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舞台的背景

栏目:资讯发布:2023-11-13浏览:2收藏

利舞台的背景,第1张

1920年代,利希慎家族购入铜锣湾利园山地皮,范围包括今日利园山道、白沙道等多条街道。当时香港的粤剧表演场地主要在西环一带,利希慎为方便其母亲欣赏粤剧,便把利园山部份土地建成利舞台,并于1925年落成,由中国首位**皇後胡蝶剪彩开幕。首场粤剧由关德兴的新大陆粤剧团演出。利舞台戏院落成后初期,香港电车每晚均会有一辆「午夜专车」从利舞台载客到石塘咀。

1970年代,利舞台进行修葺。1973年,利氏家族拥有股权的无线电视,举办首届香港**竞选,决赛在利舞台举行。自此每年的香港**竞选决赛通常都在利舞台举行,直至1980年代后期。1976年的环球**竞选亦在利舞台举行。

利舞台亦是香港歌手举行演唱会等表演的场地。罗文曾多次在利舞台举行个人演唱会,并曾演出舞台剧《白蛇传》,邓丽君则在1976年至1978年间三度举行个人演唱会。其他曾在利舞台表演的艺人包括甄妮及汪明荃等。

利舞台除作粤剧及其他表演外,亦有作放映**。1939年上映的首部**是《大独裁者》,1991年拆卸前最后一部放映的**,则是阿诺·舒华辛力加主演的《未来战士续集》。

利舞台早期主要用作粤剧表演,但其设计则以西式为主,揉合一些东方特色,是香港首间类似设计,亦是当时香港最豪华的表演场地。利舞台由一名法国工程师设计,以19世纪末法国和意大利式歌剧院的设计为蓝本,但内部则辅以中式装饰。建筑物以大理石建成,大门顶建有一小塔,正门及侧面建有檐蓬,顶部建有圆拱形的拱顶,并绘画上以金箔装饰的九条金龙,舞台顶层有丹凤朝阳的雕刻,下层则有二龙争珠雕刻;舞台两旁挂有一对对联:「利擅东南万国衣冠临胜地,舞征诏护满台箫管奏钧天」。舞台可作360度旋转,自动转换布景,是当时香港唯一拥有此设备的剧院。

1980年代,香港经济起飞,地产有价。利氏家族开始考虑拆卸利舞台,以带来更大经济效益。1991年3月,利氏家族旗下的希慎兴业,以45亿港元向利氏家族购入利舞台地皮。1991年7月利舞台停止营业。罗文曾在利舞台拆卸前举行告别利舞台演唱会,而香港电台电视部亦有制作特备节目,纪念这座建筑物。

利舞台原址在1995年建成了今日的利舞台广场。利舞台广场是一座以购物及饮食为主的商业大厦,全座大厦皆开设店铺、食肆及健身中心等,不设办公室,与香港一般商业大厦上层为办公室的设计有别。昔日利舞台舞台两旁的对联保留至今,现悬挂于利舞台广场正门大堂内两侧。建成时先施公司曾在利舞台广场开设分店,其后结束。现时商场设有Esprit及无印良品等店铺。

利舞台广场重建落成时,曾在5楼设有一间**院,早期由嘉禾**管理,2001年3月则改由新宝娱乐有限公司经营。由于**院的设计、设备及面积等问题,无法面对同区其他**院的竞争,票房未如理想,最终在2005年5月29日结业,最后上映的**是《早熟》及《非常青春期》,原址改为餐厅。

利舞台广场的70%股权属希慎兴业,而30%股权则属先施公司。

如果说上世纪最顶流的影视作品那无疑是《古惑仔》,那个时候人们都学着**里的说话腔调以及穿衣打扮,而这部**中的几位主演,也是凭借着这部剧一炮而红。比如靠着这部视频被观众熟知的陈小春,直至今日陈小春也依然活跃在各类影视作品和综艺节目中,并且还娶了应采儿,两人也有了两个可爱的儿子,过得可谓是十分滋润了。而当年他的好搭档“铜锣湾扛把子”郑伊健就没有他这样好的运气,甚至还被公司封杀了。

郑伊健凭借着“陈浩南”这一角色迅速走红,而在他巅峰时期还被大众称为香港的第五大天王,当时的他凭借一己之力就可以扛起这个香港**圈的大旗,但就在他事业的巅峰时期,由于某些原因,公司决定给他换一个经纪人,而向来重情重义的他,毫不犹豫的拒绝了公司的要求,由于多次商量无果,公司只能逐步暂停了他的片约以及活动,但这仅是开始。

郑伊健饰演的“铜锣湾扛把子”陈浩南,这一角色可谓是深入人心

而真正将他推向风口浪尖的是郑伊健不止一次在媒体面前表示,自己会娶邵美琪,但之后郑伊健却与梁咏琪有着说不清的关系,这无疑让他走进了下坡路,并且造成了“致命的打击”。由于这件事情的影响力很大,加上他执意不听公司的安排,一时间使得他的口碑直线下降,直接到达了无戏可拍的地步,但郑伊健在之后的一段时间,也与现任妻子蒙嘉慧修成了正果,即使没有戏可以拍,但是夫妻二人的生活过还是比较滋润的。

直至还有很多人为郑伊健感到惋惜,但每个人的追求都不同,有些人就是重感情,而有些人则是将名与利看的十分的平淡,毕竟曾经辉煌过,现在与妻子一起旅旅游也是很不错的选择了。说起铜锣湾这个地名,大多数80后、90后们是不可能忘记的,尤其是**《古惑仔》里郑伊健饰演的“铜锣湾扛把子”陈浩南,这一角色可谓是深入人心。大多数人都难以将郑伊健和陈浩南剥离,而且即便是开演唱会,郑伊健的形象也与**《古惑仔》的角色陈浩南有关,而这也成为了郑伊健演唱会的最大卖点。

铜锣湾原本的称呼是“东角”

不过**毕竟是**,但从现实角度来看,其实铜锣湾还真的有一位扛把子,且这位扛把子早在97年前就能在铜锣湾这片地区呼风唤雨。不过这种“扛把子”并不是地下势力,而是商场上的势力,这位扛把子就是利希慎。早在1923年,利希慎就以3851万港元的价格从英资四大财团之一的怡和洋行手里购得铜锣湾西部一带土地。之后,利希慎及其后人将其发展成利园,也就是现在位于香港中环的利舞台、波斯富街、利园山道、恩平道一带。值得一提的是,其实当时的铜锣湾并不是现在的铜锣湾,97年前的铜锣湾比现在要小得多。

铜锣湾原本的称呼是“东角”,意思是维多利亚城之东的一个海角。在当时,铜锣湾的大小就是现在的维多利亚公园到波斯富街之间的地区。19世纪中期左右,铜锣湾其实只是怡和洋行的总部。当时,怡和洋行在铜锣湾设置了仓库和一家糖厂。到了19世纪末,由于每每行船经过铜锣湾时都需要绕路,极为不方便,为此特意兴建了一条连接海湾的海堤,也就是现在的高士威道。实际上,铜锣湾的名字就是来自于海堤湾(causewaybay)的英文。

铜锣湾其实只是怡和洋行的总部

1923年,利希慎买下铜锣湾之后,其实当时铜锣湾并没有太大的开发价值,直到1950年铜锣湾才开始大型填海工程,原本是高山的铜锣湾被推平。同时,泥土则用于填海,铜锣湾也开始变得越来越大,利希慎家族也趁此机会快速建设地产物业。值得一提的是,铜锣湾的后续发展,其实是不关利希慎的事情的。

这一切,其实还得从利希慎的出身开始说起。利希慎出生于淘金家族,其父亲是最早从中国到美国淘金者之一,直到17岁利希慎才跟随父亲回到香港并就读于皇仁书院。毕业后,会英文的利希慎成为了当时极为抢手的英文老师。在当时,利希慎的名号甚至与上海的杜月笙齐名。

利希慎家族的人都十分低调,且生意的范围仅限于铜锣湾

利希慎到底拥有多少财富?其实从他以3851万港元买下整个铜锣湾便能看得出来。众所周知,李嘉诚出生于李嘉诚向舅舅借了5万港元创业。值得注意的是,港元已经非常值钱,且很少有家庭能够一次性拿出5万港元,大多数都是生活在温饱线之下。与之相比,利希慎就能一次性拿出3851万港元,可见利希慎的财力是多么雄厚。

但可惜的是,由此洗白成一位生意人,可还是因为种种原因而无法脱离这一行业。利希慎坐车前往裕记会所吃饭,当行到中环九如坊至威灵顿街之间时利希慎家族直接悬赏港币2万元。港元已经是一笔巨款,普通人一辈子或许都赚不到。

结语

可尽管如此,不过自那以后,利希慎家族的人都十分低调,且生意的范围仅限于铜锣湾,其余的生意均是只投资,不管理。而在铜锣湾,利希慎家族的人也只遵循一个原则,那就是只租不卖。如今,利希慎家族光是收租就可以得到近30亿的收入,这也足够养活一大家子人。

现香港四大家族是

李嘉诚家族(祖籍广东潮州)

郭炳湘家族(祖籍广东中山)

李兆基家族(祖籍广东佛山)

郑裕彤家族(祖籍广东佛山)

前香港四大家族是

许爱周家族(祖籍广东吴川)

罗文锦家族(祖籍广东番禺)

利希慎家族(祖籍广东新会)

何启东家族(祖籍广东宝安)

高可宁家族也曾列入前四大家族

1965年港英政府有意发出无线电视牌照,吸引有六个财团参与竞投;结果由香港和英美资金组成的“香港电视”(即无线电视)投得,由于无线电视是免费广播观众因此迅速受落。无线启播初期本土制作并不多且以本地新闻节目为主,成为整个70年代最高收视的节目类型之一。另方面港英政府在牌照上要求无线多播西方节目而且无线当时的股东包括美国广播机构,所以这时期充斥大量粤语配音的外国节目。

1967年11月19日翡翠台在当天9时直播第14届澳门格兰披治大赛车,为香港首次的现场直播节目。16时在尖沙咀海运大厦举行启播仪式,当时的总督戴麟趾乘坐直升机来临主持。首任总经理是澳大利亚人贝诺(Colin Bednall)。

1968年制作香港第一部电视连续剧《梦断情天》,更首次利用人造卫星转播奥林匹克运动会和1969年人类首次登陆月球。

1972年6月18日首次利用电子新闻采访设备,报道香港翠屏道山泥倾泻事件,领先全东南亚。

1973年,举办首届香港**竞选。

1976年无线开拍第一套长篇连续剧《狂潮》,加上在1980年取消进口节目的规定无线的本土制作自此大增。当时无线吸纳了大量本土创作人材,建立起香港本土的电视文化亦为无线的观众群打下基础。1976年7月11日以人造卫星全球转播首次在香港举行的环球**竞选,全球观众逾五亿人。

1980年无线首任董事局主席利孝和因心脏病逝世,由另一大股东邵逸夫继任;邵逸夫遂将自己的主力转到TVB,利希慎家族亦渐渐淡出但仍占董事局的一席位。邵逸夫接手之后一方面减产**,另一方面将清水湾影城的地皮租给TVB作录影厂。

70至80年代是无线电视制作比较“茁壮”的年代。电视台间的竞争激烈,佳视启播和亚视的“挖角”行动,导致部份幕后人和艺人流失。但最终无线仍能够保持优势,佳视开业约3年亦宣告倒闭。当时无线电视以创作为主导,因为盈利增长迅速,无线给予制作人较大的创作空间。

1984年1月5日,香港电视有限公司(HK-TVB Limited)成为上市公司(当时“电视广播有限公司”为其附属公司),1985年成为香港恒生指数成份股。当时无线业务渐趋多元化,开始经营电视之外的生意。但因为政府收紧政策,例如实施“电视台股份二级管制”,不允许免费电视台是其他公司的附属机构,触发公司改组,“香港电视集团”一分为二,电视业务为主的电视广播有限公司取代“香港电视”的上市地位,而其他非广播业务就归予“电视企业”。

80年代中至90年代,香港正处于滞胀时期,制作成本大幅上升,但经济增长渐渐放缓,令经营转趋困难。1991年,政府禁止电台和电视台播放香烟广告,加上印刷和其他新兴媒体涌现,一同争夺广告费开支,使无线盈利受压。

同时,人口急速分化,令电视失去“重心观众”。为了留住普罗大众,电视制作走向通俗路线,难以像70年代一样,兼顾“大众”和“精英”的口味。整体的收视人口比例减少,促使无线电视进入制度化的年代,严格控制成本。节目制作过程的分工变得更细致和具体,编导的自主性大为降低。例如在80年代,无线的监制、编导仍然是固定组合,到90年起转用“流动制”,即编导等人会被指派到不同摄制队,令制作人的工作排期更紧密,工作量更繁重。

管理方面,无线亦变成行政人员主导,例如无线前总经理何定钧便是会计主任出身,亦非创作人。前无线监制杜琪峰表示:“这些制度我们(创作人)要适应,但不代表要被它牵着走。”他认为这些“管账的人”扼杀了创作空间,从而使无线新一代的导演缺乏创作力,制作变得平平无奇,他认为这是无线制作的“没落,或者应该说是‘不长进’”。而这个年代对无线来说相对稳定,1988年亚视邀周梁淑怡发动改革,但三年过后亚视已亏蚀逾3亿元,失败告终;其后90年代中期再尝试改革,例如引入外国资讯节目形式,推出《今日睇真D》,这些举措曾一度将无线和亚视的收视拉成“七三”之比,但亦只是对翡翠台的收视带来短暂的影响。

奉行“制播合一”的无线电视,首次将节目创作交由独立制作人负责,前港台编导单慧珠在2002年为无线制作了纪录片《情常在》,引了文化界的回向,亦得到一定的赞誉。但这次的成功,并未为无线带来太多这类外判/半外判的节目。至2006年,始出现少有的外判剧集《老冯日记》,2007年亦有从商台广播剧改编而来的《森之爱情》;2008年则有《苏GOOD》。另一方面,无线开始制作一些具知识和思考性的节目,例如《向世界出发》《细说名城》《冰天动地》等,在节目类型上增添了一些新元素。

1992年11月,在银禧纪念,举办全球首个华语电视广播国际研讨会(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prospect & challenges in Chinese Television Broadcasting),逾200位世界各地华语广播业界代表参与。

2000年,方逸华升任无线董事局副主席,无线终于出现较大的转变。2003年无线电视迁入电视广播城后,不足半年便开始裁员,以控制成本,但引起了员工的不满。无线亦起用和擢升一批新的管理层,发展外地市场和拓展新业务。期间不少自制和外购的节目都受到观众欢迎,基本保持了收视上优势。

2004年2月14日,裁减制作部门综艺科约70个职位,引起香港职工会联盟协助无线员工成立第一个职工会,更于2月16日发起“黑衣行动”表达不满,并与资方在2月23日召开第一次劳资会议,反映不满。

2004年,无线开展了收费电视业务,虽然经营困难下业务按年改善,但2007年无线就已经减持收费电视的股权。无线副董事总经理陈祯祥指,无线正追求更国际化格局,在海外寻找更多发展机会。而无线的外地业务比重,在1995年只占整体的两成,增长至2006年已经接近一半。另一方面,因为邵逸夫计划退休,甚至有意出售无线,加上无线逐步发展数码电视和流动电视,令无线进入了一个多元的新局面。

2007年12月31日19时,正式启动数码地面广播服务。

2008年8月,获北京奥林匹克转播有限公司邀请,参与制作奥运马术比赛的电视直播,为香港广播机构的第一次。

2008年11月8日,制作在澳门举办的第48届国际**选美电视节目。

从香港的免费电视起步,无线最初只有员工约200人。发展至今无线的业务已遍及全球各地,并涉足节目的发行、收费电视、音乐、**、电视出版等其他行业;属全球最大的华语商营传媒之一,拥有超过4500名全职雇员。

成立四十多年来,作为全球最大中文栏目制作商的TVB拥有全亚洲最具规模的商业电视制作及营运中心;累计栏目超过800,000小时,并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栏目宝库。TVB拥有庞大的制作资源,旗下拥有众多艺人、歌手和专业制作人员;栏目产量更高达每年16,500小时,其质与量都稳占全球中文电视栏目的领导地位。

无线由香港的免费电视起步,现时业务已遍及各地;渐趋多元发展,包括节目租赁、收费电视、音乐、**、杂志出版等,本地和海外业务各占约一半。无线现为全球股票市值最大的华语电视台,以及最大的华语节目供应商之一,在2007年的营业额就超过43亿港元,2008年营业额超过44亿港币。

利孝和夫人给刘德华颁过奖,通过查询哔哩哔哩得知。谭咏麟与刘德华合唱的《迟来的春天》获奖时,利孝和夫人为颁奖嘉宾。利孝和夫人本名陆雁群,是香港富商陆文澜之女,受过高等教育知书识礼,后来嫁给最早的四大家族“利希慎家族”后代利孝和,并以“利孝和夫人”的身份参与公开活动,陆雁群的生平相当精彩,先后给张国荣、刘德华、张学友、谭咏麟等巨星颁奖,与其亲密接触之时还会聊起家常,是一位非常接地气的老板。

现在说起香港,我们一定会先想到香港的四大家族,李嘉诚,郭得胜,李兆基和郑裕彤宗族。不过我们可能并不知道,香港早期还有老牌的四大家族,他们分别是周永泰,何启东,李佩材和利希慎家族。利孝和有多有钱,你去香港铜锣湾看一看,简直一切的大型商厦都是他的。他的遗产全部都是由夫人承继,也就是今天要跟我们讲的,香港第一名媛。

陆雁群

"我不肯经商的奴隶,只把生意当作生财东西。"这是陆雁群的一句话。这个出生于1925年的香港榜首阔太太在老公死后有条不紊地打理他一切的工作不仅如此,她甚至还把老公留下的遗产翻了几倍。那么这个女人终究有何秘诀才能够把工作开展得如此风生水起呢?她身上还有哪些传奇故事等待人们去探索呢?

陆雁群是老派人作风,人前人后,她都喜爱别人称她为"利孝和夫人"。本来名门望族,争夺家产是必然的,可是利孝和的三个子女都没有完结利孝和留下的工作,所以一切的遗产都是利孝和夫人承继,包含他生前一切的公司和生意,被称为香港的第一阔太。

商业手腕让人敬佩

失掉老公之后的利陆雁群戴了一生的帝王绿。这个色彩的首饰是她的老公曾亲手为她戴上的,因而她十分珍惜,常常带着帝王绿出席公开的活动,以表达对老公的思念。老公离世之后,给她留下了上亿的产业。当时不少人觉得,离开了老公的她底子没有才能守住这些财富,因为在外人眼里,不少阔太太只会花钱而不知道这么挣钱。

可是利陆雁群的表现却让一切人吃惊,她展现出了十分厉害的商业手腕,成功赢得了其他人的敬佩。利孝和夫人擅长投资,所以她直接卖掉了企业和生意,用卖的钱投资股票外汇房地产等等,把上亿财物变成百亿。在香港这种寸土寸金的当地,利孝和夫人的大宅是老式的,风景优美,一梯两户,有钱也买不到的那种,所以利孝和在香港的地位很高,就连赌王四太梁安琪,跟她说话也得放低姿态!

利陆雁群能拥有今天的财富其实大半是自己斗争得来的,假如不是依仗自己聪明的头脑,她的老公留下的产业恐怕早就缩水了。她在前半生中展露出来的谋略证明了她的才能,她总能在最恰当的时分出手自己手中的财物,并且借此巩固自己的财富。

周启邦之子周国丰大律师。周启贤之子周国勋,先施表行,副主席兼执行董事,名表大王。周埈年之子周湛煌是钟表界名人,宜进利集团主席。周湛煌之子周嘉康(美力士)Milus董事总经理。周永泰家族及何启东家族、利希慎家族、李佩材家族同是香港“四大家族”。

利舞台的背景

1920年代,利希慎家族购入铜锣湾利园山地皮,范围包括今日利园山道、白沙道等多条街道。当时香港的粤剧表演场地主要在西环一带,利希慎为方...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