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坚的原名叫普六茹坚,李世民原名叫大野世民,事实真的如此么?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3浏览:2收藏

杨坚的原名叫普六茹坚,李世民原名叫大野世民,事实真的如此么?,第1张

是的,杨坚的鲜卑姓氏叫“普六茹”,他还有个鲜卑字号,叫“那罗延”,甚至还有个鲜卑族老婆,叫独孤伽罗。杨坚的长子杨勇,鲜卑名“普六茹•睍地伐”,次子杨广鲜卑名叫“普六茹•阿摩”。

同样,李唐王朝的国姓,也有个鲜卑姓氏,叫“大野”。正常情况下,他们都应该有鲜卑名字,只是史书没记录下来。

人们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老杨家和老李家到底是不是“假洋鬼子”?

按史料记载,杨坚出身弘农杨氏,货真价实的汉人。这个家族在两汉可谓名人辈出,西汉开国战争中,乌江边斩杀项羽的,有位叫杨喜的侍卫,就是弘农杨氏始祖。杨家在东汉四世三公,显赫一时。

不过,据史学家陈寅恪考证,杨坚很可能是山东杨氏,冒领弘农杨氏而已。但不管弘农杨氏,还是山东杨氏,其汉人的身份是可以确认的。

如果按现代医学血源论,隋炀帝杨广,身上确实有鲜卑血统。其母独孤伽罗,是鲜卑贵族独孤信的女儿。独孤伽罗的生母崔氏是汉人,因而她身上有一半汉人血统,因此杨广身上有四分之一鲜卑血统。

同样,李渊身上也有四分之一鲜卑血统(其母独孤氏有一半汉人血统)。李世民及他的儿子们,血统要复杂一些。

李渊的嫡妻窦氏,其父是汉人,其母是宇文泰的第五女襄阳公主,宇文泰的母亲是汉人,襄阳公主的生母不详。以此推导,窦氏身上有八分之三或八分之一鲜卑血统,也就是说,李世民身上大约有四分之一鲜卑血统。

李世民的嫡妻长孙皇后出身也很复杂,她虽是鲜卑人,身上也有汉人血统。粗略计算,高宗李治约有一半的鲜卑血统。

由此可见,从南北朝开始,北方游牧民族与汉民族融合现象严重,已经很难分得清纯正的汉人或鲜卑人种。

这种民族融合的现象,源于五胡十六国及南北朝时期。随着西晋的灭亡和鲜卑拓跋氏的崛起,中国北方地区,经历了三百年的少数民族统治期,社会经过了汉民鲜卑化,和鲜卑汉化两个阶段。

杨氏和李氏家族,就是汉民鲜卑化的代表。在鲜卑政权北魏统治时期,为了融入鲜卑上流社会,他们与鲜卑贵族通婚,获得身份认同。而鲜卑贵族也通过与汉人豪门士族通婚,获得地方势力支持。由此形成了一个,由鲜卑贵族与当地豪门士族,共同构成的上层建筑。

李渊的祖父李虎,位列西魏八柱国,并被赐姓“大野”。杨坚的父亲杨忠,位列西魏十二将军,因北周建国有功,被赐姓“普六茹”。不过,随着鲜卑族汉化,以及杨坚建立隋朝后,原先鲜卑化的汉民,又纷纷改回汉姓。

所以从严格意义上讲,到李世民这一代,早就没有了“大野”姓氏,不应该称之为“大野世民”。

那么,为什么还有很多人纠缠于李唐到底是鲜卑人,还是汉人呢?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件事?

首先,很多少数民族其实原本就是中原人种的分支,本是同根生。

根据《史记》等记载,包括鲜卑、突厥、匈奴,以及更早的山戎、鬼方、猃狁、东胡,后来的乌桓、吐谷浑、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其先祖都是夏商周三代的部落分支。

在西周农耕文明之前,中国以游牧文明为主体。随着中原农耕文明的发展,一部分人进入西周的封建社会,成为汉民族。

还有一部分人依然保留了三代之前的游牧文明,他们逐水草而居,漂泊在两河文明的四周,形成了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各大游牧部落,进而发展成汉民族以外的少数民族。

从人类发展的根脉上看,无论汉民族还是少数民族,原本都是一家人。

古代帝王尤其是初代帝王在位登九五上了帝号,削平各个山头之后首先要做的就是取得政权合法化的一系列措施。所谓马上得天下,还要下马治天下,这些措施一部分是通过君权神授的方式,借助于大自然或者神秘力量,比如刘邦斩白蛇等。另一方面就是采用世俗化的文化观念力量的方式,比较典型的有宋朝的百家姓把赵姓放在第一,吴越武肃王钱镠的钱姓只能屈居第二。唐朝的李家是关陇军事政治集团夺了隋朝的天下。

作为关中的大姓,八柱国之一的李家,在统一全国之后必然要改变自魏晋南北朝时代遗留下的山东士族和南方士族的排位问题。这也是唐太宗希望建立以唐宗室和功臣集团为主题的新士族为核心,从而保证李氏天下的长远统治的初心。

唐太宗李世民让高士廉为负责人,将南北士族、山东、关中士族、鲜卑士族按照家谱、历史源流来考证分为上上到下下九个等级。唐太宗为何如此重视编写一部氏族志来达到他维护统治的目的呢?这是因为三国时代魏文帝建立九品官人法,按照家谱和谱籍来推选人才,没有好的门第是当不了官的,这种门第观念一直延续到了唐初,要改变这种状态必然要重新进行排位。

各大士族 中其中北方士人过江的称为侨姓,以王、谢、袁、萧为主体,比较著名的是王导、谢安家族。南方土著的大族则称为吴姓,以朱、张、顾、陆为主体,在三国时期孙权家族其实属于侨姓,他是淮泗集团迁居江南与当地吴姓融合形成了吴国。北方山东土族称为郡姓,以王、崔、卢、李、郑为大姓;关中则以韦、斐、柳、薛、杨、杜为大姓。另外还有鲜卑姓又称为虏姓,以元、长孙、宇文、于、陆、源、窦为大姓。

当然这些大姓并不是一成不变,有些是渊源很久但是后来衰微,也有新起的大姓,但是社会并不一定承认。门第的形成还有礼教和风尚的区别,比如南方的谢姓和王姓就是熟知儒学、佛学、玄学,又能写文章为风尚的家族。旧时王谢堂前燕就是说的两个家族的门第很高,与普通士族是不会通婚的。唐太宗让高士廉去编写氏族志,但是开始并没有说出自己心中隐秘的目的。

高士廉完成初稿后呈给唐太宗观看,列山东崔姓为上之上等,可见当时的门第观念影响深入人心。唐太宗对于高士廉没有心领神会自己的用意很不满的说道:我跟山东的崔、卢、郑等大姓并没有嫌弃怨恨,本来他们就已经衰微,现在连个大官他们都做不到,还自负门第,与他族联姻还要很多钱财,不知道世人为何看中他们。我平定四海,天下一家,在朝廷做大官的要么功业显赫要么德行过人,要么学术通达,才能升到三品以上,为什么要和这些衰落户结亲,给的彩礼少了还被轻蔑。

高士廉经过唐太宗这一番批评才明白圣上的本意,将皇族列为第一等,外戚列为第二等、崔姓第三等。当时的崔民干也只是黄门侍郎四品官,在朝廷是没有多大的话语权。《氏族志》编写完成一共包含二百九十三个姓、将很多唐朝的功臣列为士族,关中士族一向看不起山东士族,氏族志将两个并列。

另外就是南方士族被北方士族轻视,这次也恢复南方士族的声望。氏族志编写组的人员组成有代表山东士族的高士廉、代表关中士族的韦挺、代表南方士族的岑文本、代表河西士族的令狐德棻。四人按照唐太宗的本意将之前的士族重新排列,形成了以唐宗室为首,功臣与关中士族为辅佐,山东和南方士族为次要辅佐的新统治集团。这种安排恰好是唐朝以关中为根本,统一中国的需要。

唐太宗在撰写新的士族排序的同时,也在用心培植这个集团,他将诸王和公主与功臣集团名臣家族进行通婚,而不和山东旧族联姻。后来科举制度代替了士族制度,到唐高宗时代又进行了改动。正是通过这种世俗化的制度设计保证了初唐的稳定局面,虽然期间有武则天代表的关中和山东士族等的斗争,但是大致没出过什么乱子,这比后来的朱元璋分封儿子要高明的多。

李广(西汉名将)→……→李弇(李广的十四世孙)→李昶→李暠(也作李皓)→李歆→李重耳→李熙→李天锡(也作李天赐)→李虎→李昞→唐高祖李渊。

一、高祖父母

李熙,北魏金门镇将,唐朝追谥宣皇帝,庙号献祖。

张氏,追谥宣献皇后。

二、曾祖父母

李天锡,北魏幢主,西魏时追赠司空,唐朝追谥光皇帝,庙号懿祖。

贾氏,追谥光懿皇后。

三、祖父母

李虎,西魏八柱国之一,官至太尉,北周时追封唐国公,谥号襄。唐朝追谥景皇帝,庙号太祖。

梁氏,追谥景烈皇后。

四、父母

李昞,北周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袭封唐国公。唐朝追谥元皇帝,庙号世祖。

独孤氏,追谥元贞皇后,独孤信第四女。

扩展资料:

1、李熙:

赢姓李氏,名熙,字孟良。是十六国时期西凉开国君主[凉武昭王]李暠之曾孙、西凉后主李歆之孙、李重耳之子,唐太祖李虎的祖父、唐世祖元皇帝李昞的曾祖父、唐高祖李渊的高祖父、唐太宗李世民的太祖父。祖籍赵郡昭庆(今邢台市隆尧县)。

他曾任金门镇将,领豪杰镇守北方六镇中的黑城镇(今呼和浩特武川县),护卫北魏国都平城(今山西大同),抵御来自北方草原柔然等国的侵扰。

唐高祖李渊称帝后,于武德元年六月初六(618年7月3日)追谥李熙为“宣简公”。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后,在邢台市隆尧县花费16年时间修建了大唐祖陵,葬李熙、李天赐。

2、李虎

字文彬,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县)人。南北朝时期西魏大臣,唐高祖李渊祖父、唐太宗李世民曾祖,妻子为安定梁氏。

少时风流倜傥,志向远大。喜爱读书,精通骑射。广交朋友,乐善好施。最初追随贺拔岳,深受重用,从平元颢,打败万俟鬼奴。

在贺拔岳遇害后,曾欲拥立贺拔岳的兄长继任,后来追随宇文泰平定叛乱,并抵抗东魏,成为西魏八柱国之一,赐姓大野氏,拜太尉,封陇西郡公。当时荣盛,莫与为比。大统十七年(551年),去世。北周保定年间,追封唐国公,谥号为襄。

参考资料:

-李渊

参考资料:

-李熙

参考资料:

-李虎

杨坚的原名叫普六茹坚,李世民原名叫大野世民,事实真的如此么?

是的,杨坚的鲜卑姓氏叫“普六茹”,他还有个鲜卑字号,叫“那罗延”,甚至还有个鲜卑族老婆,叫独孤伽罗。杨坚的长子杨勇,鲜卑名“普六茹...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