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家族之长鄄清凉寺和国内十二家知名清凉寺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3浏览:3收藏

马氏家族之长鄄清凉寺和国内十二家知名清凉寺,第1张

马一鹰/文

导言

很好奇地百度搜索了一下“清凉寺”。原来,国内叫“清凉寺”的较多。目前,知道的知名的就有十二家。

“佛教八宗”之一“华严宗”的祖庭华严寺、川东第一净土道场大竹净土寺、有“川东小峨眉”之称的大竹云雾寺、六祖故里“六祖圣山”上的天露寺,曾请长鄄清凉寺第五代住持道真和尚为教授;这四家古寺,都是闻名全国的佛教圣地;能请他去教佛法,可见当时长鄄清凉寺和道真和尚在佛教界的地位和影响。

从清凉寺开始到民国时期的长鄄,除清凉寺外,还有过灵光庙、五通庙、楠木山庙、鹅梨界白马仙娘庙、华严庵、朝阳庵、西迎庵、毛庵堂、雷王观等多处;国内诸多高僧名道云游至此,常年香火不断。

概况

第一部分、国内十二家知名清凉寺:

N O1

河南省商丘市梁园区王楼乡清凉台上的清凉寺,始建于战国(公元前476年-公元前221年),是一座皇家寺院。清凉台古称清泠台,台下有池名清泠池;是西汉梁孝王之行宫,为昔日梁园七台八景之一。

N O2

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城西北五公里处的清凉寺,始建于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扩建于唐朝,明末清初达到鼎盛阶段。康熙、乾隆、咸丰等历代皇帝都来该寺敬香拜佛。也吸引了许多历代文人墨客光临寺院,留下真迹碑文和诗词60多篇;对研究历史和书法,有着极其珍贵的价值。

N O3

陕西省咸阳市武功县老城北关外的康家山顶端的清凉寺,始建于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220年)。原为爱国英雄苏武家族的避暑胜地,后捐献给释家建佛寺。

N O4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的清凉寺,始建于南朝(420-589年)。高僧文益禅师居住在寺内,创建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的法眼宗。南唐开国皇帝李昪曾到此避暑,成语“解铃还须系铃人”出自于该寺。

N O5

山西五台山清凉寺,始建于北魏孝文帝延兴二年至太和十七年间(472-493)。清凉石是清凉寺的象征,文殊菩萨曾于清凉石上讲经说法,因此也称“曼殊床”。

N O6

西安市长安区上塔坡村的清凉寺,始建于隋开皇元年(581年);是华严宗四祖清凉国师弘扬华严宗的根本道场之一,也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原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祖母的墓园在清凉寺的南邻。

N O7

北京市石景山区八大处公园的清凉寺,前身是隋末唐初卢师创建的“卢师寺”;是一座汉传佛教寺院。现为石景山区普查登记文物,类别为古遗址。

N O8

陕西省汉中市洋县县城北十里地的清凉村(清凉川)的清凉寺,始建于唐朝(618-907年),处于历史上的一条重要“官道”(傥骆道)出秦岭崇山之南口,环境优美、山清水秀。

N O9

山西省宿州市怀仁县何家堡乡悟道村的清凉寺,据说是文殊菩萨赴五台山途中的第一道场。清凉山主峰有一座砖塔名华严寺砖塔,砖塔高约十多米,七檐八角,辽代(907-1125年)所建。

N O10

江苏省常州市清凉路22号的清凉寺,始建于北宋治平元年(1064),初名报恩感慈禅院,毁于元末。明永乐元年(1403)移建今址,称清凉寺,后改名端明寺,又毁于太平天国战火。清朝光绪至民国间,静波禅师及前任住持,先后重建大雄宝殿、天王殿、藏经楼、法堂、禅堂等300余间。

N O11

四川省成都市彭州市大宝乡九峰山风景名胜区中的清凉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元末明初第一号猛将、战神张定边遁入空门,在此修行,成为九峰初祖,创立了临济正宗九峰派;历代高僧在此修行,使清凉寺成为各闻遐迩的川西佛教名山。 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迁址重建。

N O12

安徽省阜阳市颍上县的清凉寺,与明太祖朱元璋有关。传说朱元璋即位前,一年盛夏路经此寺,在偏殿小憩,嫌其酷热难当,蚊蝇扰人,于是自言自语“可清凉否?”言讫,顿觉清风习习,蚊蝇绝迹,乃大喜,即随口赞日:“真清凉寺也”!寺因此而得名。太祖即位,即传旨重修清凉寺。宪宗又降旨令廖辅赴清凉寺重修,铭刻碑文以记之。

第二部分、长鄄清凉寺:

一、清凉寺的概况:

由隆回县民政局编、黄元龙执行主编的《隆回地名文化集锦》中记载:

长鄄这片地域,犹如台桌上的一只青花瓷碗,四面环山,东面“斋粑垴”、北面“三角寨”、西面“元古寨”、南面“狗脑寨”,平均气温比周边乡镇低3摄氏度;这里,山清水秀,松树、杉树、楠竹漫山遍野,平地的田垅有山泉水滋润,很少有歉收之忧。

明清之交的长鄄,正当才、志、高三代时期(八、九、十代);李自成的部将、栗平人王进才血洗长鄄,马才暤被杀,马才东次子马志魁被杀,马才东第四子马志超的儿子和儿媳被掳。

马志超万念俱灰,为了度过凄凉的晚年,用所有的积蓄在清凉山上修建了一座佛寺,命名为兴隆寺。

后来,马才东后裔在兴隆寺的原址上扩建并改名为清凉寺,规模宏大、佛事兴隆;新命名的清凉寺,先后有六位住持。

第一代住持,姓刘,实名不详,早年在黄皮岭一带教私塾,因看破红尘、皈依佛门;前期曾远赴四川的清凉寺研习佛法。其石塔墓居罗汉松之右,距清凉寺大门5米;塔高2米,底径1米;麻石建造,塔身已多处裂缝,碑文已风化;是墓群中最古老最矮小的一座。

第二代住持,法名茂清。其石塔墓居罗汉松之左,清凉寺大门正前方;其塔身高约3米,已数处裂缝,碑文依稀可见。

第三代住持,马昌勋后裔,母欧阳氏,“荣”字辈;俗名马际远,法名玉兰。清朝康熙五十六年(1717)出生于长鄄曾家院庙湾里。其石塔墓高324米,有5层;无论高度、层数以及碑刻的完好,都居其它四座之首。

轶事一:

从小体弱多病,被父母送到清凉寺,受教于茂弘祖师;他专心礼佛,连年不回家,父母因思念多有责怪;就将白玉兰(因开白花本地人称之为白花树)每隔一段路栽一棵,从屋前一直栽到清凉寺,对父母说:“您们看到玉兰树,就好像看到自己的儿子”。后来,这些树大都被毁,如今还剩下长家村二组庙湾里两棵;其中一棵的树干腐烂了,只剩下半边带皮的残树干,但仍然富有生命力,每年都开白花;另一棵在离此树百米之处的水口石拱桥旁,枝繁叶茂,每年秋天孕育花苞,次年正月开放,芳香四溢、白如纯玉,十分好看。

轶事二:

茂清祖师想考验他的法行长进,问:“乃参南岳是如何?”答:“踏遍祝融千叠峰。”问:“别开一句又作何?”答:“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问:“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答:“叼和尚之力。”问:“喝棒直相玄,要彻悟因缘。”

轶事三:

玉兰和尚说话十分灵验。有一次一位山主趁他稽首礼佛之际,故意戏弄,从背上跨过去;他起身不见了山主,顺口说道:“莫不是见鬼了”;不几天,这位山主暴病而亡。从此玉兰和尚再不乱说话,避而不见客,在殿后的山坎边挖了个土洞,在里面住了三年,直到去世。

第四代住持,法名“再学”。其石塔墓建在距清凉寺两里远的砧板凼。

第五代住持,道真(讳达正)和尚的塔铭仍在;据塔铭记载:他“于乾隆八年九月二十五日生于古塘曾氏。幼常染疾寄于佛下,故八岁入梵宫,侍师祖玉兰和尚,操修正法。二十岁受戒,二十二岁遍参诸方,历行有得。三十三岁时,有“山西省大同市华严寺、四川省大竹县净土和云雾二寺、广东省新兴县天露寺请为教授。”

补充:

“佛教八宗”之一“华严宗”的祖庭华严寺、川东第一净土道场大竹净土寺、有“川东小峨眉”之称的大竹云雾寺、六祖故里“六祖圣山”上的天露寺,都是闻名全国的佛教圣地;能请他去教佛法,可见当初清凉寺和道真和尚在佛教界的地位和影响。

第六代住持,法名融开,是个番僧,远从西藏来到清凉寺。他的武功极强,有人将近两尺长的铁耙齿钉入地下,地面仅留一寸高,他只用脚一扫,耙齿脱地而出。融开和尚住持的时候已到清朝末年,他觉得应该确定下一代住持了。于是把众弟子集合在空坪上说:“谁把我抛出去的木鱼接住,谁就是下一代住持……说完,他把木鱼往空中一抛,众弟子争相抢接,竟没有一个人接住。所有在场人唏嘘不已,大家心里清楚,是不祥的预兆,清凉寺将走下坡路了。再往后几年,融开和尚撒手辞尘,没有人替他修建石塔墓,采取土葬,就埋在路边道真和尚的塔墓旁。

从清凉寺开始到民国时期的长鄄,除清凉寺外,还有过灵光庙、楠木山庙、鹅梨界白马仙娘庙、华严庵、朝阳庵、西迎庵、毛庵堂、雷王观等多处;国内诸多高僧名道云游至此,常年香火不断。

民国时期,名震佛教界的清凉寺逐渐清冷起来。新中国成立后,其产业收归长鄄学校所有;拆除后,大殿只剩下石砌佛台,其它地面则种上了作物,清凉寺由此变成清冷地了。1999年,长鄄人集资复修了清凉寺。复修后的清凉寺总占地3亩,砖木结构、小青瓦顶,三重两进,依次为山门、前殿、天井、后殿;右侧建有厢楼,上层供香客歇宿,下层是餐厅,可供上百人就餐。整个寺院虽不及清朝时期繁盛,但也装修古朴,设备齐全。如今的清凉寺已没有和尚住持,只由近处一位老大爷看管;老人诚心礼佛、尽职尽责、热情待客、管理有方,加上寺院辉煌的历史给人留下的美好印象,寺院的香火日趋兴旺;求财求子的,祈福祈寿的,绵绵不断而来。

二、清凉寺罗汉松的传说:

罗汉松位于僧人塔墓群之中,距清凉寺大门四米。树高5米,树干粗15米,灰**,呈螺纹状;树顶枝叶苍翠欲滴,形如手掌。

此树是清凉寺第一代住持于清朝初年,从四川清凉寺移栽的树苗,距今近四百年。

罗汉松长到5米高,1米多粗时,不再增高增粗了,经风霜雨雪而不倒。

七十年代初的某一个三月份,郁郁葱葱的罗汉松树干枯焦树叶枯萎,满长鄄争传罗汉松死了。当地有位村民想把它据为己有,理由一、罗汉松树质坚硬适合做桌子,板面如同钢板永久不烂;理由二、锯成板子出售可以发笔小财。所以他先后从长久、鸟树下、高平以双倍工钱约请最有经验的锯木师傅,但是一个个都二话没说掉头就走,以后再无人提砍罗汉松。

1977年二月,罗汉松的黄叶泛青,接着越来越青;满长鄄盛传罗汉松复活了。

如今,罗汉松越长越茂盛,翡翠般的树冠和五彩缤纷的清凉寺前门交相辉映,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吸引着游人香客的眼球。近年,隆回县林业局拨款,将罗汉松作为珍稀古树加以保护。

三、清凉寺成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凉寺(含清凉山僧人墓群),位于隆回县荷田乡长鄄村一组清凉山,始建于明代,民国初年尽毁。现重建寺庙占地面积约530平方米,座西北朝东南,中轴线上自东南向西北依次为山门、前殿、后殿,东侧建厢楼。后殿为砖木结构,小青瓦悬山顶。寺庙前有舍利形制石塔墓4座,均为安放该寺庙有影响的几位僧人的逝后灵骨和生前衣钵。塔呈六角形,有三、四、五层不等,葫芦宝顶。其中最高一座五层,高324米,塔底层嵌清咸丰九年(1859)墓碑1通,碑文记载墓主达正法师等生平及清凉庵的渊源。2011年9月公布为隆回县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寺庙以外墙墙基为起点,四向各至50米处;墓群以墓外缘为起点,四向各至50米处。建设控制地带:四向各至保护范围外100米处。——以上内容来源于《隆回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简介》

四、关于清凉寺的题诗:

N O1

在长鄄清凉寺的清凉塔上,存有清朝乾隆后期拔贡(相当于举人副榜)马卓庵的律诗:

蒲团踏破奉金人,衣钵非从见叶呻;

缘觉得缘期得通,悟空通悟便通真。

心悬慧镜原无垢,塔有清风再扫尘;

般若静存储舍利,此间福地媲??

N O2

清凉寺读马少侨先生联有感

萧伟群

名山古寺廓然开,揽胜寻芳群客来。

老树轻斜云屡护,小龙偏爱日初偎。

休疑避俗终仙地,始信祈神拜佛台。

愧我登迟时不早,清凉受读仰高才。

注:小龙树上有蛇

N O3

七律·复游长鄄清凉寺

魏海波

万绿丛中现寺楼,梵宫沵入极清幽。

香斟茶茗欢为饮,坐定蒲团暂且留。

佛在此间多客旅,心从塔下自禅修。

还生枯树流芳远,暮鼓晨钟足解忧。

N O4

此是古丛林,证五蕴皆空,一尘不染;

重修新佛院,看九溪泻玉,三角飞云。

——题清凉寺

N O5

枯树竟还生,意到虔时神有眼;

菩心如赐福,运逢亨处石成金。

——题清凉寺

马氏宗祠创建于清朝康熙五十三年(1714);三修于1935年,于右任 [1] 槽门题额;此图摄于80年代。

补充资料

[1]

于右任:清朝光绪五年(1879)出生于陕西三原。近现代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民国开国元勋、同盟会骨干、南社重要成员。曾任南京国民政府监察院院长达34年;同时,他还是复旦大学、上海大学的创办人之一,并担任复旦大学校董。

  井姓的起源与中国古代天文学有关,井是二十八星宿之一,天文分野在陕北一带。所以早在上古三代就出现了有所成就的井姓人物。又如井姓,即神农氏后裔。在古史上出现很早。最早的姜姓井族很可能建立国家在河北邢台一带;西周时井姓望族大都分布陕西周原;而事实上在米脂县就有井姓人家因为族灭分而为五jing。jin;姓的传说[京景荆金靳],那里也有山上的古迹叫“五分路”。事实上在“京景荆金靳”这五姓活跃的历史时期,而其本源之姓井却很难发现。我们不了解这个姓分出五姓之后到底隐藏的多久,但是至少也有一个朝代的历史之久,怎么恢复起来的,应该也有传奇的故事吧。在近代,结束清政权的人就是陕西同盟会领袖井勿幕,其胞兄井岳秀在20世纪30年代镇守陕西榆林号称"榆林王",是个一等一的“土皇帝”。现在的井姓多保留在陕西和辽宁,占井姓的五分之三。

  井姓起源有:

  一、出自姜姓,是炎帝的后代,取吉利的意思作为姓氏。井是《周易》六十四卦之一。有取之不尽的意思。

  二、出自姬姓,周公四子邢侯之后见杨宽《西周史》周朝有大夫叫井利,就是用“井”作为姓氏。见《穆天子传》。

  三、始于春秋,是以封地名作为姓氏的。春秋时,虞国有个大夫被封到井邑(今地不详),称为井伯。他的后代就用封邑名“井”作为自己的姓氏。

  四、井姓与百里姓同宗。周代时,姜子牙建立了齐国,而姜子牙的后代中,又有人到虞国当了大官,被虞国国君封为井邑的首领。又封为伯爵,被人们称为井伯,井伯的子孙,有的姓井。井伯又有个后代,叫井奚,后来到秦国去做了大官,被秦穆公封为百里邑的首领,被人改称为百里奚。百里奚的后代,也以封地为姓,世代姓百里。所以井姓和百里姓的老祖宗是一个。见《姓源》。

  五、和尔钦氏Hercin Hala 本蒙古姓氏, 见于《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又作合答斤、哈塔斤、合底忻,成吉思汗十一世祖母阿兰豁阿的第三个儿子不忽合答吉,组成的部落,世居扬什木(又作阳石木,蒙古游牧地,博古罗特氏、和尔钦氏、喀克锡哩氏、锡尔弼氏、锡喇德氏世居地,辽宁省彰武西),后冠汉字姓井。

  井姓典故

  源自炎帝;望出扶风。南阳曾拒五王远权势1;为官三科称贤能2。 注释:1东汉太学生井丹,字大春,郿人。博通五经,生性清高,不结交权豪,曾拒五王之邀,闭门隐居,读书自乐。2明代给事中井田,字九畴,邢台人。任户、兵、刑三科给事中,以贤能著称。 六郎赞襄,政令维亲感戴3;五经博洽,京师传说纷纶4。 注释:3宋代官吏井纲的事典。 4东汉太学生井丹,博通五经。时有“五经纷纶井大春”之谚。

  伤心痛哭几无泪;悲楚行吟尽是忧5。注释:5近代名人井勿幕自题联。井勿幕曾参加护国运动。 西北革命巨柱——井勿幕

  井勿幕,初名泉,字文渊,陕西蒲城县三合乡人,生于1888年2月12日,是中国最早的同盟会员之一。在辛亥革命中,他积极奔走,以年轻的热血之躯奉献于祖国和人民,被孙中山誉为革命的“后起之秀”“西北革命巨柱”。井勿幕幼时聪敏好学、志向远大。1903年冬,15岁的井勿幕远渡重洋赴日留学,1905年8月20日加入了孙中山在东京创建的同盟会。同时,他很想陕西也尽快成立这个组织,遂向孙中山请求回国,孙中山被其年少志大所感动,便同意其回国的请求。回陕后,他便奔赴渭北各县,宣传同盟会纲领,秘密发展了30多名成员,成立了同盟会陕西支部。从此,反清的火种在三秦大地燃起!

  辛亥革命前夕,陕西反清浪潮汹涌澎湃,这与井勿幕的精心策划、积极奔走是分不开的。 1906年夏秋之后的两三年间,他又曾两度赴日,除读书并筹建同盟会东京陕西分会外,他又于1907年2月回国并亲自去南方会见了黄兴和秋瑾,了解革命形式。后即赴日向同盟会东京总部负责人吴玉章做了汇报,这次在东京住了一年,一面研究国际国内形势和思潮,一面筹划陕西籍留日学生在东京创办《夏声》杂志。他以“大无畏”、“侠魔”等笔名发表许多文章,揭露清政府的黑暗和腐朽,宣传民主共和思想,声援国内反清斗争。1908年秋,“蒲案”爆发,井勿幕遂在《夏声》杂志第八号发表了《蒲案感事》一文,揭露蒲城知县李体仁封闭学堂,毒打师生,违法滥刑,草菅人命的罪恶行径。在国内外舆论压力下,清政府最终将李体仁革职查办。1909年春,于右任因创办《民呼日报》宣传革命,被上海英租界捕房逮捕,井勿幕立即在《夏声》上发表文章揭露事件真相,呼吁社会舆论支持正义,引起国内外的震动,英方最终只好释放了于右任。尤其在1908年发表的长篇政论文章《二十世纪之新思潮》一文,盛赞社会主义理论,指出资本主义制度以成“晚照斜阳,行将就没而黑云蔽空”,“冲天之大浪来者,即此社会主义新思潮也”。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全省乃至全国最早介绍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但最终被袁世夺了胜利果实。而此时同盟会内部也出现了分化,有的人倒向了袁世凯。但井勿幕始终坚持革命,坚决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1915年12月,袁世凯阴谋称帝,反袁怒潮席卷全国,蔡锷将军首举义旗讨袁。井勿幕在上海同熊志武等人商定反袁,随即赴云南参加反袁斗争。历任参谋和前敌总指挥,转战四川沪洲、叙府一带。后来他策应陕西的反袁护国斗争,乔装商贩徒步回陕。此时袁世凯在全国的一片唾骂中忧惧而死,但陕西仍为皖系军阀段祺瑞的爪牙陈树藩控制。井勿幕十分气愤,旋既赴京联络革命志士,开展反对陈树藩的斗争。1917年12月,陕西国民党革命派响应孙中山广东军政府号召,反对北洋军阀段祺瑞废弃《临时约法》,成立靖国军,打响了护法战争。于右任被陕西的国民党人士从上海请回,任陕西靖国军总司令,分兵六路进攻陈军。陈树藩惊慌失措,请井勿幕以调解人身份去三原,企图借井之声望分化瓦解靖国军。井勿幕素孚众望,加之靖国军多系井之旧部,所以他一到三原就被推举为陕西靖国军总指挥,一时间士气大振,陈树藩更加恼火。 1918年10月,云南靖国军第八军军长叶荃率部援陕,到达第一路军郭坚驻防的凤翔县。11月中旬,井勿幕一行前往凤翔慰劳叶部,当井勿幕返回三原途经兴平时,忽然接到郭坚来信,约井勿幕于21日赴兴平南仁堡参加军事会议。井勿幕明知赴会有险,但他认为“只要对革命有好处,我是不怕牺牲的。”并如期赴约,结果他一到就被陈树藩勾结的靖国军内部败类郭坚部营长李栋材杀害,年仅31岁。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悲歌从天落,壮志未酬身先死。井勿幕的被害,使辛亥革命失去了北方的一面大旗。于右任当时致函国会众议院:“天乎何心,坏我长城!”“唯有誓灭国贼,慰我先烈。”广州孙中山护法大元帅府特赠井勿幕陆军中将,明令嘉奖抚恤。辛亥革命著名革命家章炳麟亲自为他撰写了墓志铭,予以高度评价,井勿幕的一生从事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事业,勇往直前,奋不顾身,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井勿幕之死———民国初年的一桩公案

  被孙中山先生誉为“西北革命巨柱”的陕西辛亥革命先驱井勿幕,于1918年11月在陕西兴平县南仁堡被人谋害。他的死,成为民国初年的一桩疑案。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并欲恢复帝制。井勿幕奋起曰:“斯时不起,民国为无人”,协助孙中山、黄兴、蔡锷等发起了二次革命、护国战争及反对段琪瑞的护法运动。井勿幕曾由越南潜入云南,参加反袁的护国战争,任护国军熊克武部前敌总指挥,转战川南。护法运动中,井任陕西靖国军总指挥,领导了陕西讨段反陈(陕督陈树藩)之役,从者数万。井并派人与广州护法军政府西南靖国军联帅唐继尧及熊克武等联系,由是川滇黔各军叶荃、但懋辛、王安澜、吕超等率军援陕讨陈。陕西靖国军因之声势大震,关中西部除户县、兴平,悉数被靖国军占领。

  1918年11月20日,井勿幕西行凤翔慰劳云南叶荃援陕部队,归返三原途经兴平之际,接陕西靖国军第一路军司令郭坚专函,约井于次日同到附近南仁堡会商攻取西安计划。井勿幕乃带随从8人乘马前往践约。井抵南仁堡即被郭部营长李栋材迎入一厅房内,而井未见郭至,始觉有不测发生。井怒斥李并掷手中水烟袋击李,纷乱中忽有人自门外报告“郭司令到———”勿幕起身视门外,而在场的郭坚马弁任申娃、李新生从井身后开枪射击,井即仆地殒命,年仅31岁。

  井被害后,随从除一人逃脱,均被射杀。李栋材用刀割下井勿幕首级,而后传令全营渡渭河南去西安。李部屯兵西关草阳村,献井首级给陕督陈树藩。井勿幕遽死,陕西护法运动局面“遂大坏”,西南援军亦因失去援手,不久退回四川去了。

  井案发生后,舆论大哗。纷纷议论主谋者何人。时人谓首嫌是郭坚,以井勿幕因靖国军各部扰民,军纪不整,曾大力进行整顿。而郭坚第一路军军纪最差,井对郭多次批评。郭则素怀野心,难以驾驭。井对其整训,郭多有怀恨,因此想杀井后,再借献头之机图陈,一箭双雕。只因陈树藩有所防范,栋材未能得手。杀井凶手任、李两位皆郭之弁目,但非但未予追究,日后皆将二人升任连长。郭坚之外,又有人谓杀井主谋是陕督陈树藩,李栋材只是为陈收买的枪手而已。当时于右任有挽联曰:“我哭井勿幕,耿耿爱国热忱,不亚宋渔父(宋教仁);谁言李栋材,明明杀人凶犯,就是陈树藩!”

  井勿幕夫人马氏居西安,闻噩耗携女多次去督府讨说法,陕军田玉洁、云南援军叶荃及井之胞兄井岳秀亦纠责勿幕死因并缉凶手甚急。陈树藩慑于各方压力,乃先遣资二万元驱李栋材逃匿汉口租界,然后将井首级交还井旧将田玉洁。陈树藩而后又将李栋材逃匿处告知井岳秀,一为开脱自己,二也恃李栋材在汉口租界里岳秀奈何他不得。

  先是,井被杀时逃脱的一随从警弁,当夜又潜回南仁堡,冒险负无头井尸身回到靖国军防地。田玉洁为安全计,派人将井遗体运至泾阳。至此,井尸身首得以保全。

  于右任在井遇害后立即致函国会众议院:“天乎何心,坏我长城”,“惟有誓灭国贼,慰我先烈。”并以陕西靖国军总司令名义,呈请广州护法军政府以陆军中将阵亡例追恤。但是当时军阀割据,孙中山领导的护法运动失败,根本不能顾及此事。不得已,井的遗体由田玉洁将军从泾阳移至蒲城井之故乡,草草葬于县城东十二里的紫荆原南麓。于右任有诗哭井勿幕云:“十日才归先轸元,英雄遗憾复何言。渡河有恨收群贼,殉国无名哭九原。秋兴诗存难和韵,南仁村远莫招魂。还期破敌收功日,特起邱山拟宋园。”

  话分两头,再说井岳秀知李栋材藏匿处后,誓欲手刃此獠以雪弟恨。他以重金买通湖北督军王占元,设计捕李。李在汉口觉察出有异,乃欲乘火车外逃。而乔装成商人的岳秀手枪队队长李福成等早有准备,于火车未发之际一举擒获李栋材。福成随即押解栋材乘火车抵太原,山西阎锡山与井岳秀关系密切,故全力相助。李栋材由太原起解后,施以双镣,阎派人节节护送,而井岳秀则令人每天给李栋材身上刺一大针,直至井之镇署榆林。

  1919年中秋夜,井岳秀令将李栋材缚于镇署西花厅的葡萄架柱上,旁设勿幕灵堂,将李剖腹剜心致祭。李高声叫骂,声不绝口。岳秀杀李后,将其尸拖至校场,剥去其皮,蒙于马鞍上坐骑,以解心头之恨。但是,到底杀井的主凶是何人,仍无定论。此后世事推移,而天下局势无一日安宁,此一桩公案,无暇论及,逐渐为人淡忘了。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想起了这位已历27载旷野荒城,未封正冢的井勿幕先贤。乃经国民党中央常委会决议,由国民党党史委员会立传,并由国民政府明令褒奖。同时决定择址长安南郊风光秀丽的少陵原清凉寺旁购地12亩,重建陵园。蒋介石为其墓题写了“追赠陆军上将井勿幕先生之墓”的巨型石牌坊。1945年井勿幕忌日这天,时任南京政府监察院长的于右任来陕主持了井勿幕迁葬事宜。

  井勿幕死后27年得享哀荣,不料井案则又起风波。忽一日,勿幕昔日参谋、同盟会员华孝康具状陕西高等法院,告发杀井主凶为该省府新增委员马凌甫。原来这华孝康多年来暗中搜集井案证据,集结为《井案纪实》一书,秘不示人。那马凌甫曾追随郭坚与祸陕的刘镇华,素为陕人所不齿,故数十年未尝回陕。井勿幕安葬后。华孝康于偶然中得知陕西省政府改组,而新委员中有马凌甫,遂有具状告马之举。诉状言当年郭坚本不同意在兴平召开军事会议,但马凌甫以参谋长职权命郭坚随身副官张拟郭坚字体和名义擅发公函,诱杀井勿幕。华并出具张与当年郭坚随从心腹冯绍芳往来信件,证验其字与郭酷似,以为证据。华极力要求惩办主凶马凌甫,为井申冤。华还将其所录《井案纪实》公之于世。后法院以井案已逾三十年不予受理,但马凌甫因此而声名狼藉,不久弃职而去。井案似因此应有个眉目了,谁料在1946年9月18日,华孝康由户县乘轿车赴西安途中遭人暗杀,又再度使此事更添诸多诡秘。井勿幕被害一案终成了一件难以搞清的历史悬疑。马凌甫解放后才死,他谈及井案总是闪烁其辞,一直坚称为郭坚部营长李栋材所为。但世传马凌甫杀井原因系当年留日学生中,分为咸长(咸宁、长安)和渭北两派。而张凤岁羽、井勿幕则隐然为首。马虽为渭北人却加入咸长派,曾因事为渭北派所殴。马一直认为系井指使,由是怀恨。加之郭坚、马凌甫从小集团利益出发,认为井训戒本部队是排除异己,从而起图井之心。

  井墓在“文革”期间曾遭彻底毁坏。1981年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前夕,井墓陵园得以重修。井勿幕蒙难60多年后历经三次安葬,终在地下得以安息了。

  钟楼

  位于榆林城内大街中心。民国10年(1921)榆林绅士白伯英、郭维藩等在为井岳秀祝寿时倡议建“井公祠”,即在榆林大街原被火焚牌楼的旧址动工,次年落成,取名“长春楼”,后改为钟楼。

  莲花池公园

  莲花池公园,位于榆林市新二街西侧(体育场北侧)。清代俗称青草湖,北与文庙拌池相连。乾隆二十四年(1759)知府赵铨引普惠泉水流入,至此,湖池常满。民国7年(1918)春,井岳秀辟湖池从关中引进莲籽种植,并在湖池中建茅亭、架曲折木桥,四周种植柳树,置石桌、石鼓凳、备小船。每年6、7月间,莲花盛开满池,故人们称之为莲花池。

  于右任题书"崧生公园"和"风归远挹陶长柳,遗爱常留召伯棠"楹联,分刻在大门额上及两侧,以褒奖井岳秀建园功绩。建国后,改称莲花池公园,增建喷泉、假山等。"文革"初,被视为资产阶级的玩乐场所,池中莲花被挖掉,改成养鱼池,园中设施尽遭破坏。1977年复种莲花。并增建门庭、画廊、花圃温室、八角楼亭、引种花草树木70余种,增加儿童乐园,配置游乐设备。现园占地93.3公顷,并成立莲花池管理所。1998年秋冬至1999春历时149天大旱,池中水干,莲花枯死。后用洒水车拉水屯池,有关方面着手再次引种莲花,恢复莲花胜景。

  井岳秀

  井岳秀(1871-1936)西北军的一位奇人,井字嵩生,排行十,人多称“井十”,原籍蒲城井家原,少年时武功高强,十八般武艺样样皆通,结交江湖游侠,在关中颇有名,早年中过武秀才,是张作霖的拜把子。1905年,受其弟井勿幕(同盟会创始人井勿幕,是陕西最早的同盟会员,孙中山的得力助手)的影响,加入同盟会,并一起创立同盟会陕西支部。他积极活动,先后参加了著名的“蒲案”、“西安起义”等反清运动。辛亥革命胜利,委以工兵独立营营长。1913年9月,首次北上榆林,妥善处理了“神团”反洋教、反产烟苗事件。1916年,升任陕西第三区警备司令,适逢陕北盗匪猖獗,他率部剿灭,沿途灭盗甚多,于同年再次到达榆林。1917年,大总统黎元洪任命他为陕北镇守使,此后一直镇守榆林,几经变更,先后由刘镇华委以骑兵旅长,吴佩孚委以西北路联军总司令。1925年段祺瑞执政府任命为陕西军务帮办。1927年由国民军总司令冯玉祥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军驻陕副司令,兼第九路军总司令,后缩编任命为十八师师长。1931年,蒋介石改任为八十六师师长。

  井岳秀在陕北也办过一些实业,先后筹措创立榆林女子师范学校、榆林职业中学;扩建高等小学、创办《上郡日报》,筹办陕北地方实业银行;鼓励民众合股办工厂。他本人也私设商号,合股经营“裕惠号”,“太原惠记军衣庄”,“榆林惠记工厂”,“神木官碱局”等。1936年农历1月20日,因手枪走火身亡。

  井岳秀久镇西北,长期镇守榆林,人称“榆林王”。属于西北军中“一字并肩王”的地位。难得的是此人权力欲望不强,并不多扩张势力,杨虎城打不过北洋军的时候他曾经仗义收留,等杨作了十七路军总司令,井却依然是一个八十六师师长,他也恭执部下之礼,毫无骄檩之意。

  外蒙宣布独立的时候,伊克昭七旗王公在苏联唆使下也准备叛国,井岳秀出兵河套,通过交友、赛马、拜把等方法,终于说服了这些蒙古上层人士,维护了国家的领土,功不可没。

  井江——

  引领昆明一二一数码城走出“差异化”市场

  园西和赛博的各行其道,并不能证明园西和赛博在昆明电脑城竞争中就能占据有利地位,一二一数码城近期的出色’表现’也证明了其自身所具备的不凡实力。一二一数码城副总经理井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一二一现如今的经营状况一直按照我们预期所制定的目标有序的进行着。目前我们就是采取一种’差异化’的经营路子,所谓的’差异化’模式,简而言之,就是与其他电脑城的操作方式区别开,不走别的电脑城走过的路,我们所要作的就是建立一套适合一二一、属于一二一的经营模式。当然,在时机成熟的时候,一二一数码城也会考虑向3C或者4C的经营模式靠拢。目前一二一数码城整个经营都是以数码为主,力求成为昆明本土一个相对专业化的电脑卖场。在管理方面,我们有着和赛博实力相当的企划管理队伍,而硬件设施上,一二一同样拥有本土数一数二的物业基础设施。拥有如此完善条件的电脑城如果再走出一条适合其自身条件的’差异化’经营道路,必将使一二一成为未来昆明IT界的一支生力军”。

  那么,拥有如此实力的一二一数码城又会如何应对将来的发展呢?井江称:“一二一数码城目前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实力。只要我们能在未来的发展中使出更为丰富的炒作方式,保持产品线的齐全,合理的整合产品资源,并对产品消费起到引导作用,提供互动性较强的买卖空间,加强对外宣传力度,必定能使一二一数码城在将来得到更好的发展。

  井在

  〔清〕(约公元一六六二年前后在世)字存士,顺天文安人。生卒年均不详,约清圣祖康熙初前后在世。登顺治十六年(公元一六五九年)进士。初任平阳司李,精敏独特,决狱多平反。令永安时,除李唐宗与刘尽忠之谋逆。再迁兴县,因事罢归。归后,日以诗文自娱。在著有铁潭诗集六卷,文集二卷,合河署诗集一卷,簏潭集四卷,天文纂要八卷,讲约六谕解一卷,(均清史列传)并行于世。

  井玉树

  〔清〕雍正时(一七二三―一七三五)直隶(河北)文安人。字丹木,号柏亭。工八法,精篆、隶。善山水、法沈周,巨幅尤佳。每饮酒半酣,挥洒淋漓,若有神助。有柏亭铁戏印谱。《墨香居画识、广印人传、墨林今话》

静宁县部分马氏来源

都说来自山西大槐树,大槐树,又叫洪洞大槐树,位于洪洞县城西北2公里处。这株主干粗壮、枯枝杈桠、沟壑遍身的古木,就是古大槐树。

  “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其实不然,更具体的说应来自山西翼城,因静宁县威戎镇马家新庄老家谱有这样的记载:讳世荣本晋人因元末兵乱平阳腥闻徙居秦雍择陇干而隶籍焉本旧谱序耕读教子颇近义方凡有疑辄义向世隆刘公明辨刘恒呼为秋潭至明永乐年间乃发祥以子襄之秩赠封旧州志所谓襄之父母俱寿至八十龄卒卜葬于州城西郊是也妻董氏三子太 襄 泗。

注:平阳应该是平阳府。

平阳府

  古帝尧所都,三国魏置平阳郡,故治在今山西临汾县西南,晋永嘉三年为刘渊所都,后魏置晋州,隋改郡为临汾郡,复曰平卫郡,唐复为晋州,宋曰晋州平阳郡,升为平阳府,元初曰平阳路,改晋宁路,明复曰平阳府,属山西,清因之,民国废,治所为今临汾县。

从上可看出,静宁县马氏家族,始祖是世荣,或是太 、襄 、泗的后代,祖先根源一定是山西翼城人。

两晋之后大量司马氏改为单姓马姓。司马改马姓,不仅改自己的姓氏,把先辈的姓氏也改了。单姓马复姓司马比如,司马迁不称司马迁,改称“马迁”,司马相如改称“马相如”。至今阅读古籍,时时还能看到当初司马改姓的痕迹。

改姓大多聚集在山东、辽宁一带 此外,马姓,中华姓氏之一,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嬴姓、子姓及少数民族改姓等。赵奢为得姓始祖。由于历史上复姓改单姓的规律,司马姓许多改为司姓、马姓。这种现象可能较为普遍。

可见,司马家族后裔因为各种原因改姓,恐怕这是司马家族衰落的原因之一吧。

除此之外,西晋末年绵延16年的“八王之乱”,司马家族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八王都参与其中,相互残杀,后来又受到“五胡乱华”影响,司马家族死了很多人。东晋末年,由于司马政权落入他人之手,家族势力亦受到严重创伤。在剧烈的社会矛盾斗争中,司马家族亦有大量生命死于其中。这也是司马家族衰落的重要原因。

不过,司马家族的衰落或许还有最深层的原因。司马家族多出历史家和政治家、军事家,但缺乏智慧圆通的人物和道德家,几乎没有哲学家,司马光可算是一个儒者,但没有形成强有力的承传,难以形成文化气候和人格气候。人的性格决定人的发展,家族的文化气候决定家族的发展,国家的文化气候决定国家的发展。 东汉年间,司马后人担心九族有患,来到了这里,长房将马改冯,次房将“司”字加了一竖姓了“同”,而后给此地起了个名字———续村,后改为了徐村。在这里,马=冯、司=同两姓千百年来仍旧保持着互不通婚的习俗,这一禁忌直到1963年才首次被打破。

(1)出自汉朝大司徒马矢氏,属于复姓省文简化改姓为氏。汉朝有个大司徒叫马宫,他本为复姓马矢氏,后马宫以仕学名扬,遂省文去“马矢”中的“矢”而改单姓马氏,其后裔子孙世代相传至今。

(2)出自他姓改马姓。如汉代有汉戚人马宫,本姓马矢,至马宫以仕学显,改姓马。两晋之后大量司马氏改为单姓马姓。元末明初阿拉伯传教士哈木则巴巴从西亚来到东乡龙山(现甘肃省东乡县坪庄乡哈木则岭村)定居,并在周围传播伊斯兰教教义,在哈木则巴巴的影响下,龙家山周围先后有八坊(亦有人称为八姓或八村)的北方少数民族(其中有些村子人可能是藏族人)皈依伊斯兰教,这些少数民族人改信伊斯兰教后逐渐融入东乡族之中,其中的绝大部分人仍保留了原来的姓氏,但其中也有一部分人改姓,如其中的东乡县贾家村 贾姓少数民族人改信伊斯兰教后改掉了原来的姓氏而改姓马,时至今日,贾家村已无贾姓人而只有马姓人了。

由于晋朝司马氏皇权不断衰落,司马姓的贵族为免被迫害,很多改换他姓。东晋王朝灭亡以后,司马氏步入平稳发展时期,历史上复姓改单姓的规律,司马氏有许多改为司氏、马氏、同氏、仝氏、冯氏等。当今司马姓氏人口排名第549位,人口28万人。据有关资料介绍汉魏六朝时期道教思想盛行、其实玄学大兴、马图腾风行其道、人们对马的喜爱程度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马已不再是马、而是“成功” “速度”“效益”的代名词

是大吉大利的象征、司马本是世家显族 、国中大姓、司马一词的字面意思“管马者”对马有约束 束缚之意、马成为图腾的年代、马既然是大吉大利的象征、“司马”就成了“大不吉利”在文化的重压下司马部分做出改姓决定以、遂“马”为姓 复姓“司马”单姓“马”改姓现在大多单姓马居住在山东辽宁一带!

马氏家族之长鄄清凉寺和国内十二家知名清凉寺

马一鹰/文导言很好奇地百度搜索了一下“清凉寺”。原来,国内叫“清凉寺”的较多。目前,知道的知名的就有十二家。“佛教八宗”之一“华严...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