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是怎样写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3浏览:1收藏

族谱是怎样写的,第1张

现当代通常可以分为六大部分。

一、序

序就类似于现在书的序,可以由族中得望高的人写,也可以由外人写。主要是通过另一个或另几个人的眼光来看待这本族谱。通常情况下,新序在前面,旧的序也要包含在内并排在新序后面。

二、简介

即使是对于自己的家族,能全面了解的人也不多,所以

需要首先简介一下自己家族,可提及的内容有:刻谱凡例、本族谱本次创修(修订)参与人员、时间、为什么要修订;此次编码的依据是什么;家族的整体情况、历史、迁移史、当前分布、人数;本族宗派、字辈,即记录每一代人起名规则;祖坟所在地、祖坟中各代分布图;对祖先事考查、考证。

总之,这里不具体到某一个人,只是对整个家族进行整体描述。

三、人物志

其实一本家谱本身就是人物记录,但通常情况下,家谱中会记录某一个或多个优秀的典型人物或团体。而记录这些优秀人物时,常常格式多样,有该人的传记、他写的文章书稿、获得过的功名、官名、、画像、碑记等。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能把同姓历史名人强编入本族谱,即使是小小提示也不可。因为后人续谱时,常常会因为这一次信以为真,而以讹传讹。

四、世系表

世系是家谱中最为重要的一项,最简单的家谱,有时只有一个世系表。

世系表是记录家族中每个人的关系,用计算机中的术语,这种一对多的结构是“树”状结构,但实际中的往往会比较复杂。当一个家族很大、人数很多时。会出现嗣出嗣入(通过过继、领养、送人)、迁入迁出的现象。

五、世略表

通常情况下,仅有世系表的家谱其实是没有实际意义的,面对一些不是名人的名字,除了这几个字,你还能知道什么呢一个好的办法就是增加世略表,世略表是记录世系表中每一个族人简历的表。这一部分可以和世系表合二为一,也可以单列。我认为单列更好,因为合二为一,常常导致世系表过肥过大,查找一个成员的时候非常麻烦。

很多家谱中,世略只写到父名、娶妻、生子数及名字数,这样写虽然整体看上去挺规范,实际上也没多大意义,因为世系表本身就可以表示这种信息。我认为世略不一定能做到每个人都有完整的简历,但至少应该有:本人生卒年月、主要职务、职称、主要生活工作地、本人工作简历、主要成绩、妻子姓名、妻子嫁出地、妻子父亲的名、妻子简历、子女名、女儿出嫁地、所嫁人姓名。这样不仅妻方家谱可以通过家谱查到本家族,本家族也可以通过自己家族查到女儿家族。

六、后记

后记写一些感想即可。

扩展资料:

族制开始形成:

它以尊祖、敬宗、睦族为宗旨,根据理学的伦理纲常制定宗规家法来约束族众。"尊祖"必叙谱牒,"敬宗"当建祠堂, "睦族"需赈济族人。修谱建祠,开办义学、义庄,耕种义田,管理祠产,家族活动自然多了起来。家谱的内容也逐渐由记载单一的血缘世系到比较全面记载家族的整体情况,内容愈来愈多,篇幅愈来愈大。不过,相对清代家谱而言,明代家谱的内容还是比较简单的。一般只有谱序、跋和世系图(表)。历史进入满清以后,家谱纂修数量骤增,内容不断增加。就总体情况而论,大致包含以下方面:

一谱序。谱序是每部家谱不可或缺的部分,包括阖家或某几位族人撰写的序和当时名流写的赠序,以及跋语等。序跋的内容主要是介绍家族世系渊源、传承关系、修谱缘由和经过以及任事人员等,是熟悉、研究一部家谱的直接切入点,是了解该家族世系源流的重要资料。

二谱例、谱论和目录。谱例又称凡例,用条文形式主要阐明族谱纂修原则和体例以及类目安排的理由。谱例强调家族血缘的纯洁性,维护以男子为中心的伦理纲常,表示遵循"信以传信,疑以传疑"的修谱原则。谱论一般是摘录前代硕

学名儒论家谱之重要的语录,也有直接把皇帝的喻民榜、喻民诏刊载在谱前,以告诫族人。目录又称总目,说明该谱的卷数,每卷的主要内容。谱例和目录是识谱的入门指南,缘径方可探幽。

三恩纶录。又称恩荣录、褒颂、诰勅、赐谕、告身等。主要登载历代皇帝和中央、地方两级政府官员对家族成员封赠、褒奖文字,举凡勅书、诰命、上谕、御制碑文、祭文、赐匾等,靡不备载。

四记。一般家谱都有先祖像赞、小传,把本族先祖中有显赫身份的人绘成遗像载诸谱端,并附像赞。大多数家谱不仅有先祖像赞,还有列传,对本族名望著世或德行懿范者列传志行,包括节妇、烈女,附载年谱、寿序、墓志铭、祭文、行述、碑铭等。

五族规、家训。这是每部家谱必载的内容,要敬宗收族,没有一定的族规、家法不行。族规、家训的内容十分庞杂,除了传统的宗法内容外,还有诸如财产继承、婚姻纠纷、禁盗禁赌、封山禁林等。

六典制。包括冠礼、笄礼、婚礼、祭礼等,有的谱以仪礼统之,含仪文、丧礼的图式、器具和祭品的制作。还有的谱把祠规、祠产、义学、祀田的管理条例和契据也放在典制之内。

七墓图、墓志。墓图绘有所在地地名、方位、四址交界;墓志介绍墓主的生平和墓庐建置情况。湖南家谱特别重视墓图,不少家谱都将其单独列为一卷,有的甚至几卷、十几卷。

八派语。又称辈份诗、班行诗等,没有统一的名称,登载族人排行字辈,有的谱派行或称班次多达八十辈、一百辈。派语在谱中占的份量极小,但却极重要,是一个家族男性成员取名的依据,直接反映出家族内部不同辈分成员之间纵向的、前后相继的关系,以及相同辈分成员之间横向的、平行配合的关系。

九捐款、领谱名目。修谱是族人共同的事,必须大家捐资,是族人对修谱的认同和责任。领谱名目是族谱修完后发给各房各派的登记录。家谱是按房按派编号发放的,不能冒领。编号有的按"千字文",有的按八卦,有的按十二生肖,还有的以修谱宗旨编号,等等。

十世系图。湖南家谱有很多称垂丝图,顾名思义,喻世系子孙绵延不绝,似垂柳丝丝。图实为表,多采欧式,以五世为一图,下五世格尽另起。称始祖为第一世或第一派祖,以此序列,清晰可考。有的谱分外世纪和内世纪。外世纪从受姓始祖至谱尊始祖(或始迁祖)止,内世纪则以始祖(或始迁祖)奉为一世祖或一派祖。

(十一)世系表。湖南多称齿录。按家族辈份、长幼序列,各具派名、字号、生卒年、官阶爵次、婚配、子女情况。

清及清以后家谱的内容大体上如前所述,但并非千篇一律,没有统一的类目设置要求,只是互相参照。因此,不同家谱内容上有增有减,有分有合,但世系图、世系表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不成其为"谱"了。

参考资料:

-族谱

中国人要续“家谱”是因为一本家谱基本上代表的是一个家族的发展,国家有历史,地方有地方志,家就有家谱。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历史,里面记载着家族的起源,记载着家族的发展历史,记载着家族成员的身份事迹,记载着与家族相关的各种内容。家谱,是炎黄子孙的根之所系。但是,如此重要的家谱,在很多人眼里却显得那么陌生。

家谱可以寻祖归根,树有根,水有源。出生有先后,辞世无定论。古人云:“谱煤身之本也。”意思是谱燃能告诉你,你是谁?你从哪来人们常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但你并不知道其中的由来。通过家谱你就会知道你从哪里来,也会知道他从哪里来,在讲究家族血缘关系的古代,在人们无法厘清历史人生走向的当下,用最简单的族谱方式,将一支一派的人记载下来,流传下去。

家谱可以梳理血脉,血缘关系是人的第一种关系,也是家谱最看重的一种关系,。一个家族的始祖是谁,始祖如有几个妻子的话,谁是嫡,谁是庶,他们各有几个儿子,名叫什么,他们的妻又是谁,又各有几个儿子,家族成员之间的各种复杂的血统关系必须清楚。

家谱可以铭记祖训,铭记祖训一族之族训是颇能约束人的,一族之族风,是颇能激励人的。如何教子,怎样处理邻里关系,谁家的贤者能者是族里的楷模,这些在谱中都有记载。也就是说,家谱其实是一份很重要的精神财富,是很重要的无形资产。谱书是一本很好的教材,家谱中规范了后人的言行。家谱还有一个无形的作用,那就是禁止血亲婚配,这也是有利于人类健康生存发展的。

但氏起源

但氏家谱世系总序(系清嘉庆二十年手抄本)--摘自湖北蒲圻七续谱 盖闻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物无天,何由而生?人无祖,何自而传。故世系所由犹重,而祖宗不可不追溯也。如我但姓祖,自轩辕氏称公孙,即轩辕帝生二十五子,赐姓者十有四人。次子含宏,生而奇,右手阳有“旦”字文,左手阴有“人”字文;身长九尺,仁而威,惠而信,勇贯诸曹,征伐蚩尤有功,群臣奏请赐姓。帝曰:“吾儿手有奇文,合来成’但’,是天赐也!”即以此为姓,不入百家之流。厥后当洪荒未辟之前,□时改而时复,历唐虞。既开之后,亦代隐而代彰;时而□族中国,时而托迹遐方,代远年堙,悉难牧举,今且由其远者而述之。尝考司马《资治通鉴》及五代制载甚详。前汉文帝时,有讳忠者,赠十万封河南侯,居洛阳之浦东。晋惠帝时,有讳城、讳隆者,任领上将军,调六洲之兵。北齐昭帝时,有讳宝者,授晋阳太守;讳旺者,授黄州路太守,迁居麻兴者,授金吾九江,因居罗汉团之地,今称连洞是焉。文有讳珍者,为李唐府城。今有讳巴者,守临朝济阴郡,曰紫威金晚庚光禄大夫,领江南道御史,曰广九江德化县令;生子三,曰操、捷、拘,为南康都昌县令,因从而家焉;操领永兴县丞,迁居武昌崇阳黄沙之地;为黄巢乱,捷迁居瑞昌三仙乡,即今但家桥是也。后复取阳颜山水之秀而卜宅,生子四,曰耕、耘、藩、讷,人杰地灵,家道炽昌,于是立四书堂、两客馆、东西二更楼、南北二蚕室,立社主于东南,建先祠于水□,造万顷仓于西南,规模宏远,迄今基址犹存。越三代后,今□钦者,后唐庄宗时,为殿前都检点使,赠新立公,传至□世孙金,娶浦唐马氏,生元伯,娶武陵雄氏,生子四,曰宗裕、宗盛、宗茂、宗明。厥后族大蕃衍,难以尽述。宋朝末,有但公茂,字于林,居燕北村,或曰先以军戍辽夏归糜顿,于是而家焉。先世有讳兰者,康定末征国子监直讲,不应兰生质,质生兴源,源生司马大将军滋,滋生荣八,荣八生昌。建炎二年,以总军代金陈卒生铣,铣生圣洲判官齐藐岛,岛生子起,起生元帅沙罗不糜,即于林父也,娶妻欧阳氏,生子洁,洁妣王氏,生子二:秀一、伏三。秀一四子,兴寿居承天之景陵,兴德居咸宁之白槎鹿,子无传。龙王保居河南之光洲。伏三公三子,兴公之后居承天之钟祥,兴陆嗣居武之蒲圻,兴能世居福建之长乐。他如南郎河、黄洲、郢洲、京山等县,四川省则青草、重庆,湖广省则兴国、通山、建昌、武陵等处,及瑞昌、西康、全椒、中洲、江夏、通阳、褒城之但,皆系族焉。近有嘉鱼乙卯科翰林院编修但明伦系蒲祖迁居贵州,道光二年辛巳为湖南大□□□□,与蒲圻任湖南常宁知县但文公相会,序及支派,原为昆仲,相对唏嘘伤生,齿之凡世牒未督,于是矢志修谱,会同一族,使昭穆不混、尊卑有序,十余年功未告竣,访及我等之处,损资付梓,上追祖宗之讳,下载子孙之名,令后世之有本,水之有源也。无奈时际凶荒,资息概艰,未入总谱,因自为叙云。

皇清道光十七年丁酉春

景陵凤凰岭第十四代孙万珍撰

湖北蒲圻七续谱宗派

传尚德懋 功昭汉唐 家崇仁让 代选贤良学尊孔孟 品重端方 博厚恒远 咸期同昌 湖北 武汉 但懋天 20051013 录入 特别说明:1、蒲圻谱宗祠堂号 《武德堂》2、蒲圻 现改为 赤壁市3、蒲圻谱原宗派:弘正开传 尚德懋功 启承光裕 必大图中 广其天序 如日之同;老谱:新谱 对照, 启---昭,承---汉,光---唐, 如下同。4、我但氏“传”字辈是第122代,“功”字辈为第126代。总谱记载详细。

------------------------------------------------------------------------------------------------------------今天买了份《姓氏来源》,据说是上海文艺出版社特邀复旦大学葛剑雄教授主编。但姓出至周文王之子周公旦之孙,孙名但,遂成但姓。汉有西城都护但钦,济阴太守但邑。

(但 旦 淡 基本同族。)但崇炜撰写——————————————————————————————————————————————————————————————另外搜集到的一些其他地方的族谱:四川大英但氏字辈(同蒲圻旧字辈):一弘正开传,尚德懋功启,承光裕必大,图中广其天,序如日之同。

重庆垫江但氏字辈:从启学凤林,永作盛朝相;汝可长连登,人才万代兴。

重庆长寿但氏字辈:维文开天运,道大国家兴,富贵传宗宝,永远万年青。

重庆合川但氏字辈:凤应守为红,秦开大春家,山河天光秀,丰玉正新发。

江西都昌、鄱阳但氏合谱字辈:汉盛扬先誉,垂芳积庆长,教家敦信让,立品效贤良,继述诗书久,贻谋训典光,绵延开统绪,发迹志三昌。

贵州但伟撰写 以上资料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

 核心提示:袁义达说,在宋代以前,中国的家谱只能“官修”,也就是说,只有帝王将相、名臣才有资格修家谱。普通人如果要修家谱,是要冒很大风险的,属于“犯上”。

 众多家谱上,都有个“亮闪闪”的名人是自己的先祖,或为帝王,或为名臣。

 比如,有的李氏称李唐皇帝为本族始祖,萧姓则号称自己这一支先祖为萧何,张氏则拉张良、张飞等为自己的祖宗……

 其实,“攀附”名人并非简单如阿Q般“我祖上比你阔多了”。这样做,除敬重祖先的思想外,老百姓也有自己迫不得已的原因。

 宋代以前家谱只能“官修”

 近日,河南商报记者采访了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主任袁义达。袁义达长期从事姓氏群体遗传学研究,曾任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室主任,出版过《中华姓氏大辞典》等著作。

 袁义达说,在宋代以前,中国的家谱只能“官修”,也就是说,只有帝王将相、名臣才有资格修家谱。普通人如果要修家谱,是要冒很大风险的,属于“犯上”。

 宋代以后,民间言论开放,普通人才开始修家谱。因为中间多年文献断档,没有人知道自己的祖上到底是谁,只能根据自己大概来自哪里,和哪个同姓官员的某一支重合,就直接跳过去了连接上了。

 当然,老百姓们这么做,也是受了刘邦的启发。众所周知,刘邦做皇帝前仅仅是个小小的亭长,出身低微。他当了皇帝后,竟然拐弯抹角把自己的家谱续成了炎帝之后。老百姓一看,皇帝都这么干,大家当然可以效法。于是,几乎所有的家谱,往上数祖先必定是名人,因为普通人根本就没有家谱传下来。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登基后,曾有人要为他续家谱,想把宋代大理学家朱熹认成他祖先,但最终放弃。有人说,是因为年代太近,朱熹子孙尚在,朱元璋实在不好蒙混;也有人说,是朱元璋后来自己没同意,而是把自己讨饭的经历给写上了。

 家谱文化是一种信仰

 如果家谱是这么来的,那它还可信吗?袁义达说,家谱文化,实际上已经成了一种信仰。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像中国一样保留几千年的家族文化。这种信仰,也是对祖宗的敬畏,让人有根有源,知道自己从哪儿来。

 实际上,对于家谱,前面是真实的,后面也是真实的。也就是说,家谱前面多少代,因为有文献记载,是有据可依的;最近数代,牵涉自己的叔伯、爷爷、曾祖等,也是真实的。唯一的断层就是在文献缺失的那些年代。

 “曾经有人发现,一个县如果有5个进士,那么全县同姓的人都认这几个人为祖先,难道这几个进士就没有兄弟吗?其他人都去哪儿了?”袁义达说,这就像是一棵大树有众多分支,你本来属于第三支第五根,但是你认了第一根,中间的差别其实并不大。

 说到底,中国的家谱文化,就是整个民族的血脉信仰。

 袁义达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黑人开始寻根,由此带动了华人寻根。和他们不同的是,我们有家谱,追根溯源,就知道自己从哪儿来。不管中国的社会结构如何变化,只要姓氏文化不丢,我们的文化就能传承。

 姓氏轶事

 朱熹的“序”被多个姓冒用

 除了认名人当祖先,以前还有人喜欢假托名人作序。史料显示,朱熹作谱序的家谱多达十几个,有的是真的,有的则是伪作。

 他的一篇谱序,竟为周、黄、刘、戴、吴、洪等姓氏的家谱同采用,其中只姓氏一字之别,其余文字均雷同。

 明清时期,甚至有了职业“谱师”、“谱匠”,专为一些家族制作假冒伪劣家谱。

 如今,随着寻根和民间修谱的兴起,“谱师”这个职业又重出江湖,甚至有了专门的修谱公司。

 有学者说,这应了“盛世修谱”这句话,也跟“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的修谱传统有关。

 在南方一些城市,如今的“谱师”月入上万元,甚至上百万元。但有些“谱师”修出来的家谱并不靠谱。修家谱需要仔细考证,要把每个人诞生、工作、嫁娶的轨迹都找到,何时迁徙、埋葬在哪里等都要弄清楚。掌握好这全部的要素,并不是一件易事。

 刨根问底

 五百年前是一家?这事真不一定

 常常有两个同姓的人初次遇见,会笑称“五百年前是一家”。也有人会主动和名人搭关系,比如姓孔的就认为自己是孔子后代,姓关的认为自己是关羽后代。

 不过,这种说法并不准确。

 有学者解释称,一方面,同一姓氏最终追溯到老祖宗,不可能是一个人,而应该是一个家族。比如姓孔的,老祖宗可能是孔子,也可能是孔子的兄弟。再比如,中华民族所有姓氏追溯到头就是炎帝和黄帝,但不可能只有这两人,而是两个家族。

 更重要的是,在姓氏流传和演变过程中,会影响一个姓氏“血统”的纯正。大量的赐姓、改姓,还有姓氏避讳等,都使得“五百年前是一家”的说法难以成立。

 “岳”姓是怎么来的?

 近日,有岳姓读者打来电话咨询岳姓的来历。

 据袁义达、邱家儒主编的《中国四百大姓》,岳姓在姓氏排行榜中列第124位,总人口大约149万。

 “岳”和“山”有关,来源于先民对大山的崇拜。岳姓源出风姓,伏羲氏后代。相传在尧舜时期,有大臣羲和,掌天地四时之官,擅长观察天象,发明了日历,因此为尧执掌历法。他的后裔建立了羲、和两国,在今天河南登封、荥阳、巩义一带。

 岳姓血脉一直纯正,几乎没有混入过外族的血脉。南宋民族英雄岳飞遇害后,他的后代和族人有北上东北的,在辽宁定居,到明清时,和当地满人融合。

族谱是怎样写的

现当代通常可以分为六大部分。一、序序就类似于现在书的序,可以由族中得望高的人写,也可以由外人写。主要是通过另一个或另几个人的眼光来看...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