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付”和“傅”是同一个姓嘛?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3浏览:1收藏

姓氏“付”和“傅”是同一个姓嘛?,第1张

是同姓,付、傅 “付姓”与“傅姓”是同一姓氏的不同书写方式。“付”是“傅”的白字。这是历史动荡及文字改革所致。由于建国后中国文字改革在某些方面还不成熟,因而在户籍管理和各类档案中出现了“付”姓的书写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民众也接受了“付”变“傅”的替代。据有关专家证明,“付”与“傅”是同一姓氏的不同书写方式。“付”是“傅”的白字。这是历史动荡和文字改革(简化)所致。由于建国后中国文字改革在某些方面还不成熟,因而在户籍管理和各类档案中出现了“付”姓的书写方式,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民众也接受了“付”变“傅”的替代。实际上,在姓氏的表述上,这是完全错误的。 从文字学上考证: “傅”,字从“人”,起初有逐渐相传之义,后意会为辅助、教导。本意上讲,“傅”字起源于氏族社会末期,是新兴奴隶制社会的产物,与“赵(赵)”字同时诞生。“傅”,是贴身于奴隶主的高级仆人,就是当今从教授到家教、以及白领主管一类的角色;而“赵”,则是贴身于奴隶主的高级侍卫,就是当今警卫、保镖、保安一类的角色。作为奴隶主,当然希望得心应手的大奴才代代相传地为自己服务,“傅”字便应运而生,及至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当今社会因之。作为姓氏,则主要源于官职称谓。 “付”,字亦从“人”,起初是人与人近距离传递物品之义,后意会为给予、支付,交给,后延义到涂、搽、符合、归附、附着等。“付”字根本就不是姓氏字。

姓氏源流

班(Bān)姓源出有二:

1、出自芈姓。是春秋时期若敖的后代。若敖的儿子名叫斗伯比,斗伯比的儿子名叫令尹子文。相传令尹子文是吃虎乳长大的,因虎身有斑纹,后代就用“斑”为姓氏。“班”和“斑”通用,后改成“班”。

2、据《风俗通》记载:班姓为楚令尹阙班的后代。

得姓始祖

斗班。班氏是源自春秋时代的楚国。按《风俗通》记载,班氏的始祖斗班,是楚国的公族。推算起来是上古颛顼高阳氏的后裔。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上记载所说,他是吃虎乳长大的,而喂他的老虎身上有班纹,所以他才以斗班为名,也使他的后人“以王父字为氏”而姓了班。古代的“斑”和“班”通用。古代的楚国,在今湖北、湖南一带。望族居扶风郡(今陕西省咸阳县东)。班氏后人奉斗班为班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班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

历史名人

西汉末年,班姓的子孙就进入了朝廷。班壹、班况,虽然官位不算太高,但4个儿女却有上乘表现:老大班伯,是一位精通《诗》、《书》、《论语》的学者,曾数次聘书使匈奴,为定襄大守。他精选取掾吏,收捕盗贼,郡中称为神明;老二班施,官拜谏大夫,以博学有俊才深受皇帝器重;老三班稚,也就是班固、班超、班昭三兄妹的祖父,以方直自守见称,终官延陵郎;其女儿就是著名的才女班捷妤。根据《汉书·所妃传》的记载,班婕怒贤才通辩,深受成帝的宠幸。有一次,皇帝偕之游 ,甚至要她同辇,被以礼制不合而婉辞。后成帝移情于赵飞燕,将其冷落于长信宫。于是,他作赋自伤,文辞哀楚凄丽,千百年来被传诵不绝。《汉书》,是中国的不朽史籍,作者为班固、班昭。事产上,第一个动笔撰写《汉书》的人,并不是班固,而是班固的父亲班彪。史书记载说,班彪也是一位才气横溢的才子,东汉初,任徐县令,因病免官,便专力从事史学。因感于《史记》所记史实止于汉武帝太初年间,乃收集史料,采录前史遗事异文,作《后传》60余篇,不幸去世。其子班固继续修成《汉书》,其女班昭(曹大家)等又补充班固所未完成的《八表》、《天文志》部分。西汉有越骑校尉班况、西域名将班超(班彪少子)、班勇、明代有直隶饶阳丞班言等,都有是值得敬仰的人物。

班 彪:字叔皮,后汉扶风安陵人。性格慎重,好古。20余岁的时候,因为避难跟从隗嚣,写了《王命论》想感化他,但是隗嚣始终不为所动。班彪于是转而躲避到河西,为窦融出谋划策,帮助汉王朝的兴起。汉光武帝初的时候举茂才,拜许令,后来因为疾病而辞去了官职。他因为才华很高,于是专心研究史籍。他才前史遗事,旁贯异文,后来作传数十篇。用来补充史记太初以后的缺节。后来又担任了望都长。卒于官,终年51岁。

班 固:字孟坚,为后汉班彪的儿子。他的父亲班彪写《汉书》,没有完成就死去了,班固于是回到家里,继续他父亲的事业,被人告发他在私自修改国史,被捕入狱。他的弟弟班超为他上书辩白,他才得以获释。明帝任命他为兰台令史,后来被迁为郎,典校秘书,终于写成了《汉书》。从永平到章帝建初中,前后经历20余年,只有八表及天文志没有写完。建初四年章帝让儒生博士讨论《五经》的异同,班固应昭写成《白虎通德论》。和帝永元元年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四年,帝与宦官合谋杀死了宪,班超也被洛阳令捕入狱,永元四年死于监狱之中。终年60岁。

班 超:字仲升。班彪的儿子,班固的弟弟。班彪死后,家境贫困,班超为了养活母亲只好为官府抄书。曾投笔叹息道:“大丈夫无他志略,当校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侯封。安能久侍笔墨乎?”明帝永平十六年,他率领着三十六人出使西域,使得西域五十余城获得安。班超在西域呆了31年。被任命为西域都护,封为定远侯。实现了他的愿望。年老后,回到洛阳,拜为射声校尉。同年病逝,终年70岁。

班 昭:又名姬,字惠班,扶风安陵(今陕西省咸阳东北)人,出生于一个“家有藏书,内足于财”的显贵人家。其父班彪,很有学问;长兄班固,是著名的历史学家、文学家;次兄班超,乃立功西域的一代名将。家庭的熏陶,父兄的影响,加上自身的聪颖努力,使班昭成为一个博学广识的学者。她对祖国文化事业的突出贡献,是整理并续成重要的史学巨著《汉书》。她去世时,当朝的皇太后亲自素服举哀,为她行国葬之礼。这个女子,就是我国第一位女历史学家班昭。

班言:明朝名士(生辰不详)。

班第:清朝内阁大学士(生辰不详)。

郡望堂号

1、郡望

扶风郡:据《姓氏考略》及《郡望百家姓》的记载,班氏望族出自扶风郡。汉武帝太初元年置右扶风,与京兆、左冯翊合称“三辅”,三国的时候改名为扶风郡。在今天的陕西省内长安县以西的地区。

2、堂号

定远堂:汉朝的时候班超出使西域有功,被封为定远侯。

汉书堂:汉代班彪的儿子班固、女儿班昭,父子三人一同写成了《汉书》。

班姓宗祠通用对联

〖班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史追左马;

功大傅张。

——佚名撰班姓宗祠通用对联

上联典指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人。九岁能属文,及长,博贯载籍。父亲班彪曾著《史记后传》,未能完成,他续写时,被人告发私改国史而下狱,弟弟班超上书辩解,被释放。后官兰台令史,奉诏完成父亲的著作,历二十余年,撰成《汉书》,文辞典雅,叙事详赡,继司马迁之后,整齐了纪传体史书的形式,并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善于作赋,有《两都赋》等。永元初年,跟随大将军窦宪出击匈奴,为中护军。有《班兰台集》。左,指春秋时史学家左丘明,相传为《左传》的作者;马,指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著有《史记》。下联说东汉名将班超,字仲升,班固的弟弟,年轻时以教书为生,曾投笔叹道:“大丈夫也没有其他志向,只是应当效法傅介子、张骞到外国立功,取得封侯。怎么能长时间消磨在笔砚之间呢!”永平年间,跟从窦固出击北匈奴,又奉命率人赴西域,杀了匈奴派驻鄯善的人员,废了亲附匈奴的疏勒王,巩固了汉朝在西域的统治。后陆续平定了莎车、龟兹、焉耆等地贵族的变乱,击退了月氏的入侵,保护了西域各族的安全及丝绸之路的畅通。永元年间,任西域都护,封定远侯。傅,指西汉傅介子,曾出使西域,计杀楼兰王,封义阳侯;张,指西汉张骞,曾两次出使西域,封博望侯。

仙舟循吏;

虎穴通侯。

——佚名撰班姓宗祠通用对联

上联典指唐·班景倩,以儒名家,自采访史入为大理少卿,过大梁,刺史倪若水饯之,立望其行尘,久之乃返,谓官属曰:“班生此行,何异登仙。”下联典指东汉·班超,明、章两帝时出征西域,历官军司马、将军长史、西域都护,安集五十余国,封定远侯。

婕妤辞宠;

惠姬抚孤。

——佚名撰班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班况之女,成帝时入宫为婕妤,帝游 欲与之同辇,婕妤辞之。下联典指汉·班彪之女惠姬(班昭)夫死守节,教子成人。

秘书续史;

投笔封侯。

——佚名撰班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班固为典校秘书,其父班彪作《汉书》未竟而卒,固续成之。下联典指班固其弟班超投笔从戎,以功封定远侯。

-----------------------------------------------------------------

〖班姓宗祠六言通用联〗

婕妤同辇辞宠;

惠姬守节抚孤。

——佚名撰班姓宗祠通用对联

上联典指西汉女文学家班婕妤(妃嫔的称号),名不详,班固的祖姑。少年时有才学,成帝时被选人宫中,立为婕妤。一次,成帝游 ,想要她同辇(同坐一辆车),她推辞了。后遭赵飞燕谗言,自己请求去长信宫奉养太后。现存作品《自悼赋》、《捣素赋》、《怨歌行》写她在宫中的苦闷心情,极为哀婉。下联典指东汉史学家班昭,一名姬,字惠姬,班固的妹妹。班固死时,所撰《汉书》的八表及《天文志》遗稿散乱,她奉命与马续共同续撰。《汉书》初出时,读者多不通晓,她又教马融等人诵读。丈夫曹世叔死后,她抚养儿子曹谷成人。和帝时,经常出入宫廷,担任皇后和妃嫔的教师,号称“曹大家(姑)”。

祖孙均为武将;

父女俱有才名。

——佚名撰班姓宗祠通用对联

上联典指东汉将军长只班超及其孙五营兵屯长、京兆尹班始,均为当时名将,武功卓著。下联典指东汉望都长班彪及其女史学家班昭,具有才名。

班第功封一等;

孟坚讲论五经。

——佚名撰班姓宗祠通用对联

上联典指清代乾隆间定北将军班第,征伊犁,封一等诚勇公。下联典指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固,曾会诸儒讲论五经。

-----------------------------------------------------------------

〖班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就东观续成汉书,闺中妙质;

游 辞同帝辇,宫内贤妃。

——佚名撰班姓宗祠通用对联

上联典指东汉女史学家班昭续父班彪所著《汉书》之事。下联典指西汉文学家班婕妤,班况之女,班固祖姑。少有才学,成帝时被选入宫,有《自悼赋》等。

才高续汉书,绝妙两都夸作赋;

丰功标异域,荣膺万里觅封侯。

——佚名撰班姓宗祠通用对联

上联典指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字孟坚,扶风人。初为兰台令。转迁为郎,典校秘书。历二十余年修成《汉书》,开创了断代史体例。又有《两都赋》等名著。因受窦宪牵连,死于狱中。下联典指东汉外交家、军事家班超,字仲升,扶风人。东汉名将。班固弟。从窦固击北匈奴贵族,旋奉命率吏士三十六人赴西域,巩固了汉王朝在西域的统治。后又多次平定叛乱,并击退月氏的入侵,封定远侯。

===========================================================

班姓典故、趣事

〖投笔从戎〗

“投笔从戎”源于《后汉书·班超传》。

班超是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的弟弟。公元62年,他的哥哥班固到洛阳去做教书郎,他和母亲也跟随而去。由于家庭经济非常困难,他只好到府中帮助人们做些抄写工作,用来维持生计。但他认为这样下去实在没有出息。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书,突然把笔向地上一投,长叹一口气说:“大丈夫纵然没有其他大志,也应当学习张骞和傅介子,为国家建功立业,怎么能这样长久地耍笔杆子呢!”随后,他就投笔从军去了。

班超投军以后,跟随在大将军窦固的麾下,屡建奇功。他奉命出使西域,克服了种种艰难困苦,为汉朝和好了50多个国家,巩固了汉朝的政权,维护了边疆的安宁。后被封为定远侯。

后来,人们把班超投笔于地、参军作战的故事叫做“投笔从戎”,用来比喻弃文从武,有志报国。

1 王羲之机智的译文

王羲之机智

《世说新语》

王右军年减十岁时,大将军甚爱之,恒置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 ,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阳吐污头面被褥,诈熟眠。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横,信其实熟眠 ,于是得全。于时称其智。

翻译:

王羲之10岁的时候,大将军十分喜爱他。常让他在帐中睡觉。王敦曾经先起身出帐,王羲之还没有起来。一会儿,钱凤进来了,商量大事,都忘了王羲之还在帐中,就谈背叛朝廷的计划。王羲之醒来后,听到他们谈话的内容,惊骇之余,知道自己没有性命了,于是吐口水污秽自己头脸和被褥,假装睡着。王敦他们刚刚密谋到一半,才想起了王羲之还没有起,两人十分惊慌,生怕小孩泄露出去,都说:“不得不除掉他 !”等到揭开帐子,却见王羲之吐的唾沫满脸,相信他确实是睡着,于是得以保全。在当时称赞他聪明。

是这个吗?我不太清楚。

2 文言文王羲之机智

原文 王右军年减十岁时,大将军甚爱之,恒置帐中眠。

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入,屏人论事。

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阳吐污头面被褥,诈孰眠。

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从横,信其实熟眠,于是得全。于时称其有智。

(选自《世说新语·假谲》,有删减。)编辑本段注释 (1)王右军:即王羲之。

(2)减:不足,少。 (3)大将军:晋朝大将王敦。

(4)甚;很;非常。 (5)恒:常常,经常。

(6)尝:曾经。 (7)钱凤:人名,字世仪。

为王敦的参军,助敦叛晋,后被诛。 (8)屏:通“摒”,让手下退出,退避。

(9)觉:醒来。 (10)既:但是。

(11)阳:同“佯”,假装。 (12)诈:假装。

(13)相与:共同,一起。 (14)及:等到。

(15)其:第三人物代词,代他的。 (16)实:的确。

(17)须臾:一会 (18)孰:通“熟” (19)从:通“纵”编辑本段翻译 王羲之还不到十岁时,大将军(王敦)很喜欢他,常常让他在自己的帐里睡觉。大将军曾经先从帐里出来,右军还没起来。

一会儿钱凤来了,两人摒退其他人讨论大事,都忘了右军还在帐里,一起密谋叛乱的细节。王右军醒后,听到了他们密谋的事情以后,知道自己必定没有活下去的道理,就假装流口水,弄脏了头脸和被褥,装作自己还在熟睡。

王敦事情商量到一半,才想到王右军还没起床,两人彼此大惊失色,说道:“不能不杀掉他。”等到他们打开帐子,发现右军嘴边还有口水,就相信他还在熟睡,于是他的性命得以保全。

当时人们称赞王右军有智谋。[1]编辑本段道理 当我们遭遇不测、面临险境时,应随机应变,充分运用自己的智慧以自救。

王羲之性格特征 他是一个深谋远虑、机智勇敢、有胆有识的人。编辑本段出处 《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宋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

是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年)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全书原八卷,刘峻注本分为十卷,今传本皆作三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门,全书共一千多则,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遗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3 王羲之机智的译文

王羲之机智王右军时减十岁时,大将军甚爱之,恒至帐中眠。

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入,屏人论事。

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剔吐污头面被褥,诈熟睡。

敦论事造半,方意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即开帐,乃见吐唾从横,信其熟眠,于是得全。于时称其有智。

译文:王羲之不满十岁时,大将军(王敦)非常喜欢他,常常把他放在自己的帐中睡觉。(有一次)大将军曾经先起来了,王羲之还没有起来。

一会儿,(王敦的参军)钱凤进来,王敦屏退他人和钱凤讨论事情。都忘了王羲之还在军帐中,就说起要谋反的计划。

这时王羲之醒来,已经听到了他们的谈论,知道自己没有活的道理,就用指头抠出口水弄脏头脸和被褥,假装睡得很熟。王敦议论事情到了一半,才想起王羲之还没起床,彼此十分惊慌地说:"不得不除掉他!"等到打开军帐,却见王羲之嘴边流口水,于是相信他确实还在熟睡,(王羲之)因此得以保全性命。

在当时人都称赞王羲之聪明。是这样的吧。

4 翻译王羲之机智

王右军①年减十岁②时,大将军③甚爱之,恒 置帐中眠。

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 ,钱凤④入,屏⑤人论事。

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 ,既 闻所论,知无活理,乃阳⑥吐污头面被褥,诈 熟眠。

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 及开帐,乃见吐唾从⑦横,信其实熟眠 ,于是得全 。于时称其有 。

①王右军:即王羲之。 ②减十岁:不满十岁。

③大将军:晋朝大将王敦。 ④钱凤:为王敦的参军,助敦叛晋,后被诛。

⑤屏:通“摒”,让手下退出。 ⑥阳:同“佯”,假装。

⑦从:同“纵”。

参考资料:

/page3pgid=33148&pid=40068只有这个 没办法了 我已经尽力了。

5 文言文翻译《宓子论过》《秋水》《慎其所处》、《王羲之之机智》《

《宓子论过》:一天,宓子贱的一位客人介绍另一个人去见宓子贱,等那人走后,宓子贱对这位客人说:“你的朋友有三处过失:望见我而笑,是轻浮,不严肃;谈话时不称他的老师,是背叛他的老师;与我初次见面就无所不谈,这是不懂礼貌的表现!”? 这位客人听了,对他说:“他望你而笑,是正直无私的表现;谈话不称其师,是见识通达而无门户之见;初次见面而无所不谈,是忠厚诚实的表现。”

这人的言谈举止是一样的。可有人认为他是品行高尚的君子,有人认为他是品格低劣的小人,这都是因为各人看问题的观点而不同啊。

---------------------------------------------------------------------------------------------------------------------- 《秋水》: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

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面朝东边一望,看不见大海的尽头。于是河神方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有这样的说法,'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

而且我还曾听说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 海神说:"井里的青蛙,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大海,是因为受到生活空间的限制;夏天的虫子,不可能跟它们谈论冰冻,是因为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乡曲之土,不可能跟他们谈论大道,是因为教养的束缚。

如今你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大海,方才知道自己的鄙陋,你将可以参与谈论大道了。天下的水面,没有什么比海更大的,千万条河川流归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歇而大海却从不会满溢;海底的尾闾泄漏海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止而海水却从不曾减少;无论春天还是秋天不见有变化,无论水涝还是干旱不会有知觉。

这说明大海远远超过了江河的水流,不能够用数量来计算。可是我从不曾因此而自满,自认为从天地那里承受到形体并且从阴和阳那里禀承到元气,我存在于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小块石子、一小块木屑存在于大山之中。

我正以为自身的存在实在渺小,又哪里会自以为满足而自负呢?想一想,四海存在于天地之间,不就像小小的石间孔隙存在于大泽之中吗?再想一想,中原大地存在于四海之内,不就像细碎和米粒存在于大粮仓里吗?号称事物的数字叫做万,人类只是万物中的一种;人们聚集于九州,粮食在这里生长,舟车在这里通行,而每个人只是众多人群中的一员;一个人他比起万物,不就像是毫毛之末存在于整个马体吗?五帝所续连的,三王所争夺的,仁人所忧患的,贤才所操劳的,全在于这毫末般的天下呢!伯夷辞让它而博取名声,孔丘谈论它而显示渊博,这大概就是他们的自满与自傲;不就像你先前在河水暴涨时的洋洋自得吗?" 河神说:"这样,那么我把天地看作是最大把毫毛之末看作是最小,可以吗?" 海神回答:"不可以。万物的量是不可穷尽的,时间的推移是没有止境的,得与失的禀分没有不变的常规,事物的终结和起始也没有定因。

所以具有大智的人观察事物从不局限于一隅,因而体积小却不看作就是少,体积大却不看作就是多,这是因为知道事物的量是不可穷尽的;证验并明察古往今来的各种情况,因而寿命久远却不感到厌倦,生命只在近前却不会企求寿延,这是因为知道时间的推移是没有止境的;洞悉事物有盈有虚的规律,因而有所得却不欢欣喜悦,有所失也不悔恨忧愁,这是因为知道得与失的禀分是没有定规的;明了生与死之间犹如一条没有阻隔的平坦大道,因而生于世间不会倍加欢喜,死离人世不觉祸患加身,这是因为知道终了和起始是不会一成不变的。算算人所懂得的知识,远远不如他所不知道的东西多,他生存的时间,也远远不如他不在人世的时间长;用极为有限的智慧去探究没有穷尽的境域,所以内心迷乱而必然不能有所得!由此看来,又怎么知道毫毛的末端就可以判定是最为细小的限度呢?又怎么知道天与地就可以看作是最大的境域呢?" 河神说:"世间议论的人们总是说:'最细小的东西没有形体可寻,最巨大的东西不可限定范围'。

这样的话是真实可信的吗?" 海神回答:"从细小的角度看庞大的东西不可能全面,从巨大的角度看细小的东西不可能真切。精细,是小中之小;庞大,是大中之大;不过大小虽有不同却各有各的合宜之处。

这就是事物固有的态势。所谓精细与粗大,仅限于有形的东西,至于没有形体的事物,是不能用计算数量的办法来加以剖解的;而不可限定范围的东西,更不是用数量能够精确计算的。

可以用言语来谈论的东西,是事物粗浅的外在表象;可以用心意来传告的东西,则是事物精细的内在实质。言语所不能谈论的,心意所不能传告的,也就不限于精细和粗浅的范围了。

所以修养高尚者的行动,不会出于对人的伤害,也不会赞赏给人以仁慈和恩惠;无论干什么都不是为了私利,也。

6 王羲之机智 《世说新语 假谲》的原文和译文和练习 急啊 大家速度答啊

王右军年减十岁时,大将军甚爱之,恒置帐中眠①。

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②。

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剔吐污头面被褥,诈孰眠③。敦论事造半,方意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

及开帐,乃见吐唾从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④。于时称其有智。

注释 ①“王右军”句:王敦是王羲之的堂伯父。《晋书?王允之传》认为这事属王允之。

允之也是王敦的侄儿。减,少于。

②钱凤:字世仪,任王敦的参军,是王敦的谋主。王敦发动叛乱失败后,他也被杀。

屏人:叫别人避开。逆节:叛逆。

③剔吐:用指头抠出口水。 哗珐糕貉蕹股革瘫宫凯④从横:即纵横,此指到处流淌。

译文 右军将军王羲之不满十岁的时候,大将军王敦很喜爱他,常常安排他在自己的床帐中睡觉。有一次王敦先出帐,王羲之还没有起床。

一会儿,钱凤进来,屏退手下的人,商议事情,一点也没想起羲之还在床上,就说起叛乱的计划。王羲之醒来,已经听到了他们的谈论,就知道没法活命了,于是抠出口水,把头脸和被褥都弄脏了,假装睡得很熟。

王敦商量事情到中途,才想起王羲之还没有起床,彼此十分惊慌,说:“不得不把他杀了。”等到掀开帐子,才看见他吐得到处都是,就相信他真的睡得很熟,于是才保住了命。

当时人们都称赞他有智谋。

7 文言文 王羲之 译文

原文:

“晋王羲之,字逸少,旷子也。七岁善书,十二见前代《笔说》于其父枕中,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羲之笑而不答。母曰:‘尔看《用笔法》,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语羲之曰:‘待尔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请,今而 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之幼令也。父喜,遂与之。不盈期月,书便大进。卫夫人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流 涕曰:‘此子必蔽吾名。’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译文:

晋代王羲之,字逸少,是王旷的儿子。七岁就擅长书法,十二岁时在父亲的枕中看到古代的《笔说》,就偷来读。父亲(发现后)问:“你为什么偷我秘籍?”王羲之笑而不答。母亲说:“你看《笔说》。”父亲见他小,怕他不能守住秘密。就对王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后,我传授给你。”王羲之诚恳的请求父亲:“现在就给我用吧。倘使等到我成人,恐怕会埋没幼年的才华。”父亲很高兴,于是就给了他。不到一个月,书法便大有长进。卫夫人见了后,对担任太常官的王策说:“羲之一定是看了《笔说》,最近看他的书法,已有了老成智慧。”泪流满面地说:“这孩子一定会比我还有名。”晋帝时,朝廷在北郊举行祭祀大典,更换祝版时,工人削去他的字,渗入木板三分。

8 王羲之学书文言文翻译

原文2

晋王羲之,字逸少,旷子也,七岁善书。年十二,见前代《笔说》于其父枕中,窃而读之。父曰:“尔何来窃吾所秘①?”羲之笑而不答。母曰:“尔看用笔法?”父见其小,恐不能秘之②,曰:“待尔成人,吾授也。”羲之拜请:“今而用之,使待成人,恐蔽儿之幼令也。”父喜,遂与之。不盈期月,书便大进。

卫夫人见,语太常王策曰:“此儿必见用笔诀,近见其书,便有老成之智。”流涕曰:“此子必蔽吾名!'

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入木三分。

译文

晋朝王羲之,字逸少,是王旷的儿子,七岁时就擅长书法。他十二岁时看见父亲枕头中有前朝议论书法的书,便偷偷地拿来读,父亲说:“你为什么要偷看我秘藏的书?”王羲之笑着却不回答。母亲说:“你在看运笔的方法。”父亲量着他年龄小,恐怕不能领悟其中的奥秘,告诉王羲之说:“等你长大成人,我再把它交给你。”王羲之跪拜请求说:“现在就把书给我吧,倘若等到我成人再看,就耽搁了孩儿幼年时的好才华。”父亲很高兴,立刻就把书送给了他。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王羲之书法就有了很大进步。

卫夫人知道后,对担任太常官的王策说:“这孩子一定正在看用笔的诀窍,最近看见他的书法,就已老成大器。”王策流着眼泪说:“这孩子将来一定能遮蔽(此指超过而使“我”的名声被掩盖了)我的名声。”

晋帝时,朝廷在北郊举行祭祀大典,更换祝版时,工人削去他的字,渗入木板三分。

9 求《王羲之机智》、《班超投笔从戎》、《陆绩怀橘》、《苏武牧羊》

34王羲之机智 王羲之十岁的时候,大将军十分喜爱他。

常让他在帐中睡觉。王敦曾经先起身出帐,王羲之还没有起来。

一会儿,钱凤进来了,商量大事,都忘了王羲之还在帐中,就谈背叛朝廷的计划。王羲之醒来后,听到他们谈话的内容,惊骇之余,知道自己没有性命了,于是吐口水污秽自己头脸和被褥,假装睡着。

王敦他们刚刚密谋到一半,才想起了王羲之还没有起,两人十分惊慌,生怕小孩泄露出去,都说:“不得不除掉他 !”等到揭开帐子,却见王羲之吐的唾沫满脸,相信他确实是睡着,于是得以保全。在当时称赞他聪明。

35班超投笔从戎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县县令班彪的儿子。班超为人有远大的志向,不计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顺勤谨,过日子常常辛苦操劳,不以劳动为耻辱。他能言善辩,粗览了许多历史典籍。

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也随同班罟到了洛阳。因为家庭贫穷,班超常为官府抄书挣钱来养家。

他长期抄写,劳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儿,扔了笔感叹道:“大丈夫如果没有更好的志向谋略,也应像昭帝时期的傅介子、武帝时期的张骞那样,在异地他乡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长期地在笔、砚之间忙忙碌碌呢?”旁边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说:“小子怎么能了解壮士的志向呢!” 36陆绩怀橘 陆绩,是三国时期吴国人。他的父亲名叫陆康,曾经做过庐江地方的知府,和袁术关系很好。

陆绩六岁那年,在九江见到袁术,袁术叫人拿了橘子给他吃。陆绩偷藏三只,临走告辞袁术,橘子掉在地上。

袁术笑着说:“陆郎做客却带着橘子,为什么呢?”陆绩跪着回答说:“是橘子甜,想拿回去给母亲吃!”袁术说:“陆郎这么小就知道孝顺,长大后必然成大才!”袁术感到惊奇,后来常常称道此事。 现在有人在席间在怀里藏果,想逗弄小孩。

同样藏到怀里回去,为什么不把爱孩子的心转化爱父母的爱心呢。奇才呀陆郎,可以作为典范了。

37苏武牧羊 卫律知道苏武终究不可胁迫投降,报告了单于。单于越发想要使他投降,就把苏武囚禁起来,放在大地窖里面,不给他喝的吃的。

天下雪,苏武卧着嚼雪,同毡毛一起吞下充饥,几日不死。匈奴以为神奇,就把苏武迁移到北海边没有人的地方,让他放牧公羊,说等到公羊生了小羊才得归汉。

同时把他的部下及其随从人员常惠等分别安置到别的地方。 苏武迁移到北海后,粮食运不到,只能掘取野鼠所储藏的野生果实来吃。

他拄着汉廷的符节牧羊,睡觉、起来都拿着,以致系在节上的牦牛尾毛全部脱尽。

10 王羲之轶事古文翻译

翻译:

当时太尉郗鉴让门生向王导求取女婿,王导叫门生到东厢下注意观察他的子侄。门生回去后对郗鉴说:“王家的各位年青人都很好,只是他们听到来人是选女婿的,都神态矜持,只有一个人在东床上露着肚子吃饭,好像不知道这回事一样。”

郗鉴说:“这个人正是最好的女婿!”一打听,就是王羲之,于是就把女儿嫁给他。生性喜欢鹅,会稽有个寡居的老妇养有一只鹅,鸣叫声很好听,王羲之想买,没有买到手,就携同亲友驾车前往观赏。

老妇听说王羲之要来,就鹅烹菜,招待王羲之,王羲之叹息了一整天。又曾在蕺山见到一个老妇,拿着六角竹扇出卖。羲之就在竹扇上写字,每把各写五个字。

老妇起初面有怒色。羲之就对老妇说:“只要说是王右军写的字,价钱可以要到一百钱。”老妇照着他的话说了,人们争相购买。后来的一天,老妇又拿扇子来,羲之笑而不答。他的书法为世人所重,都类似这种情况。

原文:

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游去看东方的孩子们。门回到家里,说:“王的家人不太好,但信给信,咸自给自足。唯一的人在东床吃饭,不闻。

东晋书法家王羲之被称为“圣书”蹲下后,他搬到了山上,并在县里退休到了金庭。他曾任宁远将军,江州荆棘将军,后来是惠济的历史,领导权将军。

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李志敏评价:“王羲之的书法既表现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简淡玄远,又表现以儒家的中庸之道为基础的冲和。”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

扩展资料:

轶事典故

1、入木三分

传说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词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层又一层,发现王羲之的书法墨迹一直印到木板里面去了。

他削进三分深度才见底,木工惊叹王羲之的笔力雄劲,书法技艺炉火纯青,笔锋力度竟能入木三分。“入木三分”就是从这个故事中得出来的。

2、竹扇题字

王羲之路过山阴城的一座桥。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

王羲之看到了这种情况,对老太太非常同情。她上前对她说:“竹扇上没有任何文字,你当然不能卖掉它。我会问你一个问题,怎么样?”老太太不知道王羲之。看到他的热情,他把竹扇送给他写信。王羲之举起笔,在每个扇脸上写下五个字,然后把它归还给老太太。

这位老太太是文盲,觉得自己非常潦草,非常不开心。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担心。你告诉买风扇的人,说上面是王有军写的字。”一个王皓离开了,老太太按照他说的做了。这套人真的是王有军的书法,他们都急着买。竹扇立即售罄。

王羲之的书法影响到他的后代子孙。其子献之,善草书;凝之,工草隶;徽之,善正草书;操之,善正行书;焕之,善行草书;献之,则称“小圣”。

武则天尝求王羲之书,王羲之的九世重孙王方庆将家藏十一代祖至曾祖二十八人书迹十卷进呈,编为《万岁通天帖》。南朝齐王僧虔、王慈、王志都是王门之后,有法书录入。后战乱中,其后世走乱,家谱遗失,后世分布在沈阳,海伦等地。现知其后世有王庆凯、王潇丹等人。

确立傅说始祖的历史地位

傅说是傅族历史的起点,血脉的源头,这就是我们傅族要寻的根。傅族的历史地位任何时候不能动摇。这是经过严肃认真精心考证的史实。

1981年北京版《辞海》260页:“傅说 殷高宗贤相。初隐于傅岩,傅岩有涧水坏道,说故为胥靡版筑以供食。高祖梦说,求得之,与语,果贤;乃作说命三篇,号曰傅说。举以为相,国大治。”“傅岩,古地名。殷相傅说隐居处,在今山西省平陆县东,亦称傅险,今名隐贤社。地有‘圣人窟’,相传即说版筑处书‘说命’说筑傅岩之野。”

《辞源》248页也有同样记载:“傅说殷相。相传说曾筑于傅岩之野,武丁访得,举以为相,出现殷中兴的局面。因得说于傅岩,故命为傅姓,号傅说。”

《中国通史简编》《关于商朝傅说一节》:“盘庚传到纣凡八代12王,只有武丁和祖甲比较贤明。武相在位59年,祖甲在位33年,其余都是昏乱的国王。”

“武丁是盘庚以后最好的国王。他用奴隶傅说(音悦)做宰相,即位后三年不管事,自称梦见圣人,名叫说,画出说的面貌,命百官到处去寻找,终于在罪徒中找着了。殷俗信鬼,说做宰相,贵族们不敢反对。当时贵族已经不中用,武丁举傅说做宰相,政治上有些改善,藉以缓和奴隶的对抗,商朝因而复兴起来。”

《中国先秦帝王传略》52页:“武丁,名昭,子姓。商朝第22个国王。约公元前1271年-前1213年在位。武丁是商汤第10世孙,小乙之子。小乙死,他继位为国王。相传当初他为太子时,小乙欲知民疾苦,特意把他送往民间。长期的平民生活,使他自幼懂得”稼樯之艰难。即位后,他发下誓愿,要使殷商王朝复兴起来,像从前一样繁荣和富强。

“武丁即发下誓愿,本该立即付诸行动。然而,他在位的头三年中,居然连一句话也不愿说,像个哑巴似的,老是臣下来找他禀报军国大事,他不是用手势表示可否,就是用书面来传达旨意。人们说他患了喑哑病,他一笑置之,并不在意。

“原来,这是武丁为找不到一个贤臣作为自己的辅佐而终日忧闷的结果。据说,正当他忧国难解的时候,一件偶然的事发生了,有天晚上,武丁忽然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一个囚徒模样的人,身穿粗麻布衣,胳膊上套着绳索,正弯腰低头吃力地在那里干活。武丁情不自禁地上前与他谈话,竟感到他那聪睿的目光和回答非常熟悉亲切,好像在哪里见过,朦胧恍惚之中,武丁感到那个罪人向自己谈了许多有关国家的大事,句句都打动着自己的心。武丁正要向那罪人来求问姓名,却被一阵早朝钟声惊醒。

“在朝堂上,武丁让人把自己梦中所见的那个罪人的形象刻画在木板上,示意说这是他日思夜想的大贤,让群臣百官照着图像去各处寻访。过了很长时间,果然在傅险(即傅岩,在今山西平陆)的‘版筑之间’,即从事土木建筑的奴隶中寻访到一个与画像上那个人面貌无异的人。武丁一见,不禁大喜,三年来第一次开口说话,与那人畅谈起来,那人见了国王,态度沉着稳重,从谈话中便可看出是个胸怀宽广,知识丰富,学问高深的人。武丁认定他就是辅佐自己振兴殷商的贤能之才,于是就叫他做“傅说”并当众宣布解除傅说的奴隶身份,任命他担任了宰相。武丁‘夜梦圣人’的故事,虽然有些神秘、离奇,但他打破传统招才纳贤,大胆举用出身微贱的傅说为相,却是历史上实有的事情。

“武丁让傅说担任宰相后,曾经不止一次地对傅说说:‘不论白天晚上,我都希望你教诲我,匡扶我德行方面的差错。我要是把刀,就拿你来做磨刀石;我要是想渡过大河,就拿你来做船和划船的桨;要是碰到天大旱,就让你来做霖雨。打开你的心,用你的心的甘霖,来浇灌我的心。’他把傅说视作自己的得力助手,给予高度信任,傅说也把他作为可以依赖的圣明君主,为其倾心谋划。在傅说的辅佐下,武丁首先稳定了商王朝内部的局势,改革了官制,把官员分内服官和外服官;然后加强了军队力量,不断对周围的部落和国家用兵,以解除商王朝外部的威胁。他先后打败了居住在今山西、陕西、内蒙古等地区的官方、土方、羌方、鬼方等敌对部落,并曾经进行南征,攻伐荆楚,把势力伸向长江流域,使商王朝的达到极盛时期。

“武丁在对外用兵中,不仅自己运筹帷握,指挥全局,而且还派妻子妇好亲帅将士们一起出征。妇好曾先后强兵攻伐过羌、夷、土方等族,一次伐羌统领兵力多达13000人。1976年,考古工作者在殷墟发现了她的墓葬,其中作为殉葬品的武器就多达120余件,证明她是我国古代最早一位统兵征战的女将领。

“武丁时期,农业生产也有所发展,据当时的甲骨辞记载,当时人们已知道用粪肥田促进增产,并进行‘协田’即集体耕作。”

《史纲评要》中记:“武丁立,恭默思道,梦帝赉以良弼,乃使人以形象求于天下,得傅说于版筑之间,命以为相,进谏论天下之事,君臣道合,‘政事修举’,‘殷道复兴’”。

二十五史《史记卷三》殷本记第三记:“帝小辛崩,第小乙立,是为帝小乙。帝小乙崩,子帝武丁立。帝武丁即位,思复兴殷,而未得其佐,三年不言,政事决定于冢宰,以观国风。“武丁夜梦得圣人,名曰说。以梦所见视群臣百吏,皆非也。于是乃使百工营求之野,得说于傅险中。是时说为胥靡,筑于傅险。见于武丁,武丁说:‘是也’,得而与之语,果圣人。举以为相。殷国大治。故逐以傅险姓之,号曰傅说。

《中国通史》第一章 华夏文明之初-上古先秦历史篇·上古先秦历史纪事·《甘盘和傅说》:“有一天武丁来到虞山(今山西平陆与河南三门峡市之间)看到这些地方虽然村居稀少,但山清水秀,景色宜人。他走到一个山岩之下,见一道涧水横断道路,只得沿涧水逆流而转上山岩,看到许多人在那里用木板支撑住夯筑墙堤,这些人身上穿着罪衣,脖子上都用绳子拴着,五个人或十个人又连接成一串。一看就知道是一些犯罪的刑徒,这种人叫做‘胥靡’,被罚在此做劳役。武丁向一个看管‘胥靡’的小官打听,在这里修土墙做什么?那个小官说,这里有一条通往邑中的大道,因涧水经常冲毁,现在筑一道土堤将水隔开以保护道路。武丁说他想知道这些胥靡的情况,要找他们一些人中间的人谈话,小官就去叫几个来见武丁。武丁一一问了姓氏和一些情况,听见其中一个叫傅说(音悦)的人,言语不俗,就单独和他交谈,从胥靡犯罪的情况说到生活,由生活谈到时政。武丁说罪犯多,说明朝廷治民有失德之处,使人民不得安居而不遵法。傅说见武丁说出王朝弊端,就大胆向武丁说出要兴利除弊的计划。武丁听了以后,非常惊服,没想到在罪人中还有如此的贤才,可是又不能马上把傅说从胥靡中解脱出来,就暗下决心,一旦继位为商王,定要设法将此人请到朝中授之以政,帮助治国。

“武丁虽然继位为商王,但是根据古代的传说,父亲死后儿子要守孝三年,叫做‘三年之丧’。为了表达 是人心守孝,在这三年内的商王不得过问朝中政事,凡是国政大事皆委托于朝中的执政大臣来处理。武丁在这三年中也是照此古礼执行。他只住在守丧的房子里,这个房子叫做‘凶庐’,古书中说:‘商守凉阴,三年不言’(《论语·宪问篇》又《尚书·无逸》)。高宗是武丁的 庙号,‘凉阴’又作‘亮阴’就是指在‘凶卢’里守孝。武丁在守孝期里,将朝中大事都委托于甘盘等人。

“武丁在当孝的三年里,虽说不能直接过问朝中大事,但他也没有闲着,他是在“思复光阴”,“以观国风”(《史记·殷本记》)考虑怎样复兴商王朝和观察形势的变化,他考虑的是如何把傅说请到朝中来辅佐他治国,如果直接采取赦免傅说胥靡,任命为相的办法,王室中亲贵大臣和百官们一定不会同意,甚至引起反对,制造混乱。他看到这些亲贵大臣们迷信鬼神甚过王命,就决定利用这种手段来达到获得傅说的目的。

“三年守孝期满,武丁告祭天地、祖宗后,来到朝廷接受百官的朝贺,在朝贺的臣僚中,也有许多臣服商王朝的诸臣、方佰和部落、酋长。武丁等大家颂扬之后,说道:“朕夜得一梦,梦见上帝赐于朕一个圣人,叫傅说,上帝对朕言道,得到此人,我朝将会兴盛起来。”并把傅说的相貌叙述一番。然后在群臣百官一一对象,对完了后,没有一个是和傅说一样的。武丁就问群臣应该怎么办?这些亲贵大臣只好说只有到民间去访查,武丁就下令派使臣在百工中去寻找。没有多久就在虞山山岩修筑工地上把傅说给找了来,于是武丁召集群臣传梦中圣人相见。当傅说走近朝廷以后,武丁一见就以礼相待,群臣百官们见与武丁所说相貌完全一样,也就同声相贺。祝武丁梦得圣人。武丁当时就任命傅说为相,辅佐治理朝政。傅说当然是早就心中有数,也只等这一天,面对群臣百官,誓言要尽力辅佐武丁,治理朝政。

“因为武丁初次见傅说是虞山的山岩中,后来人们就为这个山岩叫做“傅岩”,岩畔有一个山洞,曾是傅说居住过的地方,也被后人称为“圣人窟”。

《史记·殷记》中说:“傅说曾任殷朝丞相,相传傅说曾拿着捣土棒在山西傅岩(今山西省平陆县)打墙。殷高宗武丁梦得贤臣,后来在此发现傅说与梦中人长得一样,就用他为相。因得傅说于傅岩,故命为傅姓,号傅说。屈原诗《离骚》中有这样两句诗:“说操筑于傅岩兮,武丁用而不疑。”傅说任相后,殷出现了由衰败转兴盛的局面。”

《四书五经》·《尚书》·《说命上、中、下》成为点化历代皇帝的名篇,并要他日夜不离其身,谏言辅助重振朝纲。

说命上

〔原文〕

王宅忧,亮阴三祀。既免丧,其惟弗言,群臣咸谏于王曰:『呜呼!知之曰明哲,明哲实作则。天子惟君万邦,百官承式,王言惟作命,不言臣下罔攸禀令。』

王庸作书以诰曰:『以台正于四方,惟恐德弗类,兹故弗言。恭默思道,梦帝赉予良弼,其代予言。』乃审厥象,俾以形旁求于天下。说筑傅岩之野,惟肖。爰立作相。王置诸其左右。

命之曰:『朝夕纳诲,以辅台德。若金,用汝作砺;若济巨川,用汝作舟楫;若岁大旱,用汝作霖雨。启乃心,沃朕心,若药弗瞑眩,厥疾弗瘳;若跣弗视地,厥足用伤。惟暨乃僚,罔不同心,以匡乃辟。俾率先王,迪我高后,以康兆民。呜呼!钦予时命,其惟有终。』

说复于王曰:『惟木从绳则正,后从谏则圣。后克圣,臣不命其承,畴敢不祗若王之休命?』

〔译文〕

高宗居父丧,信任冢宰默默不言,已经三年。免丧以后,他还是不论政事。群臣都向王进谏说:『啊!通晓事理的叫做明哲,明哲的人实可制作法则。天子万邦,百官承受法式。王的话就作教命,王不说,臣下就无从接受教命。』

王因作书告谕群臣说:『要我做四方的表率,我恐怕德行不好,所以不发言。我恭敬沉默思考治国的办法,梦见上帝赐给我一位贤良的辅佐,他将代替我发言。』于是详细画出了他的形象,使人拿着图像到天下普遍寻找。傅说在傅岩之野筑土,同图像相似。于是立他为相,王把他设置在左右。

王命令他说:『请早晚进谏,以帮助我修德吧!比如铁器,要用你作磨石;比如渡大河,要用你作船和浆;比如年岁大旱,要用你作霖雨。敞开你的心泉来灌溉我的心吧!比如药物不猛烈,疾病就不会好;比如赤脚而不看路,脚因此会受伤。希望你和你的同僚,无人不同心来匡正你的君主,使我依从先王,追随成汤,来安定天下的人民。啊!重视我的这个命令,要考虑取得成功!』

傅说向王答复说:『木依从绳墨砍削就会正直,君主依从谏言行事就会圣明。君主能够圣明,臣下不须教命犹将承意进谏,谁敢不恭敬顺从我王的美好教导呢?』

说命中

〔原文〕

惟说命总百官,乃进于王曰:『呜呼!明王奉若天道,建邦设都,树后王君公,承以大夫师长,不惟逸豫,惟以乱民。惟天聪明,惟圣时宪,惟臣钦若,惟民从义。惟口起羞,惟甲胄起戎,惟衣裳在笥,惟干戈省厥躬。王惟戒兹,允兹克明,乃罔不休。惟治乱在庶官。官不及私昵,惟其能;爵罔及恶德,惟其贤。虑善以动,动惟厥时。有其善,丧厥善;矜其能,丧厥功。惟事事,乃其有备,有备无患。无启宠纳侮,无耻过作非。惟厥攸居,政事惟醇。黩于祭祀,时谓弗钦。礼烦则乱,事神则难。』

王曰:『旨哉!说,乃言惟服。乃不良于言,予罔闻于行。』

说拜稽首曰:『非知之艰,行之惟艰。王忱不艰,允协于先王成德,惟说不言有厥咎。』

〔译文〕

傅说接受王命总理百官,于是向王进言说:『啊!古代明王顺从天道,建立邦国,设置都城,树立侯王君公,又以大夫众长辅佐他们,这不是为了逸乐,而是用来治理人民。上天聪明公正,圣主效法它,臣下敬顺它,人民就顺从治理了。号令轻出会引起羞辱;甲胄轻用会引起战争;衣裳放在箱子里不用来奖励,会损害自己;干戈藏在府库里不用来讨伐,会伤害自身。王应警诫这些!这些真能明白,政治就无不美好了。治和乱在于众官,官职不可授予亲近,当授予那些能者;爵位不可赐给坏人,当赐给那些贤人。考虑妥善而后行动,行动当适合它的时机。夸自己美好,就会失掉其美好;夸自己能干,就会失去其成功。做事情,就要有准备,有准备才没有后患。不要开宠幸的途径而受侮辱;不要以改过为耻而形成大非。这样思考所担任的事,政事就不会杂乱。轻慢对待祭祀,这叫不敬。礼神烦琐就会乱,这样,事奉鬼神就难了。』

王说:『好呀!傅说,你的话应当实行。你如果不善于进言,我就不能勉力去做了。』

傅说跪拜叩头,说道:『不是知道它艰难,而是实行它很难。王诚心不以实行为难,就真合于先王的盛德;我傅说如果不说,就有罪过了。』

说命下

〔 原文 〕

王曰:『来!汝说。台小子旧学于甘盘,既乃遁于荒野,人宅于河。自河徂亳,暨厥终罔显。尔惟训于朕志,若作酒醴,尔惟红蘖;若作和羹,尔惟盐梅。尔交修予,罔予弃,予惟克迈乃训。』

说曰:『王,人求多闻,时惟建事,学于古训乃有获。事不师古,以克永世,菲说攸闻。惟学,逊志务时敏,厥修乃来。允怀于兹,道积于厥躬。惟教学半,念终始典于学,厥德修罔觉。监于先王成宪,其永无愆。惟说式克钦承,帝招俊义,列于庶位。』

王曰:『呜呼!说,四海之内,咸仰朕德,时乃风。股肱惟人,良臣惟圣。昔先正保衡作我先王,乃曰:「予弗克俾厥后惟尧舜,其心愧耻,若挞于市。」一夫不获,则曰时予之辜。佑我烈祖,格于皇天。尔尚明保予,罔俾阿衡专美有商。惟后非贤不义,惟贤非后不食。其尔克绍乃辟于先王,永绥民。』

说拜稽首曰:『敢对扬天子之休命。』

〔译文〕

王说:『来呀!你傅说。我旧时候向甘盘学习过,不久就出巡于荒野,入居于河洲,又从河洲回到亳都,到后来学习没有显著进展。你当顺从我想学的志愿,比如作甜酒,你就做曲蘖;比如作羹汤 ,你就做盐和梅。你要多方指正我,不要抛弃我;我当能够履行你的教导。』

傅说说:『王!人们要求增多知识,这是想建立事业。要学习古训,才会有得;建立事业不效法古训,而能长治久安的,这不是我傅说所知道的。学习要心志谦逊,务必时刻努力,所学才能增长。相信和记住这些,道德在自己身上将积累增多。教人是学习的一半,思念终和始常在于学习,道德的增长就会不知不觉了。借鉴先王的成法,将永久没有失误。我傅说因此能够敬承你的意旨,广求贤俊,把他们安排在各种职位上。』

王说:『啊!傅说。天下的人都敬仰我的德行,是你的教化所致。手足完备就是成人,良臣具备就是圣君。从前先正伊尹使我的先王兴起,他这样说:我不能使我的君王做尧舜,我的心惭愧耻辱,好比在闹市受到鞭打一样。一人不得其所,他就说:这是我的罪过。他辅助我的烈祖成汤受到皇天赞美。你要勉力扶持我,不要让伊尹专美于我商家!君主得不到贤人就不会治理,贤人得不到君主就不会被录用。你要能让你的君主继承先王,长久安定人民。』

傅说跪拜叩头,说:『请让我报答宣扬天子的美好教导!』

从以上资料可清晰看出:傅说确是有德有才、足智多谋的贤相。被武丁称为“圣人”,是我国有史以来第一位圣人。资料显示武丁皇帝如何找到傅说任相的,又说明从百官寻找形体面容,到他与皇帝对话,即是皇帝对傅说的考核鉴识,又是傅说奇才的对答如流,也是对皇帝的献计献策、改革执政措施,有问有答。这一活生生的对话,更显傅圣的雄才谋略和超人的睿智。这就是我们始祖的来历和历史给他最客观的定位。我们为有这样一位伟大的先宗而骄傲,而自豪。傅说精神永远是我傅族的灵魂、支柱,一世精英是我们傅族和华夏民族的珍贵财富。

二、引经据典必须全面客观

我们为阐述傅说始祖的历史事迹,需要从历代的史志典辞中、家谱文化中引用大量史实材料。但在引用中一定注意全面性、准确性,决不允许断章取义,片面理解,或强塞进个人的需要,任意曲解。如我在一本小册子中发现,作者在引用《说命》三篇时,原文有“高宗梦得说,使百左营求诸野,得诸傅岩,作《说命》三篇。”但他确在译文中说:“高宗武丁一天梦见了小说,使百官画出模样,在全国各地寻找,结果在傅岩找到了,作说命三篇”。我们知道,过去的古人说话是礼貌相待,文质彬彬,互遵互敬。武丁很尊重傅说,尊他为“圣人”,以礼相待,而傅说更把武丁皇帝视为一代明君,倍加尊重。武丁皇帝怎样就“梦见了小说”呢?这是对历史材料的篡改,也是对我们祖先的大不敬。古时根本没有这样的称谓。小×是八路军、新四军里面有年龄较小者被爱称为小张、小李、小兵张嘎等,延续到解放后仍未改原意。你怎么把现在的称谓,用到3000多年前皇帝对臣民的称呼呢?另一点就是作《说命》三篇。这里没有主语,谁作说命三篇。是皇帝还是傅说?实际是《四书五经》中所载《尚书》、《说命上、中、下》简称做《说命三篇》。那本书中也没有说是谁作的。而最有权威的作者,可能是皇帝与傅说对话后,由傅说整理出来的;也可能是由皇宫作纪事的官员在对话后整理出来的。而在《四书五经》·《尚书》·《说命上、中、下》中根本就没有这句话。

三、存疑问题

我在傅姓探源时,尚有两个问题供大家研究:一是傅说是胥靡,洛阳东十多里有胥靡店,傅说究竟是哪里人?二是材料记载盘庚发现了傅说。

《二十五史》、《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记载:

“傅氏出自姬姓黄帝裔孙大由封于傅邑因以为氏商时虞虢之界有傅氏居于岩旁号为傅岩盘庚得说于此命以为相裔衣汉义阳候介子始居北地曾孙长复封义阳候生章章生睿睿生后汉弘农太守允字固二子嘏松嘏字兰石魏商书仆射阳都元候十一世孙奕唐中散大夫太史令泥阳县男北齐有行台仆射傅伏武孙文杰唐杞王府典军”

“唐河傅氏出自后汉汉阳太守壮节候燮字南容生干字彦林魏扶风太守生晋司隶校尉鹑觚刚候玄字休奕生司隶校尉贞候咸子孙自北地徙清河裔孙仕后魏为南阳太守生交益交益殿中侍御史元淑地官侍郎又一官尚封日黄中司勋郎中延嗣侍御史游艺相武候”

“傅史宰相一人游艺”

现就两个存疑问题谈谈个人认识:一、傅说是哪里人?这有两种可能。一是当地人,按《二十五史》、《新唐书》中所说,是大由分封到这里的后代。二是从洛阳以东十多里的胥靡店强压到这里劳改的。一九九七年我去登封调查材料时,发现:登封东岳庙附近傅姓达数千人,他们拿出家谱看时,以傅说为始祖坚信不疑,又说其祖葬胥靡店,是傅说的老家。苍松翠柏,碑碣林立。奴隶集中在这里,戒往三峡劳役。二是说傅说为盘庚所发现。但却查不出盘庚与傅说接触的任何史实。又因盘庚与武丁为隔代皇帝,年代相隔甚远,此说亦无可考。

1 什么然什么什么四字成语

怦然心动、

突然袭击、

浑然天成、

勃然变色、

泰然处之、

蔚然成风、

悠然自得、

焕然一新、

庞然大物、

安然无恙、

巍然屹立、

井然有序、

轩然 、

油然而生、

戛然而止、

截然不同、

哑然失笑、

酣然入梦、

涣然冰释、

潸然泪下、

豁然开朗、

索然无味、

勃然大怒、

毅然决然、

昭然若揭、

溘然长逝、

恍然大悟、

孑然一身、

怅然若失、

荡然无存、

肃然起敬、

黯然失色、

廓然无累、

豁然贯通、

怡然自得、

嗒然若丧、

孑然无依、

惘然如失、

屹然不动、

2 四字成语

人定胜天 《逸周书·文传》:“人强胜天。”

宋·刘过《襄阳歌》:“人定兮胜天,半壁久无胡日月。”人定:指人谋。

指人力能够战胜自然。 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耿弇传》:“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事情终究会成功。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佛家语,比喻道行、造诣虽深,仍需修炼提高。

比喻虽已达到很高的境地,但不能满足,还要进一步努力。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卷十:“师示一偈曰:‘百丈竿头不动人,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 闻鸡起舞 《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白手起家 一切靠自己艰苦奋斗,创立了一番事业。 卷土重来 人马奔跑时卷起的尘土。

形容失败后组织力量,重图恢复。 晨钟暮鼓 古代佛寺中晨敲钟,暮击鼓以报时,用以使人惊悟的言论。

破釜沉舟 比喻行事果决,抱持著只往前看而不回头的决心。 投笔从戎 《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从戎:从军,参军。

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 金

姓氏“付”和“傅”是同一个姓嘛?

是同姓,付、傅 “付姓”与“傅姓”是同一姓氏的不同书写方式。“付”是“傅”的白字。这是历史动荡及文字改革所致。由于建国后中国文字改...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