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朝流传至今的过年习俗有哪些?
说实话,虽然我说的是清朝的习俗,但是我并不陌生,因为清朝的很多习俗都流传至今,尤其是在广大的东北地区,清朝的习俗几乎没有变化的流传下来。以作者自己的家庭为例。根据家谱记载,我的祖先早在乾隆年间就从山东到东北探险。经过几代人的经营,他们终于在当地形成了一个大宗族。即使当今社会飞速发展,在我们的农村老家,族群依然沿袭着老规矩,都是清朝时形成的。
那我们就来说说这些过年的老规矩。
腊月二十三,我们在东北过年,从此“过年”正式开始了。腊月二十三晚上有个重要活动,——辞掉“灶神”。作为最受群众爱戴的天上基层干部,他今晚就要回天汇报一家人过去一年的衣食开销。关于灶神的民间传说版本很多,但可以说灶神是一个吉祥的神,俗话说“天道说好,下一个会带来好运”。因为灶神对自己的工作说了很多,上天又安排了一个神来监督民间是否有亵渎等“违法”行为。它是烹饪之神,位于西北方,正好与位于东南方的灶神相对。因为灶神说了很多坏话,被民间视为凶神。时间久了,没有人会牺牲他,所以他被大家遗忘了。
过了小年,就要来过年了,也就是年三十,这个年夜饭就更讲究了。
一大早就醒了,吃完早饭就进入了忙碌状态。上午的主要任务是“进贡”和“关门”。“献贡”实际上是一种供给神灵和祖先的民间祭祀活动。要把家族族谱摆在城南北堂顶上,然后把早已准备好的贡品摆在桌上。汉族的贡品比较素食,主要是粮食和油炸品,满族的贡品主要是猪肉,猪头和排骨是必需品。“关门”就是贴春联,在东北叫“贴对联”。贴春联是全国各地的民俗活动。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各地的人文文化存在一定差异,所以贴春联的时间也不尽相同。
中午以煮炖为主,满族人一定要吃豆腐。原本属于旗人汉族,也深受满族文化的影响,豆腐也是过年必吃的食物。另外,你也要喝自己的黄酒。如果你品尝一杯热的自制黄酒,你会感受到纯粮酿造的醇香。当然,一定不能贪一杯。这种黄酒可谓后劲十足。如果你在饭桌上微醺,你很快就会醉得很快睡着。
过年的所有“重头戏”都在除夕“上演”。
首先,请问上帝
东北的冬天,下午五点多就开始入夜,这个时候就请神工了。老规矩是让家里的男性家属去家里的祖坟问神。过程很简单。在祖坟前烧点纸钱,磕头后放点鞭炮,然后直接走回家。回家的路上,禁止转身窃窃私语,尤其不能说些亵渎神明的话,所以祖宗神仙都跟着你回家。进入院门后,有一个重要的环节,——,放下马棚,那就是一根长约两米的直木棍,横卧在院门内侧。主要目的是阻止那些跟着主人吃喝的鬼鬼,让神仙和祖宗请回家。请回家的神在神圣大厅的上层。
第二,吃饺子。
为什么要在晚上吃饭前问完神?因为t上的第一个饺子
它是北方饺子中非常受欢迎的食物。在辽阔的东北,饺子是最吉祥的食物,能带来好运。东北流行一句话:“饺子喝酒,越吃越有”,是东北最受欢迎的美食。作者有一个勤劳的母亲。平时我们家基本一周吃一次饺子,吃一口妈妈包的饺子,和爸爸喝一点酒。生活如此惬意,我不敢奢求太多。
晚饭后,一家人通常会聊聊天,笑一笑。那时候还没有春晚,主要是打牌聊天作为消遣。
第三,磕头拜年。
辞旧迎新前,家中最年长的男子带领家中男子按照辈分和家中最小的顺序排队,依次向大殿之上的祖先和神灵磕头,还有家中的每一位长辈。每位长辈磕头,求新年快乐。小时候回老家过年,要给每一个长辈磕头十几下才能拜年。可想而知老一辈要给多少人磕头。
拜年之后,就是去“收”每个长辈的压岁钱。在过去的岁月里,普通人的家庭普遍生活困难,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他们的生活水平更差。所以,每个长辈给一点压岁钱,都会很开心。像现在,没有两张大红票。
4燃放鞭炮
说到放鞭炮,孩子们是最开心的。孩子们不知道什么是“鞭炮声离旧时代”,更多的是被烟花的美和鞭炮的巨响所吸引。长长的鞭炮高高挂在院子里,燃放起来特别刺激。直冲云霄的礼炮和巨响绽放的美丽烟花,承载了人们辞旧迎新的所有不快和对新一年的美好期待。这一刻真的是所有中国人庆祝的重大时刻。
烟花过后应该是午夜之后,也就是说,是时候告别旧年,迎接新年了。这个时候我们还是要吃个饺子,辞旧迎新。
除夕夜,灯是不能关的。红灯笼要高挂院中,贡桌上的灯不能断。在过去,只有燃烧蜡烛才能保证灯光。现在用电动LED灯泡代替蜡烛,省去了半夜换蜡烛的麻烦,环保很多。
过了除夕,就是大年初一了。你在做什么?新年快乐不同于在城里见面拜年,在我们老家,晚辈是要亲自去长辈家拜年的,这也是老一辈留下的规矩。不管血缘关系如何,只要辈分比自己高,作为晚辈,他都会拜年,问长辈“新年好”!我祖父在世时,在家族中的地位很高。农历正月初一早上来拜年的家庭真是络绎不绝,好不热闹。
对了,先说说第一天早上的饺子。这种饺子餐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主要由素馅制成,一两个饺子包着钢币。谁要是能吃到钱,就预示着今年运气好,不会缺钱。为了吃钱,尤其是孩子,吃得很饱。
在农历新年的第二天,有一个重要的仪式,那就是给神送礼。具体的送神时间,由于各地规定不同,往往也不一样。一般是初二初二和初三初三交替的时候,或者初三晚上。我们老家的规矩是前者。是时候回到第三十年被请去做客的祖先和神仙了。俗话说“问神容易送神难”,所以送神的仪式比请神送神复杂得多:一是熬夜到深夜;二是在贡桌前焚烧大量准备好的纸钱;第三,全家老少,在神和祖先的牌位前磕头感谢他们,祈祷家人远离疾病和灾难这叶
送走祖先和神灵后,我们开始登门拜年,尤其是女婿和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拜年,所以第三辆和第四辆车都在路上,大部分都是回来拜年的。现在家里孩子少了,没有男尊女卑之分。所以,女婿“归家”的时间并没有那么硬性,甚至在娘家过年也是很正常的,这在过去封建思想很深的旧社会是绝不允许的。
东北的新年习俗还没有结束,还有很多精致的活动比如正月十五的灯会,二月二的龙抬头等等。过了二月初二,这一年就彻底结束了。
通过新年习俗的活动,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非常重视中国最重要的节日。通过这一系列的年终活动,人们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家庭幸福安康,我们也会从这些年终活动中感受到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祖国的繁荣昌盛。
正月初一 新年伊始
春节象征团结、兴旺,是一个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大年初一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
正月初二 回娘家
是一种很有特色的习俗,这一天嫁出去的女儿会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
正月初三 禁忌多
不许摔坏东西,若是不小心摔破了东西,赶紧说:“碎(岁)碎(岁)平安。”这是提醒人们过年别得意忘形,也应小心翼翼、以求吉利。
正月初四 迎灶神
按照传统习俗,这是诸神降临人间的日子,要供上三牲、水果、酒茶,拜诸神。若是经商之人的话,应该闭门歇业,民间认为若不这样做的话,会导致亏待诸神,引起诸神不满。
正月初五 “破五”吃饺子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节,是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因中国民俗认为之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而得名。由于这一天承担了太多人们的希望与憧憬,所以古代这一天的禁忌就特别多,比如在这一天必须吃饺子、不能用生米做饭、不准妇女串门等。
正月初六 下田备春耕,穷气送出门
农历正月初六又称马日,在这一天要送穷,是中国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在中国各地还有自己的送穷办法,各不相同。但寓意基本相同,都是在于送走穷鬼。反映了中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正月初七 人类的生日
正月初七被称为“人日”,传说女蜗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民俗专家表示,“人日”反映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祈福纳吉和求平保安的愿望以及对“人”本身的尊重。
正月初八 放生祈福
正月初八有“放生”活动,就是把家里养的一些鱼、鸟拿到外面,放归野外。初八放生,不仅体现了古人尊重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品德,也表达了新春之始,企盼世间各种生物兴旺发达的美好愿望。
正月初九 天公生
在中国民俗信俗中,正月初九为玉皇圣诞,俗称“玉皇会”,传言天上地下的各路神仙,在这一天都要隆重庆贺。
正月初十 石头节
正月初十日,中国民间传统节日之一,称为石头节,为石头神生日,称“石磨日”“十子日”“石不动”等。
正月十一 请紫姑,请子婿
正月十一是岳父宴请子婿的日子。
正月十二 十二搭灯棚
从即日起人们开始准备庆祝元宵佳节,选购灯笼,搭盖灯棚。有童谣云:“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
正月十三 灶下点灯
南通旧时从正月十三开始上灯,正月十八落灯,有“十三、十四神看灯,十五、十六人看灯,十七、十八鬼看灯”之说,并有“上灯圆子落灯面”之举,即正月十三上灯之日吃圆子,正月十八落灯之日吃面条。
正月十四 试花灯
在古代,为了准备正月十五的上元宵节,中国民间和朝廷都会在这天搭建灯棚,悬灯结彩,并做一些游艺节目的预习活动,称为“试灯”以便迎接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
正月十五 吃元宵,点花灯,猜灯谜
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传统习俗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拉兔子灯等。
守年 除夕之夜,合家团聚通宵不眠,称“守年”或“守岁”。如今,青岛市区仍有不少家庭保留除夕彻夜不眠的风俗,但多在下半夜少许睡眠,以便清早出门拜年。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至今,青岛市区除夕晚大多六点至八点全家欢聚一堂吃“团圆饭”,晚八点至午夜零点(也有到次日凌晨一两点的),全家围坐在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团圆和春节晚会是过年中最精彩的时刻。 青岛农村守岁要守到大年五更,这时要祭天地、敬祖先、吃饺子、放鞭炮,表示辞旧岁迎新春;有的除夕午夜零点过年,将家谱前的供桌上香烧起来、蜡烛点起来,有的墙上挂着财神,桌上摆点心、糖果,也有的桌上摆着老一辈牌位,烧香祭祖给他们过年。 迎年新、旧岁交替之时迎接新年的到来,叫迎年。由于青岛市民来自四面八方,所以下饺子过年的时间也不一致。晚上八点、十点、午夜、凌晨两点和清晨,都能听到下饺子的鞭炮声。夜零点新年一到、春节文艺晚会撞钟开始,大人领着孩子挑着几串鞭炮,有一百头、二百头、五百头、上千头的,有的还接起来几米长成挂地燃放:啪……啪……啪啪啪……霎时间,千花齐放,万鞭竞响,此起彼伏,声声不断,一浪高过一浪,整个岛成一片火树银花,声声灌耳辞旧岁。 浮山所过春节的习俗是独特的,天下的春节皆为“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而浮山所当地居民过年是“一夜连双岁,三更分二年”。自古至今浮山所明朝军户后裔只摆豆腐、果品等素菜,而不摆鱼和肉等荤菜,有的至今保留着过年不吃肉馅饺子的习惯,只吃白菜豆腐粉条馅饺子,这些习俗已延袭600年了。 拜年旧时代,晚辈过年要给长辈磕头跪拜,平辈互相对揖。正月初一,天刚亮,岛城人大都穿着崭新衣服,女孩擦着胭脂,出门拜年。先从自己家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拜起,叫“家拜”,现在一般只问声“过年好”,长辈接着回应下辈说声:“吃糖,抓瓜子!”或说声“恭喜”来年的好话或祝福,还要给小孩“压岁钱”。再出门给本家中的长者拜年,叫“近拜”。给家族中长辈拜年称“元拜”。有时,还由本族长者率领到外姓家族或互相集体拜年,以加深感情,叫“团拜”。楼上楼下、院里院外、街坊邻居互相拜年叫“邻拜”。同学或好友互相拜年称“友拜”。即墨、崂山和青岛市区多在初三到岳父母家拜年,叫“走丈人家”,又称“丈拜”。 青岛过年单位集体“团拜”,也有开茶话会的,初一上午九十点钟同事们聚在一起互祝新春快乐,然后围坐一起嗑瓜子、掰橘子、喝茶水、吃糖果,有的还致“新春贺辞”。 如今,电话拜年,短信拜年,E— m ail拜年,形式多样。有的初五、初六亲朋好友聚在一起“请客吃饭”,相互畅谈一年的生活和工作,也是一种过年团聚拜年的形式。 送年 旧俗初二送年。《胶南县志》记载:“初二晚上鸡叫送年,再度放鞭炮、吃水饺”。初二天黑,青岛农村点燃蜡烛、香纸、鞭炮,叩拜祖坟,“初二凌晨,再次烧香纸、放鞭炮,送祖先回归”,农村祭祖结束表示大年已过。
塔吉克人是中亚地区的一个民族,他们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习俗,包括过年的庆祝活动。以下是关于塔吉克人过年习俗的一些介绍:
1 新年准备:在塔吉克人过年之前,他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这包括清洁家园、购买新衣物和装饰品,以及准备丰盛的食物。他们相信这样做可以带来好运和繁荣。
2 新年祈祷:在新年的前夜,塔吉克人会前往当地的清真寺或家庭祈祷。他们会祈求上帝保佑他们的家庭和社区,在新的一年里平安健康。
3 家庭聚会:塔吉克人非常重视家庭团聚,过年是一个重要的时刻。他们会邀请亲朋好友到家中共度新年。家庭成员会一起享用丰盛的晚餐,分享快乐和祝福。
4 舞蹈和音乐表演:塔吉克人过年时会举行各种文艺表演,特别是舞蹈和音乐表演。他们会穿上传统的服装,跳起欢快的舞蹈,演奏传统乐器,为新年增添喜庆气氛。
5 送礼和互相祝福:在塔吉克人过年期间,人们会互相赠送礼物和祝福。这些礼物可以是食物、饮料、装饰品或其他物品。这是一种表达友谊和关爱的方式。
6 红包:类似于其他亚洲国家的习俗,塔吉克人也会给孩子们发放红包。红包里通常装有一些钱财,象征着好运和财富。
总的来说,塔吉克人过年的习俗强调家庭团聚、祈祷和互相祝福。他们通过举办庆祝活动、舞蹈表演和赠送礼物来庆祝新年的到来。这些习俗不仅展示了塔吉克人的文化传统,也体现了他们对幸福和繁荣的追求。
从清朝流传至今的过年习俗有哪些?
本文2023-11-13 08:40:2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469039.html