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界依然在世,里面辈分最高的相声演员是什么辈分?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3浏览:1收藏

相声界依然在世,里面辈分最高的相声演员是什么辈分?,第1张

其实在很多中国的传统行业里,各行各业传承几百年间都有很多的规矩,就拿如今相声这门行业来说,最注重的无非两个字“正统”,所谓正统,就是在相声门里面要立得住,有师傅教,才能被行业认可,而之所以曲艺这门行业要有家谱族谱,一是为了让后代能够清晰了解自家手艺从何时起有个历史来源,二是能够形成自成一体的封闭环境,不在这个门里的相声艺人也必定受排挤不过随着如今几年相声行业大火以后,很多从来不接触相声这门艺术的朋友们内心也有了一个疑问,那就是在现存的相声老艺人里,谁的辈分最大?

目前辈分最大的是什么辈

说起相声,很多喜欢的人都知道相声界的三大家族,这是中国相声史上演化出的最具代表性的三个相传承的家族。分别是侯家、马家、常家。其相声各具特色,也是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在相声界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目前中国相声的最高辈分为宝字辈。

那么目前还在世的宝字辈演员还有谁呢?

首先年龄最大的要数河南的杨宝璋先生了,杨先生已经九十四岁高龄了,在九十高龄的时候还出席了德云社的庆典纪念活动,为弘扬相声事业奔走相告。

杨少华先生也是宝字辈的演员,当年马三爷整理相声家谱的时候经过深思熟虑还是把杨少华编进了郭荣启的徒弟里。他一生搭档很多,尤其是有一段时期曾经跟马三爷合作过,成为目前在世的唯一和马三爷搭档的相声演员。

田立禾是第五代相声大师张寿辰的弟子,国内著名相声艺术家,从早年间搭档尹笑声两人在天津地区说相声,后来尹笑声去世以后,田立禾虽然还活跃在舞台上,却开始致力于相声老段子的改良,到如今,田立禾都是很多天津人最喜欢的相声艺人,而他的相声不拘泥于老套,创新精神很足,著名段子“七龙珠里的龟仙人”就是他的梗。

宝字辈的相声演员叫尹笑声,他的艺名是“小傻子”,因为尹先生的父亲是著名的相声大师尹寿山,他有“尹傻子”的艺名,这样传下来,小傻子这个艺名就只能落到尹先生的肩上了。

最出名的应该就是马志明了。对于这个名字,大家可能不是特别熟悉,但是对于马志明的父亲,应该是无论全国南北每一个人都特别熟悉的。那就是大名鼎鼎的相声大师马三立。可能正是因为马三立的儿子,马志明的辈分现在实在是太高了吧。所以这位先生一直没有收徒弟。

陈涌泉在相声界排第六代,陈涌泉师从谭伯儒。

谭伯儒是“寿”字辈大师,师从郭瑞林(郭荣启的父亲), 与侯一尘、陶湘九、李寿芳、马四立、胡兰亭是师兄弟,徒弟有陈涌泉、赵世忠、王春和、张春旺、王嘉琪、寇连荣等。他的名言是:捧哏和逗哏必须互相谅解和同情,这样的搭档才能腻乎儿。

陈涌泉,1932年出生于北京市,相声演员,国家一级演员。外祖父钟子良是清末民初“清门”相声的代表人物,先后编写了相声《八大改行》、《卖五器》、《都门记略》。 父亲陈子贞是二十世纪20-40年代的相声名家,代表作有《八猫图》、《穷富论》、《羊上树》等传留后世。

扩展资料:

早年经历

陈涌泉小学就读于北京市第十一小学,毕业时以第48名的成绩被北京市第五中学录取,后拜谭伯如为师学习相声。1951年,“抗美援朝”时期,14岁的陈涌泉进入相声行业,担任“北京相声改进小组”的文书。

1955年,陈涌泉开始相声创作,先后发表了《我没问题》、《新词就话》、《请医生》、《孕妇调查表》等。“文化大革命”期间,陈涌泉被迫离开舞台。45岁时,陈涌泉复出登台。曾创作、改编、整理并发表过现代和传统单口、对口、三人相声、化妆相声、相声剧和相声理论文章50余段(篇)。

曾先后赴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进行文化交流、演出和讲学。与李金斗共录制相声专辑盒带6盘,共收录大小节目39段。个人单口相声专辑一盒。

—相声师承关系总表

—谭伯儒

—陈涌泉

  历史沿革

  早期发展

  相声一词,古作像生,原指摹拟别人的言行,后发展成为象声。象声又称隔壁象声,明朝即已盛行。相声起源于华北地区的民间说唱曲艺,在明朝即已盛行。经清朝时期的发展直至民国初年,象声逐渐从一个人摹拟口技发展成为单口笑话,名称也就随之转变为相声。一种类型的单口相声,后来逐步发展为多种类型的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综合为一体,成为名副其实的相声,而经过多年的发展,对口相声最终成为最受观众喜爱的相声形式。 相声起源于北京,流行于全国各地。一般认为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形成。是以说笑话或滑稽问答引起观众发笑的曲艺形式。它是由宋代的“像生”演变而来的。到了晚精年代,相声就形成了现代的特色和风格。主要用北京话讲,各地也有以当地方言说的“方言相声。 在相声形成过程中广泛吸取口技、说书等艺术之长,寓庄于谐,以讽刺笑料表现真善美,以引人发笑为艺术特点,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

  早期代表人物

  张三禄是目前见于文字记载最早的相声艺人。根据相关记载并推测:张三禄本是北京的八角鼓丑角艺人,后改说相声。他的艺术生涯始于清朝的道光年间。在《随缘乐》子弟书中说:“学相声好似还魂张三禄,铜骡子于三胜到像活的一样。”但是一般来说,相声界把朱绍文(穷不怕)称作他们的祖师爷。 抗日战争时期,一些相声演员表现出民族气节。常宝堃曾经两次因为讽刺日治政府而被捕,张寿臣公开赞扬吉鸿昌等人的抗日,批评当局的不抵抗政策,也曾因为讽刺当时天津的警察“贱”遇到麻烦。

  在中国大陆的发展

  1949年后,一大批以侯宝林为代表的从中国***建政之前著名相声大师侯宝林就在说相声的演员逐渐转型,将相声的内容加以改造,去掉了大量色情、挖苦别人生理缺陷之类的段子。相声快速普及,成为全国性、全民性的曲艺形式。相声的流行的一个原因是因为它是一种以声音为主的艺术,适合以被普及的无线广播作为主要媒体。相声被称为“文艺战线上的轻骑兵”。 除了重新整理的传统相声之外,初期还有很多讽刺型的相声,讽刺“旧社会”或者新时代思想落后的人。但由于***的政策,一些人意识到歌颂社会主义的相声的需要。1958年总路线时期,一批歌颂型相声开始大量出现。其间以马季等为代表人物。 尽管如此,在随后的文化大革命中,很多相声艺人遭到打压,曾一度让相声在中国大陆绝迹,只有一些歌颂型相声得以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仍然能够演出。 文革之后,相声迅速走红。以 姜昆、李文华的《如此照相》和常宝华、常贵田的《帽子工厂》为代表的一大批讽刺“四人帮”的相声迅速流行。从前侯宝林等人的相声也重新在广播电台播出。 进入1980年代,在日益流行的曲艺形式小品的冲击下,表演形式简单的相声不再得到以电视为主要传播媒体的观众的青睐。一些新的相声形式,如弹唱相声、相声剧等被发展出来,但市场仍然不大(与此同时,相声的大量元素被吸收到小品中)。尽管如此,这段时间里著名相声大师马季相声还是获得了不小的发展:新一代演员涌现出现,各种内容和形式上崭新的相声段子不断登台,形成了有别之前的“当代相声”。其中无论是歌颂娱乐型还是针砭时弊性的段子,都很多深受大众欢迎的例子。在这一时期的各种大小文艺场合,相声仍是娱乐大众的主角。 1990年代中后期开始,相声开始逐渐式微,新段子越来越少,脍炙人口的更是凤毛麟角,而且内容中讽刺时政的内容也日益罕见,老式的纯娱乐风格相声开始逐渐占据绝对主流地位。在此同时,包括许多知名演员在内的相声演员离开了相声舞台转而从事其他工作,可是新人中能接班的却不多。相声的地位逐渐为繁荣的小品所取代。 在21世纪初,相声在中国大陆处于青黄不接的局面:老一辈艺术家纷纷陨落,1980年代当红的演员们对于相声的发展也表现出了力不从心的状态;在为了重振相声举办的“全国相声大赛”中,新生代亦始终不见勃兴。(中国中央电视台分别在2002年元旦、2003年元旦、2006年国庆节和2008年五一黄金周期间举办了四届全国相声大赛。首届和第二届受到了观众的好评,第三届第四届相声大赛却被指“看不到相声的相声大赛”。第三届相声大赛闭幕式中马季与主持人周涛和毕福剑合说的相声《学相声》成了马季最后的公开相声演出。)相声的发展前途不被多数人看好,但是在媒体以外的地方,许多以传统方式演出的相声剧团还是保留了一定水平并具有相当多观众的。在天津的许多小剧场与茶馆都可以听到相当精采的传统相声。而同样曾在茶馆传统方式演出的郭德纲在2005年之后的突然走红,虽然不同于真正的茶馆相声,但还是给观众带了一些对传统的认同。

  在台湾的发展

  1949年,国民党政府退守台湾,一批相声演员也到了台湾。当年,魏龙豪(魏苏)和吴兆南结识,在中国广播公司、警察广播电台等广播电台一同主持相声节目。随后在1967年起,开始收集资料灌制‘相声集锦’、‘相声选粹’、‘相声捕轶’以及‘相声拾穗’。 最初,相声的主要听众是以眷村为主的外省人。近年来,由表演工作坊(简称“表坊”)于1985年推出舞台剧‘那一夜,我们说相声’(由李立群、李国修主演)之后,造成了轰动。 接着,“表坊”于1989年推出了《这一夜,谁来说相声?》(由李立群、金士杰、陈立华三人主演),1991年推出《台湾怪谭》(李立群单口相声),1993年年推出《那一夜,我们说相声》(由李立群、冯翊纲重新诠释),1997年推出《又一夜,他们说相声》(冯翊纲、赵自强、卜学亮三人主演),2000年,推出《千禧夜,我们说相声》(赵自强、金士杰、倪敏然三人主演)。最后,在2005年,推出了《这一夜,Women说相声》(方芳、邓程慧、萧艾三人主演)。 在1988年四月,冯翊纲、宋少卿组成相声瓦舍(随后加入黄士伟),开启了舞台剧融合相声艺术的创作表演。在2004年7月8日,辅佐‘可以演戏剧团’推出第一部作品‘给我一个胶带’。 1993年,台北曲艺团成立,除了相声以外,同时推出许多中国特有的说唱艺术,如双簧、数来宝、快书、京韵大鼓、梅花大鼓、河西大鼓、单弦等。 在2004年,倪敏然和艺人夏祎、干德门合演《大宅,门都没有》,同年和倪嘉升父子二人共同推出《没大没小说相声》,于2005年五月,获得第16届金曲奖传统暨艺术音乐作品类最佳曲艺专辑奖。

  在马新地区的发展

  国共内战之后,一部分中国南部的演出团体前往马来亚地区发展(当时新加坡,马来西亚尚未独立)。相声艺人冯翔、白言、路丁在马新地区表演相声。因为马新地区所独有的多元语言环境使得“马新相声”较“大陆相声”和“台湾相声”别具一格,但也因为了中文并非主流语言的问题使得马新相声界的职业演员很少。

  http://baikebaiducom/view/6749htmfr=ala0_1_1

相声界依然在世,里面辈分最高的相声演员是什么辈分?

其实在很多中国的传统行业里,各行各业传承几百年间都有很多的规矩,就拿如今相声这门行业来说,最注重的无非两个字“正统”,所谓正统,就...
点击下载
上一篇:刘氏家谱下一篇:许氏家谱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