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阴》揭秘真正的“兰陵大侠”需要考证的不是帝子帅不帅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3浏览:3收藏

《河阴》揭秘真正的“兰陵大侠”需要考证的不是帝子帅不帅,第1张

导读:大侠兰陵是一个美男子,久负盛名。他不仅是一个美男子,还是一个骁勇善战、战功卓著的名将。关于他有很多传说。据说他的母亲是女巫,所以他的名字不能列入家谱。据说他太美了,震慑不了敌人,所以经常戴着面具示人;据说他执着于单身,一生只娶一位公主;据说,为了避免皇帝的怀疑,他故意接受货物来玷污他的名声可惜最后没能逃过皇帝的怀疑,被他的堂弟北齐皇帝毒死。

第一,暧昧的人生经历

蓝翎的父亲是北齐皇帝神武的长子高成,但他的母亲连姓氏都没有,这让他的人生经历变得复杂起来。年:“勇士兰陵武长恭,孝宗,文祥第四子。”年也有六人:“文景园皇后生于河间,王小宛,宋生于河南,王小语,王生于广宁,武将兰陵长工不能随母姓,陈生于王延宗,严生于。六兄弟中,史书把五个儿子的母亲显示为“国王的妓女”,但她仍然知道自己的真实姓名。只有战士兰陵的母亲没有姓,所以不知道是谁。由此可以推断,武士兰陵的母亲身份和地位还不如官妓,很可能只是宫中一个卑微无名的侍女。就这样,在讲究血统的士绅时代,兰陵的勇士虽然是皇帝,也是孙子,但是却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他“莫名其妙”的身份给他带来了很大的压力。这可能是他的童年生活。他忍受着别人的轻视,每天过着卑微的生活。

第二,柔和的外表和狰狞的面具。

《北齐书》《文乡》和《正武兰陵》说他“外表柔软,内心强大,音容并茂”;说他“风明光艳”;说他“又有才又帅”;说他是“白娘子”。由此可见,兰陵大侠的美是不可触摸的。他有着普通男人没有的帅气外表。后人推测他的美貌可能来自他卑微的母亲。要不是母亲惊艳的外表,怎么可能吸引父亲的快乐?地位相差甚远,尊为皇帝?

然而,兰陵大侠的美丽给他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当这个国家被政权瓜分,处于连年战争状态的时候,作为王子和他们的子女,总是要接受战争的考验。由于他的美丽和温柔,在战场上战斗时,他经常被对手嘲笑。为此,他每次出征都要命人做一些面目狰狞的“大面”戴在脸上,以震慑敌人。说:“从北齐代代相传。北齐大侠兰陵,一向谦恭有礼,但只尚武貌美,常戴面具树敌。品味石舟金庸城,勇冠三军,强民兴军。正因为如此,这种舞蹈在导演和刺的时候非常有效。《北舒淇》被称为“兰陵勇士”的鼓框上写着:“自北齐以来,已有数代。神武兄弟骁勇善战,每次出征都戴着面具,然后百战百胜。玩家,紫腰金鞭。”唐代崔氏《北史》说,“大面起源于北齐。战士兰陵总是恭敬,勇敢,看起来像个女人。他不足以恐吓敌人。他被刻成面具面对,因为戏也进了歌。“可见兰陵武士经常带着狰狞的面具出征,这既不是道听途说,也不是空话。后来京剧中“脸书”的出现,可能与兰陵武士的面具和舞曲《兰陵忠武王碑》的影响有关。

第三,勇猛善战,名声在外。

据史书记载,兰陵大侠是北朝文武双全,智勇双全的著名人物。有人说他“勇猛善战”,也有人说他“勇猛善战”。这说明他的勇敢不仅仅是因为他戴着狰狞的面具。光靠威胁吓不倒敌人。关键是他有过人的战斗能力。这个狰狞的面具,恰恰为他的勇猛无敌增添了一份传奇的光环。战士兰陵一生参加过大大小小无数次战斗。其中之一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莽山大战。公元564年,北方草原的突厥和黄土高原的北周攻打北齐。北齐重镇洛阳在北周被十万大军完全包围,北齐武成帝迅速调集军队将其清除。洛阳城外,北齐援军多次进攻,都被北周军队击溃,全军濒临崩溃。这时,被任命为将军的兰陵大侠,身着“大面”,手持铠甲和宝剑,率领500骑兵,勇敢地进入了周军的包围圈,一路杀到了洛阳城下。城内的北齐军队被困多日,不敢开门。勇士兰陵摘下面具,城内的北齐军队立刻欢呼起来,打开城门,与城外的军队会师,英勇杀敌,大败而归。云:“莽山战败后,长弓成为中国的军队,率领五百骑,然后回到,在金庸的指挥下,被围困得很急。城里人都知道,长弓没露脸,被下弓弩手救了,大获全胜。勇士们一起唱了一首歌,也是为了《兰陵勇士》。史书上也有记载:周军“弃营从庐山到”。三十里之内,所有的军事装备都是川泽的。“正是这一次大捷,让大侠兰陵名扬天下,北齐皇帝封他为大臣。

战士兰陵不仅勇敢善战,而且把自己奉献给了事物,等待着它们。他在当时的军人和社会中很有名。按照《旧唐书》的说法,他“勤奋工作,与士兵们分享每一个甜美的果实。”作为一个乱世王朝的皇族,很少会和没有架子的士兵同甘共苦。他甚至对他的“政敌”也很慷慨。史书记载,长工在颍州时,杨参军报失,长工免官。高长恭回来率军进攻的时候,杨正好在高长恭军营里接受了命令,所以非常害怕高长恭会趁机报复自杀。为此,高长恭安慰他说:“我不是故意的。”但石杨心里还是不踏实,还得乞求惩罚。高长恭只好找出一个小错误,打了杨20下,才算解决。也记录了他非常“平民”的感人细节。他说有一次上朝,跟着他的“仆人都散了,只剩下一个人。他总会还清的。”事后,高长恭也不以为意“没什么好罚的”。可以看出,他对仆人非常慷慨和仁慈。在“待人不恭”的疯狂时代,在北齐频繁斩首的时代,他宽厚善良的一面别具一格,闪耀着温暖的光芒,令人敬佩。

第四,最后的悲剧命运。

林中有林,风将吹灭,成功遮主,灾难降临。人生的巅峰往往是悲剧的起点。对于兰陵大侠来说,最大的悲哀就是出生在一个疯狂的皇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短短28年,北朝出现了6个皇帝。伯侄关系互相折磨,而兄弟们互相残杀,一个比一个矮,一个比一个疯狂。尽管外表温和,战功卓著,兰陵兵一生小心翼翼,想尽一切办法避灾自保,但还是改变不了自己悲惨的命运。

年:长弓“李斯周目,清营二州,物产颇丰。”行贿的人经常出入大门,让人说闲话。但是不清楚这些贪婪的人想要钱做什么。据他自己说,这是为了自我诋毁,出于对朝廷的嫉妒。邙山大捷后,吴承成赏赐他买了20个漂亮的妃子,但他“只收了一个”,因为怕太显眼,吃醋。其中还包含:长工“欠债一千块钱,死的那天烧掉了。”也就是说,他死前把别人欠他的欠条都烧了。从他待人和善公正的性格来看,他似乎不是一个贪婪好色的人。许多历史学家认为,高长恭是故意贪财,污己避祸。

年:在,属于袁,他说:“大王为什么那么贪残,是朝鲜派来的?”龙宫没有回答。香香说:“你为什么不在邙山取胜?你害怕看到嫉妒。你要为自己感到羞耻吗?”长工说:“当然。”香香说:“如果朝廷嫉妒国王,如果他在这里犯了罪,朝廷就会惩罚他,让他追求幸福,而不是速战速决。”哭久了,请稳住前膝。说道,“王维的名字太重了。最好在家休养,不要干预政治。”生活在这么可怕的王室里,你不可能紧张。从此,正式工只要遇到战争,就不会生病。故意“不治病”避灾。曾经,江淮动荡,军务繁忙。又怕拜将军,自言自语道:“去年肿了。我今天怎么没发?”我希望我有一张浮肿的脸,假装是一个病人。

北齐统治者高纬,势单力薄。与他的祖先相比,他更放荡,更不残忍,但当他杀死他的亲戚时,他是无情的。公元565年的一天,高伟在和战士兰陵谈论邙山之战的胜利时,很有人情味地说:“太深了,不能开战。我后悔了。”兰老爷一听皇上如此自怜,心中不免又是激动又是火热,深情地答道:“家世虽好,我却不以为然。”正是这种亲密和忠诚的声明导致了他的死亡。史书记载:“皇帝嫌这是家事,避而不谈。”因为在小心眼的高伟少爷眼里,家事是我的,不是你的,高苏。我开始怀疑拥有兵权的大侠兰陵是不是想取而代之,把“国事”变成“家事”。

兰大侠说错话后,整天烦恼焦虑。虽然他保持低调,刻意贬低自己,但也难逃“叫我死我就得死。”武平四年五月的一天,已故的高伟派使者去拜访他的弟弟高素。礼物实际上是一杯毒酒。凌大侠大怒,对爱妻郑说:“我是忠臣,何必让天公为难?”郑飞劝他说:“你为什么不去找田言?”天真的郑飞认为这可能只是兄弟间的误会。只要高素向皇上求情,就能要回自己的命。战士兰陵自己心里也清楚,对于落后的主高纬度,要个说法是没用的。一年前,与自己作对的大臣胡鲁光,也是无辜被诱入宫中,被人用弓弦残忍勒死。绝望的兰陵武士丢下一句话“为什么天空是可见的?”然后把酒一饮而尽,毅然离开了这个乱糟糟的世界。在你死之前烧掉所有的债券。当时,战士兰陵只有33岁。死后葬于都城邺西。吴兰陵的被杀标志着北齐王朝的终结。四年后,失去军事支柱的北齐被北周的宇文雍皇帝所灭,高的后代几乎全部被屠杀。

5流传至今的千年老歌。

同样在《莽山胜仗》中,北齐勇士以蒙面歌舞庆祝胜利,广为流传的《隋唐嘉华》由此诞生。之后这首歌被改编成独舞,由乔装指挥暗杀的人演唱。旋律悲壮、雄壮、古朴悠扬,描绘了壮烈的场面和激动人心的场面

这首歌诞生后,迅速在人群中传播开来。在隋代,它被正式列入宫廷舞蹈音乐。唐朝中期,唐玄宗李隆基称之为“异声”,并以圣旨禁止。此后,它逐渐淡出武曲,演变成一种“软舞”。南宋时演变为乐府曲牌,取名“兰陵慢武士”。用越调演唱时,分为三段二十四拍。毛凯在《乐记旧唐书》中说“到最后一段,声犹在兴头上”,还有一段“声待”有待发现。大石调唱的《乐府杂记》分为16拍。按照of的《焦芳记》,是“不是老歌”。后来这首歌在中国逐渐失传。好在唐朝传入日本的《兰陵武士入阵》保留了几个真实的特征。在古代日本,人们庆祝胜利,如5月5日的赛马节,7月7日的相扑节和射箭比赛。这首歌必须反复播放。时至今日,“春日会”1月15日在日本奈良举行日本古典音乐舞蹈年度演出时,《兰陵三月的勇士》仍是首次独奏演出。日本人视之为正统高雅的音乐,非常珍惜。他们对其保存和传承有着非常严格的“命名”和“秘密传承”制度,使得我们有幸在一千年后欣赏到了原汁原味、生机勃勃的兰陵舞曲。1986年,河北磁县文物所通过日本专家发现了这首曲子。1992年9月6日,也就是1428年,乐曲问世后,由日本奈良大学教授李志侃领衔,邯郸文化局局长马仲礼组织的高雅管弦乐队,在磁县勇士兰陵墓前演奏。从此能够回到自己的家乡。

兰陵勇士高素墓位于邯郸市磁县城南5公里处。坟很高,四周是满墙的鲜花,墓园里还有一个碑亭。1920年,当地村民在修路时,取土挖出了勇士兰陵的高素碑。碑文刻四行十六字:“齐,故假,右师,右慰,兰陵忠武王碑。”碑文真实记录了《北齐书》年高素的生平经历和立碑年份。虽然手写令人沮丧,但它仍然是强大和简单的。因其史料价值和书法艺术价值,被称为北碚第一品。1988年,勇士兰陵碑被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面对战士兰陵墓前的英雄雕像和身后高大的围墙,人们不仅会回忆往事,还会感叹和想象。传奇人生,乱世。

英雄的悲剧,也许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崔氏第二十六世孙崔海斌介绍 大屋基崔氏源流 “言不根经史,谓之梦浪,人不识本源,谓之浮生”。我崔氏之人从何而来,向何而去?应该是我们每一个崔氏子孙值得了解和思考的问题。下面,我就我们大屋基崔氏的源流及家风这两个方面的问题给大家作个简要的介绍,使大家有个初步的了解。 第一个方面:崔氏的源流。——也就是崔家是怎样起源、怎样流传到现在的。 这个问题我们分三个部分来讲: 第一部分:崔氏先祖 崔氏出自姜姓,即姜姓神农氏(炎帝)之后。 相传,炎帝神农氏,名“石年”,(大约生于公元前3216年,农历辛未年4月26日)为少典与任姒之子,因居于姜水(渨水支流)之滨而得姜姓。其裔孙为诸侯,号共工氏。共工之从(堂)孙伯夷,因辅佐大禹(共工和伯夷爷孙二人,从尧至禹)治水有功,赐氏曰“吕”,封为“吕侯”。经吕侯壤、吕侯发衍、远、我食、孙藏、伯陵到西周初年的吕尚——即姜尚,姜子牙。 姜子牙,殷王庚丁8年(己酉年8月初3,即公元前1211年农历8月初3)出生于今山东省日照市莒县一带,因辅佐周武王灭商建周有功,受封于齐,立齐国(诸侯国),称齐太公,卒于周康王6年(戊辰年,亦即公元前1072年),寿139岁。其陵冢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周陵乡,距文王陵1公里。妻:申姜。 齐太公姜子牙有嫡、庶子共13名:丁、任、年、奇、枋、绍、骆、铭、青、易、尚、其、佐。太公传位于嫡长子姜伋(齐丁公)。 少典、神农(炎帝)、共工、伯夷、姜子牙、姜伋等均是崔氏的先祖。姜子牙是炎帝第54代孙。 第二部分:崔姓来源 齐太公姜子牙传位于齐丁公姜伋,丁公嫡子(正妻之子)姜季子本应继承齐国国君之位,但他却让位于丁公庶子(丁公之妾所生之子,季子之兄)叔乙。叔乙划了一片叫“崔”的地方(后有“崔氏城”,即今山东章丘市黄河乡土城村)给季子,作为其食采(采收食物)之地,后来季子就以崔地为姓,得姓后,所生之子穆伯即不再姓姜,而姓“崔”。 姜季子是我崔姓一世祖,崔穆伯是我崔姓第一人。 第三部分:崔氏世系 季子生穆伯,穆伯生沃,沃生野,野8世孙夭,夭生崔杼(齐国正卿)杼生明,明生良。良15世孙崔意如(秦大夫,封东莱侯)生(伯)崔业、(仲)崔牟。 崔 牟为汉汶阳侯,始居博陵(今河北涿县安平),于博陵生融。融生石,石生崔廓(一作崔广),字少通(商山四皓之皎皎者)。廓生寂,寂生钦,钦生朝,(汉侍御史),朝生舒(汉四郡太守)。舒生篆(郡文学),篆生毅,毅生骃,骃生寔(字子真,后汉尚书)。寔生皓,皓生质,质生赞,赞生洪,红生廓,廓生遄,遄生懿,懿生琨,琨生经,经生辨,辨生崔楷(北魏殷州刺史)。后有崔元喡,唐中宗封为博陵王。至宋绍兴时,崔世明迁粤省广州,其子崔与之累官四川,安抚制置(四川安抚使),使后封南海郡公(广东经略安抚使)。遂移子于江南,晚年又移子于闽省(福建)。与之玄孙崔唐臣(宋末隐士),其孙崔或为元世祖刑部尚书。至元顺帝12年(公元1334),世宗公诞生,又经承祖、德义、旺元至成章公。明正统3年(1439),成章公父子四人移居广东。 以福建世宗公为始祖,6世缙孙、7世富公、8世华忠、9世琳公、10世孟正、11世庆公、12世元举、13世时信、14世盛公、15世斯显、16世奕荣、17世子裕公(我大屋基崔氏入川始祖,1681年9月21日生于广东龙川县,1785年殁于四川威远大屋基)于康熙戊戌年(1718)入川,创业资威,生成昆、成仑、成灵、成康四子。至今已290年,繁衍了13代后人(从世忠公算起为第28代)。 另外在此还需说明的一点是我7世祖富公娶了两房妻室,大房扬氏生8氏时忠公、荣忠公、华忠公,二房廖氏生8氏信忠公。信忠公之后:9世珍公、10世孟举、11世曰昆、12世元升、13世金公。 金公之子:14世奇相、奇卿、奇爵、奇轮、奇择。 其中: 奇相之后,15世斯琳、16世奕泮入蜀后住(现青山村)高屋基; 奇爵之后,15世斯玑,携16世奕广、奕东、奕亮、奕勋、奕尤5子于雍正丁未(1727)年入蜀,后立祠堂于本村蓝沟,现已繁衍到第27代。 此外,本村糯米长老屋基(崔慈方大房子)、资中城西周家碥和四眼桥、朱家坝崔氏,都是我华忠公之后裔。 也就是说,我们大屋基和糯米厂、周家碥、四眼桥、朱家坝以及蓝沟、高屋基崔氏,都是一脉相承的一家人。 以上这是第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崔氏家风——也就是我们崔氏家族为人处世的作风、风气问题。 家风,乃一个家庭、家族之风气。家风好坏,关乎一个家庭、家族之成败兴衰。大屋基崔氏家风严谨、纯朴、进取、向上,影响和造就了十数代族人,并在本地形成了纯朴、忠厚、斯文、善良的优秀民风,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本地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从民国二年(1913)重修之《大屋基崔氏族谱》和大屋基崔氏历代族人处事风格中不难看出,崔氏家风大约有以下几个特点: 1、团结互助。团结互助之精神,在《大屋基崔氏族谱》中体现突出。如《崔氏族约家规》第六条:“合族子弟,无职年少者,务期族董等暨总首,于春祭时斥令其父兄,使习士农工商,视其才职量人施行,如家贫年壮,能农能商无本者,该族董等协总首提议,筹给资本,方能各有职业,得谋衣食,使其族无游人,自然一族富强”。第七条:“矜恤鳏寡孤独,穷而无靠者,当春祭时族董等协总首,务集众族提议,原量周恤,作一本万殊亲爱之意,免至呼号无处,贻笑他人”。第十四条又说:“愚朴子弟出外,勿论大小事件,有理被人欺压者,向凭族董等,必要挺身出头,或凭理,或兴讼,务欺争至极处,将理拿回,以免愚朴出外被人欺压”。此等,无一不体现出该氏族团结互助之精神。 崔氏家谱、族谱,寻根问祖 2、勤奋节俭。《崔氏族约家规》第十二条规定:“族内倘有不肖子弟,好吃懒做,不顾父母之养者,被父兄来祠报告,该族董等,不得徇情,按照家规,满杖八十,以戒下次。如果执拗不改,仍蹈前愆,着凭三族,送官首究,剔出萌芽,免生忤逆”。第五条:“用财本生人之常,但要处置合宜。当加厚于所亲,虽千金不为妄;费浪用于无益,即一钱已属浮奢。是以丰俭贵适其宜也”。第八条:“令习勤俭。勤能成事,俭可积锱。训导子弟习勤习俭,则士可发贵,农工商贾皆能发富矣”。字里行间,充分体现了族人勤奋节俭之家风。 3、斯文重才。重视文化、重视任才,在历代崔氏族人中蔚然成风。且不说历史上其出过多少文人雅士、达官显贵和英雄豪杰,仅《崔氏族约家规》即可充分证明。如第三条:“培植人才。凡族中生有英俊聪明子弟,家极贫无力读书者,该族董等协总首,筹给历年膏火,或尝会给款,或承首募化合族给出,以便家寒子弟造成人才,始可光前裕后一族生辉”。第四条:“鼓励人才。凡族中子弟住高等小学堂,执毕业凭照,备办三牲入祠祀祖者,无论贫富,赏花红一堂,奖给钱八钏;住中学堂及初级师范学堂并陆军小学堂,各执毕业凭照,备办三牲入祠祀祖者,无论贫富,均赏花红一堂,奖给钱十二钏;住高等学堂及法政学堂并通省中央师范学堂,各执毕业凭照,备办三牲入祠祀祖者,无论贫富,均赏花红一堂,奖给钱十六钏;住京师大学堂,执毕业凭照备办三牲入祠祀祖者,无论贫富,赏花红一堂,奖给钱二十钏。奖给虽微,以资鼓励我族广出人才之意耳”。由此,可见崔氏斯文重才之一斑。 4、礼孝守法。礼义孝道、遵章守法是崔氏家风中又一特点。《崔氏族约家规》第一条云:“合族必要讲求尊卑、上下秩序为宗旨。如有以下犯上、以卑慢尊、以强凌弱、以富欺贫等事,报告祠会,该族董等,问清实情,严执家法秉公处治,不得畏势徇情,方服众意,而息讼端”。此间含礼义;第二条规定:“孝顺一则。父母养育,恩德深似海,大如天,杀身难报。为子者,必遵孝经所云:居则致其安,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能尽此五者,方报十万一耳”。第十三条:“族内如出忤逆子弟,不畏王法,胆与父母斗殴,或与胞伯叔斗殴,有伤有证,一经报告,该族董等,凭集三族,立予杖毙,免出巨案,以正人伦,而敦风化”。此为倡孝道;第九条强调:“严禁嫖赌。嫖则损精耗神,夭寿之由来也。赌则贪耍,弃职倾破之由来也。不嫖不赌,即弱添寿,算贫足衣食”。第十条:“洋烟一则,朝廷之禁严矣,父母之戒密矣。吸之不甘不芳不暖不饱,且耗时费事,颓志伤躯。有瘾者述宜戒净,无瘾者谨守莫尝,免受朝廷法律,以贻父母欢心”。十一条:“如有子弟不遵庭训,在外妄作非为,或窃或盗,事小者,该族董等严执家法,杖责四十,以戒下次。如犯事大者,自行捆送地方官处治 ”此为守法纪。 如此这般,无不体现出崔氏遵章守纪之优良家风。希望我们崔氏门中的每一个成员都能继续保持和发扬崔家的优良传统和风气,为强国兴家作出更大的贡献! 前面说了我们崔氏族人“从何而来”,处世怎样,下面想以本人2007年5月撰写的一篇《大屋基崔氏祠堂赋》,表述一下我们该怎样承前启后,世世代代发展繁衍下去。 《赋》是这样写的: 威邑北隅,资南偏西,地灵人杰之乡,山青水秀之地,崔氏宗祠大屋基气势恢宏,参天大树古花兰世人称奇;田连阡陌,堪称米粮之仓,土产万物,实为生息宝地。自古出贤良,仁义满乡里。 回首悠悠岁月,追忆历历先驱:一七一八,我祖裕公入川来,创业资威,历尽艰辛务农经商展宏图;一八三0,先辈立祠大屋基,子孙昌盛,人财两发强国兴家留美名。 世事沧桑,秋去春来历经二百九十载寒暑;斗转星移,花谢花开香传一十三四代后人。士农工商百业兴,我崔氏生生不息,撑起华夏一片天地;文武才俊千般秀,吾族中贤能辈出,孕育国家无数栋梁。 国泰民安之世,民族腾飞之时。百舸争流,崔氏子孙且发扬祖先优良传统,为国为家作贡献;千帆竞渡,族内子弟须振奋我辈创业精神,为党为民立功劳! 历史滚滚向前,光阴漫漫无穷。任重道远,人人自强不息奋发有为再接再厉创佳绩;承前启后,代代亲善和睦携手并肩同德同心成大业。 功赫赫,耀我崔氏门庭;名鼎鼎,报吾祖宗先烈! 谢谢大家! 不当之处,请各位宗亲批评指正。 崔海斌: 二00八年二月十八日

津南区崔德行的祖籍是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崔德行是明朝的一位重要官员和学者,他出生在山东淄博的一个书香门第,家族世代为官,并有不少名士。崔德行年轻时就显示出了非凡的才华,曾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中进士,成为明朝的一位翰林院编修。

崔德行在官场上多次受到皇帝的重用,他曾担任过礼部员外郎、礼部郎中、礼部侍郎、兵部尚书等职务,还曾经为皇帝撰写过《万历朝报》等重要文件。此外,崔德行在学术上也有很高的造诣,他曾经主持修撰《明史》,并撰写了许多有关历史、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书籍和文章。

崔德行的贡献不仅体现在他在官场和学术上的成就,还在于他对文化和教育的推广和发展。他曾经主持修建过北京的孔庙和孔子陵寝,并出资设立了一所以儒学为主的学校,为当时的教育事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总之,津南区崔德行的祖籍山东淄博,他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学者和教育家,他的事迹和贡献为后人树立了崇高的榜样。

和谐世泽博陵郡;

    正笔家声噤李堂。

  ——全联典指包姓的郡望和堂号。“噤李”指李白不能够开口吟诗。

    画家扬北海

    师表出增城。

  ——上联典指崔子忠:北海(今山东省莱阳)人,明代著名画家。擅画人物、仕女,兼工肖像画。与陈洪绶并称“南陈北崔”。下联典指宋代观文殿大学士崔与之。增城人。治绩卓著。谥清献,有《菊坡集》。

    少娣恭和妯娌;

    夫人善事姑嫜。

  ——上联典指宋·苏少娣嫁氏,妯娌间常有纠纷,少娣事妯理甚恭,使之愧悟,遂相和睦。下联典指唐·崔远祖母唐夫人事姑至孝,每旦以乳汁奉姑。

    床堆象笏兴宁里;

    笔聚诗才黄鹤楼。

  ——上联典指河南省巩县白沙村崔氏始祖崔思义故乡山西省潞安州长子县兴宁村下联典指唐代大诗人崔颢,诗风浮艳、慷慨豪迈。《黄鹤楼》一诗,甚为李白所推崇:“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有诗在上头”。

  附:

    秉仁岳峻;

    动智渊明。

  ——此联为后魏太中大夫崔敬邕碑文联句。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此联为唐代诗人崔颢《黄鹤楼》诗句联。

    乃文乃武把往事何妨再叙;

    演忠演孝劝世人莫作闲看。

    刻羽引商此中隐寓春秋意;

    知往观来局外须深劝戒心。

  ——以上两联为河南省巩县白沙村崔氏祠堂联的戏楼前台的四根石柱联。

    千百载祖德宗功,培根固本,忆先世文臣学士、武将王侯,岂第名覆金瓯,独高唐代;

    三万里川源河岳,毓秀钟灵,愿后人黼黻簪缨、垂绅缙笏,依旧门排棨戟,大振潜阳。

  ——崔阳廷、崔显达合撰安徽省岳西县沙岭崔氏支祠联(本联64字)。

当今崔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中原地区河南、山东、河北三省,其次分布于辽宁、山西、黑龙江、江苏、陕西、吉林,安徽,广东,江西,浙江十省,其中河南为崔姓的第一大省,崔姓在华北和东北地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崔氏的主要郡望有清河郡、博陵郡、荥阳郡。崔氏的主要堂号有清河堂、荥阳堂、阳丘堂、噤李堂、博陵堂、三相堂、世德堂、紫现堂、五莲堂、兰陵堂、余庆堂、洪仁堂等。

崔氏家谱

历史来源

「崔」源出: 出自姜姓。以邑为氏。据《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春秋时齐丁公伋的嫡长子季子,把国位继承权让给叔乙,自己食采于崔邑,(在今山东省章丘县西北),其后遂为崔氏。 家族名人

崔豳 唐代武城人,兄弟六人皆官至三品。四世同灶,和睦相处。唐玄宗谓"一门孝友,可为士族法。" 崔灵恩 南朝梁东武城人,遍读五经,尤精三《礼》、三《传》,初为北魏太常博士,后归梁,累任步兵校尉,兼国子博士,官至贵州刺史。常聚徒讲学,着有《毛诗注》、《周礼集注》、《三礼义宗》。 崔广 汉初人,字少通,号夏黄公。与东园公、绮里季、甪里先生同隐居商山(今陕西省山县东),四人须眉皆白,故称四皓。 崔琳 唐代武城人。政事开明,开元(公元713-729年)间为中书舍人,累官太子少保。为唐玄宗器重,曾书其名,以金瓯覆盖之。 崔挺 北魏京师人,字双根,少好学,孝文帝(公元471-499年在位)时任光州刺史,大行开化之风,累官本州岛大中正、北海王司马。为官清廉,有人曾赠以玉璧,被挺推却,曰"昔无杨震之金,今岂有崔挺之璧?" 崔玄暐 唐代博陵人。长安初(公元701年)为天官侍郎,历任凤阁侍郎、中书令,封博陵郡王。其弟崔升,官至尚书左丞;其子崔琚,颇以文学知名,历官中书舍人、礼部侍郎;其孙崔涣,官至御史大夫;曾孙崔郢,自商州防御史兼殿中侍御史,升监察于史。后人称五龙。

《河阴》揭秘真正的“兰陵大侠”需要考证的不是帝子帅不帅

导读:大侠兰陵是一个美男子,久负盛名。他不仅是一个美男子,还是一个骁勇善战、战功卓著的名将。关于他有很多传说。据说他的母亲是女巫,...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