唐阿回援,辽阳无恙。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四月,因病获准辞官。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再任吉林将军。正值义和团运动爆发,俄国进攻满洲,奉天、黑龙江皆主战,只有长顺反对开战。又上言“拳匪不可恃,东省铁路随地皆驻俄兵,宜善为羁縻,宁严守以待战,毋先战以启衅。”光绪帝嘉奖长顺老成持重,令其统领奉天、吉林军事。开战后,奉天、黑龙江两地皆遭逢兵灾,而吉林无事,人皆服其先见。
光绪三十年(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双方于吉林大战,长顺严守中立,独无所犯。
光绪三十年(1904年),卒于吉林将军任上。清廷赞其“忠勇朴诚,勋劳懋著”、“治军抚民,办理交涉,诸臻妥协”,追赠太子少保、一等轻车都尉,谥忠靖,入祀贤良祠,并在陜西、甘肃等地建专祠。
广顺位于苗岭山脉中部,全长二十公里的五座大山,座西南朝东北,奇妙壮美、各具特色,并列藏于黔地群山的包围之中,金字塔形的地貌形成苗岭主要分水岭(1638年徐霞客考证),土地无比肥沃。 从贵阳往南60余公里的广顺镇,自古相传为金竹夜郎首邑,古夜郎国的发祥之地。汉时的夜郎文明中心。是(爿羊)(爿可)郡,夜郎县故地。曾建置夜郎王都城,金州、金筑府、金筑长官司。明代改置广顺州,民国改为广顺县,广顺区。上世纪九十年代改为广顺镇至今。 在广顺神仙同内,考古专家发现大量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的古人类活动化石。认定神仙洞为古人类文化遗址。发现古汉墓群和夜郎后商,(明)金筑夜郎侯四世祖金镛墓。广顺北场村金氏祠堂内,自古供奉"汉始祖夜郎金筑王讳密定牌位"。 几代人多经周折保存下来的"金氏家谱"认定夜郎王多同为金氏汉始祖。发现古城中最壮观宏大quot;金竹夜郎王城遗址"。南北营盘遗址。训养夜郎良马的马厂坝(传为马厂名墟),马房坡和生产弓箭的箭厂坝遗址、马集市,夜郎集贸市场遗址。夜郎"枸酱'的传承食品--广顺鸡辣子。
尹珍
最先走出大山、叩问中原文化的是东汉时的尹珍,他外出求学,回贵州教学,是“首开南疆之学”的重要人物。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乐山大佛,是唐代的海通法师创建的,他的故乡在播州,即今遵义市。
冉氏兄弟
南宋末年,筹划修建钓鱼城的冉、冉璞也是播州人,他帮助余抗击蒙古军,在四川合川一带修建了十余座城,钓鱼城就是其中之一,是古代军事建筑名篇。明代彝族女政治家奢香,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开辟龙场九驿,促进了黔西北经济、文化发展。�
贵州自建省以来,文化教育日益兴起,人才不断涌现,陆续登上了中国的历史舞台。明清两代,出现了“六千举人、七百进士”的庞大人才群,还出了3个状元。贵阳人杨龙友“独破天荒”,以“诗书画三绝”名噪江南,他的画与董其昌、王时敏等大家齐名,合称“金陵九子”,而他的诗则被列入“崇祯八大家”之一。贵阳人谢三秀以诗闻名于世,被誉为“天末才子”。明末清初文学大家孔尚任读了贵阳人吴中蕃的《敝帚集》,惊呼“即中原名宿夙老以诗噪者,或不能过之”。在《康熙字典》的纂修官中,名列第一的是周起渭(渔璜),贵阳花溪区的桐书屋就是他当年读书的地方。贵州平坝的陈法是清代知名的治水专家,他所著的《河干问答》,对治理黄河、淮河、运河都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贵州广顺(今长顺)的但明伦是点评《聊斋》的大手笔,《但批聊斋》备受推崇,为贵州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争得一席之地。�
遵义的沙滩,自清代中叶以后的百余年间,文化蒸蒸日上,一个僻静的山庄竟成为大儒之乡、诗文之乡、书法之乡和外交家的摇篮,涌现了郑、莫、黎等大家,形成了一个冠冕全黔的文人群体。郑珍和莫友芝被誉为“西南两大儒”,他们是清代“宋诗运动”的代表人物,赢得了“清诗三百年,王气在夜郎”的赞誉。郑、莫合纂的《遵义府志》,梁启超称其为“天下府志第一”。郑珍是晚清的著名诗人、“经学”大师,他以实事求是的精神研究儒家经典,所著《巢经巢经说》等,多有创意。莫友芝是享有盛名的版本目录学家,他的书法在国内颇有名气,堪称一家。�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贵州籍名臣名宦不断崛起。贵州黎平人何腾蛟联合李自成余部抗清,被称为“南天一柱”。清代三百余年中,贵州在台湾为官的有27人,政绩卓著的有贵阳人周钟、蒋允 (音同薰)、李嗣和罗大春。周钟清初任诸罗知县,教民农耕,兴修水利,开设学校,主修《诸罗县志》,对开发台湾有功,人民为他立祠塑像,盛赞为“周公”。蒋允在乾隆年间任过台湾知府、分巡台湾省,台南的“新十二景”为他所建,当地人为他立有《大老爷蒋重修德安桥记》石碑。李嗣在道光年间任淡水厅同知,修纂《淡水厅志》。贵州施秉人罗大春在咸丰、同治年间任福建陆路提督,正值日军入侵台湾,他移驻台湾后,发动高山族人民抗击日军,还将防守方略写成了《台湾海防并开山日记》。在台湾开发史上铭刻着贵州人的名字,他们在维护祖国统一,抗击外来侵略者,发展台湾经济、文化中做出了宝贵贡献。在清代名臣中,丁宝桢是一个有胆有识的封疆大臣,他以杀太监安德海而闻名天下。丁宝桢(1820~1886年),贵州平远州(今织金)牛场人。同治年间在山东任按察使、布政使,做了十年山东巡抚。在此期间,黄河几次泛滥,漕运受阻,田园淹没,人民叫苦不迭,而河官却往来推委。丁宝桢自告奋勇,请求担负治河任务,悉心筹划,亲临现场,与百姓日夜抢险,并下令“如有阳奉阴违者”立即正法。因其治水执法严厉,调度有方,故每每事半功倍;胜利完工,人民感激不尽。所以他离开山东十年后在成都去世时,山东人民恳请将他的灵柩运回山东,安葬在历城(今济南)九华山麓。他任四川总督时,重修都江堰,川西人民受益匪浅,在都江堰二郎庙为他塑起一尊雕像。丁宝桢是个具有开放思想的人,致力于“富国强兵”的洋务运动,在山东构筑炮台、创办山东机器局,又在成都创设四川机器局,开创了山东和四川的近代工业。他与别的洋务派不同,主张把“强兵”植根于“富国”,在四川实行盐政改革,将“官运官销”改为“官运商销”,严惩贪官污吏,擒拿江洋大盗,禁止苛捐杂税,促进商品流通,四川财政大为好转。丁宝桢敢做敢为,遇事勇于承担责任,善于识别和启用人才,“功在于世,利在于民”,他的事迹至今仍传为美谈。
湖南常德雷姓字辈:成心正大 立志光明 施全道德 守忠言行 文西周礼 学达天云 安邦定国 召祖显清 泽权生紫 人敬高尊 业本如修 功在朝庭 中和务广 信义可登 卓绪永远 家发常新
郴州永兴雷氏字辈:“肇基生文亨十四幼相承念少百千万富贵尽郎称福寿康雷仲正孟应孔廷尚礼光先祖敦仁裕嗣英本隆枝益茂源远泽长清盛世钟灵秀高贤待召徵书香开甲弟道学启支仍”。
湖南省郴州市桂阳县太和镇石堘村字辈排列:孟 礼 光 先 祖 敦 仁 裕 嗣 英 本 龙 之 逸 茂 源 远 泽 长 青
湖南郴州雷氏字辈:“三春震动翔云凤四季青天必化龙”。
湖南天锡公五十代字辈:天道太香均,之文义才鸣,宁熙震吉清,仲君子启孔,从应彦仕以,朝祖宗世大,晋裕渊源衍,纯丰统建勋,衣冠绵亿祀,运会振群
湖南常宁雷氏字辈:“义焕千云钟鸣浩棠扬万正添”。
湖南道佑公位下仕仁房由高坡迁土地冲支系:天道仕贞士 雷雷雷享桂 子文开启发 大必汝永明 廷显祖宗添 存思以立世 晋裕才(渊)法(源)衍 纯丰统建勋
湖南道佑公位下潭岭系连角派支系:天道仕贞士 子文廷启才 英开宇润富 贵鸿吉昌家 法嵩德广大 永镇荣华政 晋裕渊源衍 纯丰统建勋
湖南道佑公位下文彬子廷周由寺冲迁广东连洲市云岭支系:天道仕贞士 子文廷启才 英开宇润富 贵鸿吉昌家 法年德广大 永镇荣华政 晋裕渊源衍
湖南道佑公位下由高坡迁寺冲支系:天道仕贞士 子文廷启汝 大必定昌添 存思以立世 代(则)永才良 晋裕渊源衍
湖南道禧公位下处岩支系:天道武处嫩 千万百卿仁 义礼智信聪 明大一能隆 廷兴德政孔(世) 代重贤雷雷 晋裕渊源衍
湖南道禧公位下处豪下乡官由夏陶坪迁高良头棉花仁支系:天道武处乡 子均仲德如 叔伯叟永义 春(开)先祥致周 盛继(正)和发本 兆吉应昌隆 晋裕渊源衍 纯丰统建勋
湖南道禧公位下敬叟公由夏陶坪迁洋楼下井水脚文贤支系:天道武处乡 子均仲大如 汝起叟贤钦 克思荣宗祖 元良世绍孔 光时逢鸿泰 晋裕渊源衍 纯丰统建勋 湖南道禧公位下质钦支系:天道武处乡 子均仲大如 汝起叟贤钦 克思荣伯本 世大积富贵 德隆(时)逢鸿泰 晋裕渊源衍 纯丰统建勋
湖南道禧公位下从钦公由夏陶坪迁小江洞再迁麻池塘支系:天道武处乡 子均仲大如 仁伯叟永钦 克思鸣应远 文才震国邦 荣时逢鸿太 晋裕渊源衍 纯丰统建勋
湖南道禧公位下由锦里迁蓝山县西门外夏陶坪支系:天道武处乡 子均仲大如 仁伯叟永钦 克思鸣应远 文才震国邦 荣时逢鸿(祥)太 晋裕渊源衍 纯丰统建勋
湖南生泰公位下享伯公由塘里分居何家渡支系:开志良伯国 震宗显邦廷 仲永兴远通 祖彦汝朝京(应)文智光明礼 晋裕渊源衍
湖南生泰公位下彦廷三子文潮公支系:开志良伯朝 才仲邦国彦 文章宗圣祖 尚阳孟正应 光明显荣昌 晋裕渊源衍 纯丰统建勋
湖南生泰公位下义伯支系:开志良伯朝 才仲邦国彦 文焕(章)添宗祖 日时应光明 礼义智信兴 晋裕渊源衍 纯丰统建勋
湖南生荣公位下都七十一郎文倩公下字辈:都 文仁启孔永 凤祖宗大(应)云 春景万世嘉 晋裕渊源衍 纯丰统建勋
湖南生泰公位下由锦里分塘里支系:开志良伯朝 夫子思宗阳 文昌学贤孟 仁正大光明 礼义智信兴 晋裕渊源衍 纯丰统建勋
湖南浏阳的一支字派:荣华富贵启 光庆贤才登(雷红升提供)
湖南郴州桂阳东成雷家字辈:丁仁欲祠英,本龙枝叶茂
湖南某支字辈记载,我族辈份:震显忠时昌,世运家学光,裕亿方向达
湖南临武县赛塘村雷氏字辈:天道大香生,德惟允才,孝神佑享,祖宗自良启,朝廷世代光,思念荣华至,晋裕渊源衍,绳丰统建勋,衣冠锦亿祀,运会振群英
四川
四川达州雷氏字辈:国正云三四,令元林洪兴,春发进万世 ,天高定光明,卓起德成义,太应永昌银(雷洪提供)
四川射洪一部分字辈:银(音)、坤(音)、自、弟、显、用、善、良、珍(音)、从(音)、仁(音)、义(音)
四川省安岳县天林镇雷氏家族的字辈:
旧班20辈:“万文春仲永,奇祖廷承兴,世正应光明,秀大显安荣”;
新班20辈:“崇本嗣先泽,敦伦启祚昌,英贤华国 典,良士著家邦”。
四川达州宣汉雷氏字辈:“春云山泽远文开龙飞川”。
四川古蔺河口应明公分支字辈:明世崇春天(声),云安文先(朝)开(庭),正(国)德(大)启(清)洪(登)定,良宗玉宪光,魁元顺庆显,成发太美昌,耀凤连舞位,有朋自远方。
四川内江冯翊堂雷氏字辈:
上六房:汉扬有先。天(国)清(章)道远。家绍吉祥。永世和正。德厚源长
下六房:汉扬洪山三。仁义礼智信。培德家声远。忠孝能国定。昌杰辉富绍。章毅永振邦
四川古蔺雷家沟尚明公分支字辈:明然凤大春,单泽永天学,崇庆起辉光,宏声振云博,祥运昭世仁,茂德昌远硕,水火土木金,长锡汝高爵,为人重缉熙,言志思可盍各,本立道乃生,定能希有若,克己在谦恭,成家安俭约,友朋慎结交,耕读勤工作,既欲固元良,须知行善乐,富贵必万年,俊秀登台阁
四川零陵、广安雷氏字辈:“生有仁光隆扬宗万世昌登朝科百代热远启贤良”。
四川泸州雷氏字辈:“四先在宽文正绍儒元如洪德昭昌永光宗自世兴”。
四川巴中雷氏字辈:“百千万辛景志以国煊燔龙春有福继钟显鸣登朝盛沛柝榏沛”。
四川渠县雷氏字辈:“中春玉石齐文元大光启先映天绵德茂洪锡作运久道各福寿永万年”。
四川阆中、湖北麻城雷氏字辈:“月芝攀聪国应永泽德开文明仕绍天真大其祥云”。
四川省渠县族谱字辈是:仲春玉石齐,治长鸣登约,朝廷升贵仙,永乐得太平。
四川乐至、湖北武昌、江西丰城雷氏字辈:“先贤绍承子霖声成仕大道至于斯祖德开祥瑞耀宗裕从昆文光应必远万祚永隆兴”。
四川宜宾某支雷氏字辈:恒国正字光,德大家生昌,登科培精厚,万代应远扬
雷氏来源:
出自方雷氏,炎帝神农氏的九世孙方雷之后,以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所载,相传方雷氏是炎帝神农氏的九世孙,因战功被黄帝封于方山(在河南省中北部嵩山一带),建立诸侯国。其子孙以国名为氏,为复姓方雷氏,后又分为两支,一支姓方氏,一支姓雷氏。
出自黄帝有臣子名雷公,其后以祖名为氏。据《姓苑》所载,雷姓是个古老的姓氏。相传黄帝有大臣雷公,是个名医,精通医术,曾与黄帝讨论医学理论。据《素问·著至教书论》说:"黄帝坐明堂,召雷公问之。"殷纣王有宠臣雷开。其后子孙以雷为氏。
出自他族改姓和小数民族。
名人:
雷 义:鄱阳(今江西省波阳)人,东汉时名臣,官至侍御史。与同郡人陈重情笃,被誉为交友的典范,人称"胶漆自谓坚,不如雷与陈。"
雷 敩:南朝·宋时著名药物学家,以著《雷公炮炙论》三卷著称。其中有的制药法,至今仍被沿用。著有《论合药分剂料理法则》等。
雷 焕:晋代天文学家。武帝时,斗牛(星名)间常有紫气。雷焕观气知丰城有宝剑。司空张华任其为丰城令,果于牢狱地基下掘得龙泉、太阿二剑。
参考资料
中国百科网:http://schinabaikecom/cse/searchq=%E9%9B%B7%E6%B0%8F&s=16365771702607097119
舍人,古代贵州的文化先驱者,汉武帝时代犍为郡敝邑(今贵州遵义)人,西汉时学问家。
曾任犍为郡文学卒史,著有《尔雅注》三卷。
《尔雅》是春秋到西汉初期,儒家为了解释经书编辑而成的一部训诘书籍,将中国古代经传中难懂的同义词和各种名物,分别归类,逐一解释。
它是我国古代解释次和名物的第一部重要词书。
尽管如此,一般人阅读起来仍感艰深难懂,不易理解。
因此犍为文学卒史舍人特为该书作注,"注古所未训之经,其通贯百家,学究无人"。
此书南朝肖粱时期失传。
盛览
盛览,字长通,汉武帝牂牁郡(今贵州福泉一带)人。
当时著名的辞赋家司马相如通西南夷,他曾去成都拜司马相如师,学习辞赋,后被称为"牂牁名士"。
刘向的《西京杂记》中有提到他《列锦赋》和《合组歌》两篇赋。
盛览学归故里,积极从事教育,传播学术文化,促进了古代贵州学术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亡波
亡波,汉牂牁钩町(今贵州兴义和广西西部一带)侯。
汉昭帝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益州廉头、姑缯民反,杀长吏,谈指等二十四邑,凡三万余人皆反,朝廷遣水衡都尉发蜀郡、犍为、奔命万余人,击牂牁,大破之。
" 钩町侯亡波率其邑君长人民击反者,斩首捕虏有功,汉中央朝廷封他为钩町王。
邯、承
邯,西汉末年牂牁(今贵州福泉一带)钩町王,承为其弟。
公元9年,王莽篡位,命五威将军王奇带着印绶,到各地更改王侯以下各级官吏官名,贬钩町王为侯。
钩町王邯"怨怒不附",起兵反叛。
王莽指示牂牁大尹周歆设圈套诱杀邯。
承起兵复仇,杀歆,西南各地群起响应。
王莽于公元16年至21年间,先后三次派兵镇压,更激起西南各族人民反抗,王莽军死伤数万,终未镇压下去。
谢暹
谢暹,西汉末年牂牁郡(今贵州福泉一带)人,任牂牁郡功曹。
时逢各地农民大起义,地方豪强纷纷割据,西南大部为公孙述所占。
公元25年刘秀河北称帝,建立东汉政权。
同年(即汉光武帝建武元年)谢暹以牂牁郡功曹身份,联合本郡龙、傅、尹、董几家大姓起来"保境为汉",反对公孙述的地方割据,并派遣专使,绕道番禺江北上河北,向汉光武帝刘秀进贡,示忠于汉。
刘秀封谢暹"义郎",并世代承袭。
尹珍
尹珍(79-166年),字道真,东汉牂牁郡母敛县(今贵州正安县)人。
著名学者、文学家、教育家和书法家。
他自以生于他自以生于遐裔,深感本地文化落后,没有学校,未得入庠序求学,遂在东汉桓帝时,乃远道跋涉数千里,从南方到中原求学,拜经学家许慎学习五经,又向应世叔学习图谶,通三才。
学成回乡后,在夜郎地区开办学馆,传授儒家经典知识和文字学,为家乡辛勤培育学子,传播文化,是发展夜郎地区文化的先驱,促进了中原与西南边陲的文化交流。
因擅长经术,还受到东汉朝廷的高度重视,在东汉桓帝延熹年间(158-166年),被朝廷以经术选用,历任尚书承郎,荆州刺史等职。
他的老师应世叔当时为司隶校尉,师生并显一时,是当时全国知名的人物。
他还是当时著名书法家。
据唐代张颜远《法书要录》称:南北朝王愔《文学志》一书中,列举了秦汉以来著名书法家一百二十人中,就有尹珍。
尹珍对大西南,特别是对贵州学术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为了纪念他"凡属牂牁旧县,无不称先师",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遵义府学教授莫与俦在府学宫创立汉三贤祠,奉祠舍人、盛览、尹珍,尊敬他们为地方文教楷模。
民国时,从正安县划出一部分土地,设立道真县,在道真县及贵阳市扶风山,都修有尹道真祠。
付宝
付宝,字纪图,东汉牂牁郡平夷县(今大方、毕节、织金、黔西一带)人,历任尚书郎,长安令、巴郡太守等,有德名。
尹贡
尹贡,东汉时牂牁郡夜郎县(今安顺一带)人。
历任尚书承郎,长安令,彭城相等,是继付宝之后被称为"亦有名德"的人才。
济火
济火,彝名妥阿哲,三国时蜀汉牂牁郡西部(今贵州黔西、大方一带)人,部落首领,为六祖中慕齐齐(即默部)东移贵州水西的第五代彝族君长,他习战斗,尚信义,善抚其家众,深受部落的爱戴。
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蜀相诸葛亮南征,济火与其结盟,献粮通道以迎师。
佐诸葛武侯平定西南和擒孟获。
武侯表封他为"罗甸国王",授予"丹书铁卷",令治理慕胯(今贵州大方、金沙、黔西、织金、纳雍、水城一带),世长其地。
后又受刘禅诏,讨平普里叛乱。
时济火年见高,刘禅赐银鸠杖,以表宠异之极。
济火是贵州水西安氏的始祖之一,水西安氏大姓自此发迹一千多年。
爨习
爨习,三国时蜀汉南中(今贵州境内)人。
为南中大姓,世为宁州地方豪强,拥有大批部曲。
诸葛亮南征时,收为部属,官至领军。
谢恕
谢恕,西晋牂牁郡(今贵州福泉一带)人,任牂牁郡太守。
西晋末年,中国出现了分裂混战的十六国割据局面,李雄在成都建立割据政权,自封成都王,国号大成。
东晋成帝咸和八年(公元333年),李雄以东晋统治者力量薄弱,无暇顾及西南的时候,派其弟李寿率大军打败宁州刺史尹奉,南中地区尽为大成所有,惟有牂牁郡太守谢恕保郡为晋,将李寿击败,受到东晋王朝的信任和嘉奖,官至抚夷中郎将、宁州刺史冠军。
东晋还在今贵阳地区置晋乐县,以表"万民康乐","长治久安"之意。
东晋成帝咸康六年(公元340年)。
李寿又派李奕带兵征牂牁,太守谢恕保城拒守,再次受到东晋王朝的褒奖。
爨瓒
爨瓒,南北朝时梁朝宁州(今贵州境内)人。
世为地方豪强,拥有大批部曲。
梁武帝太清二年(公元548年),梁王朝调徐文盛带兵往荆州勤王,宁州空虚,爨瓒乘机据有其地,并有诸部,延袤二千余里。
梁元帝承圣二年(公元553年),爨瓒以其地降北周,北周授其南宁州刺史,允其子爨翫、爨震承袭,作为羁縻州。
阿台、阿轮
阿台、阿轮,两兄弟,南北朝北周时东爨(今贵州贞丰一带)人。
为乌蛮人,系三国蜀汉罗甸国牂牁酋长济火的后裔。
阿台时居毋县地(今贵州兴义境内)一带,北周时(公元561-583年)遥授为树帅大将,支持他发展地方势力。
阿轮则居漏江县(今普安县地)。
爨震
爨震,南北朝时梁朝宁州(今贵州境内)人。
世为地方豪强,拥有大批部曲。
其父爨瓒于梁元帝承圣二年(公元553年)以其地降于北周,被北周授为南宁州刺史,死后,分东、西爨,爨震称为东爨,居夜郎县、谈指县,即今贵州贞丰一带。
隋朝初年(公元581年),南宁州爨震恃远不附降。
隋文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朝廷派韦冲为南宁州总管,以解决地方割据势力。
东爨爨震、西爨爨翫见形势变化很快,不能观望,便自动到总管所在地降附于隋朝。
田罗驹
田罗驹,隋朝黔安郡(今贵州沿河一带)人。
黔安蛮起义首领。
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田罗驹率众起义反隋,暴君隋炀帝派武侯骠骑大将军郭荣带兵镇压。
田思飘
田思飘,隋朝黔安郡(今贵州沿河一带)人。
黔安蛮起义首领,隋炀帝大业四年(公元608年),继头年田罗驹起义被镇压下去后,田思飘又率众起义,杀隋将军鹿愿,围太守萧造。
隋朝行军总管周法尚率将军李景、裴仁基等分九路围剿,攻进清江一带。
黔安一带的少数民族遭残酷镇压。
谢龙羽
谢龙羽,隋朝末年牂牁郡(今贵州福泉、瓮安、余庆一带)人。
为当时土著首领。
隋朝末年,政局动荡,天下大乱,"土宇分崩",居住在黔中地区的牂牁郡首领谢龙羽"保境自固",以待定局。
唐王朝建立之后,天下大定,于唐高祖武德三年(公元620年),谢龙羽遣使入朝,率土归附。
唐王朝以其地置牂州,封其为牂州刺史、夜郎郡公。
当时牂州与充州、应州、矩州、庄州、琰州等都归其统治。
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谢龙羽亲率谢氏各支首领晋京朝贡,唐王朝以其地分数州,以谢氏各支首领分封刺史,封谢龙羽为牂州刺史,辖今瓮安、余庆等地,史称"牂州谢",各支首领分别为"东谢"、"允州谢"、"南谢"、"西谢"、"矩州谢"等。
谢元深
谢元深,唐朝应州(今贵州黔东南一带)人。
为土著酋长。
在当地威信很高,其部落的人都尊敬他。
谢氏一族,法不育女,自云高姓不可下嫁。
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随牂州刺史谢龙羽晋京朝贡。
他"冠乌熊皮冠,若今之髦头,以金银络额,身披毛帔,韦皮行膝而著履。
"朝廷以其地置应州,封他为应州刺史。
史称东谢。
谢元齐
谢元齐,唐朝充州(今古阡、铜仁一带)人。
为土著首领。
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随牂州刺史谢龙羽晋京朝贡。
朝廷以其地置充州,封他为充州刺史。
史称"充州谢"。
谢强
谢强,唐朝庄州(今贵州惠水、长顺一带)人。
为土著首领。
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随牂州刺史谢龙羽晋京朝贡。
朝廷以其地置南寿州,封他为南寿州刺史。
史称"南谢"。
四年后改为庄州。
谢法成
谢法成,唐朝矩州(今贵州贵阳)人,为土著首领。
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随牂州刺史谢龙羽晋京朝贡。
朝廷以其地置矩州,封他为矩州刺史。
史称"矩州谢"。
曾受唐朝黔州都督府派遣,前往古牂牁昆明罗氏(又称乌蛮)"招谕",说服昆明比楼等七千户于唐高宗总章三年(公元670年)归附唐朝廷。
赵摩
赵摩,唐朝明州(今贵州贞丰一带)人。
土著酋长,有户万余。
唐太宗贞观三年(公元629年)遣使入朝,内附唐朝。
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唐朝以其地置明州,封他为明州刺史。
史称"西赵"。
比娄
比娄,唐朝禄州(今贵州毕节一带)人。
彝族君长。
唐高宗龙朔三年(公元663年),比娄应矩州刺史谢法成招慰,率部落七千户内附,唐高宗总章三年(公元670年)设禄州、汤望州,由比娄和他弟弟阿七分治。
禄州即毕节,汤望州即是后来的郎岱(今六枝)、平远(今织金)、水城等地。
谢无灵
谢无灵,唐朝矩州(今贵州贵阳)人。
唐高宗仪凤元年(公元676年),谢无灵率众起义,经过一番战斗,被黔州都督李子和镇压。
田道远
田道远,字从善,号世魁,唐朝思州(今贵州务川县)。
唐朝义军兵马使田克昌之长子。
唐睿宗景云二年(公斤711年)参加征剿黄土坡%僚有功于朝廷,授义军兵马使,为贵州思州田氏五世。
谢疆
谢疆,唐朝庄州(今贵州独山、惠水一带)人,土著首领。
唐玄宗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朝廷许其地为羁縻州,封他为庄州刺史,史称"南谢蛮",领八县。
田公荣
田公荣,字子爵,号竹齐,唐朝思州(今贵州务川县)人,唐朝义军兵马使田道远之子。
唐玄宗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八月贡宝马方物,授父职义军兵马使,二十三年(公元735年)加思州节度使,升中书侍郎。
为贵州思州田氏六世。
赵君道
赵君道,唐朝%%(今贵州境内)人。
土著大酋长。
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曾入朝进贡,献方物。
唐代宗大历中年(公元772年左右)和唐德宗贞元初年(约公元785年),还数次遣使晋京朝贡。
赵国珍
赵国珍,唐朝充州(今贵州境内)人。
为唐朝明州刺史赵摩之后,初任充州刺史谢嘉艺的部属首领。
唐玄宗天宝十年(公元751年),南诏王阁逻凤叛,宰相杨国忠兼剑南节度使,以国珍有方略,授黔中都督。
诏其征计南诏。
他实力强盛,屡败南诏,成为唐朝抗拒南诏的大劲敌,护五溪十余年。
唐代宗年间(公元762-779年),擢升工部尚书。
其后人取代谢氏为充州酋长,世袭黔中都督到唐宪宗元和二年(公元807年)。
海通
海通,唐朝贵州人。
他是一个和尚,四川乐山大佛就是他开凿的,他为了募集资金,挖出自己的一只眼球放在盘子里,托钵化缘,以示自己的决心和诚意。
现在乐山大佛后有海通塑像,上书"唐代贵州人"。
宋鼎
宋鼎,唐朝蛮州(今贵州开阳一带)人。
自称西南番大酋长。
曾任正议大夫,检校蛮州长史。
继袭蛮州刺史,资阳郡开国公。
在唐朝的黔中地区为后起之秀,户口殷盛,人力强大,邻侧诸蕃皆敬惮。
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晋京朝贡,同行的有巴江县(今贵阳市乌当区巴香里)县令宋万传等。
朝廷官封依旧。
赵主俗
赵主俗,唐朝牂牁(今贵州境内)人。
土著酋长。
唐德宗贞元六年(公元790年),晋京朝贡,次年,朝廷授主俗官封,褒奖其"朝贡不绝",其后十一年中,还五次遣使入朝,与唐中央朝廷保持较密切的关系。
唐宪宗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又三次入朝,朝廷委官领其使,并"斋国信物,降玺书赐其王"。
唐穆宗长庆中年(823年左右),和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均有朝贡。
唐文宗大和五年(公元831年)至唐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1年),凡七次遣使入朝。
阿佩
阿佩,彝族,唐朝明州(今贵州贞丰一带)人,土著首领。
唐文宗开成元年(公元836年),阿佩以所属明州地归附唐朝廷。
唐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36),朝廷封他为罗甸王(简称罗王),所领地曰罗甸国(简称罗国),治所在令贞丰县东南的罗王亭,辖地在今贵州贞丰、晴隆,关岭一带,世袭爵位。
朝廷又封其别帅乌蛮普里部首领为滇王(今贵州晴隆境内某山有滇池而得名,非云南滇池),后改名普宁郡王,治所在今贵州安顺西七十里羊武寨。
罗太汪
罗太汪,罗荣的玄孙,唐朝播州(今贵州遵义县)人。
世袭播州土官。
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南诏叛唐,攻陷播州,罗太汪逃到泸州祖罗仁勇家避住,朝廷命蔡、宋、康、高四经略讨之,不克。
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年),朝廷又命总戎太原人杨端率军讨伐。
杨取道泸州、叙永,罗太汪赴军营献策,并随军收复播州。
罗太汪与杨端共领播州,自居副职。
宋朝化
宋朝化,五代后唐时牂牁清州(今贵州清镇)。
当时任清州八郡刺史。
后唐明宗天成二年(公元927年),宋朝化率领八郡各刺史和罗甸王、普露静王等九个昆明大鬼主等153人的使者团晋京朝贡,献方物。
朝廷赐赠银器等礼品,增进了贵州与中原的联系。
尹怀昌
尹怀昌,五代后晋时都匀人,土著大酋长。
后晋天福八年(公元942元),尹怀昌率其所属十二部归附于湖南的楚王马希范。
莫彦殊
莫彦殊,五代后晋时南宁州(今贵州惠水一带)人,为当地土著酋长。
后晋天福八年(公元942年),率其本部十二州归附于湖南的楚王马希范。
张万凌
张万凌,五代后晋时牂牁(今贵州境内)人,为牂牁土著酋长。
后晋天福八年(公元942年),张万凌率领所属的思州、夷州等八州归附在湖南的楚王马希范。
田景迁
田景迁,北宋初年珍州(今贵州正安、桐梓一带)人。
土著酋长,宋太祖乾德三年(公元965年),率土归附宋朝廷,朝廷赐名珍州,封田景迁为珍州刺史。
宋太祖开宝元年(公元968年)改名西高州,又称夜郎郡。
领夜郎、丽皋、荣德、乐源四县。
龙彦滔
龙彦滔(?-971),五代时南宁州(今贵州惠水一带)人。
土著大酋长,为黔南八姓番奉为西南番主。
宋太祖乾德五年(公元967年),晋京朝贡,宋王朝授其为南宁州刺史、归德将军、番落使。
宋太祖开宝四年(公元971年)去世,由其子龙汉塘袭南宁州刺史。
普贵
普贵,北宋初年乌蛮(今贵州大方一带)人。
彝族土著首领。
北宋初年,其祖父乌蛮豪长罗氏主色入侵矩州(今贵阳市),驱逐矩州领主谢氏,毁其城垣,改名黑羊箐,自己则驻扎石人山(今贵阳市白云区)控之,自称"石人部落"。
不久罗氏主色退居水西之地,由普贵的父亲若藏守石人山和矩州。
宋太祖开宝七年(公元974年),普贵晋京,以所领矩州之地归顺宋朝廷,土语讹"矩"为"贵",宋太祖赵匡胤予以敕书,文中有"惟尔贵州,元在要服"。
"贵州"一词始见于文献。
宋太祖封普贵为矩州刺史。
宋景阳
宋景阳(?-987),宋朝初年蛮州(今贵州开阳、贵阳市乌当区一带)人。
土著豪长。
宋太祖开宝八年(公元975年),宋景阳奉朝廷派遣平定广右壮族有功,被授予"宁远军节度使、蛮州总管府部管"。
从此,宋氏实力大增,遂驱逐乌蛮罗氏,夺得矩州(今贵阳市),设大厅谷落总管府,将罗氏鸭池河以东属地全部占领,形成雄长一方的封建大领主,史称"水东宋氏",宋太宗雍熙四年(公元987年),宋景阳逝世,赠太尉,谥忠成。
朝廷录其功,俾子孙世爵兹土。
龙汉璿
龙汉璿,北宋南宁州(今贵州惠水一带)人。
南宁州事兼番落使。
宋太宗太平天国六年(公元981年),龙汉璿遣牂牁诸州酋长赵文桥率百余人晋升京朝贡献方物,并上缴后蜀孟氏所授的印符,于是,朝廷授龙汉璿为归德将军、南宁州刺史,以赵文桥等并为怀化司戈。
宋太宗淳化元年(公元990年),龙汉璿又遗其弟龙汉兴入朝,三年(公元992年),龙汉兴及都统龙汉尧、刺史龙光显、龙光盈等贡马及朱砂等。
龙汉尧
龙汉尧,北宋南宁州(今贵州惠水一带)人。
南宁州都统,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曾随南宁州刺史龙汉璿之弟龙汉兴、刺史龙光显、龙光勇等入朝,进贡马匹及朱砂。
宋太宗至道元年(公元995年),龙汉尧遣使龙光进率西南牂牁各部一庞大的使节团入朝,并带去一个民族歌舞团,第一次把贵州的歌舞和芦笙带到了中原,促进了贵州与中原的文化交流。
皇帝诏授龙汉尧为宁远大将军,封归代王,授保顺将军龙光盈、龙光显并为安化大将军,授龙光进等24人为将军、郎将、司阶 、司戈,其从者分授甲头王子、刺史、判官、长史、司马、长行、兼人等职。
宋真宗咸平元年(公元998年),龙汉尧又遗使者龙光腆率牂牁各部千余人入朝,诏授龙光腆等130人安封。
五年(公元1002年),龙汉尧再遣1600人入朝,进贡马460匹等。
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龙光进再次入朝。
南宁州龙氏盛极一时,成为黔南的一大望族。
龙光进
龙光进,宋朝南宁州(今贵州惠水一带)人。
南宁州望族,南宁州刺史龙彦滔之后。
宋太宗至道元年(公元995年),他受南宁州刺史龙汉尧的派遣,率西南牂牁郡各番主组成的1000多人的一个庞大使节团晋京朝贡。
并带去一个民族歌舞团,在皇帝面前作了艺术表演,一个吹瓢笙,如蚊蚋声,良久,数十人边袂宛转而舞,以足顿地为节,轻歌曼舞,清新而又粗犷的苗族著名"水曲"芦笙舞响彻整个殿堂。
歌舞是贵州各族人民文化生活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他们抒发感情的一种主要方式,贵州歌舞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民族特色。
龙光进第一次把贵州歌舞和芦笙带到中原,促进了贵州与中原的文化交流。
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龙光进曾再交率使团入朝,进一步加强了贵州与中原的联系。
田正允
田正允,字成仁,宋朝思州(今贵州务川县)人。
宋朝右仆射平章事田承文之子。
宋仁宗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八月收复南边叛寇王贵千、传事鲁等,初授义军兵马使、后升都指挥,封武略将军。
为贵州思州田氏十二世。
田士儒
田士儒,字崇古,宁朝思州(今贵州务川县)人。
宋朝武略将军田正允之子,初授义军兵马使。
宋神宗元丰元年(公元1072年)春平定广元之乱,加都指挥使。
宋神宗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征讨泸南叛寇,累加都指挥使,封义勇武略将军。
为贵州思州田氏十三氏。
杨晟台
杨晟台,北宋诚州(今贵州天柱、锦屏一带)人。
农民起义首领。
宋哲宗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因宋神宗已死,哲宗上台后,废除了王安石的改革政策,朝廷又陷入了财政危机中,便于次年罢沅州、诚州、元佑三年(公元1088年),诚州人杨晟台乘朝廷兵力薄弱之际起义,广西、湖南比如震惊。
朝廷以唐义问为湖北转运使,带兵征讨。
起义军断渠阳道,宋军不得进。
唐义问则绕往其背,起义军防守不及。
数千人被屠杀,起义失败。
赵高峰
赵高峰,北宋桐梓人,曾官至长沙太守。
宋哲宗元佑八年(公元1093年)告归,敕赐所居名"青莲院"。
著有诗集,惜已亡。
等等。
谁知道贵阳历史沿革
本文2023-11-13 15:12:59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709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