锣鼓经的详细资料(简体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3浏览:2收藏

锣鼓经的详细资料(简体,第1张

分类: 文化/艺术 >> 舞蹈

解析:

一、清锣鼓

清锣鼓主要有《威风锣鼓》、《太原锣鼓》、《绛州鼓乐》《岳村孤子》、《斤秤锣鼓》等。

威风锣鼓

1988年以来,山西的威风锣鼓从农运会到亚运会,从省城的民间艺术节到天安门广场的四十周年大庆,真正打出了山西民间艺术的威风,誉享全国,声闻世界。

威风锣鼓是流行在霍州、洪洞、汾西、临汾一带的民间广场艺术。相传,公元619年,李世民在霍州大战刘武周部,击鼓迎战,鸣锣收兵,进退有序,取得了胜利,于是流传下威风锣鼓。这种锣鼓的特色就是“威风”。从锣鼓的配置打法,演奏队的组织、表演、着装,都在展 风。

第一,音响威风。看威风锣鼓,在未见其形时,早闻其声厂,而且如雷贯耳,非同凡响。其实它所使用的乐器很单纯,只有鼓、锣、铙、钹四件。传统配置比例是鼓2锣8铙4钹2。现在人数扩大,多到四、五百人,加大了鼓和锣的比例,使音响更加突出。演奏方法是鼓指挥,锣主奏,铙和钹分成两个声部,交替对奏。乐句处理多以“句句双”出现。上百面鼓,几百面锣,成百付铙钹,共鸣齐奏,音响如天地轰鸣,使人感受到当年李世民领兵征战的威风。由于节奏变化多样,有2/4 3/4 4/4, 还有 3/8 5/8出现,因而呈现多种色彩,让人感觉到趣味无穷,宏亮而不单调,刚劲而含有柔美。

第二,曲式威风。威风锣鼓的曲牌,既独立成章,又联缀成套。其多段体套曲一般分“帽头”“主体”“收尾”三个部份。曲式、句式、节奏多为行进式;曲牌名称亦大多从军事而来:“单刀赴会”、“三战吕布”、“四面埋伏”、“五马破曹”、“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等,演奏多从“擂鼓”开始,起伏相间,张弛结合,但又不离气势雄宏的主题,造成一种刀光剑影,兵刃相交的战场意境。

第三,场面威风。威风锣鼓的演奏多到几百人,一律古代士卒装束,摆开一个接一个的战阵,前后进退,左右开合;一忽而风卷残云,一忽而雨打枯叶;分开的象八卦,云集阴阳双合。那场面实在惊人,也着实感人。

第四,舞姿威风,队员在表演时,结合鼓点节奏场面变化,作出种种舞姿身段。鼓手有“左右开弓”、“马步冲击”、“穿插对打”、“开合斗打”;锣手有“反扣前冲”、“回扣后弓”;铙钹手有“大镲高翻”、“胸前空翻”,还有“单翻”、“双翻”、“斜叉”、“正叉”等,鼓锣镲在这里也变成刀枪剑,演奏员已成为将尉卒,威武雄壮,一股杀气,“舞”成了“武”。演奏中又巧妙自如地运用了“鼓花”、“锣花”、“铙花”,加之棰腕上的彩带装饰,整个场面又显得五彩缤纷,给予人以悦目舒畅之感,“武”又成了“舞”。

太原锣鼓

太原锣鼓是流行在太原和晋中一带的一种锣鼓音乐。曲牌有:“流水”、“一二五”等多种。“流水”,相传自后汉刘智远,刘的妹妹住太原古寨村,每逢出动以锣鼓相迎,演奏曲牌取福如东海长流水之意。“一二五”则是根据马锣击打节奏而得名。

太原锣鼓所用乐器分大小两组,以大家什享名。其乐器为大鼓(有的直径五尺左右)、大铙、大钹,大鼓为领奏。小家什为战鼓、马锣、二钹铰子。在曲式结构和打击艺术上的显著特点是:重章迭句、长短错落,象似古典诗词的句式结构,能给人以厚重紧凑,回环反复的印象。演奏中常常使用急煞停顿,如乐谱中的休止,给人以干净利索的深刻印象。演奏徐缓时如潺潺流水,急骤时则似大浪奔腾;轻敲时鸾铃叮当,重击时霹雳轰鸣。演奏者情态激奋,忽而抛镲亮相,忽而怀抱金瓜。音响、感情、表演交织融汇,引人人胜。

太原锣鼓常常把竞争引入演奏,分两队对垒进行。甲队一曲终了,乙队一曲开始,或两队同时开打。这种对台演奏,越打越来劲,越看越振奋,有时演奏长达五、六个小时而不肯罢休。

绛州鼓乐

新绛县,古称绛州。山西锣鼓音乐的一方宝地。花庆鼓、汾南车鼓、穿相锣鼓,皆在这里降生;《秦王点兵》、《老鼠娶亲》、《厦坡上滚核桃》等都在这里升华。绛州鼓乐将成为中国音乐史上显赫的一章。

《秦王破阵乐》。秦王,李世民登基前的封爵。唐初,朔州刘武周反叛,占领并州,锋及河东,齐王李元吉败北奔回长安。李世民 领军渡河东征,屯兵绛州柏壁,东打西杀,南击北进,一举收复并州,保住了李家天下。在他北定太原凯旋归来时,军中作《秦王破阵乐》以迎。史载此乐以“擂大鼓为主”,“杂以龟兹之乐”。现今,新绛不但有“擂鼓台”存在,还有《小秦王乱点兵》、《唐王出城》的锣鼓曲牌流行。绛州鼓乐的丰富繁荣,恐怕与这个重大的历史源渊相关。

《秦王点兵》。这是一首廿世纪八十年代的新作。在原《秦王破阵乐》的基础上,摄取了《汾南车鼓》、《花敲鼓》、《老虎磕牙》等鼓种曲牌成分,成此杰作。它融汇了历史和当今、群众和专家、业余和专业的艺术结晶,是社会主义时代的新鼓乐,它两次轰动京华, —次震撼巴黎,是黄河文化的骄傲,是中华文化的骄傲。

《秦王点兵》全曲包括引子、鼓边段、鼓心段、锣鼓段、华彩段、尾声段六部份,紧慢张弛结构得当,乐曲相当完整,它将民间套曲的特点与现代曲式结构相融合,使民间锣鼓乐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乐曲以出兵为主题,从元帅升帐开始,直到官兵进入,列队布阵,点兵习武,准备出征结束。乐器分高低两个声部,高音有校鼓、卒鼓、小件铜器;低音有帅鼓、将鼓、大件铜器。演奏中根据主题要求,分别采用不同的演奏手段,有独奏、对奏、合奏、干敲、花打、混击,慢速、中速、快速;四拍、三拍、二拍。引子里的号角长音把人带进古战场阵地;鼓边采用了击鼓边、鼓邦、鼓环、鼓钉,并与夹板对奏、合奏,新颖多彩。华彩段则吸收西洋协奏曲中的华彩手法,别开生面,映照出将士们临战前的乐观心理。

花敲鼓

花敲鼓,亦名花庆鼓,又叫干鼓。它以不伴锣镲,革木干打为特色,全围亦属罕见。因此在演奏中尽量发挥鼓的优势,挖掘鼓的潜力,打遍了鼓的所有部位,连鼓环、鼓钉都不放过,也汇总了击鼓的各种技巧,使人耳目一新,别开一方天地。花敲鼓因此得名,并传播四方。

岳村(钅瓜)子

因产生于文水岳村,(钅瓜)了是主奏乐器小镲打音的摹声,故而得名。这套锣鼓只有两种乐器,鼓和镲。却能打出大自然的风雨雷电,人世间的喜怒哀乐。全凭着打击技巧的变化。比如鼓有正击、轻击、边击、邦击;镲有擦击、抛击、闷击、平击;每种击法还可细分,共打法技巧不下几十种。它的著名曲目是《雷公闪电》,中有“天边积云”、“远处雷声”、“山雨欲来”、“乌云压顶”、“炸雷轰响”、“风雨交加”、“雨过天晴”、“田禾碧翠”、“人喜雀跃”,意境十分感人。乐队传统组合是42人,42件乐器。

斤秤锣鼓

原名《斤秤歌》,流行在长治一带。这种锣鼓是以旧衡制十六两一斤与新衡制十两一斤的换算进行演奏,好象是写在锣鼓曲牌上的对数表。整套锣鼓分十五遍连续演奏。因斤秤歌遍遍口诀不同,故既不能一锣到底,也不能反复重叠,更不同于一般的曲牌连奏,是按照“问斤求两”的规律:一是 625,二是125,:三是1875,四是25,……直到十五9375,十六一斤收尾。鼓点打法遍遍迥异。要求演奏者必须娴熟斤秤歌口诀和锣鼓点数。这种锣鼓数学,融知识、趣味、娱乐于一体,作者的用心堪称佳绝。它的数学应用虽已成过去,但其文化娱乐职能却将永存。

背冰插花锣鼓

这种锣鼓流行在黄河岸边的永济一带,起源于古老的河祭。表演者全是男性,光膀赤腿,每人背一块冰,再背一铁棍,上插花束。手提锣鼓,边走边打,山村外到村里。给人以粗犷激越的野性感,有一种古朴的意境。

二、舞蹈锣鼓

舞蹈锣鼓是融舞蹈与锣鼓于一体,锣鼓演奏者也是舞蹈表演者,亦称鼓舞。这是一种比较占老的艺术形式,山西有它相当大的家族,现择主要两种介绍。

转身鼓

这是一种主要流传在襄汾县的鼓舞,以转身击鼓而名。据传始于明代万历年间。它的鼓点曲牌很丰富,原有一百多首,现今还流传三十多首。曲牌大多短小洗炼,结体为 A-B-A,B段是主体,富于变化。表现的内容相当奉富,主要是农村生活题材,亦有历史故事、动物态势,生动的名称就给人极大的吸引力。什么“小娃摇耧”、“撅面片”、“摘豆角”、“麻雀叫喳喳”、“狮子大张嘴”等。在击鼓技艺上亦变化多彩,因而能出现十多种不同的音响,摹拟生活,使人倍增亲切感。与音响谐调,伴舞轻盈明快,灵巧多变。因为鼓是放在固定鼓架上的,表演者更能自如地表演舞姿。

扇 鼓

扇鼓亦称太平鼓。南以曲沃为最,北以朔州称佳,是一种说唱鼓舞,起端于神祀。其鼓形如蒲扇,名以形得。单面,用藤条或竹篾敲击。鼓柄缀串铁环数个,舞动时叮当有声,颇添几分情趣。扇鼓的鼓者、舞者、说唱者一身三任,无需另行伴奏。鼓技、舞姿有多种变化,说唱内容随时代更新,贴近群众心理。演奏无一定人数限制,服饰无特殊要求,场地随处皆可,活动简便,很受群众欢迎。曲沃扇鼓还留有占傩舞印痕,可以看出原始祭祀向群众娱乐的演变轨迹。

三、吹打乐

史料记载,我省民间吹打乐始于秦汉。民间以唢呐为主的吹打乐是成熟于明清,并普及到民间,在全省极普遍。

有专家将民间吹打乐分为粗吹和细吹两种类型。粗吹乐器有唢呐、笙、管、大鼓、大锣、大镲,多用于民间喜庆节日,社火伴奏,主要形式为民间八音。

民间八音大体可分南北两路。太原以南吹打并重,吹管乐器主要是唢呐,而且常常两支、三支唢呐并吹,吹一段后专门有打击乐表演,打击音响与演奏表情动态相结合,抛露各种打击技法,十分引人。北路主要集中在忻州、定襄、五台、原平、代县、繁峙。侧重在吹,锣鼓只作配合。吹管乐器以唢呐、管子为主,还有海笛(小唢呐), 口哨,必须有笙伴奏。实际上是把粗吹和细吹 (笙管乐,小件打击乐)融合在一起。使表现力更强,适应范围更广,技巧要求更高。曲目很丰富,除戏曲吹腔、民歌小调、传统曲牌外,庙堂佛曲亦为拿手。许多名家都出在这里,如著名笙演奏家胡天泉、阎海登,著名唢呐演奏家殷二文、胡金泉,著名管子演奏家张计贵等。

细吹主要指佛道音乐,这是民间的室内轻音乐,吹管乐器主要是笙管,打击乐器除小件锣鼓铰子、叮哨外,又加进一些佛道专有乐器,如钟磬木鱼,鱼鼓、简板等。声音色彩清幽超脱。

这里介绍两种吹打乐的曲目:五虎爬山

这是根据洪洞金鼓乐《五福捧寿》改编的新作,它融吹奏、敲击,舞蹈于一体,格调豪爽、曲牌丰富、舞姿开朗、表现着人民英武向上的气质。由五人击鼓表演,唢呐吹奏开门歌开头引入,一面大鼓主奏,四面小鼓协奏,声音宏亮、铿锵密集、潇洒爽脱。全曲虎头,豹腰、凤尾,效果感人。

大得胜

晋北吹打乐代表曲目之一,用于喜庆和社火伴奏,火爆热烈,节奏明快。一般由“过队”、“耍娃子”、“过街”、“吊棒槌”、“步步紧”、“绕天飞”等五、六个曲目组成,表现战场凯旋归来,军民欢腾的主题。此曲为唢呐主奏,笙和锣鼓等打击乐伴奏。乐曲开始由大锣快速鸣奏十三响引入,保留着古战场鸣金收兵得胜归来的风范。一些吹奏专家,对乐曲进行整理加工后,多次在国外演奏。

锣鼓乐器名称有大锣、小锣、大钹、单皮鼓(司鼓)、大鼓等。

1、大锣是铜制的,直径约30厘米,扁平圆体,有边,边孔较小,系以绳。演奏时,左手提锣,右手持木槌击奏,在戏曲伴奏和器乐合奏中常用到它。

2、小锣因锣面较小而得名。铜制,圆形,直径约22厘米,中心部稍凸起,不系绳。演奏时用左手指支定锣内缘,右手持一薄木片敲击发声。它的音色明亮 清脆。小锣在京戏中也称京小锣,它与大锣在京剧中随着表演动作的节奏敲击,起着衬托和加强效果的作用。

3、大钹,圆形(中间突起),铜制。两面为一付,每面直径约一尺。大钹无固定音高,用一线记谱。大钹声音宏亮,多用于合奏和戏剧、歌舞的伴奏。

4、司鼓的职能就是对舞台节奏的掌握,是舞台节奏的主宰者。司鼓者在演奏的过程中,要通过对剧情的理解,准确无误地处理好各种节奏类型,对剧目进行中的启、承、转、合进行阶段性的扩展和烘托,从而达到渲染剧情,衬托戏剧人物的目的,使剧目的演出更具艺术感染力。

5、大鼓由鼓身、鼓皮、鼓圈、鼓卡和鼓棰等部分组成。大鼓属于双面膜鸣乐器,无固定音高,但可控制发音的强弱变化。用鼓棰敲击发音,随用力的变化来表现不同的音乐情绪。其音色低沉响亮,雄壮有力,用于模仿雷声和炮声时恰如其分。

锣鼓经实际上以口头背诵的锣鼓谱。将各种打击乐器以不同的方式加以组合,并通过各种不同的节奏形态演奏出来,就形成一套套的锣鼓点。

将各种锣鼓点按其实际音响与节奏口头背诵,则称为锣鼓经。简称锣经。 锣鼓经在戏曲的训练与排演中有重要作用,是戏曲艺人必须熟悉掌握的手段。

京剧起源期:

徽州商人富甲一方,商业的成功引发了文化消费欲望的高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戏曲声腔昆山腔的兴起,纷纷蓄养家班,角色斗艺,并卖力为乾隆下江南收集声色歌舞。

不惜重金包装徽剧色艺,客观上为徽剧进京创造了条件。雄霸明清商界500余年的徽州商帮以盐商出名,黄山歙县的盐商尤其出名,富甲一方。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戏曲声腔昆山腔的兴起,江南江北文人士大夫和富商巨贾纷纷蓄养家庭戏班。已经在外地商界崭露头角的徽商也纷纷效仿。

-京剧

锣鼓经是中国传统器乐及戏曲里面常用的打击乐记谱方法,也称为“锣经”,主要是用鼓、板、大锣、小锣、铙钹、堂鼓等打击乐的声音组合成各种不同的节奏,以烘托舞台上肃穆、悠闲、抒情、紧张、激烈、惊惶的不同的情绪及气氛。锣鼓经实际上是以口头背诵的锣鼓谱。将各种打击乐器以不同的方式加以组合,并通过各种不同的节奏形态演奏出来,就形成一套套的锣鼓点。将各种锣鼓点按其实际音响与节奏口头背诵,则称为锣鼓经。简称锣经。锣鼓经在戏曲的训练与排演中有重要作用,是戏曲艺人必须熟悉掌握的手段。锣鼓经实际上是以口头背诵的锣鼓谱。将各种打击乐器以不同的方式加以组合,并通过各种不同的节奏形态演奏出来,就形成一套套的锣鼓点。将各种锣鼓点按其实际音响与节奏口头背诵,则称为锣鼓经。简称锣经。锣鼓经在戏曲的训练与排演中有重要作用,是戏曲艺人必须熟悉掌握的手段。乐队的乐师需要熟悉锣经。能熟练地背诵各种锣经,乃是学习各种打击乐器演奏技术的阶梯。只有先熟记各种锣经,方能熟练地掌握各种打击乐器的演奏技术,在实际演奏时,能准确地掌握板眼节奏。演员也同样需要熟悉锣经,依靠锣经来掌握表演的节奏。因为戏曲表演中的身段动作很讲究节奏性与舞蹈性,许多特定的身段动作总是在一定的锣鼓点的配合中完成的。如不熟悉锣经,身段台步的节奏就难于准确地掌握。特别是一些繁难、惊险的动作,在节奏的准确性上要求更为严格,节奏掌握不稳往往容易导致失误。至于演员的唱、念,也仍然不能离开锣鼓的配合,只有熟悉锣经,才能掌握唱、念应有的速度、节奏与分寸。

1、中国传统的记谱法有哪些。

2、中国传统的记谱法除了基本13种还有哪些。

3、在我国传统的记谱法。

4、在中国传统的记谱法中。

1中国传统的记谱法基本有十三种,分别是:工尺谱、琴谱、燕乐半字谱、弦索谱、管色谱、俗字谱、律吕字谱、方格谱、雅乐谱、曲线谱、央移谱、查巴谱、锣鼓经。

2 《工尺谱》是用上、尺、工、合、 乙的七个字来表示如现代的多、来、米、发、索、拉、西,在工尺等字的右边加单人旁来表现高音(亻),用字的第三一笔加撇来表示低音。

3 琴谱是用文字将古琴曲的定弦法、弹奏手法和分句法等记录下来。

4 燕乐半字谱所用的符号大多形似半个汉字,多用于记录燕乐!故得名! 弦索谱是一种指位谱,原理和今吉他指位谱相似。

5至今已失传! 管色谱是一种音位谱,最初可能是管乐器指法符号的演变。

6 俗字谱即工尺谱的前身。

7姜白石《白石道人歌曲》所用的“旁谱”、张炎《词源》中的“管色应指字谱”和陈元靓《事林广记》中的“管色指法谱”等都属于俗字谱。

8俗字谱和唐人大曲谱一起发展融合成为明清工尺谱 律吕字谱使用十二律吕名记录曲调中各声音高的一种记谱法。

9我国曾用此记录雅乐。

10目前仍广泛用和日本和韩国。

11 方格谱是太簇律由低到高列出十二律,在音图最右边一行注律吕字样,每格代表一个半音,自左而右每格代表一个相对等长时值单位。

12 雅乐谱是明代记载祭祀孔子所用的音乐的曲谱形式。

13 曲线谱是用曲折的线条来记写曲调进行的乐谱。

14 央移谱是藏传佛教使用的曲谱,是在七条平行线上划出各种曲线组成的一种曲谱。

15 查巴谱是一种在方格中划曲线的曲谱。

16 锣鼓经是一种打击乐的曲谱。

17又叫“锣经”、“锣鼓谱”和“法器谱”等。

中国传统的记谱法基本有十三种,分别是:工尺谱、琴谱、燕乐半字谱、弦索谱、管色谱、俗字谱、律吕字谱、方格谱、雅乐谱、曲线谱、央移谱、查巴谱、锣鼓经

在当今,中国汉字记谱主要是用宫、商、角、清角(和)、徵、羽、变宫(变)分别来表示do、re、mi、fa、sol、la、si,而在工尺谱中,则表示为上、尺、工、合、六、五、一。而在汉字下方画斜线和在汉字旁家部首(例如加“亻”等)来表现音高。

琴谱是用文字将古琴曲的定弦法、弹奏手法和分句法等记录下来。

燕乐半字谱所用的符号大多形似半个汉字,多用于记录燕乐!故得名!

弦索谱是一种指位谱,原理与今吉他指位谱相似。至今已失传!

管色谱是一种音位谱,最初可能是管乐器指法符号的演变。

俗字谱即工尺谱的前身。

律吕字谱使用十二律吕名记录曲调中各声音高的一种记谱法。我国曾用此记录雅乐。目前仍广泛用与日本和韩国。

方格谱是太簇律由低到高列出十二律,在音图最右边一行注律吕字样,每格代表一个半音,自左而右每格代表一个相对等长时值单位。

雅乐谱是明代记载祭祀孔子所用的音乐的曲谱形式。

曲线谱是用曲折的线条来记写曲调进行的乐谱。

央移谱是藏传佛教使用的曲谱,是在七条平行线上划出各种曲线组成的一种曲谱。

查巴谱是一种在方格中划曲线的曲谱。

锣鼓经是一种打击乐的曲谱。又叫“锣经”、“锣鼓谱”和“法器谱”等。

哦,这个就比较简单了,因为这种用途一般都只有简单的几种,只需打锣鼓的几个人凑在一起多练习然后就反复打就成了。不过,这种锣鼓也有套路,常常每个地方的风俗习惯不一样而打法和锣鼓的演练也会有一定的区别。一般红白喜事用的锣鼓较少纯粹的锣鼓打击,大多配有唢呐等吹奏乐进行套打。当然了这是传统的,练习则常常是口传心授,一般由老一辈艺术先传锣鼓经,待背熟之后跟着套打慢慢就会了,比较常见的是一套锣鼓斑子中只换一个新手进去,较少有整不斑子全换成新生的情况。

而现代的呢则有打节庆锣鼓来做红白喜事的,这个就比较容易了,简单而曲锣鼓谱子易找。

锣鼓经的详细资料(简体

分类: 文化/艺术 >> 舞蹈 解析: 一、清锣鼓 清锣鼓主要有《威风锣鼓》、《太原锣鼓》、《绛州鼓乐》《岳村孤子》、《斤...
点击下载
上一篇:家谱的制作方法?下一篇:关于常氏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