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分、判断古汉语中“为”字是动词还是介词?如:“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3浏览:3收藏

如何区分、判断古汉语中“为”字是动词还是介词?如:“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第1张

◎ 为

为、为 wéi

〈动〉

(1) (为的本义是母猴。象形。按字,从爪,古文下象两母猴相对形)

(2) 假借为“伪”。做,作,干,搞 [do;act;make]

我生之初,尚无为。——《诗·王风·兔爰》

子为不知,我将不坠。——《左传·定公十二年》

为善者,非善也,故善无以为也。——《管子·枢言》

变化则为生,为生则乱矣。——《管子·心术上》

为,施也。又,成也。——《广雅》

有客自云能,帝使为之。——《世说新语·巧艺》

为之难。——《论语》。皇疏:“犹行也。”

可以为师。——《论语》

人之为学。——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推为长。——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为之者较少。——蔡元培《图画》

(3) 又如:为事(办事;成事);为诈(作假);为薪(取薪);为善(做善事);为道(学道,实践圣道);为头(居首;从头开始);为人(做人);为后(立后);为底(治足茧)

(4) 制作;创作 [make;compose]

造作,为也。——《尔雅》

以为乐器。——《周礼·春官·典同》。注:“为,作也。”

其为衣裘何以为冬以圉寒,夏以圉暑。——《墨子·节用上》

夫仰而视其细枝,则拳曲而不可以为栋梁,俯而见其大根,则轴解而不可为棺椁。——《庄子·人间世》

应声便为诗。——《世说新语·文学》

(5) 治理 [administer]

为,治也。——《小尔雅》

诸葛瑾为 豫州。——《世说新语·排调》

(6) 又如:为国(治国);为政(治理国家;执掌国政)

(7) 变成,成为 [become]

何遽不为福。——《淮南子·人间训》

不能为祸。

终为忠臣。——《世说新语·自新》

而改为入。——宋· 洪迈《容斋续笔》

(8) 又如:由徒为师

(9) 是 [be]

不为远者小。——《列子·汤问》

不为近者热。

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谓为三横。——蔡元培《图画》

(10) 又如:十尺为一丈

(11) 学习,研究 [study]

群臣为学,门子好辩,商贾外积,小民右仗者,可亡也。——《韩非子》

(12) 种植;营作 [plant]

东周欲为稻, 西周不下水, 东周患之。——《战国策》

(13) 设置;建立 [establish]。如:为法(制定法律;成为法律);为命(撰写政令、盟会的文辞);为山(建立功业)

(14) 使 [let]

井渫不食,为我心恻。——《易·井》

(15) 以为;认为 [think;bilieve;consider]

为汝多智。——《列子·汤问》

惊为生人。——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我将为无人会使此法。——《大唐三藏取经诗话》

(16) 演奏 [play]。如:为乐(奏乐;作乐)

〈名〉

词性变化

◎ 为

为 wéi

〈介〉

(1) 被 [by]——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不为酒困。——《论语·子罕》

为乡里所患。——《世说新语·自新》

为予群从所得。——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为操所先。——《资治通鉴》

悉为逆据。——《广东军务记》

(2) 又如:不为表面现象所迷惑;为贼所盗;为敌所败

(3) 于,在 [in]——表示时间或处所

今之时人,辞官而隐处为乡邑之下。——《淮南子》

◎ 为

为 wéi

<连>

(1) 和 [and]——表示并列关系

得之为有财,古之人皆用之。——《孟子·公孙丑下》

犀首以梁为 齐战于 承匡而不胜。——《战国策》

(2) 则,就 [then]——表示承接关系

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论语·阳货》

(3) 如,若 [if]——表示假设关系

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史记》

(4) 或,抑 [or]——表示选择关系

助教顾良戏之曰:“汝姓何,是荷叶之荷,为河水之河” 妥应声曰:“先生姓顾,是眷顾之顾,为新故之故”——《北史·何妥传》

《太誓》之注不解“五至”,…不知为一日五来,为当异日也。”——《诗·周颂·思文》疏

不审先生梁朝出仕,为复隐居——《太平广记》

(5) 又如:为复(还是,抑或);为是(抑或;还是);为当(抑或;还是)

◎ 为

为 wéi

〈助〉

(1) 的,之 [of]——用于名词性偏正结构中

岂弟君子,四方为则。——《后汉书》

(2) 宾语前置的标志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 弈秋之为听。——《孟子》

(3) 附于单音形容词后,表示程度、范围的加深或扩大。如:大为高兴;广为宣传

(4) 附于表示程度的单音副词后,加强语意。如:广为流传;更为重要

◎ 为

为 wéi

<语气>

(1) 用于句尾,表示反诘、疑问,多与“何”相配合使用。如:何乐而不为

(2) 用于句尾,表示感叹

予无所用天下为。——《庄子》

何命焉为。——《墨子·公输》

◎ 为

(1) 为 wéi

相为倚伏。——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相为应答。——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1、曾氏起源于夏代诸侯万国之一的鄫国,在今山东苍山附近,小国。传七代归商,仍承袭子爵,传48代,灭于莒国(邻国)。时在公元前567年。世子巫奔鲁国(大国),去鄫之邑,为曾,即曾姓之始。

2、世子巫子夭为季氏宰臣,即鲁国公子季氏的家臣(季孙氏的),夭子阜为季孙氏弟叔孙氏的家臣,即仍保留贵族身份地位。

3、阜子即孔子高第曾点,名蒧。子曾参亦孔子高第,为蒧独子。曾族世系即由是始,以曾参为第1派,其子元为第2派,到曾昭璇为73派,又称73传,即第73代后人了。

4、曾元生子西,西生子照(第4派),照生于前444年,从叔父曾申学诗。周烈王会子夏于魏文侯(前425年,闻其贤,授宫不仕,死于前369年。西子钦,钦子寻(第5派),以上五派系自武城《曾氏族谱》,因当时居武城之故。今称曾氏祖籍山东,即据此。

5、寻迁山左,传至第15派曾据,生于前42年一月初七,耻事黄莽,于公元2年十一月十一日举族渡江入江西卢陵吉阳乡(今吉水)。今曾氏称自己祖籍为江西人,即据此。

6、第35派曾晖入居广州(晖公非居广州,实为下面46派植公始迁广东南雄,47派公说公始迁广州),是唐代已有江西曾氏入粤(有误,应为宋代,南北宋之交)。第41派由江西吉水分派到浙江兰溪(有误:是吉水之兰溪,非浙江兰溪),这是曾氏自称祖籍为浙人之根据(本房从没称浙江人)。第41派曾严肃,字静庵,爱兰溪风景,于武德中迁此,到第46派曾植迁广东。

7、第46派曾植于宋宣和中避青苗之害迁南雄保昌,47派公说由保昌迁广州甜水巷。第49派曾机迁南海庵园,第52派曾俊由庵园迁大范,则大范为宋代村落了。曾氏自称南海人据此。

8、第72派曾广铨及曾广衡由大范迁入广州河南同福西后街曾宅,第7l派曾纪仪迁居广州河南,但未定居。传至曾昭璇已为73派,即历三代人了,曾氏自称为番禺人据此。民国后,广州珠江河南已划入市区,故曾氏应称为广州市人,不再属番禺或南海人了。南海大范村《曾氏族谱》记述到清代为止。民国一代则空白如缺,而人口繁衍又多,因此,家父曾广衡即有意修谱,但力量有限,只能作为《家谱》,前代抄录《族谱》,民国一代则自己写,故称《家诺再抄》,实则有一半是自己修辑的。后因战事纷乱,虽然作了大量调查工作,仍未全成,故谱中空白之处甚多,如作者对本人爷爷生死日期也未查清。但记 及日本侵华事迹甚详。分支有广埙迁顺德大良(光绪末年),广铨及广衡迁广州河南(宣统三年,1911年)。世系纪录至75派(“庆”字派)。

孔子生平

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其学说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进程,还深刻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模式,成为东方人品格和心理的理论基础。以孔子为代表创立的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和基础,时至今日仍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积极作用。孔子不仅属于历史,也属于当代,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鲁国自宣公以后,政权操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鲁君的兵符军权。孔了曾对季氏“八佾舞于庭”的僭越行为表示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说:“政在节财。”齐政权操在大夫陈氏,景公虽悦孔子言而不能用。 孔子在齐不得志,遂又返鲁,“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从远方来求学的,几乎遍及各诸候国。其时鲁政权操在季氏,而季氏又受制于其家臣阳货。孔子不满这种政不在君而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的状况,不愿出仕。他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归鲁后,鲁人尊以“国老”,初鲁哀公与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询,但终不被重用。孔子晚年致力于整理文献和继续从事教育。鲁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于鲁城北泗水之上。

孔子思想

孔子面对春秋末期急剧变革的社会现实,汲取夏商的文化营养,继承周代的文化传统,创造了以“礼”、“仁”、“中庸”、“教”与“学”为主要内容,包括哲学、政治、伦理、道德、教育等思想在内的完整学说。孔子的学说内涵丰富,自成系统,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礼”

礼”是孔子思想学说的一个重要范畴。“礼”作为一种社会行为规范,由来已久。孔子曾经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孔子认为,到了周代,“礼”发展得最完备,因此,他最为崇奉的是周礼。在孔子看来,“礼”是从天子到庶人,人人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孔子所谓的“礼”包含内在精神和外在形式两方面。其内在精神是维护当时的宗法等级制度及相应的各种伦理关系。在《礼记·哀公问》中,他明确指出:“非礼,无以节事天地之神也;非礼,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也;非礼,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之亲,婚姻疏数之交也。”所以,他认为讲礼,更重要的不在于形式,而在贯彻其内在精神。

“仁”

孔子特别强调“仁”的价值和作用。他认为,“仁”既是每个人必备的修养,又是治国平天下必须遵循的原则。对个人修养,他主张“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卫灵公》)。教导学生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向“仁”的方向努力。对于为政施治,他倡导立足于对人的关心爱护,以教化的方式来达到治国安邦的目的。

“中庸”

孔子的“中庸”思想,既具有哲学方法论的意义,又具有品德修养的意义。就方法论来说,其要点有二:一是“中”,二是“和”。对于这种“中”与“和”的思想,孔子主张不仅要作为一种认识和处理事物的方法来看待,而且还应该通过修养和锻炼,把它融入自己的性行和品质中,成为人的美德。他曾经感叹地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雍也》)所以提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他自己在为人的风格上也做到了“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述而》),受到弟子们的尊敬。

“教”与“学”

孔子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在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教”与“学”的思想是他思想学说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以前“学在官府”,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贵族。孔子创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改变了“学在官府”的旧局面,打破了贵族对文化教育的垄断。孔子自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他的学生来自十一个诸侯国,有各种出身的人。对于学习目的,孔子通过弟子的言论提出“学而优则仕”的主张,支持平民出身的学生从政施展才能。

在教学方法上,孔子善于发现学生各自在性格和学业上的特点,主张因材施教。他说“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他循循善诱,注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

老子

公元前571年农历2月15日,在世界的东方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即现在的河南省鹿邑太清宫镇降生了一位伟人老子。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学家派的创始人,被当代评为世界百位名人之一。大家知道在老子之前,社会上仅有一些哲学观点出现,从《老子》开始形成了系统的哲学理论。因此,鹿邑这块宝地,即是降圣的仙乡,又是东方哲学的发源地。

据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伯阳、谥号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司马贞《史记索隐》云:“苦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司马贞《史记索隐》云:“苦县本属陈,春秋时楚灭陈,而苦又属楚,故云楚苦县。”郦道元《水经注》称:“边韶老子碑云老子楚相人也,相虚荒,今属苦,城犹存,在赖游乡之东,涡水处其阳”,(元初涡河由太清宫南边改道走太清宫北边)。翻阅历代国史,各种词书,名人论著以及《河南省志》、《归德府志》、《鹿邑县志》、《江南通志》、《安徽省通志》、《毫州志》都明确记载,老子生地在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史学界、哲学界、宗教界及研老专家,或著书立说,或撰写老证论文,认为老子生于鹿邑太清宫镇证据凿凿。据《毫州志》记载:“太清宫在城西四十五里,今属鹿邑,老子所生地”。《江南通志》(清顺治时期,今安徽与江苏合称江南省)卷二百,有一项“辨讹”,专门考证旧志中的讹错其中有对李耳的考证。结论是:“李耳,归德鹿邑人,非今江南地。唐宋之毫州,邻六县,惟谯、城父二县今江南境,余俱属河南。旧志载李耳凤阳人物中,误矣”。在重修《安徽省通志》卷二百六十,却有这样两段记载:“太清宫在毫州西四十五里,老子所妊之地,基地犹存,旧名紫极宫,唐天宝二年改”。再一段是:“陈抟为毫州真源人,今河南归德府鹿邑县地,旧志收入颖州,与老子误同,兹并削之”。写得明明白白,自动纠正了过去的错误记载。一九九一年,新华社合肥五月十日电,报道安徽毫州决定举行世界老子学术研讨会的消息称:“生于二千五百多年前的老子,又称聃,是与孔子同时代并齐名的一位古代思想家,也是中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家乡在与毫州毗邻的今河南省鹿邑县”。实事求是,是我们传统的学风,应该发扬光大。

老子在中国思想史、文化史、宗教史上都是有巨大影响的人物。老子是人,但要从宗教文化去研究,他又是神,是道教的教主。群众尊称为老君爷。老子由人而神有一个历史衍化过程。唐代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并非突然而来,盖早有“太上玄元”之名。从司马迁讲“盖老子百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说明西汉时已流传着老子修道养寿是活了几百岁的活神仙了。东汉边韶《老子铭》曰:“老子先天地而生”,又曰“老子离合于混沌元气,与三光为始”。老子在后汉时期,已经完全神化,成为尊神、教主,所以汉桓帝于宫中产黄老浮屠之祠,把黄老与浮屠并列,前者是道教的教主,后者是佛教的教主。这里所谓的“黄老”即指老子而言。因此在汉桓帝延熹八年(公元165年)命中常侍左官到苦县(鹿邑)祭祀老子。延熹九年(166年)桓帝在濯龙宫亲祠老子。可见这时老子已经成为神圣的教主。现在全国各地都有道教宫观,鹿邑的太清宫始建于汉延熹八年,老君台始建于唐初,香火久盛不衰,老子以太上老君受到群众的尊奉。

老子留下的五千言《道德经》,博大精深,中国文化的大宝藏—也是中国哲学本体论的第一部名著。其内容涉及哲学、文学、兵学、美学、医学、社会学、伦理学、天文学、养生学,被誉为百科全书。他的清静无为的学说,一物两项的转变率的辩证理论,深邃的天人之际的哲理,两千五非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和行为。作为文化基因,渗透到人们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之中。影响着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生死观等各种文化观念。《道德经》不但影响了汉代以来两千年的思想史,而且也受到西方思想家的重视,已成为世界哲学宝典之一。从古至今注释者三千余家,出版发行量居世界第二。当今,兴起了全球的“老子”热,老学研究空前高涨。最近几年各地连续召开国际性的老子学术研讨会议。一九九三年德国举办老子国际学术研讨会议;一九九四年鹿邑举办老子国际学术研讨会议;一九九五年中国社科院在西安举办道家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议。这样频繁的国际性研老活动,历史上是没有的,它樗着老学研究推向了新的阶段,达到了新的水平。

老子思想所以能够发生这样巨大的历史影响,一方面是由于对远古以来的文化传统作了系统的概括和总结,有着极其深厚的思想文化基础;另一方面是老子在继承的基础上又开拓了文化发展的新方向,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创立了以“道”为本体论的哲学体系,为中国文化发展奠定了哲学基础。老子思想对中国文化发生了全主位的影响,并对现代文化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老子在中国哲学史上最大的贡献,就是指出了作为宇宙万物本原及其存在的根据的形上之“道”,创立了以“道”为核心,包括体体论、辨证法、认识论和人生哲学等内容的系统的哲学思想体系。老子的本体思考和方法思考,使“道”真正成为中国思想中最崇高的概念,最基本的原动力。从先秦道家、两汉黄老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八佾(yi)亦作“ 八羽 ”,是一种古代舞蹈编制,舞者们身佩羽饰,纵横成列,翩翩起舞。一佾是指一列八人,八佾即八列,共六十四人。周礼规定,天子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不可僭越。

季氏是鲁国卿大夫,按礼只能用四佾,其在祭祀家庙时,却是用上了八佾祭舞,这就惹来了孔子的怒批。

孔子崇尚周礼,认为当前列国征伐,时局动乱,根源在于礼崩乐坏,若能恢复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社会就会归于和谐。

季氏虽为卿大夫,却是鲁国实质掌控者。季氏联同鲁国另外两大实权公族孟孙氏与叔孙氏,架空鲁国君主,摄行君权前后近三百年,期间的历代鲁君形同傀儡,事事要仰季氏之鼻息。季氏、孟孙氏、叔孙氏这三家皆出自鲁恒公,故史书称之为“三恒”。

季氏乃三恒之首,专权独断,僭越周礼的行为,时有发生,譬如私祭诸侯、旅泰山等。虽然孔子每次都愤慨的进行批判,但季氏无动于衷,依旧我行我素。

事实上,孔子与季氏所处的春秋时代,是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时期。社会动乱,礼崩乐坏,乃是政治权利的下移,奴隶制社会走向土崩瓦解的必然现象。季氏不奉周礼,可谓是看清时代大势。而孔子一心要恢复社会等级森严的周礼,反倒是不合时宜了。

以政治眼光而论,季氏比之孔子,可谓高了一筹。

季氏掌控鲁国近三百年,孔子成长于鲁国,二者颇有恩怨交集。

孔子十七岁那年,与季氏有了第一次交集。

其时季氏办喜事,宴请鲁国士一级贵族,初露头角的孔子兴冲冲地去赴宴,却被季氏家臣阳虎以不够资格为由,拒之于门外。孔子视之为奇耻大辱,归而潜心学问,数年后有所成。

后来,孔子在鲁国官场崭露头角,官至大司寇,也是与季氏息息相关。

当时的鲁国君主鲁定公希望收归权力,重振国君权威。而孔子所创之儒学,“君君臣臣”的理念正好切合鲁定公的心意,于是鲁定公全力提拔和支持孔子,来对抗违礼乱政的“三桓”。经历三年激烈的政治斗争,以季氏为首的“三桓”完胜,斗争失败的孔子不再获鲁定公信任,不得已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

孔子在列国周游了一十四载,碌碌无为,最后又是季氏以高规格的礼节,恭迎年迈的孔子归鲁。

孔子回到鲁国时,已经是六十八岁了。鲁国在季氏的治理下,虽然没有成为强国,发展还是不错的,孔子的很多弟子,都在季氏任事。故而孔子在晚年,对季氏虽然还是有所不满,却不再进行批判了。

时至今日,孔子已成圣人,享受世人香火膜拜。很多地方会举行“祭孔大典”,其所敬献的祭舞,为最高规则的八佾之舞。

虽说孔子被历代帝皇不断加封,这种规格的祭舞,也未必不能用,但是这样的行为是违背了儒学的基本理念。

也不知是祭孔的人没有足够的学识素养,还是刻意进行炒作,然而无论是什么原因,八佾舞于孔庙,这绝对是啪啪的在打孔子他老人家的脸。

孔子谓季氏——孔子评论季氏。

谓:本义说,此处解作评论。

季氏:鲁国卿大夫,鲁国的实质掌控者,摄行君权三百年。据史料考证,此处的季氏,当指季氏第六代宗主季平子。

为什么孔子是评论,而不是当面批评呢?这是因为季氏家主季平子在祭祀家庙,逾规使用八佾祭舞时,孔子不在鲁国,而是身在齐国。按时间推算,正是其初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的那段时间。当孔子听闻此事件,只能是愤怒的隔空评论了。

事实上,即便孔子身处鲁国,怕也是不能当面去批评季平子。因为季平子乃季氏宗主,掌控国政,身份贵重,孔子只是普通士族,两者地位相差太远,除非是季平子主动召见孔子,否则孔子是见不着季平子的。

《论语》前面所载,同为“三恒”的孟懿子与孟武伯父子,曾分别向孔子问孝,那也是人家召孔子来问的。

八佾舞于庭——在家庙的厅堂举行八佾祭舞。

八佾:一种古代舞蹈编制,只有天子才有资格使用。详见上文。

庭:本义是堂阶前的平地,此处指季氏家庙的厅堂。

季氏在家庙所祭祀的祖先,其中就有鲁国第十五代国君鲁桓公。《礼记·郊特性》记载曰:“公庙之设于私家,非礼也,由三桓始也”。

周礼规定,“诸侯不敢祖天子,大夫不敢祖诸侯”。大意是说,按照宗法制度,天子世世相传,嫡长子继承天子之位,享有祭祀天子祖宗的权利,天子的同母弟与庶兄弟,分封到地方为诸侯,自成一宗,不享有祭祀天子祖宗的权利;同样,诸侯亦世世相传,嫡长子继承诸侯之位,享有祭祀诸侯祖宗的权利,诸侯的同母弟与庶兄弟,则封官为卿,自成一宗,不享有祭祀诸侯祖宗的权利。

也就是说,季氏虽为鲁桓公后人,但鲁桓公是诸侯,季氏以卿大夫的身份,是不享有祭祀鲁桓公的权利。

然而,季氏不单是祭祀了鲁桓公,还在祭祀时使用了八佾之舞,这无疑是僭上加僭的行为。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这样的事都狠心做出来了,还有哪些事是做不出来的呢?

是:指代词,解作此、这。

忍:解作狠心、冷酷。

孰:指代词,解作哪些。

有一些注解把此处的“忍”,解作容忍、忍耐,从而把本句理解为:如果这样的事情都容忍,那么还有什么事情是不能容忍的呢?这种理解并不正确,然而得到广大认同,渐渐成为了孔子的一句名言,甚至衍生出了“叔叔可忍,婶婶不可忍”之类的诙谐用语……这种现象是因为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一些字句的意义也会随之变化,重新生成了新的涵义。

本句若作为一个单独句子,这样的理解自然是没有问题的。然而于本章,联系上下文意,这样的理解,意义就有所偏差了。

本章是孔子怒评季氏的僭越行为,担心其将会引发更大程度的礼崩乐坏,是一种强烈的斥责语气,而非是在委婉抱怨。故而,本句的“忍”,是直指季氏用心险恶,而不是解释要不要容忍。

鉴于此,我作注解如下。

孔子谈到季平子,说:在家庙举行八佾祭舞,这样的事他都胆敢做了,还有什么事是做不出来的?

因为冉有和季路知道他们老师孔子会反对这件事,得知这个消息应该会有所行动,所以急于告诉他,看他怎么处理。具体细节如下:

一、原文:

季氏将伐颛臾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二、译文:

  季孙氏将要讨伐颛臾。冉有、季路拜见孔子说:“季孙氏要对颛臾用兵。”

  孔子说:“冉有!恐怕应该责备你们吧。那颛臾,先王曾把颛臾的国君当作主管东蒙山祭祀的人,而且它地处鲁国境内,是鲁国的藩属国,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冉有说:“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个做臣下的都不愿意。”

  孔子说:“冉有!周任有句话说:‘能施展才能就担任那职位,不能胜任就该辞去。’如果盲人摇晃着要倒下却不去扶持,颤颤巍巍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么何必要用那个搀扶的人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和犀牛从笼子里跑出,(占卜用的)龟甲和(祭祀用的)玉器在匣子里被毁坏,这是谁的过错呢?”

  冉有说:“如今颛臾城墙坚固而且靠近季孙氏的封地,现在不夺取,后世一定会成为子孙们的忧虑。”

  孔子说:“冉有!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我听说拥有邦国封邑的诸侯和拥有家族封邑的大夫,他们不担忧贫困而担忧分配不均匀,不担忧人少而担忧不安定。财物分配公平合理,就没有贫穷;上下和睦,就不必担心人少;社会安定,国家就没有倾覆的危险。像这样,远方的人仍然不归服,就修治文教德政来使他归服;已经使他们归服后,就要使他安定下来。如今由与求两人辅佐季孙氏,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使他们来归顺;国家四分五裂却不能保持它的稳定统一;反而策划在境内兴起干戈。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三、注释:

1、季氏:季康子,春秋鲁国大夫,把持朝政,名肥。颛臾(zhuān yú),小国,是鲁国的属国,故城在今山东费县西北。旧说季氏贪颛臾土地而攻之。依文意乃季氏与鲁君矛盾极深,历代鲁君欲除季氏,季氏恐颛臾再为患,这就助了鲁君,故欲攻之。本文批评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并阐发了孔子以礼治国为政以德的主张。

2、冉有和季路当时都是季康子的家臣。冉有,名求,字子有。季路,姓仲,名由,字子路。两人都为孔子弟子。见:谒见。

3、有事:这里指军事行动。古代把祭祀和战争称为国家大事。当时季氏专制国政,与鲁哀公的矛盾很大。他担忧颛臾会帮助鲁哀公削弱自己的实力,所以抢先攻打颛臾。

4、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吧?“无乃……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恐怕……吧”。尔是过,责备你,这里的意思是批评对方没尽到责任。是:结构助词,提宾标志。(在苏教版中,“是”复指“尔”,用作代词)过:责备。

5、先王:指周之先王。

6、东蒙主:指受封于东蒙。东蒙,山名,及蒙山,在今山东蒙阴南。主:主管祭祀的人。

7、是社稷之臣也:是:代词,这,指颛臾。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社稷是祭祀谷神和土神的祭坛。有国者必立社稷。国亡,社稷被覆盖起来废掉,故社稷为国家的象征,这里指鲁国。社稷之臣意译为附属于大国的小国。

8、何以伐为:为什么要攻打它呢?何以,以何,凭什么。为:表反问语气。

9、夫子:季康子。春秋时,对长者,老师以及贵族卿大夫等都可以尊称为夫子

10、周任:上古时期的史官。

11、陈力就列,不能者止:能施展自己才能,就接受职位;如若不能,就应辞去职务。陈:施展。就:担任。列:职位。止:不去。

12、危:名词作动词,遇到危险(摇晃着要倒下)。持:护持。

13、颠:跌倒。扶:搀扶。

14、相(xiàng):搀扶盲人走路的人(辅助者)。

15、兕(sì):独角犀牛。柙(xiá):关猛兽的笼子。

16、龟玉都是宝物。龟:龟版,用来占卜。玉,在:指玉瑞和玉器。玉瑞用来表示爵位,玉器用于祭祀。椟(dú):匣子。

17、固:指城郭坚固。近:靠近。费(古读bì):季氏的私邑,及今山东费县。一说读fèi,当地人称费(fèi)县。

18、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君子厌恶那些不肯说(自己)想要那样而偏要找借口的人。疾:痛恨。夫:代词,那种。舍:舍弃,撇开。辞:托辞,借口。

19、有国有家者:有国土的诸侯和有封地的大夫。国:诸侯统治的政治区域。家:卿大夫统治的政治区域。

20、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意思是“不担忧贫困而担忧分配不均,不担忧人(东西)少而担忧社会不安定”。患,忧虑,担心。寡,少。

21、盖均无贫:财富分配公平合理,上下各得其分,就没有贫穷。

22、和无寡:和平了,人口就不会少了。

23、安无倾:国家安定,就没有倾覆的危险。

24、夫:句首语气词。如是:如此。

25、文:文教,指礼乐。来:使……来(归附)。

26、安:使……安定。

27、相:(xiàng)辅佐。

28、分崩离析:国家四分五裂,不能守全。守:守国,保全国家。

29、干:盾牌。戈:古代用来刺杀的一种长柄兵器。干戈:指军事。

30、萧墙:国君宫门内迎门的小墙,又叫做屏。因古时臣子朝见国君,走到此必肃然起敬,故称“萧墙”。萧:古通“肃”。这里借指宫廷。

1611孔子曰: “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

注释

▲探汤:汤在古代指热水,探汤指把手伸进热水里。

译文

孔子说:“看到善的行为要像担心自己追赶不上似的跟着去学,看到不善的行为要像把手伸进热水中一样赶快避开。我见过这样的人,也听过这样的话。隐居避世保全自己的志向,行使仁义达到自己的理想。我听过这样的话,没见过这样的人。”

学而思

“见不善如探汤”并非指见到不善就躲开,那样做是见义不为。“如探汤”是指内心的防线如探汤一般,心中没有一丝不善的想法。

见到善行争先恐后,见到不善修正自身,这是儒家思想,孔子赞同这种观点,所以说即见其人,又闻其语。避世隐居,洁身自好,却想着实行大义于天下,也只能嘴上说说而已,是实现不了的,因此孔子说只闻其语,不见其人。这是儒家入世观念与当时避世观念的不同。(注:避世隐居不是老子思想,老子主张无为之道是为而不争,有所作为却不争功劳。)

参读:

《里仁篇》41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述而篇》72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泰伯篇》85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

《微子篇》187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微子篇》188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如何区分、判断古汉语中“为”字是动词还是介词?如:“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 为为、为 wéi〈动〉(1) (为的本义是母猴。象形。按字,从爪,古文下象两母猴相对形)(2) 假借为“伪”。做,作,干,搞 [do;act;make]我...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