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的范本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3浏览:1收藏

家谱的范本,第1张

一个家谱有很多种,具体如下:

1、欧式

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

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来很方便。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配偶、葬地、功绩等。

2、苏式

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

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3、宝塔式

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

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很多不便。

此种图谱最迟在南宋时期出现,其特点是将始祖置于上方正中位置,后世子孙按辈分依次排列,每一父辈必置于字辈的上方正中,这样家庭成员的亲疏、血缘关系表现的非常明了。

但宝塔式的缺点是,当家族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无法将世系在一张纸上画出,而且由于各支系子嗣多寡不一,难以保持图谱整体上的均衡,容易给人一种不整理的感觉,另外宝塔式图谱在附记履历时由于篇幅有限也受到较大的限制。

4、牒记式

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种关系。

每个人名下都有一个相关的简介,如: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藏地、功绩等。牒记式的世系形式固定,次序分明,比较节约纸张。

牒记式家谱类似于每位家庭成员的简历汇编,其起源大约是源于欧式图谱,大致相当于欧式图谱后面的传记部分。其优点是世系固定,依次分明,因此, 有不少家谱采用这一图谱。

扩展资料:

家谱:又称族谱、宗谱等。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皇帝的家谱称玉牒,如新朝玉牒、皇宋玉牒。它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由正史中的帝王本纪及王侯列传、年表等演变而来。

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而言,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中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记载的是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籍。家谱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参考资料:

家谱

一部体例完整的家谱,大致应有以下各项:

1谱名 一般均称为家谱、宗谱、族谱、家乘、世谱、统谱、支谱、祖谱、合谱、联宗谱、大成谱、房谱等,也有的称为谱传、真谱、渊源录、源流考、清芬录、世典、世牒、世恩录、故谱、族谱图、族系、族讲、石谱、世家、私谱、本书、大同谱、乡贤录、传芳集、家传簿、先德传、系谱、谱志略、家谱汇编、家模汇编等,可谓名目繁多。

2谱序 稍具规模的家谱,卷首一定会有一篇至几十篇不等的序文,它是每部家谱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谱序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跋语、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它关于本族的记述。

3谱例 又称凡例,主要是阐述家谱的纂修原则和体例。一般而言,一些家谱在每一次续修时都会订出若干条适合社会潮流与需要的规则,以作为修谱时所要遵循的原则。

4谱论 许多家谱都专门辟有谱论一章,专收先贤的谱说、谱论、谱议的篇章和古代经典中的有关论述,对修谱的作用、功能、意义、历史、原理、方法等加以发明和阐述,是研究谱学的宝贵资料。

5恩荣录 主要内容为历代皇帝对家族中的官员及其家谱的敕书、诏命、赐字、赐匾、赐诗、赐联、御谥文、御制碑文以及地方官府的赠谕文字等,以显示和炫耀朝廷对该家庭及其成员的奖励和表彰,同时反映高家族的地位和身份。

6像赞、遗像 祖先及家族中历代英贤、重要人物的图像资料,一般为正面是遗像,背面是像赞。

7姓氏源流 中国家谱素来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明清以来各家谱也大多有记姓氏源流的一章,或称姓氏源流,或称宗族源流。它主要是用来记述本姓来源、本族的历史渊源、始祖、世派、迁徙、各支派间关系甚至改姓的原委等。

8族规家法 是宗族家族成员共同制定的、用以约束和教化族人的宗族法规,是家谱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称各异,种类很多,诸如家规、家约、家戒、家法、家礼 、家典、家仪、家条、族规、族约、祠规、祠约、规范、规条、规矩、条规、戒谕等。

9祠堂 记载宗族、家族祠堂修建的历史,介绍祠堂的建筑规模、地理位置,收录有关祠堂的碑文、诗文、祠联、祠匾、祠堂图,建祠捐资人名,记录祠堂内神位世次、配享、附享、祭祀情况等。

10五服图 又称服制图。所谓五服,就是指古代丧服制度中的五种服色,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丧服是根据生者与死者的远近亲疏关系而穿着的一种服饰。因五服本身就表明生者与死者的亲疏远近关系,同时又表明与死者同有关系的生者与生者之间的远近亲疏关系,所以不仅在执行丧礼时要涉及到,而且在执行宗族、家族事务及执行法律时也必须涉及,所以家谱中一般都载有五服图。

11世系 这是家谱中的主体部分,又称为世系图、世系考、世系记等。这部分内容为所有中国家所共有,因而成为家谱区别于正史、地方志的最明显的标志。世系表除欧阳修、苏洵所发明的欧式图谱和苏式图谱外,还有两种比较常见:(1)宝塔式图谱:这一图谱形式何人所创、创于何时目前尚元定论,不过至迟已在南宋时出现,因此很可能也是北宋人的产品。(2)牒记式图谱:这一图谱的特点是分别按世代以文字叙述先人的事迹,既不用线条,也不用图表。

12传记 家谱中的传记又称行状、行述、行实、事状、志略等,其体裁有传记、行状、寿文、贺序、墓志、祭文以及抄自史传中的资料,主要载录家族成员中“方行可书”的“忠臣孝子”、“节妇义夫”的事迹和传记资料。

13谱系本记 也称作世序、世系录、先世考等,主要内容与世系部分大致相同,记载本族成员的简况即本人名讳、父名讳、排行、字号、生卒年月、寿数等。

14族产 记录家族、宗族的集体财产如祀田、坟地、义庄、学田、义墅、山林、房屋等。

15契据文约 专门登载与记录和族产有关的契据文约、管理制度以及宗族、家族内部关于承嗣、婚姻、分家等的文书及契约。

16坟茔 记载族中公共坟地的情况,包括墓地图、坟向、祖坟及各支派墓地分布等。

17名迹录 记载与本族或族中成员有关的山水桥梁、亭台堂舍、庵寺书院等。

18任宦记 记载族中成员历代官宦名人事迹,其内容与传记部分大致相同,包括履历、科第、政绩、功勋、著作、学说等。

19年谱 是按照年、月、日专门记载一个人生平事迹的一种体裁。

20艺文 收录家族、宗族成员的著述,包括奏疏、殿试文、万言策、诗词和各式文章等。

21字辈谱 又称派语、派行诗、行第、派引、排行等,专门登载族内成员姓名排行的字语。

22领谱字号 中国古代家谱修好后,在派发给族中成员前,对每部谱都编以号码。

23续后篇 或称余庆录。指家谱修完后,专门留空白纸数页,留待后世子孙续,以示绵延不绝。

24纂修、捐资人名 家谱的纂修或续修,是家族、宗族中的一件大事,涉及族中许多人员,且须动员全族成员捐款助修。

以上是家谱的基本格式。一部家谱也许不可能将上述基本格式全部用到,但格式中的主要部分如谱序、凡例、世系图、传记、家规、艺文、字辈谱等肯定会有,家谱也正是任借上述内容将家族的历史渊源、迁徙情况、历代英贤等保存下来,并流传后世。

其实一部完整的家谱就是一部宗族、家族史或宗族、家族百科全书。通过这部家谱,我们可以了解到该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迁,居地变迁,婚姻状况,该家放成员在科第、官职等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迹,该有族的经济情况和丧葬、礼典、家规、家法等典章制度等。而家谱也正是将这些内容以书、图、志、表、史的形式记录下来,从为可与正史与方志并列的又一文史宝库。

家谱的范本

中国家谱保存至今的,以清代和民国的为主,约占全部数量的将近90%。就这部分现存家谱来看,尽管其编纂形式有所不同,编纂体例有详有略,记载范围有大有小,记载内容有多有少,编修重点各有侧重,但其格式基本上是相同的,是统一的,是有章可循的。一部体例完整的家谱,大致应有右侧的24各项。右侧的这24种是家谱的基本格式。一部家谱也许不可能将上述基本格式全部用到,但格式中的主要部分如谱序、凡例、世系图、传记、家规、艺文、字辈谱等肯定会有,家谱也正是任借上述内容将家族的历史渊源、迁徙情况、历代英贤等保存下来,并流传后世。其实一部完整的家谱就是一部宗族、家族史或宗族、家族百科全书。通过这部家谱,我们可以了解到该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迁,居地变迁,婚姻状况,该家放成员在科第、官职等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迹,该有族的经济情况和丧葬、礼典、家规、家法等典章制度等。而家谱也正是将这些内容以书、图、志、表、史的形式记录下来,从为可与正史与方志并列的又一文史宝库。

族谱是怎样写的

家谱的七大主要内容。

一 姓氏源流

姓氏源流就是同一族得姓的来源与变迁,中国人的姓氏渊源大多很为古老,假若没有古书或旧谱 的记载,后人就很难考究得清楚。从一姓到一国一家,不能不知晓自己根源来自何处,认清自己 的姓氏来源,每套《家谱》都详细介绍了自己姓氏源流,这样才能世世代代承继,也能将族系根缘流传千百年。

中国姓氏在经过历史不断演变,如:战乱,迁移,改朝换代,以及避讳改姓、避难改姓、复姓改为单姓等,姓氏变得更为复杂,其真正的出处、源头就更需要详细考证了,《家谱》中有详细记载。

封建时代,许多姓氏为了擡高自己的门第和郡望,习惯于与名人扯上关系,或硬追溯到某皇帝作自己的祖先。却不知道,这影响了血缘的纯正和确实性,后人不可不慎。

《家谱》中有“叙本系、述始封”的传统,它的目的也在于“明世次、别亲疏”以及考订姓氏源流。 《家谱》均有记载姓氏的一章,以叙述家族得姓的来源,或是家族因某种原因改姓的历史。所以《家谱》中的姓氏源流就变得很重要,它是明辨您家族血统的证明文献。

二 堂号

堂号是一个姓氏的特殊标识,它能显示姓氏发源的地缘关系。在家谱中,堂号具有联系姓氏与宗族关系 的意义,也是后代寻根问祖的重要线索之一。

堂号名称一般取自于郡号名或为纪念家族史祖或名人而自创。

一般来说,堂号多取自于郡号名,郡是秦、汉时期对行政区域的建置, 郡号名又取自于郡名,或诸侯国名, 地方府、州、县名。随着姓氏家族的发展壮大,就出现了以各姓氏名门望族发祥地的郡名作为郡号的由来。

大家族日久人众,或是遇至天灾连年之时,族人就会因迁徙流离,而散布各地。于是就有了在“总堂号”之下, 再加入“分堂号”名称的方法。 “总堂号”代表家族(姓氏)的发祥地,寓后人以不忘本源,“分堂号”则是族人迁徙至新地,成为当地有名望家族后,以该地的郡号作为堂号,“总堂号”和“分堂号”统称为“郡望”。

因为各族姓基本上都是以郡名作为自己家族的郡号,所以就有了若干姓氏同为一个堂号的现象。例如:王,胡 这两个姓的郡望都是“清河堂”。

堂号名称的另一出处:自创堂号,乃家族中人自立的堂号,该堂号名称一为有别于各姓氏的分支别派,二为铭记祖先或名人的公德事迹或教诲。例如:杨氏的“四知堂”寓意“天知、地知、我知、子知”的为人风范。

三 世系表

如果发现一本关于您身世的家谱,您最想看的是什么哪?是不是想知道自家的祖先是谁?家族中曾有过哪 些名人、功绩?家族中人现在哪里?等等,所有的答案就在家谱的世系表中。

作为家谱中最重要的内容,“世系表”,简而言之,就是说明一个家族成员, 如:父子、兄弟间的相互关 系,写清楚祖先后代每一个家族成员名字的图表。它有四种基本的记述格式:欧式、苏式、宝塔式和牒记式。

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 用起来很方便。欧式中,每个世代人名左侧都有一段生平记述,介绍该人的字、号、功名、官爵、生辰年月日、 配偶、藏地、功绩等。

苏式:又称垂珠体,是北宋文学家苏洵创立的。苏式世系表的特点是:世代直行下垂,世代间无横线连接,全 部用竖线串连,图表格式也是由右向左排列的,主要是强调宗法关系。

宝塔式:顾名思义,就是将世代人名象宝塔一样,由上向下排列。宝塔式采用横竖线连接法,竖线永远处在横线 的中间,这对人多的大家族来说,因人名不可能排在同一页纸上,兄弟之间长幼关系不清,会为写谱、看谱带来 很多不便。

牒记式:不用横竖线连接世代人名间的关系,而是纯用文字来表述这

族谱怎么写

第1项:谱名

第2项:谱序

第3项:谱例

第4项:谱论

第5项:恩荣录

第6项:像赞、遗像

第7项:姓氏源流

第8项:族规家法

第9项:祠堂

第10项:五服图

第11项:世系

第12项:传记

第13项:谱系本记

第14项:族产

第15项:契据文约

第16项:坟茔第17项:名迹录

第18项:任宦记

第19项:年谱

第20项:艺文

第21项:字辈谱

第22项:领谱字号

第23项:续后篇

第24项:捐修人名

家族族谱是怎么回事呢

又称族谱、家乘、祖谱等。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

族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在汉族有悠久的历史,后来在民族融合中。逐渐在各民族中开始出现族谱。族谱是中华民族的三大文献(国史,地志,族谱)之一,属珍贵的人文资料,对于历史学、民俗学、人口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深入研究,均有其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

在1960年代中国的破四旧运动中,家谱被当作四旧遭到清理,“成千上万”的家谱被毁,很多中国人不得不毁掉家族世代珍藏的家谱,这对于研究中国人的人文历史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家里的家谱怎么写 父母家里的亲人怎么称呼?

家谱是族姓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是记述某姓世系传承演变和人物活动的书籍,包括姓氏源流、家族迁徙、世系图录、人物事迹、风土人情等,人称私家史记。家谱与国史、方志,对研究历史、民俗、人口、社会、经济等具有重要价值。家谱起源至少可追溯到先秦时代,商代已有谱牒档案,官府设掌谱谍之官;史学家编修史书,也很重家乘谱牒,司马迁《史记》曾取谱牒旧闻以补史书缺略。家谱写法很多,其中不凡著名家谱。真实、科学记叙一个家族变迁、事故,可成为一部优秀专著,例如,亚历克斯·哈里的长篇小说《根》,用纪实手法,以写家史的心态,将一个黑人家庭七代、200多年的历史以时间线索展开记叙,每代人都有具体生动描述,使读者可认识到美国黑人乃至美国的一段历史,《根》曾风靡美国,并获美国历史特别奖,成为世界文学名著。郭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2007年人数居全国第16位,达1400多万人。据考证,郭姓起源主要有三:一是以封邑为姓。郭姓为黄帝姬姓后裔,周武王时封弟虢叔、虢仲于西虢、东虢;古代郭通虢,郭氏即虢氏。又有,山东有古郭国,战国时被齐所灭,其后人四处飘流,形成中山望族。二是以居住地为姓。郭义为外城,即因住在城外,而以郭为姓。《姓氏考略》载:夏有郭支,商有郭崇,此郭氏之始。三是其他族转姓。如后晋有郭金海,本突厥人,改为汉姓;后周太祖郭威,本常氏子,随母改姓郭;也有少数民族也改为郭姓的。郭姓传衍地域深广,遍及海内外,尤以山西、山东居多;郭姓英才辈出,代不乏人。现代研究传承郭氏家族、郭氏文化的热情颇高,国内外建立了数十家郭氏宗亲团体、研究会、纪念馆、网站,例如,山西省郭氏文化研究会;有的经济、事业实体也以郭氏命名,例如,福建著名的郭氏集团实力雄厚,世人瞩目。郭氏家谱现存大约上百种,大部分是清末民国初年所修,明代家谱现存两部:一部是郭志高修的《凫溪郭氏宗谱》,1583年家刻本,现藏于国家图书馆;另一部是郭兴重修的《 >

家族族谱表格怎么写

你说的是世系表吧,用一张大纸,所有人按辈分由上而下,呈金字塔形,每个名字的旁边应有配偶的名字。夫妻之间连以横线,横线中间用竖线垂下,写他们的儿子的名字。如果是过继的,按古代谱法不写,今天修谱可以写,不过,与养父母之间可以用虚线表示,以免弄乱。另,女儿女婿在现在也应该上谱,不必拘泥古法。

家谱怎么写

家谱拼音:

[jiā pǔ]

来自百度汉语|报错

家谱_百度汉语

[释义] 1家族里记载本族世系和重要人物事迹的书 2有关一个种畜的父系和母系的系统记录

家谱中的家族大传怎么写

首先要写明始祖何人,何时由何地迁居到现在的地方。然后就大体说一下从始祖之后,繁衍多少世,区分昭穆支派,然后大体说一下本宗族的祖训,优良传统。最后再罗列几位家族名人,或者是对国家社会做出贡献的族人。结尾的时候要勉励族人向先祖学习,为国家社会作出贡献。就可以

湖北蕲春许家山许氏之来源考证

 许文全

 蕲春许家山许氏,是蕲春现有许氏人口最多,繁衍于蕲春最长远的一支许氏。现主要聚集在株林达城,刘河分路一带。

 许家山许氏宗谱始修于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记载一世祖许成公,唐朝略州刺史,避安史之乱来到蕲春。二世祖百十公、三世祖千三公、四世祖万二公,五世祖子美公、子英公。子英公,生于元大德年间为1297-1307年,公殁于洪武元年为1368年。子美公生于元延佑丁己四年(1317年),殁于明洪武十六年(1384年)。从唐到元约五、六百年只有四世代。不免让人疑惑。

 查看家谱时,许成公、百十公、千三公、万二公都是家谱上的名字,只万二公,记载字达甫,中进士,任兵部主事,转礼部员外,后升按察司佥事。妣唐氏,敕封夫人,公妣殁合葬祖基后山艮坤向有碑铭。说明万二公真实名字是 许达甫 。

我百度搜索“ 许达甫 ”,历史上真的有 许达甫 这个人。

据福建漳浦赵氏、黄氏族谱记载。南宋灭亡后,有一个闽冲郡王赵若和的皇族(1268~1334年),他在1316年(元仁宗延佑三年丙辰正月朔日)漳浦赵家堡族谱《赵氏本未序》中记载很清楚:元兵逼侵,吾乃奉先帝挈家驾船逃难,移之广东新 会 之崖山。……不期年,元兵且至,吾知势已败,与 许达甫 、黄侍臣等以十六船夺港而出,遇陈宜中在广崖之浅澳大 会 ,欲往福州,以图匡复王室,船到广东南澳之七十余里,飓风大作,宜中船破,遂登合浦(今福建东山县陈城村),予冒至浯屿之东,船亦失其杠具,在浦西鸿港(今漳浦境内)上岸,后徒鸿儒积美居焉。

 据史书记载:在1279年3月19日(二月初六),是南宋八岁的小皇帝赵昺祥兴二年,南宋约军民20万人在今广东省江门市新 会 区的海港崖山与张弘范率领的元军作最后一战,南宋战败,陆秀夫背起小皇帝跳入大海殉国,南宋军官兵战死的战死,没有战死的也随之投海殉国,无一投降。只有太傅张世杰见情况危急,遂砍断绳索与黄天从、黄材父子、 许达甫 一道率十六船乘夜色突出重围,他们决定回福州召集余部,再图发展。不料想,船队在海上遇到飓风,只有4只船幸免于难,其它12船以及张世杰等亦殉难海中。是侍臣 许达甫 、黄材父子保驾只有13岁的闽冲郡王赵若和在这4只船上,船到厦门外海浯屿时(今龙海市境内),又失杠具,船舶失去了控制,随风漂入内海,在浦西鸿港(今漳浦境内)上岸。

 黄材(1229~1301年)其夫人是宋室皇家郡主,生于杭州,卒于浦东,亨年72岁。历官大理寺丞,转内阁侍从。他于1298年正月十五日,在黄氏修谱时所写谱序中也记载了这段历史。……随卫王(赵昺)播迁于广东新 会 之崖山,奉杨太后懿旨保若和郡王。不期年,元兵俱至,连日大战,余知势迫,乃与张世杰、 许达甫 等十六船,护王夺港而出,遇陈宜中船于广崖之浅湾大 会 ,欲往福州图发展,忽飓风大作,世杰不幸船沉,宜中船破,因登合浦。惟余与达甫4船护王及父天从公,漂至浯屿前,又失杠具,乃天蒲东登岸,匿王为我黄氏合居。

 赵若和他们在海上漂荡三、四个月后,在水尽粮绝,趁夜色登岸,解散随从。化为出海的商人遇海难而归,改姓黄,名天柱,随黄材父子在漳浦落藉。有记载说 许达甫 去东泗乡(今龙海市东泗乡)去了,后就没有下落了。

 说明历史上真有 许达甫 这个人。而且是南宋末辅助闽冲郡王赵若和的重要侍臣。

 还可搜索到反映历史题材的长篇小说《征服者之占据东瀛当反贼》,作者是笔名可安天下。是记叙南宋末年蒙古进攻南宋,南宋公主赵若兰出使东瀛搬救兵的故事。随赵若兰出使东瀛是年过中年的侍臣 许达甫 。不知作者是不是根据历史线索来写这长篇小说的。但作者应不是凭空捏造出这段故事。

 家谱记载的万二公,字达甫。中进士,先任兵部主事,再转礼部员外,后升按察司佥事。从担任的官职来看,是宋代的而不是元代的。家谱记载万二公生子美、子英公,子美、子英公是出生在元朝,说明万二公是生活在南宋末到元朝初期。时间点,所处年代与历史上 许达甫 相符。

 万二公曾任礼部员外,礼部是管理全国教育、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因此万二公, 许达甫 是有可能随南宋公主赵若兰出使过东瀛日本。后升按察司佥事,按察司是代表朝庭派到地方,对地方官员行使监察权的重要官职。这与史书上说 许达甫 是闽冲郡王赵若和的重要侍臣相符。

说明历史上的 许达甫 极有可能就是家谱记载的万二公。

 那为什么历史上的 许达甫 后出现在蕲春呢

 根据蕲春田氏考证,蕲春田氏就是当年的南宋丞相陈宜中的后代,陈宜中的墓就在田桥久长山(现檀林镇青草坪村将军山脚下)。据蕲春马骅山《田氏七修宗谱序》中记载:我田氏来蕲春之鼻祖曰梦罴公,世传即宋相陈宜中,当端宗舟抵秀山时,由占城迂道逃至江淮间,结忠义之士,谋复宋室,志卒不遂,乃仿陈公子完先例,易姓为田,匿于蕲北之久长山而隐居焉。

 说明当年 许达甫 上岸后,可能是与陈宜中一起逃难。按田氏宗谱记载陈宜中是结忠义之士,迂道逃至江淮间来到蕲春。 许达甫 与陈宜中在广崖之浅澳 会 过面,后陈宜中船破,在今福建东山县陈城村登岸。 许达甫 他们是在浦西鸿港(今漳浦境内)上岸。相距不是很远。他们应上岸后互相寻找过。

 蕲春是1269年就归元朝了,到1279年南宋彻底灭亡已有十余年,元朝追查南宋残余的风声应不是很严,有利于陈宜中、 许达甫 他们隐居。陈宜中隐居在蕲北田桥长久山, 许达甫 隐居在达城三角山鸡龙洞。

 那为什么家谱记载我许氏是大唐天宝年间避难来到蕲春的呢?

许达甫 隐居在蕲春,当时元朝在全国范围内还在追查南宋残余力量。身份不能公开,一直隐姓埋名,住无居所,东躲西藏。陈宜中改为田姓, 许达甫 没有改姓。到了元朝末期,各地纷纷起来起义。1351年徐寿辉在浠水、罗田起兵,建立天完政权。元朝政局不稳,才敢公开身分,住有定所。我许氏对外说是先祖在安史之乱之时就来到了蕲春,是土生土长的蕲春人。直到现在还坚持说是大成门户,唐朝安史之乱避难才来到蕲春落脚繁衍至今。

如果真是一世祖许成公在唐朝就来到蕲春,从756年到1317年,跨越五、六百年,应有二十多代人,根叶茂盛,瓜瓞绵绵。宗谱也应不 会 失传无记载。百十公、千三公宗谱记载都是高中举人进士,在《蕲州志》中查找,从唐代到元代,高中举人、进士无一许姓。说明四世祖万二公之前我大成许氏没有在蕲春繁衍发迹。

 二世祖百十公,初任翰林院检讨,后为詹事府中允,转礼部右事郎。三世祖千三公,中进士,历任河南开封府、福建延平府太守。这百十公、千三公也应是真实存在的。所以一直是我许氏历代不能忘的。无谱记载也 会 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

 因此宗谱在始修时,可能为了不能忘记他们,特放在谱前,记为一世祖到三世祖。亦或是万二公,是南宋朝庭重要大臣,虽然到了明代,蒙古的势力还在北边,这身世的秘密还不能公开。一直坚守到今天。

 蕲春田氏现已经公开了,他们是南宋丞相陈宜中的后代。

 如今,我蕲春许氏也应公开,我们大成许氏是南宋重臣 许达甫 的后代。

 2017年2月23于花园水库

家谱的范本

一个家谱有很多种,具体如下:1、欧式欧式又称横行体,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立的。欧式的特点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横行,五世一表,用起...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